期刊文献+
共找到8,062篇文章
< 1 2 250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科教兴国的光辉理论──读《邓小平论科技与教育》
1
作者 宋自忠 《河北学刊》 CSSCI 1999年第2期112-112,共1页
关键词 书评 《邓小平论科技与教育》 邓小平理论 科教兴国 科技 教育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教育、科技、人才一体化布局下高校有组织科研的治理创新 被引量:1
2
作者 常亮 赵显嵩 杨春薇 《黑龙江高教研究》 北大核心 2025年第2期35-43,共9页
高校是构建教育、科技、人才一体化布局的关键一环。通过对一体化布局的体系构成、结构逻辑与网络特征进行考察和分析,指出高校科技创新是推进教育、科技、人才一体化建设的重要结合点。回顾和总结党的十八大以来党领导高校科技创新取... 高校是构建教育、科技、人才一体化布局的关键一环。通过对一体化布局的体系构成、结构逻辑与网络特征进行考察和分析,指出高校科技创新是推进教育、科技、人才一体化建设的重要结合点。回顾和总结党的十八大以来党领导高校科技创新取得的历史性进展与宝贵经验,指出有组织科研将引发高校科技创新的深刻变革。作为大学治理的重要组成部分,加快高校科技创新治理结构的网络化育成,是推动和实现高校有组织科研治理创新的前提和基础。在新时代新征程上,应从充分发挥新型举国体制优势、全面提升高校科技创新体系整体效能、构建以“人”为中心的科技创新治理体系等方面着手,探索以治理创新推进高校有组织科研的实践进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教育科技、人才一体化布局 科技创新 高校有组织科研 新型举国体制 治理创新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教育、科技、人才一体推进的四重要义 被引量:3
3
作者 黄海刚 《北京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北大核心 2025年第2期12-22,共11页
党的二十大报告首次提出教育、科技、人才一体推进,具有十分重要的战略意蕴。从强国建设的战略要义、系统互动的协同要义、倍增发展的质量要义和全球引领的竞争要义四个维度看,教育、科技、人才一体推进是对强国建设规律的深入洞察和科... 党的二十大报告首次提出教育、科技、人才一体推进,具有十分重要的战略意蕴。从强国建设的战略要义、系统互动的协同要义、倍增发展的质量要义和全球引领的竞争要义四个维度看,教育、科技、人才一体推进是对强国建设规律的深入洞察和科学总结,是坚持和运用系统观念的生动实践,是对高质量发展内驱动力的深刻把握,是面对纷繁复杂的国际国内形势和全球竞争新态势的有力应对。在以中国式现代化全面推进强国建设新征程中,教育、科技、人才三大体系要同频共振、同心聚力、同向而行,夯实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基础性、战略性支撑,汇聚强国建设和民族复兴的强大动力和合力。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教育科技、人才一体推进 教育强国 科技强国 人才强国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高等教育视域下教育科技人才体制机制一体改革的意旨、困境与突破 被引量:4
4
作者 张志勇 何赵颖 《中国电化教育》 北大核心 2025年第2期14-20,共7页
教育、科技、人才是实现中国式现代化的基础性、战略性支撑。推进教育强国、科技强国、人才强国建设,必须加快教育科技人才体制机制一体改革,为新质生产力培育新质劳动者,实现人才自主培养和科技自立自强。高等教育视域下推进教育科技... 教育、科技、人才是实现中国式现代化的基础性、战略性支撑。推进教育强国、科技强国、人才强国建设,必须加快教育科技人才体制机制一体改革,为新质生产力培育新质劳动者,实现人才自主培养和科技自立自强。高等教育视域下推进教育科技人才体制机制一体改革尚面临诸多困境和挑战,主要表现:高等教育布局、结构与区域经济社会发展不匹配;高校办学模式与人才培养模式变革滞后;高质量科技创新成果转化不力;企业的技术创新主体作用发挥不够。该文建议从五个方面进行突破,优化高等教育区域布局;提升高等教育层次结构;推进人才培养模式改革;驱动高校科技创新体制改革;构建高校人才培养、科技创新良好政策环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高等教育 教育科技人才 体制机制 人才培养 新质生产力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区域高等教育、科技创新与经济发展的耦合协调研究
5
作者 姚翠友 王欣 杨艳红 《黑龙江高教研究》 北大核心 2025年第7期73-81,共9页
高等教育、科技创新与经济发展是区域高质量协调发展的基础条件。借鉴耦合理论构建三者之间的耦合协调度模型,运用多维度指标对我国四个直辖市2010—2022年间的发展状况进行实证分析。研究发现,三大系统耦合协调趋势向好,经济发展系统... 高等教育、科技创新与经济发展是区域高质量协调发展的基础条件。借鉴耦合理论构建三者之间的耦合协调度模型,运用多维度指标对我国四个直辖市2010—2022年间的发展状况进行实证分析。研究发现,三大系统耦合协调趋势向好,经济发展系统进步显著。直辖市多呈现高等教育与经济发展增长型特征,科技创新增长型鲜见。科技创新系统成为制约协调发展的首要瓶颈,而经济发展障碍逐渐缓解,同时高等教育面临规模扩张放缓与教育资源不匹配问题。据此,提出策略性建议,增强科技创新投入与人才培养,推进高等教育差异化发展,并增进高等教育和科技创新协调发展能力,旨在为我国四个直辖市乃至更广泛区域的高质量协调发展提供坚实的理论支撑与科学的路径指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高等教育 科技创新 经济发展 耦合协调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教育综合改革视角下科技教育和人文教育的协同发展
6
作者 顾建军 《国家教育行政学院学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3期3-10,共8页
强化科技教育和人文教育协同是教育综合改革的重要主题。在当前形势下,科技发展越迅猛越要关注科技理性和人文精神,实现人的全面发展在科技发达时代需求更加迫切,加强教育综合改革、建设教育强国需要科技教育和人文教育协同发展的强力... 强化科技教育和人文教育协同是教育综合改革的重要主题。在当前形势下,科技发展越迅猛越要关注科技理性和人文精神,实现人的全面发展在科技发达时代需求更加迫切,加强教育综合改革、建设教育强国需要科技教育和人文教育协同发展的强力支撑。教育综合改革视角下,科技教育和人文教育协同发展的主要目标包括高水平科技教育和人文教育协同的人才培养体系、高质量的科技教育和人文教育协同的专业和课程结构、高效能的科技教育和人文教育协同的教育实施,以及高标准的科技教育和人文教育的战略属性。对此,科技教育和人文教育的协同发展要处理好内部协同、之间协同和外部协同等关系,以发挥协同的倍增效应。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教育综合改革 科技教育 人文教育 协同发展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乌卡时代高校科技伦理教育的内涵特征、逻辑遵循与进路探赜
7
作者 张会庆 《黑龙江高教研究》 北大核心 2025年第3期20-26,共7页
乌卡时代高校科技伦理教育具有落实“立德树人”之教化育人、规约主体之“科技向善”、促进人才之“负责任创新”的三维本质蕴含与内在特征,有必然逻辑、价值逻辑与生态逻辑的三重逻辑遵循。未来推进高校科技伦理教育的实践进路在于以... 乌卡时代高校科技伦理教育具有落实“立德树人”之教化育人、规约主体之“科技向善”、促进人才之“负责任创新”的三维本质蕴含与内在特征,有必然逻辑、价值逻辑与生态逻辑的三重逻辑遵循。未来推进高校科技伦理教育的实践进路在于以乌卡时代社会发展的特征与规律为根本遵循,以有效解答高校科技伦理教育“为何教、教给谁、谁来教、教什么、怎么教”等一系列问题为根本举措,持续革新复杂多维的高校科技伦理教育体系,重塑高校科技伦理教育新生态,从而更好地为中国式现代化建设提供坚实支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科技伦理 乌卡时代 科技伦理教育 高校 三位一体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人文与科技的内生式融合教育
8
作者 陈运超 《高教探索》 北大核心 2025年第2期17-23,共7页
自人类步入现代化轨道以来,在科技的强势主导之下,科技与人文的关系一直就是大学在人才培养、学科建设过程中必须认真把握和处理的主题。在AI大背景之下,本文在简单总结国内外大学有关发展的基础上,回顾了我国三十年来通过大学文化素质... 自人类步入现代化轨道以来,在科技的强势主导之下,科技与人文的关系一直就是大学在人才培养、学科建设过程中必须认真把握和处理的主题。在AI大背景之下,本文在简单总结国内外大学有关发展的基础上,回顾了我国三十年来通过大学文化素质教育为抓手,破解科技与人文这对关系的有关探索,重点研究了站在新的起点、面对未来更紧迫的挑战,科技与人文的协同、融合发展问题,提出唯有内生式融合教育模式才可能避免表面化、“两张皮”的问题。从系统论的视角,提出支撑科技与人文的内生式融合教育的四项策略:停止过早分科分型的教育分轨模式,弱化分层分域的人才选拔模式,破除分类分界的学科发展模式,以及抓住教师与课程两大关键要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人工智能 素质教育 人文教育 科技教育 教育思想 人才培养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落实教育强国建设规划纲要 加强科技创新后备人才培养
9
作者 胡卫平 韩葵葵 《中国电化教育》 北大核心 2025年第5期7-13,共7页
该文围绕基础教育阶段科技创新后备人才的发现和培养,聚焦《教育强国建设规划纲要(2024—2035年)》提出的“完善拔尖创新人才发现和培养机制,面向中小学生实施科学素养培育‘沃土计划’和面向具有创新潜质的高中学生实施‘脱颖计划’”... 该文围绕基础教育阶段科技创新后备人才的发现和培养,聚焦《教育强国建设规划纲要(2024—2035年)》提出的“完善拔尖创新人才发现和培养机制,面向中小学生实施科学素养培育‘沃土计划’和面向具有创新潜质的高中学生实施‘脱颖计划’”,依据科技创新后备人才成长规律,提出了小初高一体化贯通式培养科技创新后备人才的具体举措,主要包括:面向全体学生,促进素养发展;建构课程体系,深化教学改革;营造创新环境,提供多方支持;选拔创新学生,实施特殊培养。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教育强国 科技创新后备人才 选拔 培养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教育科技人才“三位一体”融合发展的地方高校转型研究
10
作者 董超俊 赵雨旸 李亚东 《高教发展与评估》 北大核心 2025年第4期22-29,I0003,共9页
高质量作为一种新的发展观,以内涵发展、创新发展和协调发展为重点;作为一种新的质量观,以人民至上、整体协同和追求卓越为目标;作为一种新的模式观,以提质增效、系统跃升和转型变轨为特征。地方高校向高质量发展转型遵循三大逻辑理路:... 高质量作为一种新的发展观,以内涵发展、创新发展和协调发展为重点;作为一种新的质量观,以人民至上、整体协同和追求卓越为目标;作为一种新的模式观,以提质增效、系统跃升和转型变轨为特征。地方高校向高质量发展转型遵循三大逻辑理路:遵循大学发展逻辑,融入社会发展大系统,探索中国特色大学高质量发展的新模式;坚持“三位一体”统筹谋划,深化创新体制机制改革,探索政产学研融合发展的新机制;成为地方发展的共同体,与区域高质量发展同频共振,探索地方高校分类特色发展之路。地方高校高质量发展转型需要在办学定位、发展策略、动力机制、范式转型四方面进行顶层设计:在办学定位上坚守“地方性”生长基因和“应用型”类型特征;在发展策略上以高质量为追求,注重需求导向,与地方深度融合;在动力机制上把政策牵引力和需求拉动力内化为自我革新内驱力;范式转型是从规模扩张高增长范式转向创新驱动高质量范式。地方高校向高质量发展范式转型的实施路径为:基于核心价值转移的本体论,由“外延式发展”向“内涵式发展”升级;基于分类特色发展的认识论,由“经院型模式”向“应用型模式”转变;基于“三位一体”的方法论,从“地方中的高校”向“地方的高校”演进。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地方高校 教育科技人才“三位一体” 应用型高校 科技创新 人才培养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中国式高等教育现代化的本质特征、基本条件与路径选择——“教育、科技、人才”普遍现代化的视角
11
作者 刘子云 《大学教育科学》 北大核心 2025年第2期19-29,共11页
中国式高等教育现代化是高等教育、科技、人才的普遍现代化。追问中国式高等教育现代化的本质,不能规避“人”的现代化问题,其本质特征是实现“人的现代化”和“中国范式的现代化”。实现中国式高等教育现代化,需要成熟的现代工业文明... 中国式高等教育现代化是高等教育、科技、人才的普遍现代化。追问中国式高等教育现代化的本质,不能规避“人”的现代化问题,其本质特征是实现“人的现代化”和“中国范式的现代化”。实现中国式高等教育现代化,需要成熟的现代工业文明秩序作为外部条件,较稳定的工业技术文化内核作为内部条件,以及内外部深度融合的耦合机制。为实现真正意义上的中国式高等教育现代化,需优化路径选择:以“人本化”的价值伦理回应高等教育现代化价值指涉;用“工业化”的文明秩序创造高等教育现代化的条件;推进“本土化”的改革创新,开拓高等教育现代化的途径;用“全球化”的中国经验生成高等教育现代化的“中国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高等教育现代化 中国式 人的现代化 科技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大中小学跨学科、交叉学科、综合学科体系整体设计研究——基于教育科技人才一体发展战略的视角
12
作者 顾建军 《南京师大学报(社会科学版)》 北大核心 2025年第2期5-14,共10页
当今社会的科技创新正沿着领域内部的高度分化、领域之间的不断交叉和整体的系统集成三个“增长极”快速发展。加强大中小学跨学科、交叉学科、综合学科建设的一体化设计对落实教育科技人才一体发展战略部署,建立更为完善、更适应现代... 当今社会的科技创新正沿着领域内部的高度分化、领域之间的不断交叉和整体的系统集成三个“增长极”快速发展。加强大中小学跨学科、交叉学科、综合学科建设的一体化设计对落实教育科技人才一体发展战略部署,建立更为完善、更适应现代性和具有创新力的学科体系,培养学生辩证的学科意识和先进的学科理念及跨学科学习能力,夯实教育强国建设的基础教育基点和创生高等教育高点具有独特的价值和意义。大中小学跨学科、交叉学科、综合学科的一体化设计必须秉持教育科技人才一体发展导向、坚持遵循学生认知发展规律和知识生产规律、关注学生学科学习的横向融通和纵向衔接。当前要重点解决一体化设计中基础教育跨学科课程优化、高等教育交叉学科发展深化、大中小学学科体系效能强化等问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教育科技人才一体发展 跨学科 交叉学科 一体设计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涉农高校统筹推进教育科技人才一体化发展的必然逻辑、现实挑战与行动路径
13
作者 赵鹏 王飞 《中国大学教学》 北大核心 2025年第6期58-64,共7页
目前,涉农高校教育科技人才一体化发展存在多维障碍,面临教育供给与农业产业需求脱节、科技赋能农业发展效能不足、涉农领域人才吸引与评价机制僵化等突出问题。鉴于此,涉农高校应加强顶层设计,强化党对教育科技人才工作的统一领导、树... 目前,涉农高校教育科技人才一体化发展存在多维障碍,面临教育供给与农业产业需求脱节、科技赋能农业发展效能不足、涉农领域人才吸引与评价机制僵化等突出问题。鉴于此,涉农高校应加强顶层设计,强化党对教育科技人才工作的统一领导、树牢创新驱动发展理念、构建一体化发展评价体系,以畅通教育科技人才良性循环;深化教育科技人才体制机制改革,推动高等农林教育提质增效,加快实现农业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着力打造高素质涉农人才队伍,为推进农业强国建设贡献卓越智慧与力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涉农高校 教育科技人才 一体化发展 新质生产力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跨区域教育、科技、人才一体化推进的模式与策略——基于三大城市群协同发展的视角
14
作者 李璐 高书国 《国家教育行政学院学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7期3-15,共13页
教育、科技、人才一体化推进与区域协调发展战略的紧密结合,是激发国家区域重大战略动力源效能和发挥“三位一体”基础性、战略性支撑功能的关键。融合生态系统理论和社会网络理论构建“跨区域教育、科技、人才一体化推进网络”(CHANEST... 教育、科技、人才一体化推进与区域协调发展战略的紧密结合,是激发国家区域重大战略动力源效能和发挥“三位一体”基础性、战略性支撑功能的关键。融合生态系统理论和社会网络理论构建“跨区域教育、科技、人才一体化推进网络”(CHANEST)模型,揭示三大城市群在教育、科技、人才方面的领航优势与跨区域协同的互补特性,提出构建“优质引领示范区”“创新驱动试验区”“筑巢引凤磁力区”“数智赋能先行区”四区建设图景,为跨区域教育、科技、人才一体化推进促进区域高质量协同发展和提升国家创新体系效能提供新的理论视角和实践方案。建议通过设立国家级工作专班、建立跨区域多部门协作委员会、健全中长期发展规划等完善宏观统筹体系,优化重大科技项目联合攻关、战略性校际合作、科研激励评价等微观运行机制,协同发挥“看得见的手”的多维统筹和“看不见的手”的激活保障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教育科技、人才一体化推进 区域协同发展 CHANEST模型 高等教育布局优化 人工智能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中国人才资本对经济增长贡献的时空格局与演化--基于教育、科技、人才一体化战略的分析
15
作者 张学敏 迪丽呼玛尔·艾孜孜 《湖南师范大学教育科学学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3期1-11,84,共12页
人才资本作为人力资本的高级形式,是推动经济进步的内生动力,具有更为显著的时效性、稀缺性和异质性特征。采用C-D生产函数优化构建人才贡献率模型,测算我国31个省(区、市)2000—2020年人才资本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在考虑空间效应的基础... 人才资本作为人力资本的高级形式,是推动经济进步的内生动力,具有更为显著的时效性、稀缺性和异质性特征。采用C-D生产函数优化构建人才贡献率模型,测算我国31个省(区、市)2000—2020年人才资本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在考虑空间效应的基础上,综合运用空间计量模型对人才贡献率进行时空演化和收敛性分析。研究结果表明:我国人才资本对经济增长的贡献表现出较小的波动及阶段性下降趋势,整体效率偏低且值域范围仅在0.09和0.28之间;空间上呈现出东部均值(0.478)>中部均值(0.238)>西部均值(0.158)的梯形分布格局,而增长率却是“中部>东部>西部”的反常态局势。传统β收敛模型和空间β收敛模型均显示全国收敛态势明显,且这种空间效应在推动区域经济协调发展中起到了关键作用。因此,国家应施行地区间差异管理政策,以强带弱地加强省际人才互动,提质增效地优化人才培养体制机制,进而加速提升我国人才资本对经济增长的贡献,协助教育、科技、人才一体化改革,形成东中西部高质量协同发展的空间联动格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人才资本 人才贡献率 空间收敛性 教育科技、人才一体化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教育强国建设视域下职业教育科技支撑力的现实困境与提升策略 被引量:1
16
作者 祝鸿平 冯旭芳 《教育与职业》 北大核心 2025年第6期5-13,共9页
提升职业教育科技支撑力是深化现代职业教育改革、推动教育强国建设和经济高质量发展的重要举措。职业教育科技支撑力是指职业教育为区域经济发展、产业升级及社会进步提供人才保障、科技创新、技术咨询和培训的综合能力。但是,当前职... 提升职业教育科技支撑力是深化现代职业教育改革、推动教育强国建设和经济高质量发展的重要举措。职业教育科技支撑力是指职业教育为区域经济发展、产业升级及社会进步提供人才保障、科技创新、技术咨询和培训的综合能力。但是,当前职业教育科技支撑力仍面临科教融汇育人不够、科研工作定位不准、科研对接产业不足、教师科研能力欠缺、科研管理体系不健全和科研创新氛围不浓等现实困境。在教育强国建设背景下,职业教育可以通过强化科教融汇育人,形成高技能人才培养新生态;优化科研工作定位,打造高能级科创平台;深化产学研创合作,提高科技成果转化率;激发教师科研意识,提升科技创新能力;优化科研管理体系,营造科研创新氛围等策略,进一步提升其科技支撑力。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教育强国 职业教育 科技支撑力 现实困境 提升策略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教育强国背景下理工科博士学位供给优化研究——基于教育科技人才一体化视角
17
作者 方建锋 房欲飞 王克宇 《华东师范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 北大核心 2025年第5期76-85,共10页
教育强国是实现中国式现代化的战略先导和基础工程,对教育强转化为科技强、人才强起着促进作用。我国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对科技人才的迫切需求,要求教育强国建设着力加强理工科博士的自主培养。以教育科技人才一体化视角观之,当前我国... 教育强国是实现中国式现代化的战略先导和基础工程,对教育强转化为科技强、人才强起着促进作用。我国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对科技人才的迫切需求,要求教育强国建设着力加强理工科博士的自主培养。以教育科技人才一体化视角观之,当前我国理工科博士学位供给尚面临生产强度难以满足现实需求、基础学科占比较低影响了原创性科技突破、培养质量不高带来人才外流风险等挑战,与建成教育强国的战略目标尚有差距。建议以《关于深入推进学术学位与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分类发展的意见》等政策法律的发布为契机优化学位供给能力,顺应国际趋势将新增博士学位投放到理工科领域,加大基础学科学术学位供给力度,以科教协同、产教融合推动理工科博士培养质量提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教育强国 教育科技人才一体化 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 理工科 博士学位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教育、科技、人才一体改革推进体育新质生产力发展:逻辑、障碍、路径 被引量:8
18
作者 张瑞林 金礼杰 王志文 《上海体育大学学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1期76-87,共12页
教育、科技、人才事业发展是培育体育新质生产力的先导性变量。以多维度统筹的视角,通过规律把握和障碍分析,系统提出教育、科技、人才一体改革推进体育新质生产力发展的实践路径。认为,遵循体育新质生产力在科技创新、全要素生产率提... 教育、科技、人才事业发展是培育体育新质生产力的先导性变量。以多维度统筹的视角,通过规律把握和障碍分析,系统提出教育、科技、人才一体改革推进体育新质生产力发展的实践路径。认为,遵循体育新质生产力在科技创新、全要素生产率提升、新型生产关系构建上的要求,教育、科技、人才一体改革带来的先进技术突破、生产要素创新配置、产业转型升级,有力赋能体育新质生产力的形成与发展。但在实践中,体育高等教育体系滞后于培育新质劳动者的现实需要,体育科技创新难以实现关键核心技术突破,创新型体育人才活力激发不足。对此,围绕管理一体协同、政策一体设计、资源一体配置、载体一体贯通的战略思路,提出深化体育高等教育体系综合改革、体育科技体制改革、体育人才工作机制改革的实施策略,以提升国家体育创新体系的整体效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体育新质生产力 教育 科技 人才 体制机制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新时代幼儿园科技教育课程建设的逻辑起点与实践路径
19
作者 姜英 李枫 刘璐 《学前教育研究》 北大核心 2025年第4期86-89,共4页
幼儿园科技教育课程是系统培养幼儿科学素养的重要载体,其内容具有广延性、迭代性和综合性,实践样态则有融合、生成和体验三种基本表现形式。幼儿园科技教育课程的实践应以基于幼儿的生活情境、强调幼儿的实践操作以及亲身体验为逻辑起... 幼儿园科技教育课程是系统培养幼儿科学素养的重要载体,其内容具有广延性、迭代性和综合性,实践样态则有融合、生成和体验三种基本表现形式。幼儿园科技教育课程的实践应以基于幼儿的生活情境、强调幼儿的实践操作以及亲身体验为逻辑起点,通过关注科技教育课程的融合样态、重视科技教育课程的生成样态、强化科技教育课程的体验样态以及加强教师科技教育素养培养来建设高质量的幼儿园科技教育课程体系。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幼儿园科技教育 科技教育课程 课程建设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无尽前沿的再迈进:美国科技战略变革与高等教育的转型 被引量:1
20
作者 石耀月 鞠法胜 《高教发展与评估》 北大核心 2025年第2期47-57,I0004,共12页
《科学:无尽的前沿》引领了美国20世纪科技的高速发展。21世纪以来,公共研发经费减少间接引发经济增长缓慢、私人研发为主的科研体制弊端日渐显露、全球科技领导地位遭受挑战等因素促使美国积极调整国家科技战略。《无尽的前沿:未来75... 《科学:无尽的前沿》引领了美国20世纪科技的高速发展。21世纪以来,公共研发经费减少间接引发经济增长缓慢、私人研发为主的科研体制弊端日渐显露、全球科技领导地位遭受挑战等因素促使美国积极调整国家科技战略。《无尽的前沿:未来75年的科学》和《无尽前沿法案》均以“无尽的前沿”作为命名的一部分,表明其被赋予了特殊的政治意蕴与国家期望。以《科学:无尽的前沿》为参照基准,对比分析上述两项科技战略的核心内容发现,高等教育的理念与布局在助益美国成为科技强国的过程中发生了转型。主要体现为:在战略定位上,从联邦政府期望的维护传统安全到保障非传统安全;在研究模式上,从线性创新模型到有组织科研;在人才培养上,更重视科学、技术、工程和数学人力资本的培育;在区域布局上,兼顾地区创新能力与地理多样性;在技术转移上,加快推进大学科技成果转化;在资金援助上,构建多元化组合式的资金支持体系。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美国高校 科技强国 国家科技战略 高等教育转型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250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