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2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对散文“深层介入”的一个新收获——《现代散文的建构与阐释》略论
1
作者 朱立立 《福建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北大核心 2001年第4期158-159,共2页
关键词 《现代散文的建构与阐释》 散文 黄科安 书评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古典散文的现代阐释 被引量:20
2
作者 陈平原 《中山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04年第6期24-33,共10页
该文主要钩稽了晚清及五四两代人的古典散文研究眼光及思路,认为林纾、姚永朴之拓展桐城义法,林传甲、钱基博之以散文为中心建立文学史,章太炎、刘师培之重构六朝,以及周作人之发现晚明,都在某种意义上指向并达成了“古典散文的现代阐释... 该文主要钩稽了晚清及五四两代人的古典散文研究眼光及思路,认为林纾、姚永朴之拓展桐城义法,林传甲、钱基博之以散文为中心建立文学史,章太炎、刘师培之重构六朝,以及周作人之发现晚明,都在某种意义上指向并达成了“古典散文的现代阐释”,中国古典散文的研究范式是在他们手里建立的。文章最后提出了关于深入展开散文研究的6点设想,指出“文章之学”的研究更需触类融汇、古今贯通。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古典散文研究 现代阐释 晚清和五四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启蒙视域下中国现代散文的理想生活文化建构 被引量:1
3
作者 冯鸽 《山东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21年第2期39-52,共14页
现代散文既是中国新文化启蒙运动中重要的文学表达方式之一,更是一种社会文化的建构方式。它以其形式的短小灵活、内容的无限包容、表达的直接浅显等文体优势,与现代期刊报纸传媒迅速结合,构建了现代性时间概念、自然空间概念、社会文... 现代散文既是中国新文化启蒙运动中重要的文学表达方式之一,更是一种社会文化的建构方式。它以其形式的短小灵活、内容的无限包容、表达的直接浅显等文体优势,与现代期刊报纸传媒迅速结合,构建了现代性时间概念、自然空间概念、社会文化空间、审美意识、社会习俗等,形成现代理想的生活模式,传播着现代科学、民主等先进理念,具有都市工业化社会文化特征,呈现出"中等社会"(即社会变迁中形成的复杂的士、商、职业技术阶层)引领下层民众所认可的理想生活图景,反映并影响了中国社会现代价值观念与行为模式的形成,在社会文化建构中具有非常重要的价值和作用,并由此获得了现代散文的大众文化文类性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国现代散文 启蒙 大众文化 文化建构 理想生活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新时期”的位置:二十一世纪中国文学的起点叙事建构
4
作者 杨姿 《扬子江文学评论》 北大核心 2025年第1期49-56,86,共9页
引言:新时期文学,能否常新?新时期文学出现至今已近半个世纪,这一文学不仅担当了当代中国改革开放启航的重大任务,而且也参与到对现代化道路的反思活动中,无论是探讨对外开放还是对内改革的种种问题,新时期文学在各个阶段都不断翻新活... 引言:新时期文学,能否常新?新时期文学出现至今已近半个世纪,这一文学不仅担当了当代中国改革开放启航的重大任务,而且也参与到对现代化道路的反思活动中,无论是探讨对外开放还是对内改革的种种问题,新时期文学在各个阶段都不断翻新活化出切合历史进程的能量。近年来,随着中国在国际交流中独立性的提高,文学为这种国家形象所赋予的想象力也相应地产生变化,但此前新时期文学释放的能量却定格在现代与传统两个常量上,这种两极化的定性,一定程度上弱化了文学应对时代的弹性,实际上,也固化了新时期文学自身的阐释模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新时期文学 叙事建构 现代与传统 两极化 阐释模式 对内改革 国际交流 当代中国改革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中国阐释学理论资源整理及现代性转换问题 被引量:5
5
作者 卓今 《社会科学辑刊》 CSSCI 北大核心 2020年第2期179-190,共12页
中国阐释学学科体系、学术体系和话语体系建构的路径和方法,在借鉴西方阐释学理论资源的同时,中国阐释理论资源的现实价值和当代意义值得重视。中国阐释学理论资源虽有已经成型的思想体系,更多的是偶然的、断裂的碎片化阐释实践案例。... 中国阐释学学科体系、学术体系和话语体系建构的路径和方法,在借鉴西方阐释学理论资源的同时,中国阐释理论资源的现实价值和当代意义值得重视。中国阐释学理论资源虽有已经成型的思想体系,更多的是偶然的、断裂的碎片化阐释实践案例。中国阐释学的本体论有其意义的源头和构成:由"言意之辩""名实之辩"引发的主客体关系探索,以及被意识支配的话语建构的行为和动机,发展出多种传统阐释模式:一是重辨析、考证、注疏和版本清理研究的"实证式阐释";二是以尚意、尚味、尚趣和尚情为旨归的"体悟式阐释";三是以感知、心解和"不立文字"为理解方法的"心证式阐释"。中国阐释学理论资源的现代性转换,有必要吸收西方阐释学优秀成果,外史与内史结合,在丰富的文献史料资源上进行细致的筛选、分离,使阐释学资源独立出来,用历时性表现和证明阐释学的共时性问题。史论结合、论从史出,建构中国阐释学理论体系和话语体系。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话语体系建构 阐释 中国阐释 传统阐释学资源 现代性转换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论“五四”散文形式审美的价值建构 被引量:2
6
作者 林道立 张王飞 吴周文 《扬子江(评论)》 2010年第2期33-41,共9页
历史的经验教训告诉我们,忽略了对散文形式的审美,散文内容的审美便不能最终得以实现。忽略了形式的审美创造,散文便很难达到审美创造的理想境界。弗里德里希·恩格斯致弗·梅林的一信中,曾经坦白地承认"
关键词 中国现代散文 散文文体 形式审美 艺术形式 价值建构 五四 散文创作 反形式 审美创造 十七年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现代性:文化冲突的表征和文学阐释的维度 被引量:2
7
作者 王万森 《文史哲》 CSSCI 北大核心 2009年第5期128-137,共10页
现代性是文学研究的重要理论资源。从解析现代性传播中的话语冲突以及现代性焦虑的形成和激化入手,能够更恰切地理解获取这一资源的必要性和可能性,并确切地把握中国式现代性的文化表征。由此,可以在现代性与中国现当代文学相联系的阐释... 现代性是文学研究的重要理论资源。从解析现代性传播中的话语冲突以及现代性焦虑的形成和激化入手,能够更恰切地理解获取这一资源的必要性和可能性,并确切地把握中国式现代性的文化表征。由此,可以在现代性与中国现当代文学相联系的阐释中,建构认识论的基础,提供方法论的启示。社会现代性与文化现代性的关系问题是理解现代性之复杂性的路径,也是揭示中国文学现代性之特性和丰富性的路径。无论"一体化"时期,还是"一体化"解体之后的时期,中国文学现代性始终是值得关注的问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国式现代 文化冲突 文学阐释 文学史建构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知识之美(上)——论周作人散文中知识的审美建构 被引量:3
8
作者 郑家建 林秀明 《鲁迅研究月刊》 CSSCI 北大核心 2007年第11期53-65,共13页
绪论 周作人研究是一个极具挑战性的课题。近一个世纪以来,关于周作人,可谓是众说纷纭。撇开在特定的历史时期,由于政治性因素的干扰所造成极端片面化和简单化的误区不论,在某种意义上说,学术界已有的关于周作人研究的任何一种说... 绪论 周作人研究是一个极具挑战性的课题。近一个世纪以来,关于周作人,可谓是众说纷纭。撇开在特定的历史时期,由于政治性因素的干扰所造成极端片面化和简单化的误区不论,在某种意义上说,学术界已有的关于周作人研究的任何一种说法,都是对周作人复杂性的一个侧面的接近,都是对周作人散文“貌似闲适”的风格背后的“苦味”“苦闷”之心境的一种解读。在我看来,无论是接近的努力还是解读的尝试,既与研究者对中国现代知识分子思想道路与历史命运的回望与反思相联结,又与研究者对自身处境的当下关怀相联结。因此,周作人研究的开放与封闭,活跃与沉寂,必然会隐隐约约地透露出具体时代思想文化语境转变的信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知识分子思想 周作人研究 审美建构 散文 历史命运 政治性因素 中国现代 文化语境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现代品质的追求与文体构建的实践——吴雪峰散文诗创作特色及意义解读
9
作者 杨清发 赵良杰 《当代文坛》 CSSCI 北大核心 2009年第6期96-98,共3页
在文学边缘化的消费社会里,散文诗这种特殊的文体更是处于一种备受冷落的尴尬境遇。吴雪峰二十几年的创作正是在散文诗呈现出一片荒芜的这一背景中进行的。本文试图通过对他的散文诗中现代品质的追求和长篇散文诗的文体建构这两个方面... 在文学边缘化的消费社会里,散文诗这种特殊的文体更是处于一种备受冷落的尴尬境遇。吴雪峰二十几年的创作正是在散文诗呈现出一片荒芜的这一背景中进行的。本文试图通过对他的散文诗中现代品质的追求和长篇散文诗的文体建构这两个方面的解读,得出其散文诗创作的生成方向和独特风格的形成对于散文诗这一文体不断走向成熟完善的贡献及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吴雪峰 散文 现代品质 文本建构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现代散文:应在“体验”与“形式”中自我探寻
10
作者 苟强诗 《内蒙古社会科学》 CSSCI 北大核心 2010年第5期161-164,共4页
主体性作为现代原则,一方面生成现代散文的内在文化形态;另一方面又成为现代散文最为核心的艺术表达之一。但在现代散文文体形式与范畴等急需进一步廓清与规定等方面,主体性却无较大作为。"五四"时期,在"复古"与&qu... 主体性作为现代原则,一方面生成现代散文的内在文化形态;另一方面又成为现代散文最为核心的艺术表达之一。但在现代散文文体形式与范畴等急需进一步廓清与规定等方面,主体性却无较大作为。"五四"时期,在"复古"与"崇西"意识的裹挟下,思维与方法出现了"中西"、"古今"相互矛盾、缠绕的状况,先驱们未能建构起具有现代"中国问题"意识的散文理论。在中国的现代性生成语境中,散文应在其自身的思维方式、艺术形式与表达现代人独特生命体验的黏着处、契合处得到认识和理解,并由此生成散文的理论体系。现代散文应该是弹性的而非封闭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现代 散文 主体性原则 形式 体验 理论建构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群体散文话语的艺术建构——绵阳作家散文创作散论
11
作者 晓原 《当代文坛》 北大核心 2002年第1期44-47,共4页
关键词 作家群 艺术建构 散文创作 农村小说 沙汀 郁小萍 中国当代文学 精神产品 地方特色 现代诗歌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篱外新绿又两枝——关于马丽华钟鸣的阅读笔记 被引量:1
12
作者 汪政 晓华 《当代文坛》 CSSCI 北大核心 1996年第4期20-23,共4页
任何文体的写作史都是不断创新的历史,散文尤其是这样,然而,这一点却常常被现在的人们所忽视,回顾古代散文史,散文的概念是相当宽泛的,那应该是散文的真正面貌。从文体的本质上讲,散文是一种“剩余”性的文体,以近现代文体而言,小说、... 任何文体的写作史都是不断创新的历史,散文尤其是这样,然而,这一点却常常被现在的人们所忽视,回顾古代散文史,散文的概念是相当宽泛的,那应该是散文的真正面貌。从文体的本质上讲,散文是一种“剩余”性的文体,以近现代文体而言,小说、诗歌、戏剧等都有自己很明确的区域和规范,而散文呢?就不怎么好说了,我们曾在一篇谈及文体问题的笔记中说过类似的话,像小说。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马丽华 散文 曼陀罗花 语言 《红字》 文体的本质 阐释 新绿 文字 现代文体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