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3,351篇文章
< 1 2 168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缘起、意义与反思:论美国《现代中国文学通讯》 被引量:2
1
作者 李松 舒萌之 《中国文学研究》 CSSCI 北大核心 2023年第1期174-180,189,共8页
美国的《现代中国文学通讯》是中国学领域专门刊载现代中国文学论文的第一本学术期刊。该刊物在中美国际关系由冷转暖的特殊语境中创办,成为美国现代中国文学研究具有破冰作用的学术平台,记录了美国、欧洲、中国内地和其他地区学术交往... 美国的《现代中国文学通讯》是中国学领域专门刊载现代中国文学论文的第一本学术期刊。该刊物在中美国际关系由冷转暖的特殊语境中创办,成为美国现代中国文学研究具有破冰作用的学术平台,记录了美国、欧洲、中国内地和其他地区学术交往的良性互动以及美国现代中国文学研究的重要进展。它在跨文化交流中起到了重要的桥梁作用,是现代中国文学研究在美国学界取得独立地位的标志。研究者对西方学者研究中国文学的合法性以及领域分化问题进行了深刻的反思。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现代中国文学通讯》 区域研究 中国 现代文学 戈茨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中国式现代化语境下的乡村新变实景——21世纪乡土文学与影视的现实指向
2
作者 古世仓 周倩 《云南社会科学》 北大核心 2025年第3期156-166,共11页
在中国式现代化的时代背景之下,21世纪以来的乡土文学与影视呈现出一种回归、贴近、反哺现实的强烈导向。这一现实指向中包含着三重意蕴,其一是宏观性与实践性,在乡土中国向城乡中国的转型进程中,创作者将个人的自觉追求汇入书写时代文... 在中国式现代化的时代背景之下,21世纪以来的乡土文学与影视呈现出一种回归、贴近、反哺现实的强烈导向。这一现实指向中包含着三重意蕴,其一是宏观性与实践性,在乡土中国向城乡中国的转型进程中,创作者将个人的自觉追求汇入书写时代文学命题的主流,对乡土文明的现代化衍变进行在场性观照,树立国际视野中的中国乡村形象。其二是真实性与建设性,经由现实书写的边界拓展,实现叙事模式与策略的突破,发挥具有还原性与超前性的文学功能,追求贴近土壤的真实记录,同时提出对乡村未来发展的建设性思考。其三是普泛性与延展性,借助影视、综艺等多媒介路径赋能,面向社会大众广泛展现乡村变革奋斗史与现代农村新形象,激活田园疗愈城市的精神慰藉效能,在全社会层面引发还乡、寻根的情感共鸣,使“新乡愁”在现代化社会中代际赓续。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国现代 乡村叙事 乡土文学 乡土影视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中国文学现代化的百年历程及发展特征
3
作者 赵学勇 《东南学术》 北大核心 2025年第2期197-208,248,共13页
中国文学的现代化是整个中国现代化事业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文学现代化与民族、国家现代化的历史进程具有内在的同步性、相通性、互融性。在百年演变中,中国文学在现代化道路上不断摸索前行,在启蒙、革命、救亡、新中国成立及改革开放... 中国文学的现代化是整个中国现代化事业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文学现代化与民族、国家现代化的历史进程具有内在的同步性、相通性、互融性。在百年演变中,中国文学在现代化道路上不断摸索前行,在启蒙、革命、救亡、新中国成立及改革开放的时代浪潮中始终谋求进步与创新,其不断追求并显现于各不同时段的现代性思想意识和文学精神,构成了中国式现代化的文学表征和时代特征。回望中国文学的现代化之路,人民性始终是百年中国文学的思想根基和精神指向,决定了百年中国文学现代化的主体构成与人民文艺的实践路径。在中国式现代化的理论视域中审视百年中国文学的现代化之路,有助于认识和总结现当代文学发展的历史经验,正视并反思当下中国文学所面临的种种问题,对新时代中国文学的发展具有极为重要的价值和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文学现代 人民文艺 人的文学 中国现代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文学何为?——论中国式现代化与文学使命
4
作者 蒋承勇 《上海交通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北大核心 2025年第4期80-90,共11页
“现代化”在不同历史时期和不同国家有不同内涵。从文化与人文角度看,西方现代化未曾跳出自身之悖谬:物质文明与精神文明发展之间失衡导致人性异化。由是,西方现代化过程中一直伴随着反思与批判之声,优秀的文学作品则是其重要发声源。... “现代化”在不同历史时期和不同国家有不同内涵。从文化与人文角度看,西方现代化未曾跳出自身之悖谬:物质文明与精神文明发展之间失衡导致人性异化。由是,西方现代化过程中一直伴随着反思与批判之声,优秀的文学作品则是其重要发声源。特别就19世纪而言,西方文学记录、见证并反思着该时期现代化的历史,表现出对人自身的关注与呵护,蕴含了独特的人文价值,与马克思恩格斯反思与批判现代化的视角、立场与价值达成了很大程度的契合。中国式现代化追求物质文明与精神文明的协调发展,其本质与宗旨是人的现代化,而文化现代化是人的现代化的一种重要表征。新时代文学作为民族文化的一部分,其特殊使命是从人文维度呵护人的精神—心灵之自由,维护人性的和谐,进而从文化软实力层面助推中国式现代化。因此,作为“人学”的文学,在中国式现代化进程中,特别是随着人工智能技术的快速发展,其作用与功能的发挥,在根本上有赖于其描写与呵护人性之深度与力度,也即有赖于其推进人的现代化的效度。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国现代 文化现代 人的现代 文学使命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全盘西化”在中国现代文学中的兴起、消解与融合
5
作者 栾梅健 《河北学刊》 北大核心 2025年第2期113-119,共7页
五四新文学运动兴起之时,鲁迅、陈独秀、胡适、钱玄同、周作人等以全然决绝的姿态抛弃中国传统文学,力倡“全盘西化”;不过,他们对传统文学的批判与排斥只是一场短暂的尝试和交锋。五四运动不久,绝大多数新文学工作者就务实地站到了中... 五四新文学运动兴起之时,鲁迅、陈独秀、胡适、钱玄同、周作人等以全然决绝的姿态抛弃中国传统文学,力倡“全盘西化”;不过,他们对传统文学的批判与排斥只是一场短暂的尝试和交锋。五四运动不久,绝大多数新文学工作者就务实地站到了中国这片独有的土壤上,重新思考起中国文学的出路与未来。到民间去,到大众中去,到中国优秀的传统文化中去,是他们在曲折的道路中得出的经验教训与实践总结。“全盘西化”在中国现代文学中的兴起、消解与融合的过程,其实就是与中国社会、历史、文化相结合的过程。幻想着以西方文学全面取代中国传统文学的现代作家数量极少,且以其悲剧性的历史教训宣告了“全盘西化”的彻底失败。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五四新文学 “全盘西化” 中国现代文学 中国国情 消解融合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中国现代主义文学发生的中国基础
6
作者 李延江 《河北学刊》 北大核心 2025年第3期74-81,共8页
中国新文学中现代主义文学的发生具有深厚的内在基础。无论是文学的技巧、方法还是其所揭示的生活现象、情感态度,都能在中国的社会文化中找到与之共鸣的丰厚基因。资源的有限性、局限性与人的权利欲望之间的天然矛盾所造成的中国社会... 中国新文学中现代主义文学的发生具有深厚的内在基础。无论是文学的技巧、方法还是其所揭示的生活现象、情感态度,都能在中国的社会文化中找到与之共鸣的丰厚基因。资源的有限性、局限性与人的权利欲望之间的天然矛盾所造成的中国社会的普遍异化是中国现代主义文学产生的深厚土壤;沉沦时代里中国知识分子的自觉求索是中国现代主义文学发生的内在推动力;中国传统文学积淀的许多极具表现力的技巧、手法及其内在的艺术追求是中国现代主义文学形成的催化剂。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国现代主义文学 文学 知识分子 艺术追求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夏志清、夏济安与海外中国现代文学研究范式的确立
7
作者 黄杉 郑家建 《福建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北大核心 2025年第1期64-75,共12页
夏志清、夏济安为海外中国现代文学研究创立了影响深远的范式。夏志清取法美国“新批评”学派,形成了以文本为中心的道德批评模式;夏济安则有意突破文学内部与外部的界限,引入政治、思想史、精神分析等视角以呈现中国左翼文艺运动的种... 夏志清、夏济安为海外中国现代文学研究创立了影响深远的范式。夏志清取法美国“新批评”学派,形成了以文本为中心的道德批评模式;夏济安则有意突破文学内部与外部的界限,引入政治、思想史、精神分析等视角以呈现中国左翼文艺运动的种种复杂面向。兼备中西文学素养、身处中西学术的交错空间,夏氏兄弟以西方文学为镜,映照出中国文学内蕴的特质。他们的学术研究为20世纪60年代的美国汉学界建树了与过往文学研究迥然有别的新范式,启发了李欧梵、耿德华、金介甫等后继海外学者的作家作品研究,呈现出了中国现代文学的多面性以及中国现代学术的生长力。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夏志清 夏济安 中国现代文学 中国左翼文学 道德批评 精神分析法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自由与左翼:中国现代文学在岭南的发生
8
作者 李明刚 《学术研究》 北大核心 2025年第7期171-176,共6页
思考中国现代性的南方路径,需要在历史的多声部中聆听岭南文学的独特声音。从新文学的发生来看,作为岭南文化发祥地和近代革命策源地的广东,有区别于京沪两地和其他内地省份的不同特点。“五四”时期的岭南,以广州岭南大学和广东高等师... 思考中国现代性的南方路径,需要在历史的多声部中聆听岭南文学的独特声音。从新文学的发生来看,作为岭南文化发祥地和近代革命策源地的广东,有区别于京沪两地和其他内地省份的不同特点。“五四”时期的岭南,以广州岭南大学和广东高等师范学校为根据地,诞生了两个重要的新文学创作群体。随着社会形势发展,这两个群体分别衍生出两种迥然不同的文学形态:自由主义文学与左翼革命文学。前者追求文学的审美现代性与独立自由品格,不仅将世界带到岭南,更将岭南推向了世界。后者从浪漫主义和现代主义走向“行动者的诗学”,并由此汇入中国革命洪流。两种文学形态在岭南的发生与争奇斗妍,展现了现代性与地方性、启蒙与革命、中心与边缘的力量交织,阐释了广东何以成为中国现代文学中最具张力的“南方现场”。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国现代文学 自由主义文学 左翼革命文学 岭南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韩国学者中国现代文学史著述的鲁迅论说
9
作者 王明真 《山东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北大核心 2025年第2期34-43,共10页
韩国学者中国现代文学史著述中的鲁迅书写呈现出“核心-非核心-准核心”的变化轨迹,对鲁迅杂文的论说与阐释,也迥异于中国学者著述的文学史。这种差异的形成与韩国鲁迅接受史、韩国文学批评场域存在密切关系。值得关注的是,韩国学者洪... 韩国学者中国现代文学史著述中的鲁迅书写呈现出“核心-非核心-准核心”的变化轨迹,对鲁迅杂文的论说与阐释,也迥异于中国学者著述的文学史。这种差异的形成与韩国鲁迅接受史、韩国文学批评场域存在密切关系。值得关注的是,韩国学者洪昔杓另辟蹊径,将鲁迅对韩国诗人李陆史的影响纳入中国现代文学史著述范畴,这意味着在全球化与区域国别研究互动的学术视域下,鲁迅研究经历了更加多元的跨国比较研究范式转型。本文通过考察韩国学者中国现代文学史著述中的鲁迅论说,试图呈现其中脉络与存在问题,剖析地缘政治、学术传统与文化认同等多重因素的交互作用,以期为鲁迅文学的世界性研究提供镜鉴。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韩国 中国现代文学 鲁迅论说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中国现代文学的老人形象塑造及其反思
10
作者 袁循 《江汉论坛》 北大核心 2025年第5期107-113,共7页
中国现代文学的老人形象“多数”是负面的,即作为封建家长专制扼杀人性的代表,其塑造与研究具有观念化特征。造成这一现状的原因与对封建专制批判、青春崇拜、倡导西方个性启蒙与人性解放有关。不过,中国现代作家还塑造了另一类老人形象... 中国现代文学的老人形象“多数”是负面的,即作为封建家长专制扼杀人性的代表,其塑造与研究具有观念化特征。造成这一现状的原因与对封建专制批判、青春崇拜、倡导西方个性启蒙与人性解放有关。不过,中国现代作家还塑造了另一类老人形象,这在林语堂、废名、沈从文、萧红等人笔下多有体现。此类老人具有中国传统美德,随时代之变呈现代品质,这是长期被专制异化家长形象遮蔽的重要存在。此类作家多为传统型的,也有学贯中西的,还有重文化反思的。通过对中国现代文学的老人形象塑造的科学研究,有助于拓展研究视野,深化对作家作品的认知,改变思想观念,重获文化价值的选择认同;对于应对老龄化、完善家庭教育、确立中国文化自信都具有重要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国现代文学 老人形象 观念化塑造 辩证理解 反思性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重塑百年中国文学的世界性图景——评《哈佛新编中国现代文学史》
11
作者 陈心洁 《语文建设》 北大核心 2025年第11期I0006-I0006,共1页
在各类文学史著作汗牛充栋的今天,王德威主编的《哈佛新编中国现代文学史》以非典型的撰述方式突破现有视野,借由海德格尔提出的“世界中”(worlding)概念,重新思考“现代“”中国“”文学”及“文学史”的内涵,呈现出更为丰富与复杂的... 在各类文学史著作汗牛充栋的今天,王德威主编的《哈佛新编中国现代文学史》以非典型的撰述方式突破现有视野,借由海德格尔提出的“世界中”(worlding)概念,重新思考“现代“”中国“”文学”及“文学史”的内涵,呈现出更为丰富与复杂的文学景观。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世界性图景 哈佛新编中国现代文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拆解指涉性、反讽阅读与空间诗学——论美国华人学者的中国现代文学批评策略
12
作者 李石 《安徽大学学报(哲社版)》 北大核心 2025年第2期37-46,共10页
美国华人学者的中国现代文学批评深受后结构主义的他者伦理的影响。他们将后结构主义对总体性话语的批判,转移为对中国写实/现实主义文学的反思。这主要体现在三个方面:一是拆解指涉性,通过质疑知识与地理起源、文学与意识形态、形式与... 美国华人学者的中国现代文学批评深受后结构主义的他者伦理的影响。他们将后结构主义对总体性话语的批判,转移为对中国写实/现实主义文学的反思。这主要体现在三个方面:一是拆解指涉性,通过质疑知识与地理起源、文学与意识形态、形式与内容的稳固指涉关系,挑战了文化本质论以及现实主义的逼真性原则;二是反讽阅读,主要表现为对叙述者的权力及其阶级位置的审视与解构;三是空间诗学,从“细节”“意象”“空间”等视角来反思革命/启蒙的线性时间观,试图提供更多样的文学现代性及其诗学可能。他者伦理尽管推动了现实主义文学传统的丰富与扩容,但也暴露出对象预设、理论预设等值得反思的问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海外中国现代文学研究 解构主义 反讽 空间诗学 他者伦理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专门档案馆视野下的中国现代文学馆——写在中国现代文学馆成立40周年之际
13
作者 王军 《中国档案》 北大核心 2025年第3期7-9,共3页
1992年3月27日,经国务院批准,国家档案局印发了《全国档案馆设置原则和布局方案》,目的是进一步完善全国档案馆网的结构,使一切具有研究价值和查考价值的重要档案,得到妥善的保管和有效的利用。在全国档案馆布局中,中央层面准备设置4个... 1992年3月27日,经国务院批准,国家档案局印发了《全国档案馆设置原则和布局方案》,目的是进一步完善全国档案馆网的结构,使一切具有研究价值和查考价值的重要档案,得到妥善的保管和有效的利用。在全国档案馆布局中,中央层面准备设置4个专门档案馆。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国现代文学 档案馆网 国家档案局 设置原则 布局方案 全国档案馆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性别:海外中国现代文学研究中的现代性纠葛 被引量:2
14
作者 臧晴 《当代作家评论》 CSSCI 北大核心 2024年第4期126-133,共8页
自雷蒙·威廉斯的《关键词:文化与社会的词汇》被引入国内以来,关键词研究一度成为文学艺术研究领域的一股热潮:以“关键词”直接命名的各种专著有三四十余种,其中不乏《西方文论关键词》《文化研究关键词》等名作,以此命名的各类... 自雷蒙·威廉斯的《关键词:文化与社会的词汇》被引入国内以来,关键词研究一度成为文学艺术研究领域的一股热潮:以“关键词”直接命名的各种专著有三四十余种,其中不乏《西方文论关键词》《文化研究关键词》等名作,以此命名的各类专栏与译著更是不胜枚举。然而,不少研究仍停留在词典编纂式的研究阶段,从知识论的角度来梳理特定词源的语义源流和古今演绎,尚无法呈现词语背后生活与思想的复杂流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文学艺术研究 西方文论 海外中国现代文学研究 文化与社会 雷蒙·威廉斯 关键词研究 词典编纂 现代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中国式现代化的少数民族文学表达及其叙事话语建构 被引量:1
15
作者 徐俊六 《内蒙古社会科学》 CSSCI 北大核心 2024年第2期172-178,共7页
中国式现代化是中国社会主义现代化的最新表述,少数民族文学作为一种文化意识,在诸多方面反映着中国的现代化进程与现代化面貌。少数民族文学应当积极主动地参与到中国式现代化的大讨论和国家话语建构中,以其独特的创作手法和艺术审美,... 中国式现代化是中国社会主义现代化的最新表述,少数民族文学作为一种文化意识,在诸多方面反映着中国的现代化进程与现代化面貌。少数民族文学应当积极主动地参与到中国式现代化的大讨论和国家话语建构中,以其独特的创作手法和艺术审美,从以人民为中心的创作、各民族的共同富裕、人与自然和谐共生、中华民族共同体等几个方面表达中国式现代化。从历史维度、时空维度及学科主体性角度重新梳理少数民族的话语结构,实现传统叙事话语的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建构中国式现代化视域下少数民族文学叙事话语的新形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国现代 少数民族文学 文学表达 叙事话语 建构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中国式现代化进程与外国文学研究四人谈 被引量:1
16
作者 李维屏 刘建军 +1 位作者 吴笛 王立新 《山东外语教学》 北大核心 2024年第5期1-8,共8页
在中国式现代化背景下,中国的外国文学研究和发展面临新的机遇和挑战。本期访谈邀请的四位学者围绕中国的外国文学研究在新的历史条件下如何发展、如何有效构建外国文学研究的“中国视角”提出了各自的真知灼见。在访谈中,四位教授深入... 在中国式现代化背景下,中国的外国文学研究和发展面临新的机遇和挑战。本期访谈邀请的四位学者围绕中国的外国文学研究在新的历史条件下如何发展、如何有效构建外国文学研究的“中国视角”提出了各自的真知灼见。在访谈中,四位教授深入阐述了中国式现代化进程中外国文学研究独特的价值和地位,并就外国文学研究高质量发展过程中的关键问题进行了剖析,包括中国的外国文学研究能否与时俱进;在新的历史阶段,中国文学研究者的世界观、文学观和方法论是否足以推进外国文学研究的高质量发展;如何不断开拓外国文学研究的“中国视角”,形成具有创新意义的中国外国文学的批评话语,并最终促进新质学术力的形成和提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国现代 外国文学研究 新质学术力 中国视角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新时期”的位置:二十一世纪中国文学的起点叙事建构
17
作者 杨姿 《扬子江文学评论》 北大核心 2025年第1期49-56,86,共9页
引言:新时期文学,能否常新?新时期文学出现至今已近半个世纪,这一文学不仅担当了当代中国改革开放启航的重大任务,而且也参与到对现代化道路的反思活动中,无论是探讨对外开放还是对内改革的种种问题,新时期文学在各个阶段都不断翻新活... 引言:新时期文学,能否常新?新时期文学出现至今已近半个世纪,这一文学不仅担当了当代中国改革开放启航的重大任务,而且也参与到对现代化道路的反思活动中,无论是探讨对外开放还是对内改革的种种问题,新时期文学在各个阶段都不断翻新活化出切合历史进程的能量。近年来,随着中国在国际交流中独立性的提高,文学为这种国家形象所赋予的想象力也相应地产生变化,但此前新时期文学释放的能量却定格在现代与传统两个常量上,这种两极化的定性,一定程度上弱化了文学应对时代的弹性,实际上,也固化了新时期文学自身的阐释模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新时期文学 叙事建构 现代与传统 两极化 阐释模式 对内改革 国际交流 当代中国改革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反思中国现代文学的研究范式”圆桌论坛
18
作者 张福贵 朱国华 +7 位作者 张法 沈杏培 周志强 李松 单小曦 段吉方 曾军 刘康 《当代文坛》 CSSCI 北大核心 2024年第5期150-163,共14页
2024年5月24-26日,“地方性与世界性:中国马克思主义的国际译介与传播”学术研讨会在上海举办,25日下午设置了“反思中国现代文学的研究范式”圆桌论坛。原计划1小时的对话一经展开,思想火花的碰撞便让现场的气氛迅速升温,专家之间的辩... 2024年5月24-26日,“地方性与世界性:中国马克思主义的国际译介与传播”学术研讨会在上海举办,25日下午设置了“反思中国现代文学的研究范式”圆桌论坛。原计划1小时的对话一经展开,思想火花的碰撞便让现场的气氛迅速升温,专家之间的辩论让原本文质彬彬的会场充满张力与强度。现将记录整理发表,以飨读者。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国现代文学 思想火花 文质彬彬 译介与传播 圆桌论坛 研究范式 马克思主义 地方性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美国现代中国文学史书写的美学范式与谱系
19
作者 李松 陈国伟 《浙江社会科学》 CSSCI 北大核心 2024年第7期127-140,159,160,共16页
自20世纪60年代至今,美国的现代中国文学史书写思想多元,成就斐然。其书写路径最具代表性的是夏志清的新批评美学、许芥昱的政治美学以及王德威的后现代主义美学。不同时期美学范式的变迁反映了中美关系变迁、西方文学理论思潮冲击以及... 自20世纪60年代至今,美国的现代中国文学史书写思想多元,成就斐然。其书写路径最具代表性的是夏志清的新批评美学、许芥昱的政治美学以及王德威的后现代主义美学。不同时期美学范式的变迁反映了中美关系变迁、西方文学理论思潮冲击以及汉学史的内在流变等诸多因素。内外因素交织的历史语境生成了文学性历史与历史性文学的辩证以及解构主义思路。通过考察三位华裔学者不同的美学范式与交叉谱系,可以更好地揭示美国的现代中国文学史书写的整体脉络,为国内文学史研究提供互鉴与交流的跨文化阐释思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国现代小说史》 《中华人民共和国文学 《哈佛新编中国现代文学史》 美学范式 文学史谱系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中国式现代化视域下文学本土化探索的新进路——以近年长篇小说创作为中心的考察
20
作者 彭岚嘉 郝婷 《云南社会科学》 CSSCI 北大核心 2024年第3期152-161,共10页
近年来,长篇小说在主题意涵、语言形态和文体变革等方面形成回归本土化的创作趋向,成为文学领域实践“中国式现代化”的一种路径。具体体现为作家们不仅在主题意涵层面通过重述历史和观照现实对本土化经验进行拓展和深化,而且还在语言... 近年来,长篇小说在主题意涵、语言形态和文体变革等方面形成回归本土化的创作趋向,成为文学领域实践“中国式现代化”的一种路径。具体体现为作家们不仅在主题意涵层面通过重述历史和观照现实对本土化经验进行拓展和深化,而且还在语言表达方面通过借鉴本土话语资源以恢复汉语表述方式在表现国人情感结构和文化心理方面的独特修辞作用,同时也在文体结构方面通过对中国本土性小说传统的传承与赓续,积极探寻文体革新。这一回归本土化的创作趋向,是全球化语境、中国式现代化等国家意识形态和文学自身寻求原创性突破共同促推的结果。值得注意的是,这种本土化探索也在一定程度上存在题材同质化、处理方式简单化、人物塑造贫乏和超越性缺乏等问题。对此,作家们需要在更加深入生活、更新经验和认知方式的基础上,全面而深入地把握中国本土现实的新变,将关注的焦点拓展到与国人生活息息相关的各个方面,从多方面借鉴中国本土性传统,塑造出更多具有人性深度和彰显本土文化精神的典型人物,并以超越性视野和未来意识关注全人类的生存困境和精神难题。与此同时,本土化文学应更新对本土文化传统的价值认知,以现代意识和开放包容的态度对其进行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以一种本土化的方式通达“世界性”,彰显中国文学的独特价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文学本土化 中国现代 中国故事 汉语主体性 文体革新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168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