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37篇文章
< 1 2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浮生六记》百年研究述评 被引量:15
1
作者 王人恩 谢志煌 《甘肃社会科学》 北大核心 2005年第4期136-144,共9页
《浮生六记》被发现并受到学人的研究,迄今已过百年。百年来,《浮生六记》的研究虽然走过了曲折的路程,但也取得了一大批重要成果,同时也存在着一些问题。本文即是对《浮生六记》百年研究历程的客观描述。
关键词 沈复 《浮生六记》 百年 研究 述评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企鹅英文版《浮生六记》中的副文本研究 被引量:10
2
作者 梁林歆 《山东外语教学》 北大核心 2021年第2期108-115,共8页
副文本作为文本的客观组分参与译介过程,为译本研究提供素材,是翻译研究的重要内容之一。本文基于副文本理论,通过考察企鹅英文版《浮生六记》副文本如何建构作品的主题形象和中国文化形象,注释和深度翻译如何彰显译者风格,出版机构、... 副文本作为文本的客观组分参与译介过程,为译本研究提供素材,是翻译研究的重要内容之一。本文基于副文本理论,通过考察企鹅英文版《浮生六记》副文本如何建构作品的主题形象和中国文化形象,注释和深度翻译如何彰显译者风格,出版机构、丛书系列和封面设计如何促进译作的传播和接受,揭示该译本的译介模式,以期为当前中国文化"走出去"提供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副文本 翻译研究 企鹅版《浮生六记》 白伦 江素惠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中国古代散文题材领域的新拓展——从李渔的《一家言》到沈复的《浮生六记》 被引量:5
3
作者 黄强 《浙江社会科学》 CSSCI 北大核心 2009年第8期91-96,共6页
李渔的《一家言》与沈复的《浮生六记》均以浅显的文言赋"闲情"、记"浮生",表现普通人的生活艺术、生活趣味、生活经验以及悲欢哀乐的生活情感,以性情中人的敏感领悟生活的哲理。沈复受到李渔的影响,《浮生六记》... 李渔的《一家言》与沈复的《浮生六记》均以浅显的文言赋"闲情"、记"浮生",表现普通人的生活艺术、生活趣味、生活经验以及悲欢哀乐的生活情感,以性情中人的敏感领悟生活的哲理。沈复受到李渔的影响,《浮生六记》中包含着一部浓缩的《闲情偶寄》。李渔与沈复在中国散文史上的坐标意义在于:清代散文之一类,以《一家言》和《浮生六记》为代表,早已突破一般的"家务事、儿女情"的范围,将散文题材的领域推广到世俗日常生活的一切方面,构成了中国古代散文题材领域的又一次大的解放。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一家言》 《浮生六记》 李渔 沈复散文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芸的妻性及其它——对《浮生六记》的一种解读 被引量:3
4
作者 费如明 《学海》 1999年第6期164-167,共4页
关键词 《浮生六记》 妻性 丈夫 中国传统文化 理想女性 中国文人 中国文学 女性形象 中国妇女 沈复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盛世日常:《浮生六记》所见江南社会 被引量:2
5
作者 小田 《苏州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20年第5期182-190,共9页
20世纪20年代以降,《浮生六记》大多被当作文学文本,赋予了诸如“反礼教”这样的新文化意义,而在社会史学者眼里,它毋宁是一份清乾隆盛世关于江南社会的日常叙事。作为知书识“礼”的江南主妇,陈芸模范践行了传统社会为女人立下的种种诫... 20世纪20年代以降,《浮生六记》大多被当作文学文本,赋予了诸如“反礼教”这样的新文化意义,而在社会史学者眼里,它毋宁是一份清乾隆盛世关于江南社会的日常叙事。作为知书识“礼”的江南主妇,陈芸模范践行了传统社会为女人立下的种种诫规;沈复无意中呈现了一个魅影随形的日常世界。在《浮生六记》文本中追踪新文化端绪,可以发现,无论是夫妻恋情、女人冶游,还是日常生计,只在一定程度上隐现了江南社会的近代性变异,其间所隐藏的某种近代性基因,一时还无法彰显。18世纪(乾隆盛世)关于近代性的时代主题,在江南风土世界里可以获得独特理解。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浮生六记》 乾隆盛世 江南 沈复 陈芸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林式译本《浮生六记》的翻译态度与策略 被引量:3
6
作者 张睿 《语文建设》 北大核心 2016年第4X期95-96,共2页
林语堂大师作为深受西方文化影响的中西合璧的文化大师,在翻译的过程中,不但可以精准地运用掌握汉语,而且还熟知西方文化和语言的使用。本文借助功能目的论的相关理论对著名文学作品《浮生六记》的译本中使用到的翻译策略进行分析和解读... 林语堂大师作为深受西方文化影响的中西合璧的文化大师,在翻译的过程中,不但可以精准地运用掌握汉语,而且还熟知西方文化和语言的使用。本文借助功能目的论的相关理论对著名文学作品《浮生六记》的译本中使用到的翻译策略进行分析和解读,因为翻译者在翻译文本时想要表达的中心思想是翻译者在翻译时采取的翻译态度和策略的最为基本的依据。林语堂先生的翻译策略通常与其面对人生的态度紧密相联系,为了向西方人准确传播中国文化,即使东西方文化之间存在差异,林语堂先生仍然有取舍地翻译中国传统文化作品,采用了归化和异化的翻译策略,为外国读者了解中国文化提供了捷径。本文试对沈复所著《浮生六记》的汉译本做出剖析,分析林语堂先生译本中使用到的翻译策略和翻译态度,从而更好地实现自身翻译目的,也为读者阅读和理解译本奠定下基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浮生六记》 林语堂译本 翻译态度和策略 异化 归化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企鹅版《浮生六记》的古代中国形象建构 被引量:2
7
作者 王树槐 《山东外语教学》 北大核心 2023年第5期99-110,共12页
由白伦和江素惠翻译、企鹅出版社出版的《浮生六记》,是四个英译本中在西方影响最大的一个。本文基于法国形象学理论,从正文本和副文本两个维度分析了企鹅版译本建构的中国形象。研究发现,译者基于“狂热”的态度,建构了辉煌灿烂的中国... 由白伦和江素惠翻译、企鹅出版社出版的《浮生六记》,是四个英译本中在西方影响最大的一个。本文基于法国形象学理论,从正文本和副文本两个维度分析了企鹅版译本建构的中国形象。研究发现,译者基于“狂热”的态度,建构了辉煌灿烂的中国古代文学形象;基于“亲善”的态度,建构了古朴纯厚、异国风情的古代中国文化形象,和落拓豪爽、善良苦难的古代中国人形象。研究还发现,译者建构的中国形象包括意识形态和乌托邦两个部分,前者范围是清代,以消极形象为主;后者范围是明代及以上,以积极形象为主。译者建构中国形象的“动力线”在于,在拨乱反正背景下的译者,热爱中国、尊重中国、同情中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浮生六记》 白伦和江素惠 古代中国形象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浮生六记》林语堂译本的审美再现 被引量:3
8
作者 张树艳 《语文建设》 北大核心 2015年第10X期55-56,共2页
林语堂的作品既发人深省,又别具一格,文章传神达意,作品不仅可读,又颇具美感。因此,其作品也广受读者喜爱。而林语堂除了创作外,翻译也是其写作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本文主要是以林语堂对沈复作品《浮生六记》为研究蓝本,深入分析林语堂... 林语堂的作品既发人深省,又别具一格,文章传神达意,作品不仅可读,又颇具美感。因此,其作品也广受读者喜爱。而林语堂除了创作外,翻译也是其写作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本文主要是以林语堂对沈复作品《浮生六记》为研究蓝本,深入分析林语堂的审美再现和翻译手法,并以此更好的提升对作品的理解。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审美再现 《浮生六记》 传神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论林译《浮生六记》中修辞手段的处理 被引量:1
9
作者 刘福莲 《中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CSSCI 2010年第6期176-179,共4页
在《浮生六记》英译过程中,林语堂先生十分注重使用异化策略,力求真实传达源语文化。但是,系统抽样结果显示,在对文本中的修辞手段进行处理时,林先生的翻译却是以归化策略为主、异化策略为辅。这一现象并非林先生主观所能控制,而是由翻... 在《浮生六记》英译过程中,林语堂先生十分注重使用异化策略,力求真实传达源语文化。但是,系统抽样结果显示,在对文本中的修辞手段进行处理时,林先生的翻译却是以归化策略为主、异化策略为辅。这一现象并非林先生主观所能控制,而是由翻译的本质决定的,是翻译规律作用于翻译过程的结果。对此,伽达默尔的哲学诠释学可以做出合理而圆满的解释。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林语堂 《浮生六记》 旧化 异化 哲学诠释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大翻译”范式下的《浮生六记》经典化 被引量:1
10
作者 马明蓉 《山东外语教学》 北大核心 2022年第2期114-124,共11页
本研究在“大翻译”范式下考察《浮生六记》的经典化历程,着重分析译者林语堂对作品传播的影响。文章首先概述“大翻译”内涵,并简述《浮生六记》原稿的边缘性,进而历时分析《浮生六记》的语内翻译、语际翻译和符际翻译,突出其中林语堂... 本研究在“大翻译”范式下考察《浮生六记》的经典化历程,着重分析译者林语堂对作品传播的影响。文章首先概述“大翻译”内涵,并简述《浮生六记》原稿的边缘性,进而历时分析《浮生六记》的语内翻译、语际翻译和符际翻译,突出其中林语堂英译的分水岭作用。“大翻译”范式下,《浮生六记》因不断衍生出语内翻译、语际翻译和符际翻译而实现经典化,成为国内外受众共同的文化记忆。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大翻译 《浮生六记》 经典化 林语堂 文化记忆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浮生六记》的文学体裁背景及其艺术成因 被引量:1
11
作者 王彦永 《河南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北大核心 2007年第4期143-146,共4页
出现在清中叶的自传体笔记《浮生六记》注重表现日常生活和真情实感,具有别开生面的女主人公形象,是作者精心剪裁的回忆录。它是在深厚的文学体裁背景下产生的,是在广泛继承陶渊明以来自传体笔记传统的基础上创作而成的,更是晚明以来社... 出现在清中叶的自传体笔记《浮生六记》注重表现日常生活和真情实感,具有别开生面的女主人公形象,是作者精心剪裁的回忆录。它是在深厚的文学体裁背景下产生的,是在广泛继承陶渊明以来自传体笔记传统的基础上创作而成的,更是晚明以来社会思潮的影响以及作者对自身独特人生境遇的感悟结果。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浮生六记》 体裁背景 艺术成因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文化差异现象在汉译英中的处理——兼评林语堂的《浮生六记》英译本 被引量:11
12
作者 高巍 《四川外语学院学报》 2001年第5期69-72,共4页
翻译活动体现了不同文化之间的交流 ,同时也揭示了文化差异存在可译性。因此 ,如何处理文化差异现象是值得认真研究的问题。林语堂的《浮生六记》英译本为翻译实践方面的研究提供了一系列可参照的方法。林氏译本中对文化差异的处理有下... 翻译活动体现了不同文化之间的交流 ,同时也揭示了文化差异存在可译性。因此 ,如何处理文化差异现象是值得认真研究的问题。林语堂的《浮生六记》英译本为翻译实践方面的研究提供了一系列可参照的方法。林氏译本中对文化差异的处理有下面三个特点 :译文在说法上尽量符合英语表达习惯 ;有时需要保留中国文化的特点 ;有时需要在形式上作适当的变通。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林语堂 英译本 《浮生六记》 文化差异 汉译英 英语表达习惯 汉语特点 变通 翻译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译者文化因素在《浮生六记》翻译中的作用 被引量:1
13
作者 杜曾慧 《语文建设》 北大核心 2016年第2Z期93-94,共2页
将我国文学作品对外翻译,是促进我国文化传播的重要途径,在文学作品的翻译过程中,文化是一个十分重要的部分,由于不同国家的文化背景不同,因此对于各种文学作品进行对外翻译时,应该要加强对文化因素的把握,以提高文学作品翻译的准确性... 将我国文学作品对外翻译,是促进我国文化传播的重要途径,在文学作品的翻译过程中,文化是一个十分重要的部分,由于不同国家的文化背景不同,因此对于各种文学作品进行对外翻译时,应该要加强对文化因素的把握,以提高文学作品翻译的准确性。本文对《浮生六记》中译者的文化因素进行分析和探讨,旨在提高这部作品翻译的准确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文化因素 《浮生六记》 翻译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音乐剧《浮生六记》的创作特征探析
14
作者 王婷娟 《音乐创作》 北大核心 2023年第4期152-157,共6页
音乐剧《浮生六记》对清代文人沈复的自传体散文集进行了现代化解构,蕴含着鲜明的民族元素.本文分析该剧戏剧结构、创作手法及审美品格,探析其创作特征,探讨该音乐剧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承与发展.
关键词 《浮生六记》 非线性叙事 创作特征 东方审美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浮生六记》与《忏悔录》的文化比较研究
15
作者 张华容 《语文建设》 北大核心 2015年第3Z期81-81,共1页
《浮生六记》与《忏悔录》是由两位不同国度,不同的背,具有不同语言背景的作者撰写的,两部作品也有许多的异同之处,表现出来东西方不同的文化特色。笔者通过对《浮生六记》与《忏录》之间的异同及中西文化的特色进行讨论研究,希望能对... 《浮生六记》与《忏悔录》是由两位不同国度,不同的背,具有不同语言背景的作者撰写的,两部作品也有许多的异同之处,表现出来东西方不同的文化特色。笔者通过对《浮生六记》与《忏录》之间的异同及中西文化的特色进行讨论研究,希望能对加强对两部作品的研究有所贡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浮生六记》 《忏悔录》 沈复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浅谈《浮生六记》中的文化翻译 被引量:4
16
作者 郭晓辉 《陕西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09年第S1期118-120,共3页
林语堂翻译的《浮生六记》中出现了大量蕴含深厚中国文化的元素,其翻译的成功之处在于,作者以向西方人介绍中国文化为翻译目的,并在翻译中使用了异化策略和归化策略。在尽可能保留中国文化特色的同时,也为读者减少阅读困扰,这实际上也... 林语堂翻译的《浮生六记》中出现了大量蕴含深厚中国文化的元素,其翻译的成功之处在于,作者以向西方人介绍中国文化为翻译目的,并在翻译中使用了异化策略和归化策略。在尽可能保留中国文化特色的同时,也为读者减少阅读困扰,这实际上也是以另一种方式向世界介绍中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浮生六记》 林语堂 文化翻译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浮生六记》:沈复和他的小世界 被引量:3
17
作者 王峰 《语文建设》 CSSCI 北大核心 2002年第11期18-19,共2页
关键词 《浮生六记》 沈复 清朝 笔记体 题材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从文化翻译的角度看林语堂《浮生六记》的英译本 被引量:2
18
作者 陈文杰 《语文建设》 北大核心 2015年第9X期85-86,共2页
作为一代名扬西方的中国学者,林语堂在世界文坛中一度享有声望与殊荣,以诺贝尔文学奖的准名额的获取而著称于世。林语堂在中国文坛和西方艺术领域中之所以均受到广泛的关注和热议,正在于其对传统文化和西洋文明的融会贯通。他不但亲自... 作为一代名扬西方的中国学者,林语堂在世界文坛中一度享有声望与殊荣,以诺贝尔文学奖的准名额的获取而著称于世。林语堂在中国文坛和西方艺术领域中之所以均受到广泛的关注和热议,正在于其对传统文化和西洋文明的融会贯通。他不但亲自撰写很多艺术成就较高的作品,而且常常对一些古代经典进行英文翻译,并将比较文学中文化翻译手段的这一概念,发挥到了极致,林语堂也被视为中国历史上继林琴南之后又一位实现古汉语与字母文字之间实现翻译和互动的翻译大家,以其对清代沈复的《浮生六记》的英译最为可圈可点。这次空前成功的翻译活动,充分体现出林语堂对文化翻译技能的熟稔。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文化翻译 林语堂 《浮生六记》 英译本 翻译思想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浮生六记》语言艺术品析 被引量:2
19
作者 徐琼 《语文建设》 北大核心 2017年第8X期59-60,共2页
《浮生六记》是清人沈复所著的自传体散文集,全书6卷,前存残稿4卷,分别是《闺房记乐》《坎坷记愁》《闲情记趣》《浪游记快》。作品风格清丽、语言清新,人物形象鲜活灵动,情感表达细腻动人,作者虽名不见经传,但在汉语言文字领域有很高... 《浮生六记》是清人沈复所著的自传体散文集,全书6卷,前存残稿4卷,分别是《闺房记乐》《坎坷记愁》《闲情记趣》《浪游记快》。作品风格清丽、语言清新,人物形象鲜活灵动,情感表达细腻动人,作者虽名不见经传,但在汉语言文字领域有很高的造诣,因此遣词达意与文本架构都独具匠心。本文主要分析作品的语言艺术,以帮助读者更好地解读这一文学佳作。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浮生六记》 黄鹤楼 人物形象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浮生六记》英译本中的变异 被引量:1
20
作者 聂文杰 《语文建设》 北大核心 2016年第2X期91-92,共2页
唐朝是中国较为强盛的一个时期,文学领域成就比较突出,其中,传记文学也取得了非常突出的成就,《浮生六记》就是传记文学中的代表作,这是一部以文言文形式写成的文学作品,由于其语言优美、感情真挚、故事哀婉而在中国文学史上地位突出,... 唐朝是中国较为强盛的一个时期,文学领域成就比较突出,其中,传记文学也取得了非常突出的成就,《浮生六记》就是传记文学中的代表作,这是一部以文言文形式写成的文学作品,由于其语言优美、感情真挚、故事哀婉而在中国文学史上地位突出,很多人都试图将这部作品进行英译,从而让世界上更多的人了解这部文学作品。在众多的译本中,林语堂的译本是比较突出的,他前后进行了10次修改,最终完成并出版,在林语堂的译本中,采取了增加、减少、重新编述、合并改写等各种翻译策略,这些翻译策略也正是变异的一种重要体现,通过这些变异,使得林语堂的译本能够更好地在西方读者中进行传播,从而使得中国的文学作品能够更好地走向世界,也促进了中国传统文化的传播,这种变异翻译策略对以后译者的翻译也有重要的借鉴作用。下面笔者将以林语堂译本为例,具体分析《浮生六记》英译本中的变异。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浮生六记》 林语堂 英译本 变异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