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导航
期刊开放获取
上海教育软件发展有限公..
期刊文献
+
任意字段
题名或关键词
题名
关键词
文摘
作者
第一作者
机构
刊名
分类号
参考文献
作者简介
基金资助
栏目信息
任意字段
题名或关键词
题名
关键词
文摘
作者
第一作者
机构
刊名
分类号
参考文献
作者简介
基金资助
栏目信息
检索
高级检索
期刊导航
共找到
17
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已选择
0
条
导出题录
引用分析
参考文献
引证文献
统计分析
检索结果
已选文献
显示方式:
文摘
详细
列表
相关度排序
被引量排序
时效性排序
两个桃源的对话——《桃花源记》与《桃花源诗》关系的再探讨
被引量:
1
1
作者
李光摩
《学术研究》
CSSCI
北大核心
2023年第11期162-169,共8页
《桃花源记》与《桃花源诗》之间存在着明显的思想差异,分别代表着不同的桃花源。《桃花源记》对应的是仙境桃源,它是陶渊明根据当时社会传说故事润色而成,体现的是当时一般社会大众的道教信仰,即追求洞天福地、长生久视的思想;而《桃...
《桃花源记》与《桃花源诗》之间存在着明显的思想差异,分别代表着不同的桃花源。《桃花源记》对应的是仙境桃源,它是陶渊明根据当时社会传说故事润色而成,体现的是当时一般社会大众的道教信仰,即追求洞天福地、长生久视的思想;而《桃花源诗》则对一般社会大众的道教信仰提出了批评,它展现的人间桃源是一种带有复古倾向的羲皇之想。这才是陶渊明所欲表达的。《桃花源诗》与《桃花源记》共同构成了一个统一的文本——《桃花源记并诗》。这既是一次文体的创新,也是一次思想的对话。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桃花源
记并
诗》
《桃花源
记》
《桃花源诗》
文体创新
思想对话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职称材料
共生与和谐:人类家园的古典理想境界──《桃花源诗并记》的生态美学解读
被引量:
3
2
作者
何悦玲
《陕西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01年第2期70-75,共6页
对共生与和谐这一审美境界的追求是中国古典文学的基本美学特征之一。陶渊明的《桃花源诗并记》,描述的人类生活场景是桃源中人与这一“绝境”互相依赖、互为条件的“共生状态”的描述。这种共生与和谐的生活状态,已超越了世俗社会中...
对共生与和谐这一审美境界的追求是中国古典文学的基本美学特征之一。陶渊明的《桃花源诗并记》,描述的人类生活场景是桃源中人与这一“绝境”互相依赖、互为条件的“共生状态”的描述。这种共生与和谐的生活状态,已超越了世俗社会中的时间观念、利益关系以及王化礼教等人为羁绊,达到了一种生态美学所追求的共生与和谐的极致审美境界。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生态美学
共生
和谐
《桃花源
诗
并记》
陶渊明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职称材料
《桃花源诗并记》的美学风貌初探
3
作者
陶筠
《四川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1999年第S1期264-266,共3页
关键词
《桃花源
诗
并记》
陶渊明
美学风貌
理想世界
审美理想
虚实相生
任真自得
执着追求
安贫乐道
物我同一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职称材料
《桃花源记》“外人”诸说评议
4
作者
丁超
王雷
《中学语文教学》
2008年第12期52-53,共2页
《桃花源记》中有三个“外人”,即:1.其中往来种作,男女衣着,悉如外人2.遂与外人间隔3.不足为外人道也 这三个“外人”中,2和3都是“桃花源以外的人”。第一个“外人”如果也这样解释,则与后文《桃花源诗》“俎豆犹古法,衣...
《桃花源记》中有三个“外人”,即:1.其中往来种作,男女衣着,悉如外人2.遂与外人间隔3.不足为外人道也 这三个“外人”中,2和3都是“桃花源以外的人”。第一个“外人”如果也这样解释,则与后文《桃花源诗》“俎豆犹古法,衣裳无新制”相抵牾。因为时迁世异,秦代的衣制当然不可能和几百年后的晋代相同。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桃花源
记》
“外人”
《桃花源诗》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职称材料
“桃花源”原型探究
被引量:
4
5
作者
冉庄
《重庆社会科学》
2002年第1期50-52,共3页
东晋著名诗人陶渊明的《桃花源诗并记》,距今已逾一千六百年,早为人们知晓,由此而产生的成语“世外桃源”更是家喻户晓,人尽皆知。该文描述的是一奇特的自然环境和社会环境。记述诗人发现的由山口小洞而入,“行数十步,豁然开朗。”洞内...
东晋著名诗人陶渊明的《桃花源诗并记》,距今已逾一千六百年,早为人们知晓,由此而产生的成语“世外桃源”更是家喻户晓,人尽皆知。该文描述的是一奇特的自然环境和社会环境。记述诗人发现的由山口小洞而入,“行数十步,豁然开朗。”洞内人生活落后、守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陶渊明
《桃花源
诗
并记》
行政区划
自然景观
社会状况
历史文献
大酉洞
"
桃花源
"
原型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职称材料
陶渊明的理想王国——浅析《桃花源记》
6
作者
滕碧城
《高校教育管理》
1980年第1期17-19,共3页
《桃花源记》是我国伟大诗人陶渊明的代表作.是他的社会理想的艺术结晶,是他不满现实反抗现实的战斗武器,也是他思想、艺术发展到高峰的表现.陶渊明原来是一个有理想有抱负的人,他曾在《杂诗》中写道:“忆我少壮时,无乐自欣豫,猛志逸四...
《桃花源记》是我国伟大诗人陶渊明的代表作.是他的社会理想的艺术结晶,是他不满现实反抗现实的战斗武器,也是他思想、艺术发展到高峰的表现.陶渊明原来是一个有理想有抱负的人,他曾在《杂诗》中写道:“忆我少壮时,无乐自欣豫,猛志逸四海,骞翮思远翥”.充分反映他为国为民建功立业的雄心壮志.他生活的南北朝时期、晋宋交替之际,正是我国历史上一个十分动乱黑暗的时代,当时民族矛盾、阶级矛盾以及统治阶级内部的矛盾,十分尖锐复杂,门阀制度已经发展到登峰造极的地步,真是“上品无寒门,下品无世族”.作为家境已经没落的陶渊明。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桃花源
记》
陶渊明
理想王国
桃源
世外
理想社会
现实社会
《桃花源
诗
并记》
门阀制度
猛志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职称材料
诗文教学话互补
7
作者
吴同和
《中学语文教学》
2006年第10期60-61,共2页
关键词
诗
文教学
古代文学作品
《桃花源
记》
《桃花源诗》
《滕王阁序》
《滕王阁
诗》
教学模式
课堂设计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职称材料
桃花意象与阿妮玛原型
被引量:
2
8
作者
齐红伟
《江苏社会科学》
CSSCI
1997年第3期138-143,共6页
本文通过对崔护《题都城南庄》“人面桃花”意象背后之文化积淀的三个解读层面的追问,上溯《诗经》源头,下至《桃花扇》一剧,对中国古典文学中咏桃名篇进行以荣格集体无意识学说之阿妮玛原型为新的文化视角的解读,从而发现阿妮玛在其统...
本文通过对崔护《题都城南庄》“人面桃花”意象背后之文化积淀的三个解读层面的追问,上溯《诗经》源头,下至《桃花扇》一剧,对中国古典文学中咏桃名篇进行以荣格集体无意识学说之阿妮玛原型为新的文化视角的解读,从而发现阿妮玛在其统一分裂中所形成的两大模式:回家与艳遇,揭示出阿妮玛正是占有并利用了个人来使作品魅力无穷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阿妮玛
花意象
集体无意识
桃源
《
桃花
扇》
解读层
《桃花源
诗
并记》
两种模式
《
诗
经》
李香君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职称材料
略论陶渊明的田园诗
被引量:
1
9
作者
康剑民
《理论月刊》
CSSCI
1998年第10期20-22,共3页
关键词
陶渊明
田园
诗
《桃花源
诗
并记》
中国文学史
田园风光
《归园田居》
田园生活
山水田园
高尚人格
劳动人民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职称材料
论古典诗歌审美的纵向比较
10
作者
陈定玉
《福建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1997年第4期51-57,共7页
古典诗歌纵向审美比较的使命是考察品评诗歌思想艺术的“通变”和意义。“通”是“变”的基础,“变”为诗歌的存在和发展注入生生不息的活力。向上比较要追寻前人开启的路径,后人对前人创作成果和经验的借鉴和继承。向下比较要探究诗...
古典诗歌纵向审美比较的使命是考察品评诗歌思想艺术的“通变”和意义。“通”是“变”的基础,“变”为诗歌的存在和发展注入生生不息的活力。向上比较要追寻前人开启的路径,后人对前人创作成果和经验的借鉴和继承。向下比较要探究诗歌的题材、题旨及其艺术表现的异化和深化。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诗
歌审美
《桃花源
诗
并记》
王安石
陶渊明
“变”
艺术表现
李商隐
《孟子》
创作意图
诗
歌创作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职称材料
“记”“诗”并选才能完整解读
被引量:
1
11
作者
陈同友
《中学语文教学》
北大核心
2011年第8期44-45,共2页
在陶渊明的两篇作品上发生了一个有趣的现象:《归去来辞并序》让人们读了“辞”而忘了“序”,许多读本只选“辞”而没有“序”;《桃花源诗并记》让人们读了“记”而忘了“诗”,许多读本只选“记”而没有“诗”。当然,后者因为“记...
在陶渊明的两篇作品上发生了一个有趣的现象:《归去来辞并序》让人们读了“辞”而忘了“序”,许多读本只选“辞”而没有“序”;《桃花源诗并记》让人们读了“记”而忘了“诗”,许多读本只选“记”而没有“诗”。当然,后者因为“记”的影响更大,而且叙事完整,有故事情节,完全可以独立。但从阅读理解的角度看,这样做又有商榷之处,特别是作为教材,更有思考的必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记”
“
诗
”
《桃花源
诗
并记》
解读
才能
“序”
故事情节
阅读理解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职称材料
李白与陶渊明
被引量:
2
12
作者
陈钧
《人文杂志》
1987年第6期12-17,共6页
陶渊明的诗文,生前及死后相当长一段时间,并未受到应有的重视。刘勰的《文心雕龙》只字未提,钟嵘的《诗品》仅列于中品,萧统的《文选》所收陶诗也不过八首,陶文则仅《归去来辞》一篇。直到唐代。
关键词
陶渊明
李白
傲视权贵
《桃花源
诗
并记》
社会理想
质性自然
田园生活
葛巾
太守
存
诗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职称材料
论陶渊明的“农本”意识及其审美意象的特点
被引量:
2
13
作者
萧庆元
《江苏社会科学》
CSSCI
1995年第3期114-117,共4页
关键词
陶渊明
审美意象
“农本”
《劝农》
孟浩然
美学意义
农民阶级
审美意趣
《桃花源
诗
并记》
《
诗
经》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职称材料
陶渊明研究札记三题
被引量:
2
14
作者
顾农
《齐鲁学刊》
CSSCI
1995年第6期93-96,101,共5页
陶渊明研究札记三题顾农关于陶渊明的出身陶渊明是东晋大司马陶侃的曾孙,其祖父陶茂、父亲陶逸两代连续出仕为郡守一级的官员,其家族有相当的文化传统,因此渊明的出身应视为"士族"(或"世族",这两个概念在一定范围内可以通用)...
陶渊明研究札记三题顾农关于陶渊明的出身陶渊明是东晋大司马陶侃的曾孙,其祖父陶茂、父亲陶逸两代连续出仕为郡守一级的官员,其家族有相当的文化传统,因此渊明的出身应视为"士族"(或"世族",这两个概念在一定范围内可以通用)。这本无疑义,但实际上还是出现了分...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陶渊明研究
陶侃
及时行乐
《桃花源
诗
并记》
《归园田居》
札记
《归去来兮辞》
乌托邦
全祖望
陶延寿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职称材料
中国古代文学复习题举要
15
作者
徐志岩
《远程教育杂志》
1985年第1期28-47,共20页
魏晋南北朝文学 一、填空 1.历来论诗的人都把陶渊明看作是“————诗人”或“——诗人。”这其实是不正确的。《咏荆轲》歌颂——,《读山海经》其十歌颂——,这正是诗人疾恶抗暴精神的表现,鲁迅把这类诗称做“——式”。陶渊...
魏晋南北朝文学 一、填空 1.历来论诗的人都把陶渊明看作是“————诗人”或“——诗人。”这其实是不正确的。《咏荆轲》歌颂——,《读山海经》其十歌颂——,这正是诗人疾恶抗暴精神的表现,鲁迅把这类诗称做“——式”。陶渊明的散文辞赋也写得很好,散文名篇有——和——等,辞赋名篇有——和——等。《桃花源诗并记》是作者晚年之作,表现了作者——和对——。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国古代文学
复习题
《桃花源
诗
并记》
魏晋南北朝文学
《咏荆轲》
陶渊明
诗
人
山海经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职称材料
写作未可薄模仿,袭故常能化新奇
16
作者
朱浩明
《高校教育管理》
1981年第4期65-65,共1页
有句俗话,道是;“天下文章一大抄。”这话似乎有些“煞风景”,但如果正确理解,却是个实实在在的“经验谈”。南末诗人谢枋得写了一首《庆全庵桃花》诗:“寻得桃源好避秦,桃红又是一年春。花飞艾遣随流水,怕有渔郎来问津。”显然,这是借...
有句俗话,道是;“天下文章一大抄。”这话似乎有些“煞风景”,但如果正确理解,却是个实实在在的“经验谈”。南末诗人谢枋得写了一首《庆全庵桃花》诗:“寻得桃源好避秦,桃红又是一年春。花飞艾遣随流水,怕有渔郎来问津。”显然,这是借用陶渊明《桃花源诗并记》之意的。社市是唐代大诗人,他的《草堂》诗:“;……旧犬喜我归,低徊入衣裾。邻里喜我归,沽酒携胡卢。大官喜我来,遣骑间所须。城郭喜我来,宾客隘村墟。”南末刘克庄在《后村诗话》中,就明确指出。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桃花源
诗
并记》
巴山夜雨
避秦
韵
诗
苛政
刘克庄
大
诗
人
经验谈
西窗烛
夜雨寄北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职称材料
陶渊明的思想发展及其创作
被引量:
1
17
《北京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1959年第2期35-48,共14页
如何正确地评价陶渊明,这是最近一个时期我系师生间热烈讨论的问题,也是目前学术界争论较多的一个问题。下面仅就“陶渊明的思想发展及其创作”,这个部题,提出我们的一些看法,希望大家批评指正。
关键词
陶渊明
思想发展
作品
园田居
《桃花源
诗
并记》
作官
明君
农村
《挽歌
诗》
十三年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职称材料
题名
两个桃源的对话——《桃花源记》与《桃花源诗》关系的再探讨
被引量:
1
1
作者
李光摩
机构
华南师范大学文学院
出处
《学术研究》
CSSCI
北大核心
2023年第11期162-169,共8页
文摘
《桃花源记》与《桃花源诗》之间存在着明显的思想差异,分别代表着不同的桃花源。《桃花源记》对应的是仙境桃源,它是陶渊明根据当时社会传说故事润色而成,体现的是当时一般社会大众的道教信仰,即追求洞天福地、长生久视的思想;而《桃花源诗》则对一般社会大众的道教信仰提出了批评,它展现的人间桃源是一种带有复古倾向的羲皇之想。这才是陶渊明所欲表达的。《桃花源诗》与《桃花源记》共同构成了一个统一的文本——《桃花源记并诗》。这既是一次文体的创新,也是一次思想的对话。
关键词
《桃花源
记并
诗》
《桃花源
记》
《桃花源诗》
文体创新
思想对话
分类号
I206.2 [文学—中国文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职称材料
题名
共生与和谐:人类家园的古典理想境界──《桃花源诗并记》的生态美学解读
被引量:
3
2
作者
何悦玲
机构
陕西师范大学文学院
出处
《陕西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01年第2期70-75,共6页
文摘
对共生与和谐这一审美境界的追求是中国古典文学的基本美学特征之一。陶渊明的《桃花源诗并记》,描述的人类生活场景是桃源中人与这一“绝境”互相依赖、互为条件的“共生状态”的描述。这种共生与和谐的生活状态,已超越了世俗社会中的时间观念、利益关系以及王化礼教等人为羁绊,达到了一种生态美学所追求的共生与和谐的极致审美境界。
关键词
生态美学
共生
和谐
《桃花源
诗
并记》
陶渊明
Keywords
ecological aesthetics
coexistence and harmony
'the Poem of the Peach Garden with Notes
分类号
I207.22 [文学—中国文学]
I01 [文学—文学理论]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职称材料
题名
《桃花源诗并记》的美学风貌初探
3
作者
陶筠
出处
《四川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1999年第S1期264-266,共3页
关键词
《桃花源
诗
并记》
陶渊明
美学风貌
理想世界
审美理想
虚实相生
任真自得
执着追求
安贫乐道
物我同一
分类号
I207.22 [文学—中国文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职称材料
题名
《桃花源记》“外人”诸说评议
4
作者
丁超
王雷
机构
哈尔滨幼儿师范学校
新加坡光伟中学
出处
《中学语文教学》
2008年第12期52-53,共2页
文摘
《桃花源记》中有三个“外人”,即:1.其中往来种作,男女衣着,悉如外人2.遂与外人间隔3.不足为外人道也 这三个“外人”中,2和3都是“桃花源以外的人”。第一个“外人”如果也这样解释,则与后文《桃花源诗》“俎豆犹古法,衣裳无新制”相抵牾。因为时迁世异,秦代的衣制当然不可能和几百年后的晋代相同。
关键词
《桃花源
记》
“外人”
《桃花源诗》
分类号
G634.3 [文化科学—教育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职称材料
题名
“桃花源”原型探究
被引量:
4
5
作者
冉庄
机构
重庆渝中区文联
出处
《重庆社会科学》
2002年第1期50-52,共3页
文摘
东晋著名诗人陶渊明的《桃花源诗并记》,距今已逾一千六百年,早为人们知晓,由此而产生的成语“世外桃源”更是家喻户晓,人尽皆知。该文描述的是一奇特的自然环境和社会环境。记述诗人发现的由山口小洞而入,“行数十步,豁然开朗。”洞内人生活落后、守旧。
关键词
陶渊明
《桃花源
诗
并记》
行政区划
自然景观
社会状况
历史文献
大酉洞
"
桃花源
"
原型
分类号
I206.2 [文学—中国文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职称材料
题名
陶渊明的理想王国——浅析《桃花源记》
6
作者
滕碧城
出处
《高校教育管理》
1980年第1期17-19,共3页
文摘
《桃花源记》是我国伟大诗人陶渊明的代表作.是他的社会理想的艺术结晶,是他不满现实反抗现实的战斗武器,也是他思想、艺术发展到高峰的表现.陶渊明原来是一个有理想有抱负的人,他曾在《杂诗》中写道:“忆我少壮时,无乐自欣豫,猛志逸四海,骞翮思远翥”.充分反映他为国为民建功立业的雄心壮志.他生活的南北朝时期、晋宋交替之际,正是我国历史上一个十分动乱黑暗的时代,当时民族矛盾、阶级矛盾以及统治阶级内部的矛盾,十分尖锐复杂,门阀制度已经发展到登峰造极的地步,真是“上品无寒门,下品无世族”.作为家境已经没落的陶渊明。
关键词
《桃花源
记》
陶渊明
理想王国
桃源
世外
理想社会
现实社会
《桃花源
诗
并记》
门阀制度
猛志
分类号
G64 [文化科学—高等教育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职称材料
题名
诗文教学话互补
7
作者
吴同和
机构
湖南永州市第七中学
出处
《中学语文教学》
2006年第10期60-61,共2页
关键词
诗
文教学
古代文学作品
《桃花源
记》
《桃花源诗》
《滕王阁序》
《滕王阁
诗》
教学模式
课堂设计
分类号
G633.3 [文化科学—教育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职称材料
题名
桃花意象与阿妮玛原型
被引量:
2
8
作者
齐红伟
机构
南京大学
出处
《江苏社会科学》
CSSCI
1997年第3期138-143,共6页
文摘
本文通过对崔护《题都城南庄》“人面桃花”意象背后之文化积淀的三个解读层面的追问,上溯《诗经》源头,下至《桃花扇》一剧,对中国古典文学中咏桃名篇进行以荣格集体无意识学说之阿妮玛原型为新的文化视角的解读,从而发现阿妮玛在其统一分裂中所形成的两大模式:回家与艳遇,揭示出阿妮玛正是占有并利用了个人来使作品魅力无穷的。
关键词
阿妮玛
花意象
集体无意识
桃源
《
桃花
扇》
解读层
《桃花源
诗
并记》
两种模式
《
诗
经》
李香君
分类号
I207.22 [文学—中国文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职称材料
题名
略论陶渊明的田园诗
被引量:
1
9
作者
康剑民
机构
湖北医科大学附属学校
出处
《理论月刊》
CSSCI
1998年第10期20-22,共3页
关键词
陶渊明
田园
诗
《桃花源
诗
并记》
中国文学史
田园风光
《归园田居》
田园生活
山水田园
高尚人格
劳动人民
分类号
I207.2 [文学—中国文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职称材料
题名
论古典诗歌审美的纵向比较
10
作者
陈定玉
机构
福建师范大学中文系
出处
《福建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1997年第4期51-57,共7页
文摘
古典诗歌纵向审美比较的使命是考察品评诗歌思想艺术的“通变”和意义。“通”是“变”的基础,“变”为诗歌的存在和发展注入生生不息的活力。向上比较要追寻前人开启的路径,后人对前人创作成果和经验的借鉴和继承。向下比较要探究诗歌的题材、题旨及其艺术表现的异化和深化。
关键词
诗
歌审美
《桃花源
诗
并记》
王安石
陶渊明
“变”
艺术表现
李商隐
《孟子》
创作意图
诗
歌创作
分类号
I22 [文学—中国文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职称材料
题名
“记”“诗”并选才能完整解读
被引量:
1
11
作者
陈同友
机构
江苏东台市曹丿中学
出处
《中学语文教学》
北大核心
2011年第8期44-45,共2页
文摘
在陶渊明的两篇作品上发生了一个有趣的现象:《归去来辞并序》让人们读了“辞”而忘了“序”,许多读本只选“辞”而没有“序”;《桃花源诗并记》让人们读了“记”而忘了“诗”,许多读本只选“记”而没有“诗”。当然,后者因为“记”的影响更大,而且叙事完整,有故事情节,完全可以独立。但从阅读理解的角度看,这样做又有商榷之处,特别是作为教材,更有思考的必要。
关键词
“记”
“
诗
”
《桃花源
诗
并记》
解读
才能
“序”
故事情节
阅读理解
分类号
G634.3 [文化科学—教育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职称材料
题名
李白与陶渊明
被引量:
2
12
作者
陈钧
机构
江苏盐城师专
出处
《人文杂志》
1987年第6期12-17,共6页
文摘
陶渊明的诗文,生前及死后相当长一段时间,并未受到应有的重视。刘勰的《文心雕龙》只字未提,钟嵘的《诗品》仅列于中品,萧统的《文选》所收陶诗也不过八首,陶文则仅《归去来辞》一篇。直到唐代。
关键词
陶渊明
李白
傲视权贵
《桃花源
诗
并记》
社会理想
质性自然
田园生活
葛巾
太守
存
诗
分类号
C55 [社会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职称材料
题名
论陶渊明的“农本”意识及其审美意象的特点
被引量:
2
13
作者
萧庆元
机构
徐州矿业大学社科系
出处
《江苏社会科学》
CSSCI
1995年第3期114-117,共4页
关键词
陶渊明
审美意象
“农本”
《劝农》
孟浩然
美学意义
农民阶级
审美意趣
《桃花源
诗
并记》
《
诗
经》
分类号
I206.2 [文学—中国文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职称材料
题名
陶渊明研究札记三题
被引量:
2
14
作者
顾农
出处
《齐鲁学刊》
CSSCI
1995年第6期93-96,101,共5页
文摘
陶渊明研究札记三题顾农关于陶渊明的出身陶渊明是东晋大司马陶侃的曾孙,其祖父陶茂、父亲陶逸两代连续出仕为郡守一级的官员,其家族有相当的文化传统,因此渊明的出身应视为"士族"(或"世族",这两个概念在一定范围内可以通用)。这本无疑义,但实际上还是出现了分...
关键词
陶渊明研究
陶侃
及时行乐
《桃花源
诗
并记》
《归园田居》
札记
《归去来兮辞》
乌托邦
全祖望
陶延寿
分类号
K825.6 [历史地理—历史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职称材料
题名
中国古代文学复习题举要
15
作者
徐志岩
出处
《远程教育杂志》
1985年第1期28-47,共20页
文摘
魏晋南北朝文学 一、填空 1.历来论诗的人都把陶渊明看作是“————诗人”或“——诗人。”这其实是不正确的。《咏荆轲》歌颂——,《读山海经》其十歌颂——,这正是诗人疾恶抗暴精神的表现,鲁迅把这类诗称做“——式”。陶渊明的散文辞赋也写得很好,散文名篇有——和——等,辞赋名篇有——和——等。《桃花源诗并记》是作者晚年之作,表现了作者——和对——。
关键词
中国古代文学
复习题
《桃花源
诗
并记》
魏晋南北朝文学
《咏荆轲》
陶渊明
诗
人
山海经
分类号
G633.303 [文化科学—教育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职称材料
题名
写作未可薄模仿,袭故常能化新奇
16
作者
朱浩明
机构
南阳县瓦店高中
出处
《高校教育管理》
1981年第4期65-65,共1页
文摘
有句俗话,道是;“天下文章一大抄。”这话似乎有些“煞风景”,但如果正确理解,却是个实实在在的“经验谈”。南末诗人谢枋得写了一首《庆全庵桃花》诗:“寻得桃源好避秦,桃红又是一年春。花飞艾遣随流水,怕有渔郎来问津。”显然,这是借用陶渊明《桃花源诗并记》之意的。社市是唐代大诗人,他的《草堂》诗:“;……旧犬喜我归,低徊入衣裾。邻里喜我归,沽酒携胡卢。大官喜我来,遣骑间所须。城郭喜我来,宾客隘村墟。”南末刘克庄在《后村诗话》中,就明确指出。
关键词
《桃花源
诗
并记》
巴山夜雨
避秦
韵
诗
苛政
刘克庄
大
诗
人
经验谈
西窗烛
夜雨寄北
分类号
G64 [文化科学—高等教育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职称材料
题名
陶渊明的思想发展及其创作
被引量:
1
17
出处
《北京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1959年第2期35-48,共14页
文摘
如何正确地评价陶渊明,这是最近一个时期我系师生间热烈讨论的问题,也是目前学术界争论较多的一个问题。下面仅就“陶渊明的思想发展及其创作”,这个部题,提出我们的一些看法,希望大家批评指正。
关键词
陶渊明
思想发展
作品
园田居
《桃花源
诗
并记》
作官
明君
农村
《挽歌
诗》
十三年
分类号
G65 [文化科学—教育学]
C55 [社会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职称材料
题名
作者
出处
发文年
被引量
操作
1
两个桃源的对话——《桃花源记》与《桃花源诗》关系的再探讨
李光摩
《学术研究》
CSSCI
北大核心
2023
1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职称材料
2
共生与和谐:人类家园的古典理想境界──《桃花源诗并记》的生态美学解读
何悦玲
《陕西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01
3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职称材料
3
《桃花源诗并记》的美学风貌初探
陶筠
《四川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1999
0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职称材料
4
《桃花源记》“外人”诸说评议
丁超
王雷
《中学语文教学》
2008
0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职称材料
5
“桃花源”原型探究
冉庄
《重庆社会科学》
2002
4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职称材料
6
陶渊明的理想王国——浅析《桃花源记》
滕碧城
《高校教育管理》
1980
0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职称材料
7
诗文教学话互补
吴同和
《中学语文教学》
2006
0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职称材料
8
桃花意象与阿妮玛原型
齐红伟
《江苏社会科学》
CSSCI
1997
2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职称材料
9
略论陶渊明的田园诗
康剑民
《理论月刊》
CSSCI
1998
1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职称材料
10
论古典诗歌审美的纵向比较
陈定玉
《福建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1997
0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职称材料
11
“记”“诗”并选才能完整解读
陈同友
《中学语文教学》
北大核心
2011
1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职称材料
12
李白与陶渊明
陈钧
《人文杂志》
1987
2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职称材料
13
论陶渊明的“农本”意识及其审美意象的特点
萧庆元
《江苏社会科学》
CSSCI
1995
2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职称材料
14
陶渊明研究札记三题
顾农
《齐鲁学刊》
CSSCI
1995
2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职称材料
15
中国古代文学复习题举要
徐志岩
《远程教育杂志》
1985
0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职称材料
16
写作未可薄模仿,袭故常能化新奇
朱浩明
《高校教育管理》
1981
0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职称材料
17
陶渊明的思想发展及其创作
《北京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1959
1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职称材料
已选择
0
条
导出题录
引用分析
参考文献
引证文献
统计分析
检索结果
已选文献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页
确定
用户登录
登录
IP登录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