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
五四时期李大钊传播马克思主义的第二阵地——《晨报副刊》传播马克思主义的贡献与意义 |
王宪明
杨琥
|
《安徽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
2011 |
18
|
|
2
|
《晨报副刊》的产业化运作与现代文学的发展 |
赖斯捷
|
《中国文学研究》
CSSCI
北大核心
|
2008 |
0 |
|
3
|
《晨报副刊》与中国早期话剧 |
卢国华
|
《山东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
北大核心
|
2006 |
0 |
|
4
|
鲁迅与《晨报副刊》始末 |
崔燕
崔银河
|
《鲁迅研究月刊》
CSSCI
北大核心
|
2018 |
2
|
|
5
|
孙伏园与《晨报副刊》实证研究 |
崔燕
崔银河
|
《鲁迅研究月刊》
CSSCI
北大核心
|
2019 |
2
|
|
6
|
《晨报副刊》与沈从文的早期创作 |
赵楠
吴晓东
|
《华中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
2013 |
0 |
|
7
|
理性启蒙中的《晨报》副刊——《晨报》副刊研究之二 |
吴小美
樊亚平
|
《兰州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
1999 |
3
|
|
8
|
启蒙之一种:《晨报》副刊的问题意识 |
李静
李奕萱
|
《理论学刊》
北大核心
|
2006 |
1
|
|
9
|
“‘晨副’,我的喇叭”——论徐志摩主编的《晨报》副刊 |
樊亚平
吴小美
|
《甘肃社会科学》
|
2000 |
2
|
|
10
|
李大钊改革《晨报》副刊的贡献 |
张涛甫
|
《学术界》
|
2002 |
2
|
|
11
|
《〈晨报副刊〉研究》(博士学位论文) |
张涛甫
|
《当代作家评论》
CSSCI
北大核心
|
2001 |
0 |
|
12
|
《晨报》副刊办刊特色探析——兼论其对当今报纸副刊的启示 |
马少刚
樊亚平
|
《西北第二民族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
2003 |
3
|
|
13
|
论“五四”时期四大副刊“编辑权”的效力 |
杨晓峰
|
《编辑之友》
CSSCI
北大核心
|
2011 |
1
|
|
14
|
1940年代的媒介现代性转型——以报纸文艺副刊为例 |
雷世文
|
《求实》
CSSCI
北大核心
|
2013 |
0 |
|
15
|
晨报馆 |
李林
|
《鲁迅研究月刊》
CSSCI
|
1995 |
0 |
|
16
|
《晨报·诗镌》对现代新诗运动的贡献 |
于吉瑞
宋玉富
|
《现代中文学刊》
|
1994 |
0 |
|
17
|
“未庄”为何难容“阿Q”?--也谈《阿Q正传》中“个体”与“共同体”之间的关系 |
宋剑华
|
《鲁迅研究月刊》
CSSCI
北大核心
|
2015 |
18
|
|
18
|
用话剧语言阐释“‘活生生的阿Q’形象”——论许幸之的《阿Q正传》六幕剧 |
杨剑龙
|
《山东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
2021 |
4
|
|
19
|
林语堂与中国音韵学研究的转型 |
方环海
|
《中州学刊》
CSSCI
|
1997 |
3
|
|
20
|
论《麒麟》杂志中的《阿Q正传弹词》 |
童李君
|
《鲁迅研究月刊》
CSSCI
北大核心
|
2018 |
2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