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5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春秋》大义 被引量:1
1
作者 姜广辉 周家琛 《四川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16年第3期5-11,共7页
《春秋》为六经之一,解释《春秋》的有《公羊传》《糓梁传》《左氏传》等,各派学者公认《春秋》有"大义"存于其间。笔者汇总前人意见,归纳为四条:一是天下公平原则,主要表现在国家官吏要选用贤能,人们之间要讲究信用,相互和睦... 《春秋》为六经之一,解释《春秋》的有《公羊传》《糓梁传》《左氏传》等,各派学者公认《春秋》有"大义"存于其间。笔者汇总前人意见,归纳为四条:一是天下公平原则,主要表现在国家官吏要选用贤能,人们之间要讲究信用,相互和睦;二是以天子为国家统一的象征,诸侯必须尊重天子;三是诸侯国之间要以仁爱之道相处,反对相互欺诈和侵伐;四是在文化认同上,站在自身所处的华夏文明的立场上,以之为内,以四裔文明为外,先内而后外。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春秋 《春秋》三传 《春秋》大义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春秋》书法对宋代史书褒贬的影响 被引量:3
2
作者 邓锐 《安徽史学》 CSSCI 北大核心 2009年第6期5-9,共5页
《春秋》是中国传统史学的一大源头,其褒贬书法通过一定的义例蕴含大义,开后世史书褒贬先河。宋代史书褒贬深受《春秋》书法影响。一方面,宋代史书在褒贬形式上多效仿《春秋》义例,主要包括纪年"冠王于正"、一字寓褒贬、常事... 《春秋》是中国传统史学的一大源头,其褒贬书法通过一定的义例蕴含大义,开后世史书褒贬先河。宋代史书褒贬深受《春秋》书法影响。一方面,宋代史书在褒贬形式上多效仿《春秋》义例,主要包括纪年"冠王于正"、一字寓褒贬、常事不书、讳书和书义理之实等;另一方面,宋代史书在褒贬思想上也继承和发展了《春秋》大义,主要包括"正名"、"尊王"、"攘夷"和"正统"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春秋》义例 《春秋》大义 史书褒贬 宋代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论《楚庄王第一》在《春秋繁露》中的地位及作用 被引量:2
3
作者 季桂起 《山东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 2016年第2期80-88,共9页
《春秋繁露》是汉代杰出思想家董仲舒的重要著作,《楚庄王第一》是现存《春秋繁露》一书的首篇。该篇在《春秋繁露》中具有重要地位及作用,包含了董仲舒解读《春秋》的理论依据、基本思路与基本方法,是进入董氏春秋之学的必入门径。在... 《春秋繁露》是汉代杰出思想家董仲舒的重要著作,《楚庄王第一》是现存《春秋繁露》一书的首篇。该篇在《春秋繁露》中具有重要地位及作用,包含了董仲舒解读《春秋》的理论依据、基本思路与基本方法,是进入董氏春秋之学的必入门径。在这一篇章中,董仲舒从解读《春秋》的有关记史方式、规则与策略入手,阐述了"《春秋》大义"的内涵,发掘了隐含在《春秋》记史中的儒家的历史价值观和政治哲学思想,为整个《春秋繁露》确定了基本的思想脉络。《楚庄王第一》可以视为《春秋繁露》的一个总纲。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楚庄王第一 春秋繁露 董仲舒 《春秋》大义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左传》叙事见本末与《春秋》书法 被引量:6
4
作者 张高评 《中山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20年第1期8-19,共12页
原始要终,本末悉昭,为古春秋记事之成法,孔子作《春秋》因之。左丘明本《春秋》而为传,或排比史事,或连属辞文,或探究终始,《晋书·荀崧传》称其张本继末,以发明经义;晋杜预《春秋经传集解·序》谓左丘明作传,有先经、后经、依... 原始要终,本末悉昭,为古春秋记事之成法,孔子作《春秋》因之。左丘明本《春秋》而为传,或排比史事,或连属辞文,或探究终始,《晋书·荀崧传》称其张本继末,以发明经义;晋杜预《春秋经传集解·序》谓左丘明作传,有先经、后经、依经、错经之法。可见《左氏》释经,承比事属辞《春秋》之教,薪传张本继末、探究终始之历史叙事法。《左传》体虽编年,然于世局变革之际,往往出于终始本末之叙说,如《重耳出亡》《吕相绝秦》《声子说楚》《季札出聘》《王子朝告诸侯》诸什,发明尊王、攘夷、重霸之《春秋》大义,皆因事命篇,原始要终,侧重事件之本末叙事。"文省于纪传,事豁于编年"之纪事本末体优长,已胎源于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左传》叙事 属辞比事 《春秋》书法 纪事本末 《春秋》大义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史传文体之“作”与“修”的矛盾
5
作者 汪春泓 《中山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24年第5期25-33,共9页
史传与诸子在《汉书·艺文志》中属于文献分类,而在《文心雕龙》里则属于文体分类,当然纪昀对此早就提出质疑。从文体论看,史传必须保持求真实和树大义的文体特点,以《春秋左氏传》为例,其间“《春秋》大义”与“因鲁史”就构成孔... 史传与诸子在《汉书·艺文志》中属于文献分类,而在《文心雕龙》里则属于文体分类,当然纪昀对此早就提出质疑。从文体论看,史传必须保持求真实和树大义的文体特点,以《春秋左氏传》为例,其间“《春秋》大义”与“因鲁史”就构成孔子之《春秋》的文体应有之标准,即使实录也离不开善恶是非等大义之表达,若《春秋》无大义,则一部《春秋》将黯淡无光。因而衍生出历史上存在的孔子“作《春秋》”与“修《春秋》”两种不同叙事,从经学和史学两个角度辨析其所指。从史传文体特征而论,一方面孔子作《春秋》,凸显其当一部大法的原创性价值;另一方面孔子修《春秋》却是兼顾史家思想和史料的最佳结合,以至于达到游夏之徒不能赞一辞的绝对高度。然而,从孔子到左丘明以降,以至《史记》《汉书》,史家和史料之因缘际会,却都存在着因人而异性,或不确定性,因而由宋儒请传统《春秋》学走下神坛。于是《史记》《汉书》等史书,因其人为作品之性质,显示了史家、史料诸端局限性的史学困境,这也正是史传文体所遭遇永恒的矛盾和困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作” “修” 《春秋》大义 文献分类 文体分类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