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3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回归还是超越——解读托妮·莫里森小说《所罗门之歌》的主题 被引量:11
1
作者 吴康茹 《首都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01年第2期79-87,共9页
黑人处境问题是当今许多美国黑人作家所关注的焦点。 1 993年诺贝尔文学奖获得者托妮·莫里森在其代表作《所罗门之歌》中着重探讨了美国黑人作为种族的未来出路问题。关于这部作品的主题 ,评论界有诸多说法。本文则从文本入手 ,以... 黑人处境问题是当今许多美国黑人作家所关注的焦点。 1 993年诺贝尔文学奖获得者托妮·莫里森在其代表作《所罗门之歌》中着重探讨了美国黑人作为种族的未来出路问题。关于这部作品的主题 ,评论界有诸多说法。本文则从文本入手 ,以历史的观点来解读小说的主题 ,指出莫里森在探索 2 0世纪 70年代民权运动之后美国黑人种族出路问题时试图重铸黑人的民族魂 ,她倡导走继承黑人民族文化遗产的道路。本文重点分析了作家主张走民族主义道路的真正意图以及她对传统文化与现代化的思考。本文还对作家民族主义思想价值取向进行了学理性的剖析 。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莫里森 《所罗门之歌》 主题 小说 美国 文本批评 文学评论 民族主义 传统文化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布鲁斯:美国黑人忧伤的音乐和文学诉说——布鲁斯及其在《看不见的人》和《所罗门之歌》中的运用 被引量:10
2
作者 郝俊杰 《河南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北大核心 2006年第5期169-171,共3页
布鲁斯是19世纪60年代发源于美国南方腹地的一种黑人音乐,是一种悲叹生活、渴望爱情、发泄愤懑的音乐表达方式,是黑人苦难生活的真实写照。著名黑人文学批评家小贝克认为,布鲁斯音乐是黑人本土话语的典型特征,是黑人文学文本研究的原始... 布鲁斯是19世纪60年代发源于美国南方腹地的一种黑人音乐,是一种悲叹生活、渴望爱情、发泄愤懑的音乐表达方式,是黑人苦难生活的真实写照。著名黑人文学批评家小贝克认为,布鲁斯音乐是黑人本土话语的典型特征,是黑人文学文本研究的原始依据和文化源泉。美国黑人作家,凭借布鲁斯音乐这一本土化的语言,来深入地探讨美国黑人的生存困境和文化追求。其中,埃里森在其小说《看不见的人》、莫里森在其小说《所罗门之歌》中创造性地把布鲁斯引入作品中,使作品有了强烈的节奏感、厚重的历史感和强烈的震撼力。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布鲁斯音乐 美国黑人文学 《看不见的人》 《所罗门之歌》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传统的回归——读托妮·莫里森的《所罗门之歌》 被引量:8
3
作者 蒋云珍 《北京第二外国语学院学报》 2003年第6期100-103,95,共5页
诺贝尔文学奖获得者、美国黑人女作家托妮·莫里森在《所罗门之歌》中讲述了主人公追根寻祖、回归民族文化传统的旅程。小说描写了非洲宗教传统中的祖先崇拜、名字与命名的重要性以及对超自然事物的崇拜 ,展现了黑人文化的独特魅力 ... 诺贝尔文学奖获得者、美国黑人女作家托妮·莫里森在《所罗门之歌》中讲述了主人公追根寻祖、回归民族文化传统的旅程。小说描写了非洲宗教传统中的祖先崇拜、名字与命名的重要性以及对超自然事物的崇拜 ,展现了黑人文化的独特魅力 ,表达了作者对被抹杀的非洲文化意识与文化历史的关注 ,体现了对黑人文化传统的自豪和自信。莫里森通过写作呼唤民族文化传统的回归 ,让读者听到“他者”的声音 ,成为黑人文化的代言人。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所罗门之歌》 托妮·莫里森 美国 民族文化 小说 祖先崇拜 黑人文化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所罗门之歌》和《接骨师之女》的记忆书写比较 被引量:2
4
作者 蒋欣欣 《社会科学研究》 CSSCI 北大核心 2013年第6期202-206,共5页
托尼·莫里森的《所罗门之歌》和谭恩美的《接骨师之女》是美国当代族裔文学的代表力作,二者都在现实矛盾的激发下以记忆重述过去、重构历史。然而,由于记忆的社会框架相异,两部小说在记忆书写中具有叙述记忆的体裁、存储记忆的媒... 托尼·莫里森的《所罗门之歌》和谭恩美的《接骨师之女》是美国当代族裔文学的代表力作,二者都在现实矛盾的激发下以记忆重述过去、重构历史。然而,由于记忆的社会框架相异,两部小说在记忆书写中具有叙述记忆的体裁、存储记忆的媒介和传播记忆的载体等方面的形式差异,进而体现作为记忆媒介的文学作品所具有的不同功能。各族裔作家正是通过策略地书写个体和族裔相异的记忆,解构美国整一的、同质的主流历史话语,表达族裔群体不同的、多样的价值取向和文化诉求。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所罗门之歌》 《接骨师之女》 族裔文学 记忆书写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试论《所罗门之歌》的符号界与象征界 被引量:2
5
作者 孙红洪 《外语研究》 CSSCI 北大核心 2010年第5期103-108,共6页
美国作家托尼.莫里森的小说《所罗门之歌》以主要人物的生存状态反映非裔美国人的心理现实。他们生活在以白人文化为主导的象征界里,必须屈服于这个文化的价值理念,但是符号界民族文化的潜流持续不断地对他们的象征界进行渗透,给予他们... 美国作家托尼.莫里森的小说《所罗门之歌》以主要人物的生存状态反映非裔美国人的心理现实。他们生活在以白人文化为主导的象征界里,必须屈服于这个文化的价值理念,但是符号界民族文化的潜流持续不断地对他们的象征界进行渗透,给予他们精神的慰藉。然而带有符号界特征的民族文化尽管具有包容与滋养的慈母胸怀,却终因其异质性和流动性而缺乏主旨与定位,无力与白人文化形成势均力敌的抗争力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所罗门之歌》 非裔美国人 白人文化 符号界 象征界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论《所罗门之歌》中的神话原型与作用 被引量:5
6
作者 孙红洪 《国际关系学院学报》 2002年第3期40-44,共5页
神话原型构成了《所罗门之歌》这部小说的叙述框架 ,然而 ,这远非黑人女作家托尼·莫里森创作的目的。她在审视当今美国黑人生活现状的时候 ,以敏锐的目光发现了黑人自身存在的问题 ,在小说中她不仅勇敢地暴露了这些问题 ,而且用飞... 神话原型构成了《所罗门之歌》这部小说的叙述框架 ,然而 ,这远非黑人女作家托尼·莫里森创作的目的。她在审视当今美国黑人生活现状的时候 ,以敏锐的目光发现了黑人自身存在的问题 ,在小说中她不仅勇敢地暴露了这些问题 ,而且用飞行的传说与神化的人物激励人们 ,鼓励他们挣脱精神枷锁 ,获得自我解放。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所罗门之歌》 神话原型 自我解放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伦常视觉:《所罗门之歌》的痛楚禁忌
7
作者 李雪梅 《外国语文》 北大核心 2015年第1期52-57,共6页
男权社会的亲缘关系拟制了一系列的社会禁忌,这一切是以假定的异性恋为前提,其结果是对女性进行了目标式的规训,乱伦无疑是严重违背伦常的禁忌。朱迪斯·巴特勒认为乱伦分侵害的乱伦和非侵害乱伦,非侵害性的乱伦只是一种乱伦想象,... 男权社会的亲缘关系拟制了一系列的社会禁忌,这一切是以假定的异性恋为前提,其结果是对女性进行了目标式的规训,乱伦无疑是严重违背伦常的禁忌。朱迪斯·巴特勒认为乱伦分侵害的乱伦和非侵害乱伦,非侵害性的乱伦只是一种乱伦想象,女性一旦被烙上了乱伦的标记之后,将蜷缩在舆论的狭小空间里,遭受着难以言说的痛楚。论文分析托尼·莫里森的《所罗门之歌》中黑人社会的乱伦带给黑人妇女的痛苦,展示了作品对少数人群需要包容和宽待的呼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亲缘关系 巴特勒 《所罗门之歌》 乱伦禁忌 痛楚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女性的挣扎 心灵的呐喊——《所罗门之歌》女性形象剖析 被引量:2
8
作者 张建群 《当代文坛》 CSSCI 北大核心 1998年第5期42-45,共4页
托妮·莫里森,1931年出生于美国俄亥俄州罗伦城,自幼接受黑人民族传统及文化的熏陶。她毕业于霍华德大学,后进入康奈尔大学研究院专攻文学,获硕士学位。她长期从事着编辑和教育工作,是美国当今极有影响的编辑、小说家、教育家、戏剧... 托妮·莫里森,1931年出生于美国俄亥俄州罗伦城,自幼接受黑人民族传统及文化的熏陶。她毕业于霍华德大学,后进入康奈尔大学研究院专攻文学,获硕士学位。她长期从事着编辑和教育工作,是美国当今极有影响的编辑、小说家、教育家、戏剧家,1993年荣获诺贝尔文学奖。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所罗门之歌》 女性形象 黑人妇女 托妮·莫里森 诺贝尔文学奖 民族传统 妇女解放运动 历史地位 小说家 男女平等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所罗门之歌》与民族身份认同
9
作者 周春 《中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03年第2期243-244,共2页
全球化是当今世界文化发展的大趋势,比较文学,作为一种跨越性的文学研究,在全球化时代面临着许多新的课题.本组笔谈即致力于探讨全球化与比较文学的关系,分上下两篇.上篇中,何云波的的文章探讨全球化语境下比较文学的选择与出路;李兰生... 全球化是当今世界文化发展的大趋势,比较文学,作为一种跨越性的文学研究,在全球化时代面临着许多新的课题.本组笔谈即致力于探讨全球化与比较文学的关系,分上下两篇.上篇中,何云波的的文章探讨全球化语境下比较文学的选择与出路;李兰生则试图通过对中外文化关键词的清理寻求跨文化阐释的途径;王晓东以<道与逻各斯>和<中国阐析学>两本书为例谈如何寻找中国文论自己的声音;周春通过美国黑人女作家的小说<所罗门之歌>谈民族身份的失落与认同.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所罗门之歌》 民族身份认同 文学评论 小说 莫里森 美国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解析黑人文学《所罗门之歌》的创作意图
10
作者 孙虹 《语文建设》 北大核心 2013年第11X期29-30,共2页
美国著名的黑人女作家托妮·莫里森所写的《所罗门之歌》是突破女性题材,走上塑造男性进而关怀美国黑人种族命运发展的巅峰之作。托妮·莫里森一直关注着美国黑人种族的发展与未来,关注着他们如何获得文化方面的自信和精神方面... 美国著名的黑人女作家托妮·莫里森所写的《所罗门之歌》是突破女性题材,走上塑造男性进而关怀美国黑人种族命运发展的巅峰之作。托妮·莫里森一直关注着美国黑人种族的发展与未来,关注着他们如何获得文化方面的自信和精神方面的独立。她对在白人文化挤压下的美国黑人的民族文化以及黑人女性的命运进行了思考和探索。本文首先分析黑人文学《所罗门之歌》的创作背景,进而对这部小说的主要内容进行简要的介绍,最后本文重点剖析该小说的创作意图。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黑人文学 《所罗门之歌》 托妮·莫里森 创作意图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美国当代非裔小说中的旅行叙事与人类命运共同体意识追求
11
作者 田俊武 《广东社会科学》 CSSCI 北大核心 2024年第6期189-196,共8页
旅行是美国主流文学中心叙事范式之一,表现美国人的困厄逃离、美国梦寻及共同体求索等多元的主题。作为美国文学的一个分支,非裔美国文学也具有表现旅行叙事的传统,尤其是在旅行和共同体追求主题表征方面。20世纪的非裔美国人,曾经通过... 旅行是美国主流文学中心叙事范式之一,表现美国人的困厄逃离、美国梦寻及共同体求索等多元的主题。作为美国文学的一个分支,非裔美国文学也具有表现旅行叙事的传统,尤其是在旅行和共同体追求主题表征方面。20世纪的非裔美国人,曾经通过旅行共同追求过共产主义信仰、多民族融合、非裔传统等多元的共同体范式,但是,由于美国社会存在尖锐的族裔对抗,非裔美国人的共产主义信仰和族裔融合追求大多陷入失败,他们的唯一出路,还是回归非裔社会共同体。非裔美国人的这种旅行和共同体追求,在以理查德·赖特的《土生子》(1940)、拉尔夫·艾里森的《看不见的人》(1952)和托尼·莫里森的《所罗门之歌》(1977)等为代表的20世纪美国非裔小说中有充分的表现。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美国当代非裔小说 《土生子》 《看不见的人》 《所罗门之歌》 旅行叙事 共同体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审己度人──读张爱玲 被引量:2
12
作者 舒婷 《当代作家评论》 CSSCI 北大核心 1997年第3期94-98,共5页
审己度人读张爱玲舒婷A读过张爱玲许多小说。其实她的小说并没有许多,以她的才气,八十多岁的高龄,长期独身生活所盈余的大把时间,似乎早该著作等身了。可是她没有。由此怀疑年产百万字以上的名家,究竟是大手笔呢,是出版社催产有... 审己度人读张爱玲舒婷A读过张爱玲许多小说。其实她的小说并没有许多,以她的才气,八十多岁的高龄,长期独身生活所盈余的大把时间,似乎早该著作等身了。可是她没有。由此怀疑年产百万字以上的名家,究竟是大手笔呢,是出版社催产有术呢,还是电脑普及的科技新成果?绝...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张爱玲 审己度人 博物馆 女作家 《所罗门之歌》 大学图书馆 园林花卉 语言环境 停车位 “坦白从宽”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娇女》的异质文化与引导母题
13
作者 金琼 《求是学刊》 CSSCI 北大核心 1996年第3期89-92,共4页
关键词 异质文化 托妮·莫里森 娇女 精神逃离 黑人女作家 美国黑人妇女 《所罗门之歌》 民族精神 母题 黑人女性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