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
回归还是超越——解读托妮·莫里森小说《所罗门之歌》的主题 |
吴康茹
|
《首都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
2001 |
11
|
|
|
2
|
布鲁斯:美国黑人忧伤的音乐和文学诉说——布鲁斯及其在《看不见的人》和《所罗门之歌》中的运用 |
郝俊杰
|
《河南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北大核心
|
2006 |
10
|
|
|
3
|
传统的回归——读托妮·莫里森的《所罗门之歌》 |
蒋云珍
|
《北京第二外国语学院学报》
|
2003 |
8
|
|
|
4
|
《所罗门之歌》和《接骨师之女》的记忆书写比较 |
蒋欣欣
|
《社会科学研究》
CSSCI
北大核心
|
2013 |
2
|
|
|
5
|
试论《所罗门之歌》的符号界与象征界 |
孙红洪
|
《外语研究》
CSSCI
北大核心
|
2010 |
2
|
|
|
6
|
论《所罗门之歌》中的神话原型与作用 |
孙红洪
|
《国际关系学院学报》
|
2002 |
5
|
|
|
7
|
伦常视觉:《所罗门之歌》的痛楚禁忌 |
李雪梅
|
《外国语文》
北大核心
|
2015 |
0 |
|
|
8
|
女性的挣扎 心灵的呐喊——《所罗门之歌》女性形象剖析 |
张建群
|
《当代文坛》
CSSCI
北大核心
|
1998 |
2
|
|
|
9
|
《所罗门之歌》与民族身份认同 |
周春
|
《中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
2003 |
0 |
|
|
10
|
解析黑人文学《所罗门之歌》的创作意图 |
孙虹
|
《语文建设》
北大核心
|
2013 |
0 |
|
|
11
|
美国当代非裔小说中的旅行叙事与人类命运共同体意识追求 |
田俊武
|
《广东社会科学》
CSSCI
北大核心
|
2024 |
0 |
|
|
12
|
审己度人──读张爱玲 |
舒婷
|
《当代作家评论》
CSSCI
北大核心
|
1997 |
2
|
|
|
13
|
《娇女》的异质文化与引导母题 |
金琼
|
《求是学刊》
CSSCI
北大核心
|
1996 |
0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