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导航
期刊开放获取
上海教育软件发展有限公..
期刊文献
+
任意字段
题名或关键词
题名
关键词
文摘
作者
第一作者
机构
刊名
分类号
参考文献
作者简介
基金资助
栏目信息
任意字段
题名或关键词
题名
关键词
文摘
作者
第一作者
机构
刊名
分类号
参考文献
作者简介
基金资助
栏目信息
检索
高级检索
期刊导航
共找到
5
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已选择
0
条
导出题录
引用分析
参考文献
引证文献
统计分析
检索结果
已选文献
显示方式:
文摘
详细
列表
相关度排序
被引量排序
时效性排序
《慈悲》中读者和人物的认知模式建构
被引量:
4
1
作者
刘霞敏
杨绍梁
《外国语文》
北大核心
2013年第2期44-48,共5页
作为后经典叙事学的重要分支之一,认知叙事学旨在构建一种普遍的阅读认知理论,即读者对人物和人物对人物的认知过程。认知叙事学既可以帮助读者深入的了解作品中人物的思维特征,更好的体现叙事的交流效果,而且还可以更为深入透彻地了解...
作为后经典叙事学的重要分支之一,认知叙事学旨在构建一种普遍的阅读认知理论,即读者对人物和人物对人物的认知过程。认知叙事学既可以帮助读者深入的了解作品中人物的思维特征,更好的体现叙事的交流效果,而且还可以更为深入透彻地了解读者对作品中人物的思维过程。运用认知叙事学理论对莫里森新作《慈悲》进行分析可以看出,作品中人物对人物的认知以及读者对人物的认知过程由于受到了外界"刺激物"和"图式知识"因素的影响,都经历了一波三折的"再图式化",之后才建立起各自的认知模式。而这些不顺利的认知过程不仅清晰地呈现了人物的思维过程,彰显了叙事的交流和认知作用,同时人物对人物的情感和读者对人物的情感也随着这些认知过程得到了升华。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慈悲》
认知叙事学
人物
读者
认知模式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职称材料
游走在“真相”与“假面”之间——读路内的长篇小说《慈悲》
被引量:
2
2
作者
施新佳
《当代文坛》
CSSCI
北大核心
2016年第6期135-139,共5页
2016年4月,路内凭借长篇小说《慈悲》荣膺第十四届华语文学传媒大奖"年度小说家"奖项。《慈悲》以延续了近半个世纪的国营工厂困难职工补助制度为"物像",叙写了陈水生及其他城市工人的生存苦难与个体在生存信念下...
2016年4月,路内凭借长篇小说《慈悲》荣膺第十四届华语文学传媒大奖"年度小说家"奖项。《慈悲》以延续了近半个世纪的国营工厂困难职工补助制度为"物像",叙写了陈水生及其他城市工人的生存苦难与个体在生存信念下的艰难挣扎,诠释了人物在残酷面前隐忍负重、进退皆宜的生存态度,同时,也对现代性进程中的个体自我救赎方式进行了复杂而深入的追问。一定意义上,《慈悲》是小说家路内考察和介入社会现实的一个窗口,表达了他对平凡人物日常生活遭际的关注和内在精神世界的体恤,小说字里行间氤氲着一种慈悲为怀的气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路内
《慈悲》
生存方式
慈悲
为怀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职称材料
莫里森小说《慈悲》的文本空间叙事研究
被引量:
3
3
作者
雷蕾
《外国语文》
北大核心
2017年第4期24-28,共5页
托妮·莫里森是当代美国黑人文学的杰出代表作家,她的作品自60年代以来就引起了西方读者和评论界的广泛关注。空间叙事理论是随着20世纪末人文领域的空间转向,叙事学领域也开始对叙事作品中的时间、空间问题进行重新思考而逐渐形成...
托妮·莫里森是当代美国黑人文学的杰出代表作家,她的作品自60年代以来就引起了西方读者和评论界的广泛关注。空间叙事理论是随着20世纪末人文领域的空间转向,叙事学领域也开始对叙事作品中的时间、空间问题进行重新思考而逐渐形成的新理论。本文拟从文本空间叙事中,以加布里尔·佐伦的叙事空间理论为引导,从叙事视角、篇章结构、语言特色三个方面探讨美国黑人作家托妮·莫里森2008年出版的《慈悲》,重点考察作者是如何利用文本空间参与并影响叙事、构架整个故事结构、体现它的空间叙事艺术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慈悲》
文本空间
叙事视角
篇章结构
语言特色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职称材料
从“垂死”到“死亡”——路内三部曲与《慈悲》的一种比较
4
作者
林凌
《中国当代文学研究》
2019年第3期196-205,共10页
如果理解《慈悲》的关键词是'死亡',那么理解路内之前的三部曲的关键词就是'垂死'。在路内的笔下,'垂死'是一个失败群像无可奈何的现实,是历史和社会发展'剩余物'抽空了行动与劳动后的日复一日。路内...
如果理解《慈悲》的关键词是'死亡',那么理解路内之前的三部曲的关键词就是'垂死'。在路内的笔下,'垂死'是一个失败群像无可奈何的现实,是历史和社会发展'剩余物'抽空了行动与劳动后的日复一日。路内通过逼近'垂死'创造着自己的写作形式,与各种文学主流保持着距离。从三部曲到《慈悲》,路内向我们展示了一个有能力将1990年代历史化、具体化的作家,是如何在直接进入共和国叙事时突然变得规制和平庸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路内
《慈悲》
《少年巴比伦》
垂死
死亡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职称材料
回鹘文《慈悲道场忏法》音译词语音系统研究
5
作者
陈云聪
张铁山
《敦煌学辑刊》
CSSCI
北大核心
2024年第2期124-134,共11页
回鹘文《慈悲道场忏法》译自汉文本,是现存回鹘文文献中篇幅较大、内容丰富的佛教文献之一.以Jens Wilkens的研究成果为底本,可以梳理出其中的音译汉语词,进而研究回鹘汉对音,为进一步认识汉语语音的音值和音变提供例证.回鹘译音反映的...
回鹘文《慈悲道场忏法》译自汉文本,是现存回鹘文文献中篇幅较大、内容丰富的佛教文献之一.以Jens Wilkens的研究成果为底本,可以梳理出其中的音译汉语词,进而研究回鹘汉对音,为进一步认识汉语语音的音值和音变提供例证.回鹘译音反映的日母鼻音成分的失落、阳声韵尾的弱化等,是唐宋西北方音的延续和发展;见组对音分为两类、日母对y、韵母单元音化等则显示了回鹘语语音系统对汉语的影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回鹘文
《慈悲
道场忏法》
回鹘汉对音
西北方音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职称材料
题名
《慈悲》中读者和人物的认知模式建构
被引量:
4
1
作者
刘霞敏
杨绍梁
机构
四川外国语大学国际商学院
四川外国语大学研究生部
出处
《外国语文》
北大核心
2013年第2期44-48,共5页
文摘
作为后经典叙事学的重要分支之一,认知叙事学旨在构建一种普遍的阅读认知理论,即读者对人物和人物对人物的认知过程。认知叙事学既可以帮助读者深入的了解作品中人物的思维特征,更好的体现叙事的交流效果,而且还可以更为深入透彻地了解读者对作品中人物的思维过程。运用认知叙事学理论对莫里森新作《慈悲》进行分析可以看出,作品中人物对人物的认知以及读者对人物的认知过程由于受到了外界"刺激物"和"图式知识"因素的影响,都经历了一波三折的"再图式化",之后才建立起各自的认知模式。而这些不顺利的认知过程不仅清晰地呈现了人物的思维过程,彰显了叙事的交流和认知作用,同时人物对人物的情感和读者对人物的情感也随着这些认知过程得到了升华。
关键词
《慈悲》
认知叙事学
人物
读者
认知模式
Keywords
A Mercy
cognitive narratology
character
reader
cognitive mode
分类号
I0-05 [文学—文学理论]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职称材料
题名
游走在“真相”与“假面”之间——读路内的长篇小说《慈悲》
被引量:
2
2
作者
施新佳
机构
上海师范大学人文学院
牡丹江师范学院文学院
出处
《当代文坛》
CSSCI
北大核心
2016年第6期135-139,共5页
文摘
2016年4月,路内凭借长篇小说《慈悲》荣膺第十四届华语文学传媒大奖"年度小说家"奖项。《慈悲》以延续了近半个世纪的国营工厂困难职工补助制度为"物像",叙写了陈水生及其他城市工人的生存苦难与个体在生存信念下的艰难挣扎,诠释了人物在残酷面前隐忍负重、进退皆宜的生存态度,同时,也对现代性进程中的个体自我救赎方式进行了复杂而深入的追问。一定意义上,《慈悲》是小说家路内考察和介入社会现实的一个窗口,表达了他对平凡人物日常生活遭际的关注和内在精神世界的体恤,小说字里行间氤氲着一种慈悲为怀的气息。
关键词
路内
《慈悲》
生存方式
慈悲
为怀
分类号
I207.425 [文学—中国文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职称材料
题名
莫里森小说《慈悲》的文本空间叙事研究
被引量:
3
3
作者
雷蕾
机构
中南林业科技大学外国语学院
出处
《外国语文》
北大核心
2017年第4期24-28,共5页
文摘
托妮·莫里森是当代美国黑人文学的杰出代表作家,她的作品自60年代以来就引起了西方读者和评论界的广泛关注。空间叙事理论是随着20世纪末人文领域的空间转向,叙事学领域也开始对叙事作品中的时间、空间问题进行重新思考而逐渐形成的新理论。本文拟从文本空间叙事中,以加布里尔·佐伦的叙事空间理论为引导,从叙事视角、篇章结构、语言特色三个方面探讨美国黑人作家托妮·莫里森2008年出版的《慈悲》,重点考察作者是如何利用文本空间参与并影响叙事、构架整个故事结构、体现它的空间叙事艺术的。
关键词
《慈悲》
文本空间
叙事视角
篇章结构
语言特色
Keywords
A Mercy
textual space
narrative perspective
text structure
linguistic feature.
分类号
I712.074 [文学—其他各国文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职称材料
题名
从“垂死”到“死亡”——路内三部曲与《慈悲》的一种比较
4
作者
林凌
机构
复旦大学中国研究院
出处
《中国当代文学研究》
2019年第3期196-205,共10页
文摘
如果理解《慈悲》的关键词是'死亡',那么理解路内之前的三部曲的关键词就是'垂死'。在路内的笔下,'垂死'是一个失败群像无可奈何的现实,是历史和社会发展'剩余物'抽空了行动与劳动后的日复一日。路内通过逼近'垂死'创造着自己的写作形式,与各种文学主流保持着距离。从三部曲到《慈悲》,路内向我们展示了一个有能力将1990年代历史化、具体化的作家,是如何在直接进入共和国叙事时突然变得规制和平庸的。
关键词
路内
《慈悲》
《少年巴比伦》
垂死
死亡
分类号
I207.42 [文学—中国文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职称材料
题名
回鹘文《慈悲道场忏法》音译词语音系统研究
5
作者
陈云聪
张铁山
机构
中央民族大学中国少数民族语言文学学院
出处
《敦煌学辑刊》
CSSCI
北大核心
2024年第2期124-134,共11页
基金
国家社科基金重大项目“敦煌河西石窟多语言壁题考古资料抢救性调查整理与研究”(22&ZD219)。
文摘
回鹘文《慈悲道场忏法》译自汉文本,是现存回鹘文文献中篇幅较大、内容丰富的佛教文献之一.以Jens Wilkens的研究成果为底本,可以梳理出其中的音译汉语词,进而研究回鹘汉对音,为进一步认识汉语语音的音值和音变提供例证.回鹘译音反映的日母鼻音成分的失落、阳声韵尾的弱化等,是唐宋西北方音的延续和发展;见组对音分为两类、日母对y、韵母单元音化等则显示了回鹘语语音系统对汉语的影响.
关键词
回鹘文
《慈悲
道场忏法》
回鹘汉对音
西北方音
分类号
H211.4 [语言文字—少数民族语言]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职称材料
题名
作者
出处
发文年
被引量
操作
1
《慈悲》中读者和人物的认知模式建构
刘霞敏
杨绍梁
《外国语文》
北大核心
2013
4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职称材料
2
游走在“真相”与“假面”之间——读路内的长篇小说《慈悲》
施新佳
《当代文坛》
CSSCI
北大核心
2016
2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职称材料
3
莫里森小说《慈悲》的文本空间叙事研究
雷蕾
《外国语文》
北大核心
2017
3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职称材料
4
从“垂死”到“死亡”——路内三部曲与《慈悲》的一种比较
林凌
《中国当代文学研究》
2019
0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职称材料
5
回鹘文《慈悲道场忏法》音译词语音系统研究
陈云聪
张铁山
《敦煌学辑刊》
CSSCI
北大核心
2024
0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职称材料
已选择
0
条
导出题录
引用分析
参考文献
引证文献
统计分析
检索结果
已选文献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页
确定
用户登录
登录
IP登录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