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396篇文章
< 1 2 20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回鹘文献与回鹘文化》评介 被引量:1
1
作者 李树辉 《敦煌学辑刊》 CSSCI 2004年第1期164-168,共5页
近些年来,在从事突厥、回鹘史研究的学者中,杨富学先生尤其引人瞩目.这并不仅仅是因为他已有许多论著问世,而是因为他除了具有坚实的史学理论功底外,还兼通回鹘语文,能够运用回鹘文史料展开研究.国内研究突厥、回鹘史的学者中,通突厥、... 近些年来,在从事突厥、回鹘史研究的学者中,杨富学先生尤其引人瞩目.这并不仅仅是因为他已有许多论著问世,而是因为他除了具有坚实的史学理论功底外,还兼通回鹘语文,能够运用回鹘文史料展开研究.国内研究突厥、回鹘史的学者中,通突厥、回鹘语文者寥寥.相比之下,杨富学先生以其所长而显得颇具实力.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回鹘文献与回鹘文化》 杨富学 文献史料 民族文化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回鹘文献与回鹘文化》出版
2
作者 王义芝 《敦煌研究》 CSSCI 北大核心 2004年第2期22-22,共1页
关键词 《回鹘文献与回鹘文化》 杨富学 宗教 科学技术 文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一部以新取胜的学术新馔──读杨富学《回鹘文献与回鹘文化》
3
作者 王继平 《西北民族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北大核心 2006年第2期47-49,共3页
回鹘是我国北方地区具有悠久历史和昌盛文明的古代民族之一,以善于兼容外来文明而著称于世。由于历史的原因,我国古代史籍对其文化记载甚少,幸赖敦煌、吐鲁番古代回鹘文写本的发现,才为古代回鹘文化的系统研究提供了可能。杨富学博士近... 回鹘是我国北方地区具有悠久历史和昌盛文明的古代民族之一,以善于兼容外来文明而著称于世。由于历史的原因,我国古代史籍对其文化记载甚少,幸赖敦煌、吐鲁番古代回鹘文写本的发现,才为古代回鹘文化的系统研究提供了可能。杨富学博士近期出版的《回鹘文献与回鹘文化》一书,就是利用这些古代稀世文献全面研究回鹘文化的一部具有重要学术价值的著作。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文献 文化 敦煌 吐鲁番 历史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回鹘风格洞窟与敦煌宋夏石窟分期
4
作者 沙武田 《甘肃社会科学》 北大核心 2025年第1期89-96,共8页
要讨论敦煌归义军晚期和西夏早期洞窟分期,必须理清处于这两个时间段之间的回鹘风格洞窟的属性和艺术轨迹。考察发现之前被划分为“沙州回鹘洞窟”中属于“敦煌北宋式”洞窟的时间上限可以早到曹宗寿时期,可见其风格传承渊源有自,故也... 要讨论敦煌归义军晚期和西夏早期洞窟分期,必须理清处于这两个时间段之间的回鹘风格洞窟的属性和艺术轨迹。考察发现之前被划分为“沙州回鹘洞窟”中属于“敦煌北宋式”洞窟的时间上限可以早到曹宗寿时期,可见其风格传承渊源有自,故也应该延续到沙州回鹘之后的西夏初期。敦煌宋夏石窟分期的焦点是对有明显的归义军晚期即北宋风格“绿壁画”的时代判断,学术界主流意见把这些重修重绘壁画洞窟全部划归曹氏晚期,但这种划分有明显的疑问:一是不符合曹氏晚期的历史实际,二是无法与曹氏对洞窟重修重绘的传统有机统一。依照一般的艺术史逻辑关系,这种北宋式“绿壁画”经回鹘而到西夏,是符合历史实际的,同样也可以得到曹氏归义军传统社会力量经沙州回鹘再到西夏早期发展变化轨迹的印证。因此,回鹘风格洞窟的判断是衔接敦煌晚期石窟壁画经曹氏晚期到沙州回鹘再到西夏早期发展变化轨迹的重要依据,有重要的历史、考古和艺术史意义。研判的结果也表明,“回鹘风格洞窟”出现及其发展变化的轨迹源渊有自,时代脉络清晰可见,符合历史和艺术史规律,从而为敦煌晚期石窟分期断代找到一把可供依据的艺术史和图像学尺度。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沙州洞窟 风格壁画 敦煌宋夏石窟 洞窟分期 绿壁画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回鹘摩尼教男选民冠饰研究
5
作者 吕钊 李旻玥 《艺术设计研究》 北大核心 2025年第1期31-40,133,134,共12页
公元8世纪以后,回鹘摩尼教男性选民形象频繁出现在高昌故城的壁画和经书插画中,其冠饰造型特征鲜明,但学界对其形制和文化内涵却鲜有关照。本文旨在通过系统梳理和分析与回鹘摩尼教相关的文献与图像资料,深入探讨这些冠饰的造型特征及... 公元8世纪以后,回鹘摩尼教男性选民形象频繁出现在高昌故城的壁画和经书插画中,其冠饰造型特征鲜明,但学界对其形制和文化内涵却鲜有关照。本文旨在通过系统梳理和分析与回鹘摩尼教相关的文献与图像资料,深入探讨这些冠饰的造型特征及其宗教文化内涵。本研究将回鹘摩尼教男选民冠饰分为慕阇冠饰和其他男选民冠饰两种。研究表明:这两种冠饰均呈现为白色扇形,体现了摩尼教“尚白”的宗教文化。与一般男选民冠饰相比,慕阇冠饰特有的羽毛装饰和卷草纹样不仅彰显了其对羽毛的崇拜,还反映了摩尼教的等级制度与文化融合。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摩尼教 男性选民 冠饰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敦煌成城湾大华塔及归义军晚期回鹘化问题
6
作者 郭俊叶 《敦煌学辑刊》 北大核心 2025年第2期141-153,共13页
敦煌曹氏归义军晚期,周边民族关系复杂。在曹宗寿任归义军节度使之后的一段时期,敦煌石窟壁画出现了回鹘化倾向,但是由于没有确切纪年的标型窟作为参考,判断洞窟时代就存在一定的困难。敦煌成城湾大华塔从一个方面来说可认为是有纪年的... 敦煌曹氏归义军晚期,周边民族关系复杂。在曹宗寿任归义军节度使之后的一段时期,敦煌石窟壁画出现了回鹘化倾向,但是由于没有确切纪年的标型窟作为参考,判断洞窟时代就存在一定的困难。敦煌成城湾大华塔从一个方面来说可认为是有纪年的塔,也是归义军晚期曹贤顺时,唯一有确切纪年的佛教建筑,可作为这一时期的标型窟,为判断同一时期、相同风格的洞窟年代提供借鉴和佐证。大华塔也见证了辽与敦煌的关系,显示了二者之间的佛教影响和文化交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敦煌成城湾 华塔 天禧塔 时期 辽朝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丝绸之路上回鹘人的中华文化观 被引量:5
7
作者 牛汝极 《北方民族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24年第5期95-115,共21页
大量考古材料显示,回鹘人西迁后,除了继续信仰摩尼教外,从公元10世纪开始,深受吐鲁番本土汉人儒释道文化的影响,积极且广泛研习中华文化,同时也受美索不达米亚东方教会影响传播基督教文化。文章从回鹘人的“儒释道耶”信仰四个方面梳理... 大量考古材料显示,回鹘人西迁后,除了继续信仰摩尼教外,从公元10世纪开始,深受吐鲁番本土汉人儒释道文化的影响,积极且广泛研习中华文化,同时也受美索不达米亚东方教会影响传播基督教文化。文章从回鹘人的“儒释道耶”信仰四个方面梳理分析了丝绸之路上的回鹘文化特点及其与中华文化的密切关系,回鹘文化体现了浓厚的中华情结。可以尝试用“东融西鉴”来概括回鹘文化,即向东融会贯通,向西交流互鉴,由此促成回鹘文化的中华文化属性和标识。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华文化 儒学 道教 佛教 耶稣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敦煌研究院旧藏回鹘文诗体《大白莲社经》残片缀合研究
8
作者 阿不都日衣木·肉斯台木江 吐送江·依明 《敦煌研究》 北大核心 2025年第1期97-106,共10页
内容摘要:敦煌研究院旧藏文献中D0018号、D0019号、D0020号、D0021号和D0022号等文献,其内容涉及中国净土宗的回鹘文头韵诗歌。这些文献的形状、字体和纸质基本相同,个别页面分栏线上附有序号,如“bir”“iki”“üc”和“tort”。... 内容摘要:敦煌研究院旧藏文献中D0018号、D0019号、D0020号、D0021号和D0022号等文献,其内容涉及中国净土宗的回鹘文头韵诗歌。这些文献的形状、字体和纸质基本相同,个别页面分栏线上附有序号,如“bir”“iki”“üc”和“tort”。通过仔细观察、转写、解读和比对这批文献,初步推断它们均属《大白莲社经》回鹘诗体式译文。尽管这些诗歌是从汉文佛经转化而来的回鹘文,但是它们的节奏完整,逻辑严密,语言优美,思想深邃,可谓回鹘文头韵式诗歌的佳作。这些诗歌在回鹘文学与翻译领域以及古代民族交流交往研究中都发挥着重要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敦煌研究院 旧藏文献 《大白莲社经》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从石窟题记看元代回鹘人在敦煌石窟的巡礼活动
9
作者 赵洁洁 张铁山 《敦煌研究》 北大核心 2025年第2期91-99,共9页
蒙元时期统治者的崇佛思想使敦煌石窟的佛事活动更加兴盛,敬信佛教的回鹘人在莫高窟、榆林窟洞窟墙壁上遗留大量的回鹘文题记。这些题记能提供元代回鹘人日常宗教活动的真实信息,弥补传世文献之缺漏,遂以刊布过的石窟题记为基础材料,逐... 蒙元时期统治者的崇佛思想使敦煌石窟的佛事活动更加兴盛,敬信佛教的回鹘人在莫高窟、榆林窟洞窟墙壁上遗留大量的回鹘文题记。这些题记能提供元代回鹘人日常宗教活动的真实信息,弥补传世文献之缺漏,遂以刊布过的石窟题记为基础材料,逐一考察巡礼的年份、周期、特殊日期,通过人名称谓探究巡礼者的族群、宗教、地域及社会身份的多元性,揭示文殊菩萨作为重要巡礼对象及巡礼过程的诸项仪式,论述功德行为背后的巡礼目的和愿望。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元代 敦煌石窟 文题记 巡礼活动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回鹘文《大白伞盖陀罗尼经》研究
10
作者 西仁娜依·玉素辅江 《敦煌学辑刊》 北大核心 2025年第1期78-87,共10页
《白伞盖经》,全名《圣如来顶髻中出白伞盖余无能敌陀罗尼》,因具护人、护国的驱邪护佑功能,故在中原及西域广泛流传,目前可知的有梵文、汉文、藏文、回鹘文、西夏文、蒙古文等多种文字的版本。现存世回鹘文《白伞盖经》印本残卷多达117... 《白伞盖经》,全名《圣如来顶髻中出白伞盖余无能敌陀罗尼》,因具护人、护国的驱邪护佑功能,故在中原及西域广泛流传,目前可知的有梵文、汉文、藏文、回鹘文、西夏文、蒙古文等多种文字的版本。现存世回鹘文《白伞盖经》印本残卷多达117件,仅一件残卷收藏于国内,其余已流落海外。回鹘文《白伞盖经》印本残卷在国际学术界备受瞩目,已收获颇为丰硕的成果。然国内对其研究尚停留在简单介绍性层面,更缺乏专门的深入研究。本文旨在基于前贤的研究成果之上,考证回鹘文《白伞盖经》的刻印年代、施刊者以及回鹘文译本与汉文译本之关系。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白伞盖经》 刻印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佛与菩萨的列像--库木吐喇石窟回鹘时期第42、45窟甬道壁画研究
11
作者 杨波 孙斌 《敦煌研究》 北大核心 2025年第3期90-99,共10页
龟兹回鹘时期的库木吐喇石窟,继承了唐安西时代对龟兹式中心柱窟的“重构”模式,在中心柱窟甬道绘制佛和菩萨的列像,很大程度上替代了龟兹传统的“涅槃叙事”。同时,回鹘画师又将故事性元素融入其中,在尊像下方绘故事性人物,大都来自龟... 龟兹回鹘时期的库木吐喇石窟,继承了唐安西时代对龟兹式中心柱窟的“重构”模式,在中心柱窟甬道绘制佛和菩萨的列像,很大程度上替代了龟兹传统的“涅槃叙事”。同时,回鹘画师又将故事性元素融入其中,在尊像下方绘故事性人物,大都来自龟兹传统的题材。龟兹传统故事和尊像搭配时出现了“情节错置”现象,这并非自由随意的体现,而是有意借用一些能激励修行者的誓愿故事,组合于甬道的诸尊像之中。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库木吐喇石窟 时期 佛和菩萨的列像 誓愿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回鹘戴三叉冠人物身份再考 被引量:1
12
作者 吕钊 马艳辉 《西北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期23-34,共12页
回鹘三叉冠造型独特,是研究回鹘文化的重要历史遗存,关于其佩戴者身份众说纷纭,主要包括回鹘王、回鹘王子、元帅及乐师等。然而,这些解读往往缺乏系统性的论证与深入分析。本研究在现有观点的基础上,首先对回鹘三叉冠佩戴者的身份进行... 回鹘三叉冠造型独特,是研究回鹘文化的重要历史遗存,关于其佩戴者身份众说纷纭,主要包括回鹘王、回鹘王子、元帅及乐师等。然而,这些解读往往缺乏系统性的论证与深入分析。本研究在现有观点的基础上,首先对回鹘三叉冠佩戴者的身份进行了细致的梳理与分类,通过比对图像资料与文献资料,将三叉冠的形制及其象征的身份进行了归类,指出其身份象征随时间的演变而发生变化。并采用物质文化史的研究方法,探究了三叉冠在回鹘文化中身份象征演变的深层原因。研究发现:回鹘在西迁前,受到萨满教及阿尔泰系部落生活方式的影响,三叉冠主要象征回鹘王或部落首领。西迁后,随着生活方式的转变和佛教的兴盛,三叉冠的身份象征逐渐世俗化,扩展到王子、贵族以及高级军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三叉冠 形制 身份探究 宗教文化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北京大学图书馆藏两叶回鹘文行愿写本研究 被引量:1
13
作者 阿依达尔·米尔卡马力 娜迪亚·纳司尔 《敦煌研究》 CSSCI 北大核心 2024年第5期120-126,共7页
北京大学图书馆藏敦煌吐鲁番出土回鹘文文献中编号“北大附T2”和“北大附T3”极为特殊,形质为贝叶型,字体为楷书体,并在回鹘文中夹写有引自《金光明经》的汉字。T2的页眉为“顺次,第一”,T3的页眉为“附加,第二十一”。与《金光明经》... 北京大学图书馆藏敦煌吐鲁番出土回鹘文文献中编号“北大附T2”和“北大附T3”极为特殊,形质为贝叶型,字体为楷书体,并在回鹘文中夹写有引自《金光明经》的汉字。T2的页眉为“顺次,第一”,T3的页眉为“附加,第二十一”。与《金光明经》回鹘语译本的对照表明,其并非是胜光译本的简单抄本,而是基于《金光明经》进行再创作的行愿类文献,其特征与国家图书馆藏GT15-64和GT15-25具有一定的关联性。T3页眉中的“第二十一”表明该文献具有一定规模。该文献对回鹘佛教史研究具有重要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北京大学图书馆 行愿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敦煌吐鲁番等诸民族间丧仪葬俗之交流——以汉藏回鹘西夏《十王经》存本谈起
14
作者 张总 《敦煌研究》 CSSCI 北大核心 2024年第2期1-14,共14页
敦煌与吐鲁番地区都是中古时期诸多民族聚汇、也是诸多宗教交融之地,诸民族的丧葬仪俗也会存在交流融通,现虽详考明述还较困难,但借助中古广泛影响民俗丧仪的《十王经》来作某种探查或为可行。敦吐两地都出有汉与回鹘经本,此经现知还有... 敦煌与吐鲁番地区都是中古时期诸多民族聚汇、也是诸多宗教交融之地,诸民族的丧葬仪俗也会存在交流融通,现虽详考明述还较困难,但借助中古广泛影响民俗丧仪的《十王经》来作某种探查或为可行。敦吐两地都出有汉与回鹘经本,此经现知还有西夏与西藏本,敦煌又由汉、藏、回鹘、西夏诸族主导过当地政权。因而,藉此窗口线索考察诸宗教民族丧俗因素,或可了解诸族宗教之交流并获知古代中华民族共同体的意识状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十王经 十王图 丧仪 葬俗 西夏 西藏 摩尼教 拜火教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敦煌西千佛洞回鹘时期石窟造像题材新考
15
作者 张先堂 《敦煌研究》 CSSCI 北大核心 2024年第3期20-33,共14页
本文重点考察敦煌西千佛洞回鹘时期洞窟造像题材,指出西千佛洞与莫高窟出现的一批“行化药师佛像”反映了当时敦煌民众佛教信仰进一步非经典化、世俗化的倾向。考证西千佛洞第9窟中心柱北向面回鹘时期画并坐三尊佛像是以阿弥陀佛为中心... 本文重点考察敦煌西千佛洞回鹘时期洞窟造像题材,指出西千佛洞与莫高窟出现的一批“行化药师佛像”反映了当时敦煌民众佛教信仰进一步非经典化、世俗化的倾向。考证西千佛洞第9窟中心柱北向面回鹘时期画并坐三尊佛像是以阿弥陀佛为中心与释迦佛、弥勒佛组合的三佛造像,反映出当时敦煌人们流行着混融的净土信仰,特别是西方净土信仰特别盛行,成为人们信仰的主流,深刻地影响着佛教石窟艺术造像题材的内容和表现形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西千佛洞 时期 造像题材 佛教信仰 世俗化
在线阅读 下载PDF
10—14世纪丝绸之路上的佛教思想与汉文化认同——以高昌回鹘佛教文献为中心的考察 被引量:1
16
作者 袁志伟 《西北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23年第2期111-118,共8页
10—14世纪高昌回鹘国的佛教思想以中原大乘佛教思想文化为主体,体现在对心性论思想的重视、对净土信仰的推崇、“三教合一”和佛教世俗化、简易化思潮的流行等方面。高昌回鹘的佛教文化在整体上是宋元中国佛教文化及汉文化的重要组成部... 10—14世纪高昌回鹘国的佛教思想以中原大乘佛教思想文化为主体,体现在对心性论思想的重视、对净土信仰的推崇、“三教合一”和佛教世俗化、简易化思潮的流行等方面。高昌回鹘的佛教文化在整体上是宋元中国佛教文化及汉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高昌回鹘对中原佛教文化的认同极大推进了其与中原地区的民族和文化认同,以及多元一体中华文化的进一步发展。同时,高昌回鹘佛教思想及其文化认同也是10—14世纪丝绸之路佛教文化的重要特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高昌 佛教思想 文化认同 中原大乘佛教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西域敦煌回鹘佛教文献研究百年回顾 被引量:6
17
作者 杨富学 《敦煌研究》 CSSCI 北大核心 2001年第3期161-171,共11页
西域、敦煌出土的为数相当丰富的古代回鹘语佛教文献,是古代回鹘佛教研究的 第一手也是最为重要的资料,引起了国际学术界的广泛重视,涌现出大量的研究成果,填 补了西域佛教史研究的许多空白,可以说,回鹘佛教文献的研究,是20世... 西域、敦煌出土的为数相当丰富的古代回鹘语佛教文献,是古代回鹘佛教研究的 第一手也是最为重要的资料,引起了国际学术界的广泛重视,涌现出大量的研究成果,填 补了西域佛教史研究的许多空白,可以说,回鹘佛教文献的研究,是20世纪西域佛教史研 究中成果最为辉煌的领域。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西域 敦煌 文献 佛教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回鹘社会文化发展逆演进现象考析 被引量:9
18
作者 杨富学 《暨南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15年第4期147-154,共8页
按照马克思主义经典理论,大凡文明较低的民族在征服了文明较高的民族之后,征服者的文化往往被文明较高的被征服者所征服,这是一般通例。但回鹘之历史演进却与之迥然有别。回鹘于9世纪中叶由漠北迁入西域后,不仅征服了文明较高的当地民族... 按照马克思主义经典理论,大凡文明较低的民族在征服了文明较高的民族之后,征服者的文化往往被文明较高的被征服者所征服,这是一般通例。但回鹘之历史演进却与之迥然有别。回鹘于9世纪中叶由漠北迁入西域后,不仅征服了文明较高的当地民族,而且以较低的文明同化了文明程度比之高得多的汉人、吐火罗人、粟特人和于阗人,形成了独特的逆演进现象。之所以出现这种稀见的逆演进现象,原因在于不论是在漠北还是西迁后,回鹘的经济都具有农牧业并重的倾向,形成了农耕文化与草原文化并存的二重性特质,这些特质使回鹘文化更富有弹性,从而使自己立于不败之地,广泛吸收外来文化以成就自己独具特色的民族文化。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农耕文化 草原文化 社会发展逆演进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敦煌莫高窟北区出土回鹘文文献过眼记 被引量:6
19
作者 张铁山 《敦煌研究》 CSSCI 北大核心 2003年第1期94-99,共6页
本文记述了莫高窟北区出土的回鹘文文献、题记、本活字等 ,探讨了个别文献的内容、性质和价值。
关键词 莫高窟 敦煌文献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回鹘文献所见蒙古“合罕”称号之使用范围 被引量:5
20
作者 杨富学 《内蒙古社会科学》 CSSCI 北大核心 1997年第5期44-46,共3页
合罕,是蒙元时代蒙古大汗的称号,在元代蒙古文献中,该词多有出现,有时依中世纪蒙古语习惯写作qa·an qan,有时又写作qa·an,汉语一般都直译作合罕、哈罕、恒罕或匣罕等,也有的又依汉人习惯加上了“皇帝”二字。究其来源,当借自... 合罕,是蒙元时代蒙古大汗的称号,在元代蒙古文献中,该词多有出现,有时依中世纪蒙古语习惯写作qa·an qan,有时又写作qa·an,汉语一般都直译作合罕、哈罕、恒罕或匣罕等,也有的又依汉人习惯加上了“皇帝”二字。究其来源,当借自突厥系民族之qaγan。如所周知,qaγan一词最早被用于称呼鲜卑部落的酋长,汉语译作“可寒”。后来,柔然、突厥、回纥、契丹沿用之,尊其国主为“可汗”。窝阔台于1229年登极后,始称合罕,故元代文献中的合罕一词习惯上常用来指代他。这里略举数通白话碑为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文献 蒙古语 使用范围 窝阔台汗 圣旨 星经 功德 《元史》 韩儒林 突厥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20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