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21篇文章
< 1 2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钒(Ⅳ/Ⅴ)电对在碳纸电极上的反应机理研究 被引量:5
1
作者 刘素琴 史小虎 +3 位作者 黄可龙 李晓刚 李亚娟 吴雄伟 《无机化学学报》 SCIE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9年第3期417-421,共5页
采用循环伏安、极化曲线和交流阻抗技术研究了在0.8mol·L-1VOSO4+3.0mol·L-1H2SO4中,V(Ⅳ/Ⅴ)电对在碳纸电极上的反应机理及可能的速度控制步骤。研究结果表明:V(Ⅳ/Ⅴ)电对在碳纸电极上的反应属准可逆过程,且氧化过程包含有... 采用循环伏安、极化曲线和交流阻抗技术研究了在0.8mol·L-1VOSO4+3.0mol·L-1H2SO4中,V(Ⅳ/Ⅴ)电对在碳纸电极上的反应机理及可能的速度控制步骤。研究结果表明:V(Ⅳ/Ⅴ)电对在碳纸电极上的反应属准可逆过程,且氧化过程包含有后置化学转化步骤,计算得到VO2+的扩散系数为4.5×10-5cm2·s-1。理论计算得到了电化学步骤和后置化学转化过程分别为控制步骤时的Tafel斜率值为0.12和0.06,实验得到的Tafel斜率值为0.127,交换电流密度为6.7×10-4mA·cm-2。表明电极氧化过程受电化学过程控制,不同极化电位下的交流阻抗图谱拟合结果表明,电化学反应阻抗值远大于其他阻抗值,说明电化学反应可能是电极反应的控制步骤,与实验得到的极化曲线分析结果相一致。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钒液流电池 碳纸 钒(/)电对 控制步骤
在线阅读 下载PDF
TODGA-DHOA体系萃取金属离子 Ⅰ.对Np(Ⅳ,Ⅴ,Ⅵ)的萃取 被引量:8
2
作者 朱文彬 李峰峰 +1 位作者 叶国安 李会蓉 《核化学与放射化学》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2年第5期262-268,共7页
次锕系核素(主要为Am、Cm和Np)是放射性废物中长期放射性毒性的最大贡献体,将这些次锕系核素从废物中去除后可以将必要的储存时间由原来的大于106年减少到不到103年。近年来,二甘醇二酰胺(两个酰胺基团之间通过醚基连接)作为三齿试剂与... 次锕系核素(主要为Am、Cm和Np)是放射性废物中长期放射性毒性的最大贡献体,将这些次锕系核素从废物中去除后可以将必要的储存时间由原来的大于106年减少到不到103年。近年来,二甘醇二酰胺(两个酰胺基团之间通过醚基连接)作为三齿试剂与金属离子配位得到了广泛的研究。在这类试剂中,N,N,N′,N′-四辛基-3-氧戊二酰胺(TODGA)被认为从高放废液(HLLW)中分离三价锕系和镧系具有较大的应用前景。本工作以TODGA和N,N-二己基辛酰胺(DHOA)为萃取剂,研究了以正十二烷为稀释剂,二者对Np(Ⅳ)、Np(Ⅴ)和Np(Ⅵ)的萃取行为,主要考察了萃取剂浓度、HNO3浓度和NaNO3浓度的影响。结果表明:TODGA和DHOA对Np(Ⅳ)、Np(Ⅴ)和Np(Ⅵ)的萃取分配比大小顺序均为:D(Np(Ⅳ))>D(Np(Ⅵ))>D(Np(Ⅴ)),并且均对Np(Ⅴ)的萃取能力较小;TODGA/正十二烷体系中加入DHOA时,对Np(Ⅳ,Ⅴ,Ⅵ)萃取具有一定的反协同效应;TODGA萃取Np(Ⅳ,Ⅴ,Ⅵ)的方程式分别为:Np4+(aq)+4NO-3(aq)+3TODGA(org→)Np(NO3)4.3TODGA(org)NpO+2(aq)+NO-3(aq)+TODGA(org→)NpO2(NO3).TODGA(org)NpO2+2(aq)+2NO-3(aq)+2TODGA(org→)NpO2(NO3)2.2TODGA(org) 展开更多
关键词 TODGA DHOA 溶剂萃取 Np( Ⅵ)
在线阅读 下载PDF
V(Ⅳ)/V(Ⅴ)电对在石墨毡电极上的反应机理 被引量:4
3
作者 黄可龙 谭宁 +2 位作者 刘素琴 李晓刚 常志峰 《中国有色金属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6年第4期734-738,共5页
采用循环伏安、极化曲线和交流阻抗三种电化学实验方法研究了V(Ⅳ)/V(Ⅴ)电对在石墨毡电极上的反应机理及其可能的速度控制步骤。研究结果表明:V(Ⅳ)/V(Ⅴ)电对在石墨毡电极上的反应属准可逆过程,且氧化过程包含有后置化学转化步骤;理... 采用循环伏安、极化曲线和交流阻抗三种电化学实验方法研究了V(Ⅳ)/V(Ⅴ)电对在石墨毡电极上的反应机理及其可能的速度控制步骤。研究结果表明:V(Ⅳ)/V(Ⅴ)电对在石墨毡电极上的反应属准可逆过程,且氧化过程包含有后置化学转化步骤;理论计算得到了电化学步骤和后置化学转化过程分别为控制步骤时的Tafel斜率值为0.12和0.06,实验得到的Tafel斜率值为0.124,表明电极氧化过程受电化学过程控制;不同极化电位下的交流阻抗图谱拟合结果表明,电化学反应阻抗值远大于其他阻抗值,说明电化学反应可能是电极反应的控制步骤,与实验得到的极化曲线分析结果相一致。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钒电池 石墨毡 V()/V() 速度控制步骤
在线阅读 下载PDF
Np(Ⅳ,Ⅴ,Ⅵ)在稀TBP/煤油与水相间的分配 被引量:1
4
作者 贾永芬 朱志瑄 +2 位作者 罗方祥 胡景炘 叶国安 《原子能科学技术》 EI CAS CSCD 2001年第2期97-103,共7页
在制备并稳定Np(Ⅳ )、Np(Ⅴ )、Np(Ⅵ )的基础上 ,研究了它们在稀TBP/煤油与水相间的分配。考察了 2 5℃下 5%TBP/煤油萃取时硝酸浓度、硝酸铝浓度、六价铀浓度对 3种价态镎萃取分配的影响 ,并考察了TBP浓度对它们的萃取影响。 2 5℃下... 在制备并稳定Np(Ⅳ )、Np(Ⅴ )、Np(Ⅵ )的基础上 ,研究了它们在稀TBP/煤油与水相间的分配。考察了 2 5℃下 5%TBP/煤油萃取时硝酸浓度、硝酸铝浓度、六价铀浓度对 3种价态镎萃取分配的影响 ,并考察了TBP浓度对它们的萃取影响。 2 5℃下 ,Np(Ⅳ ,Ⅴ ,Ⅵ )的萃取反应方程及表观平衡常数分别为 :Np4 ++4NO- 3 +2TBPNp(NO3) 4 ·2TBP ,Kex(Np(Ⅳ ) ) =0 .70 5mol- 6·L6;NpO+2 +NO- 3 +TBPNpO2 NO3·TBP ,Kex(Np(Ⅴ ) ) =0 .0 378mol- 2 ·L2 ;NpO2 +2 +2NO- 3 +TBPNpO2 (NO3) 2 ·TBP ,Kex(Np(Ⅵ ) ) =2 .15mol- 3·L3。在 2 5~ 50℃范围内求得这 3个萃取反应的焓变分别为ΔH(Np(Ⅳ ) ) =1.18kJ·mol- 1;ΔH(Np(Ⅴ ) ) =- 3.71kJ·mol- 1;ΔH(Np(Ⅵ ) ) =-2 .78kJ·mol- 1。 展开更多
关键词 TBP 萃取 镎() 镎() 镎(Ⅵ) 煤油 相分配 平衡常数 乏燃料后处理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正常人及圆锥角膜患者角膜中Ⅳ、Ⅴ型胶原的检测 被引量:1
5
作者 赵桂秋 牛应筠 +3 位作者 孙为荣 王传富 刘绍辉 梁涛 《眼科研究》 CSCD 北大核心 2002年第1期19-22,共4页
目的观察正常人及圆锥角膜患者角膜组织中Ⅳ、Ⅴ型胶原的表达,探讨基底膜损伤在圆锥角膜病变中的作用。方法采用免疫组织化学SABC法检测角膜组织中Ⅳ、Ⅴ型胶原的表达。结果正常角膜组织中Ⅳ型胶原表达在Bowman’s层及De... 目的观察正常人及圆锥角膜患者角膜组织中Ⅳ、Ⅴ型胶原的表达,探讨基底膜损伤在圆锥角膜病变中的作用。方法采用免疫组织化学SABC法检测角膜组织中Ⅳ、Ⅴ型胶原的表达。结果正常角膜组织中Ⅳ型胶原表达在Bowman’s层及Descemet’s层,圆锥角膜患者Ⅳ型胶原表达也在Bowman’s层及Descemet’s层,但其阳性表达因角膜病变的程度不同而呈不同程度的减弱。Bowman’s层的断裂呈波浪状,实质层排列不规则,局部可见瘢痕形成,Descemet’s层膜破裂。角膜上皮、基质和内皮层未见明显的阳性表达,Ⅴ型胶原表达在Bowman’s层及基质层,正常及圆锥角膜中无明显差异,但在圆锥角膜瘢痕区Ⅴ型胶原表达呈强阳性。结论Ⅳ型胶原是基底膜的主要胶原,Bowman’s层的断裂导致圆锥角膜的发病过程,最终整个过程以瘢痕形成结束。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型胶原 型胶原 圆锥角膜 免疫组织化学 人类 检测
在线阅读 下载PDF
V(Ⅳ)/V(Ⅴ)电对在石墨毡与导电塑料复合电极上的反应机理(英文)
6
作者 李晓刚 黄可龙 +2 位作者 刘素琴 谭宁 陈立泉 《电化学》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6年第4期368-372,共5页
应用循环伏安、极化曲线和交流阻抗等电化学方法研究了V(Ⅳ)/V(Ⅴ)电对在石墨毡复合电极上反应的速控步骤.结果表明,V(Ⅳ)/V(Ⅴ)电对在石墨毡电极上的反应属准可逆过程,且氧化过程包含有后置化学转化步骤;该过程Tafel斜率的实验值为0.1... 应用循环伏安、极化曲线和交流阻抗等电化学方法研究了V(Ⅳ)/V(Ⅴ)电对在石墨毡复合电极上反应的速控步骤.结果表明,V(Ⅳ)/V(Ⅴ)电对在石墨毡电极上的反应属准可逆过程,且氧化过程包含有后置化学转化步骤;该过程Tafel斜率的实验值为0.124,而理论计算的,以电化学步骤作为控制步骤的Tafel斜率约0.12,两者吻合很好,表明该氧化过程受电化学步骤控制;以等效电路拟合不同极化电位下的交流阻抗,得出该电化学反应阻抗远大于其他阻抗,意味着电化学过程可能是电极反应的控制步骤,与实验得到的极化曲线分析结果相一致.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石墨毡 控制步骤 钒电池 V()/V()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中重型车用柴油机达到欧Ⅳ、欧Ⅴ标准的技术措施 被引量:3
7
作者 林妙山 王玉群 《农业装备与车辆工程》 2009年第6期47-50,共4页
综述了柴油机达到欧Ⅳ、Ⅴ标准的几种实用技术。介绍了几种可行的和潜在的控制柴油机有害物排放的技术措施,并对各个技术发展的现状、前沿及限制因素做了分析。最后指出了柴油机为满足越来越严格的排放法规所能或应该采取的技术措施。
关键词 柴油机 排放标准 实用技术
在线阅读 下载PDF
Pu(Ⅳ)、Pu(Ⅴ)在不同质地砂土中的分配
8
作者 于静 司高华 +1 位作者 黄云贵 刘东旭 《应用化学》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1年第6期695-698,共4页
Pu(Ⅲ)、Pu(Ⅳ)、Pu(Ⅴ)和Pu(Ⅵ)在自然水的pH和Eh(氧化还原电势)值范围内能够共存。在自然环境中主要以Pu(Ⅴ)的PuO2(H2O)+n和Pu(Ⅳ)的Pu(OH)4形式存在。采用静态法测定了Pu(Ⅳ)和Pu(Ⅴ)在砂土介质中的分配系数... Pu(Ⅲ)、Pu(Ⅳ)、Pu(Ⅴ)和Pu(Ⅵ)在自然水的pH和Eh(氧化还原电势)值范围内能够共存。在自然环境中主要以Pu(Ⅴ)的PuO2(H2O)+n和Pu(Ⅳ)的Pu(OH)4形式存在。采用静态法测定了Pu(Ⅳ)和Pu(Ⅴ)在砂土介质中的分配系数Kd,Pu(Ⅳ)和Pu(Ⅴ)在砂土中的分配系数范围分别为5.5×103-4×104mL/g和3.2×103-1.1×104mL/g。表明在砂土介质中Pu(Ⅳ)的分配系数(Kd)大于Pu(Ⅴ)的,并且分配系数随砂土介质中粘土矿物含量的增加及介质颗粒粒径减小而增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Pu() Pu() 砂土 分配系数
在线阅读 下载PDF
HNO_3介质中U(Ⅳ)还原Np(Ⅴ)的动力学
9
作者 周贤明 叶国安 +1 位作者 张虎 罗方祥 《核化学与放射化学》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3年第6期346-350,共5页
采用分光光度法研究了HNO3溶液中U(Ⅳ)还原Np(Ⅴ)的反应,获得了动力学方程-dc(Np(Ⅴ))/dt=kc(Np(Ⅴ))c0.7(U(Ⅳ))c1.9(H+)c(NO-3),25℃时反应速率常数k=(6.37±0.49)×10-3 L3.6/(mol 3.6·min),反应活化能Ea=60.13kJ/mol... 采用分光光度法研究了HNO3溶液中U(Ⅳ)还原Np(Ⅴ)的反应,获得了动力学方程-dc(Np(Ⅴ))/dt=kc(Np(Ⅴ))c0.7(U(Ⅳ))c1.9(H+)c(NO-3),25℃时反应速率常数k=(6.37±0.49)×10-3 L3.6/(mol 3.6·min),反应活化能Ea=60.13kJ/mol。结果表明,浓度为0~4.2×10-2 mol/L的U(Ⅵ)对U(Ⅳ)还原Np(Ⅴ)的反应几乎没有影响,并探讨了可能的反应机理。 展开更多
关键词 U()-N2H4 Np() 动力学 U(Ⅵ) NO3-
在线阅读 下载PDF
N,N′-二甲基-N,N′-二辛基-3-氧杂-戊二酰胺对Np(Ⅳ,Ⅴ,Ⅵ)的萃取行为
10
作者 周今 毛国淑 +4 位作者 杨素亮 马鹏 王秀凤 杨志红 岳远振 《核化学与放射化学》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0年第5期319-324,I0001,共7页
237 Np半衰期较长,具有较高的生物毒性,使其成为高放废液非α化过程中重点关注的核素之一。本工作采用新型的N,N′-二甲基-N,N′-二辛基-3-氧杂-戊二酰胺(DMDODGA)为萃取剂,研究了萃取剂浓度、水相初始硝酸浓度和温度等因素对DMDODGA萃... 237 Np半衰期较长,具有较高的生物毒性,使其成为高放废液非α化过程中重点关注的核素之一。本工作采用新型的N,N′-二甲基-N,N′-二辛基-3-氧杂-戊二酰胺(DMDODGA)为萃取剂,研究了萃取剂浓度、水相初始硝酸浓度和温度等因素对DMDODGA萃取Np(Ⅳ)、Np(Ⅴ)、Np(Ⅵ)的影响。结果表明:随着DMDODGA浓度和水相初始硝酸浓度的增加,Np(Ⅳ)、Np(Ⅴ)、Np(Ⅵ)的分配比均增大。萃取剂浓度小于0.005 mol/L时,DMDODGA与Np(Ⅳ)生成1∶2型萃合物;萃取剂浓度大于0.005 mol/L时,DMDODGA与Np(Ⅳ)生成1∶3型萃合物。萃取剂浓度在0.1~1.0 mol/L范围内,DMDODGA与Np(Ⅴ)、Np(Ⅵ)均生成1∶2型萃合物。DMDODGA萃取Np(Ⅳ)、Np(Ⅴ)、Np(Ⅵ)的ΔH分别为-59.55、-22.02、-31.40 kJ/mol,3个反应均为放热反应,降低温度有利于反应的正向进行。 展开更多
关键词 N N′-二甲基-N N′-二辛基-3-氧杂-戊二酰胺(DMDODGA) Np( Ⅵ) 萃取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磁性生物炭催化高铁酸盐降解新污染物探究 被引量:2
11
作者 邱琪 郑瑞彬 +4 位作者 周伟伟 孙绍芳 高明昌 邱立平 李红兰 《中国环境科学》 北大核心 2025年第1期302-309,共8页
通过水热-煅烧法制备了磁性生物炭(M-BC),探究其催化高铁酸钾(Fe(Ⅵ))降解新污染物的效能;阐明了反应体系中主要的活性组分,并考察了M-BC,Fe(Ⅵ)投加量,反应溶液pH值和天然有机物对磺胺甲恶唑(SMX)降解效能的影响.结果表明,反应20min后... 通过水热-煅烧法制备了磁性生物炭(M-BC),探究其催化高铁酸钾(Fe(Ⅵ))降解新污染物的效能;阐明了反应体系中主要的活性组分,并考察了M-BC,Fe(Ⅵ)投加量,反应溶液pH值和天然有机物对磺胺甲恶唑(SMX)降解效能的影响.结果表明,反应20min后单独M-BC(50mg/L)和单独Fe(Ⅵ)(50μmol/L)对SMX去除率分别为3.5%和54.1%,而M-BC/Fe(Ⅵ)体系对SMX降解率达到89.6%.探针化合物和抑制剂等实验证实体系中主要的活性组分为中间价态铁(Fe(Ⅴ)/Fe(Ⅳ)).傅里叶红外光谱分析表明,M-BC的主要活性位点为表面酚羟基.在pH值为8条件下,Fe(Ⅵ)和M-BC投加量的增大都会使M-BC/Fe(Ⅵ)体系对SMX的去除率提升.相比单独Fe(Ⅵ)体系,在pH 7,8,9和10时M-BC/Fe(Ⅵ)体系对SMX的降解率分别提高了114%,63.6%,300%和350%.低浓度天然有机物(1mg/L)会促进M-BC/Fe(Ⅵ)体系对SMX的降解,但是高浓度天然有机物(5-10mg/L)竞争消耗Fe(Ⅵ)与Fe(Ⅴ)/Fe(Ⅳ),导致M-BC/Fe(Ⅵ)体系对SMX的降解效能降低.此外,M-BC/Fe(Ⅵ)体系对泉水和黄河水中SMX的降解率也达到100%和83.7%,具有很好的应用潜力.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新污染物 磁性生物炭 高铁酸盐 中间态铁(Fe()/Fe())
在线阅读 下载PDF
D860树脂对V(Ⅳ)的吸附性能研究 被引量:7
12
作者 段继华 包申旭 +1 位作者 张一敏 周嘉郁 《有色金属(冶炼部分)》 CAS 北大核心 2016年第12期32-36,共5页
研究D860阳离子交换树脂对V(Ⅳ)的吸附性能,进行pH、平衡吸附时间、温度和V(Ⅳ)初始浓度试验,分析了吸附过程的热力学、动力学特征以及等温吸附模型,同时研究了共存杂质离子对D860树脂吸附V(Ⅳ)的影响。结果表明,D860树脂吸附V(Ⅳ)的最... 研究D860阳离子交换树脂对V(Ⅳ)的吸附性能,进行pH、平衡吸附时间、温度和V(Ⅳ)初始浓度试验,分析了吸附过程的热力学、动力学特征以及等温吸附模型,同时研究了共存杂质离子对D860树脂吸附V(Ⅳ)的影响。结果表明,D860树脂吸附V(Ⅳ)的最佳pH为2.5,吸附平衡时间为8h,吸附量随温度、V(Ⅳ)初始浓度的升高而增大;吸附过程的ΔH=3.78kJ/mol、ΔS=49.44J/(mol·K)、ΔG298K=-10.95kJ/mol;拟一级、拟二级动力学模型均可以较好地解释吸附过程,吸附过程速率主要受颗粒扩散控制,表观吸附活化能为23.76kJ/mol;吸附符合Langmuir等温吸附模型;V/Al、V/P、V/Fe的分离因数均大于1。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离子交换树脂 D860 () 吸附 分离 富集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矾(Ⅴ)、钼(Ⅵ)、钨(Ⅵ)、与栎精配合物的研究 被引量:3
13
作者 王君 宋玉林 +1 位作者 王世珍 张永利 《应用化学》 CAS CSCD 北大核心 1989年第4期65-68,共4页
栎精(H_5Q·2H_2O)是一种应用较广的分析试剂,已用于Mo(Ⅵ)、V(Ⅴ)和W(Ⅵ)的测定。本文对V(Ⅴ)、Mo(Ⅵ)、W(Ⅵ)与栎精的配合物进行了表征。
关键词 栎精配合物 合成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欧Ⅳ轿车柴油机关键参数优化与匹配试验研究 被引量:1
14
作者 周岳康 韩文艳 +1 位作者 董尧清 李伟军 《内燃机工程》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9年第6期61-66,共6页
在一款标定功率74 kW、配置电控分配泵的欧Ⅲ柴油机基础上,通过采用第二代高压共轨(160 MPa)燃油喷射装置、可变喷嘴截面涡轮增压器(VNT)等技术,并对关键零部件的局部结构设计予以优化改进。对喷油嘴伸出量(NTP)、喷油嘴流量、涡流比和... 在一款标定功率74 kW、配置电控分配泵的欧Ⅲ柴油机基础上,通过采用第二代高压共轨(160 MPa)燃油喷射装置、可变喷嘴截面涡轮增压器(VNT)等技术,并对关键零部件的局部结构设计予以优化改进。对喷油嘴伸出量(NTP)、喷油嘴流量、涡流比和涡轮增压器进行了综合性能匹配试验。结果表明,改进后的柴油机标定功率提升至98.2 kW,排放满足欧Ⅳ法规,并且加装颗粒捕集器(DPF)后,具备从欧Ⅳ进一步升级至欧Ⅴ的潜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内燃机 轿车柴油机 性能试验 排放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全钒液流电池高浓度下V(IV)/V(V)的电极过程研究 被引量:25
15
作者 文越华 张华民 +3 位作者 钱鹏 赵平 周汉涛 衣宝廉 《物理化学学报》 SCIE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6年第4期403-408,共6页
采用循环伏安、低速线性扫描和阻抗技术,以石墨为电极,研究了V(IV)/V(V)在较高浓度下的电极过程.结果表明,采用2.0mol·L-1的V(IV)溶液时,H2SO4浓度低于2mol·L-1,V(IV)/V(V)反应极化大,可逆性差,表现为电化学和扩散混合控制;H2... 采用循环伏安、低速线性扫描和阻抗技术,以石墨为电极,研究了V(IV)/V(V)在较高浓度下的电极过程.结果表明,采用2.0mol·L-1的V(IV)溶液时,H2SO4浓度低于2mol·L-1,V(IV)/V(V)反应极化大,可逆性差,表现为电化学和扩散混合控制;H2SO4浓度增至2mol·L-1以上,V(IV)/V(V)反应的可逆性提高,转为扩散控制,且增加H2SO4浓度有利于阻抗的降低;但H2SO4浓度超过3mol·L-1,溶液的粘度和传质阻力大,阻抗反而增大.在3mol·L-1的H2SO4中,随着V(IV)浓度的增加,体系的可逆性和动力学改善,阻抗减小;但V(IV)浓度超过2.0mol·L-1,较高的溶液粘度导致溶液的传质阻力迅速增加,V(IV)/V(V)的电化学性能衰减,阻抗增大.因此,综合考虑电极反应动力学和电池的能量密度两因素,V(IV)溶液的最佳浓度为1.5~2.0mol·L-1,H2SO4浓度为3mol·L-1.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全钒液流电池 V()/V() 高浓度 电极过程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温度对Np在北山花岗岩上吸附行为的影响 被引量:5
16
作者 姜涛 姚军 +4 位作者 周舵 包良进 张言 陈曦 范显华 《核化学与放射化学》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1年第1期25-31,共7页
采用批式实验法研究了低氧条件下,温度对Np(Ⅳ)、Np(Ⅴ)在磁分离后的花岗岩和北山花岗岩上吸附行为的影响。测定了30、45、60、80℃下Np(Ⅳ)、Np(Ⅴ)在磁分离后的花岗岩和北山花岗岩上吸附的Kd值。研究发现,温度升高有利于Np(Ⅳ)、Np(Ⅴ... 采用批式实验法研究了低氧条件下,温度对Np(Ⅳ)、Np(Ⅴ)在磁分离后的花岗岩和北山花岗岩上吸附行为的影响。测定了30、45、60、80℃下Np(Ⅳ)、Np(Ⅴ)在磁分离后的花岗岩和北山花岗岩上吸附的Kd值。研究发现,温度升高有利于Np(Ⅳ)、Np(Ⅴ)在花岗岩上的吸附;在近中性地下水体系中,Np(Ⅴ)较Np(Ⅳ)更易被花岗岩吸附,这可能是因为Np(Ⅳ)、Np(Ⅴ)在水溶液中的存在形式不同;以NpO2+形态存在的Np(Ⅴ)比以Np(OH)4(aq)形态存在的Np(Ⅳ)更容易吸附在花岗岩上。利用解吸研究了吸附机理,发现温度升高不利于Np(Ⅳ)和Np(Ⅴ)进入到矿物晶格内。通过拟合得到了不同温度下Np(Ⅳ)和Np(Ⅴ)吸附在花岗岩上的吉布斯自由能以及熵变和焓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低氧 Np() Np() 花岗岩 吸附 解吸 温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Pu在高盐地下水中的存在形态及其吸附性能分析 被引量:2
17
作者 于静 司高华 +3 位作者 马应明 刘东旭 金玉仁 贾海红 《环境化学》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1年第5期942-945,共4页
通过EQ3/6程序对Pu在几种高盐地下水中的存在形态进行模拟,发现Pu主要以Pu(Ⅳ)、Pu(Ⅴ)的形式存在.通过静态法实验测定了Pu(Ⅳ)、Pu(Ⅴ)在砂土中的分配系数Kd,比较了Pu(Ⅳ)、Pu(Ⅴ)在砂土介质中不同的吸附行为,并对高盐地下水中Pu吸附... 通过EQ3/6程序对Pu在几种高盐地下水中的存在形态进行模拟,发现Pu主要以Pu(Ⅳ)、Pu(Ⅴ)的形式存在.通过静态法实验测定了Pu(Ⅳ)、Pu(Ⅴ)在砂土中的分配系数Kd,比较了Pu(Ⅳ)、Pu(Ⅴ)在砂土介质中不同的吸附行为,并对高盐地下水中Pu吸附行为的影响因素进行初步分析.结果表明,Pu在高盐地下水环境中的存在形式及地质介质矿物组成是影响Pu在高盐地下水中吸附的主要因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Pu() Pu() 高盐地下水 分配系数
在线阅读 下载PDF
Purex流程铀钚分离工艺中锝对镎走向的影响
18
作者 周贤明 叶国安 +3 位作者 张虎 罗方祥 刘协春 李丽 《原子能科学技术》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5年第2期193-199,共7页
在HNO3-U(Ⅳ)-N2H4-Tc(Ⅶ)-Np(Ⅴ)体系中,Np(Ⅴ)迅速还原为Np(Ⅳ)。对比研究表明,Tc是该体系中Np(Ⅴ)迅速还原的主要原因。该体系中的主要反应是U(Ⅳ)将Tc(Ⅶ)还原为Tc(Ⅳ),进而Tc(Ⅳ)将Np(Ⅴ)还原为Np(Ⅳ)。本文通过串级和台架实验研... 在HNO3-U(Ⅳ)-N2H4-Tc(Ⅶ)-Np(Ⅴ)体系中,Np(Ⅴ)迅速还原为Np(Ⅳ)。对比研究表明,Tc是该体系中Np(Ⅴ)迅速还原的主要原因。该体系中的主要反应是U(Ⅳ)将Tc(Ⅶ)还原为Tc(Ⅳ),进而Tc(Ⅳ)将Np(Ⅴ)还原为Np(Ⅳ)。本文通过串级和台架实验研究了该体系中锝对镎走向的影响。结果表明,Np(Ⅴ)的还原速度随HNO3浓度、初始Tc浓度的增大和温度的升高而加快。在模拟Purex流程铀钚分离工艺的条件下,试管串级和微型混合澄清槽台架实验结果表明,提高1AP料液中Tc(Ⅶ)的浓度、升高反应温度,Np进入1BU中的百分含量增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铀钚分离工艺 镎走向 Tc() Np() 镎过程化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全钒液流电池用新型全氟磺酸离子交换膜制备及性能研究 被引量:3
19
作者 牛淑娟 李磊 张永明 《功能材料》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2年第8期1072-1075,共4页
通过溶液流延成膜法制备了具有不同离子交换容量(IEC)的全氟磺酸(PFSA)离子交换膜,并测试了其吸水率、电导率、钒离子(Ⅴ(Ⅳ))透过率和选择性系数。研究发现,具有高IEC值的PFSA离子交换膜具有相对较低的Ⅴ(Ⅳ)离子透过率和较高的质子电... 通过溶液流延成膜法制备了具有不同离子交换容量(IEC)的全氟磺酸(PFSA)离子交换膜,并测试了其吸水率、电导率、钒离子(Ⅴ(Ⅳ))透过率和选择性系数。研究发现,具有高IEC值的PFSA离子交换膜具有相对较低的Ⅴ(Ⅳ)离子透过率和较高的质子电导率。其中IEC值为1.10mmol/g的PFSA离子交换膜对Ⅴ(Ⅳ)离子具有最高的选择性,其选择性系数为Nafion 117膜的2.97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全钒液流电池 全氟磺酸离子交换膜 离子交换容量 质子电导率 ()离子透过率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超高效液相色谱法测定罗汉果中7种成分含量 被引量:4
20
作者 彭可垄 彭晴菲 +1 位作者 刘林慧 尹春萍 《医药导报》 CAS 北大核心 2022年第10期1491-1496,共6页
目的建立超高效液相色谱法(UPLC)测定罗汉果中11-O-罗汉果苷Ⅴ、罗汉果皂苷Ⅴ、赛门苷Ⅰ、罗汉果苷Ⅳ、罗汉果苷Ⅲ、罗汉果苷Ⅲe、罗汉果苷Ⅱe的含量。方法采用Waters BEH C_(18)色谱柱(50 mm×2.1 mm,1.7μm),流动相为水-乙腈溶液... 目的建立超高效液相色谱法(UPLC)测定罗汉果中11-O-罗汉果苷Ⅴ、罗汉果皂苷Ⅴ、赛门苷Ⅰ、罗汉果苷Ⅳ、罗汉果苷Ⅲ、罗汉果苷Ⅲe、罗汉果苷Ⅱe的含量。方法采用Waters BEH C_(18)色谱柱(50 mm×2.1 mm,1.7μm),流动相为水-乙腈溶液,梯度洗脱;柱温35℃;流速为0.3 mL·min^(-1);进样量为1μL;采用紫外检测器进行定量测定,检测波长203 nm;采用质谱检测器进行定性鉴别,检测模式为选择离子监测,监测离子的质荷比为1307.8,1309.8,1147.8,1147.8,985.7,985.7和823.7。结果11-O-罗汉果苷Ⅴ、罗汉果皂苷Ⅴ、赛门苷Ⅰ、罗汉果苷Ⅳ、罗汉果苷Ⅲ、罗汉果苷Ⅲe、罗汉果苷Ⅱe分别在0.50~20.10,5.03~201.20,0.51~20.24,0.52~20.63,0.51~20.22,0.51~20.56,0.50~19.92μg·mL^(-1)范围内线性关系良好(r≥0.999);平均回收率分别为100.7%,98.4%,100.4%,99.0%,100.4%,99.2%和99.2%,RSD分别为1.9%,1.0%,2.0%,1.9%,1.3%,0.8%和2.1%;质谱鉴别结果与紫外检出情况一致。结论该方法操作便捷、结果准确,重复性好,可用于同时测定罗汉果中的11-O-罗汉果苷Ⅴ、罗汉果皂苷Ⅴ、赛门苷Ⅰ、罗汉果苷Ⅳ、罗汉果苷Ⅲ、罗汉果苷Ⅲe、罗汉果苷Ⅱe的含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罗汉果 11-O-罗汉果苷 罗汉果皂苷 赛门苷Ⅰ 罗汉果苷 罗汉果苷Ⅲ 罗汉果苷Ⅲe 罗汉果苷Ⅱe 超高效液相色谱法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