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35篇文章
< 1 2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数字图像相关法测定岩石Ⅰ-Ⅱ复合型裂纹应力强度因子 被引量:26
1
作者 代树红 马胜利 潘一山 《岩土工程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3年第7期1362-1368,共7页
提出了一种通过数字图像相关方法测定岩石Ⅰ-Ⅱ复合型裂纹尖端位置和应力强度因子的试验方法。试验通过数字图像相关方法测定裂纹尖端区域位移场数据,将位移场数据带入极坐标系下位移场方程,计算裂纹尖端位置和应力强度因子。试验结果表... 提出了一种通过数字图像相关方法测定岩石Ⅰ-Ⅱ复合型裂纹尖端位置和应力强度因子的试验方法。试验通过数字图像相关方法测定裂纹尖端区域位移场数据,将位移场数据带入极坐标系下位移场方程,计算裂纹尖端位置和应力强度因子。试验结果表明:采用该方法可以准确的测定岩石Ⅰ-Ⅱ复合型裂纹应力强度因子、裂纹尖端位置及裂纹扩展长度,解决了以往研究方法因不能准确测定裂纹尖端位置和扩展方向,而无法准确测定岩石应力强度因子的难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数字图像相关方法 -复合型裂纹应力强度因子 裂纹扩展长度 岩石断裂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国产HTPB复合固体推进剂Ⅰ-Ⅱ型裂纹断裂性能实验研究 被引量:18
2
作者 张亚 强洪夫 杨月诚 《含能材料》 EI CAS CSCD 2007年第4期359-362,共4页
采用WDN-10KN材料实验机对含Ⅰ-Ⅱ复合型裂纹的HTPB复合固体推进剂进行了拉伸速率为2mm.min-1的单轴拉伸试验,用摄像机记录了推进剂裂纹扩展至断裂的整个过程。得到了六种不同裂纹倾斜角下的力-变形曲线及裂纹扩展开裂角和断裂载荷。与... 采用WDN-10KN材料实验机对含Ⅰ-Ⅱ复合型裂纹的HTPB复合固体推进剂进行了拉伸速率为2mm.min-1的单轴拉伸试验,用摄像机记录了推进剂裂纹扩展至断裂的整个过程。得到了六种不同裂纹倾斜角下的力-变形曲线及裂纹扩展开裂角和断裂载荷。与T断裂准则、S断裂准则和σθ断裂准则进行比较,结果表明推进剂裂纹扩展开裂角与T断裂准则的数值计算结果较为接近,说明可以借助于T断裂准则对推进剂裂纹扩展的初始开裂角进行初步的理论预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固体力学 HTPB复合固体推进剂 -复合型裂纹 初始开裂角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损伤理论的混凝土Ⅰ-Ⅱ复合型裂缝扩展角 被引量:6
3
作者 王玉琳 王向东 +1 位作者 韩金启 杨林 《河南科技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AS 北大核心 2015年第6期51-54,60,共5页
基于混凝土断裂与损伤的基本理论,进行了Ⅰ-Ⅱ复合型裂缝扩展方向研究,研究结果表明:Ⅰ-Ⅱ复合型裂缝扩展趋势是随着缝端损伤场的变化而变化的。通过缝端损伤场及损伤梯度的计算,分析了Ⅰ-Ⅱ复合型裂缝从起裂至失稳断裂裂缝扩展方向的... 基于混凝土断裂与损伤的基本理论,进行了Ⅰ-Ⅱ复合型裂缝扩展方向研究,研究结果表明:Ⅰ-Ⅱ复合型裂缝扩展趋势是随着缝端损伤场的变化而变化的。通过缝端损伤场及损伤梯度的计算,分析了Ⅰ-Ⅱ复合型裂缝从起裂至失稳断裂裂缝扩展方向的变化规律,得到了Ⅰ-Ⅱ复合型裂缝的起裂扩展角和失稳扩展角。将其与文献结果进行对比,对比结果表明:用损伤理论研究裂缝的扩展角是可行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混凝土 损伤梯度 断裂 -复合型裂缝 扩展角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混凝土 Ⅰ-Ⅱ 复合型断裂试验的试件形式及试验装置系统 被引量:4
4
作者 胡蓓雷 赵国藩 +1 位作者 宋玉普 黄承逵 《大连理工大学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1997年第S1期40-46,共7页
在总结分析有关研究的基础上,对进行稳定混凝土断裂试验所需的条件及试验测量误差进行了分析,提出了适于混凝土Ⅰ-Ⅱ复合型断裂试验研究的试件及其加载测量系统,并分析了引起测量误差的原因.结果表明。
关键词 混凝土 断裂/-复合型断裂
在线阅读 下载PDF
Ⅰ-Ⅱ复合型裂缝应力强度因子和应变能释放率的关系 被引量:7
5
作者 刘梦和 王向东 邵兵 《水利水电科技进展》 CSCD 北大核心 2012年第6期31-33,共3页
为了探究复合型裂缝的应力强度因子K和应变能释放率G的关系,基于最大应力准则,采用能量法对Ⅰ-Ⅱ复合型裂缝的扩展进行理论分析。根据单一型裂缝应力强度因子和应变能释放率的关系,推导出Ⅰ-Ⅱ复合型裂缝K与G的关系公式,利用Abaqus软件... 为了探究复合型裂缝的应力强度因子K和应变能释放率G的关系,基于最大应力准则,采用能量法对Ⅰ-Ⅱ复合型裂缝的扩展进行理论分析。根据单一型裂缝应力强度因子和应变能释放率的关系,推导出Ⅰ-Ⅱ复合型裂缝K与G的关系公式,利用Abaqus软件建立Ⅰ-Ⅱ复合型裂缝的有限元模型,计算Ⅰ-Ⅱ复合型裂缝的应力强度因子和应变能释放率,与推导公式的计算结果进行对比,二者误差仅为2.5%,验证了推导公式的合理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复合型裂缝 最大应力准则 应力强度因子 应变能释放率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混凝土Ⅰ-Ⅱ复合型虚拟裂缝模型及断裂能研究 被引量:6
6
作者 徐道远 钮新强 《河海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AS CSCD 1991年第2期29-36,共8页
本文运用白光散斑技术分级测定了混凝土试样Ⅰ-Ⅱ复合型断裂的位移场,并对断裂过程区进行跟踪观察,探讨了断裂机理,据此建立起Ⅰ-Ⅱ复合型断裂虚拟裂纹模型.本文还以四点剪切和直偏缝三点弯曲两种试样,测录了Ⅰ-Ⅱ复合型荷载位移F~δ... 本文运用白光散斑技术分级测定了混凝土试样Ⅰ-Ⅱ复合型断裂的位移场,并对断裂过程区进行跟踪观察,探讨了断裂机理,据此建立起Ⅰ-Ⅱ复合型断裂虚拟裂纹模型.本文还以四点剪切和直偏缝三点弯曲两种试样,测录了Ⅰ-Ⅱ复合型荷载位移F~δ全曲线,并计算出不同复合状态下的断裂能G_F^(Ⅰ-Ⅱ).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混凝土 虚拟纹模型 断裂能
在线阅读 下载PDF
Ⅰ-Ⅱ复合型裂缝断裂角剪滞方法 被引量:1
7
作者 刘永光 李忠献 《大连理工大学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6年第z1期118-125,共8页
建立了混凝土等准脆性材料的Ⅰ-Ⅱ复合型裂缝在单向拉伸荷载作用下断裂角的修正剪滞模型,得到了与试验相吻合且优于传统S判据的断裂角.合理简化了复合型裂缝试样的力学边界条件,得到了裂缝体各剪滞子层位移分布函数的解析表达式.引用... 建立了混凝土等准脆性材料的Ⅰ-Ⅱ复合型裂缝在单向拉伸荷载作用下断裂角的修正剪滞模型,得到了与试验相吻合且优于传统S判据的断裂角.合理简化了复合型裂缝试样的力学边界条件,得到了裂缝体各剪滞子层位移分布函数的解析表达式.引用一种所谓的最大应力集中因子的概念,对Ⅰ-Ⅱ复合型裂缝前缘应力场进行了简化描述.得到了复合裂缝断裂角的解析解.根据斜裂缝体的应力分布概况,设置不同的子层分区,得到了更为细化的子层位移分布模式.通过对计算数据的分析,提出了合理的按应力场分区设置子层的剪滞分析模型,从而得到了更为精确的斜裂缝断裂角.新方法的计算结果与试验结果除个别外的相对误差小于4%,均小于S判据,显示算法的卓越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剪滞理论 混凝土 断裂角 -复合型裂缝 应力集中因子
在线阅读 下载PDF
Ⅰ-Ⅱ复合型裂纹开裂角准则的评价
8
作者 李冬霞 王华 王熙 《机械强度》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0年第5期865-868,共4页
目前对Ⅰ-Ⅱ复合型裂纹开裂角的研究已有许多种不同的判定准则。文中将各种不同的判定准则与实验结果进行分析比较发现,李中华等根据钝裂纹尖端应力场解,将控制断裂的物理量最大切向应力σθmax定义在裂纹尖端裂纹面上,获得一个新的复... 目前对Ⅰ-Ⅱ复合型裂纹开裂角的研究已有许多种不同的判定准则。文中将各种不同的判定准则与实验结果进行分析比较发现,李中华等根据钝裂纹尖端应力场解,将控制断裂的物理量最大切向应力σθmax定义在裂纹尖端裂纹面上,获得一个新的复合型裂纹断裂准则,该准则不但物理意义明确、表达简捷,而且较其他准则更符合可收集到的实验数据。从而得到工程中比较简单实用的断裂准则。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复合型裂纹 断裂准则 开裂角 实验结果
在线阅读 下载PDF
Z-pin增强CMC层间Ⅰ+Ⅱ混合型断裂韧性 被引量:4
9
作者 刘韡 矫桂琼 张为民 《材料科学与工程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2年第3期357-360,383,共5页
提出手工预缝纫方法将3K丝束的T300碳纤维引入预成型体,采用CVI工艺在预成型体和缝线处同时渗透SiC基体,制备了Z-pin增强平纹编织C/SiC陶瓷基复合材料。通过三点弯曲试验测定了Ⅰ+Ⅱ混合型应变能释放率,分析了材料的裂纹扩展行为和Z-pi... 提出手工预缝纫方法将3K丝束的T300碳纤维引入预成型体,采用CVI工艺在预成型体和缝线处同时渗透SiC基体,制备了Z-pin增强平纹编织C/SiC陶瓷基复合材料。通过三点弯曲试验测定了Ⅰ+Ⅱ混合型应变能释放率,分析了材料的裂纹扩展行为和Z-pin增强机理。结果表明:随着裂纹扩展长度的增大,Ⅰ+Ⅱ型裂纹扩展阻力不断增大,相同裂纹扩展长度,增加Z-pin植入密度可以提高粘结强度,增大止裂作用。Z-pin增强平纹编织C/SiC陶瓷基复合材料裂纹扩展的耗能途径主要是层间界面剥离、Z-pin弹性剪切和拉伸变形。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陶瓷基复合材料 断裂韧性 应变能释放率 Z-PIN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混凝土Ⅰ-Ⅱ复合型断裂过程声发射特征研究 被引量:3
10
作者 巩妮娜 胡少伟 +2 位作者 范向前 王强 王阳 《防灾减灾工程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19年第1期171-179,共9页
通过对不同位置预制裂缝的混凝土三点弯曲梁进行声发射试验,开展了不同预制裂缝偏移比下混凝土Ⅰ-Ⅱ复合型断裂的声发射过程参数、状态参数、统计参数分布规律,以及参数间相关性研究。结果表明:振铃计数—时间曲线、能量释放率—时间曲... 通过对不同位置预制裂缝的混凝土三点弯曲梁进行声发射试验,开展了不同预制裂缝偏移比下混凝土Ⅰ-Ⅱ复合型断裂的声发射过程参数、状态参数、统计参数分布规律,以及参数间相关性研究。结果表明:振铃计数—时间曲线、能量释放率—时间曲线的突变可表征Ⅰ-Ⅱ复合型断裂过程的临界状态,随着预制裂缝偏移比的增大,峰值荷载增大,试件脆断性增强;部分声发射过程参数间具有高度或中度相关性;随着裂缝偏移比的增大,试件起裂阶段主频均以低频占优,失稳阶段主频呈现"高—低"趋势。该研究可为混凝土损伤状态判别提供一定基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混凝土 -复合型断裂 裂缝偏移比 声发射参量 相关系数
在线阅读 下载PDF
FV520B钢Ⅰ-Ⅱ复合型断裂行为研究 被引量:1
11
作者 魏仁超 陈学东 +4 位作者 范志超 聂德福 吴乔国 王璐 金有海 《机械强度》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9年第1期54-59,共6页
针对离心压缩机叶轮出现的复合断裂问题,设计了I-II复合型断裂夹具和改进的紧凑拉伸试样,开展了叶轮典型材料FV520B不锈钢的试验研究。结果表明:FV520B钢I-II复合型断裂均属微孔聚集型韧性机制,只是在较大加载角度下,断口上的韧窝沿裂... 针对离心压缩机叶轮出现的复合断裂问题,设计了I-II复合型断裂夹具和改进的紧凑拉伸试样,开展了叶轮典型材料FV520B不锈钢的试验研究。结果表明:FV520B钢I-II复合型断裂均属微孔聚集型韧性机制,只是在较大加载角度下,断口上的韧窝沿裂纹扩展方向被轻微拉长、深度变浅,主要由剪切分量占比增加所致;随加载角增加,材料总的断裂韧度增大,加载角为22. 5°和45°时较纯I型的分别增加了1. 8倍和4. 4倍,断裂韧度的I型和II型分量、及启裂角亦随之增大,采用复合型J积分断裂准则可以对试验结果进行较好地预测。本研究可为离心压缩机叶轮的复合断裂分析提供技术支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复合型断裂 FV520B钢 J积分 启裂角
在线阅读 下载PDF
TC4-DT焊接接头Ⅰ-Ⅱ复合型疲劳裂纹扩展实验及模拟研究 被引量:6
12
作者 刘小刚 朱笑林 郭海丁 《航空材料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0年第2期61-69,共9页
拉剪复合载荷作用下,构件中的裂纹呈现复杂的Ⅰ-Ⅱ复合型扩展模式,研究其扩展规律对准确评估构件疲劳寿命具有重要意义。针对TC4-DT钛合金电子束焊接头Ⅰ-Ⅱ复合型疲劳裂纹扩展规律开展研究,设计并加工紧凑拉伸剪切(CTS)试样,通过开展... 拉剪复合载荷作用下,构件中的裂纹呈现复杂的Ⅰ-Ⅱ复合型扩展模式,研究其扩展规律对准确评估构件疲劳寿命具有重要意义。针对TC4-DT钛合金电子束焊接头Ⅰ-Ⅱ复合型疲劳裂纹扩展规律开展研究,设计并加工紧凑拉伸剪切(CTS)试样,通过开展不同加载角度下接头试样的疲劳裂纹扩展实验,得到接头Ⅰ-Ⅱ复合型裂纹的a-N曲线及疲劳裂纹扩展路径。在上述基础上引入Ⅰ-Ⅱ复合型等效应力强度因子并结合Paris公式建立TC4-DT电子束焊接头Ⅰ-Ⅱ复合型疲劳裂纹扩展速率方程。采用扩展有限元法(XFEM)对复合型疲劳裂纹扩展过程进行数值模拟研究,得到不同加载角度下的扩展规律,并与实验结果进行比较。结果表明:不同加载角度下Ⅰ-Ⅱ复合型疲劳裂纹开裂角模拟值与实验结果误差均在10%以内,并且扩展路径均与实验结果吻合;XFEM能够有效预测复合型疲劳裂纹扩展路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TC4-DT钛合金 I-II复合型疲劳裂纹 裂纹扩展路径 CTS试样 扩展有限元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双轴载荷下Ⅰ-Ⅱ复合型裂纹构件失效评定图(FAD)研究
13
作者 谈金祝 黄文龙 戴树和 《南京化工学院学报》 1991年第1期42-49,共8页
通过理论分析和双轴向断裂试验,研究了我国压力容器常用钢16MnR所制成的含中心穿透Ⅰ-Ⅱ复合型裂纹十字形板试样的断裂性能,探讨了英国中央电力局(CEGB)R6法和美国电力研究所(EPRI)工程估算方法在双轴载荷下Ⅰ-Ⅱ复合型裂纹构件... 通过理论分析和双轴向断裂试验,研究了我国压力容器常用钢16MnR所制成的含中心穿透Ⅰ-Ⅱ复合型裂纹十字形板试样的断裂性能,探讨了英国中央电力局(CEGB)R6法和美国电力研究所(EPRI)工程估算方法在双轴载荷下Ⅰ-Ⅱ复合型裂纹构件的失效评定图,作出了经双向载荷和裂纹倾角修正含缺陷结构结构安全裕度的失效评定图,提出 了一种双轴载荷下Ⅰ-Ⅱ复合型裂纹构件完整性评定方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复合型裂纹 十字形试样 复合型J积分 弹塑性断裂 压力容器 失效评定图
在线阅读 下载PDF
Microscopic characteristics of different fracture modes of brittle rock
14
作者 RAO Qiu-hua SUN Zong-qi +2 位作者 WANG Gui-yao XU Ji-cheng ZHANG Jing-yi 《Journal of Central South University》 SCIE EI CAS 2001年第3期175-179,共5页
Three types of rock specimens, three-point bending specimen, anti-symmetric four-point bending specimen and direct shearing specimen, were used to achieve Mode I, Mode II and mixed mode I–II fracture, respectively. M... Three types of rock specimens, three-point bending specimen, anti-symmetric four-point bending specimen and direct shearing specimen, were used to achieve Mode I, Mode II and mixed mode I–II fracture, respectively. Microscopic characteristics of the three fracture modes of brittle rock were studied by SEM technique in order to analyze fracture behaviors and better understand fracture mechanisms of different fracture modes of brittle rock. Test results show that the microscopic characteristics of different fracture modes correspond to different fracture mechanisms. The surface of Mode I fracture has a great number of sparse and steep slip-steps with few tearing ridges and shows strong brittleness. In the surface of Mode II fracture there exist many tearing ridges and densely distributed parallel slip-steps and it is attributed to the action of shear stress. The co-action of tensile and shear stresses results in brittle cleavage planes mixed with streamline patterns and tearing ridges in the surface of mixed mode I–II fracture. The measured Mode II fracture toughness K II C and mixed mode I–II fracture toughness K mC are larger than Mode I fracture toughness K I C · K II C is about 3.5 times K I C, and KmC is about 1.2 times K I C. 展开更多
关键词 microscopic characteristic mode II fracture mixed mode fracture ROCK SEM analysis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类岩石脆性材料非闭合裂纹的Ⅰ–Ⅱ压剪复合型断裂准则研究 被引量:14
15
作者 李部 黄润秋 吴礼舟 《岩土工程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7年第4期662-668,共7页
实际工程中,结构体裂纹常处于拉剪和压剪复合受力状态,研究适合于复合型裂纹的断裂准则和裂纹扩展机理具有重要的理论意义和实用价值。以Ⅰ-Ⅱ复合型裂纹为研究对象,基于线弹性理论,在考虑裂纹几何特征及受力形式的基础上,系统介绍了裂... 实际工程中,结构体裂纹常处于拉剪和压剪复合受力状态,研究适合于复合型裂纹的断裂准则和裂纹扩展机理具有重要的理论意义和实用价值。以Ⅰ-Ⅱ复合型裂纹为研究对象,基于线弹性理论,在考虑裂纹几何特征及受力形式的基础上,系统介绍了裂纹应力强度因子(SIF)的理论解。提出了适用于Ⅱ型断裂的径向剪应力准则和双剪应力准则。对于Ⅰ-Ⅱ复合型裂纹,提出用等效Ⅰ、Ⅱ型SIF比值与Ⅰ、Ⅱ型断裂韧度比值的关系判定裂纹断裂类型,并分别选择适合于Ⅰ、Ⅱ型断裂的断裂准则,计算了裂纹断裂扩展理论角度。理论断裂角与预制非闭合裂纹类岩石脆性材料压剪断裂试验结果符合得较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非闭合裂纹 -复合型断裂 应力强度因子 准则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应变的Ⅰ/Ⅱ/Ⅲ复合型断裂准则 被引量:2
16
作者 李一凡 董世明 +1 位作者 李念斌 华文 《应用数学和力学》 CSCD 北大核心 2017年第4期447-456,共10页
将已有的适用于平面断裂的最大周向应变(MTSN)准则,推广到适用于空间三维断裂的断裂准则.并具体讨论了Poisson(泊松)比对复合型断裂的面内断裂角与面外断裂角及断裂包络图的影响.Ⅰ/Ⅲ复合型断裂时,面外断裂角与Poisson比无关.Ⅱ/Ⅲ及Ⅰ... 将已有的适用于平面断裂的最大周向应变(MTSN)准则,推广到适用于空间三维断裂的断裂准则.并具体讨论了Poisson(泊松)比对复合型断裂的面内断裂角与面外断裂角及断裂包络图的影响.Ⅰ/Ⅲ复合型断裂时,面外断裂角与Poisson比无关.Ⅱ/Ⅲ及Ⅰ/Ⅱ/Ⅲ复合型断裂条件下,面内断裂角随着Poisson比的增大而减小,面外断裂角随着Poisson比的增大而增大.在复合型断裂条件下,包络图均随着Poisson比增大而减小.且Poisson比对断裂包络图的影响大于面内断裂角,对面外断裂角影响最小.将本准则理论预测值与多组实验数据进行对比,预测值与实验值吻合较好,可知推广的MTSN准则能够较好地预测三维断裂.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应变型断裂准则 周向应变 //Ⅲ复合型 断裂
在线阅读 下载PDF
Ⅰ-Ⅲ复合型裂纹疲劳扩展门槛值 被引量:5
17
作者 田常海 任明法 《机械强度》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4年第z1期180-183,共4页
以垂直于裂纹扩展径向平面上的主应力σ1 及极径r的组合量 2πr·σ1 为主应力强度因子 σ1 ,提出主应力强度因子下的复合型裂纹初始扩展准则及扩展的静态断裂模型 ,在此基础上推导复合型裂纹的门槛值方程和裂纹面扭转角公式及裂... 以垂直于裂纹扩展径向平面上的主应力σ1 及极径r的组合量 2πr·σ1 为主应力强度因子 σ1 ,提出主应力强度因子下的复合型裂纹初始扩展准则及扩展的静态断裂模型 ,在此基础上推导复合型裂纹的门槛值方程和裂纹面扭转角公式及裂纹扩展速率公式 ,定义复合型裂纹的理论门槛值 ,进行Ⅰ Ⅲ复合型裂纹扩展试验。试验表明 。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门槛值 -Ⅲ复合型裂纹 主应力因子 静态断裂模型 疲劳扩展 扩展速率试验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复合型裂纹扩展的主应力因子模型及Ⅰ-Ⅲ复合型裂纹扩展 被引量:4
18
作者 田常海 《应用力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4年第1期84-89,共6页
以垂直于裂纹扩展径向平面上的主应力σ1及极径r的组合量 2πrσ1作为主应力因子 σ1,提出了主应力因子下的复合型裂纹扩展的断裂准则及静态断裂模型 ,在此基础上 ,推导了考虑裂纹闭合的扩展速率公式 ,进行了Ⅰ Ⅲ复合型裂纹扩展试验 ... 以垂直于裂纹扩展径向平面上的主应力σ1及极径r的组合量 2πrσ1作为主应力因子 σ1,提出了主应力因子下的复合型裂纹扩展的断裂准则及静态断裂模型 ,在此基础上 ,推导了考虑裂纹闭合的扩展速率公式 ,进行了Ⅰ Ⅲ复合型裂纹扩展试验 ,并对断口作了扫描电镜观察分析 ,试验表明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复合型裂纹 -Ⅲ复合型裂纹 裂纹扩展 主应力因子 扫描电镜分析 断裂准则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双轴向载荷Ⅰ-Ⅱ复合型裂纹J积分断裂准则探讨 被引量:4
19
作者 谈金祝 黄文龙 戴树和 《南京化工大学学报》 1996年第4期74-79,共6页
通过理论分析和双轴向断裂试验,对我国压力容器常用钢16MnR所制成的含中心穿透Ⅰ-Ⅱ复合型裂纹十字形试样的断裂规律进行了试验研究,探讨了Ⅰ-Ⅱ复合型裂纹J积分断裂准则。结果表明,不同的载荷比和裂纹倾角下Ⅰ-Ⅱ复合型裂... 通过理论分析和双轴向断裂试验,对我国压力容器常用钢16MnR所制成的含中心穿透Ⅰ-Ⅱ复合型裂纹十字形试样的断裂规律进行了试验研究,探讨了Ⅰ-Ⅱ复合型裂纹J积分断裂准则。结果表明,不同的载荷比和裂纹倾角下Ⅰ-Ⅱ复合型裂纹的启裂Ji值接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裂纹 J积分 断裂 压力容器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航空结构铝合金Ⅰ/Ⅱ复合型断裂的三维弹塑性数值分析
20
作者 王芳丽 佘崇民 郭万林 《计算力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1年第2期255-259,共5页
在LC4CS铝合金三维Ⅰ/Ⅱ复合型断裂实验的基础上,对Ⅰ/Ⅱ复合型加载模型进行了细致的三维弹塑性有限元计算,系统分析了不同复合度Φ和厚度B对裂纹端部应力场和起裂角的影响。结果表明,对于不同Φ和B的试样,周向应力极大值和三维离面约... 在LC4CS铝合金三维Ⅰ/Ⅱ复合型断裂实验的基础上,对Ⅰ/Ⅱ复合型加载模型进行了细致的三维弹塑性有限元计算,系统分析了不同复合度Φ和厚度B对裂纹端部应力场和起裂角的影响。结果表明,对于不同Φ和B的试样,周向应力极大值和三维离面约束因子极小值出现在相同的角度;根据最大周向应力准则,在Ⅰ型载荷占主导(eβq>65.45°)时,三维有限元计算的裂纹起裂角比采用二维MTS准则预测的起裂角更加接近实验结果。实验中8 mm厚度下的复合型断裂具有比采用现有二维断裂准则的预测值更小的起裂角,说明需要发展更加接近实际情况的新的三维复合型断裂准则。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三维/复合型弹塑性断裂 起裂角 最大周向应力准则 三维离面约束因子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