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8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男性骨特异性碱性磷酸酶、骨钙素、Ⅰ型胶原氨基末端肽与骨密度的关系 被引量:14
1
作者 刘丽君 罗湘杭 +4 位作者 廖二元 伍贤平 谢辉 曹行之 贺佩祥 《中国骨质疏松杂志》 CAS CSCD 2007年第11期783-787,768,共6页
目的探讨男性人群血清骨特异性碱性磷酸酶(BAP)、血清骨钙素(sOC)和血清Ⅰ型胶原氨基末端肽(sNTX)与BMD的相互关系。方法用ELISA方法测定309名20-80岁男性志愿者的血清骨特异性碱性磷酸酶(sBAP)、血清骨钙素(sOC)和血清Ⅰ型... 目的探讨男性人群血清骨特异性碱性磷酸酶(BAP)、血清骨钙素(sOC)和血清Ⅰ型胶原氨基末端肽(sNTX)与BMD的相互关系。方法用ELISA方法测定309名20-80岁男性志愿者的血清骨特异性碱性磷酸酶(sBAP)、血清骨钙素(sOC)和血清Ⅰ型胶原氨基末端肽(sNTX),用DEXA(双能X线吸收法)测定腰椎正位(AP)L1-L4总体、腰椎侧位、股骨颈、Wards区(华氏区)及髋部总体的面积BMD。结果(1)直线相关分析显示,sOC、sNTX与腰椎正位总体BMD呈负相关,r分别为-0.007,-0.100。BAP与腰椎正位总体、腰椎侧位、髋部总体、股骨颈及Wards区BMD均负相关,r分别为-0.190、-0.087、-0.175、-0.128、-0.128(P〈0.05)。(2)校正年龄、体重指数和吸烟的影响后,sOC和各部位BMD相关性消失;sNTX与腰椎正位总体BMD;BAP与腰椎正位总体、髋部总体、股骨颈及Wards区BMD相关性仍存在,r分别为-0.164、-0.171、-0.148、-0.191、-0.105(P〈0.05)。(3)以50岁为切点,将所有样本按年龄分两段,偏相关分析显示50岁以前sOC、sNTX和BAP与各部位BMD无显著相关;50岁以后除腰椎侧位外,BAP与腰椎正位总体、髋部总体、股骨颈及Wards区BMD负相关,偏相关系数分别为-0.206、-0.256、-0.183、-0.126(P〈0.05)。sOC与各部位BMD无显著相关,sNTX与腰椎正位总体显著负相关,偏相关系数为-0.202(P〈0.05)。(4)按BMD分组,方差分析显示50岁以上年龄匹配男性骨质疏松组BAP高于正常对照组与低骨量组,NTX高于正常对照组(P〈0.05)。(5)分别以各部位BMD为应变量,年龄、BMI、吸烟(每日吸烟数量×烟龄)、BAP、sOC和sNTX为自变量,进行多元逐步线性回归分析。年龄、体重指数为各部位BMD的独立决定因子;吸烟为腰椎正位总体、髋部总体及Wards区BMD的独立决定因子。BAP为腰椎正位总体,髋部总体,股骨颈及Wards区BMD的独立决定因子,解释其BMD变化的百分数分别为16.5%、18.0%、13.4%、10.8%。(P均〈0.05);sNTX为腰椎正位总体BMD的独立决定因子,解释腰椎正位总体BMD变化的15.7%。结论(1)校正年龄、体重指数和吸烟后,50岁以上男性BAP与腰椎正位总体、髋部总体、股骨颈及Wards区BMD,sNTX与腰椎正位总体BMD均呈负相关,BAP与sNTX均为50岁以上男性BMD的独立决定因子。(2)50岁以上男性骨质疏松组BAP显著高于正常对照组与低骨量组,NTX高于正常对照组,较高的骨代谢转换水平与较低的BMD相关联。(3)年龄、体重指数与吸烟均为各部位BMD的独立影响因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骨特异性碱性磷酸酶 骨钙素 ⅰ型胶原氨基末端肽 骨密度 年龄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尿Ⅰ型胶原交联氨基末端肽、血清骨碱性磷酸酶检测在实体瘤骨转移中的临床意义 被引量:1
2
作者 胡晓晔 邹青峰 +2 位作者 金川 李卫东 陈文晟 《实用医学杂志》 CAS 北大核心 2010年第14期2539-2542,共4页
目的:检测实体瘤骨转移患者尿Ⅰ型胶原交联氨基末端肽(uNTX)及血清骨碱性磷酸酶(sBALP)水平,评价其在实体瘤骨转移的临床意义。方法:选择2007年10月至2009年1月广州医学院附属肿瘤医院内二科住院化疗的实体瘤骨转移患者32例。在治疗前... 目的:检测实体瘤骨转移患者尿Ⅰ型胶原交联氨基末端肽(uNTX)及血清骨碱性磷酸酶(sBALP)水平,评价其在实体瘤骨转移的临床意义。方法:选择2007年10月至2009年1月广州医学院附属肿瘤医院内二科住院化疗的实体瘤骨转移患者32例。在治疗前后分别以酶联免疫吸附法(ELISA)、小麦菌凝集素沉淀法测定uNTX、sBALP。随访骨相关事件(SREs)及生存状况。结果:实体瘤骨转移患者基线uNTX/Cr及sBALP水平明显高于正常,其浓度与骨转移负荷成正相关,与疼痛强度无显著相关。治疗3个月时uNTX/Cr及sBALP水平明显降低,而放射性核素全身骨显像(ECT)尚无明显改变;32例患者中,24例基线uNTX/Cr水平高于正常,治疗后15例降至正常,9例仍维持在较高水平,两者骨相关事件发生率为53%比89%(P=0.039);26例基线sBALP水平高于正常,治疗后16例降至正常,10例仍维持在较高水平,两者骨相关事件发生率为50%比90%(P=0.038)。uNTX/Cr,sBALP水平对生存率的影响无统计学意义。结论:骨代谢标记物uNTX、sBALP在恶性肿瘤骨转移的诊断,对治疗反应的监测及骨相关事件的预测方面具有一定的价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骨转移 ⅰ型胶原氨基末端肽 骨碱性磷酸酶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绝经后2型糖尿病患者骨硬化蛋白、PINP、CTX与骨密度相关性研究 被引量:16
3
作者 程力 常九州 周卫东 《中国骨质疏松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7年第7期874-878,883,共6页
目的比较绝经后2型糖尿病患者骨质疏松组、低骨量组、骨量正常组血清骨硬化蛋白(sclerostin,SO)水平,探讨SO与Ⅰ型前胶原氨基末端(N端)前肽(procollagen typeⅠN-terminal propetide,PINP)、Ⅰ型胶原C端肽(typeⅠcollagen carboxytermin... 目的比较绝经后2型糖尿病患者骨质疏松组、低骨量组、骨量正常组血清骨硬化蛋白(sclerostin,SO)水平,探讨SO与Ⅰ型前胶原氨基末端(N端)前肽(procollagen typeⅠN-terminal propetide,PINP)、Ⅰ型胶原C端肽(typeⅠcollagen carboxyterminal peptide,CTX)、骨密度(bone mineral density,BMD)的关系。方法比较绝经后2型糖尿病患者骨质疏松症组、低骨量组、骨量正常组3组间年龄、绝经年限、糖尿病病程、体重指数、股骨颈及平均腰椎BMD、空腹血糖、糖化血红蛋白、25-(OH)D3、SO、PINP、CTX各指标的差异,并做SO与上述指标的单因素相关性分析和多元线性回归分析。结果 (1)骨质疏松症组年龄、绝经年限显著高于低骨量组、骨量正常组(P均=0.000),低骨量组明显高于骨量正常组(P=0.009、0.002);(2)绝经后2型糖尿病患者中25-(OH)D3缺乏113例(90.4%);(3)骨质疏松症组SO、PINP水平显著高于低骨量组、骨量正常组(P=0.000),低骨量组SO水平明显高于骨量正常组(P=0.045);(4)SO与PINP、年龄、绝经年限正相关(r=0.978、0.194、0.205),与股骨颈BMD、平均腰椎BMD、体重指数负相关(r=-0.518、-0.349、-0.249),多元线性回归分析显示SO与PINP呈正相关(β=7.015,P=0.000)、与股骨颈BMD呈负相关(β=-11.245,P=0.023)。结论 (1)绝经后2型糖尿病合并骨质疏松者SO水平明显增高,与PINP水平呈显著正相关,与股骨颈BMD呈显著负相关;(2)25(OH)D3在绝经后2型糖尿病患者中普遍缺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2糖尿病 骨硬化蛋白 氨基末端(N端)前 C端 骨密度 骨质疏松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唑来膦酸联合化疗治疗肺癌骨转移的疗效分析及骨代谢标记物的研究 被引量:34
4
作者 胡晓晔 邹青峰 +3 位作者 金川 李卫东 陈文晟 马磊 《南方医科大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0年第6期1343-1346,共4页
目的观察唑来膦酸联合化疗治疗肺癌骨转移的临床疗效,以及骨代谢标记物尿I型胶原交联氨基末端肽(uNTX)及血清骨碱性磷酸酶(sBALP)变化,评价其在肺癌骨转移的临床价值。方法选择2007年2月~2009年1月广州医学院附属肿瘤医院内二科肺... 目的观察唑来膦酸联合化疗治疗肺癌骨转移的临床疗效,以及骨代谢标记物尿I型胶原交联氨基末端肽(uNTX)及血清骨碱性磷酸酶(sBALP)变化,评价其在肺癌骨转移的临床价值。方法选择2007年2月~2009年1月广州医学院附属肿瘤医院内二科肺癌骨转移患者32例。唑来磷酸4 mg,每3周1次,含铂方案化疗,每3周1疗程。在治疗前后分别以ELISA、小麦菌凝集素沉淀法测定uNTX、sBALP。随访骨相关事件(SREs)及生存状况。结果治疗后疼痛程度减轻,镇痛药用量减少,与治疗前相比差异显著(P=0.01);治疗期间无骨相关事件发生;治疗前后血钙、血肌酐水平无明显变化;11例患者发生了14人次可能与唑来膦酸相关的不良事件。基线uNTX/Cr及sBALP水平明显高于正常,其浓度与骨转移负荷成正相关,与疼痛强度无显著相关。治疗3个月时uNTX/Cr及sBALP水平明显降低,而放射性核素全身骨显像(ECT)尚无明显改变;32例患者中,24例基线uNTX/Cr水平高于正常,治疗后15例降至正常,9例仍维持在较高水平,两者骨相关事件发生率为53%比89%(P=0.039);26例基线sBALP水平高于正常,治疗后16例降至正常,10例仍维持在较高水平,两者骨相关事件发生率为50%比90%(P=0.038)。uNTX/Cr,sBALP水平对生存率的影响无统计学意义。结论唑来膦酸联合化疗是肺癌骨转移的有效治疗方式,安全性和耐受性良好。尿NTX、血清BALP在肺癌骨转移的诊断及对治疗反应的监测及骨相关事件的预测方面有一定价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唑来膦酸 肺癌骨转移 ⅰ型胶原氨基末端肽 骨碱性磷酸酶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老年男性骨质疏松患者血清脂联素与骨密度及骨转换生化指标的关系 被引量:10
5
作者 柴瑛 鲍婧 +2 位作者 乔建民 周成福 柴国禄 《中国骨质疏松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3年第1期14-16,共3页
目的探讨老年男性骨质疏松患者血清脂联素(Adiponectin,APN)水平的变化及其与骨密度(BMD)及骨转换生化指标的关系。方法采用酶联免疫法(ELISA)测定89例老年男性骨质疏松患者和50例正常男性老年人血清APN、骨碱性磷酸酶(BAP)、骨钙素(BGP... 目的探讨老年男性骨质疏松患者血清脂联素(Adiponectin,APN)水平的变化及其与骨密度(BMD)及骨转换生化指标的关系。方法采用酶联免疫法(ELISA)测定89例老年男性骨质疏松患者和50例正常男性老年人血清APN、骨碱性磷酸酶(BAP)、骨钙素(BGP)、I型胶原氨基末端肽(NTX),采用美国NORLAND Excell-plus双能X线骨密度测定仪分别测定其正位腰椎(L2-4)及左侧股骨颈处BMD。结果老年男性骨质疏松患者正位腰椎及左侧股骨颈BMD、血清APN、BAP、BGP水平较正常男性老年人明显降低(均P<0.01),血清NTX水平较正常男性老年人明显升高(P<0.01)。老年男性骨质疏松患者血清APN水平与患者正位腰椎及左侧股骨颈BMD、血清BAP、BGP水平呈明显正相关(r=0.468,r=0.487,r=0.402,r=0.415,均P<0.01),与患者血清NTX水平呈明显负相关(r=-0.498,P<0.01)。结论血清脂联素水平降低在老年男性骨质疏松的发病中可能发挥重要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骨质疏松 脂联素 骨碱性磷酸酶 骨钙素 ⅰ型胶原氨基末端肽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男性骨生化指标随年龄的变化及其与骨密度的关系 被引量:3
6
作者 蒋岳霞 唐四元 +2 位作者 伍贤平 杨玲凤 廖二元 《中南大学学报(医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8年第1期53-56,共4页
目的:探讨男性人群血清骨特异性碱性磷酸酶(BAP)和Ⅰ型胶原氨基末端肽(NTX)随年龄变化及其与骨密度(BMD)之间的关系。方法:用ELISA测定389例20~80岁健康男性BAP和NTX,用DXA仪测定腰椎及髋部BMD。结果:BAP和NTX与年龄呈负相关,随年龄的... 目的:探讨男性人群血清骨特异性碱性磷酸酶(BAP)和Ⅰ型胶原氨基末端肽(NTX)随年龄变化及其与骨密度(BMD)之间的关系。方法:用ELISA测定389例20~80岁健康男性BAP和NTX,用DXA仪测定腰椎及髋部BMD。结果:BAP和NTX与年龄呈负相关,随年龄的变化均以三次回归模型的拟合程度最佳,拟合曲线的决定系数(R2)为0.013~0.029(P<0.05)。2个生化指标的水平在20~29岁年龄段最高,随后随年龄的增长而降低;50~59岁段达最低值。60岁之后骨吸收指标轻度增加,而骨形成指标则保持相对稳定。校正年龄、身高、体质量、体质量指数及吸烟后的偏相关分析显示BAP与各部位BMD呈负相关,而NTX与腰椎及髋部总体BMD呈负相关。结论:BAP和NTX是反映中国男性随年龄变化的骨转换的敏感性、特异性较强的指标,监测这两个指标有助于早期防治骨质疏松症(OP)。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骨密度 骨碱性磷酸酶 ⅰ型胶原氨基末端肽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尿NTX、血清BAP在多发性骨髓瘤的临床意义 被引量:2
7
作者 刘爱军 陈文明 +1 位作者 李利红 刘晋伟 《中国癌症杂志》 CAS CSCD 2008年第9期693-695,共3页
背景与目的:近年尿Ⅰ型胶原氨基末端肽(uNTX)、血清骨特异性碱性磷酸酶(sBAP)在监测实体瘤骨转移的作用已得到肯定,本研究旨在了解其在多发性骨髓瘤(multiple myeloma,MM)的意义。方法:对38例MM患者(22例初治、12例复发/难治、4例平台... 背景与目的:近年尿Ⅰ型胶原氨基末端肽(uNTX)、血清骨特异性碱性磷酸酶(sBAP)在监测实体瘤骨转移的作用已得到肯定,本研究旨在了解其在多发性骨髓瘤(multiple myeloma,MM)的意义。方法:对38例MM患者(22例初治、12例复发/难治、4例平台期),在治疗前、治疗3个月和6个月留取血清和晨起第2次中段尿,10名健康人作对照。应用ELISA法检测uNTX、sBAP浓度。结果:初治、复发/难治患者uNTX明显高于平台期和健康对照者;sBAP明显低于平台期和健康对照。Ⅲ期患者uNTX明显高于Ⅰ/Ⅱ期;sBAP明显低于Ⅰ/Ⅱ期。治疗3个月时uNTX、sBAP已有明显变化,有效者uNTX明显降低,sBAP升高;治疗6月时有效者uNTX继续降低,sBAP继续升高。而6个月时复查X线平片骨损害部位尚无明显改变。结论:骨代谢标志物uNTX、sBAP与多发性骨髓瘤骨质破坏密切相关,其变化明显早于X线平片。检测uNTX、sBAP有助于监测MM疾病进展及骨髓瘤治疗的疗效。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多发性骨髓瘤 尿ⅰ型胶原氨基末端肽 血清骨特异性碱性磷酸酶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骨代谢标志物CTx、OST、BAP和PINP在乳腺癌骨转移患者血清中的变化 被引量:16
8
作者 赵晖 王智煜 +4 位作者 杨玉妹 郑研 宁琳琳 李洪涛 姚阳 《中国癌症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2年第6期469-473,480,共6页
背景与目的:肿瘤骨转移时细胞因子作用于成骨和破骨细胞,破坏正常的骨代谢机制,导致骨代谢指标在恶性肿瘤骨转移中发生变化。本研究旨在探讨骨代谢标志物在乳腺癌骨转移患者血清中的变化,以期寻找较为可靠的临床随访指标。方法:收集51... 背景与目的:肿瘤骨转移时细胞因子作用于成骨和破骨细胞,破坏正常的骨代谢机制,导致骨代谢指标在恶性肿瘤骨转移中发生变化。本研究旨在探讨骨代谢标志物在乳腺癌骨转移患者血清中的变化,以期寻找较为可靠的临床随访指标。方法:收集51例乳腺癌骨转移患者,47例乳腺癌无骨转移患者及44例正常对照者的血清,采用放射免疫法和酶联免疫分析方法检测血清中Ⅰ型胶原羧基末端肽(β-C-terminaltelopeptide of typeⅠcollagen,CTx)、骨钙素(osteocalcin,OST)和骨特异性碱性磷酸酶(bone-specificalkaline phosphatase,BAP)及Ⅰ型胶原氨基端前肽(procollagen typeⅠN-terminal propeptide,PINP)的数值。结果:在乳腺癌骨转移组,CTx、OST、BAP和PINP的数值较对照组明显升高。各骨代谢指标与骨破坏性质、骨转移数量无明显相关。乳腺癌骨转移患者中位总生存时间为42.90个月,95%CI为38.02~47.78个月。中位骨转移发病时间(自确诊乳腺癌起)为63.65个月,95%CI为37.26~90.43个月。结论:CTx、OST、BAP和PINP的数值在乳腺癌骨转移组中明显升高,可作为临床随访的参考指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乳腺癌 骨转移 骨钙素 骨碱性磷酸酶 氨基末端 羧基末端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