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
文学经典与生活世界的连接:抖音平台苏轼诗词短视频的互文性分析 |
范明献
杨璧全
|
《中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北大核心
|
2025 |
2
|
|
|
2
|
唐以后诗歌的牡丹书写 |
蒋寅
|
《中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北大核心
|
2025 |
0 |
|
|
3
|
西方文论的“诗如画”思想 |
王安
|
《四川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北大核心
|
2025 |
0 |
|
|
4
|
中国近现代诗歌现代性变迁的三个层面 |
罗璠
李论
|
《湘潭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北大核心
|
2025 |
0 |
|
|
5
|
“诗画一律”的内涵重构与审美转型 |
刘一
|
《暨南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北大核心
|
2025 |
0 |
|
|
6
|
快乐抑或德性:重思柏拉图的诗哲之争 |
林志猛
|
《中山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北大核心
|
2025 |
0 |
|
|
7
|
论秀水派的诗派建构 |
查洪德
王碧伦
|
《东北师大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北大核心
|
2025 |
0 |
|
|
8
|
中国文化负载物在国际传播能力建设中的跨文化价值 |
陈浩然
|
《上海交通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北大核心
|
2025 |
0 |
|
|
9
|
琴学“古淡”审美范畴形成考论 |
丛何
韩伟
|
《南京艺术学院学报(音乐与表演版)》
北大核心
|
2025 |
0 |
|
|
10
|
现代歌词与新诗的不同起源——对新诗“学堂乐歌起源论”的反思 |
童龙超
|
《华中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
北大核心
|
2025 |
0 |
|
|
11
|
论中国抒情诗语图表意机制的嬗变 |
吴昊
|
《内蒙古社会科学》
北大核心
|
2025 |
0 |
|
|
12
|
从稿本到刻本:袁枚《随园诗话》的文本重塑 |
夏勇
段亚男
|
《新疆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北大核心
|
2025 |
0 |
|
|
13
|
论元代湖湘诗的本土化 |
张艳
|
《中国文学研究》
北大核心
|
2025 |
0 |
|
|
14
|
《江西宗派图》的创作争议及其对江西诗派的构建 |
张立荣
|
《中州学刊》
北大核心
|
2025 |
0 |
|
|
15
|
出礼入诗:《诗经》训诫辞令蜕变与西周君臣秩序变动 |
李喆
|
《河南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北大核心
|
2025 |
0 |
|
|
16
|
曲折的自我表达:李清照词对韩偓韵文的沿用与创新 |
刘学
叶烨
|
《中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北大核心
|
2025 |
0 |
|
|
17
|
抗战诗歌的流脉与审美建树 |
张中良
|
《华中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
北大核心
|
2025 |
0 |
|
|
18
|
“五四”前后服饰变革与诗体解放的同构关系 |
汪云霞
蒋雨珊
|
《湖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北大核心
|
2025 |
0 |
|
|
19
|
汉籍东传与《史记》在日本的跨文体传播——以日本汉诗为视角 |
刘彦青
|
《陕西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北大核心
|
2025 |
0 |
|
|
20
|
论白居易西湖诗的经典性 |
肖瑞峰
|
《中山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北大核心
|
2025 |
0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