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3,116篇文章
< 1 2 156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文学经典与生活世界的连接:抖音平台苏轼诗词短视频的互文性分析 被引量:2
1
作者 范明献 杨璧全 《中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北大核心 2025年第1期193-206,共14页
以文学经典为代表的优秀传统文化融入网络视听系统的关键是创新跨媒介叙事的互文机制。聚焦抖音平台苏轼诗词的跨媒介叙事实践,借助“文本—话语—文化”的互文性分析框架,对抖音平台2 150条苏轼诗词短视频进行内容分析。研究发现:在文... 以文学经典为代表的优秀传统文化融入网络视听系统的关键是创新跨媒介叙事的互文机制。聚焦抖音平台苏轼诗词的跨媒介叙事实践,借助“文本—话语—文化”的互文性分析框架,对抖音平台2 150条苏轼诗词短视频进行内容分析。研究发现:在文本层面,短视频“重置”了高传播力的苏轼诗词篇目,并以人生故事叙述、诗词赏析、诗词唱诵等方式呈现诗词的内容;在话语层面,社交短视频平台形成了“温暖现实主义”叙事、现代爱情悲剧叙事、互联网“模因”的“破圈叙事”等三类叙事话语;在文化层面,社交媒介不仅在具体文本中将文学经典编入短视频,而且将其与当下加速社会下当代人的生活世界相勾连,形成了连接“传统”文学经典与“现代”生活世界的双重跨媒介互文叙事策略。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苏轼诗词 短视频平台 文学经典 跨媒介叙事 互文性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唐以后诗歌的牡丹书写
2
作者 蒋寅 《中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北大核心 2025年第4期176-184,共9页
鲁迅“一切好诗,到唐已被做完”的说法对后来的诗歌史研究产生很大影响,无形中主宰着人们对唐以后诗歌成就的判断。但宋以后甚至明清诗歌的创作实践仍然表明,诗歌艺术的探索和艺术表现的开拓一直在继续。咏物诗尤其成为诗家争奇斗艳,在... 鲁迅“一切好诗,到唐已被做完”的说法对后来的诗歌史研究产生很大影响,无形中主宰着人们对唐以后诗歌成就的判断。但宋以后甚至明清诗歌的创作实践仍然表明,诗歌艺术的探索和艺术表现的开拓一直在继续。咏物诗尤其成为诗家争奇斗艳,在规模和难度上挑战极限的重要竞技场域。通过对唐人付以最大热情的牡丹书写的历史考察,可以清楚地看到历代诗人努力探索艺术表现的新境及形成各时代表现模式的实践过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牡丹书写 咏物诗 诗歌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西方文论的“诗如画”思想
3
作者 王安 《四川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北大核心 2025年第3期75-83,231,共10页
在当下的读图时代,文学与图像的关系已成为学界讨论的热点。事实上,图文关系的讨论源远流长,西方文论从诞生伊始便围绕着“诗如画”这一核心理念展开。从古典时期到中世纪,深受柏拉图和亚里士多德影响的模仿论以现实逼真性为原则,在诗... 在当下的读图时代,文学与图像的关系已成为学界讨论的热点。事实上,图文关系的讨论源远流长,西方文论从诞生伊始便围绕着“诗如画”这一核心理念展开。从古典时期到中世纪,深受柏拉图和亚里士多德影响的模仿论以现实逼真性为原则,在诗画之间建立了紧密的类比关系。文艺复兴时期,一方面绘画想要取得与诗歌同等的人文学科地位,另一方面诗歌则以绘画的逼真性为追求,形成了诗画互鉴的盛况。浪漫主义兴起以来,对语言表现力的推崇,使得艺术家们在追求语言表达优势的同时,也强调了文字的造象能力,从而进一步丰富了“诗如画”的内涵。当前文学研究的新动向正契合了源自古典时期的“诗如画”思想所蕴含的跨艺术、跨媒介的内在特征,系统梳理“诗如画”概念的历史演进,不仅可以把握西方文论的发展轨迹,更可以对当下如何反思图文关系提供源头性的借鉴与启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西方文论 “诗如画” 以诗类画 诗画互鉴 诗画融合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中国近现代诗歌现代性变迁的三个层面
4
作者 罗璠 李论 《湘潭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北大核心 2025年第2期157-162,共6页
中国近现代(1840—1919)诗歌,在时代变革的滚滚洪流中不断发展,密切呼应“理性”“批判”“自由”和“变革”等现代性观念,最终演变成为独具特色的近代文学形态。中国近现代诗歌在启蒙现代性层面,出现了从“有我之诗”到“时代之诗”的... 中国近现代(1840—1919)诗歌,在时代变革的滚滚洪流中不断发展,密切呼应“理性”“批判”“自由”和“变革”等现代性观念,最终演变成为独具特色的近代文学形态。中国近现代诗歌在启蒙现代性层面,出现了从“有我之诗”到“时代之诗”的递进式转变;在审美现代性层面,从“古体新词诗”跨越到现代“白话诗”“诗界革命”奠定了近代诗歌变革的基本要件;在政治现代性层面,诗歌主题实现了从“改良”向“革命”的根本性转变。中国近现代诗歌的现代性变迁为“五四”及后续诗歌的进一步转向奠定了必备的理论和思想基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现代性 中国近现代诗歌 认知变迁 诗界革命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诗画一律”的内涵重构与审美转型
5
作者 刘一 《暨南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北大核心 2025年第7期29-41,共13页
北宋时期,韩孟诗派“夺造化”诗学理念的传播对画论产生了重要影响,催生出一种新的诗画同源观念。这一观念认为,绘画与诗歌一样,均具备重塑现实秩序、扭转自然、创造新世界的力量,进而以“昌黎公诗中有画”的判断丰富了传统“摩诘诗中... 北宋时期,韩孟诗派“夺造化”诗学理念的传播对画论产生了重要影响,催生出一种新的诗画同源观念。这一观念认为,绘画与诗歌一样,均具备重塑现实秩序、扭转自然、创造新世界的力量,进而以“昌黎公诗中有画”的判断丰富了传统“摩诘诗中有画”的诗画一律观的内涵。“昌黎公诗中有画”对传统诗意画所追求的“清篇秀句”的雅致美感提出强有力的挑战,引入了奇险生新的崭新审美取向,给予欣赏者感官震撼而非感官愉悦,从而为诗意画的发展开辟了更为宽广的路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夺造化” 韩愈诗歌 绘画批评 诗画一律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快乐抑或德性:重思柏拉图的诗哲之争
6
作者 林志猛 《中山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北大核心 2025年第4期247-255,共9页
柏拉图将痛苦和快乐视为人最基本的自然情感,塑造好的习性须培育正确的苦乐感,使其与理性相协调,进而让人上升到完整的德性。传统诗人虽奠定了最初的伦理和教育观念,但文艺的过度娱乐化强化了人的非理性部分,诱发人求取各种新奇的甚至... 柏拉图将痛苦和快乐视为人最基本的自然情感,塑造好的习性须培育正确的苦乐感,使其与理性相协调,进而让人上升到完整的德性。传统诗人虽奠定了最初的伦理和教育观念,但文艺的过度娱乐化强化了人的非理性部分,诱发人求取各种新奇的甚至畸形的快乐。柏拉图认识到,诗教有其意义和限度,人要获得真正的幸福,更应追求健全的德性而非快乐。柏拉图的德性教育尤其关切灵魂的整体和谐,让理性主宰灵魂而没有内在冲突地追求善,使人不沉溺于欲望的满足和感官快乐,从而深思熟虑地行动。诗艺不应只是展现灵魂中血气与欲望的各种戏剧性冲突,而更应激励人朝向灵魂的优异和高贵,并力促政治共同体走向完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柏拉图 诗艺 快乐 德性 教化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论秀水派的诗派建构
7
作者 查洪德 王碧伦 《东北师大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北大核心 2025年第3期79-87,共9页
清中期诗坛,以学黄庭坚诗为主要特征的秀水派异军突起。其先以“南郭五子”的形象崭露头角,后在京师高扬旗帜、传播宗声的同时逐渐凝合诗派。又经诗派内外“尊朱宗钱”传统的阐发与复沓,确立诗派领袖,体现盟主意识。秀水地区自然与人文... 清中期诗坛,以学黄庭坚诗为主要特征的秀水派异军突起。其先以“南郭五子”的形象崭露头角,后在京师高扬旗帜、传播宗声的同时逐渐凝合诗派。又经诗派内外“尊朱宗钱”传统的阐发与复沓,确立诗派领袖,体现盟主意识。秀水地区自然与人文传统作为派中诗人固有的身份符号,频繁出现在诗歌创作之中。秀水派承续家乡的诗歌传统,以此强化秀水文人的地域文化认同和地方审美,成就代表秀水气象的经典地位。秀水派建构的过程交织着派中诗人与他域文人的论述,二者交互作用,从而使秀水派在清中期诗坛占据一席之地,于后世持续引发反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秀水派 诗派建构 “南郭五子” 京师诗坛 盟主意识 地方文学传统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中国文化负载物在国际传播能力建设中的跨文化价值
8
作者 陈浩然 《上海交通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北大核心 2025年第3期106-120,共15页
自19世纪以来,以英美文人为代表的文化力量一直持续关注中国这个东方大国。随着中国国力的增强和文化软实力的发展,我们有必要梳理和审视国外文人解读中国文化负载物的观点。这样的探讨需要在中国的文化基因基础上扩展文化自信维度,以... 自19世纪以来,以英美文人为代表的文化力量一直持续关注中国这个东方大国。随着中国国力的增强和文化软实力的发展,我们有必要梳理和审视国外文人解读中国文化负载物的观点。这样的探讨需要在中国的文化基因基础上扩展文化自信维度,以巩固我们文化建设的基础。深入了解叶芝、史耐德、柯尔律治和艾略特等诗人对中国典型的文化负载物的书写,有助于展现文展部门在展览中所传递的文化和历史意义。借助英语诗人解读相关中国文化负载物的视角,可以在契合目标观众思维方式的基础上拉近中外文化的距离,铭记历史和增强文化自信。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文化负载物 展览 文化自信 英文诗歌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琴学“古淡”审美范畴形成考论
9
作者 丛何 韩伟 《南京艺术学院学报(音乐与表演版)》 北大核心 2025年第1期83-89,I0002,共8页
“古淡”是中国文艺理论中较为常见的范畴,主要用于文艺风格品评。“古淡”不仅是“古”与“淡”两个子范畴的简单罗列,更有着与时俱进的内涵拓展。“古淡”缘起于韩愈诗学,梅尧臣使之发扬光大,欧阳修以兼具政坛、文坛、琴坛三方话语权... “古淡”是中国文艺理论中较为常见的范畴,主要用于文艺风格品评。“古淡”不仅是“古”与“淡”两个子范畴的简单罗列,更有着与时俱进的内涵拓展。“古淡”缘起于韩愈诗学,梅尧臣使之发扬光大,欧阳修以兼具政坛、文坛、琴坛三方话语权者的身份将其引入琴学,经由后世琴坛的重复、追捧以及模仿,使其最终成为琴学审美范畴。明清时期,由于其字面意义上的复古色彩,“古淡”成为崇古琴人与尚新琴人论争的工具。此外,由于受到时代潮流的影响和心学思想的冲击,“古淡”见证了由宋代“琴器”向明代“人心”的转变。在美学方面,王士禛“神韵说”中对于“古淡”的理论指导与实践推动,打破了从宋代伊始琴学“古淡”风格论的边界,使之拓展至意境论领域,实现其在美学意义上的深化。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古淡 诗学 琴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现代歌词与新诗的不同起源——对新诗“学堂乐歌起源论”的反思
10
作者 童龙超 《华中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 北大核心 2025年第1期72-81,共10页
学堂乐歌是中国现代歌词的起源,但不应作为中国新诗的起源。白话歌词、白话诗、白话新诗虽然都使用白话,但“白话”的语境、内涵不同;学堂乐歌采用白话歌词,不一定是因为西洋曲调的引入。诗、乐分离带来现代歌词与新诗的门类和功能差异... 学堂乐歌是中国现代歌词的起源,但不应作为中国新诗的起源。白话歌词、白话诗、白话新诗虽然都使用白话,但“白话”的语境、内涵不同;学堂乐歌采用白话歌词,不一定是因为西洋曲调的引入。诗、乐分离带来现代歌词与新诗的门类和功能差异,不可混为一谈;学堂乐歌的教育性,很大程度上导致了学堂乐歌歌词的非诗性。对晚清诗界革命的传承,唱、读分化开启了现代歌词与新诗的两条道路。歌词的阅读与诗的阅读不能相提并论。中国现代诗乐的分离,是从学堂乐歌与五四新诗的分化开始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学堂乐歌 新诗 现代歌词 起源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论中国抒情诗语图表意机制的嬗变
11
作者 吴昊 《内蒙古社会科学》 北大核心 2025年第4期143-152,F0003,共11页
抒情诗的表意机制是由语言和图像两种符号所呈现的语象与各类视像共同“以象(像)表意”的语图表意机制。中国抒情诗的语图表意机制经历了口传、书写、手绘、机绘和数绘五个媒介时代的嬗变。口传时代,口语之象与乐舞图像一体表意;进入书... 抒情诗的表意机制是由语言和图像两种符号所呈现的语象与各类视像共同“以象(像)表意”的语图表意机制。中国抒情诗的语图表意机制经历了口传、书写、手绘、机绘和数绘五个媒介时代的嬗变。口传时代,口语之象与乐舞图像一体表意;进入书写时代,语象表意又与书像、字像表意相结合;手绘时代,古典抒情诗的表意依赖语象内在图像性的建构,且在手绘视觉艺术图像演绎的过程中表现出“语象—图画”的隐喻表意机制;机绘时代,抒情诗的表意主导符号变为图像,语言和图像共同“跨媒介”表意;数绘时代,抒情诗不再以语言为源媒介,借助以影像为核心的数字技术进一步演变为三维动态的“超媒介”互动表意机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国抒情诗 语言 图像 表意机制 嬗变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从稿本到刻本:袁枚《随园诗话》的文本重塑
12
作者 夏勇 段亚男 《新疆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北大核心 2025年第2期142-149,共8页
天津图书馆藏《随园诗话》稿本系袁枚编撰《随园诗话》的一个阶段性修订底本。该本与通行刻本在编排、篇幅、结构、文字等方面均存在差异。据此初步梳理《随园诗话》从稿本到刻本的变迁轨迹,可知袁枚一方面出于自己的世俗私心,为更好地... 天津图书馆藏《随园诗话》稿本系袁枚编撰《随园诗话》的一个阶段性修订底本。该本与通行刻本在编排、篇幅、结构、文字等方面均存在差异。据此初步梳理《随园诗话》从稿本到刻本的变迁轨迹,可知袁枚一方面出于自己的世俗私心,为更好地适应交际与牟利需求,刻意对评论环节做了大量删除与温和化处理,从而将该环节导向中正平和;另一方面,他又并未背弃个人审美品格,依旧执着于文章体制与行文方式的简净与雅正化锤炼,从而使之游走于功利与审美两端,呈现出一种对立统一之矛盾综合体的面貌。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袁枚 《随园诗话》 稿本 刻本 文本 重塑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论元代湖湘诗的本土化
13
作者 张艳 《中国文学研究》 北大核心 2025年第3期74-83,共10页
诗歌的本土化,最重要的是诗人的本土化,其次是本土诗人的本土书写。湖湘本土诗人队伍在元代形成,生于斯长于斯的诗人们,咏歌乡邦山川,礼敬乡国先贤,深爱家乡风物。本土诗人写作的湖湘本土诗,一改前此湖湘诗的面貌,不再是外来者的异乡审... 诗歌的本土化,最重要的是诗人的本土化,其次是本土诗人的本土书写。湖湘本土诗人队伍在元代形成,生于斯长于斯的诗人们,咏歌乡邦山川,礼敬乡国先贤,深爱家乡风物。本土诗人写作的湖湘本土诗,一改前此湖湘诗的面貌,不再是外来者的异乡审视,脱去了贬谪者的失意愤激。他们以当地人的眼光、思维与表达习惯抒写湖湘,构建了属于自己的地域文学和人文精神。既是对唐宋湖湘书写的转型,也对明清湖湘文学发展具有重要影响。这是湖湘地域文学史上独具价值又长期被忽视的部分,值得深入研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元代 湖湘诗 本土化 诗人队伍 湖湘书写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江西宗派图》的创作争议及其对江西诗派的构建
14
作者 张立荣 《中州学刊》 北大核心 2025年第4期143-152,共10页
在中国诗歌史上,“江西诗派”是一个独特的诗歌流派,几乎是自先秦至宋代以来唯一明确用“诗派”命名的诗学群体,体现出宋人在诗学界开宗立派的自觉意识。南北宋之交的著名诗人吕本中是逆向建构江西诗派的关键人物。吕本中创作《江西宗... 在中国诗歌史上,“江西诗派”是一个独特的诗歌流派,几乎是自先秦至宋代以来唯一明确用“诗派”命名的诗学群体,体现出宋人在诗学界开宗立派的自觉意识。南北宋之交的著名诗人吕本中是逆向建构江西诗派的关键人物。吕本中创作《江西宗派图》与其家族和江西诗学之间的渊源密切相关。他随侍其祖吕希哲左右,有机会结交江西诗人,此为《江西宗派图》提供了创作契机和人事基础。《江西宗派图》的写作时间学界主要有四种说法,应以“写于北宋的大观、政和年间,流传于南宋初年”之说最合理。书名最初应为《江西宗派图》,后来因《江西诗派》诗集的刊刻以及南宋诗社活动的兴盛,逐渐演变为《江西诗社宗派图》。关于江西诗派的人员构成以及排序,宋代诗话、笔记等文献中的记载并不统一,体现出宋代学者基于文献及诗坛状况有意识地进行诗学建构的努力。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吕本中 《江西宗派图》 江西诗派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出礼入诗:《诗经》训诫辞令蜕变与西周君臣秩序变动
15
作者 李喆 《河南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北大核心 2025年第1期123-128,共6页
《诗经》中保留了大量西周时代的训诫辞令。早期、中期的训诫辞令多依附于典礼中的训诫仪式而存在,是君对臣的单向训诫,以此宣示王权至上的君臣秩序。西周晚期训诫辞令逐渐淡出典礼仪式语境,出礼入诗,转向臣对君的讽谏,实现了由典礼仪... 《诗经》中保留了大量西周时代的训诫辞令。早期、中期的训诫辞令多依附于典礼中的训诫仪式而存在,是君对臣的单向训诫,以此宣示王权至上的君臣秩序。西周晚期训诫辞令逐渐淡出典礼仪式语境,出礼入诗,转向臣对君的讽谏,实现了由典礼仪式的附属辞令向独立存在的诗歌话语的转变。训诫辞令脱胎于训诫仪式的典礼根壤而独立诗化,蜕变为《诗经·大雅》中的训诫诗,指向了君臣秩序所面临的前所未有的贵族挑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大雅》 训诫 君臣秩序 讽谏诗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曲折的自我表达:李清照词对韩偓韵文的沿用与创新
16
作者 刘学 叶烨 《中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北大核心 2025年第2期190-200,共11页
易安词对韩偓韵文多有沿用,或夺胎借意,或套写其艳情主题模式,表现出对文人词写作惯例的遵从与利用。由于写作惯例的遮蔽,其词中的抒情自我不甚分明,需要仔细辨析:一方面,将易安词简单地当作“自传体”的做法,是对沿用与惯例性表达的视... 易安词对韩偓韵文多有沿用,或夺胎借意,或套写其艳情主题模式,表现出对文人词写作惯例的遵从与利用。由于写作惯例的遮蔽,其词中的抒情自我不甚分明,需要仔细辨析:一方面,将易安词简单地当作“自传体”的做法,是对沿用与惯例性表达的视而不见;另一方面,易安词中除了显见的自我书写,还有隐蔽于创作沿用的自我表达,通过夺胎换骨、艳笔雅化、视角掌控等路径曲折地实现,流露出李清照的审美个性和表达自我的积极态度。曲折的自我表达体现了李清照的文体认知和表达策略,折射出词体在抒情与社会功能方面的独特性,及其维系的文体传统与新变之间的平衡。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李清照 韩偓 创作沿用 自我表达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抗战诗歌的流脉与审美建树
17
作者 张中良 《华中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 北大核心 2025年第3期70-82,共13页
抗战诗歌因抗战而生,伴抗战而行,诗脉与历史脉搏相谐共振。因文学中心多元化,抗战诗歌主要有七月派诗、晋察冀诗与现代派诗三条主要流脉。抗战诗歌不仅吟诵歌唱出民族的心声,描绘出抗战历史的巨幅画卷,而且至少在四个方面做出了不负时... 抗战诗歌因抗战而生,伴抗战而行,诗脉与历史脉搏相谐共振。因文学中心多元化,抗战诗歌主要有七月派诗、晋察冀诗与现代派诗三条主要流脉。抗战诗歌不仅吟诵歌唱出民族的心声,描绘出抗战历史的巨幅画卷,而且至少在四个方面做出了不负时代的审美建树:抒情诗从铿锵有力的“打击乐”走向雄浑壮阔的“交响乐”;叙事诗全面丰收,对中国叙事诗有填补空白的价值;有声之诗——“朗诵诗与歌曲”生机勃勃;自觉从历史与民间汲取传统养分,加强了新诗的民族性与人民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抗战诗歌 流脉 审美建树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五四”前后服饰变革与诗体解放的同构关系
18
作者 汪云霞 蒋雨珊 《湖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北大核心 2025年第5期86-93,共8页
在“五四”前后的历史语境中,现代知识分子所倡导的服饰变革与诗体革命同向而行,相互影响。白话新诗人不仅是诗体解放的实践者,也是西式服制的倡导者和推动者,不仅如此,他们还在新诗中赋予西服以“物-词-人”三重面向的丰富隐喻。一方面... 在“五四”前后的历史语境中,现代知识分子所倡导的服饰变革与诗体革命同向而行,相互影响。白话新诗人不仅是诗体解放的实践者,也是西式服制的倡导者和推动者,不仅如此,他们还在新诗中赋予西服以“物-词-人”三重面向的丰富隐喻。一方面,服饰变革与诗体解放体现了诗人对传统“言词秩序”和“身体秩序”的反叛。另一方面,诗人又不得不面临传统与现代、本土与西方双重文化夹缝的尴尬处境。而到了20世纪20年代至30年代,随着“打倒西服”运动与“反欧化诗”潮流的兴起,诗人意识到捍卫民族文化身份和重建主体的必要性。“五四”前后服饰变革与诗体解放这一双线同构的历史图景表明,现代知识分子所追求的主体性始终处于不断生成和重构的流变状态之中。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五四” 新诗 服饰变革 诗体解放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汉籍东传与《史记》在日本的跨文体传播——以日本汉诗为视角
19
作者 刘彦青 《陕西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北大核心 2025年第2期119-129,共11页
随着汉籍的东传,隋唐时期《史记》逐渐对日本文学产生深刻的影响。日本最早的汉诗集《怀风藻》已有引用《史记》典故,平安时期“敕撰三集”对《史记》人物故事的接受更为频繁,江户时期达到了鼎盛。明治维新以后随着汉诗创作的衰微,对《... 随着汉籍的东传,隋唐时期《史记》逐渐对日本文学产生深刻的影响。日本最早的汉诗集《怀风藻》已有引用《史记》典故,平安时期“敕撰三集”对《史记》人物故事的接受更为频繁,江户时期达到了鼎盛。明治维新以后随着汉诗创作的衰微,对《史记》的接受也逐渐减少。日本汉诗对《史记》人物故事的接受根据题材可分为咏史、怀古、咏物、咏怀等类型,达到了较高的艺术成就。这些诗作中,悲剧性与隐逸性人物主题最具代表,江户时期的诗人诗作艺术成就最高,家族性的接受群体最有特色。日本汉诗对《史记》人物故事的接受既丰富了其创作主题,提升了诗歌艺术成就,也进一步推进了《史记》的传播,深化了研究内容,是中日文化交流中的优秀成果,有重要的学术与文化价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日本汉诗 《史记》 江户时期 跨文体传播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论白居易西湖诗的经典性
20
作者 肖瑞峰 《中山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北大核心 2025年第4期76-89,共14页
追溯唐代西湖诗的演进历程,呈现出连点成线、再扩线成面、从而渐入佳境、蔚为大观的发展轨迹,而白居易是其间承前启后、只身登顶的集成者。可以说,他是中国文学史上第一个全面观察、深入体验且持续描写西湖的诗人。西湖及其周边的所有... 追溯唐代西湖诗的演进历程,呈现出连点成线、再扩线成面、从而渐入佳境、蔚为大观的发展轨迹,而白居易是其间承前启后、只身登顶的集成者。可以说,他是中国文学史上第一个全面观察、深入体验且持续描写西湖的诗人。西湖及其周边的所有景物都是他驰骋诗思的视点和摅写情感的触角。他与西湖的遇合及相知,是西湖文学史上的一段令人歆羡的佳话。白居易的西湖诗既在题材上拓展新境,又在艺术上创立新格,从而把唐代西湖诗推向巅峰,成为具有经典性的作品,而凝成这种经典性的主要元素是其艺术上的独创性。从意象的熔铸、画面的调适,到结构的锻造、语言的锤炼,白居易都力图推陈出新,以戛戛独造的艺术风貌标新立异、继往开来。其独创性至少包括西湖风光的整体呈现、审美意象的多维重构、诗画融合的深度推进、语言结构的锐意创新等方面。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白居易西湖诗 经典性 视点与触角 集成与超越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156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