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684篇文章
< 1 2 35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Sedimentary facies and depositional model of shallow water delta dominated by fluvial for Chang 8 oil-bearing group of Yanchang Formation in southwestern Ordos Basin,China 被引量:12
1
作者 陈林 陆永潮 +5 位作者 吴吉元 邢凤存 刘璐 马义权 饶丹 彭丽 《Journal of Central South University》 SCIE EI CAS CSCD 2015年第12期4749-4763,共15页
A systematic analysis of southwestern Ordos Basin's sedimentary characteristics,internal architectural element association styles and depositional model was illustrated through core statistics,well logging data an... A systematic analysis of southwestern Ordos Basin's sedimentary characteristics,internal architectural element association styles and depositional model was illustrated through core statistics,well logging data and outcrop observations in Chang 8 oil-bearing group.This analysis indicates that shallow water delta sediments dominated by a fluvial system is the primary sedimentary system of the Chang 8 oil-bearing group of the Yanchang Formation in southwestern Ordos Basin.Four microfacies with fine grain sizes are identified: distributary channels,sheet sandstone,mouth bar and interdistributary fines.According to the sandbody's spatial distribution and internal architecture,two types of sandbody architectural element associations are identified: amalgamated distributary channels and thin-layer lobate sandstone.In this sedimentary system,net-like distributary channels at the delta with a narrow ribbon shape compose the skeleton of the sandbody that extends further into the delta front and shades into contiguous lobate distribution sheet sandstone in the distal delta front.The mouth bar is largely absent in this system.By analyzing the palaeogeomorphology,the palaeostructure background,sedimentary characteristics,sedimentary facies types and spatial distribution of sedimentary facies during the Chang 8 period,a distinctive depositional model of the Chang 8 shallow water fluvial-dominated delta was established,which primarily consists of straight multi-phase amalgamated distributary channels in the delta plain,net-like distributary channels frequently diverting and converging in the proximal delta front,sheet sandstones with dispersing contiguous lobate shapes in the distal delta front,and prodelta or shallow lake mudstones. 展开更多
关键词 sedimentary facies architectural element DEPOSITIONAL model shallow water delta CHANG 8 oil-bearing group ORDOS Basin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裂谷湖盆孤立台地层序分析与岩相古地理重建——对巴西桑托斯盆地深水盐下油气勘探的启示
2
作者 黄继新 王红军 +7 位作者 徐芳 杨梦颖 赵俊峰 李沛珈 李辰卿 刘泽强 熊鹰 谭秀成 《石油勘探与开发》 北大核心 2025年第4期870-884,共15页
以巴西桑托斯盆地M区块白垩系巨厚碳酸盐岩为例,综合岩心、测井及地震资料,建立裂谷湖盆断控孤立台地层序充填模式并揭示其控滩控储机制,重建岩相古地理演化。结果表明:(1)M区块下白垩统Itapema(ITP)组—Barra Velha(BVE)组发育3个三级... 以巴西桑托斯盆地M区块白垩系巨厚碳酸盐岩为例,综合岩心、测井及地震资料,建立裂谷湖盆断控孤立台地层序充填模式并揭示其控滩控储机制,重建岩相古地理演化。结果表明:(1)M区块下白垩统Itapema(ITP)组—Barra Velha(BVE)组发育3个三级层序(SQ1—SQ3),SQ1层序沉积期裂谷基底断裂控制了两侧厚、中间薄的地层展布特征,早期地层具有向凸起超覆充填特征;SQ2—SQ3层序沉积期同沉积断层控制了“西北沉降、东北抬升”的古地貌调整,伴随相对湖平面下降。(2)M区块下白垩统主要为滨浅湖沉积环境,岩相古地理格局由SQ1层序“内介屑滩、外介壳滩”向SQ2—SQ3层序丘滩相间展布转变。(3)受相对湖平面升降、同沉积断层及火山活动的共同控制,SQ1层序介壳滩趋于在凸起区垂向加积建隆,SQ2—SQ3层序丘滩复合体因可容纳空间减小趋于向坡折带侧向迁移。(4)高能丘滩体早期垂向加积、后期侧向迁移的演化模式控制了优质储层展布由“中心式”向“环带式”转变。上述研究揭示了湖相断控孤立台地丘滩体发育模式及有利储集相带展布,可为桑托斯盆地深水盐下碳酸盐岩油气勘探提供支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湖相碳酸盐岩 断控孤立台地 沉积模式 层序岩相古地理 白垩系Itapema(ITP)组—Barra Velha(BVE)组 巴西桑托斯盆地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关于费孝通的差序格局观念
3
作者 赵旭东 《青海民族研究》 北大核心 2025年第2期93-98,共6页
费孝通在《乡土中国》一书中所提出的核心观念“差序格局”之根本就是借此而讨论中国传统社会结构中“私”的问题无处不在。这明显属于一种在文化比较中而有的自我判断,即指在西方世界中所存在的团体格局与在中国社会中密布的差序格局... 费孝通在《乡土中国》一书中所提出的核心观念“差序格局”之根本就是借此而讨论中国传统社会结构中“私”的问题无处不在。这明显属于一种在文化比较中而有的自我判断,即指在西方世界中所存在的团体格局与在中国社会中密布的差序格局之间对照性关系的存在。这里体现出一对很重要的社会学概念的相互区分,即所谓结构与格局之别,前者属于一种刚性的规则约制,而后者则是有着一种不确定空间且向外可以做无限度延伸的区域范围的存在。这种格局关系存在所要体现出来的是一种私的结构性关系在中国社会中的蔓延,而其存在的基础就是在于由“伦”和“推”这样的观念而有的无限扩展开来的“天下”性质的自我涵盖。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差序格局 结构 团体格局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在线健康社区知识共创的群体共识演化模式研究
4
作者 易明 熊雨彤 +1 位作者 刘明 周阳 《图书情报知识》 北大核心 2025年第3期145-158,共14页
[目的/意义]在线健康社区知识共创的本质是通过群体认知和群体共识的逐步提升而不断完善疾病治疗方案的过程。本文旨在从宏观及微观层面分别揭示群体共识演化模式特征及其关键影响因素,进而为引导和干预知识共创进程提供依据。[研究设计... [目的/意义]在线健康社区知识共创的本质是通过群体认知和群体共识的逐步提升而不断完善疾病治疗方案的过程。本文旨在从宏观及微观层面分别揭示群体共识演化模式特征及其关键影响因素,进而为引导和干预知识共创进程提供依据。[研究设计/方法]以“与癌共舞”社区2013年1月—2023年8月的998个研讨帖中的16,822条有效发言数据为基础数据集。首先针对用户立场的隐蔽性,提出融合语义结构分析的群体共识测度方法;其次在此基础上结合K-mediods和DTW算法提炼群体共识的演化模式;最后构建基于LightGBM算法的预测模型,从而对在线健康社区群体共识演化模式进行预测分析。[结论/发现]在线健康社区知识共创的群体共识演化模式可以抽象为高起低趋、大幅波动、突增渐缓和阶段递增四类。消极情感得分、议题质量、可信度等七种因素对在线健康社区群体共识演化模式的形成影响较大,其中议题质量和社会属性相似度对促进群体共识增长的作用尤为显著。针对高起低趋型研讨帖,建议通过采用简明的议题表述并鼓励相似背景用户参与讨论来提高群体共识。[创新/价值]提出了适用于在线健康社区知识共创的群体共识测度方法,并为群体共识的动态研究提供了新的拓展思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在线健康社区 知识共创 群体共识 演化模式 模式预测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畲族服饰元素在现代家具装饰设计中的应用研究 被引量:2
5
作者 卢思宇 闫晶 《林产工业》 北大核心 2025年第2期58-63,共6页
为促进畲族服饰的传承与发展,设计出具有时代性、艺术性和文化性的服饰产品,本文通过结合图文互证的方式,提取浙闽地区具有代表性的畲族服饰元素设计因子,基于形状文法对典型畲族元素进行推演,并运用艺术与计算机数字化技术多维融合的... 为促进畲族服饰的传承与发展,设计出具有时代性、艺术性和文化性的服饰产品,本文通过结合图文互证的方式,提取浙闽地区具有代表性的畲族服饰元素设计因子,基于形状文法对典型畲族元素进行推演,并运用艺术与计算机数字化技术多维融合的交叉学科思维,设计出既具有畲族文化特色又符合现代审美的创新案例。在“突显畲族文化”的宏观视角中,通过分析畲族服饰元素、文化、符号元素的独特性,厘清了在现代化背景下,传统文化的创新机遇与路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畲族服饰 形状文法 家具装饰 纹样 设计应用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中条山陶家窑剖面长城系混合沉积特征与发育模式
6
作者 陈亮 任军峰 +3 位作者 李涵 潘星 季汉成 陈发清 《古地理学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4期840-852,共13页
山西永济中条山地区长城系沉积了一套以碎屑岩为主的海相地层,是鄂尔多斯地区最早的沉积地层,完整记录了长城纪的裂陷活动。自下而上发育了白草坪组、北大尖组、崔庄组和洛峪口组。其中,白草坪组与北大尖组被认为以石英砂岩为主,崔庄组... 山西永济中条山地区长城系沉积了一套以碎屑岩为主的海相地层,是鄂尔多斯地区最早的沉积地层,完整记录了长城纪的裂陷活动。自下而上发育了白草坪组、北大尖组、崔庄组和洛峪口组。其中,白草坪组与北大尖组被认为以石英砂岩为主,崔庄组为页岩,洛峪口组为白云岩。本次研究在中条山陶家窑剖面中发现大量混合沉积,类型多样,在以往关于鄂尔多斯地区长城系的研究中鲜有报道,对于混合沉积成因与沉积模式缺乏系统认识。通过宏观的野外沉积物结构和沉积构造分析,结合微观的室内显微镜观察,以明确中条山地区长城系混合沉积特征与类型,进而揭示混合沉积的成因与模式。研究表明,白草坪组为具有块状构造的相混合沉积;北大尖组发育原地混合、相混合与间断混合沉积,呈中—薄层夹于发育交错层理的石英砂岩中;崔庄组发育少量相混合沉积;洛峪口组主要发育母源混合沉积。混合沉积的过程受裂谷作用控制:早期受裂谷活动影响,为陡坡地貌,缺少原地混合条件,以相混合为主;北大尖组沉积时期,裂谷作用减弱,形成缓坡地貌,发育了相混合、原地混合以及间断混合。洛峪口组沉积时期,裂陷作用结束,海平面大幅下降,早期沉积的碳酸盐岩出露被剥蚀,以内碎屑的形式搬运至盆地内部与石英共同沉积形成母源混合。整体上,混合沉积均出现在各组顶部的海平面开始加速上升时期,因此海平面上升在一定程度上是决定混合沉积的基础条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混合沉积 混积类型 沉积模式 长城系 中条山 山西省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陇东地区延长组7_(3)亚段细粒沉积岩相分布规律及沉积模式: 基于水槽沉积模拟实验
7
作者 姜道广 罗顺社 +5 位作者 陈亮 代榕 蒲宇新 周庆安 闫红果 庞锦莲 《古地理学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3期625-640,共16页
为明确鄂尔多斯盆地陇东地区三叠系延长组7_(3)亚段细粒沉积岩相分布和沉积模式,以陇东地区长7_(3)亚段细粒沉积岩相及沉积序列特征为例,开展了水槽模拟实验。该模拟实验总计13个实验轮次,可划分为3个沉积期,实验过程中借助3D扫描仪、4... 为明确鄂尔多斯盆地陇东地区三叠系延长组7_(3)亚段细粒沉积岩相分布和沉积模式,以陇东地区长7_(3)亚段细粒沉积岩相及沉积序列特征为例,开展了水槽模拟实验。该模拟实验总计13个实验轮次,可划分为3个沉积期,实验过程中借助3D扫描仪、4K高清摄像仪和流速测量仪等测量手段,完成了长7_(3)亚段细粒沉积过程的定量表征。实验结果表明:(1)陇东地区长7_(3)亚段主要发育4种岩相,分别为凝灰岩相、粉—细砂岩相、粉砂岩相和泥页岩相,且根据沉积环境特征共识别出9种岩相组合类型;(2)自物源区到深湖区,岩相组合的粒度呈变细的趋势,即随着向湖盆方向的推进,水动力由高动能向低动能转化,凝灰岩、细砂岩和粉—细砂岩沉积厚度变小,而泥岩沉积厚度变大;(3)受古地貌、水动力及物源控制,陇东地区长7_(3)亚段细粒沉积岩相分布具显著规律性,即斜坡区距离物源近、水动力多处于高动能阶段,主要发育厚层凝灰岩夹薄层泥岩和厚层粉—细砂岩夹薄层泥岩,古脊—沟道区主要发育泥岩与凝灰岩互层、厚层粉砂岩夹薄层泥岩、粉砂岩与泥岩互层、粉—细砂岩与泥岩互层和厚层泥岩夹薄层粉—细砂岩,深湖区典型岩相为厚层泥岩夹凝灰岩和厚层泥岩夹薄层粉砂岩。依据上述实验结果,认为陇东地区长7_(3)亚段沉积时期,水动力条件的变化控制着细粒沉积岩相组合发育类型,物源供给的强弱影响着细粒沉积岩相组合发育规模,古地貌单元类型直接影响了水体能量变化和细粒沉积物的搬运沉积,三者共同作用,决定了细粒沉积岩相组合的空间分布。本次水槽沉积模拟实验建立的深水细粒沉积模式,对鄂尔多斯盆地陇东地区延长组长7_(3)亚段页岩油油气勘探与开发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细粒沉积 岩相分布 沉积模式 水槽实验 延长组 陇东地区 鄂尔多斯盆地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歧口凹陷深凹区东三段重力流沉积体系及分布模式
8
作者 张佼杨 朱华汇 +4 位作者 石倩茹 张明振 董越崎 任仕超 葛卫双 《地质科技通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3期57-69,共13页
歧口凹陷深凹区东三段主要发育半深湖-深湖亚相,重力流砂体连片发育,厘清其沉积特征及成因机制可为油气勘探提供理论支撑。以歧口凹陷深凹区东三段为研究对象,基于高精度地震、测-录井、岩心及薄片等资料,分析了深湖背景下重力流成因机... 歧口凹陷深凹区东三段主要发育半深湖-深湖亚相,重力流砂体连片发育,厘清其沉积特征及成因机制可为油气勘探提供理论支撑。以歧口凹陷深凹区东三段为研究对象,基于高精度地震、测-录井、岩心及薄片等资料,分析了深湖背景下重力流成因机制,总结了歧口凹陷深凹区沉积体系及分布模式。结果表明:东三段沉积时期,受盆缘边界断层及盆内沉积坡折控制,自北东向南浅水区辫状河三角洲前缘砂体发生垮塌,在深凹区形成多期重力流沉积叠置连片。区内重力流沉积可细分为6种岩相,解释为砂质碎屑流、泥质碎屑流、浊流3类成因,砂体整体分选较好,杂基含量低,具有液化构造、撕裂状泥砾、漂砾等典型滑塌型重力流沉积特征,根据不同类型岩相组合分布特征,平面上重力流呈现砂质碎屑流-浊流-泥质碎屑流的展布特征。其中砂质碎屑流水道微相储层物性条件最好,是深凹区的有利储集相带;浊流沉积的砂岩储层物性较差。歧口凹陷深凹区受古气候、古水深和古地貌的共同控制,具有源远-沟长-坡宜的时空匹配关系的沉积模式,具备形成大规模重力流沉积砂体的潜力。研究成果可为深凹区油气勘探提供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歧口凹陷 深凹区 重力流 砂质碎屑流 沉积模式 东三段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拓扑学的苗族服饰图案分形设计探索与应用
9
作者 胡高阳 陈敬玉 《包装工程》 北大核心 2025年第14期432-441,共10页
目的对苗族服饰图案的结构框架进行深入梳理与整合,并在此基础上探索民族纹样的创新设计方式,为现代图案设计领域提供新的设计思路和美学内涵,促进设计的多样性和创新性发展。方法通过分析拓扑基本原理和空间关系,利用拓扑的空间关系进... 目的对苗族服饰图案的结构框架进行深入梳理与整合,并在此基础上探索民族纹样的创新设计方式,为现代图案设计领域提供新的设计思路和美学内涵,促进设计的多样性和创新性发展。方法通过分析拓扑基本原理和空间关系,利用拓扑的空间关系进行图案的多种规则性设计试验,形成创新衍生性图案;通过拓扑基本原理总结苗族服饰图案构图规则,形成苗族服饰图案拓扑构型图,进行整理与分类;将苗族图案拓扑构图规则作为图案分形设计演化规则进一步设计,以苗族“八角星纹”为例生成苗族服饰图案创新再设计。结论得到运用拓扑空间关系进行的图案设计和运用拓扑基本原理生成的苗族服饰图案拓扑构型图,再与分形理论相结合,生成新的民族服饰图案的设计方法,同时为推动民族特色图案的传承与发展提供新思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拓扑 分形艺术 苗族 服饰图案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塔里木盆地雅克拉断凸及周缘亚格列木组扇三角洲群沉积特征及影响因素
10
作者 孟璐莹 张莉 +2 位作者 刘洪平 毕小龙 杨沁超 《科学技术与工程》 北大核心 2025年第14期5767-5779,共13页
近年塔里木盆地雅克拉断凸及周缘地区下白垩统亚格列木组岩性圈闭勘探取得重要进展,为了明确该区亚格列木组碎屑岩储层沉积相展布规律,促进碎屑岩储层的高效勘探开发。通过利用岩心、测井、三维地震等资料的方法,研究了塔里木盆地雅克... 近年塔里木盆地雅克拉断凸及周缘地区下白垩统亚格列木组岩性圈闭勘探取得重要进展,为了明确该区亚格列木组碎屑岩储层沉积相展布规律,促进碎屑岩储层的高效勘探开发。通过利用岩心、测井、三维地震等资料的方法,研究了塔里木盆地雅克拉断凸及周缘地区白垩系亚格列木组沉积相类型及空间展布特征,以源汇理论为指导分析物源区特征对扇三角洲的发育的控制作用。结果表明:雅克拉断凸及周缘地区亚格列木组发育扇三角洲群沉积。在亚格列木组沉积时期,雅克拉断凸地区的古隆起具有明显的分段性,呈北东东向的条带状隆起,呈现东、西两个凸起,中部地势低的特征。基于源-汇体系分析,明确扇三角洲群沉积物源来自古隆起风化剥蚀区域,多支古沟谷为扇三角洲群沉积提供了沉积物输送通道。可见古地貌、沟谷发育特征等控制着雅克拉断凸及周缘地区亚格列木组源-汇体系,形成多物源供给的沉积格局,古隆起西段主要表现为高隆起、沟谷面积较大;东段主要表现为低隆起、沟谷面积较小。物源区沟谷的发育规模控制了古隆起周缘三角洲沉积展布规模。古隆起以南发育缓坡型扇三角洲沉积体系,以北发育陡坡型和缓坡型扇三角洲沉积体系。源-汇体系分析降低了亚格列木组沉积相研究的不确定性,可以为油气勘探提供更多地质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沉积特征 扇三角洲群 源-汇体系分析 亚格列木组 雅克拉断凸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沉积微相和测井参数的储层油水分布规律研究
11
作者 权日 许淑梅 +8 位作者 崔慧琪 王金铎 任新成 修金磊 曾治平 武向峰 周越 郭芮洁 张宝珠 《地质论评》 北大核心 2025年第1期207-225,共19页
准噶尔盆地腹部不同区域三工河组储层因埋深的巨大差异使其岩电特征显著差异化,复杂的岩电关系导致无法建立全区统一的含油性测井解释标准。针对上述问题,对研究区内22口取芯井砂组等时性对比和沉积微相及沉积砂体叠置样式分析,利用录... 准噶尔盆地腹部不同区域三工河组储层因埋深的巨大差异使其岩电特征显著差异化,复杂的岩电关系导致无法建立全区统一的含油性测井解释标准。针对上述问题,对研究区内22口取芯井砂组等时性对比和沉积微相及沉积砂体叠置样式分析,利用录井资料确定各等时性砂组的含油性特征;通过沙窝地和征沙村地区油水层的差异化电性特征分析,筛选储层流体敏感测井参数,识别出油水界面,分区域建立油水解释标准,研究其油水分布规律。研究表明,沙窝地地区属于“常规低阻油藏”,征沙村地区属“低对比度油藏”,储层油水分布总体具有“上油下水”、“高油低水”、“上干下油”等特征;垂向上具体表现为3种特征样式:①油水同层—(差油层)—水层—干层;②油水同层—干层差油层互层;③干层—高阻水层互层。油水层和油水界面的分布均表现出明显的相控及层控特征,并受微地貌影响。沙窝地地区油水界面多分布在四砂组,征沙村地区油水界面多分布在五砂组。油层、油水同层发育在四、五砂组的河上坝叠置砂体和河道弱冲刷叠置砂体中,含油水层和差油层发育在三、六砂组的河上坝叠置砂体和河道弱冲刷砂体中,水层和干层主要分布在一、二砂组的河道强冲刷砂体中。分析研究区的油水关系特征有利于为该区域进一步的油气勘探部署提供理论依据,也给区分差异埋藏区、深埋藏区的油藏研究提供参考价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沉积微相 砂体叠置样式 油水分布 三工河组 准噶尔盆地腹地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曾母盆地古拉让三角洲发育演化定量表征及其控制因素分析 被引量:1
12
作者 汤智逸 解习农 +2 位作者 徐俊杰 吴佳男 陈北辰 《西南石油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北大核心 2025年第1期147-162,共16页
为了明确南海南部陆缘大型三角洲复合体及陆坡体系的发育演化过程,基于区域二维地震剖面解释,选择进积楔状体迁移角α、楔状体加积厚度与进积距离比σ、楔状体前缘长度l及楔状体前缘坡角β等参数,定量描述了曾母盆地古拉让三角洲演化过... 为了明确南海南部陆缘大型三角洲复合体及陆坡体系的发育演化过程,基于区域二维地震剖面解释,选择进积楔状体迁移角α、楔状体加积厚度与进积距离比σ、楔状体前缘长度l及楔状体前缘坡角β等参数,定量描述了曾母盆地古拉让三角洲演化过程,探究了不同因素对其的控制作用。研究表明,该三角洲主体经历了5个演化阶段:1)早期陆架三角洲发育阶段,形成斜交型进积楔状体;2)快速推进阶段,三角洲演变成陆架边缘三角洲,进积楔状体拐点轨迹呈中高角度迁移,l小但β大;3)稳定加积阶段,沉积中心迁移至陆坡处,进积楔状体拐点呈中角度上升,l与β基本不变。4)缓慢进积阶段,进积楔状体拐点呈低角度进积,l与β逐渐减小;5)晚期陆架三角洲进积阶段。气候条件、物源供给和海平面变迁影响可容纳空间A和沉积物供给速率S变化,最终共同控制古拉让三角洲沉积体系的发育演化及其陆坡迁移。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南海 曾母盆地 古拉让三角洲 三角洲复合体 沉积特征 发育模式 控制因素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吐哈盆地台北凹陷水西沟群煤系烃源岩沉积有机相研究
13
作者 梁浩 范谭广 +4 位作者 王志勇 陶树 文艺洁 郑海天 张子建 《石油实验地质》 北大核心 2025年第1期184-194,共11页
吐哈盆地台北凹陷蕴含丰富的油气资源,侏罗系水西沟群煤系烃源岩作为区内主力烃源岩发育层位,生烃潜力巨大。然而对于水西沟群煤系烃源岩有机相类型及其与沉积环境的对应关系尚无明确定论,制约了整个凹陷乃至盆地范围油气资源勘探部署... 吐哈盆地台北凹陷蕴含丰富的油气资源,侏罗系水西沟群煤系烃源岩作为区内主力烃源岩发育层位,生烃潜力巨大。然而对于水西沟群煤系烃源岩有机相类型及其与沉积环境的对应关系尚无明确定论,制约了整个凹陷乃至盆地范围油气资源勘探部署。为实现吐哈盆地水西沟群煤系烃源岩的精细划分与评价,基于显微组分、总有机碳(TOC)含量、生烃潜量(S_(1)+S_(2))等地球化学测试结果,建立了研究区煤系烃源岩沉积有机相划分标准,明确了有机相类型、生烃潜力及其与沉积相的对应关系。研究表明,台北凹陷水西沟群煤系烃源岩沉积有机相类型分为五类,即湖相强覆水高镜质组有机相、湖相覆水中高镜质组有机相、三角洲平原覆水中高镜质组有机相、三角洲平原弱覆水中镜质组有机相和三角洲前缘弱覆水低镜质组有机相。湖相强覆水高镜质组有机质丰度高且生烃潜力最强,TOC含量为5.05%~18.31%,S_(1)+S_(2)为6.35~20.93 mg/g,镜质组含量大于80%;其次为湖相覆水中高镜质组有机相和三角洲平原覆水中高镜质组有机相,二者TOC含量分别为3.83%~17.68%和2.30%~7.41%,S_(1)+S_(2)平均分别为6.35 mg/g和4.48 mg/g,镜质组含量均介于50%~80%;三角洲前缘弱覆水低镜质组有机相的生烃潜力最差,TOC含量平均仅为1.3%,S_(1)+S_(2)平均为4.1 mg/g。研究成果为预测台北凹陷水西沟群煤系优质烃源岩分布并准确评价其油气资源潜力提供了重要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显微组分 沉积有机相 烃源岩评价 煤系烃源岩 水西沟群 侏罗系 台北凹陷 吐哈盆地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脑机接口技术下的社会关系变迁:从个体到群体
14
作者 陈玥桦 高晓红 《科技进步与对策》 北大核心 2025年第14期11-20,共10页
脑机接口技术驱动的社会关系安全生态系统是涵盖安全状态、安全态势与安全能力的复合型多层次架构,其演进逻辑呈现复杂性、动态性与情境性特征。基于跨学科理论框架,系统剖析该技术对社会关系网络的重塑机制:(1)个体层面,通过神经可塑... 脑机接口技术驱动的社会关系安全生态系统是涵盖安全状态、安全态势与安全能力的复合型多层次架构,其演进逻辑呈现复杂性、动态性与情境性特征。基于跨学科理论框架,系统剖析该技术对社会关系网络的重塑机制:(1)个体层面,通过神经可塑性调节重构自我认知架构,借助情感神经同步机制革新人际交互模式,依托虚拟社交场景催生行为规范迭代;(2)群体层面,构建神经信息驱动的分布式协作范式,形成基于认知共鸣的社群连接机制,引发技术能力主导的社会分层重构。提出通过完善神经信息伦理审查机制、强化技术应用分级监管、建立社会公平补偿制度、推进公众参与式治理,建构“伦理规制—技术治理—社会协同”三位一体治理体系,实现技术创新与社会关系演进的动态平衡。本研究为理解智能技术时代社会关系重构规律提供理论框架,为构建人机协同的新型社会生态政策制定提供参考启示。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脑机接口技术 社会关系变迁 个体行为模式 群体协作网络 技术价值权衡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英国北海“三元”水道沉积模式及储层特征
15
作者 卜范青 杨莉 +2 位作者 曹树春 杨宝泉 吕文睿 《西南石油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北大核心 2025年第1期56-66,共11页
不同类型深水浊积水道体系沉积储层特征存在较大差异。以英国北海G油田P油组限制型深水浊积水道体系为例,采用地震地貌学方法、钻井及岩芯资料,表征水道体系内部储层展布特征;通过薄片及电镜观察,理清北海地区成岩作用对储层的影响。研... 不同类型深水浊积水道体系沉积储层特征存在较大差异。以英国北海G油田P油组限制型深水浊积水道体系为例,采用地震地貌学方法、钻井及岩芯资料,表征水道体系内部储层展布特征;通过薄片及电镜观察,理清北海地区成岩作用对储层的影响。研究认为:1)P油组发育于限制型U形峡谷内,垂向形成典型“三元”水道沉积模式。2)底部A砂组和B砂组为粗粒沉积。最底部A砂组不发育,呈过路不沉积,与下伏地层不整合接触;B砂组为夹杂塑性流的泥质碎屑流;中部C砂组覆盖于整个峡谷,储层品质最好;顶部D砂组为晚期沉积,以泥质天然堤为主。3)4油组物性具上下差、中间好的规律。该项研究不仅对深水沉积学的发展具有较大的理论意义,而且对类似油田勘探和开发具有重要的实际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英国北海 限制型深水浊积水道 U形峡谷 “三元”水道沉积模式 储层特征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三维等时地层切片技术的渤海垦利6-A油田新近系明下段Ⅴ油组沉积演化及主控因素研究
16
作者 刘子玉 谢晓军 +6 位作者 高玉飞 陈莹 仝中飞 熊连桥 白海强 唐武 李鑫 《海洋地质前沿》 北大核心 2025年第7期66-75,共10页
新近系明化镇组下段Ⅴ油组是目前渤海浅层勘探开发重点层系之一,该时期广泛发育浅水三角洲沉积,但对其沉积演化规律及控制因素缺乏系统研究,导致对砂体空间展布认识不清,制约了砂体连通性分析及开发井位部署。以渤海垦利6-A油田为研究区... 新近系明化镇组下段Ⅴ油组是目前渤海浅层勘探开发重点层系之一,该时期广泛发育浅水三角洲沉积,但对其沉积演化规律及控制因素缺乏系统研究,导致对砂体空间展布认识不清,制约了砂体连通性分析及开发井位部署。以渤海垦利6-A油田为研究区,基于地震、钻井、测井等界面特征的识别,首先将明化镇组下段Ⅴ油组细分为5个亚油组,相当于4个四级层序,建立了等时层序地层格架;再以此为约束基于高度等时的三维地层切片技术揭示了Ⅴ油组沉积演化规律:早期Ⅴ-5亚油组发育大型分流河道,河道宽度>1 km,最宽达2 km;Ⅴ-4亚油组最大湖侵期发育小型分支水系,宽度约80~300 m;Ⅴ-2、Ⅴ-3亚油组发育中型河道(河道复合体),宽度100~2 600 m;晚期Ⅴ-1亚油组大型河道与小型河道共生,大型河道宽度>1 km,小型分流河道宽度为90~280 m。Ⅴ油组沉积演化及砂体空间展布主要受古地貌和层序共同控制,有序分布:平面上不同地貌单元控制河道规模,其中,大型河道主要分布于Ⅴ-1、Ⅴ-5沉积期的洼槽区,中型河道分布于Ⅴ-2、Ⅴ-3沉积期的断阶根部,小型分支水系主要分布于较高部位;垂向上层序控制了河道演化,其中,大型河道主要发育于二级或三级层序底部,中型河道主要发育于四级层序底部和顶部,小型分支水系则发育于四级层序湖侵面附近。预测研究区Ⅴ-1期大型河道发育潜在有利砂体,这将有效指导后续开发部署和井位优化调整,并丰富对渤海新近系浅水三角洲沉积模式的认识。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地层切片 渤海海域 新近系 Ⅴ油组 浅水三角洲 沉积演化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西非下刚果盆地中新统深海水道构型样式及沉积过程
17
作者 曹树春 刘飞 +2 位作者 卜范青 齐明明 管红 《西南石油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北大核心 2025年第3期65-75,共11页
下刚果盆地发育大规模深海水道沉积,是主要的油气储层类型。针对其内部水道单元叠置样式及迁移模式尚不明晰问题,开展了深水水道构型模式研究。研究利用三维地震资料及RGB分频属性融合技术,在沉积构型模式驱动下,厘清了不同水道构型级... 下刚果盆地发育大规模深海水道沉积,是主要的油气储层类型。针对其内部水道单元叠置样式及迁移模式尚不明晰问题,开展了深水水道构型模式研究。研究利用三维地震资料及RGB分频属性融合技术,在沉积构型模式驱动下,厘清了不同水道构型级次沉积特征,还原了研究区浊积水道沉积过程。研究取得以下认识:研究区发育下切式限制性水道体系,内部发育3期摆动切叠的复合水道,底部复合水道平面顺直,内部单一水道垂向切叠,中部复合水道平面为低弯曲条带,内部单一水道侧向切叠,顶部复合水道平面高弯曲摆动,内部单一水道侧向接触或孤立。3期复合水道对应侵蚀底形、主体沉积以及晚期废弃3个阶段,储层形成于水道主体沉积阶段。研究明确了不同水道构型单元的沉积特征及叠置样式,建立了研究区深海水道沉积过程,对于同类型油藏的开发策略及高效生产有着重要的地质理论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下刚果盆地 深海水道 构型模式 沉积过程 RGB分频融合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塔河油田典型注气井模式及主控因素分析
18
作者 耿洁 乐平 +4 位作者 郭忠良 赵黎明 曾博鸿 张如杰 范庆振 《深圳大学学报(理工版)》 北大核心 2025年第3期299-307,共9页
塔河油田缝洞型油藏在经过多轮次注水替油开发后,次生油水界面抬升,导致注水替油效果变差,探索注气补充地层能量协同提高驱替效率迫在眉睫.针对塔河油田典型注气井后期调整开发策略不明的问题,建立不同注气井模式的判别标准,提出5种典... 塔河油田缝洞型油藏在经过多轮次注水替油开发后,次生油水界面抬升,导致注水替油效果变差,探索注气补充地层能量协同提高驱替效率迫在眉睫.针对塔河油田典型注气井后期调整开发策略不明的问题,建立不同注气井模式的判别标准,提出5种典型的注气模式:溶洞+边部次级断裂型、溶洞+贯穿深大断裂型、裂缝+溶洞储集体型、表层风化壳+溶洞型和暗河+上部厅堂洞型.基于灰色关联度和群决策层次分析法,建立主控因素分析模型,并结合数值模拟对该5种模式的主控因素进行分析.结果显示,溶洞+边部次级断裂型注气井模式的主控因素为与断裂带的距离和断裂带渗透率,对注气效果的影响程度分别为26.98%和26.75%;溶洞+贯穿深大断裂型注气井模式的主控因素为断裂带渗透率和水体体积,影响程度分别为29.82%和29.70%;裂缝+溶洞储集体型注气井模式的主控因素为断裂带渗透率,影响程度为38.84%;表层风化壳+溶洞型注气井模式的主控因素为风化壳渗透率,影响程度为35.65%;暗河+上部厅堂洞型注气井模式的主控因素为水体体积,影响程度为39.45%.对不同注气井模式的主控因素及动静态特征的分析,可为同类型缝洞油藏的后期开发调整策略提供指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油田开发 塔河油田 缝洞型油藏 注气井模式 主控因素 灰色关联度分析 群决策层次分析法 数值模拟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不同分根条件下魔芋根际土壤真菌群落组成及其功能预测
19
作者 何斐 崔鸣 +8 位作者 李川 阮佳 王梦 姜浩 马星光 王卓 丁龙飞 张诗婉 吕恋心 《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北大核心 2025年第2期118-129,共12页
【目的】研究刺槐魔芋复合经营模式下,与刺槐根系不同程度分隔处理的魔芋根际土壤真菌群落组成及其功能,为刺槐与魔芋复合经营模式的可持续发展提供科学依据。【方法】以刺槐与魔芋间作方式为研究对象,采用两室根箱隔网装置,A室种植刺... 【目的】研究刺槐魔芋复合经营模式下,与刺槐根系不同程度分隔处理的魔芋根际土壤真菌群落组成及其功能,为刺槐与魔芋复合经营模式的可持续发展提供科学依据。【方法】以刺槐与魔芋间作方式为研究对象,采用两室根箱隔网装置,A室种植刺槐,B室种植魔芋,并应用盆栽根系分隔技术设置塑料膜分隔、尼龙网分隔和不分隔3个处理。每个处理采用抖根法采集魔芋根际土壤样品3份,共采集9份土壤样品。按照试剂盒操作步骤提取魔芋根际土壤DNA,紫外测定和电泳检测分析提取DNA的质量浓度和纯度,通过PCR扩增和ITS rDNA区域标记扩增子的Illumina NovaSeq 6000测序及Funguild预测,分析不同分隔处理的魔芋根际土壤的真菌群落组成和功能类群。【结果】高通量测序获得413个魔芋根际真菌OTU,分属9门25纲53目102科155属167种;获得163个丛枝菌根真菌(arbuscular mycorrhizal fungi,AMF)OTU,分属1门3纲4目6科7属16种。尼龙网分隔和不分隔处理魔芋根际土壤真菌和AMF的Shannon指数和Chao 1指数均显著高于塑料膜分隔处理。不同分隔处理下魔芋根际土壤真菌的优势门均为子囊菌门(Ascomycota),优势属均为瓶毛壳属(Lophotrichus)、镰刀菌属(Fusarium)、球囊霉属(Glomus)和类球囊霉属(Paraglomus)。与塑料膜分隔处理相比,不分隔处理魔芋根际轮状镰刀菌(Fusarium nematophilum)和热带念珠菌(Candida tropicalis)的相对丰度增加,而腐皮镰刀菌(Fusarium solani)、Ceratobasidium ramicola、C.cornigerum和大双孢土赤壳(Ilyonectria macrodidyma)的相对丰度降低。不同分隔处理下魔芋根际土壤真菌的营养类型均以腐生营养型为主(相对丰度为41.52%~63.66%),不分隔处理下魔芋根际土壤中共生营养型真菌的相对丰度为7.93%,显著高于其他处理,且主要以内生真菌和外生真菌为主;塑料膜分隔处理下魔芋根际土壤中植物病原菌(相对丰度为12.36%)、动物病原菌(相对丰度为1.95%)的相对丰度显著高于其他处理。【结论】在刺槐与魔芋间作体系中,种间根系互作越紧密,魔芋根际真菌和AMF多样性越高,根际有害真菌的相对丰度越低。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魔芋 刺槐 根际真菌 真菌功能类群 间作模式 分根处理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形状文法和拓扑构型的仫佬族凤纹衍生设计与应用
20
作者 郭松 夏冰欣 +2 位作者 张庆泰 卢颖俏 崔勇 《包装工程》 北大核心 2025年第10期237-245,共9页
目的分析仫佬族经典凤纹特征,提出凤纹衍生设计与应用的实施路径,实现仫佬族凤纹文化的活态传承。方法首先,收集仫佬族凤纹图像,分析凤纹特征并设计核心凤纹;其次,采用形状文法生成单元图案,依据K-means聚类算法提取色彩因子;最后,结合... 目的分析仫佬族经典凤纹特征,提出凤纹衍生设计与应用的实施路径,实现仫佬族凤纹文化的活态传承。方法首先,收集仫佬族凤纹图像,分析凤纹特征并设计核心凤纹;其次,采用形状文法生成单元图案,依据K-means聚类算法提取色彩因子;最后,结合拓扑构型进行凤纹衍生设计创新。结论凤纹反映了仫佬族人对生活美的寓意追求,形成了尖喙上昂、多冠凤冠、长尾上卷和C形凤身的形态特征,据此提取出核心凤纹、10个基本图形单元和8种代表性色彩因子,完成了凤纹衍生设计,所生成图案融合传统与现代,整体形象生动,精致多彩,展现了中国西南秘境和谐之美并应用于抱枕、手机壳、手提袋等民族文创产品包装中,提升了产品的民族文化内涵和艺术价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凤纹 衍生设计 形状文法 拓扑构型 K-MEANS聚类算法 仫佬族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35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