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7,317篇文章
< 1 2 250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牟宗三对程明道“生之谓性”说的已有解释与可能的圆教解释
1
作者 肖雄 《湖北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北大核心 2025年第2期91-100,共10页
牟宗三在《心体与性体》及其附录中,对理学中的圆融表述,如道即器、性即气等,进行了独特的解释,也梳理了佛家华严、天台两种圆教。但是牟宗三判定程明道有圆教思想的依据,只有其“道亦器,器亦道”之说法,而对其“生之谓性”说则不予圆... 牟宗三在《心体与性体》及其附录中,对理学中的圆融表述,如道即器、性即气等,进行了独特的解释,也梳理了佛家华严、天台两种圆教。但是牟宗三判定程明道有圆教思想的依据,只有其“道亦器,器亦道”之说法,而对其“生之谓性”说则不予圆融性解释,仅视为性气不离的一滚说。牟宗三对后者的已有解释与朱子的解释有类似处,但与王阳明的解释有异,亦未必符合程明道原意。在后期对佛学的专题研究中,牟宗三进一步发展了他的圆教思想,精准地阐释了圆教的本质——法性与无明“同体相即”,并由此判定天台圆教为真正圆教,而以华严圆教只是别教一乘圆教。与此同时,牟宗三持此新的圆教标准重新分判了儒家学说,以王龙溪之“四无”说为别教一乘圆教,而以胡五峰之“天理人欲同体而异用”说为儒家真正圆教。从牟宗三后期的圆教标准,以及他前期肯定程明道有圆教思想的行为来看,亦可予程明道“生之谓性”说以圆教性的解释。如果这一重新解释能够成立,则儒家的圆教会有更加充实饱满的形态,而不只是胡五峰孤零零的一句话。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牟宗三 程明道 生之谓性 分解 圆融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论曾国藩古文“趣味”说
2
作者 方盛良 代利萍 《中国文学研究》 北大核心 2025年第1期142-149,共8页
曾国藩在“古文四象”说中,专列“趣味”一象,分论诙诡与闲适,提升了“趣”在古文理论中的地位;其对“诙诡之趣”的阐发,丰富与开拓了古代文论中“趣”的内涵与外延,突破了桐城派先贤的古文审美传统,开辟了桐城派文论新天地。“趣味”... 曾国藩在“古文四象”说中,专列“趣味”一象,分论诙诡与闲适,提升了“趣”在古文理论中的地位;其对“诙诡之趣”的阐发,丰富与开拓了古代文论中“趣”的内涵与外延,突破了桐城派先贤的古文审美传统,开辟了桐城派文论新天地。“趣味”说的提出,源自其对古文与道统的辩证分析。曾氏“趣味”说得到桐城派后学的积极回应与发展,落实于相关的文学批评与创作上,但其中的礼学思想则多为他们所忽略。曾国藩“趣味”说的提出,在客观上弱化了桐城派古文载道的传统,可视为桐城派重视古文独立价值的关键转捩点,它直接推动桐城派古文在晚清复杂境况中获得新的转机并呈现最后的辉煌。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曾国藩 古文“趣味” 诙诡之趣 桐城派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西域北道说一切有部来源的一条线索
3
作者 刘屹 《敦煌学辑刊》 北大核心 2025年第2期21-33,共13页
西域北道诸国佛教以说一切有部为主要特色,但学界一直不清楚北道诸国的“有部”源自哪里。本文通过对僧传所载鸠摩罗什在疏勒所读论书的分析追溯,认为罗什读到的是说一切有部的“一身六足”七论。通过对比犍陀罗和迦湿弥罗两地佛教传统... 西域北道诸国佛教以说一切有部为主要特色,但学界一直不清楚北道诸国的“有部”源自哪里。本文通过对僧传所载鸠摩罗什在疏勒所读论书的分析追溯,认为罗什读到的是说一切有部的“一身六足”七论。通过对比犍陀罗和迦湿弥罗两地佛教传统的异同,可以推测是迦湿弥罗地区的说一切有部通过北上印度河谷与帕米尔高原东部的道路,经古代塔什库尔干地区而将有部经论传到疏勒,再延展到整个西域北道。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西域北道 一切有部 来源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字以表义:元代字说中的文论观念
4
作者 袁劲 《人文杂志》 北大核心 2025年第3期80-90,共11页
根植于“名以正体,字以表德”的传统,字说主要在训诂或义理层面说明字与名的文化关联。宋代以来,文章创作、文集编纂和辨体批评对字说、字序、字解、字辞、祝辞、名说、名序等近似文类的辨析尚不明晰。综合文体功能与文体生成来看,其称... 根植于“名以正体,字以表德”的传统,字说主要在训诂或义理层面说明字与名的文化关联。宋代以来,文章创作、文集编纂和辨体批评对字说、字序、字解、字辞、祝辞、名说、名序等近似文类的辨析尚不明晰。综合文体功能与文体生成来看,其称名以“字说”为宜。不过,“字说”之“说”又能涵纳“序”乃至韵体的“辞”“赞”“铭”“诗”,将逻辑性、叙事性和诗意融为一体,呈现“文备众体”的兼性特征。“有文有笔”的字说,偏于实用、长于说明,但也不乏诗意和文理。以元代为例,多篇字说对“文”“质”“彬彬”的说解,就由名字中的汉字延伸到字群、词组、章句、典故,关联“自然”“养气”“全备”“中和”“实诚”“夸饰”等一系列文论观念。字说常常征引《诗》义作为依据,这类“《诗》中语”连带着“《诗》之义”,发挥了“说《诗》”的功能。除了狭义的“《诗》中语”,字说还以“字”为观念单位,旁征博引经史子集中的“诗文之语”。从征引《诗》义到采撷名篇,其概说、申说、串讲涉及“不泥文义”“断章取义”“必有所择”等文学批评与创作、鉴赏理论。带有“一般思想史”意味的字说,记录了古代文人的阅读史、文学作品的接受史,以及文学理论批评的观念史。诸如此类的旧文献,或可助力中国文学理论批评史的新书写。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元代 中国文论 文体观念 文质彬彬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袁枚性灵说之过程考察
5
作者 石玲 《文史哲》 北大核心 2025年第3期149-158,168,共11页
袁枚性灵说是清代中期极具影响力的诗学主张,长期以来备受中外学界关注。总体上看,前出成果基本是静态观照,而袁枚性灵说并非一蹴而就,其演变过程几近半个世纪,经历了由形成、发展到成熟三个不同的阶段,每个阶段又各有不同的针对和面向... 袁枚性灵说是清代中期极具影响力的诗学主张,长期以来备受中外学界关注。总体上看,前出成果基本是静态观照,而袁枚性灵说并非一蹴而就,其演变过程几近半个世纪,经历了由形成、发展到成熟三个不同的阶段,每个阶段又各有不同的针对和面向。第一阶段主要是对“性情”的大力倡导,针对的是诗坛门户之争与“褒衣大袑气象”,带有庶吉士外放的心境与话语立场;第二阶段则聚焦诗歌的文学性,在继续强调“性情”的同时,注入了“灵机”“玄妙”“灵犀”的新内容,形成了“性灵”概念,针对的是考据对诗坛的鸠占;第三阶段是性灵说集大成时期,融“性情”诗学宗旨与诗歌创作论为一体,同时还引入了美食体验,呈现出“品味”与“评诗”相融合的鲜明特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性情 考据 性灵 “品味”与“评诗”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诗言新志:铸造中国文学的情感新质——《摩罗诗力说》重释
6
作者 张冠夫 《首都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北大核心 2025年第2期116-124,共9页
《摩罗诗力说》对于认识鲁迅早期文学思想和中国文学现代性的发生和建构都具有重要意义,既有研究虽已积累丰硕成果,但针对作为该文核心的鲁迅对于中国文学的现代改造的思考的相关讨论仍存在两点不足,一是忽视鲁迅对于“情感”因素的重视... 《摩罗诗力说》对于认识鲁迅早期文学思想和中国文学现代性的发生和建构都具有重要意义,既有研究虽已积累丰硕成果,但针对作为该文核心的鲁迅对于中国文学的现代改造的思考的相关讨论仍存在两点不足,一是忽视鲁迅对于“情感”因素的重视,二是忽视鲁迅此期的“复古”倾向。鲁迅将重新铸造中国文学的情感品质置于其建构中国文学现代性思考的核心,将“取今复古”作为实现路径。他借助“取今复古”的辩证思想逻辑而回归文学的情感本质,通过“审古”而重新确认“诗言志”的真理性而向其“复古”,并使其与向西方“摩罗诗人”的“取今”相辅相成,辩证统一于为中国文学“别立新宗”的实践中。因现实关怀的迫切,鲁迅在相关思考中也存在一定偏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鲁迅 《摩罗诗力 情感 取今复古 诗言志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冯天瑜文化史研究对文化形态学说的借鉴和超越
7
作者 杨华 樊懋 《湖北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北大核心 2025年第1期104-113,共10页
“文化形态学说”是20世纪初西方兴起的文化史研究方法,其视角重在文明比较和文明兴衰。该学说在民国时期传入中国,即引起学界回响,影响及于当时的中国文化史研究。改革开放以后,冯天瑜扬起新时期文化史研究的风帆,他借鉴了文化形态学说... “文化形态学说”是20世纪初西方兴起的文化史研究方法,其视角重在文明比较和文明兴衰。该学说在民国时期传入中国,即引起学界回响,影响及于当时的中国文化史研究。改革开放以后,冯天瑜扬起新时期文化史研究的风帆,他借鉴了文化形态学说,在研究中展现出宽广的国际视野,长于利用文明比较法,揭示出中国文化的特质和发展脉络。冯天瑜在文化史研究中反对地理环境决定论、历史循环论和权力意志论,坚持唯物史观和历史进化论,着意阐扬中国的人文传统和民本主义。随着研究领域的扩展和学术思想的沉淀,冯天瑜不断发展完善其文化史研究理论,晚年总结提出中国文化生成论,该理论超越了文化形态学说,是其一生文化史研究的结晶所在,为今后的中国文化史研究留下了宝贵遗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冯天瑜 中国文化史 中国文化生成论 文化形态学 文明比较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司空图“清格说”的渊源意蕴及转捩之功
8
作者 李建军 《首都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北大核心 2025年第3期131-139,共9页
司空图是晚唐“操履检身”的卓行者,也是识见精卓的诗论家。其以“格”评诗论文,标举清雅高洁之品格,崇尚寓遒于澹之风格,强调人格风格之冥合,以“自怜清格”的人格修养为出发点,将“以格自奇”的艺术追求作为落脚点,从而构建起“清格... 司空图是晚唐“操履检身”的卓行者,也是识见精卓的诗论家。其以“格”评诗论文,标举清雅高洁之品格,崇尚寓遒于澹之风格,强调人格风格之冥合,以“自怜清格”的人格修养为出发点,将“以格自奇”的艺术追求作为落脚点,从而构建起“清格说”的多重意蕴。“清格说”是晚唐国运不济、文人心态内转的产物,同时与司空图对道家思想的精深体悟、对儒家文艺思想的本然持守息息相关。从尚气势、尚雄健的唐之“气韵”,转向尚澄澹、尚品格的宋之“格韵”,司空图的“清格说”恰好是其中的一个转捩点。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清格 寓遒于澹 以格自奇 转捩之功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拟合说:论人工智能文艺的非具身性生成
9
作者 欧阳灿灿 《艺术百家》 北大核心 2025年第2期10-19,共10页
与艺术家依赖身体经验进行创作不同,人工智能文艺创作是一种非具身性的拟合式生成。本文将这种新型的文艺生成方式称为拟合说。具身性不仅是艺术的根本特性,也是艺术创造性意义的来源,而时间压力下的具身认知塑造了人类文艺创作和审美... 与艺术家依赖身体经验进行创作不同,人工智能文艺创作是一种非具身性的拟合式生成。本文将这种新型的文艺生成方式称为拟合说。具身性不仅是艺术的根本特性,也是艺术创造性意义的来源,而时间压力下的具身认知塑造了人类文艺创作和审美的基本特色。人工智能文艺虽然在技术上能够拟合再现具象化细节及抽象形式结构,但是缺乏时间压力下具身感知机制对信息的处理和整合,因此无法自然体现时间维度对艺术意义的深层建构和影响。然而,人工智能的拟合机制,使它在捕捉大数据潜在规律方面展现出超越人类创作的优势。人工智能文艺可以被视为一种新型的艺术形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人工智能文艺 拟合 非具身性 时间压力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诸葛亮传说的记忆谱系与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基于西南视角
10
作者 林继富 黄紫坛 《原生态民族文化学刊》 北大核心 2025年第5期13-25,153,共14页
彝族、苗族和白族流传的“七擒孟获”传说呈现出渐进式记忆叙事谱系和递进式认同发展逻辑。无论是对抗性还是和解性的叙事类型,西南地区诸葛亮传说始终以“民心所向”的共同体建设为核心主题,生动展现诸葛亮作为儒家文化象征在西南地区... 彝族、苗族和白族流传的“七擒孟获”传说呈现出渐进式记忆叙事谱系和递进式认同发展逻辑。无论是对抗性还是和解性的叙事类型,西南地区诸葛亮传说始终以“民心所向”的共同体建设为核心主题,生动展现诸葛亮作为儒家文化象征在西南地区为民行事赢得民心的过程,同时彰显诸葛亮生活及其文化推动民族团结的关键纽带作用。西南民族诸葛亮“传说圈”反映明朝西南边疆“内、外”圈层性军政区划分和三层区差异化管理模式。西南地区诸葛亮传说在西南各民族间集体认知、共有记忆和普遍认同的生活共同体的谱系结构中生成、发展与强化,并产生促进西南地区各民族内部与中原王朝紧密联系的积极影响。作为西南各民族共享的英雄祖先,诸葛亮传说成为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丰沛资源和重要实践载体。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诸葛亮传 西南民族 记忆谱系 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甘青汉语临夏方言的“说”类标记:引语还是示证? 被引量:1
11
作者 赫如意 李旭平 《语言科学》 北大核心 2025年第2期148-163,共16页
学界对甘青汉语“说”类标记的功能一直存在争议。文章以甘青汉语临夏方言为考察对象,提出句末的“说”具有引语标记和传闻示证标记两种功能,二者在标记的句型、共现的动词类型、对句子是否有语义贡献、以及信息来源是否明确等方面均有... 学界对甘青汉语“说”类标记的功能一直存在争议。文章以甘青汉语临夏方言为考察对象,提出句末的“说”具有引语标记和传闻示证标记两种功能,二者在标记的句型、共现的动词类型、对句子是否有语义贡献、以及信息来源是否明确等方面均有明显的差异。文章认为,引语标记“说_(1)”处于小句标句词短语的核心(C^(0)),而传闻示证标记“说_(2)”处于更高的句法位置,即示证短语的核心(Evidential^(0))。临夏方言“说”类标记的共现现象、引语标记和传闻示证标记的双重功能以及小句的强制限定性等特征表明它是在长期的语言接触影响下,借用蒙古语族语言引语动词ge-的语法功能,从而产生的一种不同于其他汉语方言的新型标记模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临夏方言 ”类标记 引语标记 传闻示证标记 标句词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民俗的口头程式文化与身份认同——基于对宁夏隆德地区“仪程官说仪程”的考察
12
作者 刘磊 刘鑫 《当代传播》 北大核心 2025年第2期102-107,共6页
口头程式是由程式、主题和叙事范式三层结构所组成的口头传统,非记忆的“口承性”和“在表演中创作”是这一传统民俗表演的内核。宁夏隆德地区“仪程官说仪程”民俗中的程式化表达和独特的格律模式作为仪式符号,在社火队伍中通过仪程官... 口头程式是由程式、主题和叙事范式三层结构所组成的口头传统,非记忆的“口承性”和“在表演中创作”是这一传统民俗表演的内核。宁夏隆德地区“仪程官说仪程”民俗中的程式化表达和独特的格律模式作为仪式符号,在社火队伍中通过仪程官说唱的象征行为,建构起祭祀与祝福的仪式空间,并通过社火队伍的行进实现仪式空间的延展和参与者的邀请与接纳,构成以社火仪式为纽带的多样的身份认同。同时,媒介技术的发展从传承方式上消解了口头传统的“口承性”内核,瓦解了仪式空间中对神灵祭祀的意义,并推动了仪式参加者身份认同的转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仪程官仪程 仪式传播 口头程式 身份认同 宁夏隆德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诗髓说:翁方纲的理论互文与清代前中期诗学演进
13
作者 宋子乔 《江海学刊》 北大核心 2025年第2期243-254,256,共13页
翁方纲是清代诗学思想史中的重要人物,过往研究多集中于其“肌理”说,而“诗髓”说在其诗学与艺术思想中同样占据十分重要的位置。翁方纲曾在《诗髓说》《渔洋诗髓论》以及别集中多次对“诗髓”概念进行阐释,借此讨论诗歌的本质、创作... 翁方纲是清代诗学思想史中的重要人物,过往研究多集中于其“肌理”说,而“诗髓”说在其诗学与艺术思想中同样占据十分重要的位置。翁方纲曾在《诗髓说》《渔洋诗髓论》以及别集中多次对“诗髓”概念进行阐释,借此讨论诗歌的本质、创作、风格等话题。这种理论体系的形成受到清代前中期政治氛围与诗学思想的影响,体现出对性情诗学、“温柔敦厚”说、“神韵”说等观念的继承与演变,呈现出清人对宋代诗学思想的观照,由此展示出清代前中期诗学流变的脉络与路径。“诗髓”与“肌理”互为表里,相辅相成,形成了一种有趣的理论互文,指向翁方纲诗学思想中的“性情”“诗境”“事境”等多个诗学范畴,共同构成翁方纲思想框架的整体面貌。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翁方纲 诗髓 肌理 互文 诗境 事境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古史层累造成说”的变体与异同
14
作者 郭伟涛 《人文杂志》 北大核心 2025年第1期105-116,共12页
顾颉刚提出的“古史层累造成说”大致可以理解为两种类型:一是《与钱玄同先生论古史书》表达的狭义之说,论述的是古史帝王的出现时间和次序,具有一元单线的特点;一是《答刘胡两先生书》《战国秦汉间人的造伪与辨伪》等文献透露的广义之... 顾颉刚提出的“古史层累造成说”大致可以理解为两种类型:一是《与钱玄同先生论古史书》表达的狭义之说,论述的是古史帝王的出现时间和次序,具有一元单线的特点;一是《答刘胡两先生书》《战国秦汉间人的造伪与辨伪》等文献透露的广义之说,论述的是古史帝系的演进,具有多元多线的特点。顾颉刚的狭义说与崔述《考信录》存在深刻而重要的差异。顾颉刚的广义说包含了狭义说,可以视为虚构(+传说)—移并—层累说。在学界的辩难中,广义说又形成两种变体:杨宽的分化(+虚构)—移并—层累说,徐中舒、李锐的传说—移并—层累说。前者与顾颉刚的广义说关系更紧密。明确“古史层累造成说”的不同内涵和流变,不仅有利于正确认识和评价这一影响深远的学说,也有利于上古史研究的开展和推进。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顾颉刚 “古史层累造成 崔述 “神话演变分化 古史传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对话”视域下荀子的辨说伦理刍议
15
作者 陈晨捷 《华东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北大核心 2025年第2期70-77,180,共9页
荀子的辨说主张具有较为突出的“对话”特征,如在“说”上要求“以仁心说”“疑则不言”等,在“辨”上要求“辨则尽故”“以公心辩”等。总体而言,他认为辨说应符合三大伦理:一、要以人类社会的整体利益为立论的出发点与价值旨归;二、... 荀子的辨说主张具有较为突出的“对话”特征,如在“说”上要求“以仁心说”“疑则不言”等,在“辨”上要求“辨则尽故”“以公心辩”等。总体而言,他认为辨说应符合三大伦理:一、要以人类社会的整体利益为立论的出发点与价值旨归;二、在辨说中主体应向他者敞开并尊重对方的同等权益;三、各方的观点应得到别人发自本心的认同而不可假之于任何外力。不过若以哈贝马斯“对话伦理学”为观照,荀子关于辨说的构想仍有不足,比如他对辨说的态度比较消极、先预设结果再试图通过辨说以达成共识、不支持多元价值、未能平等对待所有的言说与所有人的话语权利、缺乏对言语本身性质的讨论等。但若悬置其价值优先的立场,荀子“以仁心说,以学心听,以公心辩”对现代社会而言仍具积极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荀子 哈贝马斯 “对话”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黄河下游流域的文化界说——兼论华北平原在黄河文化中的历史地位
16
作者 王志民 宋宁 《河北学刊》 北大核心 2025年第1期98-110,共13页
黄河下游流域与文化的界定,是黄河文化研究中的一个重大问题。论者将黄淮海平原的广阔区域都作为黄河下游流域的传统看法是不恰当的。淮河作为一条大河,自有其独立的流域范围,“夺淮入海”时期,黄河夺占淮河支流和主河道,主要系人为因... 黄河下游流域与文化的界定,是黄河文化研究中的一个重大问题。论者将黄淮海平原的广阔区域都作为黄河下游流域的传统看法是不恰当的。淮河作为一条大河,自有其独立的流域范围,“夺淮入海”时期,黄河夺占淮河支流和主河道,主要系人为因素改道和维持所致,且多为河道游移、水系混乱的“地上河”,并未形成自己的“集水区”;在文化上,淮河文化是长江文化的亚文化,在春秋战国时期是长江楚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故无论从流域还是文化上看,淮河流域都不能作为黄河下游流域看待。泰沂山西延伏脉以北的华北平原,是黄河天然形成的入海之地;在秦汉以前,是中华文明起源、三代文明奠基的重要区域之一,是春秋战国时代的文化重心,是实现秦汉“大一统”的经学繁荣基地和思想库。该地区在中华文明起源、形成及中华民族共同体奠基的重要历史时期作出了突出贡献,是奠定黄河文化为中华民族“根”与“魂”的核心区之一。华北平原及其文化就是黄河下游的流域与文化。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黄河下游 文化界 华北平原 黄河文化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韩国学者中国现代文学史著述的鲁迅论说
17
作者 王明真 《山东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北大核心 2025年第2期34-43,共10页
韩国学者中国现代文学史著述中的鲁迅书写呈现出“核心-非核心-准核心”的变化轨迹,对鲁迅杂文的论说与阐释,也迥异于中国学者著述的文学史。这种差异的形成与韩国鲁迅接受史、韩国文学批评场域存在密切关系。值得关注的是,韩国学者洪... 韩国学者中国现代文学史著述中的鲁迅书写呈现出“核心-非核心-准核心”的变化轨迹,对鲁迅杂文的论说与阐释,也迥异于中国学者著述的文学史。这种差异的形成与韩国鲁迅接受史、韩国文学批评场域存在密切关系。值得关注的是,韩国学者洪昔杓另辟蹊径,将鲁迅对韩国诗人李陆史的影响纳入中国现代文学史著述范畴,这意味着在全球化与区域国别研究互动的学术视域下,鲁迅研究经历了更加多元的跨国比较研究范式转型。本文通过考察韩国学者中国现代文学史著述中的鲁迅论说,试图呈现其中脉络与存在问题,剖析地缘政治、学术传统与文化认同等多重因素的交互作用,以期为鲁迅文学的世界性研究提供镜鉴。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韩国 中国现代文学史 鲁迅论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淮南王升仙说的文本新变与文学塑造
18
作者 徐昌盛 《中国文学研究》 北大核心 2025年第3期33-40,共8页
淮南王刘安从史书中的叛王形象演变成得道升仙的神仙形象,这与他招致方士编有长生不老的秘书有关。魏晋时期,随着道教的兴起与发展,淮南王升仙说也日渐从儒言俗说进化成神奇曲折的故事。及至东晋,刘安招致的八公也从术士进化到神仙。刘... 淮南王刘安从史书中的叛王形象演变成得道升仙的神仙形象,这与他招致方士编有长生不老的秘书有关。魏晋时期,随着道教的兴起与发展,淮南王升仙说也日渐从儒言俗说进化成神奇曲折的故事。及至东晋,刘安招致的八公也从术士进化到神仙。刘安随八公升仙后,形象遭遇祛魅化演绎,即因他傲慢得罪了主事者而被贬谪去守天厕,后来成为仅能长生的散仙人。淮南王升仙说在文人的巧思妙笔下,成为多种艺术形态的表现对象,不仅丰富了诗文表达的意象题材,而且开辟了独特的审美意境。淮南王升仙故事与西王母仙降故事等,呈现了早期传说向小说发展的面貌。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淮南王升仙 文本新变 文学塑造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微型小说的命名与理论困境及《小说界》的助推策略
19
作者 颜光洁 《中国当代文学研究》 北大核心 2025年第2期110-117,共8页
自1981年5月《小说界》创刊并首辟“微型小说”专栏伊始,微型小说之名便开始受到文坛关注,但也一直面临着“名不正,则言不顺”的话语困境,与命名困境相伴而来的则是文学理论与批评的缺席。由此,导致微型小说长期以来处于一种潜隐姿态。... 自1981年5月《小说界》创刊并首辟“微型小说”专栏伊始,微型小说之名便开始受到文坛关注,但也一直面临着“名不正,则言不顺”的话语困境,与命名困境相伴而来的则是文学理论与批评的缺席。由此,导致微型小说长期以来处于一种潜隐姿态。尽管如此,《小说界》并未放弃对微型小说的推介,刊载著名作家作品和译介外国微型小说、发表并点评古典微型小说以作示范、主编隐身化名参与微型小说写作、长期举办各类征文等措施,多管齐下,助推微型小说的发展,使微型小说逐步成为与中长短篇小说并肩而立的第四种小说体,并得到鲁迅文学奖的承认和文学史的接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微型小 命名难题 理论困境 《小界》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五德终始说与司马迁的历史书写——以《史记》与岳麓秦简史料矛盾的考辨为中心
20
作者 符奎 《文史哲》 北大核心 2025年第2期44-53,166,共11页
据《史记·秦始皇本纪》记载,秦始皇巡行至湘山时,因渡江遇大风而迁怒湘君,下令“皆伐湘山树,赭其山”,但《岳麓书院藏秦简(伍)》相关律令却记载秦始皇对湘山及其周边地区的树木采取了保护措施,下诏“皆禁勿伐”。这一史实之间矛盾... 据《史记·秦始皇本纪》记载,秦始皇巡行至湘山时,因渡江遇大风而迁怒湘君,下令“皆伐湘山树,赭其山”,但《岳麓书院藏秦简(伍)》相关律令却记载秦始皇对湘山及其周边地区的树木采取了保护措施,下诏“皆禁勿伐”。这一史实之间矛盾的产生,可能是司马迁根据另一来源史料构建土德虞舜与水德秦王朝之间的相克关系所致。邹衍所主张的五德终始说对司马迁的历史观与历史书写产生了深刻的影响。《史记》所记历史始于土德的黄帝,终于汉朝正式颁布土德制度的太初年间。在这一历史过程中,如果秦因土德之兴而亡,不仅可以为汉土德说确立历史依据,而且是五德运行周而复始过程中的重要环节,从而被司马迁赋予了特殊的历史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秦始皇 五德终始 司马迁 《史记》 岳麓秦简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250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