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16篇文章
< 1 2 6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小冰麦(Triticum aestivum-Agropyron intermedium)对盐胁迫和碱胁迫的生理响应 被引量:112
1
作者 杨春武 李长有 +2 位作者 尹红娟 鞠淼 石德成 《作物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7年第8期1255-1261,共7页
将两种中性盐(NaCl和Na2SO4)和两种碱性盐(NaHCO3和Na2CO3)按摩尔质量比1∶1混合,在60~300mmolL-1盐浓度内模拟出5种强度的盐胁迫条件,在30~180mmolL-1盐浓度内模拟出6种强度的碱胁迫条件,并以此对小冰麦苗胁迫处理12d。测定相对生长... 将两种中性盐(NaCl和Na2SO4)和两种碱性盐(NaHCO3和Na2CO3)按摩尔质量比1∶1混合,在60~300mmolL-1盐浓度内模拟出5种强度的盐胁迫条件,在30~180mmolL-1盐浓度内模拟出6种强度的碱胁迫条件,并以此对小冰麦苗胁迫处理12d。测定相对生长率(RGR)、含水量、丙二醛(MDA)、电解质外渗率、叶绿素、类胡萝卜素6项胁变指标和Na+、K+、脯氨酸、甜菜碱、有机酸5种溶质含量。结果表明,碱胁迫下小冰麦的各项胁变反应均明显大于盐胁迫下。在本试验条件下,小冰麦可耐受的最高盐胁迫浓度为300mmolL-1,而碱胁迫仅为150mmolL-1。碱胁迫造成小冰麦光合色素含量急剧下降,可能是其危害甚于盐胁迫的原因之一。碱胁迫下有机酸大量积累可能是小冰麦响应碱胁迫的特殊生理机制。试验结果证明盐、碱胁迫是两种性质不同的胁迫,不仅对植物的作用机制不同,而且植物的适应机制也不同。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小冰麦 盐胁迫 碱胁迫 生理响应
在线阅读 下载PDF
Ochrobacterum intermedium DN2新型烟碱降解酶的分离纯化 被引量:2
2
作者 李颖 袁勇军 +2 位作者 陆兆新 吕凤霞 别小妹 《食品科学》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6年第12期287-290,共4页
中间苍白杆菌(OchrobacterumintermediumDN2)是一株新发现的可以降解烟碱的菌株。本研究对O.intermediumDN2烟碱降解酶的合成动态进行了分析,确定其酶的合成模式为同步合成型。另外,对它的烟碱降解酶进行了分离纯化。粗酶经硫酸铵沉淀、... 中间苍白杆菌(OchrobacterumintermediumDN2)是一株新发现的可以降解烟碱的菌株。本研究对O.intermediumDN2烟碱降解酶的合成动态进行了分析,确定其酶的合成模式为同步合成型。另外,对它的烟碱降解酶进行了分离纯化。粗酶经硫酸铵沉淀、SephadexG-100分子筛层析、DEAE-SephadexA50离子交换层析等步骤后获得电泳纯的烟碱降解酶,纯化倍数35.24倍,酶活回收率6.4%。经SDS-PAGE电泳确定为电泳纯,测得该酶的分子量约为40.06kDa。由中间苍白杆菌产生的烟碱降解酶的分离纯化在国内外还是首次报道。 展开更多
关键词 Ochrobacterum intermedium DN2 烟碱降解酶 纯化
在线阅读 下载PDF
Ochrobactrum intermedium培养条件优化及其对含蜡原油作用效果分析 被引量:2
3
作者 何洋 董美 +2 位作者 杜胜男 李阔 王卫强 《现代化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2年第S02期196-200,204,共6页
利用微生物对原油蜡组分的降解作用,解决含蜡原油开采与输送过程中的蜡沉积问题。从大庆油田受原油污染土壤中筛选出一株Ochrobactrum intermedium H6,考察菌H6对含蜡原油的作用效果。实验结果表明,菌H6最优培养条件为温度34℃、培养基... 利用微生物对原油蜡组分的降解作用,解决含蜡原油开采与输送过程中的蜡沉积问题。从大庆油田受原油污染土壤中筛选出一株Ochrobactrum intermedium H6,考察菌H6对含蜡原油的作用效果。实验结果表明,菌H6最优培养条件为温度34℃、培养基初始pH为6。菌H6可产生脂肽类生物表面活性剂,在与大庆原油作用10 d后,原油蜡含量降低5.74%,当温度为菌株最优培养温度34℃时,降黏率达到49.37%。菌H6可对原油蜡组分进行降解,具有在油田清防蜡过程中发挥作用的潜力。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含蜡原油 中间苍白杆菌 生物表面活性剂 除蜡性能 原油流动性
在线阅读 下载PDF
phlb基因在中国春Tal kr phlb基因综合体与Agropyron intermedium杂交中的作用 被引量:2
4
作者 樊路 韩敬花 +1 位作者 邓景扬 潘淑婷 《作物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1993年第6期558-561,共4页
本文对中国春Tal kr phlb基因综合体,Tal中国春与Ag.intermedium杂种F_1花粉母细胞减数分裂中期Ⅰ染色体配对情况进行了比较研究。 证明phlb基因可以诱导普通小麦与Ag.intermdium间部分同源染色体配对、交换,从而有可能以染色体易位的... 本文对中国春Tal kr phlb基因综合体,Tal中国春与Ag.intermedium杂种F_1花粉母细胞减数分裂中期Ⅰ染色体配对情况进行了比较研究。 证明phlb基因可以诱导普通小麦与Ag.intermdium间部分同源染色体配对、交换,从而有可能以染色体易位的方式把Ag.intermedium中的有益基因转移到普通小麦中。在Ag.intermedium(葡萄牙),Ag.intermedtam(伊朗)中都不含有Ph1基因。但在Ag.intermedium(伊朗)中可能存在Ph-like基因,其作用比Ph1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小麦 品种 杂交育种 基因转移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响应面法优化羽毛降解菌Ochrobactrum intermedium JY-25的降解培养基
5
作者 凌晓宁 刘群 +3 位作者 张荣 章启慧 章帅文 李昆太 《生物灾害科学》 2021年第2期228-236,共9页
【目的】作为构成羽毛主要成分的角蛋白,因其存在大量相互交联的二硫键、氢键和盐键等化学键,导致羽毛结构稳定难以被常规手段降解。相较于物理、化学方法降解废弃羽毛,利用微生物产生的角蛋白酶使废弃羽毛变成可再生资源,具有高效、环... 【目的】作为构成羽毛主要成分的角蛋白,因其存在大量相互交联的二硫键、氢键和盐键等化学键,导致羽毛结构稳定难以被常规手段降解。相较于物理、化学方法降解废弃羽毛,利用微生物产生的角蛋白酶使废弃羽毛变成可再生资源,具有高效、环保的优点。课题组前期从家禽养殖场的土壤中分离、筛选到一株羽毛降解菌,经鉴定该菌株为中间苍白杆菌JY-25。研究旨在进一步提高中间苍白杆菌JY-25的羽毛降解率,为今后工业化降解废弃羽毛提供依据。【方法】依次采用单因素试验、Plackett-Burman试验设计和响应面法对中间苍白杆菌JY-25的羽毛降解培养基进行优化。【结果】通过单因素试验确定了在降解培养基中外加碳源(糊化淀粉)和氮源(玉米粉)时,都能提高羽毛的降解率。Plackett-Burman试验设计发现降解培养基的8种成分中,糊化淀粉、硫酸亚铁和羽毛量是影响中间苍白杆菌JY-25对羽毛降解率的显著因素。最后通过响应面法确定了最佳降解培养基的组分为:羽毛2 g/L、糊化淀粉15 g/L、玉米粉10 g/L、硫酸亚铁0.02 g/L、磷酸氢二钾1.5 g/L、氯化钠0.3 g/L、硫酸镁0.025 g/L、氯化钙0.025 g/L,在该优化的培养基配方下,菌株JY-25的羽毛降解率高达76.31%,相较于初始的降解率提高了24.4%。【结论】经过多种优化方式,显著地提高了中间苍白杆菌JY-25的羽毛降解率,为菌株用于工业化降解废弃羽毛提供了理论基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羽毛 中间苍白杆菌JY-25 Plackett-Burman试验设计 响应面法 降解培养基优化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中间偃麦草与小麦杂交后代的细胞遗传学及性状特点的研究 被引量:25
6
作者 王洪刚 孔令让 +4 位作者 李平路 亓增军 刘树兵 孔凡晶 朱军 《作物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1999年第3期373-380,共8页
中间偃麦草作父本与小麦品种烟农15杂交,杂交结实率为71.72%,杂种F_1在套袋自交和开放授粉条件下的自交结实率分别为32.05%和69.66%.以7个杂种世代为材料,对其细胞遗传学及性状特点进行研究.结果表明,F_1 PMC MI染色体的联会频率较高,... 中间偃麦草作父本与小麦品种烟农15杂交,杂交结实率为71.72%,杂种F_1在套袋自交和开放授粉条件下的自交结实率分别为32.05%和69.66%.以7个杂种世代为材料,对其细胞遗传学及性状特点进行研究.结果表明,F_1 PMC MI染色体的联会频率较高,细胞内二价体数目平均为13.73个;F_2和F_3两个自交世代的染色体数目显著多于双亲和F_1的42条;杂种F_1在减数第二分裂后期染色体发生不对称分离,形成了不完全减数配子.回交可较快地削减后代染色体数目,回交次数太多会导致偃麦草染色体较快地丢失,这不利于双亲染色体的重组.不同杂种世代均有不同频率的四价体出现,因此在中间偃麦草与小麦杂交后代中可能存在较为普遍的染色体易位重组.杂种后代性状分离复杂,变异类型丰富.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间偃麦草 小麦 杂交 性状 细胞遗传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中间偃麦草的GISH分析 被引量:29
7
作者 吉万全 薛秀庄 +4 位作者 王秋英 王长有 FEDAK George PATROSKI Rene 刘广田 《西北植物学报》 CAS CSCD 2001年第3期401-405,T001,共6页
以染色体组为 Ee Ee 的二倍体长穗偃麦草 (Thinopyrum elongatum,2 n=2 x=1 4)、染色体组为 Eb Eb的二倍体比萨偃麦草 (Th.bessarabicum,2 n=2 x=1 4)、染色体组为 St St St St的四倍体拟鹅冠草 (Pseudoroegneiria strigosa,2 n=4x=2 8... 以染色体组为 Ee Ee 的二倍体长穗偃麦草 (Thinopyrum elongatum,2 n=2 x=1 4)、染色体组为 Eb Eb的二倍体比萨偃麦草 (Th.bessarabicum,2 n=2 x=1 4)、染色体组为 St St St St的四倍体拟鹅冠草 (Pseudoroegneiria strigosa,2 n=4x=2 8)的总基因组 DNA为探针 ,对中间偃麦草 (Th.intermedium)进行 GISH分析。结果表明 ,中间偃麦草是由 2个亲缘关系较近的染色体组、1个亲缘关系较远的染色体组构成 ;中间偃麦草所含的亲缘关系较近的染色体组分别与二倍体长穗偃麦草染色体组 Ee、比萨偃麦草染色体组 Eb、以及 1个亲缘关系较远的染色体组与拟鹅冠草染色体组 St 基本相似 ,但不完全一样。因而 ,中间偃麦草的染色体组用Eet Eet Ebt Ebt St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染色体组 GISH 中间堰麦草 小麦近缘种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中型狼尾草幼苗对PEG、低温和盐胁迫的生理应答 被引量:53
8
作者 张怀山 赵桂琴 +2 位作者 栗孟飞 夏曾润 王春梅 《草业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14年第2期180-188,共9页
采用PEG-6000、低温和NaCl处理模拟逆境胁迫的方法,系统研究了中型狼尾草幼苗在3种不同胁迫条件下的生理生化特性的变化,并对其抗逆性、各生理生化指标的相关性进行了综合评价与分析。结果显示,1)随着PEG浓度的增加,可溶性蛋白含量表现... 采用PEG-6000、低温和NaCl处理模拟逆境胁迫的方法,系统研究了中型狼尾草幼苗在3种不同胁迫条件下的生理生化特性的变化,并对其抗逆性、各生理生化指标的相关性进行了综合评价与分析。结果显示,1)随着PEG浓度的增加,可溶性蛋白含量表现为先增后降再增的趋势;可溶性糖含量呈现先增后降,在PEG 5%时达到最大;脯氨酸含量显著升高,在PEG 20%时含量是CK的6.0倍;MDA含量呈现"急剧增加—相对稳定—迅速下降"的变化趋势,PEG 5%时MDA累积量达到最大;SOD活性总体上呈"急剧下降—微增—迅速上升"的趋势,PEG 5%时最低,PEG 20%时达到最大。2)低温胁迫过程中,可溶性蛋白和可溶性糖含量均随温度降低总体呈现先升高后下降的趋势;脯氨酸含量随温度的降低均呈升高趋势;MDA含量随低温处理时间的延长而增大;SOD活性随温度的降低总体呈现先升高后下降的趋势。3)随着NaCl胁迫水平的加强,可溶性蛋白含量表现为先增后降的变化趋势;可溶性糖、脯氨酸和MDA含量均随着NaCl浓度的增大而增加;SOD活性则呈现"微增—缓慢降低—急剧下降"的变化趋势。相关性分析结果显示:PEG胁迫下,脯氨酸含量与可溶性糖含量呈显著负相关;低温4h胁迫下,MDA含量与可溶性糖含量显著正相关,与脯氨酸含量极显著正相关;NaCl胁迫下,可溶性糖含量与脯氨酸含量和MDA含量极显著正相关,SOD活性与可溶性糖含量、MDA含量呈显著负相关,而与可溶性蛋白显著正相关。以上结果表明,中型狼尾草适应逆境胁迫受到多种生理生化的调节,且各生理生化物质之间存在一定的相关性,其生理指标的动态变化是中型狼尾草应答逆因子胁迫的重要生理调节机制,体现了其抵抗逆境胁迫、减轻伤害的适应性反应。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型狼尾草 逆境胁迫 生理指标 相关性分析 适应性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抗白粉病八倍体小偃麦和双体异附加系的鉴定 被引量:20
9
作者 林小虎 王黎明 +5 位作者 李兴锋 陆文辉 赵逢涛 李文才 高居荣 王洪刚 《作物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5年第8期1035-1040,i0004,共7页
对从中间偃麦草(Elytrigiaintermedium)与普通小麦品种烟农15杂交后代中选育的双体异附加系山农Line15和八倍体小偃麦山农TE263的形态学、细胞学观察结果表明,它们的主要形态性状介于双亲之间,根尖细胞染色体数目分别为2n=44和2n=56,PMC... 对从中间偃麦草(Elytrigiaintermedium)与普通小麦品种烟农15杂交后代中选育的双体异附加系山农Line15和八倍体小偃麦山农TE263的形态学、细胞学观察结果表明,它们的主要形态性状介于双亲之间,根尖细胞染色体数目分别为2n=44和2n=56,PMCMⅠ染色体构型分别为2n=22Ⅱ和2n=28Ⅱ;以中间偃麦草总基因组DNA为探针的荧光原位杂交结果表明,山农Line15是在小麦的遗传背景中附加了2条中间偃麦草染色体的双体异附加系;山农TE263是在小麦的遗传背景中附加了14条中间偃麦草染色体,为小麦-中间偃麦草部分双二倍体;白粉病15号生理小种接种鉴定证明,山农TE263对白粉病免疫,山农Line15对白粉病高抗近免疫;其抗性可能均来源于中间偃麦草。RAPD和SSR分析结果表明,在供试的120个随机引物中有1个引物S170(5′-ACAACGCGAG-3′)能在山农Line15中稳定地扩增出中间偃麦草的特异谱带,可用以鉴定山农Line15;在192对SSR引物中,有1对引物Xgdm68-5D(P1:5′-GCCTGACCACTCCCATAAAA-3′;P2:5′-TCGGAAGGGGGACTATACAA-3′)能在山农Line15及其双亲间揭示特异性差异,并初步推测山农Line15中所附加的中间偃麦草染色体可能来源于第5同源群。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小麦 中间偃麦草 基因组荧光原位杂交 RAPD SSR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一个小麦-中间偃麦草异代换系的形态学和细胞学鉴定 被引量:15
10
作者 王黎明 林小虎 +4 位作者 赵逢涛 郑晓雯 高居荣 李兴峰 王洪刚 《西北植物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5年第3期441-447,共7页
中间偃麦草含有丰富的优良基因 ,在小麦的遗传改良中具有重要利用价值 .对从中间偃麦草与小麦品种烟农 15杂种后代 BC2 F4 中选育的小麦种质系山农 0 0 95进行形态学和细胞学鉴定 ,结果表明 :山农 0 0 95株高 78cm,穗长 17.3cm,旗叶长... 中间偃麦草含有丰富的优良基因 ,在小麦的遗传改良中具有重要利用价值 .对从中间偃麦草与小麦品种烟农 15杂种后代 BC2 F4 中选育的小麦种质系山农 0 0 95进行形态学和细胞学鉴定 ,结果表明 :山农 0 0 95株高 78cm,穗长 17.3cm,旗叶长 36 .3cm,旗叶宽 3.0 3cm,茎杆粗壮 ,繁茂性好 ,既长又宽的旗叶、长圆锥型穗是其显著的形态学特征 ;其根尖细胞染色体数目为 2 n=4 2 ,花粉母细胞减数分裂中期 PMC M 染色体构型为 2 n=2 1 ;它与普通小麦的杂种 F1 PMC M 绝大多数细胞出现 2个单价体 ,没有观察到多价体 ,平均染色体构型为 2 n=2 0 .0 8 +1.84 .以上结果表明 ,山农 0 0 95是一个小麦 -中间偃麦草的双体异代换系 .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小麦 中间偃麦草 形态学 细胞学 异代换系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中间偃麦草SGT1基因的克隆及其抗病功能的分析 被引量:18
11
作者 王凯 杜丽璞 +6 位作者 张增艳 廖勇 徐惠君 姚乌兰 杨昆 邵艳军 辛志勇 《作物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8年第3期520-525,共6页
为了探索中间偃麦草SGT1基因在小麦抗病反应中的应用潜力,采用RT-PCR和RACE方法克隆出中间偃麦草SGT1基因,命名为TiSGT1。该基因编码蛋白具有SGT1蛋白典型的功能域结构,与大麦SGT1序列高度同源。通过基因重组技术构建了TiSGT1的高效组... 为了探索中间偃麦草SGT1基因在小麦抗病反应中的应用潜力,采用RT-PCR和RACE方法克隆出中间偃麦草SGT1基因,命名为TiSGT1。该基因编码蛋白具有SGT1蛋白典型的功能域结构,与大麦SGT1序列高度同源。通过基因重组技术构建了TiSGT1的高效组成型表达载体,通过基因枪法将该载体转化到小麦品种扬麦12基因组中。对转基因植株PCR、Southern杂交与RT-PCR分析表明,TiSGT1基因可在T0、T1和T2代转基因小麦中遗传和表达。黄矮病、白粉病抗性鉴定结果表明,SGT1的超量表达可以提高小麦对黄矮病、白粉病的抗性,TiSGT1可以作为小麦广谱抗病性改良的潜在基因资源。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间偃麦草 白粉病 SGT1 基因克隆 小麦 抗病性鉴定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寒地多年生小麦的选育与细胞遗传学分析 被引量:14
12
作者 赵海滨 张延明 +4 位作者 史春龙 闫小丹 田超 厉永鹏 李集临 《作物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2年第8期1378-1386,共9页
通过杂交方法获得八倍体小偃麦与中间偃麦草杂种后代,对该杂交后代进行了形态学观察和细胞遗传学分析。杂交当代结实率为10%~39%;F1表现为两亲中间型,多年生,抗小麦多种病害,生长的第2和第3年结少量种子,结实率为2%~3%;F2分离复杂,出... 通过杂交方法获得八倍体小偃麦与中间偃麦草杂种后代,对该杂交后代进行了形态学观察和细胞遗传学分析。杂交当代结实率为10%~39%;F1表现为两亲中间型,多年生,抗小麦多种病害,生长的第2和第3年结少量种子,结实率为2%~3%;F2分离复杂,出现八倍体小偃麦类型和中间偃麦草类型的多年生材料;F3和F4代出现一些普通小麦类型的多年生小麦,表现多分蘖、多小穗、抗病、抗寒。F1根尖有丝分裂中发现49条染色体,在减数分裂中期I形成14~17个二价体和4~21个单价体;而F2和F3代减数分裂时形成14~21个二价体和9~17个单价体。杂种后代结实率逐代恢复。F1植株已在田间自然条件下生长5年。从F4代中获得了4个植株高大(140cm)、分蘖丰富(60个以上)、小穗多(25~30个)的饲草型多年生小麦株系,它们不仅具有良好的刈割再生能力,而且兼抗多种病害,抗寒性好,草质与中间偃麦草相似。还获得了一些普通小麦类型的多年生株系,有待进一步改良。这些结果为多年生小麦的遗传研究和利用提供了信息和材料基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间偃麦草 多年生小麦 形态特征 细胞遗传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小麦-偃麦草杂种后代及小麦种质资源对纹枯病的抗性 被引量:12
13
作者 李洪杰 王晓鸣 +3 位作者 陈怀谷 李伟 刘东涛 张会云 《作物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3年第6期999-1012,共14页
为鉴定小麦-偃麦草杂种后代以及我国小麦品种和育种中间品系对纹枯病的抗性,并且解析偃麦草染色体与纹枯病抗性的关系,在徐州和南京两个试点,采用田间病圃法对321份普通小麦品种或品系和56份小麦-偃麦草杂种后代材料进行了纹枯病抗性鉴... 为鉴定小麦-偃麦草杂种后代以及我国小麦品种和育种中间品系对纹枯病的抗性,并且解析偃麦草染色体与纹枯病抗性的关系,在徐州和南京两个试点,采用田间病圃法对321份普通小麦品种或品系和56份小麦-偃麦草杂种后代材料进行了纹枯病抗性鉴定。在徐州试点没有发现高抗纹枯病的种质,但是有52份材料表现中抗反应型,包括34份普通小麦材料,其中萧农8506-1、小偃81、冀植4001、农大195、徐州8913和京东3066A-3的相对抗病指数高于0.7。在南京试点,全部普通小麦材料都不抗纹枯病,只有5份小麦-偃麦草种质表现中抗反应型。部分小麦-偃麦草种质的病情指数不但显著低于感病对照品种苏麦3号和扬麦158,而且还低于抗病对照品种安农8455和宁麦9号,如小麦-中间偃麦草4Ai#2或4Ai#2S附加系、代换系和易位系材料TA3513、TA3516、TA3517和TA3519及小麦-长穗偃麦草第4部分同源群染色体代换系SS767,说明中间偃麦草4Ai#2染色体和长穗偃麦草4J染色体可能与纹枯病病情指数降低有关。基因组原位杂交分析结果表明,4Ai#2染色体属中间偃麦草的Js基因组,而长穗偃麦草与纹枯病抗性相关的第4部分同源群染色体属J基因组。虽然纹枯病与眼斑病的发病部位和症状非常相似,但抗眼斑病基因Pch1(Madsen)和Pch2(Cappelle-Desprez)对纹枯病无效。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小麦 中间偃麦草 长穗偃麦草 纹枯病 抗病性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甘氨酸-硝酸盐法制备中温SOFC电解质及电极材料 被引量:19
14
作者 纪媛 刘江 +2 位作者 贺天民 丛立功 苏文辉 《高等学校化学学报》 SCIE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2年第7期1227-1230,共4页
采用一种新的燃烧合成陶瓷粉末的方法——甘氨酸 -硝酸盐法合成中温 SOFC所有元件的初始粉体 ,电池的电解质材料是 (Ce O2 ) x(Sm O1 .5) 1 - x(x=0 .9,0 .85 ,0 .8) ,阳极材料是掺 (Ce O2 ) 0 .8(Sm O1 . 5) 0 .2 (SDC)的Ni O,阴极材料... 采用一种新的燃烧合成陶瓷粉末的方法——甘氨酸 -硝酸盐法合成中温 SOFC所有元件的初始粉体 ,电池的电解质材料是 (Ce O2 ) x(Sm O1 .5) 1 - x(x=0 .9,0 .85 ,0 .8) ,阳极材料是掺 (Ce O2 ) 0 .8(Sm O1 . 5) 0 .2 (SDC)的Ni O,阴极材料是 SDC与 La0 .6 Sr0 .4 Fe0 .8Co0 .2 O3的复合材料 .其中以 (Ce O2 ) 0 .9(Sm O1 .5) 0 .1 为电解质的单电池性能最好 ,在 75 0℃时短路电流密度为 0 .5 A/cm2 ,最大功率密度达 0 .1 0 4W/cm2 .通过 SEM结果分析 ,掺杂摩尔分数 2 0 % Sm O1 .5的电解质晶界非常明显 ,而掺杂 1 0 %的电解质晶界有很强的融合消失的趋势 .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电解质 电极材料 甘氨酸-硝酸盐法 IT-SOFC 中温固体氧化物燃料电池 氧化钐 氧化铈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中型狼尾草种质资源遗传多样性的ISSR分析 被引量:15
15
作者 张怀山 夏曾润 +2 位作者 栗孟飞 王春梅 杨世柱 《西北植物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4年第2期256-264,共9页
运用ISSR标记对采自云南的25份野生种质和4份驯化新品系中型狼尾草材料进行遗传多样性分析.结果显示:(1)50条ISSR引物中共筛选出10条能扩增出清晰条带且多态性明显的引物,29份材料DNA共获得72个扩增位点,其中多态性位点62个,多态性... 运用ISSR标记对采自云南的25份野生种质和4份驯化新品系中型狼尾草材料进行遗传多样性分析.结果显示:(1)50条ISSR引物中共筛选出10条能扩增出清晰条带且多态性明显的引物,29份材料DNA共获得72个扩增位点,其中多态性位点62个,多态性比率为87.4%,平均每条引物扩增位点为7.2个;平均观察等位基因数(Na)、有效等位基因数(Ne)、Shannon多样性信息指数(D和Nei's基因多样性指数(H)分别为1.861 1、1.742 8、0.561 0和0.395 9;种质材料间的遗传相似性系数变幅为0.236~0.903,表现出丰富的遗传多样性.(2)利用UP-GMA聚类分析,以遗传相似系数0.51为界,29份材料划分为4大类,但Mantel检测表明29份种质材料的遗传聚类和地理距离之间不存在显著的正相关关系(r=0.437 0,P=0.204 6).研究结果首次从分子水平揭示了中型狼尾草的遗传多样性和变异水平,为合理地引种、驯化、保护和利用中型狼尾草野生资源提供了重要的参考依据和数据支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型狼尾草 ISSR标记 种质资源 遗传多样性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抗BYDV小麦—中间偃麦草易位系α-淀粉酶2同工酶的研究 被引量:13
16
作者 陈孝 辛志勇 +4 位作者 肖世和 林志珊 徐惠君 杜丽璞 钱幼婷 《作物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1998年第1期16-20,共5页
对抗大麦黄矮病毒病的普通小麦—中间偃麦草易位系F94631和F94885-2进行抗性和α-淀粉酶2同工酶电泳图谱的研究,证明抗性基因和控制α-淀粉酶2形成的结构基因α-Amy-Ag^i2(α-Amy—X2)均位于中间偃麦草第7组染色体(7Ai-1或7X)长臂上.这... 对抗大麦黄矮病毒病的普通小麦—中间偃麦草易位系F94631和F94885-2进行抗性和α-淀粉酶2同工酶电泳图谱的研究,证明抗性基因和控制α-淀粉酶2形成的结构基因α-Amy-Ag^i2(α-Amy—X2)均位于中间偃麦草第7组染色体(7Ai-1或7X)长臂上.这两个基因都呈显性遗传.α-Amy-X2控制形成二条α-淀粉酶2特异酶带,可认为是7Ai—1长臂的生化标记.经BYDV抗性和α-淀粉酶2遗传分析,推断这两个基因位点相距为约29.4个遗传单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偃麦草 大麦黄矮病毒病 淀粉酶 易位系 重组率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利用中间偃麦草抗病基因同源序列分离黄矮病抗性候选基因克隆 被引量:12
17
作者 张增艳 许景升 +3 位作者 刘耀光 王晓萍 林志珊 辛志勇 《作物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4年第3期189-195,共7页
根据已克隆植物抗病 (R)基因编码蛋白质的保守结构设计简并引物 ,利用同源序列法PCR扩增、克隆到 9个具有开放阅读框的中间偃麦草R基因同源片段 (ResistanceGeneAnalogs ,RGAs)。利用抗黄矮病材料 (含Bdv2 )、感黄矮病材料 (无Bdv2 )进... 根据已克隆植物抗病 (R)基因编码蛋白质的保守结构设计简并引物 ,利用同源序列法PCR扩增、克隆到 9个具有开放阅读框的中间偃麦草R基因同源片段 (ResistanceGeneAnalogs ,RGAs)。利用抗黄矮病材料 (含Bdv2 )、感黄矮病材料 (无Bdv2 )进行RFLP分析 ,筛选到 1个NBS类RGA序列TirgaZ1与Bdv2连锁。根据TirgaZ1的序列重新设计 1对引物 ,优化PCR扩增条件 ,将其转化为经典特异PCR标记 (SC TZ1)。利用该特异PCR标记 (SC TZ1)和克隆池 PCR法筛选抗黄矮病小麦 中间偃草易位系HW6 4 2基因组的可转化人工染色体 (Transformation competentArtificialChromosome ,TAC)文库 ,分离到 4个阳性TAC克隆T1~T4。限制酶切图谱分析结果表明 ,T1~T3为 1类 ,插入片段约 2 3kb ,T4为另 1类 ,插入片段约为 2 5kb。以TirgaZ1为探针 ,通过Southern杂交证实了阳性TAC克隆T1、T4为含有TirgaZ1序列的抗病基因候选克隆。分别以中间偃麦草、HW6 4 2和小麦亲本为探针对阳性克隆T1、T4进行Southern分析 ,结果表明 ,阳性TAC克隆T1、T4的插入片段均具有抗黄矮病易位系的中间偃麦草易位染色体片段 7XL ,T1、T4为抗黄矮病基因候选克隆。测定和分析阳性克隆T1插入片段 5 '端 - 6 4 4 8bp部分的序列 ,表明其最长完整开放阅读框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小麦 中间偃麦草 抗病育种 转基因育种 抗病基因 同源序列 黄矮病 候选基因 基因克隆 克隆池PCR 可转化人工染色体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小麦-中间偃麦草双体异附加系的鉴定 被引量:13
18
作者 丁斌 王洪刚 +3 位作者 孙海艳 高居荣 张玉喜 李宪彬 《西北植物学报》 CAS CSCD 2003年第11期1910-1915,共6页
利用形态学、细胞学、A-PAGE和RAPD方法,对5个小麦-中间偃麦草(Thinopyrumintermedium)双体异附加系Line1、Line4、Line10、Line14和Line15进行了鉴定。细胞学鉴定结果表明,它们根尖细胞染色体数目为2n=44,花粉母细胞减数分裂中期 (PMC... 利用形态学、细胞学、A-PAGE和RAPD方法,对5个小麦-中间偃麦草(Thinopyrumintermedium)双体异附加系Line1、Line4、Line10、Line14和Line15进行了鉴定。细胞学鉴定结果表明,它们根尖细胞染色体数目为2n=44,花粉母细胞减数分裂中期 (PMCM )染色体构型为2n=22 ,具有高度的细胞学稳定性;形态学鉴定和A-PAGE电泳分析证明,Line1和Line15可能附加了中间偃麦草第7部分同源群的染色体,Line10和Line14可能附加了中间偃麦草第1部分同源群的染色体,Line4则可能同时存在多种染色体变异;RAPD分析表明,在供试的100个随机引物中,有5个引物S21、S29、S57、S121和S152能够在亲本中间偃麦草和双体异附加系中稳定扩增出特异带型,并可作为异附加系所附加染色体的特异RAPD标记。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小麦 中间偃麦草 双体异附加系 鉴定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抗白粉病小麦-中间偃麦草异附加系的细胞学和RAPD鉴定 被引量:22
19
作者 王洪刚 张建民 刘树兵 《西北植物学报》 CAS CSCD 2000年第1期64-67,共4页
利用细胞学和RAPD 技术,对从小麦与中间偃麦草杂种后代中选育的抗白粉病异附加系DAL66 进行了鉴定。结果证明DAL66 根尖细胞染色体数为44,花粉母细胞减数第一分裂中期(PMC MI)染色体构型为2n= 22Ⅱ。对... 利用细胞学和RAPD 技术,对从小麦与中间偃麦草杂种后代中选育的抗白粉病异附加系DAL66 进行了鉴定。结果证明DAL66 根尖细胞染色体数为44,花粉母细胞减数第一分裂中期(PMC MI)染色体构型为2n= 22Ⅱ。对DAL66 及其双亲进行RAPD 分析,从40 个随机引物中筛选出1 个特异引物(OPE-02)能够稳定地扩增出特异带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小麦 偃麦草 异附加系 细胞学 RAPD 白粉病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兼抗白粉、条锈病小偃麦渗入系CH7124抗性遗传及细胞学鉴定 被引量:10
20
作者 李欣 张晓军 +3 位作者 张丛卓 詹海仙 杨足君 畅志坚 《植物遗传资源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2年第4期577-582,588,共7页
CH7124是通过八倍体小偃麦TAI8335与感病小麦杂交、回交育成的兼抗白粉病、条锈病的小偃麦种质系。利用抗性接种鉴定、细胞学和基因组原位杂交(GISH)技术相结合的方法,对CH7124的抗性来源、遗传方式及细胞学特征进行了分析和鉴定。结果... CH7124是通过八倍体小偃麦TAI8335与感病小麦杂交、回交育成的兼抗白粉病、条锈病的小偃麦种质系。利用抗性接种鉴定、细胞学和基因组原位杂交(GISH)技术相结合的方法,对CH7124的抗性来源、遗传方式及细胞学特征进行了分析和鉴定。结果表明,CH7124在苗期和成株期对条锈菌系CYR29、CYR31、CYR32、CYR33和白粉菌系E09、E20、E21、E26表现为免疫或近免疫,其抗性来自中间偃麦草,受1对显性核基因控制;CH7124的根尖细胞染色体数目为2n=42,花粉母细胞减数分裂中期I(PMC MI)绝大多数细胞内可观察到21个二价体,平均配对构型为2n=0.30 I+20.79 II+0.04 III;与普通小麦中国春、绵阳11的杂种F1中,有80%以上的花粉母细胞可观察到2n=21Ⅱ的染色体构型,其平均配对构型均为2n=21II。说明CH7124具有与普通小麦相似的染色体结构和规则的配对构型。由于利用以中间偃麦草总DNA为标记探针的原位杂交未观察到可见的外源DNA杂交信号,进一步证明CH7124是一个小麦-中间偃麦草的隐形异源渗入系。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小麦 中间偃麦草 抗病异源渗入系 白粉病 条锈病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6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