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4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论南朝“谢灵运体”之本义
1
作者 郭晨光 《中山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北大核心 2025年第5期79-88,共10页
谢灵运在诗歌体式变创及创作技法上具有里程碑式的开创意义,后人效仿不绝乃至形成“谢灵运体”诗歌。与文学史研究将“谢灵运体”视为其山水诗的代名词不同,南朝所论“谢灵运体”包括赠答诗、侍宴应制诗和山水诗三类,其中山水诗在刘宋... 谢灵运在诗歌体式变创及创作技法上具有里程碑式的开创意义,后人效仿不绝乃至形成“谢灵运体”诗歌。与文学史研究将“谢灵运体”视为其山水诗的代名词不同,南朝所论“谢灵运体”包括赠答诗、侍宴应制诗和山水诗三类,其中山水诗在刘宋至梁陈又分流为古今两体。谢灵运在章法结构上的精通以及在创作技法上的可贵尝试,既是“谢灵运体”诗歌的总体特征,也成为后世对这一诗体的共同追求。“谢灵运体”赠答诗和侍宴应制诗在后世诗歌评价中逐渐式微,被“谢惠连体”“颜延之体”所取代,其山水诗客观上被凸显出来,变成了“谢灵运体”的固定符号,遮蔽了其曾经存在的多元丰富的文学样貌。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谢灵运体” “谢惠连体” “颜延之体” 古今体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死—生”仪式:谢晋电影语言与“现代化”
2
作者 聂欣如 《艺术百家》 CSSCI 北大核心 2024年第3期109-116,共8页
在新中国电影中,英雄人物的死亡往往伴随着仪式化表达,谢晋的《红色娘子军》也是同样。在20世纪80年代,谢晋电影中死亡仪式的表达或不再使用,或被改造成了“死—生”仪式,即把情感的表达更多投向未来。谢晋电影语言在20世纪80年代发生... 在新中国电影中,英雄人物的死亡往往伴随着仪式化表达,谢晋的《红色娘子军》也是同样。在20世纪80年代,谢晋电影中死亡仪式的表达或不再使用,或被改造成了“死—生”仪式,即把情感的表达更多投向未来。谢晋电影语言在20世纪80年代发生的变化与彼时“电影语言现代化”的思潮不无关系,而这一思潮背后更有整个社会走向“现代化”的大背景,以及由此产生的对“谢晋电影模式”的批评。立足当下,我们可以看到,电影的仪式化表达应该是一种文化的产物,与观念意识形态的关系不大,谢晋在大变革的时代既顺应了“现代化”的要求,也坚持了传统的审美。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电影 仪式 谢晋 谢晋电影模式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功能保健灸对血脂 血糖影响的临床观察 被引量:9
3
作者 邓柏颖 谢感共 +1 位作者 罗本华 罗敏然 《辽宁中医杂志》 CAS 2002年第6期355-356,共2页
资料表明 ,血脂 (血糖 )代谢异常与心脑血管疾病的发生发展有着极为密切的关系 ,研究对其有效的预防和治疗办法具有重要意义。多年来一直将“谢氏功能保健灸”用于中风病的治疗并取得了良好效果 ,为探明其作用机理 ,对 48例血脂代谢异... 资料表明 ,血脂 (血糖 )代谢异常与心脑血管疾病的发生发展有着极为密切的关系 ,研究对其有效的预防和治疗办法具有重要意义。多年来一直将“谢氏功能保健灸”用于中风病的治疗并取得了良好效果 ,为探明其作用机理 ,对 48例血脂代谢异常 (附 45例空腹血糖升高 )的患者进行了观察治疗 ,结果全部获效 ,总有效率为97 9%。提示本法对异常血脂、血糖具有调节和治疗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功能保健灸 血脂 血糖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解缙被贬河州及其河州诗创作 被引量:4
4
作者 张兵 文仪 《西北师大学报(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10年第6期25-30,共6页
明代著名诗人解缙因同僚排挤,于明太祖洪武三十一年被贬官河州,任河州卫吏。在河州生活的近两年时间里,解缙创作了大量诗歌。解缙河州诗形象而生动地反映了诗人在河州期间的生活和情感,记录了大量河州风物,在解缙诗歌创作中独具特色。... 明代著名诗人解缙因同僚排挤,于明太祖洪武三十一年被贬官河州,任河州卫吏。在河州生活的近两年时间里,解缙创作了大量诗歌。解缙河州诗形象而生动地反映了诗人在河州期间的生活和情感,记录了大量河州风物,在解缙诗歌创作中独具特色。解缙在河州留下的诗歌一直为河州人民传唱吟诵,并已融入古老的河州文化之中,成为河州文化的一部分。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河州 诗创作 JIN 诗歌创作 生活和情感 文化 诗人 明太祖 吟诵 形象 时间 明代 记录 洪武 贬官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谢灵运《拟魏太子邺中集诗八首》中的邺下之游 被引量:7
5
作者 孙明君 《陕西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06年第1期24-28,共5页
谢灵运的《拟邺中》以建安时代邺下诗人为模拟对象,成功地模拟了曹丕记忆中“欢愉之极”的生活。但是,在拟诗中的诸子放弃了各自的理想,安于享乐生活,且忽略了曹氏父子与邺下文士之间的矛盾和摩擦,这并不完全符合史实。邺下之游是存在... 谢灵运的《拟邺中》以建安时代邺下诗人为模拟对象,成功地模拟了曹丕记忆中“欢愉之极”的生活。但是,在拟诗中的诸子放弃了各自的理想,安于享乐生活,且忽略了曹氏父子与邺下文士之间的矛盾和摩擦,这并不完全符合史实。邺下之游是存在于曹丕脑海中的完美记忆,而谢灵运却将它扩大为一个时代一个精英群体的集体性完美记忆。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谢灵运 《拟魏太子邺中集诗八首》 邺下之游 邺下文士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江郎才尽”真实涵义及其文学史意义 被引量:1
6
作者 张峰屹 郭晨光 《陕西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13年第6期12-19,共8页
"江郎才尽"的历史典故较早见于《诗品》《南史》,由于记载的奇幻梦境而给后人解开才尽之谜造成了困难。尽管学界对其才尽的缘由、时间给予了多方位的分析考证,但大多未触及问题的本质。其实,《诗品》《南史》的记载已透露了江... "江郎才尽"的历史典故较早见于《诗品》《南史》,由于记载的奇幻梦境而给后人解开才尽之谜造成了困难。尽管学界对其才尽的缘由、时间给予了多方位的分析考证,但大多未触及问题的本质。其实,《诗品》《南史》的记载已透露了江淹"才尽"的真正原因。钟嵘在评价江淹时,隐藏着一条从西晋、元嘉诗风到齐梁新体的过渡演变的曲线,反映了南朝人对这段诗歌发展史的认识,也表明了对"江郎才尽"的真正理解。它显示南朝古近、雅俗两种文学风格的交锋,也暗示江淹诗风在调和古近、雅俗之间的割裂状态。"江郎才尽"故事背后折射出南朝诗歌风气变迁的讯息,它是一个标志,反映了南朝人对即将到来新诗体的一种偏爱。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江郎才尽 《诗品》 谢胱 永明诗风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刘勰的“破体”观 被引量:1
7
作者 赵俊玲 《求是学刊》 CSSCI 北大核心 2017年第5期121-127,共7页
刘勰重视文体的体制规范,强调辨体,试图为各种文体树立起"正体"。但同时,他也表达了颇具层次的"破体"观。他认同文体在一定程度上的突破和创新,认为这是必然的、合理的,并提出了"变体""参体"&q... 刘勰重视文体的体制规范,强调辨体,试图为各种文体树立起"正体"。但同时,他也表达了颇具层次的"破体"观。他认同文体在一定程度上的突破和创新,认为这是必然的、合理的,并提出了"变体""参体""别体"等概念。但刘勰也运用"谬体""讹体""失体""解体"等词,对那些不合正统、不承传统、破体超"度"的文体进行批评和否定。刘勰对破体的认同与否,最重要的依据与标准是宗经思想。他对诸文体在近代发展的批评,多因他们早已偏离经典的传统。刘勰的"破体"观不单单是他文体论的一部分,更是他深广的文学理论中重要的一环。尤其值得注意的是,刘勰论"破体",很多时候都是从文体功能的角度切入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刘勰 破体 辨体 正体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同源异象——颜延之、谢灵运诗风异同论 被引量:4
8
作者 白崇 《江西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07年第4期43-48,共6页
颜延之、谢灵运是元嘉时期的两位大家,人们认为他们的诗歌同源,但在源于曹植还是陆机上却有不同的意见。从共性上看,二人诗歌都有典丽、繁密、雕琢、"巧似"、重视艺术形式等特征,这使他们的诗风与陆机有近似之处。但是在诗歌... 颜延之、谢灵运是元嘉时期的两位大家,人们认为他们的诗歌同源,但在源于曹植还是陆机上却有不同的意见。从共性上看,二人诗歌都有典丽、繁密、雕琢、"巧似"、重视艺术形式等特征,这使他们的诗风与陆机有近似之处。但是在诗歌的主题、写景、内在气质等方面,颜、谢存在很大差异。谢灵运在延续陆机诗歌某些特征的同时,其整体风貌与曹植诗歌更为接近,而颜延之则更多地继承了陆机诗风。颜、谢诗风的异同反映了元嘉诗歌的共性与多样性,其与曹植、陆机诗风的联系也反映了魏晋、刘宋诗歌发展轨迹的主要特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颜延之 谢灵运 诗风 异同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南齐诗“谢灵运体”及“傅咸、应璩体”辨析 被引量:1
9
作者 童岭 《兰州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12年第3期53-60,共8页
萧子显在《南齐书·文学传论》中将南齐诗分为三体,即"谢灵运体"、"傅咸、应璩体"和"鲍照体"。而在南朝文学的大背景下对前两体考察后可知:"谢灵运体"的特点是"启心闲绎,託辞华旷,虽... 萧子显在《南齐书·文学传论》中将南齐诗分为三体,即"谢灵运体"、"傅咸、应璩体"和"鲍照体"。而在南朝文学的大背景下对前两体考察后可知:"谢灵运体"的特点是"启心闲绎,託辞华旷,虽存巧绮,终致迂回。宜登公宴,未为准的";弊病为"疎慢阐缓,膏育之病,典正可采,酷不入情";其"源头诗人"是谢灵运;学习群体中的代表人物为谢朓。"傅咸、应璩体"的特点是"缉事比类,非对不发,博物可嘉,职成拘制。或全借古语,用申今情,崎岖牵引,直为偶说";弊病为"唯睹事例,顿失清采";其"源头诗人"是傅咸、应璩;学习群体中的代表人物为王俭。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萧子显 《南齐书·文学传论》 谢灵运体 傅咸、应璩体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论谢庄对“元嘉体”的“复”与“变”
10
作者 姜剑云 孙耀庆 《河北学刊》 CSSCI 北大核心 2018年第1期98-102,共5页
"元嘉体"钟情山水题材,崇尚繁密、华美、精巧、奇险诗风,追求长篇大制,以五言句式为主,注重对偶,讲究押韵。谢庄的诗歌创作继承了"元嘉体"的上述特征,同时又有所变革。其变革主要表现为大力创作郊庙歌词,开拓清雅诗风,创作富有骚体... "元嘉体"钟情山水题材,崇尚繁密、华美、精巧、奇险诗风,追求长篇大制,以五言句式为主,注重对偶,讲究押韵。谢庄的诗歌创作继承了"元嘉体"的上述特征,同时又有所变革。其变革主要表现为大力创作郊庙歌词,开拓清雅诗风,创作富有骚体特色的杂言诗,将九言体引入乐歌创作,加强诗句的律化程度,实现了灵活转韵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谢庄 元嘉体 继承 变革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姚燮的诗学渊源与浙东“四明诗派”之建构
11
作者 李晨 马亚中 《文艺理论研究》 CSSCI 北大核心 2020年第1期36-45,共10页
梳理姚燮早年在宁波枕湖吟社的诗歌活动及相关记载,不难发现姚燮、厉志、叶元阶三人在诗学方向上是保持一致的,且受到吴德旋的影响。因而,探究姚燮的诗学渊源问题,不妨首先联系厉志的《白华山人诗说》,其次进一步追溯到吴德旋乃至吴德... 梳理姚燮早年在宁波枕湖吟社的诗歌活动及相关记载,不难发现姚燮、厉志、叶元阶三人在诗学方向上是保持一致的,且受到吴德旋的影响。因而,探究姚燮的诗学渊源问题,不妨首先联系厉志的《白华山人诗说》,其次进一步追溯到吴德旋乃至吴德旋的师法对象--宋大樽和姚鼐,再旁参其他枕湖吟社成员的诗话著述,即陈仅的《竹林答问》,由此可揭示出道光年间四明诗学的生成语境,其中根底落在"学古"二字。四明诗学的同质化特征,构成了"四明诗派"确立的一项关键性乃至根本性要素,又因四明诗学与格调诗学的源流关系,"四明诗派"在清诗史中的位置也较为清晰。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姚燮 宁波诗歌 道光诗坛 格调诗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刘勰“文”体观的文化诠释
12
作者 唐辉 《上海交通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CSSCI 2006年第2期71-74,共4页
刘勰文体论是一个逻辑严密的文化叙事系统。以“文”观念为基础,刘勰讨论了诗歌以下等十六种具体文体。总体上看,刘勰文体论既重文体的自然起源,又重文体的义理关系,体现了事实描写、逻辑描写与知识寓意、审美寓意相统一的文化精神。
关键词 刘勰 “文”观念 文体 文化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萧梁中前期的“学谢”之风及其文本样态
13
作者 李傲寒 《山东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23年第2期71-80,共10页
在萧梁中前期,晋宋体渐有复兴之势,效仿晋宋体代表作家谢灵运成为创作潮流,昭明太子萧统及其所爱赏的刘孝绰、王筠等东宫学士和在建康文士群中有一定地位的何逊等人均有“学谢”之作。然这些作品在抒情特点、语言风格、结构层次等方面... 在萧梁中前期,晋宋体渐有复兴之势,效仿晋宋体代表作家谢灵运成为创作潮流,昭明太子萧统及其所爱赏的刘孝绰、王筠等东宫学士和在建康文士群中有一定地位的何逊等人均有“学谢”之作。然这些作品在抒情特点、语言风格、结构层次等方面和谢灵运之作有所不同。谢诗在梁代中前期被推崇和学习,与当时文学主流审美中崇尚典丽雍容、爱好秀句等倾向密切相关。然而自宋齐以来形成的重视抒情之风、新体诗流畅浅丽的语言风格、梁代之后对文本结构清晰的重视,又使得梁初文士的创作没有对谢灵运的原作亦步亦趋,而是根据时代审美要求对其进行改造。复合的文学审美最终造就了具有多个时代印记的文本样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谢灵运 萧梁中前期 《诗品》 晋宋体 文本样态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论谢灵运诗的早期流传与形塑
14
作者 魏珞宁 《中国文学研究》 CSSCI 北大核心 2023年第2期41-50,共10页
谢灵运诗歌在齐梁时期就有“谢灵运体”之称,齐梁人认为“谢灵运体”锻炼工丽而章法结构存在不足,但认为不足的评价在后代诗论中逐渐式微,甚至其结构反受到推重。《文选》和《艺文类聚》依靠去取篇目和删削诗句两个主要手段,客观上强调... 谢灵运诗歌在齐梁时期就有“谢灵运体”之称,齐梁人认为“谢灵运体”锻炼工丽而章法结构存在不足,但认为不足的评价在后代诗论中逐渐式微,甚至其结构反受到推重。《文选》和《艺文类聚》依靠去取篇目和删削诗句两个主要手段,客观上强调谢灵运诗歌中的山水成分。谢灵运诗歌原本存在丰富的流传途径,通过以《艺文类聚》为代表的总集、类书等大型文献,不仅可以研究谢灵运诗歌如何被形塑,也可以窥见其流传和接受的历史。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谢灵运体 《文选》 《艺文类聚》 流传 形塑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