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7,249篇文章
< 1 2 250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Adrienne Rich's Quest for Feminist Poetics
1
作者 Xu Qinghong Yin Qian 《学术界》 CSSCI 北大核心 2013年第6期241-249,共9页
Adrienne Rich has been regarded as a foremost poet,essayist and feminist in contemporary America.Her poetry of the 1970s marks the shift of her poetic stance from the imitation and inheritance of the modern male poeti... Adrienne Rich has been regarded as a foremost poet,essayist and feminist in contemporary America.Her poetry of the 1970s marks the shift of her poetic stance from the imitation and inheritance of the modern male poetic tradition to feminist poetics.The formation of Rich's feminist poetics is the outcome of her life experiences and the social context around the 1970s.Rich adheres to the principle of"writing as revision"on the part of women,shows much concern for the poetic depiction of women's experiences,and questions the materiality of life.Rich's quest for feminist poetics is directed both towards the outer world in which women live and women's inner world.She tries to remap the"cartography"of women's own in the patriarchal world by weaving her feminist thoughts into the poems.And simultaneously,she provides her profound thinking about women's existence as integral human beings,thus expressing her life philosophy in poetry writing.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女性主义 德里 女权主义 社会背景 人生经历 人生哲学 妇女 诗歌
在线阅读 下载PDF
From Diction to Form —— The Influence of Aristotle's Poetics on Formalism
2
作者 Qin Chenghua 《学术界》 CSSCI 北大核心 2016年第8期287-292,共6页
Aristotle's Poetics exerts great influence upon literary critical theories.What he discussed in the Poetics has been direct or indirect sources for the later literary critical theories.Formalism Criticism,the firs... Aristotle's Poetics exerts great influence upon literary critical theories.What he discussed in the Poetics has been direct or indirect sources for the later literary critical theories.Formalism Criticism,the first contemporary literary critical theory,mainly takes linguistics as an approach to study literature and especially takes the form of literature as their research focus.This approach can be traced back to what Aristotle discussed about diction in Poetics.Aristotle's deliberate discussion about diction in Poetics,actually lays a foundation for Formalism Criticism.From diction to form shows the influence of Aristotle's poetics upon Formalism.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亚里士多德 形式主义 语形 文学 语言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T-history法的脂肪酸相变材料的凝固-熔化动力学模型及关键参数 被引量:1
3
作者 刘思麟 曹晓玲 +1 位作者 张沛璐 冷子瑜 《储能科学与技术》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8期2634-2648,共15页
相变材料的熔化、结晶特性对相变储能具有重要意义,现有相变模型设定相分数与温度区间呈线性关系,未能考虑温度变化速率对相变过程的影响,因而在有关应用中的预测准确率较低。为研究温度与温度变化速率共同作用下的两相转化规律,对相变... 相变材料的熔化、结晶特性对相变储能具有重要意义,现有相变模型设定相分数与温度区间呈线性关系,未能考虑温度变化速率对相变过程的影响,因而在有关应用中的预测准确率较低。为研究温度与温度变化速率共同作用下的两相转化规律,对相变过程进行了理论分析,以相分数作为关键参数,通过固相和液相的PCM组分之间的可逆反应建立凝固-熔化动力学模型。设定Avrami方程作为模型中的反应函数,以Arrhenius方程作为模型中的速率函数。选用建筑领域常用的脂肪酸类相变材料正癸酸、月桂酸、辛酸作为实验材料,采用T-history法,通过等温结晶实验对Avrami方程进行拟合验证。经过验证证实Avrami方程与等温结晶实验所获得数据之间呈现出高度一致性与可靠性之后,通过非等温实验测试获得相变材料在不同温度与温度变化速率下的热力学信息,结合热分析动力学方法,对模型中的关键动力学参数研究测定。研究结果表明:活化能与常数因子变化趋势一致且存在互补效应,不同相变材料的活化能与常数因子大小不同,随相变过程进行,变化情况不同。反应级数随着温度变化速率的增大而减小,且凝固过程的反应级数普遍大于熔化过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Avrami模型 相变动力学模型 T-history 动力学参数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传染病史的研究趋向与视角 被引量:2
4
作者 苏静静 韩明月 +2 位作者 步凯 庞境怡 张大庆 《医学与哲学》 北大核心 2025年第4期76-80,F0003,共6页
从社会文化史、当代史、全球史等多重视角,评述了传染病史研究的历史脉络、主要方法和前沿趋势。20世纪中期,随着年鉴学派和社会史研究方法的兴起,疾病史研究开始转向社会文化史、政治史与经济史的交叉领域,强调疾病对社会结构、文化观... 从社会文化史、当代史、全球史等多重视角,评述了传染病史研究的历史脉络、主要方法和前沿趋势。20世纪中期,随着年鉴学派和社会史研究方法的兴起,疾病史研究开始转向社会文化史、政治史与经济史的交叉领域,强调疾病对社会结构、文化观念以及政治决策的深刻影响。还分析了后现代主义影响下,疾病史研究逐步关注疾病传播的全球性、跨文化特征及当代流行病的国际化视角。最后,总结了疾病史研究领域逐渐走向多学科交融、跨区域比较的趋势,为当代和未来的疾病史研究提供了启示和框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社会文化史 当代史 全球史 内史 医学编史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中华美学史的性质及内在逻辑论 被引量:1
5
作者 陈望衡 《河北学刊》 北大核心 2025年第1期55-66,共12页
对于中华美学史的性质及内在逻辑,可以从五个方面展开论述:第一,中华美学的民族性。中华美学是中华民族的美学,中华民族文化以汉文化为灵魂,却绝不只是汉族文化,它熔铸了生活在中国大地上的诸多民族的文化精神,突出体现了中华民族共同... 对于中华美学史的性质及内在逻辑,可以从五个方面展开论述:第一,中华美学的民族性。中华美学是中华民族的美学,中华民族文化以汉文化为灵魂,却绝不只是汉族文化,它熔铸了生活在中国大地上的诸多民族的文化精神,突出体现了中华民族共同的理念、精神、传统。第二,中华美学的国家性。中华美学的国家性奠基于周朝,周朝的礼乐文化既是政治文化,又是审美文化。中华文化中的主要学派儒、道、墨等的美学思想均见出鲜明的国家性。第三,中华美学的文化骨架。其根植于中华文化的三大流派:儒、道、释。儒家美学重社会,道家美学重自然,释家美学重心性。三者相对而又互补,共同构成中华美学的文化骨架。第四,中华美学的诗性品位。《诗经》《楚辞》和唐诗的巨大影响构建了中华美学的诗性品位。第五,中华美学的基本精神。其体现在对审美本体论的认识上,道家的美在自然与儒家的美在文明的统一,构成了中华美学的基本精神。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华美学 民族性 国家性 文化骨架 诗性品位 基本精神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敦煌莫高窟艺术宝库中的读书图探析 被引量:1
6
作者 王波 《图书馆论坛》 北大核心 2025年第4期24-48,148,共26页
文章全面检索、浏览敦煌莫高窟遗存的壁画、彩塑和纸帛画等艺术作品,筛选出读书图。这些图像生动地描绘与读书有关的听法、诵经、传法、度亡等佛教活动,艺术地呈现了中古时期人们的读书学习生活。这些读书图中呈现的读物,多是写在纸帛... 文章全面检索、浏览敦煌莫高窟遗存的壁画、彩塑和纸帛画等艺术作品,筛选出读书图。这些图像生动地描绘与读书有关的听法、诵经、传法、度亡等佛教活动,艺术地呈现了中古时期人们的读书学习生活。这些读书图中呈现的读物,多是写在纸帛等软载体上的经卷,基本取代了汉代画像石中的简牍,反映了书籍的形制演变、代际更替。敦煌莫高窟艺术作品中缤纷多样的读书图虽然具有浓郁的佛教色彩,但折射了中古时期读书和教育活动的普及,见证了当时西北地区崇学尚书的风气,是了解这个时期图书史、阅读史和文化史的重要途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敦煌 莫高窟 绘画 读书图 佛教传播 中古教育 图书史 阅读史 文化史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澳大利亚Haese版IBDP和中国人教A版高中数学教材中数学史的比较研究 被引量:1
7
作者 李立斌 王洁 朱家生 《数学教育学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1期13-19,共7页
对澳大利亚Haese版IBDP和中国人教A版高中数学教材中的数学史进行对比研究,比较二者在数量、栏目分布、内容类别、知识领域、运用方式、信息载体、多元文化等方面的异同.对融入数学史的高中数学教材提出如下建议:增加数学史数量,隐性呈... 对澳大利亚Haese版IBDP和中国人教A版高中数学教材中的数学史进行对比研究,比较二者在数量、栏目分布、内容类别、知识领域、运用方式、信息载体、多元文化等方面的异同.对融入数学史的高中数学教材提出如下建议:增加数学史数量,隐性呈现数学史;强化数学思想方法,挖掘几何数学史;呈现文明古国数学成就,促进多元文化均衡;保证图文数学史质量,丰富信息载体形式;融入正文与例习题,顺应式呈现数学史.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数学史 数学教材 比较研究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诗意栖居:从物性到灵性的未来家居生活设计范式研究 被引量:1
8
作者 王昀 王小雅 张玲燕 《包装工程》 北大核心 2025年第8期57-73,共17页
目的旨在突破工业时代功能主义设计范式的约束,提出适应于智能时代的未来家居生活整体性设计范式,以应对人工智能技术的深度渗透、家居产业的数字化转型,以及老龄化加快与人口结构调整的社会变革。方法从现象学的视角出发,探讨消费社会... 目的旨在突破工业时代功能主义设计范式的约束,提出适应于智能时代的未来家居生活整体性设计范式,以应对人工智能技术的深度渗透、家居产业的数字化转型,以及老龄化加快与人口结构调整的社会变革。方法从现象学的视角出发,探讨消费社会、符号主义与现代主义设计之间的关系并梳理学理脉络。结果通过反思技术物化现象,揭示物的三种属性,即工具性、符号性与灵性。该视角剥离了传统范式对物相对单一的认知,重构以本我认知为基础的家居生活系统,建立以身体感知为原点、以情感交互为路径、以意义建构为愿景的家居生活设计范式。结论通过与工业时代设计范式的比较研究,揭示了智能时代家居生活设计范式在导向上与前者重心不同并强调“从物性到灵性”在智能时代家居设计中思想的重要性——通过技术赋能与人文浸润,实现从“物性的效率”到“灵性的共鸣”的范式跃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诗意栖居 家居生活设计 具身认知 物性 灵性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中国深部煤层气研究与勘探开发现状及其发展趋势 被引量:4
9
作者 鞠玮 陶树 +4 位作者 杨兆彪 程家耀 尚海燕 宁卫科 吴春龙 《石油实验地质》 北大核心 2025年第1期9-16,共8页
深部煤层气的资源潜力巨大,是中国非常规天然气未来规模性增储上产的重要领域。为查明中国深部煤层气研究及勘探开发现状,基于中国知网和万方数据知识服务平台,系统检索并分类统计中国深部煤层气论文,以其为基础分析中国深部煤层气研究... 深部煤层气的资源潜力巨大,是中国非常规天然气未来规模性增储上产的重要领域。为查明中国深部煤层气研究及勘探开发现状,基于中国知网和万方数据知识服务平台,系统检索并分类统计中国深部煤层气论文,以其为基础分析中国深部煤层气研究现状,探讨其发展趋势,可为发展深部煤层气适应性勘探开发技术提供借鉴。论文年代分布体现了中国深部煤层气研究和产业发展历程:初期探索阶段(1994—2005年)、缓慢发展阶段(2006—2015年)、稳中求进阶段(2016—2020年)和快速发展阶段(2021年以来)。地质—工程“双甜点”预测是深部煤层气开发地质领域的重点研究内容,在地质、工程参数量化表征的基础上,借助三维地质与地质力学建模,开展深部煤层气勘探开发地质—工程一体化研究是保障效益开发的关键路径。煤储层天然裂缝的产出状态及发育程度显著影响压裂改造效果,压裂前后缝网体系的连通性是决定深部煤层气开发效果的重要指标。深部煤层气开发技术及其适用性是未来需重点探讨的方向之一,深化理论认识、定量刻画地质—工程条件、全方位解析影响因素是决定中国深部煤层气进一步快速发展的基础和关键。鄂尔多斯盆地、准噶尔盆地、四川盆地、塔里木盆地等盆地内部深部—超深部煤层气将是研究和勘探开发重点。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深部煤层气 发展历程 地质—工程一体化 缝网连通性 开发技术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王国维《咏史二十首》文本生成考 被引量:1
10
作者 王增宝 《中山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北大核心 2025年第1期89-99,共11页
庚子年三至六月,王国维为出洋考验事四至杭州,其中波折,《王乃誉日记》载之甚细。此间,他得以拜见高凤岐并以《咏史二十首》录呈。阅读史分析可见,桑原陟藏《中等东洋史》、林乐知《四裔编年表》等东西洋书籍的阅读,为组诗提供了“系统... 庚子年三至六月,王国维为出洋考验事四至杭州,其中波折,《王乃誉日记》载之甚细。此间,他得以拜见高凤岐并以《咏史二十首》录呈。阅读史分析可见,桑原陟藏《中等东洋史》、林乐知《四裔编年表》等东西洋书籍的阅读,为组诗提供了“系统”史观和内容借鉴。王国维的史书阅读经验为组诗提供了重要的修辞参照。“《学衡》本”对“上图本”的文字改动,见出王国维文学对其史学知识的形式征服。而对“黑海”“西头”等诗歌笺注问题进行辨析,则可由文本生成问题达于对作者本意及历史语境的揣摩。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王国维 《咏史二十首》 《中等东洋史》 高凤岐(啸桐) 王乃誉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伊丽莎白·毕晓普的博物学式观察诗学
11
作者 黄小平 张跃军 《山东外语教学》 北大核心 2025年第4期105-113,共9页
美国诗人伊丽莎白·毕晓普的诗歌创作深受英国博物学的影响。毕晓普长期研读达尔文的作品,其“无用的专注”的诗学观念继承了达尔文融理性观察与感性抒情于一体的自然书写特质,并契合了唯美主义思潮与美国实用主义诗学理念。“无用... 美国诗人伊丽莎白·毕晓普的诗歌创作深受英国博物学的影响。毕晓普长期研读达尔文的作品,其“无用的专注”的诗学观念继承了达尔文融理性观察与感性抒情于一体的自然书写特质,并契合了唯美主义思潮与美国实用主义诗学理念。“无用的”指创作者葆有素心,对自然进行朴素纯粹的观察和再现,呈现唯美主义所倡导的艺术去功利化的理念旨趣;“专注”则坚持对物体描写应遵循客观精确的原则,力求还原“事物的技能”,侧重对物质形式的经验形塑,从逻辑上承袭了美国实用主义的物本理念。“无用的专注”彰显了毕晓普对物体原始形式的尊重与热爱,折射其以艺术修正人类与自然关系的责任感和使命感。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毕晓普 观察诗学 博物学 “无用的专注” 唯美主义 实用主义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中国新诗传播接受诗学体系构建
12
作者 方长安 《武汉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北大核心 2025年第5期97-110,共14页
中国新诗传播接受诗学,是以百余年新诗传播接受史实、传播接受相关话语为依据,对新诗传播接受特征、运行规律、诗学功能的理论总结。作为一种诗学,其理论体系由概念谱系、理论空间、核心观念与认识功能所构成。“中国新诗传播接受诗学... 中国新诗传播接受诗学,是以百余年新诗传播接受史实、传播接受相关话语为依据,对新诗传播接受特征、运行规律、诗学功能的理论总结。作为一种诗学,其理论体系由概念谱系、理论空间、核心观念与认识功能所构成。“中国新诗传播接受诗学”作为母概念,由中国、新诗、传播接受、诗学四大基点性本源概念组成,它们决定了该诗学体系的基本属性;理论空间包括百余年新诗传播接受观念谱系、传播接受的诗性特征、传播接受与新诗创作关系论、传播接受与新诗形象生成论,以及传播接受与新诗价值论;诗学体系的核心是传播接受机制。该诗学具有四大理论功能:一是揭示新诗创作演变规律,二是彰显新诗理论生成特征,三是敞开新诗形象塑造过程,四是提供估衡新诗价值的尺度。构建中国新诗传播接受诗学体系,应处理好历史诗学与进行时态诗学、历史沉淀与未来发展、主观精神与客观现实、传媒特性与诗性创造以及理论思辨与新诗实践等关系。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诗学体系 诗学理论 传播接受诗学 诗歌价值论 中国新诗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抗战诗歌的诗学形态与特征
13
作者 王泽龙 薛雅心 《华南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北大核心 2025年第4期5-18,205,共15页
1931年至1945年间的中国抗战诗歌生动映现了中国人民艰苦卓绝的斗争历史,具有鲜明的政治诗学话语修辞特征。从“五四”到抗战,新诗实现了从个人主义到集体主义的文学伦理转向,从自我解放到民族解放的诗学境界升华,从人的自觉到捍卫人类... 1931年至1945年间的中国抗战诗歌生动映现了中国人民艰苦卓绝的斗争历史,具有鲜明的政治诗学话语修辞特征。从“五四”到抗战,新诗实现了从个人主义到集体主义的文学伦理转向,从自我解放到民族解放的诗学境界升华,从人的自觉到捍卫人类正义的文学价值拓展。政治诗学实践使诗歌突破传统抒情诗的审美范畴,具有行动性与艺术性相结合的诗学特质。抗战诗歌通过广场传播完成了现代民族共同体的想象性构建。抗战朗诵诗是呼吁行动的语言艺术,是抗战诗歌十分流行的“行动诗”,将诗歌从私人书写的“视觉文本”转化为群体共享的“视听事件”;诗人在流动与战地行走中,以具身化经验书写民族抗战,体现了文学实践与民族救亡之间的深层互动。抗战诗歌以最大限度的声音感召力达成战争动员,在白话口语的基础上探索多元开放的力量型节奏,建构了文化抗战的大众声音诗学。在全球动荡不安的世界大变局时代,诗歌政治话语与修辞特征研究具有不可忽视的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抗战诗歌 政治的诗学 行动的诗学 声音的诗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历史学科大概念与关键概念、核心概念的区隔及轻松提取 被引量:1
14
作者 侯桂红 敖雪峰 《天津师范大学学报(基础教育版)》 北大核心 2025年第1期55-60,共6页
大概念不是核心概念、关键概念。大概念与它们的差别有四:一是所属的知识类型不同;二是从属的学科领域不同;三是主客观性不同;四是价值大小不同。大概念被混同为核心概念、关键概念的原因有中外大概念研究的误解、望文生义、混淆文理科... 大概念不是核心概念、关键概念。大概念与它们的差别有四:一是所属的知识类型不同;二是从属的学科领域不同;三是主客观性不同;四是价值大小不同。大概念被混同为核心概念、关键概念的原因有中外大概念研究的误解、望文生义、混淆文理科概念的语义等。研究认为,大概念的提取无须繁复和舍近求远,可直接从课标和教材中轻松获得。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学历史 大概念 核心概念 关键概念 新课标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论王国维诗学与清代诗学的关系
15
作者 李晨 《中州学刊》 北大核心 2025年第9期153-161,共9页
王国维之“境界说”不仅是一个词学命题,而且能与诗学传统产生诸多互动,尤其是与清代诗学关系密切。分析王国维诗学与清代诗学的关系,可从生成背景、理论主张、诗学宗尚、创作实践等若干方面展开,其中包含变与不变的成分。从价值观来说... 王国维之“境界说”不仅是一个词学命题,而且能与诗学传统产生诸多互动,尤其是与清代诗学关系密切。分析王国维诗学与清代诗学的关系,可从生成背景、理论主张、诗学宗尚、创作实践等若干方面展开,其中包含变与不变的成分。从价值观来说,清代“诗教”主张诗的教化功能,王国维用审美无功利性召唤“美育”,亦保留了诗的教育意义。从王国维诗学与清代“神韵”“格调”“性灵”三说之关系来看,“境界”与“神韵”的关系,可从“兴”字切入;“境界”与“格调”的关系,可从“古”字切入;“境界”与“性灵”的关系,可从“情”字切入,均有继承与发展。从创作实践来看,王国维诗歌体现的是一种诗学“旧宗尚”,但也在哲理诗创作中与“诗界革命”的主张相合。王国维诗学的“古典”内涵,正是在于如何重释、重组古代诗学的要素,从而完成诗学的“通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王国维 境界说 诗教 美育 哲理诗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松辽外围南部秀水盆地构造-热演化史的磷灰石裂变径迹分析
16
作者 陈树旺 孙守亮 +6 位作者 张涛 Kohn Barry P Gleadow Andrew 刘岩 Chung Ling 李永飞 丁秋红 《中国地质》 北大核心 2025年第3期1055-1068,共14页
【研究目的】松辽外围白垩纪断陷盆地群在构造-热演化史的研究方面相对薄弱,秀水盆地作为松辽外围南部潜力较大的勘探新区,对盆地的热史-埋藏史的恢复已然成为该地区油气勘探亟待解决的重要问题。【研究方法】本文通过对秀水盆地辽法地1... 【研究目的】松辽外围白垩纪断陷盆地群在构造-热演化史的研究方面相对薄弱,秀水盆地作为松辽外围南部潜力较大的勘探新区,对盆地的热史-埋藏史的恢复已然成为该地区油气勘探亟待解决的重要问题。【研究方法】本文通过对秀水盆地辽法地1井5件钻井岩心样品开展磷灰石裂变径迹测试分析,首次厘定了盆地经历的热史-埋藏史及烃源岩成熟演化过程。【研究结果】秀水盆地在早白垩世晚期地层达到最大埋深,而后持续抬升剥蚀近2000 m;在初始沉降期大地热流值随时间线性升高,至~120 Ma达到最大值,约为100.5 mW/m^(2)。而后经历了三段式降温过程,即先快速降温,再缓慢降温,最后快速降温的过程。该热流规律与邻区张强凹陷、松辽盆地相似并可对比。【结论】辽法地1井热史-埋藏史恢复结果表明,义县组三段烃源岩在~90 Ma进入到生油窗阶段,此后由于地层的抬升降温,热成熟度末进一步演化,从而最终定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埋藏史 热史 磷灰石裂变径迹 秀水盆地 松辽外围南部 油气地质调查工程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中国古代思想史的分期 被引量:1
17
作者 吴天明 《中州学刊》 北大核心 2025年第3期99-109,共11页
中国古代思想史的分期依据,不应是哲学理论的变化和古代王朝的兴替,而应是中国传统思想文化的基本理论即治国富民理论,也就是王道思想的发展变化。以治国理论是否成熟、是否发生了重大变化为分期依据,中国古代思想史应分为五个时期:第一... 中国古代思想史的分期依据,不应是哲学理论的变化和古代王朝的兴替,而应是中国传统思想文化的基本理论即治国富民理论,也就是王道思想的发展变化。以治国理论是否成熟、是否发生了重大变化为分期依据,中国古代思想史应分为五个时期:第一,五帝、夏、商、周、春秋九代约3000年,治国思想产生并成熟,主要成果为六经文本,这是“先王之道”时期;第二,春秋战国之交约80年,孔子师徒祖孙继承发展“先王之道”,创造孔学,这是“新王之道”时期;第三,战国子学约300年,两种“王道”均式微,各种新的治国理论竞相创造,这是“百花齐放,百家争鸣”时期;第四,汉代至清代约2000年,汉学、理学、心学、朴学兼容并蓄,各有千秋,但始终以“新王之道”为思想理论的核心,这是儒学时期;第五,清末民国约50年,学者痛感国家民族危亡,遂愤而抛弃中国全部传统思想文化,这是全盘西化时期。如此分期,中国古代思想文化的基本理论及其发展脉络都十分清晰,学者考察现代相关学科的基本理论问题都比较便捷。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国古代思想史 分期依据 分期结果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自然城市:历史进程中人居环境营建的自然愿景
18
作者 王向荣 张晋石 《风景园林》 北大核心 2025年第8期82-92,共11页
【目的】厘清“自然城市”概念的理论根基与实践价值,探讨其作为未来城市可持续发展范式的可行路径。【方法】采用文献研究法和归纳分析法,结合自然观的发展阶段,通过系统梳理风景园林与城乡规划领域出现的经典理论和代表性模型,总结其... 【目的】厘清“自然城市”概念的理论根基与实践价值,探讨其作为未来城市可持续发展范式的可行路径。【方法】采用文献研究法和归纳分析法,结合自然观的发展阶段,通过系统梳理风景园林与城乡规划领域出现的经典理论和代表性模型,总结其内在逻辑,在此基础上提出具有当代意义的认知视角。【结果】研究表明,自然是人居环境营建和理想城市模型的内在属性和永续内涵,自然城市的核心特征可以从空间布局、城市文化、环境健康、发展模式、社会公平和城市美学6个方面加以构建。【结论】自然城市可以作为一种融合历史营城经验与前瞻性发展理念的城市发展模式,为推动城市的可持续转型提供理论依据与实践方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风景园林 自然城市 紧凑 地域 生态 有机 共享 诗意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百余年来中国地理学史研究路径演变述论
19
作者 孙俊 杨玉玲 +1 位作者 李淼 向家佳 《热带地理》 北大核心 2025年第6期966-976,共11页
中国地理学史研究已历百余年,形成了理解中国地理学“中外异同”“古今之变”2个基本问题的不同研究路径,但学界对此关注较少。文章聚焦代表性文本,探讨其勾连的研究预设、方法论、内容,揭示中国地理学史研究路径及其反映的“中外异同... 中国地理学史研究已历百余年,形成了理解中国地理学“中外异同”“古今之变”2个基本问题的不同研究路径,但学界对此关注较少。文章聚焦代表性文本,探讨其勾连的研究预设、方法论、内容,揭示中国地理学史研究路径及其反映的“中外异同”“古今之变”思考演变。讨论揭示,王庸及其之前的格义、反向格义路径在理解“中外异同”上存在歧论;受王庸的影响,单一化反向格义路径重建了近现代地理学意义上的中国古代地理学体系,但存在解释其自主近代化上的叙述障碍;还原路径在批评单一化反向格义基础上,侧重在观念史层面揭示中国古代地理学的王朝地理学传统;流通研究则在科学知识流通史视角下,揭示以中国为主体的层积式中西地理学碰撞、融合、更新的近代化过程。4种路径尽管各有其特定的观照对象,但批评式层积的演变构型了理解中国地理学史较全面的视角。在多元全球科学史思潮下,中国地理学史研究有必要重新思考“中外异同”“古今之变”2个基本问题的意义与性质,规避中心化框架与话语,强调地理学传统与社会文化情景因应关系,突出知识网络层面的中西地理学流通史研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研究路径 地理学近代化 多元全球科学史 中国地理学史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行政诉讼立法的制度史考略——在学术与策略之间 被引量:2
20
作者 宋华琳 《法治研究》 北大核心 2025年第1期92-105,共14页
《行政诉讼法》作为行政领域的一部基础性法律,构成了我国行政法律规范体系的基石。学者们或求诸宪法规范与宪法原理,或诉诸于社会主义法律体系的完善,诉诸于经济体制改革与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建设,求诸于权威政治家和政治文件中的相关表... 《行政诉讼法》作为行政领域的一部基础性法律,构成了我国行政法律规范体系的基石。学者们或求诸宪法规范与宪法原理,或诉诸于社会主义法律体系的完善,诉诸于经济体制改革与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建设,求诸于权威政治家和政治文件中的相关表述,通过追寻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的经典论说,来探寻行政诉讼法制定的理论支点。在法律颁布前,司法机关通过厘定受案范围,设立行政审判庭,积极慎重办好行政案件,参与行政诉讼法立法,成为稳健推进行政诉讼法形成的助力者。行政诉讼法律规范最初散在于《民事诉讼法》及其他单行法律规范之中,之后随着行政立法研究组的成立,以行政立法研究组起草的行政诉讼法草案为基础,全国人大常委会法制工作委员会接续开展立法工作,法案历经三审,经过面向全社会公开征求意见,于1989年4月4日获通过,成为社会主义民主与法治建设中的里程碑事件。行政诉讼法的制定,彰显了学人的使命和学术的意义,体现了党对立法工作的领导,体现了立法机关、学者和司法实务部门在立法过程中的“三结合”,体现了立法的公众参与,推动了国家与社会关系的重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行政诉讼法 行政诉讼 立法过程 公众参与 制度史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250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