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2,251篇文章
< 1 2 113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Global Citizenship Education:A Biased Field 被引量:1
1
作者 Marie H.Roesgaard 《外语研究》 CSSCI 北大核心 2016年第6期49-54,共6页
Global citizenship as an idea has become an increasingly important issue on the educational agenda since the late 1970's. The importance allotted to this issue is clear in the attention given to it by for example ... Global citizenship as an idea has become an increasingly important issue on the educational agenda since the late 1970's. The importance allotted to this issue is clear in the attention given to it by for example UNESCO where global citizenship education(GCED) is an area of strategic focus. Increasingly schools all over the world are attempting to or expected to educate the global citizen, but how exactly do you educate the global citizen? What does this global citizenship consist of? While surely the type of training and education needed to train a global citizen will vary greatly depending on culture, pedagogical approach and various other factors, it is also a question worth asking, whether ‘global citizenship'is one and the same all over the world, or whether we should come to terms with the idea that the way global citizenship is practiced in different environments may vary greatly. Another question that begs an answer is whether it is at all possible to be citizens of the world in the same way that we are citizens of a country. While some may dismiss global citizenship as a mere linguistic fancy, there is also evidence,which this paper will attempt to discuss in a preliminary way, that it is possible to develop a feeling of global citizenship in a society. However, it is very important to keep in mind that global citizenship education as treated in the literature so far has been quite Eurocentric(this includes North America). A survey of research on GCED found that two thirds of the research published after 2000 was written by researchers based in the US and if you add other English-speaking countries such as Canada, England, Australia and New Zealand, the proportion is even higher.English in the field of education research often serves as the international lingua franca. Since there is also a tendency among English speaking academics to not be able to read many other languages, the material that would be published about GCED in Chinese, Japanese or Arabic, for example, would have much less global impact than the material published or translated into English, so material in English is likely to have a relatively larger impact than material in most other languages. 展开更多
关键词 global citizenship education English dominance human-beingness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面向智能时代的教育系统性变革:数字化赋能教育综合改革 被引量:13
2
作者 黄荣怀 刘嘉豪 +2 位作者 潘静文 刘梦彧 张国良 《电化教育研究》 北大核心 2025年第4期5-12,共8页
当前,正处于技术驱动教育系统性变革的关键窗口期。面对智能技术迭代加速及其对教育系统的全方位渗透,文章提出以数字化赋能教育综合改革,加速教育系统性变革的行动框架。具体包括:(1)前瞻性教育规划作为实践指引,综合考量未来可能出现... 当前,正处于技术驱动教育系统性变革的关键窗口期。面对智能技术迭代加速及其对教育系统的全方位渗透,文章提出以数字化赋能教育综合改革,加速教育系统性变革的行动框架。具体包括:(1)前瞻性教育规划作为实践指引,综合考量未来可能出现的新技术、新挑战和社会需求;(2)人机协同教学的多元实践,包括构建支持服务环境、开展证据导向的教学实践、完善教育伦理保障体系等;(3)场景驱动的教育变革,有赖于应用场景设计、改革需求洞悉、技术环境适配等基本环节,并以证据表征与夯实为保障,通过场景的迭代优化持续推动教育创新;(4)构建证据链有助于形成教育综合改革的闭环验证,需注重数字思维、数字化领导力、循证手段,并利用人机协同方式监测教育综合改革成效。在人机价值对齐的贯穿下,前瞻性规划、人机协同教学、变革场景演化和证据链构建等多维协同,确保教育系统在变革过程中始终与人类价值观保持一致,共同推动教育生态向个性化、情境化和数据驱动的方向演进,开启智能时代教育的新篇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教育综合改革 教育数字化 教育系统性变革 人机价值对齐 人机协同 场景 证据链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高校教师人工智能素养及提升策略 被引量:31
3
作者 李艳 孙凌云 +3 位作者 江全元 陈立萌 杨旸 吴飞 《开放教育研究》 北大核心 2025年第1期23-33,共11页
高校教师是智能技术能否以及如何进入高校的关键守门人,其人工智能素养水平直接决定智能时代高校教育教学变革的方向、速度和质量。本研究认为,人工智能素养是高校教师胜任智能时代教书育人、科研创新、社会服务和文化传承等工作需具备... 高校教师是智能技术能否以及如何进入高校的关键守门人,其人工智能素养水平直接决定智能时代高校教育教学变革的方向、速度和质量。本研究认为,人工智能素养是高校教师胜任智能时代教书育人、科研创新、社会服务和文化传承等工作需具备的,这些素养具体体现在育人理念、智能教育知识、人机协同教学、数智赋能科研创新、坚持科技向善和人本价值五个维度,整体要求坚持理念引领、知识为基、能力为核、创新为重、价值为本。高校可通过更新教师培训的内容与形式、创新教研室的活动内容与形式以及采用项目驱动提升教师融合人工智能实践能力等策略,促进提升教师人工智能素养,并为其提供组织、制度、资源和环境保障。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高校教师 人工智能素养 人本价值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人工智能的演进逻辑与教育造化——兼论“人工智能者”的概念及特征 被引量:7
4
作者 张茂聪 李琰 《华中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 北大核心 2025年第1期147-159,共13页
人工智能的演进逻辑以其“类人”特质为基础,并通过促进人类智能的合道德化自主成熟呈现以“智人”使命为价值导向的发展框架。然而,受限于实践中人类自我认知与技术应用的长期隔离,人工智能技术教育造化的实现总是囿于伦理与成效的双... 人工智能的演进逻辑以其“类人”特质为基础,并通过促进人类智能的合道德化自主成熟呈现以“智人”使命为价值导向的发展框架。然而,受限于实践中人类自我认知与技术应用的长期隔离,人工智能技术教育造化的实现总是囿于伦理与成效的双重局限。为此,未来教育更应当从育人图景的反思出发,通过确立“人工智能者”作为核心培养目标,界定智能时代人类与技术交互的群体类别及其特征,塑造清晰的角色定位来引导受教育者自我认知的发展。在此基础上,进一步通过制度力量的完善、合作机制的构建、教育体系的结构性调整、教师队伍的技术素养培训等策略,推动人工智能的“育人”功能向其“完人”现实的转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人工智能 人类智能 技术哲学 未来教育 教育困境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数智教育生态下人机协同教学范式转型 被引量:10
5
作者 袁磊 徐济远 刘沃奇 《开放教育研究》 北大核心 2025年第2期108-117,共10页
随着ChatGPT、DeepSeek等大模型的快速发展,生成式人工智能技术已深度融入教育。教育生态正从传统数字教育形态跃迁为人机共生、交往理性的数智教育生态,成为“师—机—生”三元互动和物理、文化、数字三元交融的复合场域。本研究聚焦... 随着ChatGPT、DeepSeek等大模型的快速发展,生成式人工智能技术已深度融入教育。教育生态正从传统数字教育形态跃迁为人机共生、交往理性的数智教育生态,成为“师—机—生”三元互动和物理、文化、数字三元交融的复合场域。本研究聚焦数智教育生态四个核心维度的范式变革:教学主体从单一走向多元,教师角色由知识传授者变为学习设计者,学生逐渐成为主动探索者,智能体作为教育“准主体”深度参与教学;知识观从静态走向动态,教学组织从单一走向混合;学习方式实现认知过程外显化,强调批判性使用与创造性应用知识;教学评价由结果导向转向多维整合,由静态测量转向动态适应。基于教学案例,本研究借助DeepSeek双模型架构设计了五阶段教学流程,开发了四类功能性教育智能体,并提出差异化智能体应用策略,以期为数智教育生态下人机协同教学提供实践范式与理论支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数智教育 人机协同教学 教育生态 教育智能体 Deep Seek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教育智能化:技术赋能乡村教育公平的新路径 被引量:10
6
作者 郭绍青 王家阳 《中国电化教育》 北大核心 2025年第2期67-74,83,共9页
针对技术赋能城乡教育公平的理想与现实之间的差距,提出技术与教育公平之间存在一个中间件的观念,对中间件发展水平差影响城乡教育公平进行了分析,指出乡村教师数字化教学能力是影响城乡教育公平的最核心因素,是造成城乡教育不公平的主... 针对技术赋能城乡教育公平的理想与现实之间的差距,提出技术与教育公平之间存在一个中间件的观念,对中间件发展水平差影响城乡教育公平进行了分析,指出乡村教师数字化教学能力是影响城乡教育公平的最核心因素,是造成城乡教育不公平的主要因素。该文在论述教育智能体、智能学习中心等教育智能化的特征与功能基础上,以“人工智能+乡村科学教育”实践探索为支撑,提出在运用“智能学习中心+课程交互学习系统”破解乡村学校课程开不出、课程开不好的现实问题的教育智能化新路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教育智能化 城乡教育公平 智能学习中心 人机协同教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家庭教育的三重统一 被引量:3
7
作者 李桂梅 《湖南师范大学教育科学学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1期14-20,共7页
家庭教育的根本任务是立德树人。基于人既是个体存在物,又是社会存在物,家庭教育是私人性与公共性的统一、主体性与客体性的统一、个体性与整体性的统一。在现实的家庭教育中,这三者的统一被打破而引发了一些问题。家庭教育的私人性与... 家庭教育的根本任务是立德树人。基于人既是个体存在物,又是社会存在物,家庭教育是私人性与公共性的统一、主体性与客体性的统一、个体性与整体性的统一。在现实的家庭教育中,这三者的统一被打破而引发了一些问题。家庭教育的私人性与公共性错位或者隔离,导致私人领域公共化和公共领域私人化,前者容易导致孩子的权利和自由被剥夺,后者则导致孩子的公共意识缺乏。家庭教育的主体性和客体性割裂,导致家庭教育的主体责任界限不明,或完全归于家庭或完全归于国家和社会,家庭教育无所适从。家庭教育个体性与整体性的割裂,或忽视整体性,导致家庭教育的盲目性和随意性,或忽视个体性导致家庭教育缺乏针对性。只有实现家庭教育的私人性与公共性的统一、主体性与客体性的统一、个体性与整体性的统一,才能达成家庭教育的目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教育 家庭教育 人的本质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论高校德育生成的人学困境及人性化重构 被引量:1
8
作者 张成林 黄玉婷 《黑龙江高教研究》 北大核心 2025年第3期35-41,共7页
“以人为本”是高校德育的根本旨归。高校德育的生成借由其所阐明的“立德树人”的根本目的与人学联结,其人本意涵通过其生发的人性起点、生成的“此在”特质、内在的人本逻辑得以体现。“以人为本”阐明的是高校德育的应然向度,但在工... “以人为本”是高校德育的根本旨归。高校德育的生成借由其所阐明的“立德树人”的根本目的与人学联结,其人本意涵通过其生发的人性起点、生成的“此在”特质、内在的人本逻辑得以体现。“以人为本”阐明的是高校德育的应然向度,但在工具理性盛行的实然境况中,高校德育遭遇“人学空场”困境,表现为德育范式的物化遮蔽、德育评价的量化解构、德育主体的异化偏离等三个方面。为此,高校德育从以下相互联系、相互涵摄的三个向度进行人性化重构:转向对话德育,呼唤人性的价值关怀;构建生活德育,回归人性的本真存在;倡导主体德育,彰显人性的自为精神。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高校 德育 生成哲学 人学 主体性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从人力资本到国家知识资本:学历教育、认知能力对劳动力工资收入的影响 被引量:2
9
作者 方超 丁洁 《重庆高教研究》 北大核心 2025年第1期32-44,共13页
从人力资本数量到人力资本质量的转变是构建国家知识资本的必由之路。以国家知识资本为切入点,基于经典明瑟工资决定方程,采用中国家庭追踪调查(CFPS 2018)对学历教育、认知能力与劳动者工资水平的关系进行实证检验。结果表明:(1)基准... 从人力资本数量到人力资本质量的转变是构建国家知识资本的必由之路。以国家知识资本为切入点,基于经典明瑟工资决定方程,采用中国家庭追踪调查(CFPS 2018)对学历教育、认知能力与劳动者工资水平的关系进行实证检验。结果表明:(1)基准回归发现学历教育、读写能力和运算能力的工资收入效应分别为6.2%、40.1%和62.9%;运算能力的工资收入效应最高,但忽视认知能力导致明瑟方程高估了学历教育的经济价值。(2)机制分析发现学历教育通过影响认知能力进而影响劳动者工资水平,尤其是认知能力中运算能力的中介效应高达63.4%;学历教育每上升1年,劳动者的读写和运算能力将分别提高2.8%和2.9%;接受大学教育能将劳动者的读写和运算能力分别提高10.7%和18.8%;相比于其他各学历教育层级,高等教育在提升劳动者的认知能力方面作用巨大。(3)异质性分析发现学历教育与认知能力对劳动者工资收入的影响在不同工资分位点上存在差异;对于不同年龄阶段人群而言,其学历教育和认知能力的工资收入效应也有所不同,而学历教育对认知能力的异质性影响表现为教育更有助于提高低读写能力和高运算能力者的认知能力发展。以上结论在替换新近的数据样本后,仍具有较好的稳健性,因而根据研究发现提出构建国家知识资本的可能方案:在深化教育事业改革以促进个体增收的基础上,将培养逻辑思维能力与拔尖创新能力作为微观教学活动的关键导向,拓宽认知能力在传统学业课程之外的多维度效用,从而更好地释放国家知识资本在促进劳动者工资收入增长方面的积极效应。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人力资本 知识资本 学历教育 认知能力 教育回报率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高阶人力资本:技术变革下新质生产力发展路向 被引量:2
10
作者 张学敏 甘雪岩 《东北师大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北大核心 2025年第3期31-40,共10页
技术变革的加速推进重塑了生产力发展与人力资本变革的内在关联,然而“中等技术陷阱”的外部掣肘、“索洛悖论”现象中人力资本投资的边际阻抑、需求与供给的结构性错配,均消散了传统人力资本在生产力发展中的作用。在中国式现代化进程... 技术变革的加速推进重塑了生产力发展与人力资本变革的内在关联,然而“中等技术陷阱”的外部掣肘、“索洛悖论”现象中人力资本投资的边际阻抑、需求与供给的结构性错配,均消散了传统人力资本在生产力发展中的作用。在中国式现代化进程中,发展新质生产力已成为关键基石,而发展新质生产力对人力资本也提出更高要求,唯有高阶人力资本方能满足这种要求。通过教育和职业培训等方式,培育劳动者具备创新思维和新质技能的高阶人力资本,从而革新劳动资料、拓宽劳动对象,有助于新质生产力实现跃进。因此,发展新质生产力应充分激发高阶人力资本的创新潜能,由“0”到“1”,进而由“1”向“N”提高技术原创效率,由“大”向“强”发挥高等教育强国优势,由“低”向“高”弥合人力资本与市场需求的鸿沟,为高质量推进中国式现代化提供路向探略。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高阶人力资本 教育 新质生产力 技术变革 新质劳动者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中国人才资本对经济增长贡献的时空格局与演化--基于教育、科技、人才一体化战略的分析 被引量:1
11
作者 张学敏 迪丽呼玛尔·艾孜孜 《湖南师范大学教育科学学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3期1-11,84,共12页
人才资本作为人力资本的高级形式,是推动经济进步的内生动力,具有更为显著的时效性、稀缺性和异质性特征。采用C-D生产函数优化构建人才贡献率模型,测算我国31个省(区、市)2000—2020年人才资本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在考虑空间效应的基础... 人才资本作为人力资本的高级形式,是推动经济进步的内生动力,具有更为显著的时效性、稀缺性和异质性特征。采用C-D生产函数优化构建人才贡献率模型,测算我国31个省(区、市)2000—2020年人才资本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在考虑空间效应的基础上,综合运用空间计量模型对人才贡献率进行时空演化和收敛性分析。研究结果表明:我国人才资本对经济增长的贡献表现出较小的波动及阶段性下降趋势,整体效率偏低且值域范围仅在0.09和0.28之间;空间上呈现出东部均值(0.478)>中部均值(0.238)>西部均值(0.158)的梯形分布格局,而增长率却是“中部>东部>西部”的反常态局势。传统β收敛模型和空间β收敛模型均显示全国收敛态势明显,且这种空间效应在推动区域经济协调发展中起到了关键作用。因此,国家应施行地区间差异管理政策,以强带弱地加强省际人才互动,提质增效地优化人才培养体制机制,进而加速提升我国人才资本对经济增长的贡献,协助教育、科技、人才一体化改革,形成东中西部高质量协同发展的空间联动格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人才资本 人才贡献率 空间收敛性 教育、科技、人才一体化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多元宏观结构和体验人本观——基于体认语言学反思奎因的“自然化认识论”
12
作者 王寅 《外国语文》 北大核心 2025年第1期1-11,共11页
奎因在半个多世纪前批判了经验论者的两个教条(分析vs综合之分、还原论),提出了“整体论”和“自然化认识论”。基于“整体论”的优点和不足,体认语言学的基本原理可对其进行修补。依据梅洛庞蒂的知觉现象学,后现代哲学的人本观以及体... 奎因在半个多世纪前批判了经验论者的两个教条(分析vs综合之分、还原论),提出了“整体论”和“自然化认识论”。基于“整体论”的优点和不足,体认语言学的基本原理可对其进行修补。依据梅洛庞蒂的知觉现象学,后现代哲学的人本观以及体认哲学建构“多元宏观结构、体验人本观”(简称体认观),以反思奎因的自然化认知论,希冀能更好地解释语言这一“自然性兼人本性,客观性兼主观性”的辩证结合体,同时也为语言的研究和教学提供一条新思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奎因 自然化认识论 体认语言学 多元宏观结构 体验人本观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海洋素养:国际中小学海洋教育的新指向
13
作者 李德显 曾佑来 《河北师范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 北大核心 2025年第2期120-126,共7页
人们对人类与海洋之间相互关系的理解构成了个体海洋素养的核心意涵。海洋素养是影响未来人类生存与发展质量的重要因素,尤其是当前海洋面临日益严峻的气候变化、过度捕捞和环境污染等问题情况下,以提升公民海洋素养为目标的海洋教育实... 人们对人类与海洋之间相互关系的理解构成了个体海洋素养的核心意涵。海洋素养是影响未来人类生存与发展质量的重要因素,尤其是当前海洋面临日益严峻的气候变化、过度捕捞和环境污染等问题情况下,以提升公民海洋素养为目标的海洋教育实践更凸显出重要的现实意义。国际海洋素养概念演进系统主要包含以海洋素养为指向的K-12阶段海洋教育理念、海洋教育策略和海洋教育评价等多方面,我国中小学应以校园文化为媒介涵养海洋素养,以课堂教学为依托培育海洋素养,以实践活动为载体提升海洋素养,逐步提高学生的海洋素养。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小学 海洋素养 海洋教育 人海关系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儿童如何学科学:再思皮亚杰的理论及其科学教育价值
14
作者 郑旭东 王楠鑫 周子荷 《中国电化教育》 北大核心 2025年第5期68-74,共7页
皮亚杰的发生认识论是学习心理学和科学认识论的统一。它阐述了科学概念建构的心理机制,蜕去了一些基础科学概念身上的先验色彩,揭示了科学历史发展的基本逻辑。该文通过对儿童究竟如何建立时间概念的这个问题进行探讨,以管中窥豹的方... 皮亚杰的发生认识论是学习心理学和科学认识论的统一。它阐述了科学概念建构的心理机制,蜕去了一些基础科学概念身上的先验色彩,揭示了科学历史发展的基本逻辑。该文通过对儿童究竟如何建立时间概念的这个问题进行探讨,以管中窥豹的方式对皮亚杰理论之于科学教育的价值进行了阐发,以表明小学科学教育其实并没有我们想象的那么简单。皮亚杰理论对当代科学教育最重要的启示莫过于以学习心理学和科学认识论的统一让科学史与科学哲学真正走进科学教育,推动科学课程建构与教学实施从表述的逻辑走向发现的逻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发生认识论 学习心理学 发现的逻辑 表述的逻辑 科学教育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高阶人力资本对共同富裕的影响研究——基于东、中、西部教育人力资本的异质性分析
15
作者 张学敏 甘雪岩 《教育与经济》 北大核心 2025年第2期32-41,共10页
教育作为人力资本培育的核心方式,旨在扩增人力资本存量并提升其结构质量,从而成为推动共同富裕的内生动力。基于共同富裕综合评价指标体系,采用固定效应面板模型分析我国2011-2021年31个省份的教育人力资本存量和高阶教育人力资本质量... 教育作为人力资本培育的核心方式,旨在扩增人力资本存量并提升其结构质量,从而成为推动共同富裕的内生动力。基于共同富裕综合评价指标体系,采用固定效应面板模型分析我国2011-2021年31个省份的教育人力资本存量和高阶教育人力资本质量对共同富裕的影响,发现教育人力资本存量的扩大和高阶教育人力资本质量的提升均对共同富裕产生显著正向影响,且高阶教育人力资本是助力共同富裕的关键。区域异质性检验表明,教育人力资本规模的扩张对我国中部地区共同富裕的正向影响最大,东部地区居次,西部地区效果相对较弱;而高阶教育人力资本质量的提升对西部地区共同富裕的正向影响最大,中部地区次之,东部地区效果相对不明显。基于此,应全周期优化教育人力资本,构建高阶教育人力资本培育体系,制定差异化培育政策,着力缩小教育人力资本在共同富裕中的区域差异。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教育人力资本 教育人力资本存量 高阶教育人力资本质量 共同富裕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教育强国建设背景下职业教育赋能城乡融合发展的逻辑
16
作者 杨易昆 谈建成 周永平 《职业技术教育》 北大核心 2025年第24期43-49,共7页
教育强国建设背景下,职业教育作为高素质技术技能人才培养的主阵地,是破解城乡人力资本结构性矛盾、推动教育现代化向县域延伸的关键。基于人力资本“生产性积累—动态性配置—持续性再生产”的理论逻辑链条,职业教育赋能城乡融合发展... 教育强国建设背景下,职业教育作为高素质技术技能人才培养的主阵地,是破解城乡人力资本结构性矛盾、推动教育现代化向县域延伸的关键。基于人力资本“生产性积累—动态性配置—持续性再生产”的理论逻辑链条,职业教育赋能城乡融合发展的价值逻辑呈现三重维度:职普融通培育新型职业农民实现“资本积累”,产教融合促进城乡人力资源双向流动完成“资本配置”,科教融汇构建终身学习生态激活“资本再生产”。通过制度创新、实践革新、跨界协同和技术赋能四重行动逻辑,职业教育构建现代职教体系衔接教育强国战略,创新“双高”人才供给模式培育新型职业农民,打造校地企共同体促进城乡资源重组,建设数字平台构建终身学习体系,形成教育强国与城乡融合发展的战略共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职业教育 城乡融合发展 人力资本 教育强国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提升人力资本增量:西部高等教育内生发展的蓄水池
17
作者 李莹 陈鹏 《黑龙江高教研究》 北大核心 2025年第8期43-49,共7页
人力资本增量是具有主观能动性的资源,是激发西部高等教育内生发展的能量源泉。当前,西部高校高层次人才流动频繁导致人力资本数量激增、经费不足致使人才引进举步维艰、学科平台体系薄弱致使人才培养动力不足等人力资本增量提升的现实... 人力资本增量是具有主观能动性的资源,是激发西部高等教育内生发展的能量源泉。当前,西部高校高层次人才流动频繁导致人力资本数量激增、经费不足致使人才引进举步维艰、学科平台体系薄弱致使人才培养动力不足等人力资本增量提升的现实困境成为西部高等教育内生发展的掣肘。当然,人力资本增量的提升受到多方面因素的影响,理念创新是西部高校人力资本增量提升的动力基础,经济发展是人力资本增量的决定因素,政府干预是人力资本增量的调控手段。为此,西部高校需从逐步完善人才引进政策、持续改革岗位聘任制度、切实增强工作幸福指数等方面作出努力,从而全面发挥人力资本增量在西部高等教育内生发展的蓄水池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人力资本增量 西部高等教育 内生发展
在线阅读 下载PDF
ChatGPT变革“人机共生”教育生态的潜在困境和纾解策略——基于哈贝马斯的交往行为理论
18
作者 朱珂 张瑾 张斌辉 《华南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北大核心 2025年第3期101-114,207,共15页
ChatGPT正在开拓人机交互的新领域,引发人机协同共生教育生态的重大变革。基于哈贝马斯的交往行为理论,本文批判分析ChatGPT的语言特征,厘清智能技术遮蔽在语言表征下的“类人理解力”,并以此为焦点分析ChatGPT变革“人机共生”教育生... ChatGPT正在开拓人机交互的新领域,引发人机协同共生教育生态的重大变革。基于哈贝马斯的交往行为理论,本文批判分析ChatGPT的语言特征,厘清智能技术遮蔽在语言表征下的“类人理解力”,并以此为焦点分析ChatGPT变革“人机共生”教育生态的潜在困境和纾解策略。在潜在困境下,ChatGPT变革教育生态的“并联共生”模式为:教育主体以是否确知交往对象的身份为基准,派生出顺应工具行为和交往行为的双轨制路径,并以“人类移情”赋能“机器理解”为枢纽,疏通工具行为通往交往行为的渠道。与此同时,工具行为存在次第引发教育生态“阻隔”“疏离”“价值异化”“道德弱化”甚至“系统失衡”等危机的可能性。满足理想的“人机共生”交往条件、构建多模态开放系统、创新教育评价体系、完善技术伦理规范等应对策略可以纾解工具行为引发的困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ChatGPT 教育生态 工具行为 交往行为 “人机共生”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工匠劳动之于高等职业教育的“双成”价值及其实现
19
作者 易希平 张菊香 《黑龙江高教研究》 北大核心 2025年第5期120-125,共6页
如何实现“成人”与“成才”在更高层面和更高水平上的相互成全,既是高等职业教育类型与层次发展中亟须探讨的问题,也是关涉学生全面发展的基础性问题。在一般理解中,工匠本身是一个具有工具导向色彩的词汇,然而工匠劳动之于人格塑造、... 如何实现“成人”与“成才”在更高层面和更高水平上的相互成全,既是高等职业教育类型与层次发展中亟须探讨的问题,也是关涉学生全面发展的基础性问题。在一般理解中,工匠本身是一个具有工具导向色彩的词汇,然而工匠劳动之于人格塑造、生活体验、技艺提升、自主探索与批判精神养成、文化陶冶、审美享受及脑体融合,却具有普遍的教育价值与意义,既是促进人的全面发展的一种劳动形式,也是促进人的全面发展的一种教育方式。在工匠劳动与现代职业教育之间建立一种合而并存的联结方式,进而拓展和彰显这种劳动形式的教育价值与现代性意义,内化和升华这种劳动形式所蕴含的工匠精神与恒常意义,为高等职业教育不断超越技术理性和实用理性的物的尺度、回归以人为本的内在尺度,提供启示与借鉴。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工匠劳动 高等职业教育 全面发展 “成人” “成才”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教育智能体能否提升学生学习表现——基于国内外87篇实证文献的元分析
20
作者 刘妍 李梦兴 李琳 《现代远程教育研究》 北大核心 2025年第4期23-33,共11页
教育智能体作为连接大模型与教学场景的重要桥梁,已成为推动智能化、个性化与精准化教学的关键工具。已有研究从不同角度探讨了教育智能体的应用效果,但其对学生学习表现的影响及内在机制仍有待明确。基于对87篇实证文献的元分析结果表... 教育智能体作为连接大模型与教学场景的重要桥梁,已成为推动智能化、个性化与精准化教学的关键工具。已有研究从不同角度探讨了教育智能体的应用效果,但其对学生学习表现的影响及内在机制仍有待明确。基于对87篇实证文献的元分析结果表明:教育智能体整体上对学生学习表现具有中等偏小的正向促进作用,在认知能力层面的数字素养维度促进效果最强;学段与学科对学生学习表现无显著调节作用,但教育智能体是否集成GAI、角色设定、社会特征及应用形式对其具有显著调节效应。进一步分析发现,具备集成GAI、扮演专家角色、强调交互风格等特征的教育智能体对于提升学生的学习表现更具成效;具有“师—生—机”协同、知识生成导向教学模式等应用形式的教育智能体亦能显著促进学生的学习表现。为提高教育智能体应用效果,未来可基于最近发展区构建认知支架,强化协同支持以促进知识生成;融合多媒体认知学习理论,设计多元教学模式组合;警惕“快餐式知识”与幻觉输出,结合生成学习策略协同引导深度学习的发生。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教育智能体 学习表现 元分析 人机协同 教学模式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113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