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236篇文章
< 1 2 12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Study on the Synergy Policies of “Maritime Silk Road” Initiative
1
作者 Zhang Yanwei 《学术界》 CSSCI 北大核心 2019年第12期194-203,共10页
Based on the rapid promotion of"Maritime Silk Road"and the proposal of the Belt and Road initiative by China,this empirical study established the initiative of"Maritime Silk Road"economic entity th... Based on the rapid promotion of"Maritime Silk Road"and the proposal of the Belt and Road initiative by China,this empirical study established the initiative of"Maritime Silk Road"economic entity through the participation of small and medium enterprises in trades along the maritime silk road.The study filled the gap of research on maritime economy in China,put forward the"maritime economy"priority development initiative,and thus discovered whether it's feasible to promote regional integration-the inspiration of maritime economy;it is of great significance in the economic sense to find out that how to face the interference of trade related to leading powers,and the inspiration of the manufacturing industry for maritime economy along the Belt and Road. 展开更多
关键词 maritime economic entity the Belt and road "maritime silk road"priority initiative
在线阅读 下载PDF
“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海上风能的宏观与微观等级区划
2
作者 郑崇伟 《哈尔滨工程大学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7期1258-1265,共8页
以风能宏观战略布局、微观精准选址对合理资源等级区划的迫切需求为牵引,本文采用Delphi法,充分考虑资源特征、环境风险、成本效益,对“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海上丝路”)及关键海域的风能展开了常规需求、商业开发、应急供电、用电... 以风能宏观战略布局、微观精准选址对合理资源等级区划的迫切需求为牵引,本文采用Delphi法,充分考虑资源特征、环境风险、成本效益,对“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海上丝路”)及关键海域的风能展开了常规需求、商业开发、应急供电、用电量巨大几种情景下的宏观和微观等级区划。研究结果表明:从“海上丝路”的风能宏观等级区划来看,大部分区域的风能属于较丰富区和丰富区(风能等级期望值大于0.5),索马里近海、马纳尔湾、斯里兰卡东南近海、南海大风区为风能等级的相对大值中心。从斯里兰卡海域的风能微观等级区划来看,相对富集区分布于斯里兰卡和印度半岛之间的海峡、斯里兰卡东南部近海(风能等级期望值在0.7以上);贫乏区为印度半岛东西海岸、斯里兰卡东部近海和西南部近海。 展开更多
关键词 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 斯里兰卡 风能等级区划 资源特征 环境风险 成本效益 战略布局 精准选址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一带一路”海运联通性与共建国家贸易增长
3
作者 毛艳华 叶璐 李世龙 《国际贸易》 北大核心 2025年第2期50-62,96,共14页
“一带一路”倡议提出构建全球互联互通伙伴关系,推动海上丝绸之路沿线国家加强海运合作。文章在引力模型的基础上纳入联合国贸发会议的双边班轮运输连通性指数,研究中国与海上丝绸之路沿线国家的海运连通性对贸易的促进作用。研究表明... “一带一路”倡议提出构建全球互联互通伙伴关系,推动海上丝绸之路沿线国家加强海运合作。文章在引力模型的基础上纳入联合国贸发会议的双边班轮运输连通性指数,研究中国与海上丝绸之路沿线国家的海运连通性对贸易的促进作用。研究表明,中国与海上丝绸之路沿线国家的海运连通性对贸易有显著的正面影响,港口基础设施建设、海运网络拓展和海关政策协同是海运连通性促进贸易的影响机制。进一步分析发现,海运连通性促进中国与海上丝绸之路沿线国家之间工业制成品的贸易。对于全球化程度较低、国家治理水平较低和政治风险较高的海上丝绸之路沿线国家,海运连通性对双边贸易的影响更为显著。文章的研究结论为海上丝绸之路沿线国家加强海上互联互通,推动共建“一带一路”高质量发展提供重要的政策启示。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一带一路 海上丝绸之路 海运连通性 双边贸易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共同体视域下明代中国与东南亚国家的服饰交流
4
作者 刘瑜 赵宇 刘慧慧 《服装学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2期166-171,共6页
以中外古代经典历史文献为主要引证素材,从政治外交、宗教文化、商贸往来等影响因素着手,论述明代中国与东南亚国家的服饰交流与互鉴,揭示两者在穿着观念、服饰制度、装扮形式等方面的趋同现象,探讨这种跨越国别、地域、民族的服饰共同... 以中外古代经典历史文献为主要引证素材,从政治外交、宗教文化、商贸往来等影响因素着手,论述明代中国与东南亚国家的服饰交流与互鉴,揭示两者在穿着观念、服饰制度、装扮形式等方面的趋同现象,探讨这种跨越国别、地域、民族的服饰共同体的构建路径,以及其中表现出的官方与民间、单向与多向、制度与形式并存的文化交流特征。研究表明,这种趋同现象是“海上丝绸之路”历史进程中的重要案例,补充了中国与东南亚国家交往史的内容,并重新定义了服饰交流的意义,构筑起中华传统文化及其区域影响力的新版图。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明代 东南亚 服饰 交流 海上丝绸之路
在线阅读 下载PDF
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之中国与东盟贸易畅通——基于引力模型的实证考察 被引量:26
5
作者 廖泽芳 宁凌 《经济问题》 CSSCI 北大核心 2015年第12期1-7,共7页
以东盟为重点的南海—太平洋通道是我国对外贸易的重要海运通道及战略合作带,东盟国家多数是中国的海上近邻,中国—东盟贸易畅通在推进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建设中举足轻重。中国与东盟是相互依存度高的重要贸易伙伴,双方互补优势显著。... 以东盟为重点的南海—太平洋通道是我国对外贸易的重要海运通道及战略合作带,东盟国家多数是中国的海上近邻,中国—东盟贸易畅通在推进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建设中举足轻重。中国与东盟是相互依存度高的重要贸易伙伴,双方互补优势显著。基于引力模型的实证结果表明,经济增长和经济发展、人口总量、优惠贸易安排、以及国家沿海特征等是促进双方贸易畅通的因素,运输距离是阻碍贸易流通的核心变量,人民币升值也在一定程度上制约了双边贸易发展。因此,中国—东盟应推进海上道路联通,进一步加强贸易政策沟通,并与货币流通结合起来促进贸易畅通。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海上丝绸之路 中国—东盟 贸易畅通
在线阅读 下载PDF
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安全风险及其应对 被引量:18
6
作者 李骁 薛力 《太平洋学报》 CSSCI 北大核心 2015年第7期50-64,共15页
建设"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以下简称"海丝路")的倡议自2013年10月正式提出以来,一直是一个热点研究议题。在完整把握"海丝路"丰富内涵的基础上,本文考察了其建设过程中可能面临的安全风险,并提出了应对... 建设"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以下简称"海丝路")的倡议自2013年10月正式提出以来,一直是一个热点研究议题。在完整把握"海丝路"丰富内涵的基础上,本文考察了其建设过程中可能面临的安全风险,并提出了应对策略。通过运用文献研究法、案例研究法、数据分析法等多种研究方法对上述问题进行详细梳理、分析和论证,本文认为建设"海丝路"过程中可能面临的安全风险有:可能引发美国"亚太再平衡"的进一步举措;可能导致印度的担忧和反制;沿线热点安全问题形成的干扰;沿线的非传统安全威胁。创造性应对上述安全风险的可能措施有:将美国及其盟友纳入"海丝路"建设并做好反制准备;理性处理与印度之间的矛盾分歧;创造性解决周边热点安全问题;合作应对沿线非传统安全问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 安全风险 创造性应对 非传统安全 合作应对
在线阅读 下载PDF
“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倡议下的港口合作问题及对策 被引量:13
7
作者 赵旭 高苏红 王晓伟 《西安交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17年第6期66-74,共9页
港口,作为海上丝绸之路沿线的战略性基础设施和重要节点,承担着促进"海上丝绸之路"沿线国家政治互信、经济交流、文化融合的使命和责任。从港口合作已有成果及网络布局、不同地区和国家港口特点及合作重点等方面分析发现,当... 港口,作为海上丝绸之路沿线的战略性基础设施和重要节点,承担着促进"海上丝绸之路"沿线国家政治互信、经济交流、文化融合的使命和责任。从港口合作已有成果及网络布局、不同地区和国家港口特点及合作重点等方面分析发现,当前港口合作存在基础不稳定导致合作脆弱,合作主体分工不明确和功能重复,缺乏统筹协调,面临诸多风险等问题,由此提出从完善区域性的港口合作组织、形成经常性的联系机制、以港口投资为先导丰富港口合作模式、建立港口合作保障机制四方面来保证港口合作对"海上丝绸之路"倡议实施起到正向推进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一带一路” 海上丝绸之路 港口合作 港口投资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一批古代玻璃玦的化学成分和制作工艺科学研究
8
作者 黄珏玮 董俊卿 +2 位作者 刘松 袁仪梦 李青会 《光谱学与光谱分析》 北大核心 2025年第5期1403-1415,共13页
佩戴首饰是从古代社会流行至今的一种传统习俗。玦饰作为一种佩饰,是中国古代传统玉器器形之一,对东南亚影响颇深。玦饰材质和器型多样,具有显著的时代和区域特征,是技术和文化交流传播的重要载体之一。目前有关亚洲古代佩饰的研究主要... 佩戴首饰是从古代社会流行至今的一种传统习俗。玦饰作为一种佩饰,是中国古代传统玉器器形之一,对东南亚影响颇深。玦饰材质和器型多样,具有显著的时代和区域特征,是技术和文化交流传播的重要载体之一。目前有关亚洲古代佩饰的研究主要涉及宝石和玻璃珠饰等,而玻璃玦饰鲜有报道。通过玻璃玦饰的化学成分体系和微量元素特征,有望对东南亚发现的玻璃玦饰的制作年代和海上丝绸之路文化交流提供科学参考。采用能量色散型X射线荧光光谱(EDXRF)、激光剥蚀电感耦合等离子体质谱(LA-ICP-MS)、光学相干层析成像(OCT)、超景深光学显微(OM)和共聚焦激光拉曼显微光谱技术对东南亚地区发现的44件玻璃玦进行了科学分析,获取其化学成分、物相组成、内部物理结构和表面微观形貌等信息。根据主要助熔剂含量,这批玻璃玦可分为钾玻璃、钠铝玻璃和钾铅玻璃三种体系,其中钾玻璃42件,钠铝玻璃和钾铅玻璃各1件。钾玻璃中有38件低钙高铝型钾玻璃和4件中等钙铝型钾玻璃。玻璃加工工艺包括拉制法、模铸法和冷加工法。多数蓝绿色、绿色、黄绿色玻璃玦样品以铁离子着色为主,部分由铁离子和铜离子共同着色;深蓝色、蓝色样品主要以钴离子着色;黑色样品SEAG-005主要由锰离子着色;钾铅玻璃SEAG-031使用了锡酸铅作为着色剂和乳浊剂。结合玦饰的玻璃体系、微量元素特征、外形和分布等信息,初步讨论了所分析玻璃玦样品的可能原料来源和生产中心。这批东南亚发现的玻璃玦饰见证了公元前500年至公元500年间,中华传统文化通过海上丝绸之路向东南亚传播及其与当地技术与文化的融合。研究结果为中国与海上丝绸之路沿线其他国家的合作研究提供了前期基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古代玻璃玦 东南亚 化学成分 玻璃加工工艺 海上丝绸之路
在线阅读 下载PDF
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物流分析、支点选择与空间布局 被引量:6
9
作者 李大海 孙杨 韩立民 《太平洋学报》 CSSCI 北大核心 2017年第1期85-97,共13页
战略支点是指对维护"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畅通与繁荣发挥重要支撑作用的战略空间。基于我国对外贸易海上物流的实证分析,本文梳理了海上丝绸之路的主要通道及关键水道,分析了战略支点建设的基础、问题与风险。针对沿线地缘政... 战略支点是指对维护"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畅通与繁荣发挥重要支撑作用的战略空间。基于我国对外贸易海上物流的实证分析,本文梳理了海上丝绸之路的主要通道及关键水道,分析了战略支点建设的基础、问题与风险。针对沿线地缘政治与国际关系状况,本文提出了依托"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主要通道的关键水道、分支通道及其与"丝绸之路经济带"对接点建设战略通道的布局方案,并提出了保障战略支点建设的建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 战略支点 关键水道 贸易
在线阅读 下载PDF
“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之4个主要东盟国家人文环境风险评估 被引量:6
10
作者 杨理智 张韧 +2 位作者 白成祖 黎鑫 刘君 《海洋通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6年第6期617-624,共8页
在"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重大战略设想提出的背景下,针对东盟国家在海上丝绸之路中的重要性及其因社会制度、发展水平等导致的人文环境的不确定性,开展了菲律宾、马来西亚、新加坡、印度尼西亚等4个东盟国家人文环境风险分析,... 在"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重大战略设想提出的背景下,针对东盟国家在海上丝绸之路中的重要性及其因社会制度、发展水平等导致的人文环境的不确定性,开展了菲律宾、马来西亚、新加坡、印度尼西亚等4个东盟国家人文环境风险分析,引入了云模型的理论方法,针对4个东盟国家的4类主要的人文环境风险——国家政局、经济状况、军事实力、政治结盟及其综合人文环境风险进行了定量化评估。研究结果表明,4个评估目标国家综合人文环境风险并不高,但个别国家的某一类或几类人文环境风险偏高,值得针对性的给予关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 风险评估 云模型 人文环境 东盟国家
在线阅读 下载PDF
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战略内涵、共建机制与推进路径 被引量:9
11
作者 张广威 刘曙光 《太平洋学报》 CSSCI 北大核心 2017年第8期73-80,共8页
习近平主席提出的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具有深刻的战略内涵和广阔的发展前景。基于古代海上丝绸之路研究,文章对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的定义、特征、目标、重点等进行了科学诠释。从全球看,当前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建设面临挑战与困难,如何... 习近平主席提出的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具有深刻的战略内涵和广阔的发展前景。基于古代海上丝绸之路研究,文章对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的定义、特征、目标、重点等进行了科学诠释。从全球看,当前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建设面临挑战与困难,如何加快共建步伐,关键在于创新机制,开辟有效路径,实现合作共建。这就是在国际合作、通道安全、投融资、联动发展、区域分工方面进行机制设计,在自贸区建设、港口互通、海洋经济、企业走出去、发挥华侨华人作用、文化交流等路径上集中推进。 展开更多
关键词 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 贸易 内涵 机制 路径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文化互动与广东“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建设 被引量:4
12
作者 马建春 徐虹 《暨南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19年第5期72-83,共12页
广东是中国两千多年“海上丝绸之路”的起始及核心地区,而“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的战略构想和规划建设,为海上丝绸之路传统的交通平台提供了新的机遇和广阔的空间。挖掘海上丝绸之路历史资源,梳理文化遗产,为广东“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 广东是中国两千多年“海上丝绸之路”的起始及核心地区,而“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的战略构想和规划建设,为海上丝绸之路传统的交通平台提供了新的机遇和广阔的空间。挖掘海上丝绸之路历史资源,梳理文化遗产,为广东“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提供可资汲取的营养,发挥文化引领的作用,以此赢取沿线国家人们的认同、信任和尊重,进而助推中国与沿线国家多层次、多渠道的互动与交往,是十分必要的。为此,广东需适时建设相应的文化创新区与数据库,打造海上丝绸之路国际文化旅游品牌,鼓励粤媒体与沿线国家同行间的合作交流,发挥高校在文化交流中的作用,调动沿线华侨华人积极参与,并配合国家相关部门,努力推进沿线港口城市的联合申遗工作。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广东 海上丝绸之路 沿线国家 文化交流
在线阅读 下载PDF
“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沿线国家水产品贸易网络分析 被引量:11
13
作者 彭飞 胡锦琳 +1 位作者 伏捷 富宁宁 《热带地理》 CSCD 北大核心 2021年第6期1188-1198,共11页
水产品贸易是海洋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保证水产品有效供给、维护渔业产业链的重要措施。优化水产品贸易网络对保障中国粮食安全和扩展国际贸易具有重要意义。文章借助联合国商品贸易数据库,选取2000—2019年“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沿... 水产品贸易是海洋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保证水产品有效供给、维护渔业产业链的重要措施。优化水产品贸易网络对保障中国粮食安全和扩展国际贸易具有重要意义。文章借助联合国商品贸易数据库,选取2000—2019年“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沿线国家水产品贸易数据,利用社会网络分析方法,测度“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沿线国家水产品贸易网络结构特征,进而分析沿线国家水产品贸易市场结构和产品结构。研究发现:1)2000—2019年“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沿线国家的水产品贸易变化可划分为2个阶段,其中第一阶段(2000—2008年)为平稳增长期,第二阶段(2009—2019年)为波动发展期。2)水产品贸易网络密度逐渐增大,空间集聚和网络凝聚力逐渐增强,网络的可达性不断提高,呈现小世界的特性。3)水产品贸易网络的核心—边缘结构较为稳定,核心国家的贸易联系紧密,贸易额占整体的一半以上,多边、双边贸易流存在差异,贸易网络的空间非均质性特征凸显;地理区位及距离对其组团有间接的影响,社团划分呈现层级性和地理临近组团的特点。4)水产品贸易网络的空间分异特性较为明显,重要节点国家主要集中在中国和东南亚国家,中间中心度高的国家和接近中心度排名靠前的国家具有趋同性,非洲东部及红海沿岸国家的网络中心性影响力较弱。5)在核心国家的水产品市场结构中,中国占据较大份额;国家间的关系变化引起市场结构发生调整;中国水产品进出口品种结构比较单一,进口和出口产品分别主要集中在冻鱼和水产品制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 水产品贸易 社会网络分析
在线阅读 下载PDF
“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蓝色经济国际合作:驱动因素、领域识别与机制构建 被引量:10
14
作者 陈明宝 韩立民 《中国工程科学》 北大核心 2016年第2期98-104,共7页
当今世界,蓝色经济已经成为全球海洋领域发展的重点,它强调的是海洋经济的可持续发展,突出国家间通过通力合作共同促进海洋资源开发与海洋生态环境保护。"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建设恰为中国与沿线国家的蓝色经济合作提供重要... 当今世界,蓝色经济已经成为全球海洋领域发展的重点,它强调的是海洋经济的可持续发展,突出国家间通过通力合作共同促进海洋资源开发与海洋生态环境保护。"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建设恰为中国与沿线国家的蓝色经济合作提供重要平台。从这一关系为切入点,研究沿线国家蓝色经济合作的驱动因素,构建包括国家战略发展、区域比较优势、政府政策导向、区域环境安全在内的蓝色经济合作领域选择依据,在考虑蓝色经济合作的一般领域的基础上,选择了资源能源、海洋产业、海洋科技、海洋生态环境作为中国与沿线国家合作的重点领域,并针对合作领域构建了以市场主导、陆海统筹、协作治理与利益协调为框架的合作机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 蓝色经济 驱动因素 领域识别 合作机制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海上通道安全与中国战略支点的构建--兼谈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建设的安全考量 被引量:61
15
作者 张洁 《国际安全研究》 2015年第2期100-118,共19页
中国由陆权国家向海权国家的转型以及国家利益需求的扩容使海上通道安全成为一个时代性很强的命题。对于中国,海上通道的意义已经从初期强调能源运输安全发展到综合性海权利益的保障,关注重点也从"马六甲困局"的破解扩展到多... 中国由陆权国家向海权国家的转型以及国家利益需求的扩容使海上通道安全成为一个时代性很强的命题。对于中国,海上通道的意义已经从初期强调能源运输安全发展到综合性海权利益的保障,关注重点也从"马六甲困局"的破解扩展到多点多线的谋篇布局。建设海权是中国的强国之路,确保海上通道安全是海权建设的关键性议程,而战略支点的打造则是实现上述目标的重要手段。中国应以海洋强国战略和"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倡议为依托,借鉴古代历史经验,结合互联互通、基础设施投资、港口建设的布局,分类型、按步骤地将重点港口打造为本国的战略支点,其中,印度尼西亚的苏门答腊岛和加里曼丹岛应该成为优先选项。中国应兼顾经济与安全利益,加强对两岛重点港口的现代化建设,通过划定工业园区、投资基础设施建设,实现冶炼、造船等产业的发展与升级,使这些港口兼备商用与军用功能,可为中国船只和海上力量提供后勤补给,助力中国维护海上通道安全和掌控关键性航道。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海上通道 战略支点 “一带一路” 印度尼西亚
在线阅读 下载PDF
“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沿线国家农产品贸易格局分析 被引量:6
16
作者 王纪元 肖海峰 《统计与决策》 CSSCI 北大核心 2019年第9期119-123,共5页
文章运用GL指数和HIIT&VIIT指数,基于产业内贸易视角先后从整体和区域层面对1992—2015年中国与"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沿线国家农产品贸易格局进行了分析,并就影响因素展开了进一步研究。结果表明:无论整体或分区来看,中国... 文章运用GL指数和HIIT&VIIT指数,基于产业内贸易视角先后从整体和区域层面对1992—2015年中国与"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沿线国家农产品贸易格局进行了分析,并就影响因素展开了进一步研究。结果表明:无论整体或分区来看,中国与"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沿线国家的农产品产业内贸易整体水平较低,水平型产业内贸易是当前农产品产业内贸易增量主要来源。经济规模、人均收入差异、境外直接投资、贸易开放程度以及地理距离等对其产业内贸易水平以及水平型与垂直型产业内贸易水平皆有不同程度的影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海上丝绸之路” 农产品 产业内贸易 水平型 垂直型
在线阅读 下载PDF
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我国沿海港口类型化研究 被引量:8
17
作者 邹云美 陈军 《上海海事大学学报》 北大核心 2018年第3期64-68,共5页
为促进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我国海上运输体系一体化建设,对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我国沿海主要港口(简称港口)进行类型化研究。运用主成分分析法对港口竞争力进行评价与排序。在主成分分析的基础上,运用聚类分析法对港口进行分类。港口竞争... 为促进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我国海上运输体系一体化建设,对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我国沿海主要港口(简称港口)进行类型化研究。运用主成分分析法对港口竞争力进行评价与排序。在主成分分析的基础上,运用聚类分析法对港口进行分类。港口竞争力的排序结果表明,运用聚类分析对港口进行分类的结果是合理的。对各类港口在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上的角色定位与内容分工进行规划,并提出了相应的发展建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港口分类 主成分分析 聚类分析 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
在线阅读 下载PDF
“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未来40年波浪能长期预估 被引量:4
18
作者 郑崇伟 裴顺强 李伟 《哈尔滨工程大学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0年第7期958-965,共8页
针对波浪能长期规划的难题,本文建立了一套波浪能预估模型,并以“海上丝路”作为实例,以CMIP5风场驱动WW3海浪模式,对“海上丝路”2020—2059年的波浪能展开预估,覆盖能流密度、可利用率、富集程度、稳定性、资源月际差异等一系列关键... 针对波浪能长期规划的难题,本文建立了一套波浪能预估模型,并以“海上丝路”作为实例,以CMIP5风场驱动WW3海浪模式,对“海上丝路”2020—2059年的波浪能展开预估,覆盖能流密度、可利用率、富集程度、稳定性、资源月际差异等一系列关键指标。结果表明“海上丝路”未来40 a的波浪能整体趋于乐观:1)未来40 a平均状态下,“海上丝路”的能流密度为12~20 kW/m;南海和孟加拉湾未来的WPD高于历史状态,阿拉伯海则相反。2)该海域未来40 a平均的资源可用率、富集程度均比历史状态乐观。3)“海上丝路”未来40 a平均的资源稳定性好于历史状态(阿拉伯海未来2月和8月除外),其中孟加拉湾的稳定性好于南海和阿拉伯海。4)阿拉伯海未来40 a平均的月际差异最大,南海次之,孟加拉湾最小。阿拉伯海和南海未来的月际差异小于历史状态,孟加拉湾的月际差异与历史状态接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海上丝绸之路 波浪能 长期预估 WW3海浪模式 CMIP5风场 能流密度 可利用率 富集程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21世纪初期海上丝绸之路大陆岸线位置变化特征 被引量:2
19
作者 宋洋 张玉新 侯西勇 《海洋科学》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1年第7期18-28,共11页
基于遥感和GIS技术,利用Landsat影像目视解译提取2000和2015年海上丝绸之路大陆岸线数据,从整体、洲际尺度、国家尺度、热点区域和港口城市5个空间尺度分析大陆岸线位置变化特征。结果表明:(1)整体方面,2000年和2015年海上丝绸之路沿线... 基于遥感和GIS技术,利用Landsat影像目视解译提取2000和2015年海上丝绸之路大陆岸线数据,从整体、洲际尺度、国家尺度、热点区域和港口城市5个空间尺度分析大陆岸线位置变化特征。结果表明:(1)整体方面,2000年和2015年海上丝绸之路沿线地区岸线扩张和后退的比例(速度)分别约为8.21%(27 m·a^(-1))和6.42%(–22 m·a^(-1)),陆地净增长954 km2,相当于整体向海扩张12 m;(2)洲际尺度,除南亚岸线后退比例高于扩张比例外,其他大洲岸线的扩张比例和强度均明显强于其后退的,其中,东南亚、西亚和南亚地区岸线扩张强度尤其剧烈,陆地增长显著;(3)国家层面,大陆岸线以扩张为主要特征;缅甸、越南、孟加拉国和阿联酋岸线扩张最为剧烈,陆地增长普遍超过100 km2;马来西亚、伊朗、沙特阿拉伯、印度和卡塔尔岸线扩张也比较显著,陆地增长面积在30~60 km2之间;波黑和斯洛文尼亚岸线保持稳定,巴基斯坦岸线后退尤为严重;(4)岸线扩张的热点区域主要分布在莫塔马湾、恒河三角洲、红河三角洲、肯帕德湾和阿联酋东中岸段等区域,岸线后退的热点区域主要分布在卡其沼泽地区;(5)迪拜、多哈、海防和阿巴斯等港口城市及周边地区岸线扩张趋势和强度都比较明显,陆地增长显著。本研究对于一带一路倡议的推进以及海上丝绸之路沿线的海岸带保护具有一定的指导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海上丝绸之路 大陆岸线 洲际尺度 国家尺度 热点区域 港口城市 岸线摆动
在线阅读 下载PDF
“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航运服务业网络格局研究 被引量:13
20
作者 王列辉 张楠翌 朱艳 《地理科学》 CSSCI CSCD 北大核心 2020年第10期1663-1670,共8页
在"一带一路"倡议下,发展航运服务业对于巩固与提升中国在全球航运网络中的地位具有重要意义。构建103家跨国公司在"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海丝之路)"沿线1054个城市的分布数据库,分析7种航运服务业在"海丝之路&... 在"一带一路"倡议下,发展航运服务业对于巩固与提升中国在全球航运网络中的地位具有重要意义。构建103家跨国公司在"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海丝之路)"沿线1054个城市的分布数据库,分析7种航运服务业在"海丝之路"沿线的网络特征。研究表明:①"海丝之路"沿线航运服务业网络的层级分布特征明显,处于第一层级的均为亚洲城市,说明亚洲航运服务业在航运服务业网络中地位重要。②在"海丝之路"这一层面,伦敦、香港、新加坡等城市和地区构成大的联系三角,在中国层面,上海、香港、北京构成小的联系三角。③高端航运服务业主要分布在欧洲城市,亚洲城市在中端航运服务业方面占据重要地位,在低端航运服务业方面,非洲城市在仓储服务业表现突出,亚洲和欧洲城市则在船舶修造业实力雄厚。④高端航运服务业往往受城市的历史、文化、语言、法律、制度影响较大,对地方的根植性较强,倾向于首都等内陆城市,而中低端航运服务业主要依托于货物运输,受自然条件和区位条件等因素的影响较大,往往随货物运输转移而转移,倾向于分布在港口城市。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航运服务业 网络格局 Talor“连锁网络模型” 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12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