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31篇文章
< 1 2 7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稻-鸭-虾模式对稻田生态系统碳排放及碳固定的影响研究
1
作者 刘银涛 王晓东 +4 位作者 曹凑贵 汪金平 顾泽茂 刘娟 江洋 《华中农业大学学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3期38-44,共7页
为探究不同稻-鸭-虾种养模式与水稻单作模式和传统稻-虾种养模式的碳排放及碳固定特征差异,于湖北省荆州市华中农业大学双水双绿研究基地开展大田试验,以水稻品种华墨香5号、克氏原螯虾(Procambarus clarki)、肉鸭武禽10号为试验材料,... 为探究不同稻-鸭-虾种养模式与水稻单作模式和传统稻-虾种养模式的碳排放及碳固定特征差异,于湖北省荆州市华中农业大学双水双绿研究基地开展大田试验,以水稻品种华墨香5号、克氏原螯虾(Procambarus clarki)、肉鸭武禽10号为试验材料,研究水稻单作(monoculture,CK1)模式、稻-虾种植(rice-crayfish coculture,CK2)、稻-鸭-虾单元格投放(rice-duck-crayfish unit release model,CRXD)、稻-鸭-虾“游牧鸭”(rice-duckcrayfish“nomadic duck”model,NRXD)、稻-鸭-虾大田块(rice-duck-crayfish large field block model,BRXD)共5种养模式下稻田甲烷(methane,CH4)、氧化亚氮(nitrous oxide,N2O)排放、全球增温潜势(global warming potential,GWP)、温室气体排放强度(greenhouse gas emission intensity,GHGI)以及碳固定潜力。结果显示,相比传统水稻单作模式,稻-鸭-虾模式降低了稻田CH4排放、GWP、GHGI,碳中和效应显著增加。与水稻单作相比,稻-鸭-虾模式CH4的排放量降低了28.1%~32.1%,GWP降低了27.0%~30.7%,GHGI降低了23.0%~26.7%,碳固定增加了2089~2569 kg/hm^(2)。与稻-虾种养相比,稻-鸭-虾模式的CH4排放量降低了18.6%~23.1%,GWP降低了17.9%~22.2%,GHGI下降18.7%~22.0%,碳固定增加了616~1096 kg/hm^(2)。结果表明,稻-鸭-虾模式可以降低稻田碳排放量,提高稻田碳中和潜力,其中稻-鸭-虾大田块模式固碳减排效果最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模式 田种养 碳排放 碳固定 CH4排放 N2O排放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稻-鸭-虾种养模式水体理化因子周年变化特征及水质模糊综合评价
2
作者 徐智威 侯应霞 顾泽茂 《华中农业大学学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3期65-73,共9页
为探究稻-鸭-虾种养模式对水质的影响,于2023年3月至2024年1月在监利市新沟镇双水双绿科研基地对稻-鸭-虾种养模式(rice-duck-crayfish integrated model,RDCI)和稻-虾连作模式(rice-crayfish continuous culture model,RCCC)水体进行... 为探究稻-鸭-虾种养模式对水质的影响,于2023年3月至2024年1月在监利市新沟镇双水双绿科研基地对稻-鸭-虾种养模式(rice-duck-crayfish integrated model,RDCI)和稻-虾连作模式(rice-crayfish continuous culture model,RCCC)水体进行连续采样,并分析2种模式在不同时期(养虾期、水稻返青期、稻-鸭共作期、水稻成熟期和越冬期)的水体理化因子变化差异。结果显示:物理因子方面,RDCI模式中水温、溶氧和pH值的全年变化范围分别为3.23~33.50℃、2.42~11.75 mg/L和7.18~8.32,与RCCC基本一致。化学因子方面,RDCI中总氮、总磷、氨氮、硝态氮和化学需氧量的全年变化范围分别为0.54~2.12、0.13~0.50、0.16~0.56、0.06~0.40和5.58~18.35 mg/L,总体呈现先升后降的变化趋势,峰值出现在稻-鸭共作期。与RCCC相比,RDCI在养虾后期水体总氮、总磷、氨氮和硝态氮含量分别降低11.1%、6.1%、14.4%和17.4%;在稻-鸭共作期,上述指标分别上升81%~135%、46%~113%、55%~715%和137%~166%。根据GB 3838—2002《地表水环境质量标准》对RDCI水质进行模糊综合评价,结果显示RDCI养虾初期、水稻返青期、水稻成熟期和越冬期的水质符合Ⅲ级标准,养虾后期符合Ⅳ级标准,稻-鸭共作期符合Ⅴ级标准。研究表明,与RCCC相比,RDCI在养虾后期降低了水体养分盈余,在稻-鸭共作期补充了水体养分不足,从而提供了更好的水体环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虾种养模式 -虾连作 水体理化因子 水质模糊综合评价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稻-鸭-虾种养模式中浮游植物群落结构特征及其与环境因子的关系
3
作者 荆煜宸 徐智威 顾泽茂 《华中农业大学学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3期53-64,共12页
为了精准把握稻-鸭-虾种养模式的投喂及水质调控,2023年3月-2024年1月连续监测了稻-鸭-虾种养模式(rice-duck-crayfish integrated model,RDCI)和稻-虾连作模式(rice-crayfish continuous culture model,RCCC)水体浮游植物及水体理化因... 为了精准把握稻-鸭-虾种养模式的投喂及水质调控,2023年3月-2024年1月连续监测了稻-鸭-虾种养模式(rice-duck-crayfish integrated model,RDCI)和稻-虾连作模式(rice-crayfish continuous culture model,RCCC)水体浮游植物及水体理化因子,以探究稻-鸭-虾种养模式中浮游植物的群落结构特征及其与环境因子的关系。结果显示:RDCI中共检出浮游植物8门214种,高于RCCC中的8门196种,2种模式群落组成均以绿藻门、硅藻门和裸藻门为主。RDCI中优势种(Y≥0.02)共有18种,多于RCCC中的14种。RDCI中浮游植物密度的变化范围为0.52×10^(8)~2.19×10^(8)ind/L,最大和最小值分别出现在4月和6月;生物量的变化范围为3.10~29.41 mg/L,最大和最小值分别出现在5月和7月;浮游植物Margalef丰富度指数、Pielou均匀度指数和Shannon-Wiener多样性指数的全年均值分别为2.45、0.67和1.15。与RCCC相比,RDCI中浮游植物密度在养虾期和越冬期较低,浮游植物生物量和多样性指数在养虾期、越冬期和水稻成熟期较高。冗余分析结果显示RDCI中浮游植物优势种受到水温、溶氧、总氮和总磷的影响。综上所述,相较于RCCC,RDCI中浮游植物多样性更高,均匀度更好,表明其群落结构较为复杂和稳定。浮游植物的物种组成及相关指数反映出RDCI在养虾期和越冬期降低了水体富营养化程度,同时在种稻期增加了水体养分,这有利于减少农业面源污染,促进农业的绿色发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虾种养模式 浮游植物 群落结构 生物多样性 冗余分析 环境因子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稻-油-蛙”综合种养模式构建与综合效益探究
4
作者 张金鹏 胡大雁 +3 位作者 赵颖 尤利郎 仰纭霄 吴志农 《中国水产》 2025年第10期84-85,共2页
稻蛙共生模式作为新兴的稻渔综合种养模式,生态与经济效益俱佳,但冬季田块闲置存在资源浪费。为充分利用冬季闲田、提升土地时空利用效率,本文聚焦长江中下游地区,探索构建稻油轮作与稻蛙共生相结合的新型种养体系,以期进一步挖掘与提... 稻蛙共生模式作为新兴的稻渔综合种养模式,生态与经济效益俱佳,但冬季田块闲置存在资源浪费。为充分利用冬季闲田、提升土地时空利用效率,本文聚焦长江中下游地区,探索构建稻油轮作与稻蛙共生相结合的新型种养体系,以期进一步挖掘与提升该模式在经济、生态和社会层面的发展潜力与综合效益。截至2024年,我国稻渔综合种养面积已增长至4605.32万亩,养殖种类涵盖了鱼类、甲壳类、两栖类以及爬行类等多种养殖类别。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综合种养模式 蛙共生 --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藕-稻轮作对土壤肥力及后茬水稻产量和品质的影响 被引量:1
5
作者 王志刚 周佳燕 +7 位作者 周建霞 陈惠哲 张玉屏 向境 张义凯 徐逸文 黄颂迪 王亚梁 《中国稻米》 北大核心 2025年第3期100-102,107,共4页
浙江人多地少,人均耕地面积仅200 m2左右,粮食自给率不高。为稳定当地水稻种植面积并提高农民收入,开展了藕-稻轮作模式和麦-稻轮作模式比较试验。结果表明,水稻种植前,藕-稻轮作模式的土壤全氮、碱解氮、有效磷和速效钾含量极显著高于... 浙江人多地少,人均耕地面积仅200 m2左右,粮食自给率不高。为稳定当地水稻种植面积并提高农民收入,开展了藕-稻轮作模式和麦-稻轮作模式比较试验。结果表明,水稻种植前,藕-稻轮作模式的土壤全氮、碱解氮、有效磷和速效钾含量极显著高于麦-稻模式,分别高21.52%、45.28%、274.57%和56.50%,而有机质含量和pH值与麦-稻模式相近;水稻收获后,藕-稻轮作模式下的土壤碱解氮和速效钾含量较麦-稻模式显著降低,分别低13.90%和33.47%,而pH值、有效磷和有机质含量显著或极显著高于麦-稻模式,分别高9.23%、333.78%和58.13%;藕-稻轮作模式水稻产量低于麦-稻模式,其中,每穗实粒数显著高于麦-稻模式,而有效穗数和千粒重显著或极显著低于麦-稻模式;藕-稻轮作模式稻米品质总体上优于麦-稻模式,其中,糙米率和蛋白质含量显著或极显著高于麦-稻模式。在实际生产中,为了协调穗粒结构从而提高水稻产量,建议在藕-稻轮作模式下采取适当增加水稻种植密度、后期少量施用穗肥或者喷施叶面肥等措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种植模式 -轮作 -模式 产量 品质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水稻-羊肚菌轮作对水稻产量及品质的影响
6
作者 李冬梅 金梅娟 +3 位作者 王海候 吕志伟 陆长婴 董明辉 《中国稻米》 北大核心 2025年第5期112-116,共5页
选取苏香粳100为供试水稻品种,以常规稻-麦模式为对照,探讨不同轮作年限下水稻-羊肚菌模式对水稻产量与品质的影响。结果显示,与稻-麦模式相比,轮作3年和轮作1年的水稻-羊肚菌模式在水稻产量上均未表现出显著差异,但稻米加工品质(糙米... 选取苏香粳100为供试水稻品种,以常规稻-麦模式为对照,探讨不同轮作年限下水稻-羊肚菌模式对水稻产量与品质的影响。结果显示,与稻-麦模式相比,轮作3年和轮作1年的水稻-羊肚菌模式在水稻产量上均未表现出显著差异,但稻米加工品质(糙米率、精米率、整精米率)和食味品质(胶稠度、食味值)显著提高,蒸煮特性(米饭吸水率、体积膨胀率、米汤干物质、碘蓝值)显著降低。结果表明,与稻-麦模式相比,水稻-羊肚菌模式在不影响水稻产量的前提下,可改善稻米品质,提高综合效益。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羊肚菌轮作模式 -模式 产量 品质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鸭对稻-虾田病虫草及节肢动物群落多样性的影响
7
作者 张信越 苏海英 +8 位作者 李佳凡 杨正武 禹淞深 唐鹏佳 杨兆伟 陈科良 付周希 蔡万伦 华红霞 《华中农业大学学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3期45-52,共8页
为探讨稻-鸭-虾共作模式对稻田病虫草害的控制效果,2022年在华中农业大学双水双绿研究院监利基地开展了大田试验,调查水稻单作模式、常规稻-虾模式以及2种稻-鸭-虾模式下(按鸭活动频度高低依次分为游牧鸭与精简鸭的2种模式)的病虫草害... 为探讨稻-鸭-虾共作模式对稻田病虫草害的控制效果,2022年在华中农业大学双水双绿研究院监利基地开展了大田试验,调查水稻单作模式、常规稻-虾模式以及2种稻-鸭-虾模式下(按鸭活动频度高低依次分为游牧鸭与精简鸭的2种模式)的病虫草害发生情况和田间节肢动物多样性。结果显示,鸭对非禾本科杂草(异型莎草及喜旱莲子草)抑制效果十分明显(P<0.05),而对禾本科杂草(稗草及千金子)未表现出明显抑制作用,同时游牧鸭对于非禾本科杂草的抑制效果高于精简鸭。相较于水稻单作、常规稻-虾模式,投鸭的处理对抑制稻纵卷叶螟与稻飞虱的为害在分蘖期和孕穗期都十分显著,而对二化螟为害未表现出显著抑制效果。在孕穗期,游牧鸭和精简鸭处理过田块的多样性和均匀度均显著高于农药处理过的水稻单作对照,其中,游牧鸭处理的多样性和均匀度最高,精简鸭处理的次之。以上结果表明,稻-虾田养鸭是一种可行而又有效的稻田绿色防控模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虾田养鸭 杂草 节肢动物群落 综合种养模式 绿色防控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稻田种养结合循环农业模式生态环境效应实证分析——以南方稻区稻-鱼模式为例 被引量:55
8
作者 林孝丽 周应恒 《中国人口·资源与环境》 CSSCI 北大核心 2012年第3期37-42,共6页
稻田种养结合循环农业模式生态环境效应明显,其主要体现在节肥、节药、抑草、改善土壤和水体等方面上。本文根据对南方稻区的入户调查数据和2001-2009年中国统计年鉴、中国农村统计年鉴、中国农业统计年鉴相关统计数据及化肥农药使用量... 稻田种养结合循环农业模式生态环境效应明显,其主要体现在节肥、节药、抑草、改善土壤和水体等方面上。本文根据对南方稻区的入户调查数据和2001-2009年中国统计年鉴、中国农村统计年鉴、中国农业统计年鉴相关统计数据及化肥农药使用量的技术标准,实证分析了稻田种养结合循环农业模式的节肥、节药的生态环境效应。调查分析显示,稻-鱼模式下农户化肥使用量比常规水稻种植模式的使用量要减少15.21%,农药使用量要减少40.17%;相关性分析表明南方稻区稻-鱼种养结合模式的稻田面积占水稻生产总面积的百分比与化肥、农药使用量之间呈负相关关系,相关系数分别为-0.407 2和-0.979 9。可以看出,在稻-鱼的稻田生态系统中,土壤和水体的改善以及有害生物的减少,形成了鱼类对化肥和农药的替代关系,在稻谷产量不变甚至增产以及增加鱼类产出的情况下,农户大幅度减少了化肥和农药的使用量,因此实施扶持稻田种养结合循环农业模式策略,是改善稻区农业生态环境的重要途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循环农业 田种养结合模式 南方 -模式 生态环境效应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宁夏前进农场盐碱地稻-蟹-鸭(鹅)立体种养技术
9
作者 张祯 田生昌 +3 位作者 陈萍 贺萌萌 马玲芳 闫言 《宁夏农林科技》 2025年第1期71-74,共4页
2023-2024年在宁夏农垦前进农场开展了12.0 hm^(2)稻田立体种养,有机稻谷产量达到7105.5 kg·hm^(-2),养殖蟹种525 kg·hm^(-2),不计鸭(鹅)收益,稻蟹种养净收益达1.906万元·hm^(-2),综合种养效益较盐碱地水稻单作模式提高5... 2023-2024年在宁夏农垦前进农场开展了12.0 hm^(2)稻田立体种养,有机稻谷产量达到7105.5 kg·hm^(-2),养殖蟹种525 kg·hm^(-2),不计鸭(鹅)收益,稻蟹种养净收益达1.906万元·hm^(-2),综合种养效益较盐碱地水稻单作模式提高55.8%。全面、系统地总结了盐碱地稻-蟹-鸭(鹅)立体种养技术,为宁夏地区开展稻-蟹-鸭(鹅)立体种养工作提供技术借鉴。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鸭(鹅)种养模式 立体种养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松嫩平原西部盐碱湿地“稻-苇-鱼”模式研究 被引量:15
10
作者 李秀军 杨富亿 刘兴土 《中国生态农业学报》 CAS CSCD 2007年第5期174-177,共4页
松嫩平原西部有盐碱化土地373万hm2,其中盐碱化湿地100万hm2,土地盐碱化成为制约区域农业发展的重要因素。针对区内盐碱化湿地特点,建立了种植业与养殖业有机结合的"稻-苇-鱼"生态模式。盐碱湿地"稻-苇-鱼"系统的... 松嫩平原西部有盐碱化土地373万hm2,其中盐碱化湿地100万hm2,土地盐碱化成为制约区域农业发展的重要因素。针对区内盐碱化湿地特点,建立了种植业与养殖业有机结合的"稻-苇-鱼"生态模式。盐碱湿地"稻-苇-鱼"系统的种群多样性增加,水分利用效率和肥料利用率提高。该系统中,稻田排水是苇田水源,水中的浮游生物为鱼类提供了饵料,湖泡底泥还田,提高了稻田有机质含量,改善了土壤结构。该模式实施10年后,稻田土壤盐分含量由开垦前的4.54g/kg下降到2.98g/kg,土壤有机质由开垦前的16.43g/kg增加到24.45g/kg。通过对"稻-苇-鱼"系统模型参数调控,可实现对系统目标的控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松嫩平原 盐碱湿地 --”模式 生物多样性 水分利用效率 肥料利用率 土壤盐分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稻-鳖-鱼-鸭”复合共生模式种养技术与前景探讨 被引量:8
11
作者 徐建欣 徐志军 +2 位作者 杨洁 李端奇 江汉青 《中国稻米》 2018年第2期24-27,共4页
"稻-鳖-鱼-鸭"复合共生生态种养模式是一种对稻田空间利用更加充分的新型生态种养模式。本研究从稻田生态系统构建的角度,利用稻田生态位和食物供应链原理分析了"稻-鳖-鱼-鸭"复合共生生态种养模式的科学性;从共生... "稻-鳖-鱼-鸭"复合共生生态种养模式是一种对稻田空间利用更加充分的新型生态种养模式。本研究从稻田生态系统构建的角度,利用稻田生态位和食物供应链原理分析了"稻-鳖-鱼-鸭"复合共生生态种养模式的科学性;从共生田准备、水稻种植、共生对象的饲养、大田管理等几个方面详细介绍了"稻-鳖-鱼-鸭"复合共生生态种养模式技术流程;分析了"稻-鳖-鱼-鸭"复合共生生态种养模式的经济效益、生态效益和社会效益,探讨了其发展前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鸭”复合共生模式 田生态 种养技术 效益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潜江市虾-稻-蛙立体模式养殖可行性探索 被引量:1
12
作者 周自明 陈传龙 +4 位作者 李明波 隗阳 涂子仪 蒋万强 朱志强 《中南农业科技》 2024年第3期76-78,142,共4页
为提高稻渔综合种养模式的经济效益,进一步提升土地利用率,于2023年在湖北省潜江市利用湖北省小龙虾产业技术研究院有限公司在后湖管理区的立体模式基地,开展虾-稻-蛙立体模式试验,同时与周边传统单一种植水稻模式、虾稻共作模式进行对... 为提高稻渔综合种养模式的经济效益,进一步提升土地利用率,于2023年在湖北省潜江市利用湖北省小龙虾产业技术研究院有限公司在后湖管理区的立体模式基地,开展虾-稻-蛙立体模式试验,同时与周边传统单一种植水稻模式、虾稻共作模式进行对比。结果表明,虾-稻-蛙立体模式的经济效益较传统单一种植水稻模式、虾稻共作模式分别提高65370.5元/hm^(2)和34541.6元/hm^(2),具有很好的经济效益,大幅度提高了土地利用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 立体模式 经济效益 潜江市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稻-鱼-鸭共育模式的生态功能及在云南的应用前景 被引量:3
13
作者 赵雪晴 田维逵 +3 位作者 赵秀兰 尹艳琼 李向永 谌爱东 《云南农业科技》 2018年第A01期11-15,共5页
文章在查阅前人研究报道的基础上,结合云南稻-鱼-鸭共育模式的应用现状和取得的研究成果,探讨了稻-鱼-鸭共育模式的生态功能、控害机理、增值效应及其在云南省的应用前景。以期为云南省稻田生态系统良性循环和可持续利用提供参考依据,... 文章在查阅前人研究报道的基础上,结合云南稻-鱼-鸭共育模式的应用现状和取得的研究成果,探讨了稻-鱼-鸭共育模式的生态功能、控害机理、增值效应及其在云南省的应用前景。以期为云南省稻田生态系统良性循环和可持续利用提供参考依据,为稻田实现农药化肥减投减量,提高稻田产出寻查技术支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 共育 生态 前景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稻+蛙-菇综合种养模式的技术集成及效益分析 被引量:1
14
作者 龚世飞 曹鹏 +5 位作者 郭元平 王巍 赵昌松 罗义 兰玉梅 肖能武 《湖北农业科学》 2024年第4期12-16,共5页
稻+蛙-菇综合种养模式是一种高效利用稻田时空资源进行周年化生产的生态农业发展模式,近年来在鄂西北地区呈良好的发展态势,并逐步形成一定的规模。阐述了稻+蛙-菇综合种养模式的田间配套工程建设、水稻种植、青蛙养殖、羊肚菌栽培等技... 稻+蛙-菇综合种养模式是一种高效利用稻田时空资源进行周年化生产的生态农业发展模式,近年来在鄂西北地区呈良好的发展态势,并逐步形成一定的规模。阐述了稻+蛙-菇综合种养模式的田间配套工程建设、水稻种植、青蛙养殖、羊肚菌栽培等技术措施,并分析了该模式与常规种植制度的综合效益。结果表明,稻+蛙-菇综合种养模式与稻-油轮作模式产投比分别为1.53和1.46,前者平均纯收入可达201967元/hm^(2),远高于后者。虽然稻+蛙-菇模式成本投入较高,但全过程采用绿色生产技术,提高了农业资源利用率和产品质量,具备良好的生态效益和社会效益。最后提出了合理发展稻+蛙-菇模式的相关建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蛙-菇综合种养模式 技术集成 效益分析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黔东南自治州山地稻田“稻-蛙-鱼”综合种养试验及效益分析 被引量:1
15
作者 庄燚华 谌金吾 +3 位作者 王益海 吴元魁 刘忠培 麻智芳 《贵州畜牧兽医》 2024年第3期35-38,共4页
为提高贵州省黔东南自治州山地稻田的综合生产效益,在镇远县选择山地稻田6670 m^(2),进行水稻单作和稻-蛙-鱼综合种养共作试验,并分析比较综合效益。其中单一水稻种植田3335 m^(2)为对照组(1万株/667 m^(2)),水稻-牛蛙-鲤综合种养共作33... 为提高贵州省黔东南自治州山地稻田的综合生产效益,在镇远县选择山地稻田6670 m^(2),进行水稻单作和稻-蛙-鱼综合种养共作试验,并分析比较综合效益。其中单一水稻种植田3335 m^(2)为对照组(1万株/667 m^(2)),水稻-牛蛙-鲤综合种养共作3335 m^(2)为试验组(水稻1万株/667 m^(2),牛蛙苗4000只/667 m^(2)、鲤鱼苗50 kg/667 m^(2)),水稻收割时收获水产品。结果:(1)对照组水稻产量589.3 kg/667 m^(2),收益2121.6元/667 m^(2),纯利润1751.6元/667 m^(2);试验组水稻产量528.8 kg/667 m^(2)、牛蛙产量400 kg/667 m^(2)、鲤鱼产量125 kg/667 m^(2),纯利润13693.5元/667 m^(2),比对照组提高6.8倍。(2)综合糙米率、精米率、垩白度米质指标,试验组稻米品质显著优于对照组(P<0.05)。结论:在黔东南自治州山地稻田采用水稻-牛蛙-鲤鱼综合种养共作模式可大幅提高稻田的综合效益,是1种可在山地稻田适度规模推广的综合种养模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黔东南自治州 山地 --”综合种养 经济效益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哈尼梯田稻-渔共作模式下杂交黄颡鱼肠道微生物研究 被引量:12
16
作者 朱昊俊 强俊 +3 位作者 徐钢春 陶易凡 包景文 徐跑 《水生生物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1年第6期1232-1242,共11页
为了探究哈尼梯田稻-鱼共作综合种养模式(稻渔组,DY组)和传统池塘养殖模式(池塘组,CT组)下杂交黄颡鱼(Tachysurus fulvidraco♀×Pseudobagrus vachellii♂)肠道微生物结构变化,试验采用16S rDNA测序技术对不同养殖模式下黄颡鱼肠... 为了探究哈尼梯田稻-鱼共作综合种养模式(稻渔组,DY组)和传统池塘养殖模式(池塘组,CT组)下杂交黄颡鱼(Tachysurus fulvidraco♀×Pseudobagrus vachellii♂)肠道微生物结构变化,试验采用16S rDNA测序技术对不同养殖模式下黄颡鱼肠道微生物进行分析。测序结果显示,CT组和DY组优势菌门均为变形菌门(Proteobacteria)、厚壁菌门(Firmicutes)、拟杆菌门(Bacteroidetes)和梭杆菌门(Fusobacteria)。和CT组相比,在门水平上DY组厚壁菌门和拟杆菌门相对丰度显著上升,而变形菌门相对丰度显著下降。在属水平上DY组梭状芽孢杆菌属、Romboutsia属、Paludibacter属、Epulopiscium属和拟杆菌属相对丰度显著上升,而邻单胞菌属丰度显著下降。不同的养殖模式没有显著影响黄颡鱼肠道微生物的丰富度(Richness),但DY组拥有更高的微生物均匀度(Evenness)。BugBase表型预测结果如下,CT组革兰氏阴性菌,兼性厌氧菌丰度更高,DY组则革兰氏阳性菌,厌氧菌丰度更高。同时DY组肠道菌群相较于CT组具有更低的潜在致病性和生物膜形成能力。DY组黄颡鱼肠道微生物多样性更高,稳定性更好,对疾病的抵抗力可能更强。水稻-黄颡鱼新型稻渔综合种养模式具有更佳的经济和生态效应。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哈尼梯田 -综合种养 杂交黄颡 肠道微生物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稻-鱼-鸭”共生模式的技术设计与思考 被引量:3
17
作者 孟祥杰 邹紫茵 +3 位作者 梁玉刚 王忍 黄璜 陈灿 《中国稻米》 北大核心 2021年第3期6-9,共4页
为解决稻、鱼、鸭共生的难题,提出了一种水稻种植下混养鱼鸭的技术方案,并于2019-2020年在湖南省长沙县路口镇实施。通过2年的观察发现,"稻-鱼-鸭"共生模式保证水稻生长发育的同时,也保持了鱼的水下生存环境及鸭的田间、水面... 为解决稻、鱼、鸭共生的难题,提出了一种水稻种植下混养鱼鸭的技术方案,并于2019-2020年在湖南省长沙县路口镇实施。通过2年的观察发现,"稻-鱼-鸭"共生模式保证水稻生长发育的同时,也保持了鱼的水下生存环境及鸭的田间、水面活动空间;通过鱼鸭的活动及捕食,能有效防控田间病虫草害的发生,减少除草剂的施用;同时鱼鸭的粪便能够直接还田减少肥料的施用,对提高土壤养分含量、减轻农田污染有着重要作用;稻田中的深水域还有蓄水、缓解灌溉水短缺等作用。"稻-鱼-鸭"共生模式具有明显的经济效益、生态效益及社会效益。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模式 技术要点 经济效益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饲料蛋白含量对稻-黄颡鱼共作模式气态氮排放、黄颡鱼生长和氮利用率的影响 被引量:1
18
作者 王梦杰 吴俊男 +4 位作者 刘耀斌 徐春春 冯金飞 李凤博 方福平 《中国水稻科学》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2年第4期428-438,共11页
【目的】明确饲料蛋白含量对稻-黄颡鱼共作模式下N_(2)O和NH_(3)挥发特征及黄颡鱼生长的影响,有利于稻-黄颡鱼综合种养的高效、绿色发展。【方法】采用盆栽模拟试验,以常规单养黄颡鱼模式为对照,系统研究了不同饲料蛋白含量对稻-黄颡鱼... 【目的】明确饲料蛋白含量对稻-黄颡鱼共作模式下N_(2)O和NH_(3)挥发特征及黄颡鱼生长的影响,有利于稻-黄颡鱼综合种养的高效、绿色发展。【方法】采用盆栽模拟试验,以常规单养黄颡鱼模式为对照,系统研究了不同饲料蛋白含量对稻-黄颡鱼共作模式下N_(2)O和NH_(3)的排放特征、水体和底泥的氮含量以及黄颡鱼生长的影响。【结果】在相同蛋白含量下,稻-黄颡鱼共作模式的N_(2)O和NH_(3)挥发分别比单养黄颡鱼模式降低18.3%和76.20%,水体总氮和无机氮含量降低41.30%和48.85%,黄颡鱼蛋白累积量增加20.00%,氮利用率增加171.50%。在稻-黄颡鱼共作模式下,提高饲料蛋白含量会显著增加N_(2)O排放量和水体残留氮含量,但对NH_(3)挥发无显著影响;黄颡鱼特定生长率和蛋白累积量与饲料蛋白含量呈二次曲线关系。饲料氮利用效率随饲料蛋白含量增加呈线性降低趋势。【结论】综合考虑黄颡鱼生长和N_(2)O排放以及养殖水体氮残留等因素,确定稻-黄颡鱼共作模式饲料蛋白含量不宜超过43.04%。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黄颡共作 饲料蛋白含量 N_(2)O排放 NH_(3)挥发 生长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稻-沼-鱼”模式下沼液施量对草鱼和水稻生长、产量、品质的影响 被引量:1
19
作者 曲兆凯 田军仓 +2 位作者 沈晖 单宁 王凯亮 《江苏农业科学》 北大核心 2021年第21期100-107,共8页
为探究宁夏引黄灌区“稻-沼-鱼”模式中最佳沼液施量,以沼液低施量(B1)和沼液高施量(B2)为处理,以常规追施化肥为对照(CK),对草鱼和水稻生长、产量、品质的影响进行试验研究。结果表明,B1、CK草鱼存活率均较B2高,B1、B2草鱼的体质量、... 为探究宁夏引黄灌区“稻-沼-鱼”模式中最佳沼液施量,以沼液低施量(B1)和沼液高施量(B2)为处理,以常规追施化肥为对照(CK),对草鱼和水稻生长、产量、品质的影响进行试验研究。结果表明,B1、CK草鱼存活率均较B2高,B1、B2草鱼的体质量、体长均显著大于CK,体质量分别增加15.0%、16.9%,B1、B2草鱼肌肉滴水损失显著低于CK,分别减少17.4%、12.4%;B1、B2草鱼肌肉粗蛋白含量显著高于CK,分别增加15.7%、11.7%,但粗脂肪含量均显著低于CK,分别减少24.3%、20.9%;B1、B2处理的草鱼肌肉矿物元素P、Fe含量均显著高于CK,B1草鱼肌肉Ca含量显著大于B2、CK;B1、B2处理的草鱼肌肉氨基酸总量显著高于CK,分别增加16.8%、12.4%;必需氨基酸指数分别增加11.7%、9.6%;B1、B2水稻水分生产效率显著大于CK,分别增加10.5%、14.5%;B1、B2水稻整精米率显著高于CK,分别增加5.2%、2.9%,B1垩白粒率显著低于B2、CK。综合考虑,B1草鱼与水稻的生长、产量和品质较优,最佳沼液施量为较低水平处理B1,施沼液6次,总量为13500 kg/hm2;总灌溉13次,灌溉定额为10600 m3/hm2;水稻和草鱼产量分别为8763.3、2298.3 kg/hm2,较CK分别增产11.2%、23.0%。该结论对稻鱼提质增效和“稻-沼-鱼”模式推广以及现代化生态灌区建设具有指导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引黄灌区 --模式 田草 沼液 现代化生态灌区 氨基酸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遵义市播州区稻-鱼种养模式的效果 被引量:5
20
作者 覃普 梁正其 +1 位作者 杨云贤 雷家松 《农技服务》 2019年第10期59-60,共2页
为遵义市播州区大面积推广稻-鱼种养模式提供参考,2017年5~12月在遵义市播州区乐山镇、鸭溪镇进行大边沟稻鱼种养模式、坑凼稻鱼种养模式试验。结果表明:大边沟稻鱼种养模式的水稻产量为516.5公斤/亩,产出建鲤59.9公斤/亩,比坑凼稻鱼种... 为遵义市播州区大面积推广稻-鱼种养模式提供参考,2017年5~12月在遵义市播州区乐山镇、鸭溪镇进行大边沟稻鱼种养模式、坑凼稻鱼种养模式试验。结果表明:大边沟稻鱼种养模式的水稻产量为516.5公斤/亩,产出建鲤59.9公斤/亩,比坑凼稻鱼种养模式产出建鲤多11.8公斤/亩。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种养模式 大边沟 坑凼 养殖效果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7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