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9,997篇文章
< 1 2 250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问题”与“主义”之争的再审视——基于核心资料的解读 被引量:1
1
作者 杨宏雨 《学术界》 CSSCI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0期164-180,共17页
五四时期的“问题”与“主义”之争曾被定性为马克思主义与实验主义之争、无产阶级思想和资产阶级思想的斗争。改革开放以后,不少学者对这一观点提出了异议。核心资料是史学研究的基础,在核心资料的基础上叙述、构建的历史,才是比较真... 五四时期的“问题”与“主义”之争曾被定性为马克思主义与实验主义之争、无产阶级思想和资产阶级思想的斗争。改革开放以后,不少学者对这一观点提出了异议。核心资料是史学研究的基础,在核心资料的基础上叙述、构建的历史,才是比较真实、可靠的历史。仔细阅读“问题”与“主义”之争的核心资料,不难发现,问题与主义之争并不似一些学者构建的那种剑拔弩张的意识形态之争,而是一场极为平和的学术探讨。五四时期,胡适、蓝公武、李大钊秉持“真理愈辩愈明”“君子和而不同”“吾爱真理,吾惜友谊;不因追求真理而害友谊,也不因珍惜友谊而昧真理”等理念,在《每周评论》上进行的这场讨论,是思想的碰撞和学术的对话,争论中达成了一些共识,也存在着不少分歧,但无论是共识还是分歧,都促进了思想发展。当时的舆论界对这场讨论的参与度不高,几乎没有人将其看作是马克思主义与实验主义的较量。“问题”与“主义”之争在中国近现代思想史上只激起了小小的涟漪,在1949年以前的史学著作中,很少有人重视这场争论。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问题”与“主义”之争 核心资料 和而不同 共识与歧异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社会问题”的性质——“问题”与“主义”之争中的“问题意识” 被引量:2
2
作者 刘珍英 马拥军 《北京行政学院学报》 CSSCI 北大核心 2012年第1期107-112,共6页
"问题意识"不仅面向问题的提出,还面向问题的分析和解决。"社会"是一个有机体,不是个人的机械总和,因此,社会问题的提出、分析和解决过程既不同于个人问题,也不等于个人问题的机械总和。在"问题"与"... "问题意识"不仅面向问题的提出,还面向问题的分析和解决。"社会"是一个有机体,不是个人的机械总和,因此,社会问题的提出、分析和解决过程既不同于个人问题,也不等于个人问题的机械总和。在"问题"与"主义"之争中,"五四"先贤对社会问题的性质存在观念分歧,但都反对偏废"问题"和"主义",达到了一个后人难以企及的高度。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问题主义 问题意识 社会问题 胡适 蓝公武 李大钊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任务与关系双重驱动:领导完美主义对创造性问题解决的影响机制研究
3
作者 王宁 张晶晶 +2 位作者 刘倩 刘伟 刘瑶瑶 《科技进步与对策》 北大核心 2025年第10期138-149,共12页
领导完美主义是以完美关注和完美努力为核心的典型领导特质。既有研究聚焦于任务完美的领导特质,未能全面阐释领导追求完美的投射领域。首先,基于扎根理论,界定任务导向与关系导向下的领导完美主义新构念并开发其测量量表;然后,依据社... 领导完美主义是以完美关注和完美努力为核心的典型领导特质。既有研究聚焦于任务完美的领导特质,未能全面阐释领导追求完美的投射领域。首先,基于扎根理论,界定任务导向与关系导向下的领导完美主义新构念并开发其测量量表;然后,依据社会信息加工理论,从激活自我调节视角探讨任务导向与关系导向下领导完美主义对创造性问题解决的影响机理。结果表明:①任务导向领导完美主义通过绩效反馈寻求促进创造性问题解决;②关系导向领导完美主义通过角色反馈寻求促进创造性问题解决;③绩效氛围正向调节任务导向领导完美主义与绩效反馈寻求间的关系;④精熟氛围正向调节关系导向领导完美主义与角色反馈寻求间的关系;⑤明星员工身份仅在关系导向领导完美主义与角色反馈寻求间发挥调节作用。本研究丰富了领导完美主义的理论内涵,揭示不同导向完美主义的作用边界,同时为组织如何通过领导风格优化和氛围塑造提升员工创造性问题解决能力提供实践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领导完美主义 扎根理论 创造性问题解决 绩效反馈寻求 角色反馈寻求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人道主义介入的关系治理路径与“建设性介入”——以中国参与解决缅甸问题为例
4
作者 王传剑 刘晓健 《国际论坛》 北大核心 2025年第1期96-116,159,共22页
作为冷战后一个突出的国际政治现象,人道主义介入在概念和实践层面都已备受争议。随着中国开始“建设性介入”地区人道主义危机,如何从理论上阐释中西模式的差别,进而为中国方式精准定位,已成为一项重要的战略性课题。本文通过对人道主... 作为冷战后一个突出的国际政治现象,人道主义介入在概念和实践层面都已备受争议。随着中国开始“建设性介入”地区人道主义危机,如何从理论上阐释中西模式的差别,进而为中国方式精准定位,已成为一项重要的战略性课题。本文通过对人道主义介入相关概念的辨析,以及对中西介入实践的比较研究发现,西方模式与中国的“建设性介入”方式代表了规则治理和关系治理两种不同的治理路径,它们的根本区别在于前者是对当事国主权履责越俎代庖,后者则是以尊重当事国主权为前提的辅助性介入。为了更好地阐释“建设性介入”的逻辑进路,本文提出了一个基于关系治理的分析框架,并以中国参与解决缅甸问题为例进行了深入探讨。文章认为,维护关系性利益是中国“建设性介入”缅甸问题的根本原因,中国的做法有助于推动缅甸各方构建信任关系,并在合理把握舒适度原则的基础上,循序渐进地为解决危机创造长期有利条件。作为对国际人道主义介入理论的发展和创新,“建设性介入”为全球人权治理提供了一种更为合理和可行的方案。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人道主义介入 关系治理 “建设性介入” 缅甸问题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评《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伦理问题》
5
作者 单连春 许振煜 《统计与决策》 北大核心 2025年第10期F0002-F0002,F0003,共2页
党的二十大报告明确指出,高质量发展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首要任务。当前,新一轮科技革命与产业变革深入发展,科技创新已成为推动高质量发展的重要引擎,数字化转型逐步成为实现高质量发展的关键要素。然而,数字技术的快速发... 党的二十大报告明确指出,高质量发展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首要任务。当前,新一轮科技革命与产业变革深入发展,科技创新已成为推动高质量发展的重要引擎,数字化转型逐步成为实现高质量发展的关键要素。然而,数字技术的快速发展在推动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的同时,也引发了多维度的伦理秩序重构需求。在此背景下,如何更好地以数字技术赋能高质量发展,加强数字经济时代的伦理规范,已成为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亟待解决的重大理论命题与实践课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 伦理问题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层治理中历史遗留问题何以产生?对政府决策中“当下主义”策略的案例分析
6
作者 余成龙 郑晓华 《公共行政评论》 北大核心 2025年第3期78-97,M0005,共21页
基层治理中历史遗留问题在漫长等待中并非无法开启“政策之窗”,而是未能进一步开启“决策之窗”。基层政府决策中的“当下主义”策略是这类问题产生的深层原因。沿海Q村的案例表明,早期基层官员堆叠当下资源、压缩当下成本的“主动当... 基层治理中历史遗留问题在漫长等待中并非无法开启“政策之窗”,而是未能进一步开启“决策之窗”。基层政府决策中的“当下主义”策略是这类问题产生的深层原因。沿海Q村的案例表明,早期基层官员堆叠当下资源、压缩当下成本的“主动当下主义”策略,实现了发展加速,但也将问题遗留给了未来。继任基层官员将这些遗留问题视作一种治理风险,并通过拖延问题、上交问题、转移问题、修补问题等“被动当下主义”策略,对其进行及时处置与隔离,却也导致问题被持续搁置。结果是,不同时期基层政府“当下主义”策略的决策连续统,使初始问题被留在时间里,继而被困在时间里,最终变得越来越难以解决。事实上,面对发展机遇和社会风险带来的时间压力,基层政府选择“当下主义”策略,很大程度上是一种情境理性。悖论性在于,赋予其合理性的外在条件在未来会反向削弱其合理性,从而导致基层治理中的历史遗留问题被源源不断地再生产出来。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历史遗留问题 基层政府 决策 当下主义” 时间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乡村振兴背景下吉安市农村地区发展问题及优化策略--基于马克思主义矛盾分析法
7
作者 郁静蓉 朱晓庆 《南方农机》 2025年第1期105-107,116,共4页
党的十九大首次提出实施乡村振兴战略,这一战略对于我国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目标具有重大意义,同时也成为全国人民关注的热点话题。自实施乡村振兴战略以来,各地不断加快农村经济发展,取得了显著成就的同时也存在... 党的十九大首次提出实施乡村振兴战略,这一战略对于我国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目标具有重大意义,同时也成为全国人民关注的热点话题。自实施乡村振兴战略以来,各地不断加快农村经济发展,取得了显著成就的同时也存在一些亟待解决的问题。为解决当前乡村建设过程中存在的问题,推进乡村振兴战略的深入实施,推动我国乡村地区经济的繁荣发展,本研究采用马克思主义矛盾分析法,以吉安市为例,深入探讨了该地区面临的问题,如产业发展后劲不足、各地区不平衡现象较明显、政府创新改革能力不足、农民主体性缺失等。针对上述发展短板,提出从深化产业链、激发政府改革活力、打造乡村人才队伍等方面采取可行有效的措施。本研究有利于促进吉安农村地区的产业振兴和经济繁荣,同时对推进农业农村现代化建设具有重要的理论意义和实践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乡村振兴 马克思主义矛盾分析法 问题 措施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联通主义学习情境下基于问题解决的学习者角色转换分析 被引量:2
8
作者 赵宏 王小凯 《现代远程教育研究》 CSSCI 北大核心 2024年第5期103-112,共10页
联通主义学习支持多样的角色和主体。分析学习者角色转换过程,有助于深入理解联通主义学习情境下问题的解决过程,提升对互联网时代学习规律的认识。然而当前有关联通主义学习情境下学习者角色的研究主要聚焦在理论框架、概念模型以及交... 联通主义学习支持多样的角色和主体。分析学习者角色转换过程,有助于深入理解联通主义学习情境下问题的解决过程,提升对互联网时代学习规律的认识。然而当前有关联通主义学习情境下学习者角色的研究主要聚焦在理论框架、概念模型以及交互行为上,对于学习者在问题解决过程中角色的转换特征鲜有深入的探讨。基于联通主义教学交互模型和问题解决过程,可将联通主义学习情境下的学习者角色划分为规则迷茫者、信息探索者、话题启发者、信息连接者、讨论协商者、信息鉴别者、反思总结者、规则解答者、方案构建者9类。以此为角色编码框架,结合滞后序列分析法对一门cMOOC的交互文本进行分析发现:联通主义学习情境中,讨论协商者、话题启发者、信息连接者是学习者问题解决时出现频率较高的角色;同一学习者角色存在多种转换路径,话题启发者和方案构建者是最能体现这一转换特点的两类学习者角色;不同学习阶段中,学习者角色转换路径既有共性又有差异,共性在于规则迷茫者和规则解答者之间始终存在着角色转换,而信息探索者、讨论协商者、方案构建者等在不同学习阶段有不同的转换方向。后续可进一步关注学习者在问题解决过程中的个体差异,探讨自动化编码工具的有效性,为相关课程的设计和开发提供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联通主义 cMOOC 问题解决 学习者角色 角色转换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陈独秀和“问题与主义”之争 被引量:3
9
作者 董德福 史云波 《安徽史学》 北大核心 2002年第4期54-59,共6页
陈独秀和“问题与主义”之争这个论题长期以来为史学界所忽略 ,分析探讨陈独秀对这场争论所持的态度及其变化 ,可以为梳理五四期间陈独秀思想转变的脉络以及“新青年”阵营分化的必然性 ,提供一个侧面的参照。本文认为 ,不宜夸大这场争... 陈独秀和“问题与主义”之争这个论题长期以来为史学界所忽略 ,分析探讨陈独秀对这场争论所持的态度及其变化 ,可以为梳理五四期间陈独秀思想转变的脉络以及“新青年”阵营分化的必然性 ,提供一个侧面的参照。本文认为 ,不宜夸大这场争论的意义 ,倒是论战高潮过后的压台人物陈独秀的总结性言论 ,在中国思想界产生了一定的影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陈独秀 胡适 问题与主叉之争 《新青年》 实验主义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论“问题与主义”之争前后的李大钊思想——对争论性质的再探讨 被引量:10
10
作者 董国强 《社会科学研究》 CSSCI 北大核心 2004年第4期99-104,共6页
长期以来 ,国内学界对所谓“问题主义”之争的叙述和评价一直受到某种既定认识的误导 ,以至混淆了这场论争的性质。本文通过对争论当事人之一的李大钊在“五四”前后思想的细致论述认为 :“问题与主义”之争发生前后的李大钊与胡适二人... 长期以来 ,国内学界对所谓“问题主义”之争的叙述和评价一直受到某种既定认识的误导 ,以至混淆了这场论争的性质。本文通过对争论当事人之一的李大钊在“五四”前后思想的细致论述认为 :“问题与主义”之争发生前后的李大钊与胡适二人无论在意识形态方面还是个人关系方面都没有什么实质性分歧 ;李大钊的质疑辩难与胡适的积极回应实际并非针锋相对 ,而是实现了一个完整的认知建构 ;至少到 1 92 3年初为止 。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问题主义”之 李大钊 胡适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李大钊《再论问题与主义》再认识 被引量:1
11
作者 朱文通 《河北学刊》 CSSCI 北大核心 2024年第6期42-48,共7页
李大钊《再论问题与主义》一文,撰写于他写作《我的马克思主义观》上篇和下篇期间,同《我的马克思主义观》一文具有不可分割的逻辑关系。长期以来,学术界一直都高度重视对《我的马克思主义观》的研究,而对《再论问题与主义》的研究则相... 李大钊《再论问题与主义》一文,撰写于他写作《我的马克思主义观》上篇和下篇期间,同《我的马克思主义观》一文具有不可分割的逻辑关系。长期以来,学术界一直都高度重视对《我的马克思主义观》的研究,而对《再论问题与主义》的研究则相对薄弱,忽视了《再论问题与主义》与《我的马克思主义观》在写作上紧密的内在联系,因而遮蔽了《再论问题与主义》的独到之处和重要价值。《再论问题与主义》一文为马克思主义的传播开辟了广阔的道路,更为重要的是,它标志着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肇始和开端,可谓《我的马克思主义观》的姊妹篇,这两篇文章珠联璧合,是李大钊成为马克思主义者的重要标志。《我的马克思主义观》是在中国全面系统地传播马克思主义的第一篇经典文献,而《再论问题与主义》则是昭示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发展方向的第一篇经典文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李大钊 《再论问题主义 《我的马克思主义观》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重评“问题与主义”之争 被引量:8
12
作者 张先贵 《安徽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CSSCI 1995年第5期86-92,共7页
发生在1919年的“问题与主义”之争,在中国现代思想史上打下深深的烙印,也使胡适蒙垢甚多。本文依据可靠的资料,以历史的眼光,从论争的背景、论争的真相、论争的影响、以及被误解的原因,重新审视和评判,可知:论战双方尽管思... 发生在1919年的“问题与主义”之争,在中国现代思想史上打下深深的烙印,也使胡适蒙垢甚多。本文依据可靠的资料,以历史的眼光,从论争的背景、论争的真相、论争的影响、以及被误解的原因,重新审视和评判,可知:论战双方尽管思想信仰上各有不同,究其实质主要还是一种思想学术的研究和探讨,并非政治的分歧,更不是青年胡适有意“挑起”、旨在阻碍和反对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传播等等。它是东西方文化碰撞摩擦的必然反应和一种表现。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胡适 问题主义之争 重新评判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国际主义”与“国家主义”之争——文物返还问题探析 被引量:13
13
作者 杨树明 郭东 《现代法学》 CSSCI 北大核心 2005年第1期91-97,共7页
文物作为文化价值与经济价值的统一体,极易通过多种途径流失。在流失文物的返还问题上一向存有“文化国际主义”与“文化国家主义”两种对立理论,本文从对这两种理论的评介出发,认为文化国家主义才是国际社会应有的正确理论态度。同时... 文物作为文化价值与经济价值的统一体,极易通过多种途径流失。在流失文物的返还问题上一向存有“文化国际主义”与“文化国家主义”两种对立理论,本文从对这两种理论的评介出发,认为文化国家主义才是国际社会应有的正确理论态度。同时通过对两种理论在现有国际公约中的各自体现的讨论,最终揭示出国家主义所处的现实困境,并提出了摆脱这一困境的建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返还 国家主义 国际主义 国际公约 理论 国际社会 统一体 流失 问题探析 困境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问题域的历史性创新:理解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的一种视角 被引量:1
14
作者 陈高华 赵文钰 《学习与实践》 CSSCI 北大核心 2024年第6期11-19,共9页
理解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的发展创新,关键在于以问题导向作为综合创新之源,进而将马克思主义理解为问题域的历史性集合。作为一种思想和实践传统的马克思主义,围绕“如何扬弃资本主义现代性、实现人类自由解放”这一问题历史地发生... 理解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的发展创新,关键在于以问题导向作为综合创新之源,进而将马克思主义理解为问题域的历史性集合。作为一种思想和实践传统的马克思主义,围绕“如何扬弃资本主义现代性、实现人类自由解放”这一问题历史地发生与展开。中国化时代化的马克思主义则立足于具体历史情势,提出了如何超越资本主义现代性、开辟现代化新道路,以此实现自由解放的历史性问题,这就开拓出“中国式现代化”这一新问题域。基于这种理解,马克思主义“同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意味着立足于具体历史情势不断拓展和深化中国式现代化这一问题域;“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意味着根植于本民族优秀文化不断把握和解决中国式现代化问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 问题导向 中国式现代化 “两个结合”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求解作业车间调度问题的混合帝国主义竞争算法 被引量:10
15
作者 杨小东 康雁 +1 位作者 柳青 孙金文 《计算机应用》 CSCD 北大核心 2017年第2期517-522,552,共7页
针对最小化最大完工时间的作业车间调度问题(JSP),提出一种结合帝国主义竞争算法(ICA)和禁忌搜索(TS)算法的混合算法。混合算法以帝国主义竞争算法为基础,在同化操作中融入遗传算法中的杂交算子和变异算子,使算法全局搜索能力更强。为... 针对最小化最大完工时间的作业车间调度问题(JSP),提出一种结合帝国主义竞争算法(ICA)和禁忌搜索(TS)算法的混合算法。混合算法以帝国主义竞争算法为基础,在同化操作中融入遗传算法中的杂交算子和变异算子,使算法全局搜索能力更强。为了克服帝国主义竞争算法局部搜索能力弱的缺点,引入禁忌搜索算法进一步优化同化操作后的后代。禁忌搜索算法采用混合邻域结构和新型选择策略,使得算法能够更有效地搜索邻域解。混合算法兼具全局搜索能力和局部搜索能力,通过对13个经典的Benchmark调度问题进行仿真测试,并与近年4种新型混合算法进行对比分析,实验结果表明了所提算法求解Job Shop调度问题的有效性和稳定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JOB Shop调度问题 帝国主义算法 遗传算法 禁忌搜索 混合优化算法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从“主义”之争到“问题”意识——传统道德文化研究的现代转向 被引量:1
16
作者 张伟 《云南社会科学》 CSSCI 北大核心 2009年第1期72-74,79,共4页
传统或传统文化的真正意义和价值并不仅仅在于它代表了过去的悠远和辉煌,亦在于它从很大程度上决定了一个国家或民族的当下存在样式及其未来发展的方向。因此,在研究中国传统道德文化时,就不仅仅是对传统道德文化进行一种历史性的梳理... 传统或传统文化的真正意义和价值并不仅仅在于它代表了过去的悠远和辉煌,亦在于它从很大程度上决定了一个国家或民族的当下存在样式及其未来发展的方向。因此,在研究中国传统道德文化时,就不仅仅是对传统道德文化进行一种历史性的梳理和阐释,而且要立足于现代及其所面临的"现代性"问题而非传统或"传统主义"问题,进而从中寻求一条可以联结过去和现在的精神纽带以及从现在走向未来的历史依据。然而,在过去的近百年中,对传统道德文化的研究却经历了诸多的波折与坎坷,与此同时亦完成了研究范式从"主义"之争到"问题"意识的现代转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传统道德文化 主义之争 问题意识 现代转向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重新解读胡适及“问题与主义”之争 被引量:10
17
作者 张传鹤 《文史哲》 CSSCI 北大核心 2003年第6期92-96,共5页
在研究胡适思想言论的过程中,既要避免掉入政治感情的"陷阱",又要充分把握胡适的思想言论多有偏激性和非严密性这一特点,把胡适在"问题与主义"之争中提出的主要观点全面地联系起来加以分析。从总的层面上来说,胡适... 在研究胡适思想言论的过程中,既要避免掉入政治感情的"陷阱",又要充分把握胡适的思想言论多有偏激性和非严密性这一特点,把胡适在"问题与主义"之争中提出的主要观点全面地联系起来加以分析。从总的层面上来说,胡适在当时实际上提出了一个对我国社会发展具有长远现实意义的问题,即如何正确认识和处理"问题与主义"的关系。从具体层面来说,胡适在"问题与主义"之争中提出的某些观点是存在不足和漏洞的,但他同时也提出了不少直到今天也还有生命力的正确观点。"问题与主义"之争是"五四"时期新文化运动阵营内部发生的一场以方法论争论为核心的政治色彩很浓但却充满自由平等气氛的健康学术争论。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胡适 问题主义 社会发展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问题与主义”之争九十年回顾与思考 被引量:2
18
作者 袁刚 陈雪嵩 杨先哲 《学习与实践》 2009年第5期61-71,共11页
五四运动后不久发生的"问题与主义"之争,囿于个人认知和时代变迁,后来各界的评价褒贬不一,也留下了不少历史误解。其实,无论是问题还是主义,牵涉面都很广。"问题与主义"论争的主旨和意义,就在于注重实践,破除"... 五四运动后不久发生的"问题与主义"之争,囿于个人认知和时代变迁,后来各界的评价褒贬不一,也留下了不少历史误解。其实,无论是问题还是主义,牵涉面都很广。"问题与主义"论争的主旨和意义,就在于注重实践,破除"假、大、空",在于思想解放。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科学社会主义 “问题主义”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 政治文化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问题与主义”之争与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萌芽 被引量:6
19
作者 王明生 《南京师大学报(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08年第1期11-18,共8页
20世纪初,以胡适为代表的自由主义者和以李大钊为代表的马克思主义者围绕"问题与主义"进行了一场规模不大但影响深远的争论。争论双方虽然观点不同,但对外来学理和主义要适应"中国今日的时势"的命题却形成了共识。... 20世纪初,以胡适为代表的自由主义者和以李大钊为代表的马克思主义者围绕"问题与主义"进行了一场规模不大但影响深远的争论。争论双方虽然观点不同,但对外来学理和主义要适应"中国今日的时势"的命题却形成了共识。马克思主义者们在争论中吸收了胡适的部分观点,开始了对马克思主义中国化问题的最初探索并取得了重要进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胡适 李大钊 问题主义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问题与主义”之争和少年中国学会 被引量:8
20
作者 李永春 《安徽史学》 CSSCI 北大核心 2006年第2期87-96,共10页
胡适、李大钊之间的“问题与主义”之争是一场关于实验主义与社会主义两种思想方法和社会改造道路的争论,也可说是“少年中国学会”内原有的社会主义与由会外输入的实验主义之间的争论。胡适的实验主义宣传,对学会产生了直接的影响,使... 胡适、李大钊之间的“问题与主义”之争是一场关于实验主义与社会主义两种思想方法和社会改造道路的争论,也可说是“少年中国学会”内原有的社会主义与由会外输入的实验主义之间的争论。胡适的实验主义宣传,对学会产生了直接的影响,使学会中原本反对空谈主义,主张从事社会事业和社会活动的会员形成了所谓“问题与主义”派。而围绕着《少年中国》月刊文字方针而展开的“学理与主义”之争,并非人们所说的是“问题与主义”之争的范式转换,而是学会自由研究与预备主义的表现与结果。在导致学会分化的共同主义之争中,胡适及学会内的“问题与主义”派也发挥了一定的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问题主义 胡适 李大钊 少年中国学会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250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