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导航
期刊开放获取
上海教育软件发展有限公..
期刊文献
+
任意字段
题名或关键词
题名
关键词
文摘
作者
第一作者
机构
刊名
分类号
参考文献
作者简介
基金资助
栏目信息
任意字段
题名或关键词
题名
关键词
文摘
作者
第一作者
机构
刊名
分类号
参考文献
作者简介
基金资助
栏目信息
检索
高级检索
期刊导航
陈独秀和“问题与主义”之争
被引量:
3
Chen Du-xiu and "the Dispute over the Questions and Isms"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职称材料
导出
摘要
陈独秀和“问题与主义”之争这个论题长期以来为史学界所忽略 ,分析探讨陈独秀对这场争论所持的态度及其变化 ,可以为梳理五四期间陈独秀思想转变的脉络以及“新青年”阵营分化的必然性 ,提供一个侧面的参照。本文认为 ,不宜夸大这场争论的意义 ,倒是论战高潮过后的压台人物陈独秀的总结性言论 ,在中国思想界产生了一定的影响。
作者
董德福
史云波
机构地区
江苏大学人文学院
华东船舶工业学院社会科学系
出处
《安徽史学》
北大核心
2002年第4期54-59,共6页
Historical Research In Anhui
关键词
陈独秀
胡适
问题与主叉之争
《新青年》
实验主义
分类号
K827 [历史地理—历史学]
引文网络
相关文献
节点文献
二级参考文献
0
参考文献
9
共引文献
113
同被引文献
103
引证文献
3
二级引证文献
3
参考文献
9
1
李大钊.《再论问题与主义》[J].每周评论,1919.
2
陈独秀.《实行民治的基础》[J].新青年,1919,7.
3
罗志田.
西方的分裂:国际风云与五四前后中国思想的演变[J]
.中国社会科学,1999(3):20-35.
被引量:93
4
陈独秀:《<新青年>宣言》,《陈独秀著作选》第2卷,上海人民出版社1993年版,第40—41页。
5
胡适.《胡适来往书信选》中册,中华书局,1979年版,第208页.
6
唐宝林、林茂生:《陈独秀年谱》,上海人民出版社1998年版,第122页。
7
陈独秀:《此时中国劳动运动底意思》,《劳动界》第4册,1920年9月5日。
8
陈端志:《五四运动之史的评价》,生活书店1936年版,第339页。
9
《中西文化与毛泽东早期思想》,四川大学出版社1989年版,第23页。
共引文献
113
1
李玮.
国际共运中的瞿秋白和葛兰西——从刘康的《瞿秋白与葛兰西》谈起[J]
.世界华文文学论坛,2019(4):24-34.
被引量:1
2
周游.
形象和话语的塑造:国民革命时期中共对列宁的纪念[J]
.史林,2022(1):120-129.
被引量:4
3
姚中秋.
世界体系的裂变与中国共产党的成立[J]
.开放时代,2021(4):72-84.
被引量:19
4
刘焕明,刘晓彤.
中国共产党全过程人民民主的实践探索与时代意蕴[J]
.贵州社会科学,2024(4):11-19.
被引量:3
5
高宁,张雅茹.
如何实现从“例证教学”向“案例教学”的转化[J]
.高校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研究,2021(1):72-78.
6
罗志田.
大纲与史:民国学术观念的典范转移[J]
.历史研究,2000(1):168-174.
被引量:13
7
李刚.
论《学衡》的作者群[J]
.南京晓庄学院学报,2002,18(1):76-82.
被引量:5
8
李衍增.
马克思主义东渐中国的文化释读[J]
.传承,2010(15):4-7.
9
魏继昆.
试论民国时期梁漱溟宪政态度之转变[J]
.历史教学,2003(1):42-46.
被引量:6
10
罗志田.
帝国主义在中国:文化视野下条约体系的演进[J]
.中国社会科学,2004(5):192-204.
被引量:44
同被引文献
103
1
董国强.
论“问题与主义”之争前后的李大钊思想——对争论性质的再探讨[J]
.社会科学研究,2004(4):99-104.
被引量:10
2
钱素敏.
“问题与主义”之争与马克思主义中国化[J]
.知识经济,2008(5):176-177.
被引量:1
3
孙晓飞.
“五四”前后胡适实用主义影响评议[J]
.湖南师范大学社会科学学报,2001,30(S2):266-269.
被引量:2
4
张艳国.
五四时期中国社会主义思潮的历史反思[J]
.史学月刊,1999(3):8-13.
被引量:3
5
陆剑杰.
中国的自由主义和中国的马克思主义之关系的历史、现状与未来[J]
.哲学研究,1999(11):22-31.
被引量:16
6
倪培强,池中莲.
也谈“问题与主义”之争及其影响[J]
.新疆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99,20(2):3-9.
被引量:4
7
范耀登.
试论五四时期“问题与主义”论争对立中的同一[J]
.广东社会科学,1998(2):70-75.
被引量:2
8
李庆.
胡适和问题与主义之争[J]
.近代史研究,1986(5):177-185.
被引量:7
9
郑俊武,邓星华.
美国实用主义教育思想对中国近代体育的影响[J]
.体育文化导刊,1998(1):36-37.
被引量:7
10
夏军.
杜威实用主义理论与中国乡村建设运动[J]
.民国档案,1998(3):63-68.
被引量:13
引证文献
3
1
王涛,陈鹏.
近十年五四时期实用主义思想研究综述[J]
.文山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6,19(2):24-28.
2
沈成飞.
对话与大众化:关于中国马克思主义早期传播史认识的一个新视角[J]
.教学与研究,2012(6):43-50.
被引量:3
3
刘暖.
“问题与主义”之争研究的历史溯源、主要论域及发展进路[J]
.河南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20,21(5):95-103.
二级引证文献
3
1
赵付科,季正聚.
新世纪以来马克思主义在中国早期传播史研究述评[J]
.教学与研究,2013(2):77-85.
被引量:4
2
王岩,王翼.
论我国意识形态安全对话平台的建设及其重要意义[J]
.马克思主义研究,2016(5):76-84.
被引量:6
3
张家冀,唐棣宣,赵金英.
20年来国内学界关于五四时期马克思主义在中国传播研究述评[J]
.宁夏党校学报,2019,21(4):73-80.
1
黎见春.
近年五四运动研究综述[J]
.北京党史,2001(3):31-35.
被引量:1
2
《近代史研究》一九八六年各期目录[J]
.近代史研究,1986(6):310-314.
被引量:2
3
赵映林.
“问题与主义”之争中的胡适与李大钊[J]
.新华月报,2011(18):85-87.
4
耿宝强.
“问题与主义”之争:同志间的唱和[J]
.关东学刊,2016(1):103-109.
被引量:1
5
王昆.
再谈“问题与主义”之争[J]
.黑龙江史志,2011(11):31-32.
被引量:2
6
张治银.
“问题与主义”之争在马克思主义中国化中的影响[J]
.世纪桥,2008(9):21-22.
被引量:2
7
杜永峰.
改革开放以来“问题与主义”之争研究综述[J]
.邓小平理论研究,2009(2):46-49.
8
程丹,唐丹.
胡适和李大钊在“问题与主义”之争中的相通之处[J]
.兰州学刊,2006(4):41-43.
被引量:1
9
李庆.
胡适和问题与主义之争[J]
.近代史研究,1986(5):177-185.
被引量:7
10
谢志军,牛建军.
再论胡适关于“问题与主义”之争[J]
.党史博采(下),2007(09X):15-16.
被引量:2
安徽史学
2002年 第4期
职称评审材料打包下载
相关作者
内容加载中请稍等...
相关机构
内容加载中请稍等...
相关主题
内容加载中请稍等...
浏览历史
内容加载中请稍等...
;
用户登录
登录
IP登录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