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5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从“道艺合一”到“道通为一”———庄子技术思想初探 被引量:3
1
作者 杨叔子 刘克明 《湖北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02年第1期42-47,共6页
在对待“道”和“艺”的关系上,庄子主张“道”“艺”合一,他认为:“道进于艺”,或“道在于艺”。“技进乎道”是庄子思想的灵魂。同时庄子提出“道通为一”的思想:为达其目标必经分解合同之途。其一,“以道观分”,庄子的意思是,“分”... 在对待“道”和“艺”的关系上,庄子主张“道”“艺”合一,他认为:“道进于艺”,或“道在于艺”。“技进乎道”是庄子思想的灵魂。同时庄子提出“道通为一”的思想:为达其目标必经分解合同之途。其一,“以道观分”,庄子的意思是,“分”与“成”是同一过程,不是“分”之外另有“成”,也不是“成”之外另有“分”,而只不过从一方面看是“分”,从另一方面看是“成”。“成”与“毁”亦然。庄子有关“分”、“成”、“毁”的论述是对中国古代工程技术设计思想的总结。其二,“不同同之”,庄子的意思是以道观人察物,万物虽种类不同,形态万殊,但其根本之道是同一的。“合异以为同,散同以为异”,就是要打破时间和空间的差异,将不同的时间和空间的东西结合在一起,以达到创新的目的。“道通为一”是将个体的“分”与整体的“合”有机地结合起来,达到有分有合的境界,这是庄子技术思想的基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庄子 “道艺合一” “道通为一” 技术思想 《庄子》 《齐物论》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由道变俗”与“道通为一”——严复的“天演”译述及其世界观转型 被引量:1
2
作者 段炼 《安徽史学》 CSSCI 北大核心 2023年第2期43-50,61,共9页
从19世纪末至20世纪初,严复以其深具洞见的论述以及对一系列西方学术经典的翻译,促成“天演”世界观在近代中国的形塑。在这一世界观的影响下,清末民初的读书人逐渐接受“公理”“公例”“公法”等西方科学定律与政治法则。“天演”世... 从19世纪末至20世纪初,严复以其深具洞见的论述以及对一系列西方学术经典的翻译,促成“天演”世界观在近代中国的形塑。在这一世界观的影响下,清末民初的读书人逐渐接受“公理”“公例”“公法”等西方科学定律与政治法则。“天演”世界观由此呈现出“由道变俗”的世俗化价值取向。然而,严复的思想摆荡于中西之间,既接受多种“道”并存的历史现实,又高度认可中西学理的“道通为一”。因此,严复对于“天演”世界观的探索,无法简单概括为“寻求富强”的世俗努力和对于西方科学理性的全盘接纳。在“由道变俗”与“道通为一”的思想张力背后,是严复对于“超越富强”之“道”的深沉追寻。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天演”世界观 严复 超越 世俗化 “道通为一”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论先秦道家的生态美学智慧 被引量:3
3
作者 王凯 《江汉论坛》 CSSCI 北大核心 2004年第3期36-39,共4页
生态美学是当代新兴的学科,是当代人类对人与自然环境关系美学思考的理论结晶。中国古代朴素的生态意识源远流长,以老庄为代表的先秦道家,不仅深刻探索了人与自然的关系,而且以中国古人特有的智慧,表达了关于如何处理人与环境关系的主... 生态美学是当代新兴的学科,是当代人类对人与自然环境关系美学思考的理论结晶。中国古代朴素的生态意识源远流长,以老庄为代表的先秦道家,不仅深刻探索了人与自然的关系,而且以中国古人特有的智慧,表达了关于如何处理人与环境关系的主张。这些宝贵的精神资源,不仅具有生态哲学及其生态美学意义,而且对于我们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具有重要的启示。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道通为一” “万物齐一” “物故自生” “与物为春”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庄子天人观与齐物论思想新探 被引量:5
4
作者 徐小跃 《江苏社会科学》 CSSCI 1997年第6期59-64,共6页
关键词 庄子 天人观 齐物论 “天” 天人之学 “道通为一” 天人合 万物 “天人” 本然状态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通而不同”:跨文化语境中的理论追寻与创新 被引量:2
5
作者 殷国明 《文艺理论研究》 CSSCI 北大核心 2010年第6期4-10,共7页
"通"是中国传统的文化理念。从某种意义上来说,在跨文化语境中,中国现代文艺美学的创新首先要打通与世界文化的关系,意味着一次与更广泛、更多样文化资源和语境对话与沟通的过程。对于中国文学及其文学理论批评来说,"通&... "通"是中国传统的文化理念。从某种意义上来说,在跨文化语境中,中国现代文艺美学的创新首先要打通与世界文化的关系,意味着一次与更广泛、更多样文化资源和语境对话与沟通的过程。对于中国文学及其文学理论批评来说,"通"的重要意义就在于继续突破原有的既定的理论概念和模式,从根本上走出"划一"的价值观念,建立一种超越原来狭隘民族和国家理念局限的世界性、人类性的文学眼光和观念。在这方面,任何简单划一的意识形态模式,或者拘泥于一时一地的地域性文化属性的观念,都会画地为牢,作茧自缚,不仅阻碍了文化文学交流,而且也会阻碍理论的创新,难以在中西、新旧和传统与现代的差异中去发现"道通为一"的艺术真谛。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通” 文艺美学 转型 “道通为一” “和而不同”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