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通而不同”:跨文化语境中的理论追寻与创新 被引量:2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导出
摘要 "通"是中国传统的文化理念。从某种意义上来说,在跨文化语境中,中国现代文艺美学的创新首先要打通与世界文化的关系,意味着一次与更广泛、更多样文化资源和语境对话与沟通的过程。对于中国文学及其文学理论批评来说,"通"的重要意义就在于继续突破原有的既定的理论概念和模式,从根本上走出"划一"的价值观念,建立一种超越原来狭隘民族和国家理念局限的世界性、人类性的文学眼光和观念。在这方面,任何简单划一的意识形态模式,或者拘泥于一时一地的地域性文化属性的观念,都会画地为牢,作茧自缚,不仅阻碍了文化文学交流,而且也会阻碍理论的创新,难以在中西、新旧和传统与现代的差异中去发现"道通为一"的艺术真谛。
作者 殷国明
出处 《文艺理论研究》 CSSCI 北大核心 2010年第6期4-10,共7页 Theoretical Studies in Literature and Art
作者简介 殷国明(1956-),男,江苏常州人,华东师范大学中文系教授,博士生导师,主要从事文艺学、中国现当代文学研究。
  • 相关文献

参考文献6

  • 1许慎.《说文解字》,北京:中华书局1977年版,第314页.
  • 2《20世纪中西文艺理论交流史论》,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1999年版,第361-399页.
  • 3陈寅恪.《清华大学王观堂先生纪念碑铭》,《中国现代学术经典-陈寅恪卷》,刘梦溪编校,石家庄:河北教育出版社2002年版,第852页.
  • 4莱勃尼兹(Leibniz)语,转引自《钱谷融文论选》,上海:上海文艺出版社2009年版,第3页.
  • 5庄子.《庄子·齐物论》,《庄子今注今译》,陈鼓应注释,北京:中华书局2001年版,第62页.
  • 6《20世纪中西文艺理论交流史论》导言部分,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1999年版,第l-15页.

共引文献1

同被引文献12

引证文献2

二级引证文献6

相关作者

内容加载中请稍等...

相关机构

内容加载中请稍等...

相关主题

内容加载中请稍等...

浏览历史

内容加载中请稍等...
;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