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
“使在”、“内在”与“超在”——全球宗教哲学的本体论 |
何光沪
|
《浙江学刊》
CSSCI
|
2003 |
5
|
|
|
2
|
“超压—冲量”毁伤准则及其等毁伤曲线研究 |
王芳
冯顺山
俞为民
|
《弹箭与制导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
2003 |
22
|
|
|
3
|
“超回归”数学理解模型及其启示 |
李淑文
张同君
|
《数学教育学报》
|
2002 |
56
|
|
|
4
|
小学数学教材中分数意义的呈现:历史顺序与“超回归”倒序的统一 |
王光明
李健
康癑媛
|
《课程.教材.教法》
CSSCI
北大核心
|
2017 |
21
|
|
|
5
|
试论新时期与新时代农村妇女的“超半效应” |
廖和平
朱有志
|
《湘潭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
2021 |
20
|
|
|
6
|
基于“超”实体构件的信息组织与呈现 |
张瑞军
黎雯霞
张志清
张凌
张鹏
|
《武汉科技大学学报》
CAS
北大核心
|
2015 |
2
|
|
|
7
|
多孔介质燃烧波传播中的“超焓”特性 |
凌忠钱
周昊
孔俊俊
|
《浙江大学学报(工学版)》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
2014 |
3
|
|
|
8
|
说说程度副词“暴”和“超” |
雷冬平
胡丽珍
|
《汉语学习》
CSSCI
北大核心
|
2011 |
7
|
|
|
9
|
“超行政治理”:党建引领的基层治理逻辑与工作路径 |
彭勃
杜力
|
《理论与改革》
CSSCI
北大核心
|
2022 |
129
|
|
|
10
|
长江三角洲“超区域创新体系”的理论模式研究 |
张方华
朱朝晖
|
《中国科技论坛》
CSSCI
北大核心
|
2004 |
17
|
|
|
11
|
“超现代性”的现代性——马克思的现代性追求 |
白刚
吴留戈
|
《理论探索》
CSSCI
北大核心
|
2015 |
2
|
|
|
12
|
论中国自由贸易协定的“超TRIPS”义务新实践 |
刘彬
|
《厦门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
2016 |
10
|
|
|
13
|
“超文化回声室”视域下中国国际传播的理念转型 |
姬德强
|
《编辑之友》
CSSCI
北大核心
|
2021 |
10
|
|
|
14
|
大众娱乐文化的一个“范本”——“超女现象”的文化解读 |
赖大仁
|
《现代传播(中国传媒大学学报)》
CSSCI
北大核心
|
2006 |
8
|
|
|
15
|
黑色的光线——法国画家皮埃尔·苏拉吉的“超黑”绘画 |
张利华
娄莉
|
《南京艺术学院学报(美术与设计)》
CSSCI
北大核心
|
2016 |
2
|
|
|
16
|
西方“超老化观感”研究述评 |
李洁
|
《西北人口》
CSSCI
|
2017 |
3
|
|
|
17
|
居民“超储蓄”的深层解析与应对之策 |
翟立宏
|
《经济问题》
CSSCI
北大核心
|
2003 |
5
|
|
|
18
|
价值体系“超循环”与惩治腐败的理论审视 |
林彦虎
岳德常
|
《求实》
CSSCI
北大核心
|
2016 |
2
|
|
|
19
|
新型蚕药“超微灵”的研究 |
王彦文
牟志美
李卫国
张惠淄
高绘菊
焦丕霞
|
《河北林果研究》
|
2000 |
1
|
|
|
20
|
流行音乐的祛魅和赋魅——兼评“超女”现象 |
罗云斌
张燚
|
《南昌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
北大核心
|
2007 |
1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