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012篇文章
< 1 2 5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面向碳达峰碳中和与共同富裕的中国省域可持续发展评估
1
作者 方恺 雷毅菲 +3 位作者 李程琳 罗明强 席继轩 李若瑜 《生态学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13期6143-6156,共14页
推进可持续发展本土化评估在国家和地方层面均具有重大意义。将联合国可持续发展议程的目标要求与中国式现代化的特征任务相结合,提出将碳达峰碳中和与共同富裕纳入可持续发展评估的改进思路,进而构建涵盖经济高质量发展、社会民生改善... 推进可持续发展本土化评估在国家和地方层面均具有重大意义。将联合国可持续发展议程的目标要求与中国式现代化的特征任务相结合,提出将碳达峰碳中和与共同富裕纳入可持续发展评估的改进思路,进而构建涵盖经济高质量发展、社会民生改善、富裕均衡共享、绿色低碳转型和生态环境治理5大维度48项指标的评估体系,据此对2013—2022年中国31个省域的可持续发展水平进行测度。研究结果表明:(1)中国省域综合可持续发展水平持续提升,并呈由东南向西北递减的阶梯式分布格局;(2)省域间综合可持续发展水平极化现象加剧,高-高集聚和低-低集聚的省域数量均有所增加,分别分布在“胡焕庸线”的东南半壁和西北半壁;(3)省域可持续发展5大维度均呈改善态势,其中经济高质量发展、社会民生改善和富裕均衡共享在空间上呈东高西低的分布格局,而绿色低碳转型和生态环境治理则呈南高北低的分布格局;(4)省域可持续发展5大维度间的耦合协调度虽有所上升,但整体协调水平依然较低,西北地区的维度间发展失衡问题尤为突出;(5)碳达峰碳中和与共同富裕的推进均对省域可持续发展水平排名产生影响,其中碳达峰碳中的权衡效应尤为明显。通过引入中国式现代化的碳达峰碳中和与共同富裕评估指标,探索构建更具针对性、交互性、灵活性和均衡性的可持续发展本土化评估方法,从而为揭示我国省域可持续发展的时空演变规律提供科学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碳达峰碳中和 共同富裕 可持续发展 评价指标体系 省域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碳达峰”目标下区域综合能源系统低碳转型研究——以四川省为例 被引量:2
2
作者 李乔楚 陈军华 《安全与环境学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1期388-398,共11页
面向深度脱碳的综合能源系统转型是实现“碳达峰”目标的关键抓手。研究统筹工业、交通、电力、热力多元部门,并基于能源规划(EnergyPLAN)模型通过动态仿真模拟研判四川省综合能源系统低碳转型的技术可行性和经济合理性。结果显示:(1)... 面向深度脱碳的综合能源系统转型是实现“碳达峰”目标的关键抓手。研究统筹工业、交通、电力、热力多元部门,并基于能源规划(EnergyPLAN)模型通过动态仿真模拟研判四川省综合能源系统低碳转型的技术可行性和经济合理性。结果显示:(1)冬季以热泵为核心的热电联产(Combined Heat and Power,CHP)是低碳热力重要导向,在全国保供需求下,燃气电厂占比下降。春季CHP逐渐被燃煤电厂和水电替代,夏季进入丰水期且日照辐射充足,但可能引发“弃水”“弃光”问题。核电在内陆缺乏发展优势且布局受地震活动限制,生物质能和地热能由于高昂成本致使出力贡献有待提升。(2)得益于水能禀赋优势,电力部门成为“碳达峰”工作排头兵。热力部门煤炭消费仍占据主导地位,作为过渡能源的天然气消费占比逐年提升,生物质燃料出力初显成效。工业重型生产依赖于高水平化石燃料的持续供能,电炉钢、氢冶金工艺发展有望推进转型进程。得益于运输工具转型及基础设施建设,交通部门电气化进程持续加快,且“绿氢”贡献有待增强。(3)2030年四川省综合能源系统成本排序由大到小依次为:燃料成本、投资成本、运行维护成本、碳排放成本。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环境工程学 碳达峰 四川省 综合能源系统 低碳转型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碳达峰碳中和与经济发展协同的最优碳减排路径 被引量:3
3
作者 刘泓汛 杨竞男 高金凤 《厦门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北大核心 2025年第1期123-136,共14页
如何“积极稳妥推进碳达峰碳中和”,推动各行业绿色低碳发展,推动经济社会高质量绿色发展,是当下亟待研究的重要议题。通过构建跨地区—行业—时间的三维面板数据,利用基于方向性距离函数的动态行为分析模型,可探索具有区域和行业特征... 如何“积极稳妥推进碳达峰碳中和”,推动各行业绿色低碳发展,推动经济社会高质量绿色发展,是当下亟待研究的重要议题。通过构建跨地区—行业—时间的三维面板数据,利用基于方向性距离函数的动态行为分析模型,可探索具有区域和行业特征的经济发展与气候治理协同的最优碳减排路径。结果表明,在各地区各行业最优减排路径下,中国完全有能力于2030年和2060年实现碳达峰碳中和目标,并从产出和全要素生产率双重视角,验证了最优减排路径支持双赢发展的波特假说。此外,分地区和分行业的最优减排路径存在异质性,因此应制定差异化减排方案,完善系统性长效减排机制,以提高协同治理下的全局性碳减排效果。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碳达峰碳中和 经济发展 减排路径 协同治理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协同“生态—经济”与碳达峰目标的城市增长边界划定研究——以武汉市为例
4
作者 吴丹 刘艳中 +4 位作者 张祚 陈勇 尚文博 张子瑜 黄铭闽 《水土保持研究》 北大核心 2025年第5期308-318,共11页
[目的]合理划定城市增长边界(UGB)能有效控制城市不断扩张带来的大量碳排放,针对现有研究多基于单一目标且忽视碳达峰约束、难以协同多目标的问题,构建融入碳达峰目标的生态—经济多目标综合型UGB划定框架,为低碳城市建设提供新路径。[... [目的]合理划定城市增长边界(UGB)能有效控制城市不断扩张带来的大量碳排放,针对现有研究多基于单一目标且忽视碳达峰约束、难以协同多目标的问题,构建融入碳达峰目标的生态—经济多目标综合型UGB划定框架,为低碳城市建设提供新路径。[方法]以武汉市为例,通过耦合STIRPAT-InVEST-GMOP-PLUS模型,模拟碳达峰目标约束下武汉市不同生态—经济发展情景的未来城市用地格局,划定能协同“生态—经济”与碳达峰目标的UGB。[结果](1)9种碳达峰路径中只有促碳因素为低模式时才能完成武汉市2030年碳达峰的目标,其中达峰最小值为低低路径下的1816.41万t。(2)4种情景中,碳达峰目标约束下的3种情景城市扩张均得到了有效控制,但只有可持续发展情景经济效益和生态效益均较高,实现了生态—经济效益协同增长的目标。(3)选择低低达峰路径下具有碳储约束的可持续发展情景为武汉市最佳发展情景,并以此划定城市增长边界。[结论]低低达峰路径能够支撑武汉市于2030年实现碳达峰目标,武汉市最佳发展方案为碳储约束下的可持续发展情景,据此划定的2030年城市增长边界面积为1214.93 km^(2),且能同步实现生态—经济效益协同优化目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城市增长边界 碳达峰目标约束 碳储量 多目标规划 PLUS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碳达峰目标下中国省际碳配额的两阶段分配模型
5
作者 李芳 赵越 陈向南 《统计与信息论坛》 北大核心 2025年第2期92-105,共14页
公平合理的区域间碳配额分配是碳排放权交易市场有效运行的前提。为提高分配方案的科学性和可接受度,尝试建立“预分配—优化调整”的两阶段碳配额初始分配模型。首先,综合考虑平等、责任、能力和高效原则,建立碳配额初始预分配模型。其... 公平合理的区域间碳配额分配是碳排放权交易市场有效运行的前提。为提高分配方案的科学性和可接受度,尝试建立“预分配—优化调整”的两阶段碳配额初始分配模型。首先,综合考虑平等、责任、能力和高效原则,建立碳配额初始预分配模型。其次,从满意度、效率性和公平性三个角度出发,对预分配方案进行判别及进化调整,得到优化分配方案。2030年中国省际碳配额优化分配结果表明:各地区经济发展具有不平衡性,不同地区对分配原则的偏好性不同,采用单原则难以实现公平合理的碳配额分配;预分配方案可能难以被各地区接受,基于两阶段分配模型得到的碳配额分配方案能有效保障碳配额平稳安全、易于让各地区接受且兼顾了效率与公平;将中国省际碳配额的优化分配方案与各地区2030年碳排放相比,发现河北、山东、江苏、山西、内蒙古等省份作为传统的能源省份,减排压力较大,这些地区在未来的碳排放权交易市场中应占据更大的份额。最后,提出政府可以将碳配额分配机制作为促进区域协调发展的政策工具,应制定科学合理的碳配额分配方案,协调碳配额分配的效率性和公平性、各地区应根据各自减排压力和经济社会发展情况,探索低碳发展的模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碳达峰目标 碳配额分配 两阶段模型 满意度 效率与公平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碳中和、碳达峰愿景下国土空间生态修复工作的机遇与挑战
6
作者 桂一文 苏恩飞 杨大海 《林业科技情报》 2025年第2期113-116,共4页
国土空间生态修复是构建国土生态安全格局,实现生态系统的健康稳定、国土空间格局的优化以及生态价值的提升的重要举措。新时期,国土空间生态修复被赋予了新的内涵,需与节能减排、低碳技术的发展紧密结合。本文将从国土空间生态修复的内... 国土空间生态修复是构建国土生态安全格局,实现生态系统的健康稳定、国土空间格局的优化以及生态价值的提升的重要举措。新时期,国土空间生态修复被赋予了新的内涵,需与节能减排、低碳技术的发展紧密结合。本文将从国土空间生态修复的内涵,碳中和、碳达峰的根本遵循,以及国土空间生态修复面临的挑战、机遇等方面谈谈国土空间修复工作未来的发展方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国土空间 生态修复 碳中和 碳达峰 生态环境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贵州省碳达峰碳中和实施路径研究
7
作者 韩会庆 《农业与技术》 2025年第9期119-123,共5页
贵州快速城镇化进程中的不合理土地利用削弱了自然植被的固碳能力,且化石燃料的广泛使用导致二氧化碳排放显著增加。本研究总结了贵州省推进碳达峰碳中和的战略意义及目标,探讨了当前实现碳达峰碳中和存在的困境,并提出了实现碳达峰碳... 贵州快速城镇化进程中的不合理土地利用削弱了自然植被的固碳能力,且化石燃料的广泛使用导致二氧化碳排放显著增加。本研究总结了贵州省推进碳达峰碳中和的战略意义及目标,探讨了当前实现碳达峰碳中和存在的困境,并提出了实现碳达峰碳中和的路径。研究结果表明:政府应通过政策引导,推动能源结构优化和产业结构升级,加强生态修复,推进低碳技术研发和应用。市场方面,企业需承担社会责任,积极投资清洁能源项目,参与碳交易市场,共享低碳技术。公众参与至关重要,通过提升环保意识和日常低碳行动,支持清洁能源使用,倡导低碳生活方式。贵州省通过政府、市场和公众的共同努力,可以实现碳达峰和碳中和目标,有效保护生态环境,推动经济绿色转型,为实现社会和谐发展提供重要保障。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碳达峰碳中和 战略意义 困境 路径 贵州省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PSO-SVR模型的长三角城市群碳达峰情景模拟研究
8
作者 吴冠岑 章聪颖 +1 位作者 廖金星 牛星 《生态经济》 北大核心 2025年第7期41-48,共8页
论文基于2006—2019年长三角城市群数据,使用PSO-SVR模型并结合情景分析法对基准情景、产业优化情景、土地集约利用情景和碳减排强化情景等8种情景下长三角城市群的碳排放进行预测。结果表明:(1)PSO-SVR模型能够有效提升模型的预测精度... 论文基于2006—2019年长三角城市群数据,使用PSO-SVR模型并结合情景分析法对基准情景、产业优化情景、土地集约利用情景和碳减排强化情景等8种情景下长三角城市群的碳排放进行预测。结果表明:(1)PSO-SVR模型能够有效提升模型的预测精度。(2)长三角城市群在预测期内的碳排放呈现明显的倒“U”型趋势;(3)基准情景下长三角城市群将在2033年达峰,碳减排强化情景将在2031年实现碳达峰,其他情景均在2032年实现碳达峰。研究为长三角城市群在兼顾社会经济稳定发展前提下早日实现“双碳”目标提供了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碳达峰 PSO-SVR模型 情景模拟 长三角城市群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多情景视角下丝绸之路经济带沿线省份碳达峰预测
9
作者 张朝辉 张靖雅 于师琪 《生态经济》 北大核心 2025年第1期80-88,共9页
基于碳达峰碳中和目标的战略背景,结合“共建绿色丝绸之路”的时代倡议,考虑丝绸之路经济带国内沿线省份的产业发展态势,运用STIRPAT拓展模型,构建碳排放量与各影响因素的预测模型,进一步设置不同情景模式,预测丝绸之路经济带沿线省份2... 基于碳达峰碳中和目标的战略背景,结合“共建绿色丝绸之路”的时代倡议,考虑丝绸之路经济带国内沿线省份的产业发展态势,运用STIRPAT拓展模型,构建碳排放量与各影响因素的预测模型,进一步设置不同情景模式,预测丝绸之路经济带沿线省份2021—2040年的碳达峰趋势。结果表明:(1)能源消耗水平对碳排放的影响最大,是影响丝绸之路经济带沿线省份碳达峰的最重要因素。(2)技术突破模式下,丝绸之路经济带沿线省份在2030年实现碳达峰,峰值4808.43×106吨;政策调控和数字经济模式下,丝绸之路经济带沿线省份在2035年实现碳达峰,峰值分别为5519.46×106吨和4988.32×106吨;基准模式下,丝绸之路经济带沿线省份未能实现碳达峰。(3)内蒙古、陕西和新疆是碳达峰重点关注区,应加快政策落地、加大技术突破、加强数字经济,确保如期实现碳达峰。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绿色丝绸之路经济带 技术突破 数字经济 碳达峰 情景预测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中国29个中心城市碳达峰转型状态评估研究
10
作者 王军锋 吴艺涵 《生态经济》 北大核心 2025年第5期13-20,30,共9页
中心城市作为中国经济和人口聚集载体,是国家碳达峰目标实现的核心关注区域。科学评估我国中心城市的碳达峰转型的基础以及潜在的挑战,对于当前积极稳妥地推进碳达峰碳中和工作非常重要。论文通过构建中心城市碳达峰转型状态的评估模型... 中心城市作为中国经济和人口聚集载体,是国家碳达峰目标实现的核心关注区域。科学评估我国中心城市的碳达峰转型的基础以及潜在的挑战,对于当前积极稳妥地推进碳达峰碳中和工作非常重要。论文通过构建中心城市碳达峰转型状态的评估模型,选取了适用于评估状态的多维指标,基于2016—2020年的面板数据对中国中心城市碳达峰转型状态进行分析讨论。结果表明:(1)多数中心城市尚未进入碳排放达峰期和达峰后平稳下降期,南方地区中心城市目前经济发展的碳排放效率普遍高于北方城市;(2)中心城市能耗强度的下降速率均较快,这也直接带动了碳排放增量发展趋势的减缓,有利于碳达峰转型尽早实现;(3)中心城市经济和人口与碳排放量的脱钩状态不稳定,实现稳定脱钩的发展状态还需要中长期发展转型策略的设计与实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碳达峰 碳达峰状态评估 指标体系 中心城市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碳达峰碳中和目标下中国经济产业发展研究 被引量:6
11
作者 李梦宇 王健 田野 《全球能源互联网》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6期629-639,共11页
实现碳达峰碳中和涉及广泛而深刻的经济和社会系统性变革。基于构建的经济-能源-环境可计算一般均衡(computable general equilibrium,CGE)模型,在碳达峰后设置“凹型”、“凸型”和“直线型”3种实现碳中和的减排路径,分析了“双碳”... 实现碳达峰碳中和涉及广泛而深刻的经济和社会系统性变革。基于构建的经济-能源-环境可计算一般均衡(computable general equilibrium,CGE)模型,在碳达峰后设置“凹型”、“凸型”和“直线型”3种实现碳中和的减排路径,分析了“双碳”目标下中国经济社会和产业发展的变化趋势。研究表明:第一,采用先慢后快的“凸型”碳减排方案时,2020年到2060年的累计GDP损失(相较基准情景而言)最小,约为2.5%,2060年中国碳价水平(边际减排成本)将超过2800元/t;第二,在碳中和目标约束下,2060年非化石能源消费在一次能源消费中的占比将达到80%以上,非化石能源发电占比将达到90%以上;第三,钢铁、有色金属、建材、化工等高耗能行业的减排对落实“双碳”目标具有重要作用,加快化石能源退出并提升清洁电力在能源消费中的占比是高耗能行业减排的重要方式。根据研究结论,建议设定全社会和各行业明确的减排目标,制定合理的碳中和减排路径时间表,明确逐步实现碳中和的阶段性目标;加快构建新型能源体系和新型电力系统,促进可再生能源大规模发展,实现清洁能源对化石能源的全面深度替代;制定重点行业实现碳中和的具体方案,推动能源与产业协同转型,加快提升电气化水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碳达峰 碳中和 经济转型 CGE模型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山西省农业领域碳排放影响因素及碳达峰预测研究 被引量:1
12
作者 葛晓华 朱宇恩 +4 位作者 张铭昊 李华 马建超 张淑玲 张西珠 《山西农业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北大核心 2025年第2期128-140,共13页
[目的]农业是重要的温室气体排放源之一,本文探究山西省农业领域温室气体排放特征、预测碳达峰时间和峰值,并综合分析碳减排潜力,提出碳减排策略。[方法]首先按照《2006年IPCC国家温室气体清单指南》和《省级温室气体清单编制指南》核... [目的]农业是重要的温室气体排放源之一,本文探究山西省农业领域温室气体排放特征、预测碳达峰时间和峰值,并综合分析碳减排潜力,提出碳减排策略。[方法]首先按照《2006年IPCC国家温室气体清单指南》和《省级温室气体清单编制指南》核算山西省2005-2022年农业领域温室气体排放量,运用对数平均迪氏指数法(LMDI模型)对山西省农业领域碳排放进行影响因素分解,选择农业生产效率、农业经济水平、农业人口、农业化肥施用量和肉类总产量5个指标,构建基准、经济发展、低碳和低速4种碳排放情景,并采用STIRPA模型对2023-2040年农业领域温室气体排放量进行预测。[结果]山西省2005-2022年农业领域碳排放总体呈波动变化趋势,其中2020-2022年碳排放增长较快,2022年碳排放达到1087.49万吨当量;碳生产效率效应是主要的碳减排影响因素,与2005年相比,累计减少碳排放1450.40万吨当量,减排贡献率达到1037.75%;农业经济水平效应是主要的促增效应,与2005年相比,累计增加碳排放1728.59万吨当量,减排贡献率为-1236.80%。低碳发展情景是各指标最优的达峰情景,达峰时间在2030年左右,达峰碳排放量为1261.73万吨当量。[结论]山西农业领域未来碳排放仍有较大不确定性,低碳发展是实现碳减排的最优路径,建议在优先发展低碳技术、优化化肥施用结构、提升农民低碳意识等方面制定相关政策措施,推进山西农业低碳绿色稳定发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农业 碳达峰 LMDI模型 STIRPAT模型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新质生产力助力生猪养殖碳达峰的路径选择
13
作者 策力格尔 《饲料研究》 北大核心 2025年第2期241-244,共4页
伴随“双碳”目标纵深推进,新质生产力能够推动生猪养殖业绿色低碳转型升级,已成为实现生猪养殖碳达峰的有力抓手。基于新质生产力核心内涵及特征,从技术因素、人才因素、制度因素及产业因素四个角度分析新质生产力的形成逻辑。作为传... 伴随“双碳”目标纵深推进,新质生产力能够推动生猪养殖业绿色低碳转型升级,已成为实现生猪养殖碳达峰的有力抓手。基于新质生产力核心内涵及特征,从技术因素、人才因素、制度因素及产业因素四个角度分析新质生产力的形成逻辑。作为传统生产力的优化升级,新质生产力助力生猪养殖碳达峰的实现,不仅是实现乡村全面振兴的有力支撑,还是助推中国式现代化的必然选择。未来应从加快养殖业绿色关键性技术攻关、推动生猪养殖产业链供应链优化升级、培育壮大绿色低碳生猪养殖业新业态入手,驱动新质生产力发展,为加速实现生猪养殖碳达峰注入澎湃动能,对于实现“双碳”目标具有重要现实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生猪养殖碳达峰 新质生产力 中国式现代化 绿色低碳技术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机器学习的“一带一路”倡议背景下中欧贸易运输碳达峰预测
14
作者 程兆麟 李艳丽 +1 位作者 唐洪雷 曾孟佳 《生态经济》 北大核心 2025年第6期41-53,共13页
针对“一带一路”倡议背景下中欧贸易运输的碳达峰问题,基于2013—2022年中国与欧盟26国贸易的面板数据,采用多种机器学习算法构建不同预测模型对中欧贸易运输碳达峰情况进行预测。首先,基于STIRPAT模型使用Lasso回归筛选“一带一路”... 针对“一带一路”倡议背景下中欧贸易运输的碳达峰问题,基于2013—2022年中国与欧盟26国贸易的面板数据,采用多种机器学习算法构建不同预测模型对中欧贸易运输碳达峰情况进行预测。首先,基于STIRPAT模型使用Lasso回归筛选“一带一路”倡议下中欧贸易运输碳排放影响因素;其次,使用五个机器学习算法对“一带一路”倡议下中欧贸易运输碳排放进行仿真预测,并采用R2、RMSE、MAE作为模型的评价指标对比各算法预测精度,来选定最佳预测模型。结果表明,中国和欧盟各国的经济水平、人口规模、产业结构和能源结构是“一带一路”倡议下中欧贸易运输碳排放的主要影响因素,GWO-SVR算法表现最优,可以作为预测算法,在现有情景下,大多数欧盟国家与中国的贸易运输碳排放水平难以在2030年实现达峰,需要在政策上进行调整以推动中欧贸易运输碳达峰。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一带一路”倡议 碳达峰 机器学习 贸易运输 影响因素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中国资源型城市碳排放特征、达峰态势及驱动因素分析 被引量:1
15
作者 王宇杰 段霄东 +2 位作者 薛颖 张若楠 蔡佳倩 《生态经济》 北大核心 2025年第3期43-49,63,共8页
资源型城市是践行国家应对气候变化战略行动及实现碳达峰和碳中和目标的重要主体。论文首先对中国资源型城市的碳排放特征进行分析,接着运用Mann-Kendall趋势分析检验法对资源型城市碳达峰态势进行探究,并进一步使用STIRPAT模型和岭回... 资源型城市是践行国家应对气候变化战略行动及实现碳达峰和碳中和目标的重要主体。论文首先对中国资源型城市的碳排放特征进行分析,接着运用Mann-Kendall趋势分析检验法对资源型城市碳达峰态势进行探究,并进一步使用STIRPAT模型和岭回归分析方法对资源型城市碳排放驱动因素进行了分析。研究发现:(1)2001—2020年,资源型城市碳排放总体呈现波动上升趋势,但不同类型城市碳排放存在较大分异,如成熟型城市碳排放增长趋势趋于平稳,衰退型城市碳排放在平稳增长后出现下降趋势。(2)截至2020年,全国资源型城市中共有20个资源型城市实现了碳达峰,占比17.54%。其中,成熟型城市数量最多,为8个;衰退型城市有6个;成长型和再生型城市的数量均为3个。(3)人口规模、经济发展水平、工业发展规模、居民消费水平、基础设施建设情况、能源消费结构均对资源型城市碳排放产生了正向影响,而产业结构对资源型城市碳排放量呈现负向影响的作用。最后,基于研究结论提出了相关建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资源型城市 碳达峰态势 驱动因素 Mann-Kendall趋势检验 岭回归分析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碳中和目标的法律性质及立法进路
16
作者 陈贻健 《现代法学》 北大核心 2025年第2期93-106,共14页
明确碳中和目标的法律性质是构建相应规范并推动其实现的前提。碳中和目标完整的规范内涵既包含源减排和汇清除的行为要求,也包含源的人为排放和汇的人为清除平衡的结果要求,因而总体上可以涵盖以源减排为主的碳达峰。依据条约条款的文... 明确碳中和目标的法律性质是构建相应规范并推动其实现的前提。碳中和目标完整的规范内涵既包含源减排和汇清除的行为要求,也包含源的人为排放和汇的人为清除平衡的结果要求,因而总体上可以涵盖以源减排为主的碳达峰。依据条约条款的文义,碳中和只是一项非约束性的手段性目标,但其通常经由国家自主贡献提出,因而会受到国家自主贡献相关规范的间接约束,并可通过国家自主贡献转化为本国的约束性目标。碳中和目标目前在我国国内法中主要体现为有限的行为义务,同时呈现出渐进约束性的特征,其规范内涵将从对部分主体以源减排和汇清除为核心的相关行为要求逐步过渡到源的人为排放和汇的人为清除平衡的结果要求。基于碳中和与碳达峰的规范联系及碳中和目标的法律性质,不宜以“碳达峰碳中和”作为整体目标进行立法,也不宜就碳中和目标专门进行立法。碳中和目标相关规范的构建应主要通过在未来的生态环境法典之下另行制定气候单行法实现,其渐进约束性可借助“自上而下”与“自下而上”结合、管制与市场结合、程序义务与行为义务先行并逐步过渡到结果义务的规范路径得以实现。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生态环境法典 碳中和 碳达峰 行为义务 结果义务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QRNN的黄河流域九省(区)碳达峰路径分析
17
作者 张小波 吴锦煌 《人民黄河》 北大核心 2025年第6期14-24,共11页
黄河流域九省(区)大都存在生态环境脆弱、经济欠发达、产业失衡等问题,碳达峰难度较大。为探索有效可行的碳达峰路径、给黄河流域碳排放相关政策的制定提供参考,基于黄河流域九省(区)经济社会发展“十四五”规划及2035年远景目标,设置... 黄河流域九省(区)大都存在生态环境脆弱、经济欠发达、产业失衡等问题,碳达峰难度较大。为探索有效可行的碳达峰路径、给黄河流域碳排放相关政策的制定提供参考,基于黄河流域九省(区)经济社会发展“十四五”规划及2035年远景目标,设置以绿色发展为核心注重经济增长与生态环境协调的低碳发展模式、延续当前经济发展趋势的基准发展模式、以经济高速增长为主要目标不设置节能减排指标的高增长发展模式,依据各省(区)2000—2021年人均GDP、能源强度、城镇化水平、人口规模、产业结构的面板数据,采用分位数回归神经网络(QRNN)模型进行实证分析,并采用高斯核函数进行核密度估计与2022—2035年碳排放量概率预测,结果表明:1)河南、内蒙古、青海三省(区)在3种发展模式下均能提前实现碳达峰(碳达峰时间分别为2011年、2020年、2013年),其他六省(区)难以按时实现碳达峰(其中山西有望在2035年实现碳达峰);2)青海、山东两省适合基准发展模式,内蒙古、山西、四川、陕西四省(区)适合低碳发展模式,河南、甘肃、宁夏三省(区)适合高增长发展模式。建议制定差异化发展政策、构建区域碳交易市场和黄河流域污染治理联动机制,推动黄河流域整体降碳减排。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碳达峰 发展模式 分位数回归神经网络 核密度估计 概率预测 黄河流域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中国道路交通碳排放驱动因素及碳达峰
18
作者 王硕 徐艺诺 +4 位作者 翁大维 张煌帆 温晓娟 胡喜生 张兰怡 《生态学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3期1315-1327,共13页
随着道路交通碳排放量的不断攀升,全球温室效应不断加剧。近年来,在工业、能源等领域,结合因素分解模型与碳排放预测模型的双模型方法已显示出其在揭示碳排放关键驱动因素和探明碳达峰路径方面的优势,但在道路交通领域的应用尚显不足。... 随着道路交通碳排放量的不断攀升,全球温室效应不断加剧。近年来,在工业、能源等领域,结合因素分解模型与碳排放预测模型的双模型方法已显示出其在揭示碳排放关键驱动因素和探明碳达峰路径方面的优势,但在道路交通领域的应用尚显不足。利用多尺度排放清单模型获取2001年至2019年中国道路交通碳排放数据,并采用GDIM方法对影响碳排放的驱动因素(包括GDP、道路交通能源消耗量、单位能耗碳排放量、人口总量、道路交通人均碳排放量、人均GDP、单位GDP能耗和道路交通碳排放强度)进行分解。其次,设计五种逐层递进的情景,以评估不同政策组合下的减排潜力;最后,运用LEAP模型对2021-2035年中国道路交通的碳达峰情况进行情景仿真和预测。结果显示:(1)在各驱动因素中,GDP是影响交通碳排放的最主要因素,而人均GDP是抑制碳排放的关键;(2)在各情景模拟中,中经济发展强效低碳情景(SLSC)和中经济发展强化低碳情景(ELSC)展现出最佳的减排效果,预计在2024年均能实现碳达峰,其峰值碳排放量分别为1399.9Mt和1402.69Mt;在所有车型中,商用车碳排放将于2020年的744Mt增长至2035年的约800-1300Mt,相较于其他车型,其碳减排潜力巨大;(3)尽管摩托车的碳排放量在三种车型中最低,但其排放量呈上升趋势。摩托车在单独实行“摩改电”措施后无法实现碳达峰,需要未来进一步的管控措施配合其他政策同步实施才能实现碳达峰。本研究所提出的模型及方法在交通运输碳减排中具有较好的参考价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道路交通 情景分析 碳达峰 驱动因素分解 长期能源替代规划系统(LEAP)模型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我国实现“双碳”目标面临的现实挑战与对策建议 被引量:5
19
作者 杜祥琬 《人民论坛·学术前沿》 北大核心 2025年第2期13-19,共7页
实现碳达峰碳中和是一场广泛而深刻的经济社会系统性变革,需要提高战略思维能力,科学把控工作节奏,突出整体性、关联性和协同性。要立足我国能源资源禀赋实际情况,把握好能源的安全、经济和绿色之间的辩证关系,以关键技术的重大突破来... 实现碳达峰碳中和是一场广泛而深刻的经济社会系统性变革,需要提高战略思维能力,科学把控工作节奏,突出整体性、关联性和协同性。要立足我国能源资源禀赋实际情况,把握好能源的安全、经济和绿色之间的辩证关系,以关键技术的重大突破来支撑和实现“双碳”目标。要提升经济发展质量和效益,以产业结构优化升级为手段来实现经济发展与碳排放脱钩;打造清洁低碳安全高效的能源体系;加快构建新能源占比逐渐提高的新型电力系统,安全稳妥实现电力行业净零排放;以电气化和深度脱碳技术为支撑,推动工业部门碳排放有序达峰和渐进中和;通过高比例电气化实现交通工具低碳转型,推动交通部门实现碳达峰碳中和;以突破绿色建筑关键技术为重点,实现建筑用电用热零碳排放;强化实现碳中和“最后一公里”的碳移除托底技术保障;加快构建减污降碳一体谋划、一体部署、一体推进、一体考核机制,建立健全减污降碳协同推进的战略、规划、政策和行动体系。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碳达峰 碳中和 能源革命 技术创新 可持续发展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碳达峰碳中和:中国式现代化的能源转型之路 被引量:24
20
作者 杨华磊 杨敏 《经济问题》 CSSCI 北大核心 2024年第3期1-7,共7页
能源是人类赖以生存和发展的物质基础,能源转型在现代化历史进程中始终发挥重要作用。西方国家在本次能源转型中表现出强烈的积极性,是由于传统现代化模式导致的生态危机严重威胁到了人类的生存和发展。碳中和由西方发达国家率先提出,... 能源是人类赖以生存和发展的物质基础,能源转型在现代化历史进程中始终发挥重要作用。西方国家在本次能源转型中表现出强烈的积极性,是由于传统现代化模式导致的生态危机严重威胁到了人类的生存和发展。碳中和由西方发达国家率先提出,但其承诺和现实行动间却存在明显反差,原因在于西方长期奉行的自我优先原则和将能源转型作为政治手段。中国作为负责任的大国,“双碳”目标体现了中国的国际担当,也顺应了高质量发展的时代主题。中国式现代化正处于关键时期,碳达峰、碳中和将从能源、发展、生态、民生等多领域发挥积极作用。以能源转型推动中国式现代化,应把握推进节奏、优化能源战略,通过“绿色崛起”为中国和世界的现代化发展作出贡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国式现代化 碳达峰 碳中和 能源转型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5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