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48篇文章
< 1 2 3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中国居民膳食结构对水-土-碳排放系统的影响 被引量:1
1
作者 朱媛媛 赵汝婧 +1 位作者 朱晓华 李艳 《中国人口·资源与环境》 北大核心 2025年第5期141-154,共14页
探讨中国居民膳食结构对水-土-碳排放系统的影响效应对于保证中国粮食安全、实现碳中和目标、促进可持续发展和健康中国建设具有重要意义。该研究基于《中国统计年鉴(2023)》及《成人肥胖食养指南(2024年版)》中的膳食数据,采用2022年... 探讨中国居民膳食结构对水-土-碳排放系统的影响效应对于保证中国粮食安全、实现碳中和目标、促进可持续发展和健康中国建设具有重要意义。该研究基于《中国统计年鉴(2023)》及《成人肥胖食养指南(2024年版)》中的膳食数据,采用2022年中国居民的膳食消费数据,引入虚拟水、虚拟土地、碳排放系数的概念对中国居民膳食结构对水-土-碳排放系统的影响效应进行探讨。研究结果表明:①中国居民肉类和粮食的消费对水-土-碳排放系统的影响较大。此外,除水果外,中国居民膳食结构的食物消费水足迹、用地需求和碳排放的变化趋势基本一致。②中国居民膳食结构对水-土-碳排放系统的影响效应存在明显地域差异。从城乡来看,农村居民的食物消费水足迹、用地需求和碳排放量均低于城市居民。从区域来看,中国中、南部地区的食物消费水足迹、用地需求和碳排放量整体高于北部地区,其中华东地区最高。③中国居民膳食消费的水土资源消耗总量实际值低于《成人肥胖食养指南(2024年版)》的理论值,而食物碳排放量实际值明显高于理论值。具体来说,牛奶和蔬菜的水-土-碳排放量显著低于理论值,而肉类和粮食显著高于理论值。④中国居民对于粮食、油籽和肉类的水、土、碳资源消耗呈现浪费状况,总体食物消费上中国的水、土、碳资源并未达到浪费状况,但对土地资源的节约率较低。建议:在遵循居民膳食平衡原则的基础上,鼓励中国居民摄入更多的蔬菜、水果及优质蛋白质;加大对相关均衡膳食知识的宣传力度,提高中国居民尤其是西北地区农村居民对均衡膳食的认识;优化食物供给,降低食物对水土资源的消耗及碳排放;推动《中华人民共和国反食品浪费法》等相关法律法规落地实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膳食结构 足迹 资源 排放 --排放系统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水-土-能-碳”关联的中部地区农业碳排放时空特征及驱动因素研究
2
作者 肖丽群 刘建生 +1 位作者 毛燕玲 姜睿清 《水土保持通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4期256-266,共11页
[目的]研究中部地区农业水土资源开发利用过程中能源消耗碳排放的时空格局演变规律,揭示其主要驱动因素,为助推中部地区农业低碳化绿色转型发展和实现“双碳”目标提供理论和数据参考。[方法]基于2010—2022年中部地区6省的社会经济数据... [目的]研究中部地区农业水土资源开发利用过程中能源消耗碳排放的时空格局演变规律,揭示其主要驱动因素,为助推中部地区农业低碳化绿色转型发展和实现“双碳”目标提供理论和数据参考。[方法]基于2010—2022年中部地区6省的社会经济数据,考察农业水土资源利用中能源消耗的碳排放,采用IPCC碳排放系数法测算2010—2022年中部地区农业碳排放量,借助Kaya恒等式和完全分解方法LMDI(logarithmic mean divisia index)加法形式,探讨农业碳排放的驱动因素及其贡献值,运用ArcGIS可视化深入剖析中部各省农业碳排放在时空维度上的演变趋势,并探析水土资源匹配度与农业碳排放之间的关系。[结果]①2010—2022年中部地区农业碳排放总量呈现先快速上升后波动下降的趋势。农业碳排放的环比增长率经历了阶段性下降演变过程。②农业碳排放强度是促使中部地区农业碳减排的最主要因素,农业水资源经济产出则是导致农业碳排放增长的第一大要素。2010—2022年研究区累计农业碳排放贡献值达562.28×10^(4) t。农业水资源经济产出因素和单位播种面积的农业用水量因素对中部地区农业碳排放的贡献存在正负两个方向的变动。③提高农业水土资源匹配度有助于抑制农业碳排放,但对各省的农业碳排放影响程度存在差异。[结论]未来应关注水土资源时空匹配问题及其生态环境效应,因地制宜采取差别化的耕作模式,优化配置和改善农业水土资源开发利用方式,促进农业低碳化转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农业排放 --- 时空特征 驱动因素 中部地区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黄河沿线九省区“水-能-碳”系统耦合协调时空变化特征
3
作者 陈洁 张芸 +3 位作者 钱会 刘玥彤 杨雨晨 赵斌 《地球科学与环境学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3期414-426,共13页
“水-能-碳”系统的协调良性发展对推动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具有重要意义。通过构建“水-能-碳”系统耦合协调度评价指标体系,结合耦合协调度模型、均衡熵模型和Mantel检验,系统研究了2006~2021年黄河沿线九省区“水-能-碳”... “水-能-碳”系统的协调良性发展对推动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具有重要意义。通过构建“水-能-碳”系统耦合协调度评价指标体系,结合耦合协调度模型、均衡熵模型和Mantel检验,系统研究了2006~2021年黄河沿线九省区“水-能-碳”系统耦合协调度时空变化特征与影响因素。结果表明:2006~2021年黄河沿线九省区“水-能-碳”系统综合评价指数为0.29~0.48,发展水平整体呈上升趋势;耦合协调度时空分异特征显著,时间维度上呈现向高水平耦合协调演进的趋势,空间维度上形成“西南部高、东北部次之、中部低”的分布格局;生态用水比重、污水日处理能力、发电总量、单位GDP能源消耗量、单位GDP碳排放量和第二产业占比是影响研究区系统耦合协调度的关键因素。基于此,提出上游省区强化“水-碳”协同补偿机制、中游省区推动“煤基能源+节水”技术融合、下游省份构建“产业低碳化+跨区生态补偿”模式的分区优化路径,以期提升区域“水-能-碳”系统耦合协调水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水--”系统 耦合协调 均衡熵 发展潜力 Mantel检验 生态安全 黄河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黄河流域九省区水-土-能-碳关联系统网络特征 被引量:7
4
作者 王菲 陈敏 +1 位作者 曹永强 杨亚锋 《水利水电科技进展》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4期31-37,共7页
基于区域环境扩展型投入产出模型,对黄河流域水-土-能-碳资源消耗及足迹流动、区域资源及碳排放流通状况、水-土-能-碳网络特征进行了模拟分析。结果表明:2017年黄河流域九省区水资源消耗总量为1 073.69亿m^(3),占用土地面积为266.69万k... 基于区域环境扩展型投入产出模型,对黄河流域水-土-能-碳资源消耗及足迹流动、区域资源及碳排放流通状况、水-土-能-碳网络特征进行了模拟分析。结果表明:2017年黄河流域九省区水资源消耗总量为1 073.69亿m^(3),占用土地面积为266.69万km^(2),能源消耗为6.95亿t(标准煤),碳排放量为31.57亿t。在流域内部足迹流动中,河南水、土、能、碳足迹均最大,综合循环利用率最高;宁夏是最大的虚拟水资源供应地;山西能、碳足迹调出量最大;山东土地足迹循环利用率最高;青海是主要的水、土、能资源供应地,四川承接了黄河流域19.3亿t碳足迹。黄河流域水-土-能-碳关联系统的生态关系主要以竞争关系为主,控制、掠夺关系占比较小,无互利共生关系;水-土-能-碳关联系统的生态关系处于高冗余、低效率状态,能源网络的效率最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双碳”目标 --- 关联系统 网络特征 黄河流域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中国农业水-土-能关联及其碳排放效应研究
5
作者 江文渊 《安全与环境学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6期2441-2458,共18页
设计考虑水-土-能关联的农业能源利用碳排放效应评价指标和水-土-能匹配指数,并引入Dagum基尼系数,分析了我国农业水土资源与能源利用的碳排放效应及水-土-能匹配度。构建包含水土资源和能源因素的Kaya恒等式,应用对数平均迪氏指数分解... 设计考虑水-土-能关联的农业能源利用碳排放效应评价指标和水-土-能匹配指数,并引入Dagum基尼系数,分析了我国农业水土资源与能源利用的碳排放效应及水-土-能匹配度。构建包含水土资源和能源因素的Kaya恒等式,应用对数平均迪氏指数分解法(Logarithmic Mean Divisia Index, LMDI),识别并研究了农业能源利用碳排放的驱动因素及其贡献。主要结论为:(1)研究期内,我国农业用水碳排放强度(Carbon Emission Intensity of Water Use,Iwu)、土地利用碳排放强度(Carbon Emission Intensity of Land Use,Ilu)、能源使用碳排放强度(Carbon Emission Intensity of Energy Use,Ieu)的增长率分别为7.72%、6.31%和-1.77%。我国农业Ilu的Dagum基尼系数均值最大,Ieu的均值最小,3个强度指数的空间差异均主要由组间差异贡献。(2)产销平衡区的水-土和水-能匹配度均最优,粮食主销区的土-能匹配度最优。(3)水资源经济产出和人口是我国农业能源利用碳排放的促进因素,而水土资源投入比、能源结构、人均耕地面积、能源利用效率则为抑制因素。(4)水资源经济产出和人口对各功能区农业能源利用碳排放均起促进作用,而能源结构和能源利用效率则表现为抑制作用。水土资源投入比是粮食主销区和产销平衡区农业能源利用碳排放的促进因素,却是粮食主产区的抑制因素。因此,应加强水土资源保护、优化农业能源结构,以提升能源利用率,促进农业绿色低碳发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环境学 --能关联 农业 排放效应 驱动因素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水-甲烷-二氧化碳-碳系统润湿性的分子模拟研究
6
作者 雍唯 未志杰 +4 位作者 刘玉洋 王德强 崔永正 张健 周文胜 《特种油气藏》 北大核心 2025年第2期89-94,共6页
针对分子尺度下润湿性研究难以开展的问题,运用分子模拟方法,探究了页岩纳米孔隙中液滴与甲烷-二氧化碳-碳系统相互作用后的润湿性表现(润湿性通过表面张力和润湿角表征)。结果表明:CO_(2)分子数占比X_(CO_(2))对CH_(4)-CO_(2)-H_(2)O... 针对分子尺度下润湿性研究难以开展的问题,运用分子模拟方法,探究了页岩纳米孔隙中液滴与甲烷-二氧化碳-碳系统相互作用后的润湿性表现(润湿性通过表面张力和润湿角表征)。结果表明:CO_(2)分子数占比X_(CO_(2))对CH_(4)-CO_(2)-H_(2)O系统表面张力γ影响显著,γ随温度上升和X_(CO_(2))增加而降低,降幅最高约40%。进一步得到液滴润湿角随CH_(4)和CO_(2)压力的变化曲线,发现在CH_(4)环境中压力超过78 MPa时,液滴脱离固体表面,形成180°润湿角,此时页岩孔隙表面达到完全疏水状态,而在CO_(2)环境中,页岩表面完全疏水的对应压力为12 MPa,模拟结果与相关实验数据一致。与CH_(4)相比,CO_(2)与页岩表面有着更强的相互作用,从而置换出附着在固体表面的CH_(4),提高了气体采收率。对于CH_(4)-CO_(2)混合物,润湿角则与CO_(2)分子数占比成线性正相关的关系。研究成果可为揭示润湿性与页岩提高采收率之间的关系提供理论指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甲烷-二氧化-系统 润湿性 接触角 分子模拟 提高采收率 页岩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连云港区域水-能-粮系统耦合协调演化特征研究
7
作者 王凡 王舒婧 +1 位作者 金玉 钱翔翔 《江西农业》 2025年第15期61-63,共3页
通过建立耦合协调模型,以连云港地区为研究对象,采用熵值法对水资源、能源和粮食资源系统指标进行权重计算,利用耦合协调度模型对该地区水-能-粮系统的协调发展水平进行定量评价。通过计算数据分析,获取该区域系统协调演化特征。结果表... 通过建立耦合协调模型,以连云港地区为研究对象,采用熵值法对水资源、能源和粮食资源系统指标进行权重计算,利用耦合协调度模型对该地区水-能-粮系统的协调发展水平进行定量评价。通过计算数据分析,获取该区域系统协调演化特征。结果表明:连云港地区的系统耦合程度随着时间的推移呈现上升趋势并趋于稳定,但是水资源和能源的发展水平还略低于粮食发展水平,故需要进一步提升连云港地区水资源和能源的综合管理能力。 展开更多
关键词 -- 耦合协调 系统耦合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长江经济带“水-能-碳”系统适应性评价及空间关联特征 被引量:5
8
作者 袁亮 程娟 +1 位作者 何伟军 徐沙沙 《中国人口·资源与环境》 CSSCI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6期187-199,共13页
为应对全球气候变化和资源环境压力,研究水资源、能源和碳排放(水-能-碳)系统间的复杂作用关系和适应性水平,对促进“自然-社会-经济”协调发展和推动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具有重要意义。基于复杂适应系统理论,界定“水-能-碳”系统适应... 为应对全球气候变化和资源环境压力,研究水资源、能源和碳排放(水-能-碳)系统间的复杂作用关系和适应性水平,对促进“自然-社会-经济”协调发展和推动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具有重要意义。基于复杂适应系统理论,界定“水-能-碳”系统适应性内涵,建立“水-能-碳”系统交互适应性框架,从敏感性、稳定性、兼容性和可持续性4个子系统构建系统适应性评价指标体系,运用综合协同进化模型评价2010—2021年长江经济带“水-能-碳”系统适应性水平,探究长江经济带“水-能-碳”系统适应性的时空演变规律。结果表明:(1)从系统适应性影响权重来看,子系统权重排序为:可持续性>稳定性>兼容性>敏感性。(2)从指标适应性来看,各指标绝对适应性大于相对适应性。从子系统适应性来看,敏感性水平呈稳定发展趋势,兼容性和稳定性水平呈上升趋势,可持续性水平呈下降趋势;从省际适应性来看,各省系统适应性差距较大且呈“下游>中游>上游”的不均衡态势;从整体适应性来看,长江经济带系统适应性处于中等水平且呈“U”型发展趋势。(3)从子系统适应性协调水平来看,敏感性协调程度保持稳定,兼容性和可持续性协调程度不断上升,稳定性协调程度有所减小。(4)从空间关联特征来看,长江经济带系统适应性水平存在显著的正向全局空间自相关,空间聚集由弱变强再变弱,区域差异逐渐缩小;并且系统适应性水平呈现出“东高西低”的梯度格局,省域差异显著且表现出较强的路径依赖。该研究据此从敏感性、兼容性、稳定性和可持续性等方面提出提高长江经济带“水-能-碳”系统适应性的政策建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水--”系统 适应性评价 空间特征 系统协调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应用TSO-SVM模型分析区域水-土-能源-粮食耦合系统风险
9
作者 刘东 张晓建 +2 位作者 张亮亮 李佳民 赵丹 《东北农业大学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8期232-250,共19页
针对区域水-土-能源-粮食(Water-Land-Energy-Food,WLEF)耦合系统风险定量评估方法精度不足问题,构建一种基于金枪鱼群优化算法改进的支持向量机模型(TSO-SVM),将其应用于2001—2020年哈尔滨地区WLEF耦合系统风险测度分析。结果表明:哈... 针对区域水-土-能源-粮食(Water-Land-Energy-Food,WLEF)耦合系统风险定量评估方法精度不足问题,构建一种基于金枪鱼群优化算法改进的支持向量机模型(TSO-SVM),将其应用于2001—2020年哈尔滨地区WLEF耦合系统风险测度分析。结果表明:哈尔滨地区WLEF耦合系统风险时序变化呈先持续下降后渐趋平稳的特征,空间变化呈中西部高、西南部与东北部低的分布格局。依据TSO-SVM内置的权重系数计算得出,有效灌溉面积占比、城市化率、城镇居民人均纯收入、单位GDP能耗、人均粮食产量、万元工业增加值用水量、单位面积化肥施用量为WLEF耦合系统风险特征的关键驱动因子。与传统支持向量机模型(SVM)和基于粒子群算法改进的支持向量机模型(PSO-SVM)相比,研究提出的TSO-SVM模型均方误差分别降低76.47%和33.33%、平均绝对误差分别降低30.65%和8.51%,平均绝对百分比误差分别降低37.04%和15.00%、决定系数分别降低1.19%和0.35%、合理性系数与稳定性系数也均为最高,综合说明TSO-SVM模型在评估精度、拟合性能、合理性、稳定性等方面均更具优势。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金枪鱼群优化算法 支持向量机模型 --能源-食耦合系统 风险测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安徽省“水-土-能”系统安全评价及联合风险概率测算 被引量:1
10
作者 何刚 张世玉 +2 位作者 杨霞 鲍珂宇 朱艳娜 《安全与环境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0期4094-4106,共13页
水、土、能是人类生存和发展的重要自然资源。基于稳定性(S)、协调性(H)、可持续性(F)构建安徽省“水-土-能”系统安全评价指标体系,利用“单指标量化-多指标综合-多准则集成”(Single index quantification-multi-index comprehensive-... 水、土、能是人类生存和发展的重要自然资源。基于稳定性(S)、协调性(H)、可持续性(F)构建安徽省“水-土-能”系统安全评价指标体系,利用“单指标量化-多指标综合-多准则集成”(Single index quantification-multi-index comprehensive-multi-criteria integration,SMI-P)法测算各子系统指数及其系统安全水平,引入Copula函数分别探究S-H、S-F、H-F和S-H-F等不同组合的联合概率分布,测算其联合风险概率。结果显示:2012—2021年,安徽省“水-土-能”(“Water-Land-Energy”,WLE)系统安全水平波动上升,均值为0.5685,其中稳定性对系统安全水平影响最大;S-H、S-F、H-F分别呈弱正相关、强正相关、较强负相关关系,S-F联合风险概率最大,为0.2807;S-H-F系统联合风险概率为0.0712。当S、H、F其中一个固定时,另外两个的值越大,相应的联合风险概率越大。探究“水-土-能”系统安全水平及风险发生频率,有利于保障区域可持续发展,提高风险分析精度,为决策部门提供有效信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环境工程学 “水--”系统 安全评价 COPULA函数 联合风险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碳足迹的水-能-粮纽带系统研究
11
作者 丁丽瑞 苗志强 +1 位作者 张瑜芝 武钰斯 《山西水土保持科技》 2024年第4期31-38,共8页
针对水资源、能源和粮食之间敏感性和脆弱性的关系,构建了不确定性条件下基于碳足迹的水-能-粮纽带系统优化配置模型。该模型以灌区经济效益最大为目标函数,设置了水资源总量约束、蒸散发约束、地表水约束、优先使用地表水约束、能源约... 针对水资源、能源和粮食之间敏感性和脆弱性的关系,构建了不确定性条件下基于碳足迹的水-能-粮纽带系统优化配置模型。该模型以灌区经济效益最大为目标函数,设置了水资源总量约束、蒸散发约束、地表水约束、优先使用地表水约束、能源约束、粮食安全约束和非负约束7个约束条件。以冶河灌区为例,求解得到灌区中井陉县、平山县、鹿泉区和元氏县冬小麦与夏玉米各个生育阶段配水结果、优化前后的用水量、农作物产量和经济效益。结果表明,优化后整体用水量减少了2.1%,农作物产量普遍呈现增加的趋势,井陉县的冬小麦增幅为12.9%,平山县的夏玉米增幅为11.8%,整体经济效益的增幅在6.2%~11.6%。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足迹 --纽带系统 优化配置 冶河灌区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黄河中游地区水-能-粮-碳纽带关系模拟与韧性调控 被引量:3
12
作者 赵含 李占玲 +2 位作者 王红瑞 刘艺欣 李敏 《华北水利水电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北大核心 2024年第6期9-19,共11页
水资源、能源、粮食和碳排放等对区域发展水平和生态环境质量有重要影响,其相互作用构成了复杂的纽带关系,对于区域绿色协调发展至关重要。以黄河中游地区为研究对象,采用系统动力学来探索水-能-粮-碳的关联模式,根据1999—2019年黄河... 水资源、能源、粮食和碳排放等对区域发展水平和生态环境质量有重要影响,其相互作用构成了复杂的纽带关系,对于区域绿色协调发展至关重要。以黄河中游地区为研究对象,采用系统动力学来探索水-能-粮-碳的关联模式,根据1999—2019年黄河中游地区的水资源、能源、粮食、碳排放现状的基础数据梳理这4个子系统的耦合关系,并对其未来30年的发展变化进行仿真模拟,从抵抗性、恢复性和适应性3个方面构建韧性评价指标体系来评价整个系统。研究结果表明:①在常规发展模式下,预计2050年水资源及粮食不会出现明显的供需缺口,而能源消费缺口会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越变越大。②每个情景的3个分数都存在差异,其中多子系统优先发展的情景在抵抗性、适应性及恢复性3个方面的表现均优于其他情景。③情景11的4个子系统都优先发展时及情景10的能源、粮食及社会经济子系统优先发展时,韧性指数从2020—2050年整体是最高的;情景11的碳排放量最低,水资源、能源及粮食供需指数都相对较高,因此情景11为最优发展模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纽带关系 系统动力学模型 韧性调控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海河流域水-能-碳系统耦合协调发展及驱动因素研究 被引量:3
13
作者 李情情 曹永强 +2 位作者 王菲 范帅邦 陈敏 《华北水利水电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北大核心 2024年第6期20-31,40,共13页
水、能资源短缺及碳排放超标是制约区域经济转型升级和生态文明建设的主要障碍,探究水-能-碳系统耦合关系是实现区域绿色低碳发展的重要基础。以海河流域水-能-碳系统为核心,基于组合赋权法和综合分析法,构建流域水-能-碳系统综合评价体... 水、能资源短缺及碳排放超标是制约区域经济转型升级和生态文明建设的主要障碍,探究水-能-碳系统耦合关系是实现区域绿色低碳发展的重要基础。以海河流域水-能-碳系统为核心,基于组合赋权法和综合分析法,构建流域水-能-碳系统综合评价体系,利用耦合协调度、障碍度和地理探测器模型,探究2000—2021年海河流域水-能-碳系统耦合协调时空演变特征及驱动因素。结果表明:①海河流域水-能-碳系统的综合发展水平总体上呈上升态势,碳排放系统处于最高位水平,评价指数多年平均值为0.45。②海河流域水-能-碳系统的耦合协调度总体上呈现平稳发展特征,发展水平由濒临失调过渡到中级协调阶段。③地表水资源量、污水处理能力、经济发展水平、产业结构、政府调控能力和居民生活水平是制约水-能-碳系统发展最大的障碍因子和外部驱动因素。研究结果可为促进海河流域经济社会全面绿色转型和可持续发展提供理论支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系统 耦合协调度 障碍度模型 地理探测器 海河流域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不同尺度下水-能-碳系统空间关联关系分析 被引量:6
14
作者 郑靖伟 孙才志 《华北水利水电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北大核心 2024年第2期36-47,共12页
为应对气候变化和资源短缺压力的影响,研究水资源、能源和碳排放之间的关联关系,对促进“资源-环境-社会”的协调发展和推进绿色可持续发展进程具有重要意义。本文采用多区域投入产出模型,从三个尺度分析中国水-能-碳系统的变化情况和... 为应对气候变化和资源短缺压力的影响,研究水资源、能源和碳排放之间的关联关系,对促进“资源-环境-社会”的协调发展和推进绿色可持续发展进程具有重要意义。本文采用多区域投入产出模型,从三个尺度分析中国水-能-碳系统的变化情况和关联关系,结果表明:中国水资源、能源和碳排放空间转移的重心均位于东部地区,省际间水足迹、能源足迹和碳足迹贸易在产业关联路径的流量不断缩减,国际贸易水足迹的增加不利于改善中国水资源空间分布不均衡的情况;中国的30个省份水生产部门每万元产值的完全能源消耗量保持在较为稳定的低水平,完全用能效率高于直接用能效率,每万元产出的完全碳排放量高于直接碳排放量的情况居多,绝大多数省份直接和完全碳排放效率较高;五个能源生产部门每万元产出直接用水量、完全用水量和碳排放量均呈下降趋势,电力、热力的生产和供应业始终是直接和完全用水量与碳排放量最高的部门,且直接用水与碳排放量高于完全用水和碳排放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 系统关联 产业关联 协同管理 资源压力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二氧化碳-水-岩作用机理及微观模拟方法研究进展 被引量:14
15
作者 张烈辉 张涛 +6 位作者 赵玉龙 胡浩然 文绍牧 吴建发 曹成 汪永朝 范云婷 《石油勘探与开发》 EI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期199-211,共13页
系统综述CO_(2)-水-岩复杂作用机理、多孔介质反应输运(溶解、沉淀及沉淀运移)微观模拟、CO_(2)-水-岩系统微观模拟3个方面的研究进展,指出目前研究存在的主要问题并提出了关于未来研究方向的建议。CO_(2)注入储集层后,不仅存在常规渗... 系统综述CO_(2)-水-岩复杂作用机理、多孔介质反应输运(溶解、沉淀及沉淀运移)微观模拟、CO_(2)-水-岩系统微观模拟3个方面的研究进展,指出目前研究存在的主要问题并提出了关于未来研究方向的建议。CO_(2)注入储集层后,不仅存在常规渗流体系的流动和传质作用,还会产生溶解、沉淀及沉淀运移等特殊物理化学现象,其耦合作用导致多孔介质的孔渗参数变化规律复杂。孔隙尺度的微观渗流模拟,可以得到孔喉三维空间内的详细信息,且能显性观察到多孔介质流-固界面随反应的变化。目前研究主要在复杂作用机理解耦合、多矿物差异性反应表征、沉淀生成机理及表征(晶体成核和矿物脱落)、沉淀-流体相互作用模拟方法、多物理化学过程耦合渗流机制等方面存在局限。未来研究中,需要创新实验方法对“溶解—沉淀—沉淀运移”解耦合,提高矿物地球化学反应相关参数实验测试的准确度,在不同沉淀机理可靠表征的基础上,建立沉淀-流体相互作用模拟方法,并有机耦合各个物理化学过程,最终实现对CO_(2)-水-岩系统中“溶解—沉淀—沉淀运移”的耦合渗流模拟。 展开更多
关键词 CO_(2)--系统 溶解 沉淀 沉淀运移 微观模拟 CO_(2)捕集、利用与埋存 中和 解耦合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水-能源-粮食耦合协调分布及影响因素研究 被引量:1
16
作者 高飞 李雅萍 +2 位作者 文玉燕 杨小萌 曹红胜 《节水灌溉》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2期1-11,共11页
在实现区域资源可持续发展方面,水-能源-粮食(WEF)系统耦合协调研究具有重要意义。选取24个国家,构建WEF系统的耦合协调度评价指标体系和耦合协调度模型,分析其在2008-2020年的综合评价指数和耦合协调度的时空变化特征,并引入莫兰指数... 在实现区域资源可持续发展方面,水-能源-粮食(WEF)系统耦合协调研究具有重要意义。选取24个国家,构建WEF系统的耦合协调度评价指标体系和耦合协调度模型,分析其在2008-2020年的综合评价指数和耦合协调度的时空变化特征,并引入莫兰指数剖析系统耦合协调度的空间演变特征,在此基础上采用空间杜宾模型对耦合协调度的影响因素进行探讨。结果表明:从时间序列看,系统综合评价指数整体呈现先降后升态势,耦合协调度波动变化明显,但是有向好发展趋势;从空间分布看,耦合协调度的高值区与粮食综合评价指数的高值区大致吻合,整体上呈现“东西高中部低”的空间分布特征;耦合协调度的空间聚集虽然明显,但出现了集聚或异常值,空间分布格局处于变动状态;空间杜宾模型结果显示农业用水量、工业用水量、人均能源生产量、单位面积粮食年产量和农业用地面积对耦合协调度的影响显著,而第二产业能源消耗量和食品进口值占商品出口总额的影响不显著。 展开更多
关键词 WEF系统 耦合协调度 空间杜宾模型 影响因素 时空特征 --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局部灌水方式对玉米不同根区土-根系统水分传导的影响 被引量:28
17
作者 胡田田 康绍忠 《农业工程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7年第2期11-16,共6页
以管栽玉米进行分根实验,在均匀灌水、固定部分根区灌水和根系分区交替灌水3种方式下,分期测定两个1/2根区及整个根区的土-根系统总水分传导(简称水导)、单位根面积和单位根长水导,研究局部灌水方式对玉米不同根区土-根系统水分传导的... 以管栽玉米进行分根实验,在均匀灌水、固定部分根区灌水和根系分区交替灌水3种方式下,分期测定两个1/2根区及整个根区的土-根系统总水分传导(简称水导)、单位根面积和单位根长水导,研究局部灌水方式对玉米不同根区土-根系统水分传导的影响。结果表明:各阶段处理5d和10d时,总水导、单位根面积和单位根长水导一致表现为固定灌水和交替灌水的灌水区较之均匀灌水1/2根区均显著增大,说明局部灌水可以显著增强灌水区土-根系统水分传输的补偿效应。固定灌水时,灌水区水导始终显著大于非灌水区;交替灌水时,两个根区呈交替变化趋势。与固定灌水相比,交替灌水非灌水区的水分传导明显增大。因此,交替灌水能更好利用各部分根系资源以满足作物需水要求。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局部灌方式 不同根区 -系统分传导 补偿效应 玉米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土-作物-大气系统中动态根系生长及水动力学模拟 被引量:1
18
作者 杨德军 张土乔 +2 位作者 ZHANG Ke-feng GREENWOOD Duncan J 郭帅 《浙江大学学报(工学版)》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9年第11期2048-2053,共6页
针对土-作物-大气连续系统的土壤水动力学模型对根系动态生长的模拟不理想,通过引入最新的根系生长模型理论、根长密度分布函数以及联合国粮农组织推荐的计算蒸发及蒸腾总量的模型理论,与现有的模拟水土运动的有限元程序相耦合,建立模拟... 针对土-作物-大气连续系统的土壤水动力学模型对根系动态生长的模拟不理想,通过引入最新的根系生长模型理论、根长密度分布函数以及联合国粮农组织推荐的计算蒸发及蒸腾总量的模型理论,与现有的模拟水土运动的有限元程序相耦合,建立模拟土-作物-大气系统的水动力学模型.基于荷兰实验农场的小麦实验数据的模拟结果表明,在不同时期、不同深度处土壤中水的体积分数与实验值比较吻合;由于降雨和蒸发的上边界影响,上部土壤中水的体积分数随时间变化较快;除接近地表的个别根长密度模拟点偏差较大外,总体来说根长及根长密度模拟结果与实验值比较吻合;蒸腾量和蒸发量的模拟结果可靠.建立的新模型合理,可以有效地模拟土-作物-大气系统中的根系生长及水动力学.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动力学 -作物-大气系统 根长密度分布 有限元方法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东北三省“水-能源-碳”系统仿真模拟——基于系统动力学模型 被引量:19
19
作者 李可欣 曹永强 +3 位作者 范帅邦 王菲 周姝含 任博 《生态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17期6999-7011,共13页
水资源和能源消费量及碳排放制约区域发展水平,也影响区域生态环境质量,区域多要素资源耦合作用与协同管理成为近年来的研究热点。水资源、能源和碳排放三个系统通过不同的流程相互连接,探究"水-能源-碳"系统耦合关系,是区域... 水资源和能源消费量及碳排放制约区域发展水平,也影响区域生态环境质量,区域多要素资源耦合作用与协同管理成为近年来的研究热点。水资源、能源和碳排放三个系统通过不同的流程相互连接,探究"水-能源-碳"系统耦合关系,是区域探索绿色协调发展的重要基础。以东北三省为研究对象,采用系统动力学研究方法,从自然、社会、经济三个维度来探索水-能源-碳三者的关联模式。以2001-2019年东北三省的水资源、能源、碳排放现状为基础数据,梳理三个子系统的耦合关系,并对未来二十年其发展变化仿真模拟。结果表明:(1)水资源、能源、碳排放在未来二十年均呈现增长的趋势,水资源增长趋势最快,在仿真情景5下,与2020年相比2040年水资源、能源消费量和碳排放量分别增长230.4%、210.7%和36.9%;(2)决策变量对"水-能源-碳"系统的影响程度依次是清洁节能>产业调控>国内生产总值(GDP)增长率,随着GDP增长率升高,水资源和能源消耗量、碳排放量升增加,随着产业转型升级,居民意识提高及清洁能源增加,水资源和能源消耗量、碳排放量减少。在综合调控情景下,未来水资源消耗量高于基础情景,能源消耗量和碳排放量则得到了良好的控制;(3)2020-2040年,水资源、能源消费量和碳排放量呈现强相关性,纽带关系呈协同优化方向改善,供需缺口减小,有效的缓解了环境压力;(4)情景3的能源结构调整和居民意识的提高可有效降低碳排放量,情景4产业结构的调整对水资源和能源的影响较为明显。情景5权衡经济发展与节能节水以减少碳排放,严格按照"双碳"目标,将水资源、能源向较高质量发展的可持续发展方向推进,更具参考性。研究结果有利于东北三省"水-能源-碳"系统可持续发展,促进经济发展水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双碳”目标 “水-能源-”系统 系统动力学 情景仿真 东北三省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双碳”目标下农业“土-能-粮-废”关联作用与影响机制 被引量:7
20
作者 于博 刘雪晴 +1 位作者 赵晓杰 孙华 《中国人口·资源与环境》 CSSCI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11期67-77,共11页
在碳达峰碳中和背景下,探讨农业“土-能-粮-废”关联作用与影响机制对于提升系统固碳减排和资源支撑能力,推动农业低碳可持续发展和实现“双碳”目标具有重要意义。该研究以农业部门的土地、粮食、能源和废弃物资源的系统关联为切入点,... 在碳达峰碳中和背景下,探讨农业“土-能-粮-废”关联作用与影响机制对于提升系统固碳减排和资源支撑能力,推动农业低碳可持续发展和实现“双碳”目标具有重要意义。该研究以农业部门的土地、粮食、能源和废弃物资源的系统关联为切入点,采用文献分析与归纳方法,梳理“土-能-粮-废”关联与农业固碳减排的研究热点和发展脉络,总结作用机制并展望未来研究趋势。研究结果表明:(1)国内外的关联研究热点由单元要素分析逐步转向多元系统性应对框架的构建及解析,单向要素关联需向循环闭合关联研究转变。(2)农业领域土地、能源、粮食和废弃物的资源调配同“双碳”政策压力下的环境和经济冲突识别已成为新的研究趋势,相对于更改资源利用的传统治理方式而言,资源要素协调、配置优化以及系统治理成为解决出路之一。(3)农业“土-能-粮-废”的关联作用与影响机制研究兼具自然科学和社会科学视角,该研究分别从碳氮元素生命周期、农业生产经营模式、行为经济与社会决策、系统资源配置优化、外部联系与影响因素等视角开展,并总结了自然、环境、社会经济及政策压力等因素对关联研究的作用机制。(4)加强多学科融合可以促进关联机制理论创新、完善研究内容,并综合考虑多利益相关主体之间的行为博弈和权衡。最后,在关联研究与现代农业农村发展之间的联系、不同发展背景下的关联研究变动、关联评估优化及研究方法更新三个方面提出研究展望。研究结果深化了对农业资源关联与固碳减排关系的理解,为优化资源调配、制定低碳政策以及实现“双碳”目标提供了参考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双碳” 农业 ---废” 关联研究 作用机制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3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