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题名晚清中国学者的世界认知与“学术戍边”
- 1
-
-
作者
张丹丹
-
机构
吉林师范大学历史文化学院
-
出处
《西北师大学报(社会科学版)》
北大核心
2025年第5期115-123,共9页
-
基金
国家社会科学基金一般项目“近代以来日本学者的‘学术犯边’与中国学者的‘学术戍边’研究”(19BSS049)。
-
文摘
晚清学者的“学术戍边”行为是伴随其世界认知的不断深入而次第展开的。鸦片战争爆发后,明末以来传入的西方近代地理学知识促使林则徐、魏源等人自觉编译近代地理学著作,部分学者的夷夏观念和中国中心观发生动摇,他们主动了解“夷情”开启对世界的全新认知,拉开了“学术戍边”的序幕。十九世纪初,欧洲的东方学兴起,探险家来华考察,刺激了中国“经世致用”的传统学术理念,推动了中国边疆史地学向近代具有“戍边”意义的研究转型。第二次鸦片战争失败后,《万国公法》的传入改变了中国学界对于国际秩序的认知,清廷在救亡图存的过程中逐步重视爱国学者的学术成果,并将其应用于边疆领土守卫和外交谈判的实践中。宋教仁所著的《间岛问题》成功地守卫了延边地区的领土主权,将晚清中国学者的“学术戍边”推向了巅峰。
-
关键词
晚清
世界认知
“学术戍边”
边疆史地
-
Keywords
Late Qing Dynasty
world cognition
“academic frontier defense”
frontier history and geography
-
分类号
K25
[历史地理—中国史]
D691
[政治法律—中外政治制度]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