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4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列车效应”诱发的一次河套地区致灾暴雨成因 被引量:20
1
作者 张桂莲 杭月荷 +2 位作者 付丽娟 张璐 包福祥 《高原气象》 CSCD 北大核心 2020年第4期788-795,共8页
利用内蒙古自治区气象信息中心提供的全区785个自动气象站24 h和1 h降水量资料以及内蒙古河套地区鄂尔多斯(CINRAD/CB型)多普勒雷达资料,NECP的FNL(1°×1°)逐6 h再分析资料以及全球地形(1°×1°)资料,对2018... 利用内蒙古自治区气象信息中心提供的全区785个自动气象站24 h和1 h降水量资料以及内蒙古河套地区鄂尔多斯(CINRAD/CB型)多普勒雷达资料,NECP的FNL(1°×1°)逐6 h再分析资料以及全球地形(1°×1°)资料,对2018年7月18-19日内蒙古河套地区致灾暴雨进行成因分析。结果表明,副热带高压成带状稳定少动,其西北侧500 hPa高空槽、中低层700~850 hPa"人"字型切变线和低空急流是暴雨发生的主要背景条件;暴雨期水汽条件表现为强西南支水汽输送和垂直辐合上升运动,水汽通量强度中心发展至700 hPa,水汽通量散度垂直辐合上升至500 hPa,有利于高效率强度大的短时强降水产生;"列车效应"即:由于阴山山脉的地形强迫作用导致的扰动不断输送至暴雨区且在雷达回波特征上表现为显著的东西向带状回波分布形势,是导致暴雨不断发展的重要动力过程,并且暴雨区表现出正涡度中心和负散度中心重合的准正压不稳定结构加剧了对流不稳定的发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河套地区 致灾暴雨 带状回波 “列车效应” 地形强迫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江西北部一次大范围梅雨锋暴雨的天气特征分析
2
作者 张思蕊 吴文心 张浩文 《农业灾害研究》 2025年第2期182-184,共3页
2024年6月24—25日江西北部出现一次暴雨到大暴雨过程,利用ERA5再分析数据、双偏振雷达、卫星云图和地面自动站观测资料,对此次梅雨锋暴雨的降水特征、天气背景、环境条件等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1)此次大暴雨是副热带高压西伸加强、... 2024年6月24—25日江西北部出现一次暴雨到大暴雨过程,利用ERA5再分析数据、双偏振雷达、卫星云图和地面自动站观测资料,对此次梅雨锋暴雨的降水特征、天气背景、环境条件等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1)此次大暴雨是副热带高压西伸加强、冷暖空气长时间对峙、高空槽缓慢加深东移和低层切变线停滞少动共同作用的结果,低层强烈的梅雨锋锋生使强降水得以维持;(2)孟湾、南海多支水汽通道及高温高湿环境导致大气可降水量远高于同期平均值,水汽异常强盛;(3)暴雨最强回波中心强度超过60 dBz,强回波垂直伸展高度基本在0℃以下,为典型的低质心暖区降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梅雨锋暴雨 可降水量 雨滴谱 “列车效应”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豫东2021年初秋两次暖区暴雨天气对比分析
3
作者 曹明明 《农业灾害研究》 2025年第2期173-175,共3页
2021年9月河南省出现两次强降水过程,在预报中出现漏报,对两次暴雨过程进行分析,发现两次强降水过程都具有一定的暖区暴雨特征。9月3日为低涡降水前暖区发生的暴雨、大暴雨过程,9月23—24日符合河南省秋季的对流性降水为主的暴雨模型。9... 2021年9月河南省出现两次强降水过程,在预报中出现漏报,对两次暴雨过程进行分析,发现两次强降水过程都具有一定的暖区暴雨特征。9月3日为低涡降水前暖区发生的暴雨、大暴雨过程,9月23—24日符合河南省秋季的对流性降水为主的暴雨模型。9月23日副高强盛,588线位于河南省中部,存在高空分流区,辐散作用强,降水范围更大,整体降水更强。两次过程的相同点是湿层深厚,从底层到500 hPa均在温度露点差≤4℃的饱和湿区。高湿环境和水汽的强辐合及满足河南省秋季暴雨的动力条件都是引发暴雨的原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暖区暴雨 可预报性 “列车效应”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一次渤海“切变线”诱发强对流天气监测及可预报性探讨 被引量:1
4
作者 郭鸿鸣 费杰 +1 位作者 李燕 李延江 《海洋预报》 2016年第6期93-102,共10页
利用micaps3.2系统强对流实况监测、渤海6部天气雷达、海洋WRF模式等同步资料,对2015年8月31日渤海一次典型"暖式切变线"引发强对流天气过程进行综合分析及可预报性探讨。结果表明:天气尺度系统的有效配置为不同时段的中尺度... 利用micaps3.2系统强对流实况监测、渤海6部天气雷达、海洋WRF模式等同步资料,对2015年8月31日渤海一次典型"暖式切变线"引发强对流天气过程进行综合分析及可预报性探讨。结果表明:天气尺度系统的有效配置为不同时段的中尺度对流系统发展提供了环流背景条件。08—20时渤海湾一线925—850 h Pa切变线东移增强,08时临近探空K指数35℃、SI指数-1.81℃及CAPE为166 J/kg,垂直风切变16 m/s,导致天津一线的强对流天气发生。20—02时低层925 h Pa"暖式切变线"北抬,20时K指数32℃,SI指数为1.36℃,CAPE达383 J/kg,垂直风切变为19 m/s,对流性不稳定能量增强,在渤海中部的切变线附近诱发多个中γ、β尺度强对流风暴单体,在雷达回波"列车效应"下,造成了秦皇岛近海新一轮强对流天气过程。WRF模式数值模拟与实况对比:对流有效位能(CAPE)08时初始场运行结果误差大于14时;逐小时强对流回波带演变与925 h Pa切变线和CAPE高值区较一致;强垂直运动和边界层水汽辐合触发CAPE的释放;在辽东湾北部Δθse(850—500 h Pa)较弱干冷切入与对流系统的发生、落区有一定对应关系;雷达监测网与WRF物理量叠加是提升海区强对流预警方法的有效途径之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渤海强对流 暖式切变线 带状回波“列车效应” 可预报性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