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042篇文章
< 1 2 53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创新政策、数字经济与高质量发展——来自中国286个地级及以上城市的证据 被引量:2
1
作者 卜伟 张应允 《工业技术经济》 北大核心 2025年第4期99-109,共11页
本文基于2011~2022年我国286个城市面板数据,从创新创业视角出发,运用固定效应模型、中介效应模型、调节效应模型和空间计量模型多维度检验了创新政策和数字经济对高质量发展的影响及其机制。研究发现,创新政策和数字经济能够显著推动... 本文基于2011~2022年我国286个城市面板数据,从创新创业视角出发,运用固定效应模型、中介效应模型、调节效应模型和空间计量模型多维度检验了创新政策和数字经济对高质量发展的影响及其机制。研究发现,创新政策和数字经济能够显著推动城市高质量发展,在考虑内生性问题、控制固定效应等多种检验下结果依旧保持稳健。机制检验显示,创新政策和数字经济对高质量发展的影响存在显著的正向交互效应,能够提高城市创新创业活跃度进而推动高质量发展。异质性分析发现,创新政策和数字经济的交互效应主要表现在较大规模和高创新创业活力的城市,且对东部和中部地区城市的高质量发展更易发挥促进作用。空间效应研究发现,创新政策实施和数字经济发展具有显著的空间溢出效应,能够提升周边城市的高质量发展水平。本文能够为优化我国创新政策体系,发挥数字经济赋能作用,实现创新驱动高质量发展提供启示。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政策 数字经济 高质量发展 发展理念 创业活跃度 交互效应 空间溢出效应 赋能效应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农业新质生产力、农业支持保护政策与农业经济高水平发展
2
作者 范帅邦 彭诗淳 张向达 《统计研究》 北大核心 2025年第7期106-120,共15页
深入研究农业新质生产力和农业支持保护政策对农业经济高水平发展的影响效应和作用机制,对于深度释放农业新质生产力潜力、充分发挥农业支持保护政策精准作用具有重要指导意义。本文构建能够完整刻画农业经济系统的动态随机一般均衡模型... 深入研究农业新质生产力和农业支持保护政策对农业经济高水平发展的影响效应和作用机制,对于深度释放农业新质生产力潜力、充分发挥农业支持保护政策精准作用具有重要指导意义。本文构建能够完整刻画农业经济系统的动态随机一般均衡模型,从农业全要素生产率与农业生产要素配置结构相结合的创新视角,探讨农业新质生产力对农业经济发展的影响效应。此外,考察核心农业支持保护政策在优化农业生产要素配置结构、释放农业新质生产力以及推动农业经济高水平发展中的异质性作用。研究发现,第一,农业新质生产力能够有效提升农业生产效率、激发农业生产潜力,但其潜力的释放需要适配的农业生产要素配置结构,其潜力释放程度深受农业生产要素投入水平的影响。第二,农业支持保护政策能有效提高农业生产要素投入水平,充分发挥其异质性作用,显著优化农业生产要素配置结构,为催生农业新质生产力创造良好条件。第三,农业支持保护政策能显著提高农业生产力水平、增加农民基本收入,推动农业经济高水平发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农业质生产力 农业支持保护政策 农业生产要素配置结构 农业经济高水平发展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选择性产业政策的新动能塑造效应--显利与隐忧并存
3
作者 张志彬 陈卓 王典 《南昌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 北大核心 2025年第4期83-96,共14页
推动新旧发展动能平稳接续转换是实现经济高质量发展的必然要求。基于2008—2022年中国A股上市公司及其所属城市的面板数据,审慎评估选择性产业政策对经济增长新动能塑造的影响。研究发现,选择性产业政策对经济增长新动能塑造存在显利效... 推动新旧发展动能平稳接续转换是实现经济高质量发展的必然要求。基于2008—2022年中国A股上市公司及其所属城市的面板数据,审慎评估选择性产业政策对经济增长新动能塑造的影响。研究发现,选择性产业政策对经济增长新动能塑造存在显利效应,该结论考虑内生性和进行多重稳健性检验后依然成立。技术创新效应、资金流动性效应、企业家精神效应是选择性产业政策塑造经济增长新动能的中介机制。异质性分析表明,选择性产业政策存在有效性边界,其新动能塑造效应在高财政透明度、低市场活跃度、重点产业和下游企业样本中存在。拓展研究发现,选择性产业政策的隐忧主要表现为降低行业竞争效率和提高居民消费价格指数,功能性产业政策和竞争政策的实施能抑制选择性产业政策隐忧效应的强度,反映出产业政策和竞争政策的取向一致性。因此,增强政策取向一致性和强化政策协同实施,有助于实现新动能塑造效能释放与隐忧风险约束之间的动态平衡。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选择性产业政策 经济增长动能 政府补贴 竞争政策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数字经济驱动新质生产力发展的理论逻辑与机制路径——基于“技术-经济”分析框架的视角 被引量:9
4
作者 刘航 徐翔 孙宝文 《中央财经大学学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1期5-15,共11页
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强调,“健全因地制宜发展新质生产力体制机制”“加快构建促进数字经济发展体制机制,完善促进数字产业化和产业数字化政策体系”。面对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以数字经济为关键抓手加快形成与发展新质生产力,对于我国... 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强调,“健全因地制宜发展新质生产力体制机制”“加快构建促进数字经济发展体制机制,完善促进数字产业化和产业数字化政策体系”。面对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以数字经济为关键抓手加快形成与发展新质生产力,对于我国构建新发展格局、推进高质量发展,具有十分重大的研究价值与现实意义。本文首先对研究数字经济与新质生产力关系的最新文献进行综述,归纳现有研究存在的不足,再从形成新质生产力的关键要素的角度,构建数字经济驱动新质生产力发展的“技术-经济”分析框架。基于这一框架,本文从技术维度、要素维度与产业维度归纳数字经济助力新质生产力形成的实现路径,提出构建数字经济驱动新质生产力发展的政策体系的基本思路,为政府在新质生产力发展中发挥更加重要的作用提供有益借鉴。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数字经济 质生产力 机制路径 政策体系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数字基建和创新型产业促进政策如何推动新质生产力发展--“宽带中国”示范城市建设和创新型产业集群试点的政策效应 被引量:1
5
作者 张梦雨 马晓钰 《西部论坛》 北大核心 2025年第1期1-21,共21页
促进数字基础设施建设和创新型产业发展是加快发展新质生产力的两大政策着力点。以“宽带中国”示范城市建设和创新型产业集群试点为准自然实验样本,采用2011—2021年275个城市面板数据进行多期双重差分检验,结果发现:“宽带中国”示范... 促进数字基础设施建设和创新型产业发展是加快发展新质生产力的两大政策着力点。以“宽带中国”示范城市建设和创新型产业集群试点为准自然实验样本,采用2011—2021年275个城市面板数据进行多期双重差分检验,结果发现:“宽带中国”示范城市建设、创新型产业集群试点、双试点都显著促进了试点城市新质生产力发展,其中创新型产业集群试点的政策效应大于“宽带中国”示范城市建设的政策效应,双试点的政策效应大于单试点的政策效应,先创新型产业集群试点后“宽带中国”示范比先“宽带中国”示范后创新型产业集群试点的政策效应更强;两种单试点和双试点都能够通过促进经济集聚和技术创新两条路径来提升新质生产力水平,且对非资源型城市、中心城市、大城市、经济增长目标软约束和未加码城市新质生产力发展的促进作用更强。因此,应重视不同政策之间的协同效应,优化政策组合,合理安排政策实施顺序,推动经济高质量集聚和突破性技术创新,因地制宜加快发展新质生产力。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质生产力 双试点 政策协同效应 经济集聚 技术创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数字经济对新质生产力的作用路径及政策效应——基于产业生态的视角 被引量:26
6
作者 郎元柯 范柏乃 黄素勤 《社会科学家》 CSSCI 北大核心 2024年第4期107-116,共10页
充分释放数字经济潜能发展新质生产力是我国高质量发展的内在要求,而厘清其中机制有助于实现这一目标。文章基于生产力理论构建新质生产力的测度指标,从城市层面探索数字经济对新质生产力发展的作用机制与效应。研究结果显示,数字经济... 充分释放数字经济潜能发展新质生产力是我国高质量发展的内在要求,而厘清其中机制有助于实现这一目标。文章基于生产力理论构建新质生产力的测度指标,从城市层面探索数字经济对新质生产力发展的作用机制与效应。研究结果显示,数字经济通过数字创新赋能、要素配置优化和产业转型升级推动新质生产力的发展,且具有显著的空间溢出效应,而产业生态在发展生产力中起到重要的调节作用;不同种类数字经济相关政策对于发展新质生产力的贡献度差距较大,供给型政策效应强于需求型,政策组合效应普遍强于单一政策;单一政策中公共数据开放具有较强的促进作用,政策组合中数字基建和产业创新的政策组合促进作用较强;数字经济对新质生产力的影响存在门槛效应,会随着数字经济发展水平和产业生态的变化发生变化。文章的研究推动了新质生产力发展动因以及数字经济赋能新质生产力发展的效应、机制和地区差异的理解。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数字经济 质生产力 空间溢出效应 政策效应 产业生态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新“丝绸之路”经济带背景下外语政策思考 被引量:52
7
作者 高健 《东南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14年第4期125-128,136,共4页
外语政策是一个国家的语言政策的重要组成部分。随着新"丝绸之路"经济带建设步伐的加快,我国应确定新的关键语言,并制定基于关键语言的国家外语能力行动方案和适应区域经济发展需要的中长期外语教育规划。建议相关部门为更多... 外语政策是一个国家的语言政策的重要组成部分。随着新"丝绸之路"经济带建设步伐的加快,我国应确定新的关键语言,并制定基于关键语言的国家外语能力行动方案和适应区域经济发展需要的中长期外语教育规划。建议相关部门为更多的中国人提供学习关键语言的机会;培养更多具有专业背景的高水平关键语言人才;建设好关键语言人才库和语料库。在外语政策的制定过程中,各级政府、外语教育者、外语学习者、非外语专业教师、家长、企业和社会团体均应享有话语权,而相关研究机构应通力合作,做好跨学科的研究工作,并加大实证研究的力度。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外语政策 关键语言 “丝绸之路”经济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产业政策、政府特征与全要素生产率——基于新结构经济学的理论与实证探究 被引量:3
8
作者 韩永辉 韦东明 +1 位作者 王贤彬 黄亮雄 《南开经济研究》 CSSCI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期58-76,共19页
产业政策是中国政府发展经济的重要抓手,全要素生产率是经济高质量发展的重要表征,厘清产业政策与全要素生产率的内在逻辑是中国经济发展面临的重大理论问题。本文基于新结构经济学的研究框架,在理论阐述政府产业政策对全要素生产率的... 产业政策是中国政府发展经济的重要抓手,全要素生产率是经济高质量发展的重要表征,厘清产业政策与全要素生产率的内在逻辑是中国经济发展面临的重大理论问题。本文基于新结构经济学的研究框架,在理论阐述政府产业政策对全要素生产率的作用机制及依赖条件的基础上,实证分析了产业政策对全要素生产率的影响及机制。本文创新性地利用产业相关的中央行政法规和部门规章、地方性法规和地方政府规章对产业政策进行了全面的定量识别,实证检验产业政策在全要素生产率进步中的驱动作用和空间效应,并进一步分析产业政策与市场的互补作用机制,以及政府特征对产业政策效应的异质性影响。研究发现,产业政策的出台与实施显著提升了地方全要素生产率,并具有正向的空间溢出效应;中央层面产业政策与地方层面产业政策在促进地方全要素生产率过程中呈现出互补效应,其互补效应主要集中于东部地区;产业政策对地方全要素生产率的提升作用高度依赖于地方市场化程度;产业政策对地方全要素生产率的推进作用还取决于地方政府的“自主性”和“嵌入性”特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产业政策 结构经济 全要素生产率 市场化 政府能力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重塑商贸流通新质生产力:数字经济赋能的理论机制与实证检验
9
作者 刘芳 居长志 《商业经济研究》 北大核心 2025年第4期15-20,共6页
本文聚焦数字经济赋能商贸流通业新质生产力的发展,通过构建商贸流通新质生产力评价指标体系,系统分析了数字经济在商贸流通业新质人才培育、技术创新、产业形态及生产方式方面的多维影响机制。基于省域面板数据,综合运用中介效应模型... 本文聚焦数字经济赋能商贸流通业新质生产力的发展,通过构建商贸流通新质生产力评价指标体系,系统分析了数字经济在商贸流通业新质人才培育、技术创新、产业形态及生产方式方面的多维影响机制。基于省域面板数据,综合运用中介效应模型、调节效应模型及空间杜宾模型进行实证检验。研究表明,数字经济通过促进数字创新和优化要素配置双重机制驱动商贸流通新质生产力的发展,其影响存在区域与城乡异质性,且具有显著的空间溢出效应。此外,数字经济政策从中起到重要的正向调节作用,为商贸流通业的高质量发展提供了有力保障。本研究为深入理解数字经济与商贸流通业新质生产力之间的关系提供了重要理论支撑和实证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数字经济 商贸流通业 质生产力 政策效应 空间溢出效应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四链”融合视角下区域海洋新质生产力的政策驱动路径研究
10
作者 杨羽頔 杨惠雯 孙才志 《产经评论》 北大核心 2025年第4期97-114,共18页
探索区域海洋新质生产力的驱动路径是完善促进海洋经济发展体制机制、推动区域协调发展的客观要求。在测算我国沿海地区海洋新质生产力的基础上,从“四链”融合视角切入,揭示区域海洋新质生产力的差异化政策驱动路径。结果显示:(1)从时... 探索区域海洋新质生产力的驱动路径是完善促进海洋经济发展体制机制、推动区域协调发展的客观要求。在测算我国沿海地区海洋新质生产力的基础上,从“四链”融合视角切入,揭示区域海洋新质生产力的差异化政策驱动路径。结果显示:(1)从时间维度看,2011—2022年间,我国区域海洋新质生产力整体呈上升态势,结合实际背景可划分为刺激政策影响消化期、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期、突发公共事件应对期三个主要阶段。(2)从空间维度看,区域海洋新质生产力呈现早期向低水平集中、后期两极分化的发展态势,高水平地区提升幅度大、速度快,低水平地区发展缓慢,中等水平地区分化现象明显。(3)从政策驱动路径看,考察期内区域海洋新质生产力经历了由多路径分散驱动到单路径创新驱动,再到单路径融合驱动的发展过程。低水平地区主要由“产业链+资金链”政策驱动,中等水平地区由“产业链+创新链”政策驱动,高水平地区由“产业链+创新链+资金链”的融合政策驱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海洋经济 质生产力 “四链”融合 政策文本挖掘 模糊集定性比较分析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低空经济助力新质生产力培育的核心路径、现实约束与破局之策
11
作者 杨琴 《管理现代化》 北大核心 2025年第3期1-9,共9页
低空经济在技术创新驱动、要素资源优化与产业模式优化中的独特作用,成为经济体系变革的重要增长动力。在低空经济快速崛起过程中也面临诸多深层次挑战,包括新型劳动者适应能力不足、新型劳动对象转化效率低下、新型劳动资料生态优化滞... 低空经济在技术创新驱动、要素资源优化与产业模式优化中的独特作用,成为经济体系变革的重要增长动力。在低空经济快速崛起过程中也面临诸多深层次挑战,包括新型劳动者适应能力不足、新型劳动对象转化效率低下、新型劳动资料生态优化滞后以及生产要素协同机制的系统性矛盾,制约低空经济赋能新质生产力的实际效能。本文从理论与实践双重维度出发,提出构建低空经济创新生态、完善低空空域管理与技术标准、推动技能培训与劳动者保障体系升级,优化资源整合与市场化运行机制的综合策略。通过技术突破、制度完善和生态协同,低空经济可有效激发新质生产力的潜能,为高质量发展与中国式现代化提供重要支撑。本文从系统性分析框架出发,为低空经济在新质生产力生成中的理论探索与实践路径提供深刻洞见与可操作性方案,推动其在全球化与可持续发展的双重目标下释放更大的经济与社会价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低空经济 质生产力 政策优化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新国家主义视角下东南亚国家数字经济产业政策比较研究——以新加坡、马来西亚和菲律宾为例 被引量:3
12
作者 石有为 《南洋问题研究》 CSSCI 北大核心 2024年第2期20-43,共24页
由于可观的市场潜力,东南亚的数字经济产业受到各界广泛关注。然而,当前对东南亚国家数字经济的研究无法解释各国产业政策的差异及其背后的政治经济逻辑。“是否具有技术先进性”和“是否遵循比较优势”两个维度可以对东南亚国家的数字... 由于可观的市场潜力,东南亚的数字经济产业受到各界广泛关注。然而,当前对东南亚国家数字经济的研究无法解释各国产业政策的差异及其背后的政治经济逻辑。“是否具有技术先进性”和“是否遵循比较优势”两个维度可以对东南亚国家的数字经济产业政策进行较为妥当的分类。这一分类方式可结合产业相对成熟度的概念和新国家主义理论对特定产业政策选择背后的动因进行分析。案例比较分析表明,新加坡、马来西亚和菲律宾在战略选择上的差异源于产业相对成熟度和国家自主性的差异,而这些差异又根植于各国内部迥异的政治、经济和社会因素。较高的产业相对成熟度和国家自主性使得新加坡得以做出探索技术前沿的选择;较高的国家自主性使得马来西亚在较低产业相对成熟度的约束下,为发展数字经济提供政策支持。较低产业相对成熟度和国家自主性限制了菲律宾的选择,无法超越现有的比较优势,难以为数字经济提供强大的产业政策支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东南亚 数字经济 产业政策 国家主义 “数字丝绸之路”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流通数字化赋能城乡经济循环:作用机理与政策建议
13
作者 杨水根 马悠弼 李倩莹 《新疆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北大核心 2025年第2期93-105,共13页
畅通城乡经济循环是增强国内大循环内生动力和可靠性的客观要求。文章聚焦流通数字化赋能城乡经济循环的作用机理与政策建议,以流通数字化的理论阐释为逻辑起点,基于马克思流通理论,分析数字化赋能流通所产生的影响及流通数字化的内涵... 畅通城乡经济循环是增强国内大循环内生动力和可靠性的客观要求。文章聚焦流通数字化赋能城乡经济循环的作用机理与政策建议,以流通数字化的理论阐释为逻辑起点,基于马克思流通理论,分析数字化赋能流通所产生的影响及流通数字化的内涵与特征,从宏观、中观、微观三个层次对城乡经济循环的内涵进行阐释,剖析当前畅通我国城乡经济循环存在的要素对接不畅、产业融合程度不高、供需结构不平衡等现实梗阻,进而构建了流通数字化赋能城乡经济循环的理论模型从流通数字化所释放的畅通效应、协调效应和适配效应进行具体解析,在此基础上,提出强化政策引领、加速创新驱动、提升数字培养、完善发展环境等政策建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流通数字化 城乡经济循环 作用机理 政策建议 质生产力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生态环保审计赋能新质生产力的治理效能研究——基于执法威慑、政策引导与公众监督的视角
14
作者 卫铭 《审计与经济研究》 北大核心 2025年第4期52-60,共9页
随着经济全球化深入,地区面临经济与环境的双重压力,新质生产力的培育与提升成为经济转型升级的关键。基于2011—2022年地级市的面板数据,以生态环保审计为准自然实验,利用多期双重差分模型,检验了生态环保审计对地区新质生产力的影响,... 随着经济全球化深入,地区面临经济与环境的双重压力,新质生产力的培育与提升成为经济转型升级的关键。基于2011—2022年地级市的面板数据,以生态环保审计为准自然实验,利用多期双重差分模型,检验了生态环保审计对地区新质生产力的影响,实证结果表明生态环保审计通过增强环保执法强度、增加绿色环保补助、提高环境治理动机,进而提升地区新质生产力水平。随着地区绿色创新水平与人工智能化程度的提高,生态环保审计对新质生产力的促进作用得到进一步强化。进一步分析发现,生态环保审计在社会审计力量较强、地方环境规制强度大以及公众环境关注度高的地区对新质生产力的提升作用更强。此外,科技金融试点政策与生态环保审计对提升地区新质生产力发挥了协同效应。研究结论对提升生态环保审计的实施效果,加快培育新质生产力具有重要启示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生态环保审计 质生产力 生态环境保护 政策协同效应 经济转型升级 公众监督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数字经济产业政策对全球价值链分工地位的影响——基于数字经济核心产业企业视角
15
作者 周莉清 《现代管理科学》 北大核心 2025年第2期168-178,共11页
数字经济产业政策是促使全球价值链参与主体链接扁平化、实现全球价值链颠覆性变革和重构的重要战略部署。设立2011—2022年为研究时段,将沪深两市A股上市公司中属于数字经济核心产业的企业作为面板数据,实证考究数字经济产业政策对数... 数字经济产业政策是促使全球价值链参与主体链接扁平化、实现全球价值链颠覆性变革和重构的重要战略部署。设立2011—2022年为研究时段,将沪深两市A股上市公司中属于数字经济核心产业的企业作为面板数据,实证考究数字经济产业政策对数字经济核心产业企业全球价值链分工地位的影响效应。基准回归结果显示,数字经济产业政策可有效提升数字经济核心产业企业全球价值链分工地位,通过平行趋势检验、引入核心解释变量滞后一期、缩尾处理、排除其他政策干扰的稳健性检验,证明上述结论依然成立。异质性检验表明,相较于低数字经济市场活跃度地区、民营企业、加工贸易与混合贸易类型企业,数字经济产业政策对于高数字经济市场活跃度地区、民营企业与外资企业、一般贸易类型数字经济核心产业企业全球价值链分工地位升级的驱动效应更强。中介效应检验结果指明,数字经济产业政策通过带动新质生产力发展赋能数字经济核心产业企业全球价值链分工地位攀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数字经济产业政策 全球价值链分工地位 数字经济核心产业企业 质生产力 “分布式”创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数字经济政策对企业短债长用的影响研究——基于国家级大数据综合试验区试点政策的准自然实验
16
作者 王浩 张涛 王熹 《工业技术经济》 北大核心 2025年第8期67-77,共11页
现有文献囿于从单一理论视角分析数字经济政策对短债长用的影响,本文综合容错控制理论、信号传递理论和信息不对称理论等,从城市经济韧性的视角厘清数字经济政策影响企业短债长用的中介机理,从新质生产力、企业社会责任和高管特质3个方... 现有文献囿于从单一理论视角分析数字经济政策对短债长用的影响,本文综合容错控制理论、信号传递理论和信息不对称理论等,从城市经济韧性的视角厘清数字经济政策影响企业短债长用的中介机理,从新质生产力、企业社会责任和高管特质3个方面揭示了城市经济韧性对短债长用的调节机制。基于2010~2024年中国地级市层面和A股上市公司的整合数据,本文采用双重差分法发现数字经济政策即国家级大数据综合试验区试点政策的实施降低了企业的短债长用;城市经济韧性在数字经济政策与企业短债长用的关系中起到显著的中介作用;随着数字经济政策的推行,城市经济韧性不断提高,企业短债长用的现象被显著降低;在新质生产力水平较高的城市,城市经济韧性降低短债长用的效应更显著;增加响应性社会责任、减少战略性社会责任投资的企业,城市经济韧性降低其短债长用的作用更显著;CEO经历灾难的企业,城市经济韧性降低其短债长用的作用更显著。本文从理论层面解析了城市经济韧性在数字经济政策与短债长用间的中介作用,从实践层面向面临融资约束的企业提供了实现高质量发展的决策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数字经济政策 大数据综合试验区 短债长用 城市经济韧性 质生产力 企业社会责任 高管特质 双重差分法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区域经济发展差距:新经济地理、要素流动与经济政策 被引量:27
17
作者 周加来 李刚 《经济理论与经济管理》 CSSCI 北大核心 2008年第9期29-34,共6页
改革开放后,中国区域经济发展差距主要表现为区域间差距的扩大,而非区域内部差距的扩大。这一现象的发生是多方面原因共同作用的结果:在新经济地理因素的影响下,具有区位优势的东部沿海地区吸引了中西部地区大量的生产要素进行跨区域流... 改革开放后,中国区域经济发展差距主要表现为区域间差距的扩大,而非区域内部差距的扩大。这一现象的发生是多方面原因共同作用的结果:在新经济地理因素的影响下,具有区位优势的东部沿海地区吸引了中西部地区大量的生产要素进行跨区域流动,加上中央政府的政策导向作用,使得中国经济发展差距呈现出逐步扩大的趋势。因此,中央政府应该采取有力措施,以便在全国形成合理的区域分工,进而达到缩小区域经济发展差距的目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区域经济差距 要素流动 经济地理 经济政策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应对“两个温差”调整新周期消费政策的思考 被引量:1
18
作者 洪涛 《河北经贸大学学报》 CSSCI 北大核心 2024年第3期31-40,共10页
2023年中国进入消费全面恢复的一年,大多数消费指标超过了2019年,中国经济进入新的消费经济周期,消费进入常态化阶段。但当前我们正面临“两个温差”:一是宏观经济形势“温和”,但有些人感到“偏寒”;二是全国消费“回暖”,但有些人仍... 2023年中国进入消费全面恢复的一年,大多数消费指标超过了2019年,中国经济进入新的消费经济周期,消费进入常态化阶段。但当前我们正面临“两个温差”:一是宏观经济形势“温和”,但有些人感到“偏寒”;二是全国消费“回暖”,但有些人仍感到消费“偏冷”。为此,应加大对经济形势和消费形势的科学和客观宣传,应坚持“消费对经济发展的基础性作用”政策思路,将政府在疫情期间刺激经济和消费的政策回归为常态化的经济政策,从而保持我国经济和消费的可持续发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消费经济周期 扩大消费 两个温差 消费常态化 周期消费政策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经济地理、新经济地理、产业政策与文化产业集聚:基于省级空间面板模型的分析 被引量:42
19
作者 黄永兴 徐鹏 《经济经纬》 CSSCI 北大核心 2011年第6期47-51,共5页
笔者基于新经济地理学分析框架,采用空间面板计量模型,利用1999年~2008年省级相关数据,对中国文化产业集聚影响因素及其溢出效应进行了实证分析。结果表明:沿海区位和文化资源禀赋优势促进了文化产业集聚;人力资本、交通通信、文化消... 笔者基于新经济地理学分析框架,采用空间面板计量模型,利用1999年~2008年省级相关数据,对中国文化产业集聚影响因素及其溢出效应进行了实证分析。结果表明:沿海区位和文化资源禀赋优势促进了文化产业集聚;人力资本、交通通信、文化消费的提高也有利于文化产业集聚;政府财政支持对文化产业集聚有正面影响;文化产业集聚存在空间正溢出效应。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文化产业集聚 经济地理 经济地理 产业政策 空间面板计量模型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经济新常态下我国的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理论、现实与政策 被引量:58
20
作者 张为杰 李少林 《当代经济管理》 CSSCI 2016年第4期40-45,共6页
经济新常态下,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对于完善我国的供给体系,提高供给质量与效率具有重要意义。文章比较了宏观需求侧管理政策与供给侧管理政策的理论与实践,在此基础上分析了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与新常态下的经济增速、结构优化、动力机制转... 经济新常态下,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对于完善我国的供给体系,提高供给质量与效率具有重要意义。文章比较了宏观需求侧管理政策与供给侧管理政策的理论与实践,在此基础上分析了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与新常态下的经济增速、结构优化、动力机制转换等特征之间的内在一致性。结合我国当前工业供给侧的事实对低端产能过剩、高端产能供给不足的结构性扭曲进行了理论分析。从理顺政府与市场关系、资源环境倒逼机制、创新驱动机制对于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与优化提出了政策建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经济常态 供给侧 结构性改革 宏观政策导向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53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