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258篇文章
< 1 2 13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网络时代呼唤教育理论创新(下)——对皮亚杰(J·Piaget)“儿童认知发展阶段论”的质疑 被引量:5
1
作者 何克抗 《电化教育研究》 CSSCI 北大核心 2002年第12期12-19,共8页
对网络时代的教育理论必须重新审视。本文通过信息技术与小学语文教学有效整合的改革试验 ,对皮亚杰的“儿童认知发展阶段论”
关键词 网络时代 教育理论 皮亚杰 “儿童认知发展阶段论” 小学 语文教学 课程整合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网络时代呼唤教育理论创新(中)——对皮亚杰(J·Piaget)“儿童认知发展阶段论”的质疑
2
作者 何克抗 《电化教育研究》 CSSCI 北大核心 2002年第11期18-21,共4页
对网络时代的教育理论必须重新审视。本文通过信息技术与小学语文教学有效整合的改革试验 ,对皮亚杰的“儿童认知发展阶段论”
关键词 理论创新 皮亚杰 “儿童认知发展阶段论” 网络时代 教育理论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网络时代呼唤教育理论创新(上)——对皮亚杰(J·Piaget)“儿童认知发展阶段论”的质疑 被引量:8
3
作者 何克抗 《电化教育研究》 CSSCI 北大核心 2002年第10期7-15,共9页
对网络时代的教育理论必须重新审视。本文通过信息技术与小学语文教学有效整合的改革试验 ,对皮亚杰的“儿童认知发展阶段论”
关键词 教育理论 皮亚杰 儿童认知发展阶段论 网络时代 创新 语文教学 小学 教学改革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略论儿童认知发展是阶段性和连续性的统一 被引量:17
4
作者 方富熹 方格 刘范 《心理学报》 1988年第1期1-7,共7页
本文作者根据近年来在时间、速度、分类、数和运动等儿童认知发展领域所进行的一系列实验结果阐明了儿童认知发展是阶段性和连续性的统一的理论观点。
关键词 儿童认知发展 皮亚杰 学前儿童 图片 幼儿 连续性 思维 时间单位 认知能力 发展阶段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国外对皮亚杰儿童发展阶段理论的质疑—西方儿童认知发展理论的新趋势 被引量:3
5
作者 方富熹 《心理科学进展》 1984年第4期19-26,共8页
众所周知,皮亚杰的儿童发展心理学的研究在西方心理学界中一直享有盛誉,故人们每当谈论起儿童的心理发展,特别是认知发展时,不能不首先提到皮亚杰的名字。皮亚杰总结自己的实验研究成果,提出了儿童智力发展的阶段理论:第一阶段,感知运... 众所周知,皮亚杰的儿童发展心理学的研究在西方心理学界中一直享有盛誉,故人们每当谈论起儿童的心理发展,特别是认知发展时,不能不首先提到皮亚杰的名字。皮亚杰总结自己的实验研究成果,提出了儿童智力发展的阶段理论:第一阶段,感知运动阶段(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皮亚杰 儿童智力发展 学前儿童 认知发展心理学 幼儿 发展阶段 实验结果 认知能力 注视时间 物体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认知发展理论的儿童科普类APP界面交互设计研究 被引量:7
6
作者 孙玉明 毛如意 《包装工程》 CAS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4期403-411,共9页
目的引入认知发展理论,基于儿童的认知能力和接受特点,归纳儿童科普类APP的界面交互设计原则,并通过设计实践加以验证,以改善儿童的使用体验,使儿童科普类APP更好地发挥科学启蒙的教育功能。方法通过案例分析法结合问卷调查法对儿童科普... 目的引入认知发展理论,基于儿童的认知能力和接受特点,归纳儿童科普类APP的界面交互设计原则,并通过设计实践加以验证,以改善儿童的使用体验,使儿童科普类APP更好地发挥科学启蒙的教育功能。方法通过案例分析法结合问卷调查法对儿童科普类APP的发展与使用现状进行分析,总结儿童在使用过程中所存在的痛点,结合儿童的认知能力与接受特点提出儿童科普类APP的界面设计策略并应用于设计实践,最后通过访谈法对设计效果加以验证和分析。结论通过设计实践及其设计评价可以看出,将认知发展理论融入儿童科普类APP的界面交互设计中,对改善相关设计问题和增强儿童的使用效果有着积极的促进作用,可在一定程度上降低儿童的不适感以及误操作的概率,同时还能够提高儿童的参与感和情感体验。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认知发展 儿童科普 APP界面 交互设计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家庭认知环境对儿童早期语言发育的影响:一项上海市的回顾性病例对照研究
7
作者 郭志超 崔丹 +4 位作者 包嘉珺 施渭青 韦康 杨兴堂 俞文雅 《中国全科医学》 CAS 北大核心 2025年第1期53-58,共6页
背景儿童早期语言发育迟缓发生率高、早期识别率低,对儿童其他维度的早期发展有显著负面影响。家庭认知环境是影响儿童早期语言发育的关键因素。目的本研究旨在探索家庭认知环境对儿童早期语言发育的影响,从家庭认知环境的社区干预角度... 背景儿童早期语言发育迟缓发生率高、早期识别率低,对儿童其他维度的早期发展有显著负面影响。家庭认知环境是影响儿童早期语言发育的关键因素。目的本研究旨在探索家庭认知环境对儿童早期语言发育的影响,从家庭认知环境的社区干预角度,为儿童早期的语言发育促进提供理论证据。方法采用回顾性病例对照研究,对2018—2020年在上海市某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儿童保健门诊体检的4307名儿童在1、2、3周岁时采用上海市小儿发育筛查量表Ⅱ(DenveRⅡ)进行发育筛查,将筛查出的语言发育迟缓的172名儿童作为观察组,以年龄作为配对因素,按照1∶3的比例纳入516名语言发育正常的儿童作为对照组。收集两组儿童出生基本特征、父母人口学特征、母亲孕期和分娩特征以及家庭认知环境特征信息。采用Logistic回归分析探讨儿童早期语言发育迟缓的影响因素。结果早期语言发育迟缓的儿童共172名,发生率为3.99%,其中,1岁儿童57名(33.14%),2岁儿童92名(53.49%),3岁儿童23名(13.37%)。病例组儿童男性、早产、母亲文化程度为高中以下比例高于对照组(P<0.05)。病例组儿童的总体家庭认知环境及情感温暖、社会适应、语言环境和忽视环境弱于对照组(P<0.05)。儿童早产、母亲文化程度低(高中以下)、家庭认知环境不良是儿童早期语言发育迟缓的危险因素(P<0.05)。结论在2岁前进行语言发育干预是有效降低儿童语言发育迟缓率的关键。社区儿童保健医生指导优化家庭养育环境、协助建立良好亲子沟通和交流互动,是促进儿童早期语言发育的有效策略,尤其要关注出生胎龄小和母亲文化程度低的家庭,为其提供更有针对性的亲子活动和亲子沟通方面的干预和指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语言发展障碍 家庭环境 认知环境 儿童 儿童语言 儿童早期发展 病例对照研究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α世代儿童认知画像的数字博物馆设计 被引量:4
8
作者 欧新菊 陈择键 刘云鹄 《包装工程》 CAS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0期225-235,共11页
目的以α世代儿童认知需求为导向,探究符合α世代儿童的数字博物馆设计新思路。方法首先,采用文献统计分析、深度访谈、问卷调查等方法,对当下儿童的典型特征与认知特点进行分析,建构α世代儿童认知画像;其次,通过调研α世代儿童对数字... 目的以α世代儿童认知需求为导向,探究符合α世代儿童的数字博物馆设计新思路。方法首先,采用文献统计分析、深度访谈、问卷调查等方法,对当下儿童的典型特征与认知特点进行分析,建构α世代儿童认知画像;其次,通过调研α世代儿童对数字博物馆的认知需求提出相关设计建议;再次,在多方面和多层次的调研与分析的基础上,提出适用于α世代儿童的数字博物馆设计策略;最后,以山海关长城博物馆为例,进行了设计实践,并对设计结果进行了评价,以验证设计的可行性。结论以α世代儿童认知需求为导向的设计策略运用在数字长城博物馆产品设计中,提出了在界面模块上要实现初步认知;在内容模块上要实现认知广度;在功能模块上要实现深度认知;在个性模块上要实现认知价值。通过系统化设计实现博物馆与α世代儿童用户之间的认知交互,为未来博物馆以儿童为对象的数字化设计开发提供想法与思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α世代 认知发展 儿童认知画像 数字博物馆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儿童早期精细动作技能与认知发展的关系 被引量:34
9
作者 耿达 张兴利 施建农 《心理科学进展》 CSSCI CSCD 北大核心 2015年第2期261-267,共7页
精细动作技能指个体主要凭借手以及手指等部位的小肌肉或小肌肉群而产生的运动,它可以为个体提供认知经验,丰富认知对象,进而促进个体对事物本质的认识。当个体需要将认知资源-注意在两个或多个任务之间进行分配时,熟练的精细动作可以... 精细动作技能指个体主要凭借手以及手指等部位的小肌肉或小肌肉群而产生的运动,它可以为个体提供认知经验,丰富认知对象,进而促进个体对事物本质的认识。当个体需要将认知资源-注意在两个或多个任务之间进行分配时,熟练的精细动作可以节省注意资源,为高级的认知任务更好地服务;精细动作与认知在发展中不断相互促进,有些动作是某些认知习得或认知练习的先决条件;精细动作技能可以预测小学低年级的学业成绩,尤其是阅读和数学成绩。精细动作技能和认知发展的关系具有大脑神经发育基础,它们在某种程度上共享相同的脑区,如小脑和前额叶。因此,某些认知损伤的病症可以通过精细动作的训练而得到改善和治疗。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精细动作能力 认知 关系 发展 儿童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学习不良儿童的家庭资源对其认知发展、学习动机的影响 被引量:54
10
作者 俞国良 张登印 林崇德 《心理学报》 CSSCI CSCD 北大核心 1998年第2期174-181,共8页
运用认知测验法和问卷法,综合考察了167名学习不良儿童和161名一般儿童的家庭资源对认知发展、学习动机的影响。结果表明:学习不良儿童的家庭资源与其学习动机和认知水平都有一定的相关,学习不良儿童的家庭资源、学习动机和认... 运用认知测验法和问卷法,综合考察了167名学习不良儿童和161名一般儿童的家庭资源对认知发展、学习动机的影响。结果表明:学习不良儿童的家庭资源与其学习动机和认知水平都有一定的相关,学习不良儿童的家庭资源、学习动机和认知发展之间存在着因果关系,家庭资源通过两种途径对认知发展发生作用,一是通过影响学习动机促进认知发展,二是直接对认知发展发生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学习不良 认知发展 学习动机 家庭资源 儿童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儿童早期的动作发展对认知发展的作用 被引量:48
11
作者 李红 何磊 《心理科学进展》 CSSCI CSCD 北大核心 2003年第3期315-320,共6页
早期儿童与环境的相互作用通过动作来完成。儿童在与环境的相互作用过程中动作得到发展,与此同时也促进了认知发展。该文主要介绍了国内外的一些研究成果,阐述了爬行和手部动作对儿童认知发展的作用。发现儿童早期动作的发展是认知发展... 早期儿童与环境的相互作用通过动作来完成。儿童在与环境的相互作用过程中动作得到发展,与此同时也促进了认知发展。该文主要介绍了国内外的一些研究成果,阐述了爬行和手部动作对儿童认知发展的作用。发现儿童早期动作的发展是认知发展的外在表现,同时早期动作的发展也将促使儿童的认知发展不断高级化、复杂化。儿童通过爬行获得了运动经验,促进了感知觉的发展;而手部动作主要包括抓握动作和手势的发展,在儿童与环境的相互作用过程中则主要发挥着重要的中介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儿童 早期儿童动作发展 认知发展 中介作用 爬行动作 手势 抓握动作 手部动作 运动经验 感知觉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儿童对时间顺序认知发展的实验研究(Ⅱ) 被引量:8
12
作者 方格 方富熹 刘范 《心理学报》 1984年第3期250-258,共9页
本研究的目的力求进一步探讨儿童对循环周期较长的时序(周和季节)的认知过程,了解儿童对较长时序认知发展的趋势、水平和特点,进而比较儿童对每日时序,每周时序以及四季时序认知过程的异同。
关键词 认知发展 实验研究 认知过程 儿童 时间顺序 循环周期 异同 认知成绩 时间系列 相对性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儿童对时间顺序的认知发展的实验研究Ⅰ 被引量:13
13
作者 方格 方富熹 刘范 《心理学报》 1984年第2期165-173,共9页
本实验以按时序排队和组成时间系列以及口头申述理由为客观指标、探讨4—7岁儿童对每日时序(早晨、中午、晚上)和一日之延伸(昨晚、明早)以及对时序的相对性认知发展的水平和特点。结果表明:5、6岁儿童对一日之内早午晚时序已能正确认知... 本实验以按时序排队和组成时间系列以及口头申述理由为客观指标、探讨4—7岁儿童对每日时序(早晨、中午、晚上)和一日之延伸(昨晚、明早)以及对时序的相对性认知发展的水平和特点。结果表明:5、6岁儿童对一日之内早午晚时序已能正确认知,但4岁儿童仍相当困难;4、5、6岁儿童对一日前后延伸的时序和时序相对性的认知随年龄而发展,但总的认知水平仍较低;对时序相对性的认知到7岁可以达到。儿童对时序的理解是以本身的生活经验为时间关系的参照物。儿童时间词语的发展与对时间关系的认知是互相促进的,两者的发展是不同步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认知发展 儿童 实验研究 时间顺序 时间关系 时间词语 相对性 认知水平 生活经验 参照物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小学儿童奖赏公平性的认知发展 被引量:9
14
作者 方富熹 王文忠 《心理学报》 CSSCI CSCD 北大核心 1994年第4期354-361,共8页
采用信息加工研究途径并假设故事情境探索小学儿童对奖赏公平性的社会认知发展,并将儿童的发展与成人作对比。研究结果表明,7,9岁儿童容易将"均等"与"公平"混淆,还没形成一个稳定的分配模式,而12岁儿童已能运用"努力"、... 采用信息加工研究途径并假设故事情境探索小学儿童对奖赏公平性的社会认知发展,并将儿童的发展与成人作对比。研究结果表明,7,9岁儿童容易将"均等"与"公平"混淆,还没形成一个稳定的分配模式,而12岁儿童已能运用"努力"、"成果"、"能力"等规则较为稳定地作出公平奖赏决定或评价,但还没达到对更高层次的社会准则的理解和掌握。儿童这一发展制约于他们的信息加工能力以及获得有关社会价值观的社会化过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儿童心理学 儿童 认知 认知发展 奖赏公平性
在线阅读 下载PDF
5—11岁儿童两种空间关系认知发展的实验研究 被引量:6
15
作者 李文馥 刘范 《心理学报》 1982年第2期174-183,共10页
本实验是研究5—11岁儿童对面积和垂直这两种空间关系认知的发展。判断相等面积是探讨儿童掌握“等量减等量所余相等”原理的发展过程。结果表明:课题中不同变化因素对儿童认知的影响是不一样的;儿童判断相等面积的认知过程主要可分为... 本实验是研究5—11岁儿童对面积和垂直这两种空间关系认知的发展。判断相等面积是探讨儿童掌握“等量减等量所余相等”原理的发展过程。结果表明:课题中不同变化因素对儿童认知的影响是不一样的;儿童判断相等面积的认知过程主要可分为直觉判断和推理判断,似乎存在一种由前者发展到后者的过渡形态。儿童处理垂直关系时,除了垂直于斜面和垂直于水平面的形式之外,还有处于这两者之间的一种中间形式存在,这是从垂直于斜面向垂直于水平面逐渐变化的发展过程。两个实验结果都表现随年龄而发展的趋势,其中有两个突出的阶段性特点,即六至七岁发展最快,各项指标差别显著,七至九岁组成绩上未显露增长,在这一阶段中儿童认知易受课题条件变化的影响,各个指标较其它年龄组变化大,这可能是发展中的过渡阶段的特点。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儿童认知 直觉判断 认知发展 实验研究 过渡形态 小面积 过渡阶段 垂直关系 皮亚杰 阶段性特点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小学二至六年级数学困难儿童数学认知能力的发展 被引量:15
16
作者 黄大庆 陈英和 《数学教育学报》 CSSCI 北大核心 2016年第2期70-74,共5页
以小学二~六年级的1231名儿童为被试,主要采用自编的数学认知能力问卷,探讨了数学困难儿童数学认知能力的发展趋势.结果发现:(1)数学困难儿童在二至六年级中的检出率分别为8.03%、2.26%、3.00%、2.75%、3.32%,平均检... 以小学二~六年级的1231名儿童为被试,主要采用自编的数学认知能力问卷,探讨了数学困难儿童数学认知能力的发展趋势.结果发现:(1)数学困难儿童在二至六年级中的检出率分别为8.03%、2.26%、3.00%、2.75%、3.32%,平均检验率为3.41%.(2)女生的表现都要劣于男生,但两者之间并不存在的显著差异.(3)数学困难儿童的数学认知能力随着年级的升高而出现不同程度的缓慢增长,在空间想象能力上,二、三年级与五、六年级有比较明显的差异,其它年级并不存在明显差异.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儿童 数学困难 数学认知 发展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什么样的德育是有效的——道德认知发展阶段理论对学校德育的启示 被引量:7
17
作者 屈正良 夏金星 彭希林 《中国职业技术教育》 北大核心 2005年第25期50-51,共2页
皮亚杰和柯尔伯格的道德认知发展阶段理论为学校德育,特别是道德认识的教育提供了理论根据.本文简要阐释了这一理论的基本内容,并对当前学校德育改革中如何正确地运用这一理论,提出了自己的见解.
关键词 认知发展 阶段理论 德育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新疆民族儿童学前双语语义发展与入学认知准备的相关研究 被引量:13
18
作者 周兢 张莉 闵兰斌 《华东师范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15年第2期25-33,共9页
研究聚焦探讨少数民族学前儿童双语发展与入学认知准备的经验互动。以新疆4-6岁维吾尔族学前儿童为对象,采用汉语和维语PPVT,EVT和Bracken工具,测查儿童双语的理解性语义水平、表达性语义水平和入学认知水平。研究发现新疆学前民族儿童... 研究聚焦探讨少数民族学前儿童双语发展与入学认知准备的经验互动。以新疆4-6岁维吾尔族学前儿童为对象,采用汉语和维语PPVT,EVT和Bracken工具,测查儿童双语的理解性语义水平、表达性语义水平和入学认知水平。研究发现新疆学前民族儿童的汉语和维语语义水平呈现良好的发展态势,但不同教育质量幼儿园儿童的两种语义发展水平存在明显差异;经过三年的学前双语教育,民族儿童的入学认知准备整体概念水平的通过率水平均达到50%以上;而在认知基本概念方面和认知综合概念子项目上存在不均衡现象,提示学前教育课程教学内容进一步检视的需要;学前民族儿童汉语理解性语义水平和表达性语义水平,与入学认知准备均呈现显著正相关状态,而儿童汉语理解性语义水平和表达性语义水平对入学认知准备具有显著预测作用。研究由此证明,学前阶段少数民族儿童的双语学习,对儿童的认知发展具有良好的促进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学前民族儿童 双语语义发展 入学认知准备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认知发展理论在儿童益智玩具设计中的运用 被引量:16
19
作者 卢晓琴 李志英 《包装工程》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9年第12期139-141,147,共4页
以皮亚杰的认知发展理论为工具,对儿童益智玩具设计进行了分析,提出在设计原则上,必须确立以促进适合年龄特征的认知发展为核心原则;在设计原理上,必须遵循四阶段发展理论的基本原理;在设计策略上,可以采用特定需求策略、体验互动策略... 以皮亚杰的认知发展理论为工具,对儿童益智玩具设计进行了分析,提出在设计原则上,必须确立以促进适合年龄特征的认知发展为核心原则;在设计原理上,必须遵循四阶段发展理论的基本原理;在设计策略上,可以采用特定需求策略、体验互动策略、综合组合策略和功能升级策略。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认知发展 儿童 益智玩具 设计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儿童的假想伙伴与其认知、人格和社会性发展的关系 被引量:3
20
作者 林其羿 傅宏 +2 位作者 王港 姚进 周楠 《学前教育研究》 CSSCI 北大核心 2016年第5期35-45,共11页
国际上有关假想伙伴的新一轮研究热潮开始于20世纪90年代,研究者在逐步认识到假想伙伴区别于其他形式假装游戏的基础上,开始以假想伙伴作为探究儿童想象性关系功能的"窗口",对假想伙伴的测量方式、有无假想伙伴儿童的发展性... 国际上有关假想伙伴的新一轮研究热潮开始于20世纪90年代,研究者在逐步认识到假想伙伴区别于其他形式假装游戏的基础上,开始以假想伙伴作为探究儿童想象性关系功能的"窗口",对假想伙伴的测量方式、有无假想伙伴儿童的发展性差异以及假想伙伴细节性特征的独特作用进行了系统探讨,并在整体上形成了认知、人格和社会性发展三条主线。就认知方面而言,有假想伙伴的儿童更富有想象力。在游戏任务中,他们更善于运用想象来分散自己的注意力,并在耐心等待的能力上表现得更为突出。假想伙伴玩耍随着儿童年龄增长不断抽象化和概括化,这也促进了儿童语言叙述能力的发展。就人格方面而言,儿童在与假想伙伴互动的过程中,逐渐对自我和他人的心理状态加以区分,自我意识不断增强。有假想伙伴的儿童在人格特质上的发展差异集中体现在一种社会指向性上,即个体愿意尽可能地满足他人的内在需求和愿望。就社会性方面而言,假想伙伴与儿童心理理论发展之间存在着积极的联系。假想伙伴对儿童的同伴关系发展呈现出差异化的影响,与假想伙伴平等互动的儿童在社会技能上发展得更好,而且拥有更高的同伴接纳度。有关儿童假想伙伴的研究启示我们在家庭教育方面,父母应当以正确的态度认识和对待儿童以假想伙伴为代表的想象性世界,主动构建亲子关系与儿童假想伙伴玩耍之间的良性互动,并以假想伙伴为中介深入了解儿童的内在心理需求。在幼儿园教育方面,教育工作者应当进一步拓展游戏的内涵,并在重视儿童日常活动性游戏和教学过程性游戏的基础上,对儿童的想象性游戏给予更多的关注;强调和突出以儿童为主体的游戏精神和与游戏相关的活动经验。此外,教师还应善于借助假想伙伴探寻儿童基本生活经验的源点,进行教学材料、指导方式等方面的变革。未来对假想伙伴的研究应当重视深化研究假想伙伴的概念和特点;重视完善和丰富假想伙伴的研究方法;重视开展有关假想伙伴的本土化系列研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假想伙伴 儿童认知发展 儿童人格发展 儿童社会性发展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13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