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2,373篇文章
< 1 2 119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传统文化传承与校园文化建设研究——评《让优秀传统文化浸润校园》
1
作者 李壮 《语文建设》 北大核心 2025年第10期I0008-I0008,共1页
在全球化与信息化浪潮中,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承面临“文化断层”与“价值稀释”的双重挑战。2021年,教育部印发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进中小学课程教材指南》,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进中小学课程教材的基本原则、总体目标、主要内容、载... 在全球化与信息化浪潮中,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承面临“文化断层”与“价值稀释”的双重挑战。2021年,教育部印发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进中小学课程教材指南》,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进中小学课程教材的基本原则、总体目标、主要内容、载体形式、学段和学科要求等进行了系统规划和科学部署。这表明,传统文化教育必须贯穿国民教育全过程,成为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重要途径。在此背景下,校园文化建设不仅关乎学校人文环境塑造,更肩负着培根铸魂、启智润心的时代使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进中小学课程教材指南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仪式与传输: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数字国际传播中的“技术折扣”和补偿策略分析 被引量:9
2
作者 邓建国 《西北师大学报(社会科学版)》 北大核心 2025年第1期66-75,共10页
数字技术给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记录和传播带来了前所未有的机遇,也较好地解决了长久存在的文化遗产的“保护”与“传播”之间的矛盾。但为了实现跨越时空的传播,数字技术不得不剥离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原本具有的物质性、具身性和空间性等... 数字技术给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记录和传播带来了前所未有的机遇,也较好地解决了长久存在的文化遗产的“保护”与“传播”之间的矛盾。但为了实现跨越时空的传播,数字技术不得不剥离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原本具有的物质性、具身性和空间性等“仪式”元素,导致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数字复制版和其原件之间的差距,也将文化“仪式”窄化为信息“传输”,因而形成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对外传播中的技术折扣。为弥补这一不足,我们需要选择合适的中华传统文化题材和叙事方式,同时积极拥抱元宇宙、空间计算和数字孪生技术带来的“第二亲身传播时代”,以更加丰富的形式记录、传输和再现文化遗产的物质性、具身性和空间性,从而保存和复播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灵韵”和“仪式”特征;我们还应该更加开放国门,吸引更多外国人来华具身体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浓郁魅力。只有当其传播同时关乎仪式与传输、科技与人文,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才能最终走向世界,美美与共,化成天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 国际传播 仪式 元宇宙 数字孪生 第二亲身传播时代 技术折扣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伟大建党精神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根基 被引量:2
3
作者 王炳林 《山东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北大核心 2025年第1期1-15,F0002,共16页
中国共产党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继承和弘扬经历了一个不断深化的认知过程。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深深融入中国共产党人的精神品格之中,构成伟大建党精神的文化根基。探索发展规律、追求大同梦想,为中国共产党人坚持真理、坚守理想提供了心... 中国共产党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继承和弘扬经历了一个不断深化的认知过程。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深深融入中国共产党人的精神品格之中,构成伟大建党精神的文化根基。探索发展规律、追求大同梦想,为中国共产党人坚持真理、坚守理想提供了心理认知基础;民为邦本、治国平天下的情怀与担当,是中国共产党人践行初心、担当使命的文化品格;舍生取义、自强不息的崇高品格,为中国共产党人不怕牺牲、英勇斗争提供了精神滋养;诚实守信、忠人之事的道德情操,是中国共产党人对党忠诚、不负人民的强大文化基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伟大建党精神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 文化根基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进课程:数字教材何为 被引量:1
4
作者 张铭凯 王瑞雪 谢丹妮 《中国电化教育》 北大核心 2025年第3期27-34,共8页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进课程是提升课程育人品性的内在要求,也是落实立德树人教育根本任务的关键举措。教材作为文化进课程的核心媒介,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进课程的过程中承担重要使命且应发挥重要作用,当前正在发生数字化变革且随着数字技...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进课程是提升课程育人品性的内在要求,也是落实立德树人教育根本任务的关键举措。教材作为文化进课程的核心媒介,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进课程的过程中承担重要使命且应发挥重要作用,当前正在发生数字化变革且随着数字技术发展必将成为教材发展的新趋向。数字教材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进课程中的出场,是价值逻辑、现实逻辑与技术逻辑相互交织、共同作用的结果。数字教材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进课程中的可为空间在于:以知识重构实现文化融合贯通、以数字技术助力文化活态传承、以多维交互深化文化实践体悟、以动态追踪促进文化学评融合。由此,推进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进课程的数字教材发展路向集中体现在借助并充分激活、释放国家中小学智慧教育平台的新优势和新动能。具体通过锚定功能定位,实现与纸质教材的深度耦合;坚持文化立场,厚植数字教材文化精神基因;凸显技术优势,追寻深度交互下的以文化人。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 立德树人 数字教材 课程育人 文化育人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面向国际传播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两创”:情境的日常化建构与生态化协调 被引量:1
5
作者 何天平 胡海雨 《中国出版》 北大核心 2025年第5期12-18,共7页
伴随数字化进程的深入,国际传播日益呈现出对个体生活日常的重视,其情境建构的日常化转向也赋予面向国际传播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两创”以全新内涵。这一转向既延续了情境主义国际中对个体生活体验及情感的积极调用,又主张通过对国际... 伴随数字化进程的深入,国际传播日益呈现出对个体生活日常的重视,其情境建构的日常化转向也赋予面向国际传播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两创”以全新内涵。这一转向既延续了情境主义国际中对个体生活体验及情感的积极调用,又主张通过对国际传播系统性生态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包容性本质的把握,进而超越既往国际传播情境建构的局限。通过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两创”推动的国际传播情境日常化建构,表现为以文化资源日常面向为核心的内容情境、以数字平台日常嵌入为依托的技术情境、以桥接群体日常实践为抓手的人际情境的有机统一。更进一步,面向日常化情境建构的生态化协调,能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两创”突破当前文化国际传播的结构性困境,有助于实现国际传播工作的提质增效。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 国际传播 情境 第二个结合 日常生活 生态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数字化传承与出版创新:IP转化与国际传播的双轮驱动
6
作者 王青原 白贵 《中州学刊》 北大核心 2025年第9期170-176,共7页
在文化强国战略背景与数字技术迅猛发展的双重驱动下,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数字化传承与出版创新面临时代机遇与挑战。数字出版作为出版领域的新质生产力,不仅革新了传统出版业态,更驱动了以文化IP为核心的价值再造与全产业链融合。对近... 在文化强国战略背景与数字技术迅猛发展的双重驱动下,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数字化传承与出版创新面临时代机遇与挑战。数字出版作为出版领域的新质生产力,不仅革新了传统出版业态,更驱动了以文化IP为核心的价值再造与全产业链融合。对近年文化IP转化的典型案例进行梳理,可以总结出数字媒体时代中华文化“走出去”的成功策略,如高质量内容与现代技术的深度融合、多平台多渠道的传播策略、对本土化与跨文化叙事的重视,以及多元主体协同发声等。面对数据安全、技术鸿沟、跨文化传播障碍及算法偏见等挑战,应当以多层次权益保障维护数据安全,以双向适配策略缩小技术鸿沟,以本土化多模态传播减少认知障碍,并通过引领规则制定弱化算法偏见,以期提升新时代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全球影响力。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 数字化传承 数字出版 文化IP 国际传播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融入生物学教学的现实困境与突围路径
7
作者 燕艳 赵齐鲁 +1 位作者 张艳秋 朱磊 《天津师范大学学报(基础教育版)》 北大核心 2025年第3期46-50,共5页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的“根”和“魂”,将其融入生物学教学有助于提高学生的人文素养、增强文化自信。通过理论思辨与文本研究发现,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融入生物学教学存在着教材资源碎片化分布、教师传统文化转化能力结构性缺失以...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的“根”和“魂”,将其融入生物学教学有助于提高学生的人文素养、增强文化自信。通过理论思辨与文本研究发现,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融入生物学教学存在着教材资源碎片化分布、教师传统文化转化能力结构性缺失以及教学实施停留于表层化应用等三重困境。依据科学本真与文化意蕴统一、认知规律与教学适切平衡、目标导向与过程生成协同、学科逻辑与文化浸润融合的融入原则,研究认为,可以通过构建“三维同构”的课程资源开发、“多维进阶”的教师能力培养以及“双线融合”的教学策略实施路径,助力兼具科学理性与文化底蕴的时代新人培育。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 生物学教学 中学生物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数字化课程资源开发策略研究——从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视角审视
8
作者 郑旺全 马学良 《课程.教材.教法》 北大核心 2025年第7期101-105,159,共6页
语文是落实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的核心课程,对传承和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数字化资源在语文课程中的广泛应用,对于提高语文教学效率、传承和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起着积极的推动作用。研究发现,数字化资源与用户... 语文是落实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的核心课程,对传承和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数字化资源在语文课程中的广泛应用,对于提高语文教学效率、传承和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起着积极的推动作用。研究发现,数字化资源与用户的互动尚不充分,与教材和生活的关联性有待加强,同时资源间的联动性也显得较为薄弱。从供给侧结构性改革视角审视,数字化课程资源开发应聚焦用户体验优化、提高与教材和生活的适配度、加强跨学科整合和多媒体融合是主要策略。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 语文学科 数字化课程资源 供给侧结构性改革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用好教材,增进学生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认同——以新修订七年级语文教材为例
9
作者 王艳芳 《中学语文教学》 北大核心 2025年第8期4-9,共6页
语文课程不断加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很有必要,且已形成共识,然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的实际效果并不尽如人意。为了进一步增进学生的文化认同,统编语文教材从选文、学习活动等方面进行了系统设计。教师要用好统编教材,就需要理解设... 语文课程不断加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很有必要,且已形成共识,然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的实际效果并不尽如人意。为了进一步增进学生的文化认同,统编语文教材从选文、学习活动等方面进行了系统设计。教师要用好统编教材,就需要理解设计初衷。本研究从认知、价值和方法三个层面,对如何理解文化认同、如何理解文化认同的价值功能以及如何用好教材实现价值认同等核心问题进行阐释,以期引导教师自觉理解、使用教材,充分发挥教材增强文化认同的育人功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 文化认同 教材使用 语文课程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双创”的价值旨归与实践进路
10
作者 胡晓红 《湖湘论坛》 北大核心 2025年第3期14-22,共9页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有助于提升国家文化软实力、保持中华文化强劲的生命力、培育国民向上向善的精神风貌,为推进中国式现代化提供不竭动力。反思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双创”过程中认知深度不够、机制运转不畅、载体...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有助于提升国家文化软实力、保持中华文化强劲的生命力、培育国民向上向善的精神风貌,为推进中国式现代化提供不竭动力。反思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双创”过程中认知深度不够、机制运转不畅、载体活力不强、人才储备不足、传播效果欠佳等制约因子,有针对性地提出增强文化自信、健全体制机制、打造多元载体、培育综合人才、谋求文化“圈粉”等路径举措,构建五维提质增效的破解之道,是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的必要改革之举。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 创造性转化 创新性发展 文化软实力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对学生心理健康的价值与作用——评《东方苍穹下的心理与心灵:意象对话与传统文化》
11
作者 杨新惠 《语文建设》 北大核心 2025年第16期I0004-I0004,共1页
当代学生心理健康问题日益凸显,学业焦虑、人际困扰、自我认同危机等现象频发。在此背景下,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蕴含的丰富心性智慧和疗愈资源正获得前所未有的关注。它不仅是民族精神的根基,更为应对现代性精神困境提供了良方。传统文化... 当代学生心理健康问题日益凸显,学业焦虑、人际困扰、自我认同危机等现象频发。在此背景下,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蕴含的丰富心性智慧和疗愈资源正获得前所未有的关注。它不仅是民族精神的根基,更为应对现代性精神困境提供了良方。传统文化中“修身养性”的实践智慧、“天人合一”的和谐理念、“仁者爱人”的伦理情怀,为塑造学生健全人格、提升心理韧性等提供了资源与可行路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心理健康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 学生 心性智慧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郭齐家先生对中国教育史研究和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贡献
12
作者 郭德侠 杨依依 《中国教育科学(中英文)》 北大核心 2025年第5期25-32,共8页
郭齐家先生长期致力于中国教育史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研究,推动了中国教育史学科的建设与发展,挖掘与阐释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的教育资源,探讨了中国传统文化的现代应用与创新发展。他的学术贡献对于进一步实现传统文化的创造性转化... 郭齐家先生长期致力于中国教育史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研究,推动了中国教育史学科的建设与发展,挖掘与阐释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的教育资源,探讨了中国传统文化的现代应用与创新发展。他的学术贡献对于进一步实现传统文化的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郭齐家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 教育史研究 教育学人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新时代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进校园:价值、挑战及其突破 被引量:23
13
作者 李凯 郑智超 《教育理论与实践》 北大核心 2019年第17期6-8,共3页
文化自信是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重要组成部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有效融入中小学校园能够促进人的自信、自豪、自强等品格的培养,启迪思维、拓展知识、提升精神力量,培养其家国情怀等。当前,优秀传统文化进校园的现实挑... 文化自信是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重要组成部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有效融入中小学校园能够促进人的自信、自豪、自强等品格的培养,启迪思维、拓展知识、提升精神力量,培养其家国情怀等。当前,优秀传统文化进校园的现实挑战突出表现为课程育人的目标不清晰、课程资源的认识狭隘、课程实施的品质不高等。趣味性、发展性、参与性是优秀传统文化融入校园的基本要求。中华传统优秀文化融入中小学课程建设要更新课程理念、优化课程结构、进行专业化课程设计、完善课程实施、创新课程评价。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新时代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 文化自信 校园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中华文化符号视域下优秀传统家风的赓续与弘扬——以包拯“孝肃家风”为例
14
作者 汤夺先 郑佳琪 《原生态民族文化学刊》 北大核心 2025年第2期52-62,154,共12页
新时代全面推进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须重视家庭文明建设并以家风培育为基。以包拯孝肃家风为个案,以中华文化符号为理论基础,通过构建“共有—共享—共建”分析框架,从历史、思想方面分析孝肃家风作为共有的中华文化符号的形成基础;从... 新时代全面推进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须重视家庭文明建设并以家风培育为基。以包拯孝肃家风为个案,以中华文化符号为理论基础,通过构建“共有—共享—共建”分析框架,从历史、思想方面分析孝肃家风作为共有的中华文化符号的形成基础;从教育、廉政、社会治理方面探讨孝肃家风作为共享的中华文化符号所具有的时代价值;从构建宣传场域、加强文化自信、增进认同意识层面研究孝肃家风作为共享的中华文化符号的弘扬路径。最终在文化层面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华文化符号 优秀传统文化 共有-共享-共建 包拯孝肃家风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根植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推进中华民族共同体建设的理论逻辑、核心优势和实践策略
15
作者 乌小花 刘堉楠 《湖北民族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北大核心 2025年第4期12-21,共10页
中华文化是各民族文化交融的历史积淀,是中华民族的根基和发展动力。多元一体的中华文化孕育形成世界上唯一没有中断的中华文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的核心基因,为中华民族共同体形成和发展提供了深厚的思想底蕴和强大的精神滋养... 中华文化是各民族文化交融的历史积淀,是中华民族的根基和发展动力。多元一体的中华文化孕育形成世界上唯一没有中断的中华文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的核心基因,为中华民族共同体形成和发展提供了深厚的思想底蕴和强大的精神滋养,是中华民族共同体建设的根脉。根植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推动中华民族共同体建设的必由之路。在推进中华民族共同体建设实践中,必须坚持马克思主义民族理论同中国民族问题具体实际相结合、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积极推动中华文化创新创造,让中华民族命运共同体更加牢不可破。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 中华民族共同体建设 文化认同 两个结合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多模态技术赋能幼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启蒙教育的机制与路径
16
作者 高承海 王悦 《云南民族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北大核心 2025年第5期14-22,共9页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融入学前教育是文化传承与发展的基础性工程。数字化时代,多模态技术的兴起为解决幼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启蒙教育中文化符号抽象性与幼儿认知具象性之间的矛盾提供了创新路径。认知心理学、教育神经科学与具身认知理论...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融入学前教育是文化传承与发展的基础性工程。数字化时代,多模态技术的兴起为解决幼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启蒙教育中文化符号抽象性与幼儿认知具象性之间的矛盾提供了创新路径。认知心理学、教育神经科学与具身认知理论为理解多模态技术赋能幼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启蒙教育提供了学理性解释,构建起符号转译、神经编码与具身实践的整合机制。而分层递进的多模态资源整合、具身认知导向的多模态教学创新、“园家社”协同育人网络的构建,以及教师多模态教学能力发展体系的建设,这一系列框架设计为幼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启蒙教育的具体实践、深化实施创造了可行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多模态技术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 幼儿启蒙教育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中国式现代化进程中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守正与创新
17
作者 孙雷 孙天舒 《学校党建与思想教育》 北大核心 2025年第12期4-7,共4页
党的二十大报告科学地总结了中国式现代化的基本特征与本质要求,体现了我们党在“现代化”认知上的本土化、中国化,显现出中国文化自信自强。中国式现代化植根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之中,新时代新征程守正创新是贯穿中国式现代化进程中的... 党的二十大报告科学地总结了中国式现代化的基本特征与本质要求,体现了我们党在“现代化”认知上的本土化、中国化,显现出中国文化自信自强。中国式现代化植根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之中,新时代新征程守正创新是贯穿中国式现代化进程中的重要观点和方法。因此,守正是中国式现代化进程中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应有之义,创新则是中国式现代化进程中鼎新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应然选择。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国式现代化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 守正创新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涵养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路径研究
18
作者 李楠 李雨霏 《中州学刊》 北大核心 2025年第4期23-30,共8页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作为中华民族的精神命脉,是涵养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重要源泉。研究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互动机理,可以围绕理论逻辑、价值意蕴与实践路径三个方面展开。在理论逻辑层面:马克思主义指导地位的确立...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作为中华民族的精神命脉,是涵养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重要源泉。研究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互动机理,可以围绕理论逻辑、价值意蕴与实践路径三个方面展开。在理论逻辑层面:马克思主义指导地位的确立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现代转型提供了价值根基;“第二个结合”的方法论创新构建起传统与现代的对话机制;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的实践形成了传统资源创新发展的科学范式。在价值意蕴维度: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大道之行”的天下理想与共产主义信仰形成精神共鸣,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筑牢了共同理想根基;“实事求是”的实践智慧与马克思主义方法论深度融合,夯实了价值观培育的哲学基础;“协和万邦”的文明观与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价值贯通,拓展了全球治理的文明视野。在实践路径方面:强化党对意识形态工作的领导,巩固思想阵地;激活传统文化的时代生命力,重塑文化主体性;创新传统治理智慧转化机制,构建现代化治理体系,形成“守正—创新—致用”的逻辑框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 涵养 路径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从中华优秀传统法律文化中汲取领导干部社会交往监督智慧
19
作者 李萌 《思想战线》 北大核心 2025年第4期19-27,共9页
从中华优秀传统法律文化中汲取领导干部社会交往监督智慧,具有完善领导干部社会交往监督党内法规制度体系、凝聚领导干部接受社会交往监督共识、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法律文化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的重大意义。中华优秀传统法律文化中的... 从中华优秀传统法律文化中汲取领导干部社会交往监督智慧,具有完善领导干部社会交往监督党内法规制度体系、凝聚领导干部接受社会交往监督共识、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法律文化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的重大意义。中华优秀传统法律文化中的官员社会交往监督呈现为三重智慧,即以礼法结合思想为内核的监督文化智慧、以职制法规范为依托的监督制度表达智慧、以情理法考量为表征的司法实践智慧。为此,应当通过加强领导干部思想政治教育、促进领导干部德法兼修,优化领导干部社会交往监督制度表达、制定全面覆盖社会生活的负面清单,加强监督执纪工作等方式实现中华优秀传统法律文化的古为今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华优秀传统法律文化 领导干部 社会交往监督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在新时代的教育“元价值”及其实现
20
作者 计宇 王颖 《教学与管理》 北大核心 2025年第24期13-17,共5页
生命与生存价值是人的“元价值”。21世纪的“人”处于科学技术高度发展、多元文化碰撞交融的新时代,但由核心思想理念、传统美德与人文精神构成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仍然是新时代中国人生命发展的轴心根脉、实践底色与灵魂能量。新时代... 生命与生存价值是人的“元价值”。21世纪的“人”处于科学技术高度发展、多元文化碰撞交融的新时代,但由核心思想理念、传统美德与人文精神构成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仍然是新时代中国人生命发展的轴心根脉、实践底色与灵魂能量。新时代的教育要面对新时代中国人生命发展的现实环境,明晰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在德、智、体、美、劳“五育”中的“元价值”定位:为充盈生活意义提供中国理念、为理解现实世界提供中国智慧、为强健体魄意志提供中国素材、为培养审美素养提供中华美学精神、为合理体认劳动实践提供中国底版;通过深入解读优秀传统文化的历史内蕴、全面建构优秀传统文化的现代气质、积极进行优秀传统文化的具身学习等方式,实现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在新时代的教育“元价值”,促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切实促进新时代中国人的生命发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 教育“元价值” 核心思想理念 传统美德 人文精神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119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