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
论黎紫书小说的“故”“事”“性”及其限制 |
朱崇科
|
《当代文坛》
CSSCI
北大核心
|
2015 |
6
|
|
2
|
学问之“器”与“事”——引文注释与参考文献小论 |
管琴
|
《云梦学刊》
|
2011 |
1
|
|
3
|
“事在人为”说“心”“事”——读杨国荣教授《人与世界:以事观之》的若干思考 |
彭国翔
|
《哲学分析》
CSSCI
|
2022 |
0 |
|
4
|
好课的标准:“实”“事”“求”“是” |
刘业俭
|
《今日教育》
|
2008 |
0 |
|
5
|
直销巨人的“事”与“器”——访安利(中国)日用品有限公司大中华区储运/店铺营运总监许绍明 |
雨雁
|
《中国储运》
|
2007 |
0 |
|
6
|
杨国荣:从“道”到“事”--中国哲学可以为世界哲学提供资源 |
杨国荣
贡华南
郭美华
|
《船山学刊》
|
2018 |
12
|
|
7
|
创作这点儿“事” |
李蕾
|
《美术大观》
|
2014 |
0 |
|
8
|
吕天成《曲品》之涉“事”评语探究 |
何令
骆婧
|
《艺苑》
|
2022 |
0 |
|
9
|
我把歌词当“事”写 |
珊音
|
《黄河之声》
|
2017 |
0 |
|
10
|
与“时”俱进 实“事”求是——时事教育有机渗入“品德与生活”“品德与社会”课程的思考与实践 |
吴耿华
|
《教师》
|
2014 |
0 |
|
11
|
追寻陶渊明超然“事”外的自由 |
郝青春
|
《青海教育》
|
2015 |
0 |
|
12
|
“企”、“事”联姻 万名求职者找到了家 |
蒲波
加林
先培
|
《中国就业》
|
2006 |
0 |
|
13
|
事与思——对“以事观之”若干评论的回应 |
杨国荣
|
《哲学分析》
CSSCI
|
2022 |
1
|
|
14
|
汉语会话安慰行为序列“没事”的多模态互动研究 |
李水
|
《现代语文》
|
2024 |
0 |
|
15
|
略论唐代宰相制度 |
孟宪实
|
《史学集刊》
北大核心
|
2025 |
0 |
|
16
|
具体的形上学有多具体——“以‘事’观之”的视域 |
应奇
杨超逸
|
《哲学分析》
CSSCI
|
2022 |
0 |
|
17
|
纵论爱心故事 共享教育智慧 |
王建强
|
《四川教育》
|
2006 |
0 |
|
18
|
从新桂系与中共的合作与冲突看皖南事变的发生 |
黄昊
|
《史学集刊》
CSSCI
北大核心
|
2014 |
5
|
|
19
|
谷应泰《明史纪事本末》对万历朝鲜之役的历史书写 |
孙卫国
|
《史学集刊》
CSSCI
北大核心
|
2019 |
2
|
|
20
|
古代朝鲜、琉球汉语教学及教材研究引论——以《老乞大》、《朴通事》、《白姓官话》为例 |
王庆云
|
《云南师范大学学报(对外汉语教学与研究版)》
|
2003 |
4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