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84篇文章
< 1 2 5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隔板竖缝式鱼道池室水流条件模型试验研究 被引量:2
1
作者 郭超 赵凯 +1 位作者 刘菁 胡彧元 《中国农村水利水电》 北大核心 2025年第2期25-30,共6页
鱼道能够帮助洄游鱼类上下行通过大坝等障碍物,顺利到达繁殖地、索饵场等,完成鱼类生殖洄游过程。隔板竖缝式鱼道是国内常见的鱼道形式,依托了某航运枢纽工程隔板竖缝式鱼道进行了该类型鱼道池室水流条件模型试验研究。该鱼道最大设计... 鱼道能够帮助洄游鱼类上下行通过大坝等障碍物,顺利到达繁殖地、索饵场等,完成鱼类生殖洄游过程。隔板竖缝式鱼道是国内常见的鱼道形式,依托了某航运枢纽工程隔板竖缝式鱼道进行了该类型鱼道池室水流条件模型试验研究。该鱼道最大设计运行水头6.8 m,主要过鱼对象为四大家鱼。鱼道设计流速为0.8~1.0 m/s。鱼道普通池长3.6m,净宽3.0 m,隔板竖缝宽度0.45 m,采用“L”型隔板型式。直段休息池长度增加为9.0 m,鱼道宽度及隔板型式不变。普通池室纵坡为1∶80,休息池纵坡为0。鱼道池室设计水深为2.0 m。通过建立1∶5的大比尺鱼道局部水工物理模型,采用旋桨流速仪对不同布置方案下的鱼道竖缝流速进行了测量,采用ADV(多普勒流速仪)和PIV(粒子图像测速仪)等多种流速测量技术手段,对不同布置方案下的鱼道池室内水流流速及流态进行了分析。物理模型中悬桨流速仪实测鱼道隔板竖缝最大流速为0.95 m/s,小于本鱼道最大设计流速,实测鱼道最大流量为0.69 m^(3)/s。ADV和PIV实测池室内最大流速值位于隔板竖缝主流中心,约为0.94 m/s。池室竖缝出流流向明确,竖缝出口附近最大流速约为0.6 m/s,水流主流在池室内成相对较缓的“S”形流线。上溯鱼类通过竖缝进入池室后,有明确的水流引导鱼类沿主流进入池室左侧进行休息调整。在已建立的1∶5的鱼道局部物理模型上进行放鱼试验,观察到鱼类在池室内顶着主流方向以冲刺的方式向上游动通过竖缝。当鱼类上溯疲劳时,停留在休息池隔板下游侧的低流速回流区进行休息,整体而言上溯过程顺利,说明在现布置条件下,鱼道池室和竖缝尺寸、普通池室和休息池底坡的设计合理。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鱼道 隔板竖缝式 池室 物理模型试验 水流流态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虚拟水视角下中国省际粮食贸易生态补偿标准测算
2
作者 吴兆丹 胡梓薇 《节水灌溉》 北大核心 2025年第7期99-107,共9页
探索建立粮食产销区省际横向生态补偿机制对于平衡主产区和主销区的利益差异、保障国家粮食安全具有重要作用。本文在利用最低运输成本法和CROPWAT模型计算省际虚拟水流动量的基础上,采用能值法量化中国31个省(未研究中国台湾省和中国... 探索建立粮食产销区省际横向生态补偿机制对于平衡主产区和主销区的利益差异、保障国家粮食安全具有重要作用。本文在利用最低运输成本法和CROPWAT模型计算省际虚拟水流动量的基础上,采用能值法量化中国31个省(未研究中国台湾省和中国香港特别行政区、中国澳门特别行政区)水资源的经济价值,继而测算虚拟水输出区机会成本,结合粮食虚拟水流动情况,明确补偿主客体,引入支付意愿系数计算省际粮食虚拟水流动视角下的生态补偿标准。结果表明:①2021年安徽省、内蒙古自治区、黑龙江省、吉林省、河南省、江西省、海南省、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和宁夏回族自治区为虚拟水生态补偿净补偿区,其余22个省份(未研究中国台湾省和中国香港特别行政区、中国澳门特别行政区)为生态补偿净支出区。②粮食主产区中,黑龙江省应得到的生态补偿净额最高,为368.29亿元,内蒙古自治区应得到的补偿净额最低,为92.66亿元;粮食主销区中,广东省应支付的生态补偿净额最高,为203.22亿元,天津市应支付的生态补偿净额最少,为9.87亿元;粮食产销平衡区中,西藏自治区应支付的生态补偿净额最低,为0.3亿元。③粮食虚拟水的补偿标准主要集中于0.2元/m^(3)~1.5元/m^(3)的区间内。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虚拟水流动 生态补偿 能值法 机会成本 省际粮食贸易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物理机制耦合深度学习的黄河干流流量演进模拟
3
作者 罗赟 张翔宇 +4 位作者 董增川 李强坤 左其亭 韩金旭 周康军 《水科学进展》 北大核心 2025年第2期217-229,共13页
河道流量演进模拟是黄河流域水量统一调度的关键环节,亟需提出一种高精度、低延时、考虑人工侧支取退水过程的黄河干流流量演进模拟模型,以满足从水源到用户的精准精细调度需求。在解析黄河不平衡水量空间分布规律的基础上,通过卷积神... 河道流量演进模拟是黄河流域水量统一调度的关键环节,亟需提出一种高精度、低延时、考虑人工侧支取退水过程的黄河干流流量演进模拟模型,以满足从水源到用户的精准精细调度需求。在解析黄河不平衡水量空间分布规律的基础上,通过卷积神经网络-长短期记忆网络(CNN-LSTM)深度学习算法构建黄河干流各河段流量演进模型,并采用重组复合形演化算法(SCE-UA)进行全局优化调参,同时将龙羊峡水库“蓄丰补枯”的物理机制嵌入至CNNLSTM模型中进行串联耦合模拟。研究结果表明:黄河干流不平衡水量在空间上表现为中游河段>下游河段>上游河段的整体趋势性规律,但相邻子区间的单位河段长度不平衡水量并不存在显著关联性;水文学方法、CNN-LSTM模型(分段率定)、 CNN-LSTM模型(全局率定)、串联耦合模拟的综合评价指标(ER-R-M)均值分别为0.627、 0.613、0.774、0.811,黄河上游和下游河段的模拟精度要优于中游河段;基于物理机制引导深度神经网络搭建的方式能够有效约束解集空间,CNN-LSTM模型(全局率定)相较于水文学方法精度提升29.3%。研究结果对黄河水量统一调度具有一定的实践应用价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流量演进 不平衡水量 物理机制 深度学习 黄河干流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滇中引水工程取水枢纽引水防沙试验研究
4
作者 王奕森 周智伟 +2 位作者 李志晶 李大志 金中武 《长江科学院院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8期188-197,207,共11页
为解决滇中引水工程取水枢纽的引水防沙问题,通过物理模型试验分析了工程兴建对河段水流泥沙运动的影响及引水渠泥沙淤积问题。研究发现,渠道流速、流态受进流条件和渠道的形态阻力等因素影响,较高的隔流墙可以完全分离左右槽水流,并控... 为解决滇中引水工程取水枢纽的引水防沙问题,通过物理模型试验分析了工程兴建对河段水流泥沙运动的影响及引水渠泥沙淤积问题。研究发现,渠道流速、流态受进流条件和渠道的形态阻力等因素影响,较高的隔流墙可以完全分离左右槽水流,并控制左右槽泵站的流量,使渠道水流相对平顺,渠道沉沙效果较好。中枯水流量下,长隔流墙方案的泵站量更易控制进口流,且回流范围小,断面流速分布更均匀。丰水丰沙来流条件下,泥沙在进流段开始沿程淤积,水流含沙量沿程减小。长隔流墙和短隔流墙方案进入泵站的含沙量差别不大。引水渠口门处的泥沙粒径较粗,经过引水渠淤积,进入泵站的泥沙粒径较细。虽然长隔流墙方案的淤积总量略大于短隔流墙方案,但其渠道检修以及清淤更为方便,可作为推荐方案。研究成果可为低水头引水工程取水枢纽的工程设计提供技术支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滇中引水工程 引水防沙 物理模型试验 水流特性 泥沙淤积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翠宏山铁多金属矿溃砂动水注浆封堵机理与加固效应的模型试验研究
5
作者 吴宝富 隋旺华 +4 位作者 韩贵雷 梁龙飞 姚鑫海 冯佳新 徐兴硕 《水文地质工程地质》 北大核心 2025年第4期145-158,共14页
金属矿溃水溃砂在动水条件下具有强破坏力和高突发性,对矿山安全构成重大威胁,亟需有效治理技术。通过物理模型试验,实现注浆过程的可视化与数据采集,探讨翠宏山铁多金属矿动水条件下浆液在破碎岩体中的扩散充填特征及固结效果,并验证... 金属矿溃水溃砂在动水条件下具有强破坏力和高突发性,对矿山安全构成重大威胁,亟需有效治理技术。通过物理模型试验,实现注浆过程的可视化与数据采集,探讨翠宏山铁多金属矿动水条件下浆液在破碎岩体中的扩散充填特征及固结效果,并验证和优化水泥-水玻璃双液注浆方案。结果表明:(1)注浆次序影响浆液扩散速度和范围,早期注浆扩散快但充填固结占比低,三次注浆阶段(Z1、Z2和Z3)依次呈“上坡型”、“拱型”和“盆型”特征,固结体占比分别为50%、80%和90%,Z1和Z2阶段浆液扩散速度为慢—快—慢模式,Z3为缓慢匀速扩散充填,验证了实施二序孔注浆的必要性;(2)土压力增幅与注浆压力、注浆量及地层埋深呈正相关关系,注浆后土压力平均增加724 kPa;渗透压力分别平均增加1.91,1.45,0.57 kPa,前两者表现为“多峰型”,Z3为“平台型”,堵水加固效果显著,其中Z2阶段实现完全堵水,转为静水注浆,指示现场治理策略需做相应调整;(3)基于压力相似比,确定现场一序孔和二序孔最大注浆压力分别为5 MPa和3 MPa,并确定了评估注浆效果的重要判据;现场应用与模型试验的注浆压力及流量演化趋势高度一致,多项评价指标表明了治理效果达到设计预期。本研究验证了模型试验对现场治理的精准指导作用,为金属矿溃水溃砂治理提供了重要的理论依据和技术支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金属矿 溃水溃砂 物理模型 动水条件 双液注浆 治理效果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深水重力流沉积模拟研究进展与展望
6
作者 耿军阳 鲜本忠 +3 位作者 刘振献 玄硕 石浩程 余志云 《沉积学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3期827-845,共19页
【意义】深水重力流沉积物是气候极端事件和古地震等构造活动的有效记录者,也是全球新增油气储量和产量的最重要来源之一。由于其发生过程的事件性和发生场地的特殊性,深水重力流沉积过程的实地观测难度大,沉积模拟成为理解和认识深水... 【意义】深水重力流沉积物是气候极端事件和古地震等构造活动的有效记录者,也是全球新增油气储量和产量的最重要来源之一。由于其发生过程的事件性和发生场地的特殊性,深水重力流沉积过程的实地观测难度大,沉积模拟成为理解和认识深水重力流沉积动力过程和沉积规律的最重要手段。【进展】通过对已有文献的系统梳理,从物理模拟和数值模拟两个方面,综述深水重力流沉积模拟的研究进展,籍此归纳深水重力流沉积过程与沉积规律的认识和发展方向。首先,总结了沉积物理模拟实验的原理、监测技术和实验室建设进展,明确了流体的物质组成与含量、流态或能量差异对深水重力流形成、搬运与沉积过程的影响,以及深水重力流单独发生及受到等深流等外来流体影响下的沉积单元响应特征。其次,综述了深水重力流数值模拟发展历程、已有模拟平台及其在流体结构、水动力参数及复杂地貌影响下的沉积过程数值模拟等方面的进展。【结论与展望】物理模拟受实验室时空尺度的明显限制,沉积过程的水动力参数难以满足真实世界。数值模拟方法虽满足了模拟尺度与真实模型一致的要求,但受计算流体力学理论研究限制,在高浓度颗粒运动、浊流对底床侵蚀等过程刻画效果仍不理想。未来深水重力流沉积模拟将在多学科交叉合作基础上,在关键节点物理模拟结果约束下,利用数值模拟的连续性结果,进一步深化深水重力流沉积机理,为深水油气勘探及地质灾害预防提供新的指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深水重力流 浊流 物理模拟 数值模拟 研究进展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河流型水源泵站取水口卷吸效应的物理模型试验研究
7
作者 熊伶 田威 +6 位作者 伍中航 颜涛 杨立凡 何斌 周松涛 聂歆 程娟 《中国农村水利水电》 北大核心 2025年第1期16-21,共6页
河流型水源泵站取水对河道内鱼类早期资源的卷吸效应会对河流鱼类资源产生不利影响。研究选择长江金刚沱泵站取水口,开展了不同取水口方案卷吸效应物理模型试验。研究结果表明,取水箱两侧钢板高度和引水管布置方向会影响卷吸效应,低侧... 河流型水源泵站取水对河道内鱼类早期资源的卷吸效应会对河流鱼类资源产生不利影响。研究选择长江金刚沱泵站取水口,开展了不同取水口方案卷吸效应物理模型试验。研究结果表明,取水箱两侧钢板高度和引水管布置方向会影响卷吸效应,低侧板方案卷吸效应最明显,其产生的平均横向流速和平均垂向流速约为高侧板方案的1.4~1.8倍,并在纵向上对流速具有更为明显的减缓作用,使原本的河道纵向流速平均下降了30%。引水管垂向布置的卷吸效应范围比侧向布置宽约1.5~2 m,垂向管的卷吸范围在取水箱两侧均匀分布,侧向管布置引起卷吸效应在取水箱顶部产生约2.5~4 m的偏移。卷吸效应范围受河道流量影响,低流量工况下,不同方案的卷吸范围在13.5~18.5 m之间,与高流量工况相比,各方案的卷吸范围有小幅增大,平均增大了1.1倍。根据卷吸效应范围,研究中的高侧板侧向管方案最优,其较高的侧板和侧向引水管的布置型式能够减小卷吸效应,取水头部两侧较高的钢板能够对水流产生阻隔作用,一定程度上减缓了引水管直接对水流的卷吸,研究可为取水工程设计优化提供科学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卷吸效应 取水工程 流场 物理模型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一种基于物质点法的熔冰仿真方法
8
作者 赵静 孙梦梦 +1 位作者 王锋 唐勇 《燕山大学学报》 CAS 北大核心 2024年第4期333-338,共6页
为了解决拉格朗日法模拟熔冰时产生的穿模现象,提出一种基于物质点法的熔冰仿真方法。首先,将欧拉空间中的每个拉格朗日粒子视为固-液双相耦合的集合体,实现固相到液相的平稳过渡;其次,在物质点法背景网格上计算热能,采用预处理共轭梯... 为了解决拉格朗日法模拟熔冰时产生的穿模现象,提出一种基于物质点法的熔冰仿真方法。首先,将欧拉空间中的每个拉格朗日粒子视为固-液双相耦合的集合体,实现固相到液相的平稳过渡;其次,在物质点法背景网格上计算热能,采用预处理共轭梯度法求解相变过程的温度线性系统;最后,对潜热现象进行处理,引入虚拟水模型,通过限制虚拟水的移动来实现对冰块外部水流现象的仿真。实验结果表明,该方法不仅能够利用物质点法处理自碰撞的优势解决穿模现象,而且能模拟出真实的潜热过程的水流现象。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熔冰现象 物质点法 虚拟水 水流处理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京津冀城市群虚拟水流动格局变化对区域水资源压力的影响 被引量:3
9
作者 任江楠 吕小瑜 +2 位作者 李伟峰 陈利顶 韩立建 《水利水电技术(中英文)》 北大核心 2024年第6期148-158,共11页
【目的】合理的虚拟水调动是缓解水压力的重要途径,尤其在人口聚集的城市群地区,用水需求激增导致区域缺水问题严重。城市群内部不同地区间的紧密关联有助于促进虚拟水贸易,对优化城市群水资源配置、缓解水资源压力具有重要意义。【方... 【目的】合理的虚拟水调动是缓解水压力的重要途径,尤其在人口聚集的城市群地区,用水需求激增导致区域缺水问题严重。城市群内部不同地区间的紧密关联有助于促进虚拟水贸易,对优化城市群水资源配置、缓解水资源压力具有重要意义。【方法】采用多区域投入产出法,解析极端缺水的京津冀城市群内外间及其内部的虚拟水流动格局与变化,并揭示其对缓解区域水压力的作用。【结果】结果表明:(1)2012—2017年京津冀城市群与外部地区的虚拟水贸易量先增加后减少,而城市群内部虚拟水自给量却先减少后增加,2015年后京津冀内部虚拟水贸易增强;(2)京津冀城市群内部虚拟水流动格局呈现明显的时空异质性,虚拟水主要由经济相对欠发达的周边城市流入经济相对发达的中心城市(北京市、天津市、石家庄市和廊坊市),且随时间的推移,流动强度和向中心城市的集中程度均不断加强;(3)虚拟水流动明显缓解了京津冀中心城市的水资源压力,其实际水压力指数比虚拟水流动后的假定水压力指数年均下降12.12%,且下降程度逐年增加,但却加重了周边城市的水资源压力。【结论】京津冀城市群虚拟水流动有效缓解了中心城市的缺水压力,但不同城市的产业结构调整、虚拟水流动格局优化仍有很大提升空间。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多区域投入产出法 城市群 不同城市 虚拟水流动 水压力指数 水资源承载力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区域粮食虚拟水流动经济社会影响效应分析 被引量:5
10
作者 佟佳骏 孙世坤 +4 位作者 马佳乐 阴亚丽 王玉宝 沈欣 许纪元 《农业机械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7期345-356,385,共13页
虚拟水流动是水资源在空间上再分配的一种重要表现形式,作为虚拟水的载体,粮食贸易运输过程中伴随着虚拟水的流动。中国人口和资源与粮食生产呈现明显的空间错位,虚拟水流动格局、水土资源分布、经济社会发展情况的空间匹配度较差。在... 虚拟水流动是水资源在空间上再分配的一种重要表现形式,作为虚拟水的载体,粮食贸易运输过程中伴随着虚拟水的流动。中国人口和资源与粮食生产呈现明显的空间错位,虚拟水流动格局、水土资源分布、经济社会发展情况的空间匹配度较差。在现阶段虚拟水-实体水耦合分析探究粮食虚拟水流动资源环境效应的基础上,增添其对经济社会的影响效应分析,可以进一步优化资源调配,促进区域可持续发展。本研究以中国内地31省份为研究区,以省级行政区划为研究单元,分析了1997—2021年间粮食虚拟水流动的时空演变格局;通过空间聚类分析以及虚拟水-经济社会化数据耦合分析明确了粮食虚拟水调运的空间聚类情况,解析了主要输入和输出省份粮食虚拟水的调运量与经济社会发展的相关关系;选取9个主要经济社会影响因子,将灰色关联度和集对分析方法结合探讨了经济社会影响因子对粮食虚拟水流动影响效应的空间差异。结果表明:粮食虚拟水流动总体呈现从“缺水”的北方流向“富水”的东南区域,从经济欠发达地区流向经济发达地区的趋势,且经济社会系统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粮食虚拟水的流动。根据经济社会因子对不同省份粮食虚拟水流动的影响效应,将各省份粮食虚拟水流动的经济社会关联类型划分为产业关联型、社会关联型和资源关联型。综上,促进区域间协调发展与产业结构优化将是解决我国粮食虚拟水流动伴生的自然环境与经济社会负反馈效应的重要解决途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粮食虚拟水流动 区域社会经济差异 灰色关联度分析 集对分析 影响效应分析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边水气藏水侵动态分析方法及水侵主控因素 被引量:1
11
作者 秦正山 何勇明 +2 位作者 丁洋洋 李柏宏 孙双双 《岩性油气藏》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4期178-188,共11页
基于经典分流理论与气水渗流规律,推导了考虑气体高速非达西渗流的边水气藏分流方程,并根据四川盆地某边水气藏多口产水气井的基础资料,分析了水侵动态特征参数的变化规律及主控因素,探讨了延缓气藏水侵的技术思路与对策。研究结果表明:... 基于经典分流理论与气水渗流规律,推导了考虑气体高速非达西渗流的边水气藏分流方程,并根据四川盆地某边水气藏多口产水气井的基础资料,分析了水侵动态特征参数的变化规律及主控因素,探讨了延缓气藏水侵的技术思路与对策。研究结果表明:(1)新的改进分流方程能够确定不同开发时刻气藏(或气井)边水的整体推进情况及见边水时间,相较于传统的基于达西定律的分流方程,该计算结果更加可靠。(2)边水气藏水侵动态受制于多种因素的综合影响,其中储层渗透率对其影响最为显著,其次为非达西流系数、相对渗透率及孔隙度,而有效厚度、供气边界及水侵流量的影响程度较小。(3)充分发掘物性较均一的低渗致密段储层的开发潜力是提升边水气藏开发效果的关键,制定合理的气藏采气强度是主动控水、稳水的重要手段。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分流理论 水侵动态 非达西流 熵权法 物性 有效厚度 供气边界 水侵流量 低渗致密储层 采气强度 边水气藏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含部分封闭断层油藏水驱优势渗流通道演化规律 被引量:1
12
作者 曹小朋 于春磊 +1 位作者 赵文景 张民 《油气地质与采收率》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期78-86,共9页
含部分封闭断层油藏作为一种常见的油藏类型,低序级断层引起的断层部分封闭导致其与完全封闭油藏具备不同的流体渗流及剩余油分布规律。现有技术难以定量刻画整个水驱进程中油藏深部的优势渗流通道演化规律,进而影响了该类油藏的高效开... 含部分封闭断层油藏作为一种常见的油藏类型,低序级断层引起的断层部分封闭导致其与完全封闭油藏具备不同的流体渗流及剩余油分布规律。现有技术难以定量刻画整个水驱进程中油藏深部的优势渗流通道演化规律,进而影响了该类油藏的高效开发。因此,设计制作了含部分封闭断层油藏物理模型并开展水驱油实验,根据模型参数及实验结果建立数值反演模型。基于标准化过流量算法定量表征优势渗流通道,利用数值反演模型与无断层油藏优势渗流通道演化规律进行对比,揭示了含部分封闭断层油藏物理模型优势渗流通道演化规律。研究表明:断层遮挡区域采出井累积产油量较低、产油速度较慢,断层不连续处过流面积减小导致该处采出井见水最早。处于断层另一侧采出井虽初期产油量接近,但断层对注入水阻挡作用导致强阻挡区采出井分流率较高且后期产油速度最高。在无水采油期发育对驱油起积极作用的优势渗流区,该区域经过垂向均衡展布、“指状”展布发育形成油藏底部“纺锤体状”优势渗流通道。各井见水后除在强遮挡区外区域形成由注水井至生产井井底的优势渗流通道,随着注入量增大,该通道在垂向及采出井井周发育且对驱油起消极作用。与无断层油藏相比,部分封闭断层使优势渗流通道在强遮挡区发育滞后且强阻挡区注入水波及困难,导致各区域剩余油分布差异较大,集中分布于强遮挡区上部及强阻挡区断层附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部分封闭断层 水驱 优势渗流通道 物理模拟 数值反演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矿井涌水量预测方法及对比分析-以新疆东沟煤矿为例 被引量:5
13
作者 周全超 王丹丹 +5 位作者 党志伟 霍超 苏杰 刘春宇 顾雷雨 李继升 《煤炭科学技术》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S01期211-220,共10页
矿井涌水量的预测对煤矿的安全生产具有重要意义。水文地质参数的准确选择、计算方法的选择对矿井涌水量的准确预测影响巨大,同时考虑到矿井开采实际,涌水量不是从开采初期就稳定不变的,而是动态变化的。为提升涌水量预测的准确度,更好... 矿井涌水量的预测对煤矿的安全生产具有重要意义。水文地质参数的准确选择、计算方法的选择对矿井涌水量的准确预测影响巨大,同时考虑到矿井开采实际,涌水量不是从开采初期就稳定不变的,而是动态变化的。为提升涌水量预测的准确度,更好地为煤矿开采服务,在分析新疆东沟煤矿地质及水文地质条件,选取准确水文地质参数的基础上,选择了2种适用于东沟煤矿的涌水量预测方法进行了对比分析。计算结果表明:①非稳定流释水-断面流法计算得到的涌水量呈现动态变化特征,采掘强度稳定后,变化幅度变小,最后趋于稳定;②采用大井法、非稳定流释水-断面流法计算得到的预测涌水量分别为3396、599.87~612.9 m^(3)/d与实际涌水量480 m^(3)/d分别相差607.5%>24.97%~27.69%;③根据矿井实际开采产生的涌水量数据验证分析,采用非稳定流释水-断面流法计算得到的涌水量与实际开采产生的涌水量基本吻合,涌水量预测结果的准确度依次为非稳定流释水-断面流法>大井法;④在资料充足、参数准确的情况下,建议优先选择非稳定流释水-断面流法计算涌水量,在补水边界条件差且符合大井法要求的条件下建议首先选用大井法。本次计算结果一方面充分验证了非稳定流释水-断面流法的准确度,另一方面为煤矿矿井涌水量计算提供了借鉴,同时也为东沟煤矿的安全生产提供了数据支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矿井涌水量预测 大井法 非稳定流释水-断面流法 小东沟煤矿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关于中国水足迹研究综述 被引量:41
14
作者 吴兆丹 赵敏 +2 位作者 Upmanu Lall 田泽 霍正刚 《中国人口·资源与环境》 CSSCI 北大核心 2013年第11期73-80,共8页
当前中国水资源供需矛盾突出,粮食安全问题日显重要。全面分析水足迹情况,是通过虚拟水战略实现可持续发展的前提。从研究区域、时空尺度、对象、定量研究方法、内容等多角度比较国内外研究,总结关于我国水足迹研究的不足。包括对南方... 当前中国水资源供需矛盾突出,粮食安全问题日显重要。全面分析水足迹情况,是通过虚拟水战略实现可持续发展的前提。从研究区域、时空尺度、对象、定量研究方法、内容等多角度比较国内外研究,总结关于我国水足迹研究的不足。包括对南方或经济尚不发达地区的研究不足;缺乏较大范围内进行较小空间尺度的分析及科学的时间维度划分,且对区域的分析无统一口径;有关工业和第三产业的研究较少;缺乏适合我国实情的先进定量研究方法;关于虚拟水流动、水足迹时空差异、"灰水"的研究以及相关评价分析方面均有待完善。在关于我国水足迹的进一步研究中,要加强对南方及落后区域、工业和第三产业的水足迹研究;科学借鉴国外先进的分析方法并予以创新;统一分析口径;加强统计资料管理;同时注意完善相关研究内容,如识别虚拟水流动的起始国(或区域)和终点国(或区域)、基于水足迹分析系统评价水资源承载能力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水足迹 虚拟水 虚拟水流动 虚拟水战略 综述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中国粮食贸易中的虚拟水流动格局与成因分析——兼论“虚拟水战略”在我国的适用性 被引量:26
15
作者 孙才志 刘玉玉 +1 位作者 陈丽新 张蕾 《中国软科学》 CSSCI 北大核心 2010年第7期36-44,共9页
本文从资源禀赋、资源优化配置、经济价值以及自然属性等角度对粮食虚拟水流动格局的驱动成因进行探讨,利用改进的数据包络分析法对中国各地区农业资源利用相对效率测算的,结果表明,中国农业资源利用效率具有很大的提高潜力。对"... 本文从资源禀赋、资源优化配置、经济价值以及自然属性等角度对粮食虚拟水流动格局的驱动成因进行探讨,利用改进的数据包络分析法对中国各地区农业资源利用相对效率测算的,结果表明,中国农业资源利用效率具有很大的提高潜力。对"虚拟水战略"在我国实施的适用性进行分析,针对以上结果提出了保障国家粮食安全与水安全方面的相关建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虚拟水流动 粮食贸易 成因分析 虚拟水战略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非岩溶流水中碳酸盐岩试块的侵蚀速率及其控制因素:以湖南郴州礼家洞为例 被引量:14
16
作者 刘再华 吴孔运 +3 位作者 汪进良 李强 孙海龙 韩军 《地球化学》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6年第1期103-110,共8页
2004年2月、9月、12月和2005年3月,利用澳大利亚产的微侵蚀计(M EM,M icroe-rosion m eter)对湖南郴州礼家洞观测点非岩溶流水中的碳酸盐岩(包括石灰岩和白云岩)试块进行了侵蚀速率的精确测定,共取得数据1550个。用SPSS应用软件对数据... 2004年2月、9月、12月和2005年3月,利用澳大利亚产的微侵蚀计(M EM,M icroe-rosion m eter)对湖南郴州礼家洞观测点非岩溶流水中的碳酸盐岩(包括石灰岩和白云岩)试块进行了侵蚀速率的精确测定,共取得数据1550个。用SPSS应用软件对数据进行了处理,发现礼家洞非岩溶流水中的碳酸盐岩的侵蚀速率异常的高,最大的达到了13.6mm/a。在每次测量碳酸盐岩侵蚀速率的同时,使用德国WTW公司生产的MultilineP3多参数自动记录仪,对每个碳酸盐岩试块放置点的水温、pH值、电导率进行了现场监测,并取回水样分析了其中的主要阴阳离子浓度。通过对这些水化学资料的分析,发现礼家洞非岩溶流水的侵蚀能力很强,表现在水的CO2分压很高(可达到12882Pa),而方解石和白云石的饱和指数很低(分别达到-4.78和-10.35)。对比发现,非岩溶流水中碳酸盐岩的侵蚀速率与其方解石和白云石的饱和指数呈负相关关系,即水中方解石和白云石的饱和指数愈低,碳酸盐岩的侵蚀速率就愈高。此外,观察发现,碳酸盐岩试块本身的结构特别是本试验中白云岩的粗晶结构对其侵蚀速率有巨大的影响,反映了机械侵蚀(流水的物理搬运)对侵蚀速率的贡献(可达90%以上),这与传统的将碳酸盐岩试片放入土壤中测得的主要是化学溶蚀速率不同。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非岩溶水(外源水) 化学溶蚀 物理侵蚀 侵蚀速率 流速 石灰岩 白云岩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河套灌区粮食水足迹与虚拟水净输出时空演变 被引量:9
17
作者 刘静 吴普特 +3 位作者 王玉宝 赵西宁 孙世坤 张晓红 《排灌机械工程学报》 EI 北大核心 2014年第5期435-440,共6页
为了正确评价灌区内水资源使用对改善现有水资源管理的影响,文中引入水足迹与虚拟水概念,同时考虑降雨和灌溉用水,计算了1960—2008年内蒙古河套灌区粮食水足迹与虚拟水净输出量的时空变化,进一步评价了灌区水资源在区域内和区域间的分... 为了正确评价灌区内水资源使用对改善现有水资源管理的影响,文中引入水足迹与虚拟水概念,同时考虑降雨和灌溉用水,计算了1960—2008年内蒙古河套灌区粮食水足迹与虚拟水净输出量的时空变化,进一步评价了灌区水资源在区域内和区域间的分配.结果表明:1960—2008年河套灌区粮食水足迹由3.534×109m3减小为1.634×109m3,自2000年灌区粮食虚拟水净输出量呈下降态势,两者构成均以蓝水为主(90%);空间分布上,河套灌区中部地区(杭后、临河和五原)的粮食水足迹和虚拟水净输出量较大,而其他地区(磴口和前旗)较小;1960—2008年,粮食生产用水在灌区用水总量中所占比例呈显著下降趋势,年均下降1.07%.粮食生产用水的大部分以虚拟形式输送到灌区外部,该比例近年有所降低,但2008年仍高达76.22%.未来河套灌区应注重绿水和蓝水资源利用效率的提高.该研究为灌区水资源管理宏观政策的制定和可持续发展的实现提供理论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水足迹 虚拟水流动 粮食 时空演变 灌区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数字孪生流域:未来流域治理管理的新基建新范式 被引量:78
18
作者 冶运涛 蒋云钟 +5 位作者 梁犁丽 赵红莉 顾晶晶 董甲平 曹引 段浩 《水科学进展》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2年第5期683-704,共22页
数字孪生流域是数字孪生地球的重要组成部分,厘清数字孪生流域理论定义和内涵是研究和建设数字孪生流域的前提和基础,对流域智慧化治理管理具有重要意义。本文基于数字孪生理论技术,开展了以下研究:(1)给出了数字孪生流域的定义,认为数... 数字孪生流域是数字孪生地球的重要组成部分,厘清数字孪生流域理论定义和内涵是研究和建设数字孪生流域的前提和基础,对流域智慧化治理管理具有重要意义。本文基于数字孪生理论技术,开展了以下研究:(1)给出了数字孪生流域的定义,认为数字孪生流域是以服务流域全生命周期管理的全量数据和领域知识驱动物理流域和虚拟流域交互映射、共智进化、虚实融合的新基建新范式,并辨析了与传统建模仿真的区别。(2)数字孪生流域内涵是通过“由实入虚”、“以虚映实”和“由虚控实”实现物理流域对象的全生命周期管控,特征包括高度保真、演化自治、实时同步、闭环互动和共生进化。(3)数字孪生流域基本模型由物理流域、虚拟流域、实时连接交互、数字赋能服务、孪生流域数据和孪生流域知识组成,其核心能力包括物理流域感知操控、全要素数字化表达、实景可视动态呈现、流域数据融合供给、流域知识融合供给、流域模拟仿真推演及孪生自主学习优化。(4)提出数字孪生流域要解决的关键科学问题和关键技术体系,并从感知网、数据网、知识网、模型网及服务网展望了数字孪生流域发展方向,阐述了数字孪生流域的赋能领域。本文旨在通过数字孪生流域理论新型研究范式为数字孪生流域技术应用落地提供理论指导,对未来智慧流域研究和数字技术在流域治理管理中的应用提供有益的启发与借鉴。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数字孪生流域 智慧水利 智慧流域 物理流域 虚拟流域 数字流域 元流域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海河流域水资源演变与驱动机制 被引量:13
19
作者 杨永辉 任丹丹 +3 位作者 杨艳敏 田菲 胡玉昆 韩淑敏 《中国生态农业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18年第10期1443-1453,共11页
海河流域含京津冀及周边三省,是我国水资源短缺和用水矛盾最突出的地区。中国科学院遗传与发育生物学研究所农业资源研究中心团队围绕不断加剧的水资源短缺,研究了流域水资源演变的关键驱动机制:山区径流变化、农业需水和虚拟水外输,分... 海河流域含京津冀及周边三省,是我国水资源短缺和用水矛盾最突出的地区。中国科学院遗传与发育生物学研究所农业资源研究中心团队围绕不断加剧的水资源短缺,研究了流域水资源演变的关键驱动机制:山区径流变化、农业需水和虚拟水外输,分析了流域水资源演变的主要原因,并对未来的可能调控提出了建议。研究首先选取海河流域的八大山区子流域,分析了20世纪60年代以来的径流变化,确认70年代开始山区来水逐渐减少,径流减少的关键时期是1978—1985年,推断农业用水增加是径流减少的核心驱动因素;其次,基于作物模型、作物系数法和遥感等手段,量化了海河平原农业用水的时空格局和区域水量平衡,通过对比农业耗水量、地下水水位变化和南水北调中线供水量,确立了山前平原区南水北调实施后为实现水量平衡需控制用水的进一步扩大、低平原区仍然亏缺的未来水资源态势;最后,通过粮食贸易的虚拟水分析,指出本地区外输虚拟水达90亿m^3,是造成水资源短缺的重要原因,减缓虚拟水外输或输入一定虚拟水是缓解区域水资源压力的可选方案。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海河流域 水资源短缺 径流 农业用水 虚拟水 粮食贸易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农产品贸易中虚拟水流的驱动因素研究 被引量:11
20
作者 马超 许长新 田贵良 《中国人口·资源与环境》 CSSCI 北大核心 2012年第1期155-160,共6页
经济发展中的虚拟水贸易实施受到多种要素的影响与制约。在回顾当前虚拟水研究进展的基础上,从自然、经济、社会、生态、技术和政策六个维度系统分析了以农产品为主要载体的虚拟水贸易实施的影响因素,进而收集32个典型的虚拟水贸易实施... 经济发展中的虚拟水贸易实施受到多种要素的影响与制约。在回顾当前虚拟水研究进展的基础上,从自然、经济、社会、生态、技术和政策六个维度系统分析了以农产品为主要载体的虚拟水贸易实施的影响因素,进而收集32个典型的虚拟水贸易实施国家的横截面数据,利用多元逐步回归的方法,以虚拟水对外依赖程度为因变量,对部分影响因素进行了实证检验,并根据实证结果从资源优化配置与区域经济贡献的角度解释了国内学者研究得出的我国区际间农产品虚拟水的流动格局。研究表明:耕地资源及水资源的稀缺程度、区域经济发展水平、社会调适能力是虚拟水进口的正向驱动因素,而农业用水效率则是虚拟水进口的逆向驱动因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农产品 虚拟水贸易 虚拟水流 驱动因素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5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