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189篇文章
< 1 2 60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论冯友兰新理学中的“心”概念
1
作者 代玉民 《中州学刊》 北大核心 2025年第8期122-128,共7页
当前,学界对冯友兰的新理学有一种误解,认为新理学的概念架构与人生境界之间存在断裂,无法契合。实际上,这种批评忽视了新理学中的心概念,而它恰是澄清误解的突破口。故此,有必要对心概念的内涵和外延进行系统考察。从构造的角度看,心... 当前,学界对冯友兰的新理学有一种误解,认为新理学的概念架构与人生境界之间存在断裂,无法契合。实际上,这种批评忽视了新理学中的心概念,而它恰是澄清误解的突破口。故此,有必要对心概念的内涵和外延进行系统考察。从构造的角度看,心由形上之理与形下之气构成;从属性的角度看,心具有知觉灵明的属性,人心的知觉灵明为觉解。这是心之内涵。宋儒的道心、人心,属于觉解之心的两种状态,而宇宙“底”心与宇宙的心又皆缺乏支撑其存在的实际结构,因此都不属于心之外延。在新理学中,仅具有知觉灵明的禽兽心和人心属于心之外延。进一步看,心既属于新理学的概念架构的环节,又属于人生境界的要素。这样,心之构造与属性的一体性,保证了新理学的概念架构和人生境界的一体性。就此而言,新理学内部不存在断裂以及如何契合的问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冯友兰 新理学 觉解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吴越地域文学的起源与生成
2
作者 项义华 《浙江社会科学》 北大核心 2025年第5期131-143,155,160,161,共16页
学界以往将一些从古籍中辑录的文本当作浙江上古时期的原始歌谣和神话传说,并将其视为浙江文学的两大源头。然而,前者中有的是从楚地流传过来的时代特征不明的歌谣,有的是汉人仿楚辞体为书中人物代拟的诗赋,并不是浙江上古时期的原始歌... 学界以往将一些从古籍中辑录的文本当作浙江上古时期的原始歌谣和神话传说,并将其视为浙江文学的两大源头。然而,前者中有的是从楚地流传过来的时代特征不明的歌谣,有的是汉人仿楚辞体为书中人物代拟的诗赋,并不是浙江上古时期的原始歌谣;后者则大多是从中原发端的大禹神话在越地的延伸和衍生。作为中国地域文学中比较晚起的一个分支,吴越文学事实上并不是在先越文化的基础上产生的,而是在吴越文化接受楚文化和中原文化影响进而逐渐汉化的过程中形成的。而其地域特色的彰显,则有赖于作者的在地书写实践和对地域文化主体性的发掘。就文本形态而言,吴越文学发轫于汉初吴人辞赋,是南北文学交汇融合的产物。而东汉时期出自越地的一批文人著述,尤其是《吴越春秋》,则更加充分地吸收融合了南北两大文学传统,形成了自己独特的文学语言。这些作品通过书写吴越历史传奇,展现了吴越文化的主体性,是吴越文学初步成形的一个标志。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吴越文学 原始歌谣 神话传说 文化融合 在地书写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流寓文人的离散心理与边疆风物书写——以《粤西诗载》为中心
3
作者 张啸 吕忠山 《原生态民族文化学刊》 北大核心 2025年第4期55-65,154,共12页
清代《粤西诗载》作为边疆文学经典,系统收录了流寓文人的诗作,为考察边疆风物叙事与中华民族共同体建构提供了关键文本。广西地域奇特的自然环境和人文环境让这些流寓作家产生不同于中原地区的离散心理,流寓作家通过诗歌把这种离散心... 清代《粤西诗载》作为边疆文学经典,系统收录了流寓文人的诗作,为考察边疆风物叙事与中华民族共同体建构提供了关键文本。广西地域奇特的自然环境和人文环境让这些流寓作家产生不同于中原地区的离散心理,流寓作家通过诗歌把这种离散心理表达出来,构成广西的风物书写。流寓文人关于广西自然环境和人文环境的描绘也为后人了解古代广西风物和诗人自身的心路历程提供了窗口。流寓带来的离散,对广西在文学、地域文化和民族融合方面具有重要的意义,它既是中华民族“多元一体”格局的文学见证,也是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路径之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粤西诗载 流寓文人 离散心理 风物书写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不美为美”:从出土文献论先秦儒家“美”的建构——以“郭店简”与“上博简”为中心的讨论
4
作者 曾振宇 林蕴臻 《齐鲁学刊》 北大核心 2025年第3期5-17,共13页
“美”贯穿“由巫入礼”的全过程,体现“连续性”的思想形态,是建构先秦思想文化谱系的核心观念。然“郭店简”与“上博简”等出土文献中的“美”思想,学界鲜有论述。以《天子建州》“不美为美”“美为不美”的论说为切入点,儒简所论“... “美”贯穿“由巫入礼”的全过程,体现“连续性”的思想形态,是建构先秦思想文化谱系的核心观念。然“郭店简”与“上博简”等出土文献中的“美”思想,学界鲜有论述。以《天子建州》“不美为美”“美为不美”的论说为切入点,儒简所论“美”呈现三个维度的意涵:其一从自然之维看,“美”指美质,表示真情实感的流露与依循天道的顺物。简文以“阴阳”同“文武”对照指示美的发生逻辑在于天道,说明“不美为美”是以推崇本然无饰的自然美体现反本修古的思想。其二,从人道之维看,“美”指文质中道、尚文尚质的人文美,遵循“体其义而节文”的美的规律说明“美”依境而生的非现成性。其三,从价值之维看,“美”是人性能力的完满显现,美感是具有悦乐特性的道德情感。简文围绕“义”的价值判断论证美善关系,强调人格的善与人格的美存在差异,礼乐是实现“美善合一”的进路,君子人格代表“美善合一”的最终达成。通过与孔孟论说相较,儒简思想的过渡性及先秦儒家“美”思想转承的真实面貌可以逐步展现。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郭店简 上博简 礼乐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影响疆岳驴人工授精情期受胎率的因素分析
5
作者 张国庭 王琼 +8 位作者 托乎提·阿及德 阿米那木·买买提 肉孜·吐鲁甫 依布热依木·吾布力 帕热哈提江·吾甫尔 努尔尼萨·莫拉尼孜 阿布来提·苏来曼 阿力木·艾买提尼亚孜 肖海霞 《草食家畜》 2025年第3期1-5,共5页
【目的】旨在探寻一种经济、高效、合理的人工授精方法,以提高疆岳驴的情期受胎率,试验针对影响疆岳驴人工授精情期受胎率的关键因素进行了研究分析。【方法】以疆岳驴繁殖母驴为研究对象,着重分析发情期内授精次数、末次输精与排卵时... 【目的】旨在探寻一种经济、高效、合理的人工授精方法,以提高疆岳驴的情期受胎率,试验针对影响疆岳驴人工授精情期受胎率的关键因素进行了研究分析。【方法】以疆岳驴繁殖母驴为研究对象,着重分析发情期内授精次数、末次输精与排卵时间间隔、授精剂量及稀释液种类四个关键因素对情期受胎率的影响。【结果】人工授精1次的情期受胎率极显著低于人工授精2—7次的情期受胎率(P<0.01);排卵后末次人工授精距离排卵时间间隔0—24 h的情期受胎率显著低于排卵前末次人工授精距离排卵的时间间隔为24—48 h的情期受胎率(P<0.05);1 mL原精液子宫角细管授精的情期受胎率极显著低于5 mL原精液子宫体授精的情期受胎率(P<0.01)。【结论】在一个发情期内,进行2—7次人工授精,排卵前末次人工授精距离排卵的时间间隔为24—48 h,以及输入较多的精子数等措施均可提高疆岳驴繁殖母驴的情期受胎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疆岳驴 人工授精 情期受胎率 授精次数 授精间隔时间 授精剂量 稀释液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淬火-预拉伸过程中铝厚板残余应力的演变规律
6
作者 秦国华 姜耀 +2 位作者 林锋 王华敏 郭瑞超 《中国有色金属学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6期1967-1978,共12页
在飞机结构件加工过程中,铝合金厚板内的残余应力会使其产生变形,导致飞机结构件无法满足加工精度要求。为此,通过研究淬火-拉伸有限元仿真关键技术,建立了淬火仿真与预拉伸仿真方法。结果表明,淬火应力在分布趋势和幅值大小方面,仿真... 在飞机结构件加工过程中,铝合金厚板内的残余应力会使其产生变形,导致飞机结构件无法满足加工精度要求。为此,通过研究淬火-拉伸有限元仿真关键技术,建立了淬火仿真与预拉伸仿真方法。结果表明,淬火应力在分布趋势和幅值大小方面,仿真值均与实验值都非常吻合,最大相对误差只有10%左右。然后将板材离散为若干层,依据淬火残余应力及拉伸所产生的尺寸变化率,推导出各层屈服极限及弹性模量的变化,分析材料非均匀性对残余应力的影响规律。对50mm厚的淬火铝合金板材进行预拉伸仿真分析时发现,残余应力的仿真结果与实验测量数据呈现相同的分布特征。最后,通过对不同厚度的铝厚板进行淬火-拉伸仿真,揭示不同铝厚板内残余应力的变化规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7075铝合金 淬火-预拉伸 拉伸率 残余应力 消除效果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贡山三尖杉的新名称(Cephalotaxus talonensis Cheng et Feng ex S.G.Lu et X.D.Lang)及分类地位(英文) 被引量:1
7
作者 郎学东 苏建荣 陆树刚 《植物研究》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3年第1期4-6,共3页
提议贡山三尖杉的新名称Cephalotaxus talonensis Cheng et Feng ex S.G.Lu et X.D.Lang替代不合法的旧名称Cephalotaxus lanceolata K.M.Feng in Cheng et al.(晚出同名)。对比贡山三尖杉和三尖杉Cephalotaxus fortunei Hooker的模式... 提议贡山三尖杉的新名称Cephalotaxus talonensis Cheng et Feng ex S.G.Lu et X.D.Lang替代不合法的旧名称Cephalotaxus lanceolata K.M.Feng in Cheng et al.(晚出同名)。对比贡山三尖杉和三尖杉Cephalotaxus fortunei Hooker的模式标本和自然生长状态下的叶片形态,支持将贡山三尖杉处理为种的等级,不赞同Silba(1990)将贡山三尖杉降为三尖杉的变种[Cephalotaxus fortunei Hooker var.lanceolata(Feng)Silba]。文中提供4幅参照图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三尖杉科 Cephalotaxus talonensis Cheng ET feng EX S G LU ET X D Lang 新名称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越窑遗址出土青瓷的物化组成与制备工艺的对比研究
8
作者 赵可心 王芬 +4 位作者 罗晨琛 朱建锋 任肇 王莹 王甜 《中国陶瓷》 北大核心 2025年第4期56-66,共11页
为揭示晋代先越窑和唐五代越窑出土青瓷制备工艺的异同,采用超景深光学显微镜、X射线荧光光谱仪、色度仪、紫外–可见–近红外分光光度计和X射线光电子能谱仪,对比分析了晋代与唐五代越窑青瓷胎釉的微观结构、化学组成、釉中着色元素价... 为揭示晋代先越窑和唐五代越窑出土青瓷制备工艺的异同,采用超景深光学显微镜、X射线荧光光谱仪、色度仪、紫外–可见–近红外分光光度计和X射线光电子能谱仪,对比分析了晋代与唐五代越窑青瓷胎釉的微观结构、化学组成、釉中着色元素价态及配位,揭示了晋代与唐五代青瓷胎釉的原料特征与釉面呈色的异同。研究结果表明:(1)晋代青瓷胎中呈色元素Ti、Fe含量比唐五代的高,这是导致前者胎色灰黄而后者胎色为浅灰的一个原因。(2)二者釉中Ca含量均较高(12.0~16.4 wt%),属于高钙釉,同时唐五代釉中P、Mg元素含量比晋代的高,这说明唐五代时期可能广泛使用了草木灰作为助熔剂。(3)晋代青瓷呈黄绿色,唐代青瓷呈青偏黄色,五代青瓷呈绿色,是由于晋代,唐代和五代釉中的Fe^(2+)含量依次升高,致使釉色中绿色占比依次升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越窑遗址 青瓷 化学组成 微观结构 原料特征 釉呈色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不同贮藏温度下鲜切芋艿的品质变化及其货架期预测模型
9
作者 陈琳 连伊阳 +5 位作者 陈琳琳 章敏 朱志远 陈炳智 傅海庆 江玉姬 《陕西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北大核心 2025年第3期21-31,共11页
为改善鲜切芋艿贮藏期间的感官品质,以永定‘六月红'芋艿为试材,探究不同贮藏温度对L-抗坏血酸(L-ascorbic acid,AA)联合超声(ultrasound,US)处理鲜切芋艿品质及货架期的影响。采用质量分数2%的AA溶液浸泡试材15min后,进行US处理,... 为改善鲜切芋艿贮藏期间的感官品质,以永定‘六月红'芋艿为试材,探究不同贮藏温度对L-抗坏血酸(L-ascorbic acid,AA)联合超声(ultrasound,US)处理鲜切芋艿品质及货架期的影响。采用质量分数2%的AA溶液浸泡试材15min后,进行US处理,分析贮藏期间4个不同贮藏温度(4、9、15、25℃)对处理鲜切芋艿品质的影响,并据此建立鲜切芋艿的货架期预测模型。结果表明:经AA联合US处理的鲜切芋艿在4℃低温下能明显延缓品质劣变,主要体现在抑制褐变度和失重率增加,减缓硬度和pH值下降,保持细胞膜完整性和较高的感官评分,延长贮藏期等方面。通过动力学模型结合Arrhenius方程对芋艿货架期进行预测,其实测值与预测值之间的相对误差均在±10%以内,所建模型可有效预测鲜切芋艿在4~25℃温度范围内的货架期。综上,经AA联合US处理后的鲜切芋劳最佳贮藏温度为4℃,其在该条件下的货架期为20d,研究结果为鲜切芋艿的贮藏保鲜和销售提供了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六月红’芋艿 L-抗坏血酸 超声 贮藏品质 货架期预测模型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含凤香型白酒广式香肠风干期挥发性风味物质变化研究
10
作者 聂鑫 王淇玲 +5 位作者 陈泓帆 谢姝瑶 宋川 敖宗华 曾天志 沈才洪 《中国调味品》 北大核心 2025年第2期121-126,161,共7页
为探究含凤香型白酒广式香肠风干过程中挥发性风味物质的变化,该研究在制作香肠时添加凤香型白酒,通过气相色谱-质谱联用技术(gas chromatography-mass spectrometry,GC-MS)检测不同风干时间(0,2,4,7 d)的含凤香型白酒广式香肠挥发性风... 为探究含凤香型白酒广式香肠风干过程中挥发性风味物质的变化,该研究在制作香肠时添加凤香型白酒,通过气相色谱-质谱联用技术(gas chromatography-mass spectrometry,GC-MS)检测不同风干时间(0,2,4,7 d)的含凤香型白酒广式香肠挥发性风味物质并进行多元统计分析。结果表明,风干过程中含凤香型白酒广式香肠挥发性风味物质发生了显著变化,且不同风干时间香肠挥发性风味物质差异显著。相对气味活度值(relative odor activity value,ROAV)分析表明,2-甲基丁酸乙酯、3-甲基丁酸乙酯、己酸乙酯和丁酸乙酯是含凤香型白酒广式香肠中的关键挥发性香气成分。添加凤香型白酒有助于广式香肠风干期风味物质的形成,可丰富风味物质的种类,提高广式香肠的品质。该研究为广式香肠风味的提升提供了一定的理论支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凤香型白酒 广式香肠 风干期 气相色谱-质谱联用技术(GC-MS) 挥发性风味物质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杏蒸馏酒蒸馏工艺优化及其挥发性风味物质分析
11
作者 刘玉 林静 +4 位作者 范国元 张雯 乔丹 曹颖 张珍珍 《中国酿造》 北大核心 2025年第3期148-155,共8页
以新疆‘丰园红’杏为原料制备杏蒸馏酒,通过单因素试验和正交试验优化其蒸馏工艺,采用顶空固相微萃取(HS-SPME)结合气质联用(GC-MS)技术分析‘丰园红’杏蒸馏酒挥发性风味物质,并基于气味活度值(OAV)筛选关键香气物质。结果显示,最佳... 以新疆‘丰园红’杏为原料制备杏蒸馏酒,通过单因素试验和正交试验优化其蒸馏工艺,采用顶空固相微萃取(HS-SPME)结合气质联用(GC-MS)技术分析‘丰园红’杏蒸馏酒挥发性风味物质,并基于气味活度值(OAV)筛选关键香气物质。结果显示,最佳蒸馏工艺为预热温度74℃,预热时间9 min,去除酒头6%、酒尾30%。在此优化工艺条件下,‘丰园红’杏蒸馏酒的模糊数学感官评分为83.05分。‘丰园红’杏蒸馏酒共检出60种挥发性香气物质,包括醇类8种、醛类4种、酯类21种、萜烯类11种、酮类4种、其他类12种。共筛选出关键香气物质(OAV>1)27种,主要为芳樟醇、辛酸乙酯、α-松油醇、(E)-β-罗勒烯、乙酸异丁酯、β-紫罗酮、对薄荷-1,3,8-三烯、正丁醇、己酸甲酯、辛酸异戊酯、苯甲酸乙酯、乙酸异戊酯、2-甲基丁酸乙酯、丁酸乙酯等化合物。‘丰园红’杏蒸馏酒酒香宜人、口感平衡,香气化合物种类丰富。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丰园红’杏 蒸馏酒 蒸馏工艺优化 挥发性风味物质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从王莽作乐看两汉雅乐的价值取向
12
作者 刘颖 《南京艺术学院学报(音乐与表演版)》 北大核心 2025年第1期29-35,I0002,共8页
受传统史观的影响,王莽的雅乐制作长期被忽视甚至抹黑。实际上,王莽制乐是两汉之交礼乐文化建设的一环,在西汉至东汉雅乐价值取向的流变中较为特殊。首先,王莽的音乐制作从理论的建设、政治伦理意义的建构、乐舞的改革与实践三个维度展... 受传统史观的影响,王莽的雅乐制作长期被忽视甚至抹黑。实际上,王莽制乐是两汉之交礼乐文化建设的一环,在西汉至东汉雅乐价值取向的流变中较为特殊。首先,王莽的音乐制作从理论的建设、政治伦理意义的建构、乐舞的改革与实践三个维度展开,将乐教真正提升到国家政治的层面。其次,王莽作乐与其对于郊祀、宗祀两大国家祭典的建设有密切的关系,礼乐复古的成功为王莽篡位铺下了坦途,但对稽古的狂热最终又导向他政治的失败,他的音乐制作也随之成为历史的尘埃。王莽作乐对于西汉儒家复古思潮的迎合、西汉帝王与士人的雅乐观存在的矛盾的化解,以及对东汉雅乐的潜在影响,使其在两汉雅乐的发展中起到不容忽视的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王莽 乐经 礼仪 雅乐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知识史视角下《丰豫庄本书》的成书过程考察——以道光十一年至道光十四年为中心
13
作者 张子斌 夏如兵 《古今农业》 2025年第1期104-111,共8页
潘曾沂自道光八年(1828)开始编著《丰豫庄本书》,直至道光三十年(1850)方才完成。据刊刻时间显示,自道光八年家刻本《课农区种法直讲三十二条》率先刊行后,其他篇章的创作多集中于道光十四年(1834)。但从知识史的视角来看,农书的创作是... 潘曾沂自道光八年(1828)开始编著《丰豫庄本书》,直至道光三十年(1850)方才完成。据刊刻时间显示,自道光八年家刻本《课农区种法直讲三十二条》率先刊行后,其他篇章的创作多集中于道光十四年(1834)。但从知识史的视角来看,农书的创作是一个动态的过程。通过《丰豫庄本书》多个版本的比对以及信札与诗文集的考察,道光十一年至道光十四年是潘曾沂重要的创作阶段。其中《课农种粟法》为道光十一年、十二年潘曾沂据种粟经验所作,经陆我嵩传播后见于邓琛刊《区田法》;《柜田图》篇参考《农政全书》,作于道光十三年;道光十四年诸篇则多为响应林则徐倡议而作。透过潘曾沂道光十一年至十四年的农书创作过程,亦可窥见《丰豫庄本书》知识体系的生成构建。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潘曾沂 《潘丰豫庄本书》 区田法 知识史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UPLC-Q-TOF-MS鉴定玉屏风散入血成分
14
作者 黄福满 宋亚军 +4 位作者 左童文 李琳 郑云枫 郑劼 洪敏 《南京中医药大学学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5期637-651,共15页
目的利用超高效液相色谱-四极杆-飞行时间串联质谱(UPLC-Q-TOF-MS)技术,分析玉屏风散乙醇提取物的入血成分,为玉屏风散的药效物质研究提供参考。方法雄性BALB/c小鼠灌胃给予玉屏风散乙醇提取物(6.5 g·kg^(-1)),收集给药前(0 h)和... 目的利用超高效液相色谱-四极杆-飞行时间串联质谱(UPLC-Q-TOF-MS)技术,分析玉屏风散乙醇提取物的入血成分,为玉屏风散的药效物质研究提供参考。方法雄性BALB/c小鼠灌胃给予玉屏风散乙醇提取物(6.5 g·kg^(-1)),收集给药前(0 h)和给药后1、2、4、6、8、12 h的血浆样品,采用UPLC-Q-TOF-MS技术分析并鉴定吸收入血的成分。结果共鉴定出玉屏风散乙醇提物中的73个化学成分,并在所有血浆样品中共鉴定出26个入血成分。入血成分中11个成分来自防风,15个成分来自黄芪。结论较全面地分析玉屏风散乙醇提取物的化学成分和入血成分,为进一步阐明玉屏风散的药效物质基础及作用机制提供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玉屏风散 乙醇提物 超高效液相色谱-四极杆-飞行时间串联质谱法 成分鉴定 入血成分 防风 黄芪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宋儒王说墓志疑案考——兼谈墓志作为“地方文献”的史料价值
15
作者 张亦冰 《浙江社会科学》 北大核心 2025年第7期144-154,160,共12页
墓志是中国古代历史研究的重要资料。学者利用墓志时,主要着眼于其内容的史料价值以及作为文本和葬具的形成过程,关注墓志形成与刊刻年代的人物史事,但较少将墓志视作“地方文献”,探讨其发现、典藏、流传与地域社会文化的关联。本文聚... 墓志是中国古代历史研究的重要资料。学者利用墓志时,主要着眼于其内容的史料价值以及作为文本和葬具的形成过程,关注墓志形成与刊刻年代的人物史事,但较少将墓志视作“地方文献”,探讨其发现、典藏、流传与地域社会文化的关联。本文聚焦北宋鄞县儒士王说墓志拓片与宗谱录文之间的文字差异,通过梳理墓志发现与流传过程,推断文本差异的成因及与地方文献的关系。王说墓志谱本、拓本等不同“版本”的出现,源于晚清王说墓盗掘案的诉讼波折与舆论风潮。墓志原石被毁后,内容不完整的录文抄件流传于世,而宁波地方士绅编纂乡邦文献与整理乡贤掌故,王氏后裔为宗族建设而编纂族谱,金石藏家传布与收藏拓片,均不同程度地利用墓志录文,从而影响了族谱、方志及石刻拓片的面貌。本研究意在说明,学者除了以墓志校订明清地方文献、爬梳宋元史事外,还应重视墓志史料本身的“地方性”,即将其发现、典藏、流传置于地域社会环境中,思考文献生成与流传同宗族建设、地方文化传统构建的密切关联。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墓志 地方文献 地域社会 宋代 王说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对应与层次:粤语东莞企石话的小称变调
16
作者 刘燕婷 武大真 《语言科学》 北大核心 2025年第4期402-412,共11页
东莞市企石镇的粤语(下称"企石话")存在35和55两种小称变调,二者不论在语音形式还是语法功能上,都和广州话、东莞莞城话的35和55变调无甚差别。然而,就辖词范围而言,企石话的小称变调却跟广州话、莞城话均有较大不同。文章首... 东莞市企石镇的粤语(下称"企石话")存在35和55两种小称变调,二者不论在语音形式还是语法功能上,都和广州话、东莞莞城话的35和55变调无甚差别。然而,就辖词范围而言,企石话的小称变调却跟广州话、莞城话均有较大不同。文章首先梳理企石话的小称变调跟广州话、莞城话的对应情况,其后结合企石话内部以及东莞各地方言的事实,论证当地的35和55变调大致分属两个不同的层次。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东莞粤语 小称变调 方言比较 历史层次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从《金阊名园图》论16世纪中叶江南园林艺术特征
17
作者 庞世源 黄晓 《风景园林》 北大核心 2025年第5期133-140,共8页
【目的】16世纪中叶是明中后期江南私家造园转型的关键节点,但学界对当时园林的典型艺术特征尚未展开进一步讨论。文徵明《金阊名园图》描绘的徐封园(后称紫芝园)是16世纪中叶新建江南园林的代表,对其展开案例研究有助于获取佐证明中后... 【目的】16世纪中叶是明中后期江南私家造园转型的关键节点,但学界对当时园林的典型艺术特征尚未展开进一步讨论。文徵明《金阊名园图》描绘的徐封园(后称紫芝园)是16世纪中叶新建江南园林的代表,对其展开案例研究有助于获取佐证明中后期造园转型的论据,梳理和归纳假山、水体、植物和建筑等造园要素发生的具体变化。【方法】基于图文互证的研究方法对《金阊名园图》所绘园林进行复原,阐析此图展示的造园要素及设计手法,并与16世纪中叶前后其他明代江南园林进行比较,探寻明嘉靖以降造园转型的主要趋势。【结果】《金阊名园图》描绘的徐封园以奢丽风格和社交功能而著称,园内假山、水体、植物和建筑等造园要素既存在异于16世纪中叶以前传统文人园林的特征,也有顺接16世纪中叶至17世纪初造园全盛时期设计语言的现象。【结论】徐封园的局部平面复原与造园要素分析揭示了明嘉靖以降造园转型的2个主要趋势:叠山、理水的程式运用表明江南地区的造园者历经长期探索后逐渐确立广受认可并广泛运用的设计范式;植物、建筑的功能转变源自商品经济推动下园林社交功能的强化。16世纪中叶江南私家造园转型源自社会演变与艺术发展的共同作用,推动该时期江南私家园林的个案研究上升到群像调查,有助于宏观把握明中后期江南造园艺术的时代特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国传统园林 江南园林 明中后期 园林复原 图文互证 造园要素 徐封园 紫芝园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逻辑分析外衣下“负的方法”——冯友兰逻辑分析法探析
18
作者 苏培君 《安徽大学学报(哲社版)》 北大核心 2025年第4期1-9,共9页
逻辑分析法本是维也纳学派用来拒斥形而上学的方法,但冯友兰在进入“新理学”视域后,却将其视作重建“真正形而上学”体系的工具。这种方向上的转变,使得冯友兰在维也纳学派的理论基础上,对逻辑分析法的对象和性质作出了一种全新的解读... 逻辑分析法本是维也纳学派用来拒斥形而上学的方法,但冯友兰在进入“新理学”视域后,却将其视作重建“真正形而上学”体系的工具。这种方向上的转变,使得冯友兰在维也纳学派的理论基础上,对逻辑分析法的对象和性质作出了一种全新的解读。遗憾的是,冯友兰在运用这种改造后的逻辑分析法建构“真正形而上学”的命题时,只关注他所构建的命题在形式上是否合乎“真正形而上学”所具有的“空灵”之标准,忽视了命题的推导过程,从而导致他最终无法仅依靠这种新的意义上的逻辑分析法实现其重建“真正形而上学”或“新理学”哲学体系的目标。事实上,冯友兰在建构“新理学”哲学体系的过程中,不自觉地给“负的方法”加上了一个逻辑分析的外衣,即他表面上运用的是改造后的逻辑分析法,但实际上运用的却是一种源自道家、禅宗的思想方法——“负的方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冯友兰 逻辑分析法 “真正形而上学” “负的方法”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融合可拓语义与参数化数字设计的雷锋文化图纹研究
19
作者 郜红合 戴维 《包装工程》 北大核心 2025年第16期401-410,438,共11页
目的探究雷锋文化图纹设计过程中文化内涵的合理表达,提高雷锋文化图纹在设计衍生中的设计效率与多样性表现,实现雷锋文化图纹设计的科技化、逻辑化与创新化。方法采用可拓学理论作为研究框架,通过解析雷锋文化图纹的语义内涵,建立可拓... 目的探究雷锋文化图纹设计过程中文化内涵的合理表达,提高雷锋文化图纹在设计衍生中的设计效率与多样性表现,实现雷锋文化图纹设计的科技化、逻辑化与创新化。方法采用可拓学理论作为研究框架,通过解析雷锋文化图纹的语义内涵,建立可拓语义基元模型。使用可拓语义分析法对图纹基元的语义词汇进行量化分析,得出图纹语义词汇的可拓区间。对可拓语义词汇进行图解分析与评估,得到可拓设计区间的优质图解。应用python语言进行图像处理、参数调整、生成优化设计方案。结果实例表明,该方法作为析出知识指导设计实践,能够在相关设计实践中得到合理利用。结论该方法能够科学、客观地提取雷锋文化图纹设计因素,有效提升了精准度与优度,为雷锋文化图纹设计衍生及应用提供了可借鉴的理论指导和设计方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可拓学 语义分析 参数化 雷锋文化图纹 设计应用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从“摆平”到“规则之治”:社会矛盾纠纷治理的制度化转向与嵌入性审视
20
作者 庞尚尚 《天津行政学院学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1期66-74,共9页
制度化本质上是规则之治,实现制度化治理是当下我国推动社会治理现代化的重要议题。对于社会矛盾纠纷治理的制度化转向,现有研究尚侧重于整体、宏观向的考察,既缺少对制度化转向具体表现形态的梳理,也忽视了制度化转向在宏观制度环境中... 制度化本质上是规则之治,实现制度化治理是当下我国推动社会治理现代化的重要议题。对于社会矛盾纠纷治理的制度化转向,现有研究尚侧重于整体、宏观向的考察,既缺少对制度化转向具体表现形态的梳理,也忽视了制度化转向在宏观制度环境中的嵌入性问题。X市A区矛调中心的治理实践在“结构—机制—行动”三个维度呈现了社会矛盾纠纷治理的制度化转向,具体表现为治理结构的一体化、治理机制的程序化与治理行动的规范化。从制度嵌入性的视角来看,这一制度化转向受到群众路线、政治压力与监督问责等宏观制度环境的影响,须不断调适优化。这表明,对社会矛盾纠纷治理的制度化转向的关注不应仅停留在制度建构这一层面,还应当将注意力适时放在影响制度存续与绩效产生的宏观制度环境上。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矛盾纠纷治理 矛调中心 枫桥经验 社会治理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60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