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35篇文章
< 1 2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马铃薯疮痂病菌中2个3-酮脂酰ACP合成酶Ⅲ的鉴定
1
作者 马建荣 余永红 +1 位作者 张源寅 张文彬 《西南农业学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5期1079-1087,共9页
【目的】马铃薯疮痂病菌(Streptomyces scabies)是引起马铃薯疮痂病的主要病原菌,研究其脂肪酸合成起始机制,可为开发马铃薯疮痂病高效绿色防控奠定理论基础。【方法】利用生物信息学方法找到S.scabies基因组中3-酮脂酰ACP合成酶Ⅲ(FabH... 【目的】马铃薯疮痂病菌(Streptomyces scabies)是引起马铃薯疮痂病的主要病原菌,研究其脂肪酸合成起始机制,可为开发马铃薯疮痂病高效绿色防控奠定理论基础。【方法】利用生物信息学方法找到S.scabies基因组中3-酮脂酰ACP合成酶Ⅲ(FabH)同源蛋白Sc FabH,并进行序列比对分析;Sc fabH基因异体遗传互补茄科雷尔氏菌fabH突变株RsmH,并分析互补株的生长表型与脂肪酸组分;体外重建脂肪酸合成反应,并验证Sc FabH的催化活性;对不同细菌来源的3-酮脂酰ACP合成酶Ⅲ构建进化树。【结果】尽管S.scabies基因组标注了4个FabH,但仅Sc FabH1与已报道的FabH具有较高的序列一致性,只有Sc FabH1和Sc FabH2具有保守的催化活性位点(Cys-His-Asn);异体遗传互补实验证实,只有Sc fabH1和Sc fabH2能恢复RsmH菌株的正常生长,但2个互补株的脂肪酸组成有明显差异;体外试验也证实Sc FabH1和Sc FabH2都具有催化活性,但二者对底物选择性有差异;进化树分析显示Sc FabH1和Sc FabH2处于不同的进化分支,推测Sc FabH1在脂肪酸合成过程中发挥关键作用,而Sc FabH2可能参与次级代谢过程。【结论】在S.scabies基因组中鉴定出2个具有催化活性的3-酮脂酰ACP合成酶Ⅲ(FabH),而Sc FabH2为首次报道,其生物学功能还有待深入研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Streptomyces scabies 肪酸合成 3-ACP合成酶Ⅲ(FabH)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油桐β-酮脂酰-CoA合成酶(KCS)基因的克隆与序列分析 被引量:4
2
作者 周俊琴 谭晓风 +1 位作者 刘美兰 龙洪旭 《经济林研究》 北大核心 2013年第4期52-57,共6页
为给油桐β-酮脂酰-CoA合成酶基因(KCS)结构和功能的研究提供参考,以油桐种子为材料,根据油桐转录组测序分析结果设计引物,利用RT-PCR技术克隆KCS基因,并进行了序列分析。获得了1条KCS基因的全长cDNA,命名为Vf_KCS。KCS基因的CDS长度为1... 为给油桐β-酮脂酰-CoA合成酶基因(KCS)结构和功能的研究提供参考,以油桐种子为材料,根据油桐转录组测序分析结果设计引物,利用RT-PCR技术克隆KCS基因,并进行了序列分析。获得了1条KCS基因的全长cDNA,命名为Vf_KCS。KCS基因的CDS长度为1 338 bp,编码446个氨基酸。该基因编码的蛋白质具有3个酶活性位点、6个产物结合位点、5个丙二酰-CoA结合位点和多个二聚体形成位点;Vf_KCS有2个明显的跨膜螺旋拓扑结构和3个疑似跨膜螺旋拓扑结构;二级结构主要由α-螺旋、β-折叠和不规则卷曲构成,该蛋白为亲水性蛋白。Vf_KCS编码的氨基酸序列与其它物种的KCS氨基酸序列具有较高的相似性,其中与葡萄的KCS基因相似度最高达89.69%,与其它植物的KCS基因所编码的氨基酸同源性大多在80%以上。进化树分析结果表明,Vf_KCS与拟南芥亲缘关系最为接近。预测分析结果表明,该酶有高度保守的催化区域。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油桐 β--coa合成酶 Vf_KCS 生物信息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五个3-酮脂酰ACP合成酶同源蛋白的功能鉴定 被引量:4
3
作者 马金成 邓丽婷 +2 位作者 童文华 朱磊 王海洪 《生物化学与生物物理进展》 SCIE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4年第9期887-895,共9页
大肠杆菌的FabB和FabF均具有长链3-酮基脂酰ACP合成酶活性.除参与长链饱和脂酰链的延伸外,FabB还是合成不饱和脂肪酸的关键酶之一,参与不饱和脂酰ACP的从头合成,最终生成顺-9-十六烯脂酰ACP.而FabF只能将顺-9-十六烯脂酰ACP延伸为顺-11... 大肠杆菌的FabB和FabF均具有长链3-酮基脂酰ACP合成酶活性.除参与长链饱和脂酰链的延伸外,FabB还是合成不饱和脂肪酸的关键酶之一,参与不饱和脂酰ACP的从头合成,最终生成顺-9-十六烯脂酰ACP.而FabF只能将顺-9-十六烯脂酰ACP延伸为顺-11-十八烯脂酰ACP,不参与不饱和脂酰ACP的从头合成.有研究表明,粪肠球菌、乳酸乳球菌、丙酮丁醇梭菌和茄科雷尔氏菌等细菌的FabF同源蛋白,具有类似大肠杆菌FabB和FabF的双功能.为证实该现象是否普遍存在,本研究选取了枯草芽孢杆菌BsfabF、中华苜蓿根瘤菌SmfabF、霍乱弧菌VcfabF、铜绿假单胞菌PafabF1和PafabF2 5个同源基因进行功能鉴定,体外酶学分析表明,5个FabF同源蛋白均具有长链3-酮基脂酰ACP合成酶活性,异体互补大肠杆菌CL28的脂肪酸组分分析显示,SmfabF、VcfabF、PafabF1和PafabF2具有3-酮脂酰ACP合成酶Ⅱ(FabF)活性,遗传互补大肠杆菌温度敏感突变株CY242和CY244的研究显示,仅有PafabF2编码的蛋白拥有3-酮脂酰ACP合成酶Ⅰ(FabB)活性,能互补大肠杆菌fabB的突变.这表明不是所有的FabF同源蛋白均具有3-酮脂酰ACP合成酶Ⅰ和Ⅱ的双重活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细菌肪酸合成 3-ACP合成酶 3-ACP合成酶 遗传互补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不同细菌来源的3-酮脂酰ACP合成酶Ⅲ生物学特性分析 被引量:4
4
作者 余永红 马建荣 +1 位作者 苗馨予 王海洪 《生物化学与生物物理进展》 SCIE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6年第10期1004-1012,共9页
3-酮脂酰ACP合成酶Ⅲ(FabH)是催化细菌脂肪酸合成的起始反应.研究表明,革兰氏阳性细菌FabH对支链脂酰-CoA前体的选择性是其合成支链脂肪酸的关键.但部分革兰氏阴性细菌也产生一定量的支链脂肪酸,其合成机制还不清楚.为此,本研究选取... 3-酮脂酰ACP合成酶Ⅲ(FabH)是催化细菌脂肪酸合成的起始反应.研究表明,革兰氏阳性细菌FabH对支链脂酰-CoA前体的选择性是其合成支链脂肪酸的关键.但部分革兰氏阴性细菌也产生一定量的支链脂肪酸,其合成机制还不清楚.为此,本研究选取了革兰氏阳性细菌枯草芽孢杆菌BsfabH1和BsfabH2、金黄色葡萄球菌SafabH、天蓝色链霉菌ScofabH、革兰氏阴性细菌茄科雷尔氏菌RsfabH、大肠杆菌EcfabH,以及产支链脂肪酸的水稻黄单胞菌XoofabH,共7种fabH同源基因进行生物学特性分析.异体遗传互补茄科雷尔氏菌fabH突变株RsmH,表明这7个基因编码蛋白都具有3-酮脂酰ACP合成酶Ⅲ活性.脂肪酸组成分析显示,4个革兰氏阳性菌fabH和XoofabH互补株类似,均能产生支链脂肪酸,而EcfabH和RsfabH互补株不产生支链脂肪酸,说明XooFabH不同于EcFabH,参与支链脂肪酸合成.体外酶学分析表明,XooFabH与4种革兰氏阳性菌FabH类似,对支链脂酰-CoA有较高的选择,但EcFabH和RsFabH对支链前体活性低.与革兰氏阳性细菌FabH不同,XooFabH对中短链长(C4-C10)脂酰-CoA也具有较高的活性.综合以上结果,不同细菌来源FabH的生物学特性差异明显,FabH能利用支链前体是细菌合成支链脂肪酸的关键因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肪酸合成 3-ACP合成酶 支链肪酸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紫苏β-酮脂酰ACP合成酶基因家族生物信息学分析 被引量:6
5
作者 李璐 梁倩 +2 位作者 安茜 周雅莉 王计平 《山西农业科学》 2017年第3期321-324,共4页
紫苏作为一种新型油料作物,富含多种不饱和脂肪酸,其中,α-亚麻酸含量高达61.2%。β-酮脂酰ACP合成酶在植物脂肪酸合成中起着关键性作用。对紫苏β-酮脂酰ACP合成酶(KAS)基因家族及其编码蛋白进行了详细的生物信息学分析。结果表明,紫苏... 紫苏作为一种新型油料作物,富含多种不饱和脂肪酸,其中,α-亚麻酸含量高达61.2%。β-酮脂酰ACP合成酶在植物脂肪酸合成中起着关键性作用。对紫苏β-酮脂酰ACP合成酶(KAS)基因家族及其编码蛋白进行了详细的生物信息学分析。结果表明,紫苏KAS家族蛋白中,KASⅡ基因编码的氨基酸数最多,KASⅢB最少,均为疏水性脂溶蛋白,无信号肽,推测该家族蛋白为非分泌型蛋白;家族蛋白都含有KAS保守结构域,属于cond-enzymes超蛋白家族,二级结构组成基本相同。系统进化树分析结果表明,紫苏KASⅠ与拟南芥KASⅠ、紫苏KASⅡ与油茶KASⅡ、紫苏KASⅢ与油茶KASⅢ亲缘关系最近,紫苏与油棕、油棕榈KAS酶家族亲缘关系较远。研究结果可为深入探究紫苏脂肪酸合成机制奠定理论基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紫苏 β-ACP合成酶(KAS) 生物信息学分析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刺齿报春苣苔酮脂酰-辅酶A合成酶基因的鉴定及序列分析 被引量:1
6
作者 梁燕妮 覃信梅 陈超杰 《福建农业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9年第5期544-550,共7页
【目的】为进一步探讨刺齿报春苣苔酮脂酰-辅酶A合成酶基因的分子结构和功能,并为刺齿报春苣苔适应极端干旱环境提供分子依据。【方法】总RNA的提取采用改良Trizol法,通过转录组测序获得与刺齿报春苣苔( Primulina spinulosa )抗旱及应... 【目的】为进一步探讨刺齿报春苣苔酮脂酰-辅酶A合成酶基因的分子结构和功能,并为刺齿报春苣苔适应极端干旱环境提供分子依据。【方法】总RNA的提取采用改良Trizol法,通过转录组测序获得与刺齿报春苣苔( Primulina spinulosa )抗旱及应对生物胁迫反应有关的基因:酮脂酰-辅酶A合成酶基因,并运用DNAman、Finder、TMPRED、SWISS-MODEL、NetPhos2.0、SignaIP4.1等软件对序列的开放阅读框(ORF)、编码氨基酸、编码蛋白质等理化特性进行分析,并构建系统发育树。【结果】序列分析结果表明,该基因全长1 935 bp(GenBank登录号为MH543314),开放阅读框(ORF)为1 599 bp,共编码532个氨基酸,编码蛋白质的分子量为59.82 kDa,理论等电点(pI)为9.16,为亲水性蛋白,含7个跨膜区,30个可能的磷酸化位点,1个与查尔酮合成酶家族蛋白相同的保守结构域;它与同科旋蒴苣苔( Dorcoceras hygrometricum, KZV37788)的同源性高达92%,两者在系统进化树上聚为一支。【结论】酮脂酰-辅酶A合成酶基因与刺齿报春苣苔叶表面的蜡质合成有关,对植物的抗旱及应对生物胁迫发挥重要调控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刺齿报春苣苔 -辅酶A合成酶基因 基因序列分析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野油菜黄单胞菌中长链3-酮脂酰ACP合成酶的鉴定 被引量:5
7
作者 董会娟 余永红 +1 位作者 王海洪 马金成 《华南农业大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5年第2期49-54,共6页
【目的】研究野油菜黄单胞菌Xanthomonas campestris 8004基因组中3个标注为3-酮脂酰ACP合成酶的基因Xcfab F1、Xcfab F2和Xcfab B在脂肪酸合成过程中的功能.【方法】将这3个基因分别克隆到表达载体p BAD24M,然后转化大肠埃希菌Escheric... 【目的】研究野油菜黄单胞菌Xanthomonas campestris 8004基因组中3个标注为3-酮脂酰ACP合成酶的基因Xcfab F1、Xcfab F2和Xcfab B在脂肪酸合成过程中的功能.【方法】将这3个基因分别克隆到表达载体p BAD24M,然后转化大肠埃希菌Escherichia coli的fab B和fab F温敏型突变株CY242和CY244,同时利用体外无细胞抽提物酶学分析Fab F1、Fab F2和Fab B蛋白活性.【结果和结论】Xcfab F1和Xcfab B基因分别能遗传互补大肠埃希菌fab F和fab B突变,而Xcfab F2基因则不能互补大肠埃希菌fab F或fab B突变.体外无细胞抽提物酶学分析表明Fab F1和Fab B都能完成辛脂酰-ACP的延伸,但Fab F2则不能完成该酶促反应.Xcfab B基因编码3-酮脂酰ACP合成酶I,Xcfab F1基因编码3-酮脂酰ACP合成酶II,而fab F2基因不参与中长链脂肪酸的合成.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野油菜黄单胞菌 3-ACP合成酶 遗传互补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发菜β-酮脂酰ACP合成酶Ⅱ(FabF)的基因克隆表达与生物信息学分析
8
作者 严奉坤 《宁夏农林科技》 2019年第12期68-71,80,I0012,I0013,共7页
FabF基因编码的β-酮脂酰ACP合成酶Ⅱ是脂肪酸合成循环反应中的关键酶之一。为了解发菜Fab F分子信息,本研究通过设计特异性引物克隆发菜Fab F基因,对Fab F的核苷酸序列及推译的氨基酸序列进行生物信息学分析并进行原核表达。结果表明:... FabF基因编码的β-酮脂酰ACP合成酶Ⅱ是脂肪酸合成循环反应中的关键酶之一。为了解发菜Fab F分子信息,本研究通过设计特异性引物克隆发菜Fab F基因,对Fab F的核苷酸序列及推译的氨基酸序列进行生物信息学分析并进行原核表达。结果表明:①发菜Fab F全长为1251 bp(Gen Bank的登录号为KX421859),氨基酸序列中包含Thr磷酸化位点11个、Tyr磷酸化位点7个、Ser磷酸化位点15个;第72位的赖氨酸(Lys)亲水性最强,第358位的缬氨酸(Val)疏水性最强。②二级结构和三级结构预测结果表明Fab F蛋白主要是由随机卷曲、α螺旋、β折叠和β转角构成。③将Fab F基因在大肠杆菌中表达,得到一个43.9 k D的外源蛋白,对此蛋白进行MALDI-TOF/TOF-MS鉴定,证明该蛋白为Fab F蛋白。研究结果为进一步探索发菜Fab F基因的功能及其在逆境条件下的表达调控和脂肪酸合成途径奠定了基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发菜 β-ACP合成酶 基因克隆 原核表达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油菜脂酰CoA合成酶基因pXT166的鉴定和功能分析 被引量:8
9
作者 朱福各 谭小力 +2 位作者 崇保强 周佳 袁伟伟 《中国油料作物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9年第3期274-278,共5页
长链脂酰CoA合成酶(LACSs)在脂肪酸的合成代谢与分解代谢中起着重要的作用,它把游离脂肪酸活化为脂酰CoA硫酯。pXT166经证实具有编码长链脂酰CoA合成酶活性。本研究通过酵母互补实验验证了pXT166具有LACS的酶活性。分析该基因编码蛋白... 长链脂酰CoA合成酶(LACSs)在脂肪酸的合成代谢与分解代谢中起着重要的作用,它把游离脂肪酸活化为脂酰CoA硫酯。pXT166经证实具有编码长链脂酰CoA合成酶活性。本研究通过酵母互补实验验证了pXT166具有LACS的酶活性。分析该基因编码蛋白的底物偏好性显示,长链饱和脂肪酸是其优先底物。RT-PCR分析表明,在不同油脂含量的油菜品系种子中,授粉后35d,该基因在高含油量的种子中表达更强,表明pXT166参与了油菜种子中油脂的合成,与种籽含油量相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长链coa合成酶 RT—PCR 酵母互补 底物偏好性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粪肠球菌(Enterococcus faecalis)β酮脂酰ACP合成酶Ⅱ同源蛋白功能分析 被引量:3
10
作者 王玉琪 孙益嵘 +1 位作者 陈艺彩 王海洪 《生物化学与生物物理进展》 SCIE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7年第8期844-850,共7页
FabB和FabF是大肠杆菌(Escherichia.coli)脂肪酸合成的关键酶.生物信息学分析显示,粪肠球菌基因组中有2个与大肠杆菌fabF同源的基因:fabF1和fabF2,缺少与fabB同源的基因.用粪肠球菌(Enterococcus faecalis)V583总DNA为模板,PCR扩增fabF1... FabB和FabF是大肠杆菌(Escherichia.coli)脂肪酸合成的关键酶.生物信息学分析显示,粪肠球菌基因组中有2个与大肠杆菌fabF同源的基因:fabF1和fabF2,缺少与fabB同源的基因.用粪肠球菌(Enterococcus faecalis)V583总DNA为模板,PCR扩增fabF1和fabF2基因,以pBAD24为载体,构建了重组质粒pHW13(fabF1)和pHW14(fabF2).体内体外研究显示:fabF1基因能互补大肠杆菌fabB突变,FabF1具有β酮脂酰ACP合成酶Ⅰ(FabB)活性;fabF2能互补大肠杆菌fabF突变,FabF2具有β酮脂酰ACP合成酶Ⅱ(FabF)活性.同时发现粪肠球菌FabF2不同于大肠杆菌FabF,它还拥有微弱β酮脂酰ACP合成酶Ⅰ(FabB)活性,可使大肠杆菌fabB突变株产生少量的不饱和脂肪酸.上述结果表明,FabF类酶(FabF like enzyme)同样可以具有β酮脂酰ACP合成酶Ⅰ(FabB)活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粪肠球菌 FabF同源蛋白 βACP合成酶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红麻酮脂酰辅酶A合成酶(KCS)酵母双杂交诱饵载体构建及自激活检测 被引量:2
11
作者 张高阳 邓接楼 +1 位作者 黄思齐 李德芳 《中国麻业科学》 2018年第2期75-78,共4页
酮脂酰辅酶A合成酶(KCS)是超长链脂肪酸合成过程中的限速酶,参与超长链脂肪酸和蜡质的合成,在植物抗旱和应对生物胁迫反应中发挥重要调控作用。研究采用PCR方法从红麻中(茎皮)分离KCS基因片段,将该基因按正确方式插入酵母双杂交表达质粒... 酮脂酰辅酶A合成酶(KCS)是超长链脂肪酸合成过程中的限速酶,参与超长链脂肪酸和蜡质的合成,在植物抗旱和应对生物胁迫反应中发挥重要调控作用。研究采用PCR方法从红麻中(茎皮)分离KCS基因片段,将该基因按正确方式插入酵母双杂交表达质粒pGBKT7中,酶切鉴定正确后,用PEG/Li Ac方法转化酵母MaV203,经抗性筛选后,用X-Gal对转化酵母进行自激活检测。结果表明,KCS基因的DNA结合结构域与酵母GAL4转录因子的上游激活位点(UAS)结合,可激活报告基因半乳糖苷酶的表达。经删除KCS基因DNA binding区域后重新转化酵母,结果表明,不携带KCS基因DNA binding区域的截短蛋白可以作为诱饵蛋白来研究与之相互作用的蛋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辅酶A合成酶 酵母双杂交 自激活 红麻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恶臭假单胞菌中3-酮脂酰ACP还原酶FabG5是脂肪酸合成关键酶
12
作者 郭剑英 陈博 +4 位作者 李先其 况承伟 王海洪 马建荣 余永红 《生物化学与生物物理进展》 SCIE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9年第10期1002-1011,共10页
3-酮脂酰ACP还原酶(FabG)催化脂肪酸合成中的第一步还原反应,是细菌生长的关键酶之一.恶臭假单胞菌在环境污染治理和工业聚羟基脂肪酸(PHA)的生产中,都具有重要的应用价值.生物信息学分析显示,恶臭假单胞菌基因组编码6个FabG同源蛋白质... 3-酮脂酰ACP还原酶(FabG)催化脂肪酸合成中的第一步还原反应,是细菌生长的关键酶之一.恶臭假单胞菌在环境污染治理和工业聚羟基脂肪酸(PHA)的生产中,都具有重要的应用价值.生物信息学分析显示,恶臭假单胞菌基因组编码6个FabG同源蛋白质,与大肠杆菌FabG相比较,PpFabG5序列相似性最高(76.5%),其他几个PpFabG也都具有较高的序列相似性(约50%).除PpFabG4之外,其他的同源蛋白质都具有催化活性位点和N端辅因子结合位点.为研究恶臭假单胞菌中这6个FabG同源蛋白质的生物学功能,本文进行了异体遗传互补、体外酶学活性分析、体内基因敲除与突变株性状分析等研究.结果显示,只有PpfabG1、PpfabG3、PpfabG5能恢复大肠杆菌fabG温度敏感突变株CL104在42℃时生长,其中PpfabG1互补株生长较弱.而在体外活性检测中,PpFabG1、PpFabG3和PpFabG5在脂肪酸合成起始反应和延伸反应中都具有催化活性,但PpFabG1活性较弱,PpFabG6仅在起始反应中具有催化活性. PpfabG5是恶臭假单胞菌生长的必需基因,不能被敲除,而其他几个PpfabG基因敲除后不影响菌体的生长,突变株的脂肪酸组成与野生菌也无差异.但PpfabG1、PpfabG2敲除后菌体的运动性下降,PpfabG3、PpfabG6突变影响了生物被膜的合成量,而PpfabG4、PpfabG6敲除突变株对H2O2的耐受性增强,表明这些基因具有不同的生理功能,可能在菌体的不同逆境中发挥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恶臭假单胞菌 3-ACP还原酶 肪酸合成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支气管肺发育不良早产儿外周血清5-脂氧合酶激活蛋白、白三烯C4合成酶及半胱氨酰白三烯受体1的表达研究 被引量:3
13
作者 张晓洁 李冰洁 +3 位作者 孙中怡 李淑君 吴升华 陈筱青 《南京医科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9年第3期393-397,共5页
目的:探讨新生儿呼吸窘迫综合征(neonatal respiratory distress syndrome,NRDS)及支气管肺发育不良(bronchopul-monary dysplasia,BPD)患儿血清中5-脂氧合酶激活蛋白(5-lipoxygenase activating protein,FLAP)、白三烯C4合成酶(leukotr... 目的:探讨新生儿呼吸窘迫综合征(neonatal respiratory distress syndrome,NRDS)及支气管肺发育不良(bronchopul-monary dysplasia,BPD)患儿血清中5-脂氧合酶激活蛋白(5-lipoxygenase activating protein,FLAP)、白三烯C4合成酶(leukotriene C4 synthase,LTC4S)及半胱氨酰白三烯受体1(cysteinyl leukotriene receptor 1,CysLTR1)水平变化的意义,旨在寻找BPD早期敏感的生物学指标。方法:收集2015年8月—2017年12月在南京医科大学第一附属医院儿科收治入院的胎龄<37周、出生体重<2 500 g的新生儿病例。待其出院后根据患儿完整住院信息将病例整理为无肺部疾病的早产儿65例(对照组),不合并BPD的NRDS早产儿60例(NRDS组),BPD早产儿49例(BPD组)。采用酶联免疫吸附试验(enzyme-linked immunosorbent assay,ELISA)检测新生儿生后3、7、14 d血清中FLAP、LTC4S、CysLTR1水平。比较3组各时间点各指标的浓度水平,采用方差分析、t检验及卡方检验等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生后3 d BPD组血清FLAP、CysLTR1水平均高于对照组和NRDS组(P均<0.05)。生后7 d BPD组血清FLAP、LTC4S、CysLTR1水平均高于对照组(P均<0.05),BPD组血清FLAP和CysLTR1水平分别高于NRDS组(P <0.05)。生后14 d BPD组仅血清LTC4S水平高于对照组(P <0.05)。结论:生后3 d血清PLAP、CysLTR1水平,生后7 d血清FLAP、LTC4S和CysLTR1水平,生后14 d血清LTC4S水平可作为BPD早期诊断的生物学指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支气管肺发育不良 新生儿呼吸窘迫综合征 5-氧合酶激活蛋白 白三烯C4合成酶 半胱氨白三烯受体1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茄科雷尔氏菌脂酰CoA脱饱和酶和环丙烷脂肪酸合成酶的鉴定 被引量:1
14
作者 董会娟 范志永 +2 位作者 况承伟 李先其 王海洪 《生物化学与生物物理进展》 SCIE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8年第10期1068-1077,共10页
茄科雷尔氏菌(Ralstonia solanacearum)是一种危害严重的土传植物致病菌,其宿主范围广泛,在世界各地严重影响重要经济作物的生产.研究茄科雷尔氏菌的生理特性,探索其致病机理,有利于研发防治青枯病的技术与方法.脂肪酸是细菌细胞重要的... 茄科雷尔氏菌(Ralstonia solanacearum)是一种危害严重的土传植物致病菌,其宿主范围广泛,在世界各地严重影响重要经济作物的生产.研究茄科雷尔氏菌的生理特性,探索其致病机理,有利于研发防治青枯病的技术与方法.脂肪酸是细菌细胞重要的组成物质,但是茄科雷尔氏菌脂肪酸合成的机制尚不清晰.本文以茄科雷尔氏菌GMI1000为材料,鉴定了该菌的脂酰Co A脱饱和酶和环丙烷脂肪酸合成酶,并分析了这两种酶在不饱和脂肪酸和环丙烷脂肪酸合成中的作用.结果显示,茄科雷尔氏菌RSc2450编码脂酰Co A脱饱和酶,参与其不饱和脂肪酸合成,但是该菌还存在其他不饱和脂肪酸合成途径.同时发现在茄科雷尔氏菌编码两个可能的环丙烷脂肪酸合成酶蛋白质中,仅有Cfa1(RSc0776)参与了该菌环丙烷脂肪酸的合成,并在低p H和高渗透压的耐受中起作用.该研究结果为深入研究茄科雷尔氏菌脂肪酸合成代谢特点及致病机理奠定了基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茄科雷尔氏菌 coa脱饱和酶 环丙烷肪酸合成酶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油桐β-酮脂酰-ACP还原酶(KAR)基因的克隆与序列分析
15
作者 刘美兰 谭晓风 +3 位作者 龙洪旭 张琳 周俊琴 王建勇 《江西农业大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3年第5期962-969,共8页
以葡萄桐近成熟种子为材料,根据油桐转录组测序分析结果设计引物,利用RT-PCR技术克隆获得了2条KAR基因的全长cDNA,分别命名为Vf_KAR1和Vf_KAR2(GenBank登录号:KF025646,KF025647)。生物信息学分析结果表明,Vf_KAR1和Vf_KAR2基因的CDS长... 以葡萄桐近成熟种子为材料,根据油桐转录组测序分析结果设计引物,利用RT-PCR技术克隆获得了2条KAR基因的全长cDNA,分别命名为Vf_KAR1和Vf_KAR2(GenBank登录号:KF025646,KF025647)。生物信息学分析结果表明,Vf_KAR1和Vf_KAR2基因的CDS长度分别为993 bp和900 bp,分别编码331个和300个氨基酸;与其它物种的KAR氨基酸序列具有较高的相似性,Vf_KAR1与蓖麻的相似度最高,达82%;Vf_KAR2基因与花生、辣椒的相似度高达76%;2条KAR基因的多肽都含叶绿体转运肽,但是都没有信号肽;Vf_KAR1有1个明显的跨膜螺旋拓扑结构和1个疑似跨膜螺旋拓扑结构,Vf_KAR2有2个疑似的跨膜螺旋拓扑结构;肽链都表现为疏水性,都有典型的活化中心三联体(Ser-Tyr-Lys);三级结构都有典型的Rossmann折叠特征。因此,初步推测Vf_KAR1和Vf_KAR2是油桐β-酮脂酰-ACP还原酶KAR基因家族的两个成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油桐 β--ACP还原酶 Vf_KAR1 Vf_KAR2 生物信息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大肠杆菌3-酮基脂酰ACP还原酶110位天冬酰胺突变后的结构与功能 被引量:1
16
作者 童文华 张文彬 +1 位作者 马金成 王海洪 《中国生物化学与分子生物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2年第8期713-721,共9页
3-酮基脂酰ACP还原酶催化3-酮基脂酰ACP还原为3-羟基脂酰ACP,是细菌脂肪酸合成反应的关键酶之一.为了明确该酶中110位的保守天冬酰胺残基在酶催化活性和酶结构中的作用,本研究采用基因定点突变和蛋白质表达纯化技术,获得了大肠杆菌3-酮... 3-酮基脂酰ACP还原酶催化3-酮基脂酰ACP还原为3-羟基脂酰ACP,是细菌脂肪酸合成反应的关键酶之一.为了明确该酶中110位的保守天冬酰胺残基在酶催化活性和酶结构中的作用,本研究采用基因定点突变和蛋白质表达纯化技术,获得了大肠杆菌3-酮基脂酰ACP还原酶FabG的两个突变蛋白:FabG N110Q和FabG N110L.圆二色谱结果显示,天冬酰胺残基的突变改变了FabG的空间结构,使突变蛋白的α螺旋结构明显增加.以3-酮脂酰ACP为底物的酶活性测定表明,突变蛋白的酶活性均有下降,但残存的酶活性达到了FabG的75%以上.突变蛋白FabG N110Q和FabG N110L具有3-酮基脂酰ACP还原酶的活性,能在体外重建细菌脂肪酸合成反应.对fabG温度敏感突变株的遗传互补分析表明,FabG蛋白110位天冬酰胺突变为谷氨酰胺或亮氨酸后,在一定的条件下仍能互补大肠杆菌的生长.本研究结果提示,FabG 110位的天冬酰胺残基不是参与3-酮基脂酰ACP还原酶催化反应的必需氨基酸,它只是作为结构氨基酸,在维持FabG的空间结构的稳定性方面起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大肠杆菌 FabG 肪酸合成 3-ACP还原酶 结构与功能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利用脂肪酸合成酶为新靶点的筛选模型与platensimycin 被引量:2
17
作者 罗威 顾觉奋 《中国抗生素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8年第6期321-324,332,共5页
本文概述了以β-酮脂酰-ACP合成酶(Fab)为靶点的新型抗生素的开发背景、筛选模型的构建以及最新筛选成果。并对一种很有希望用于临床的Fab抑制剂platensimycin进行了详细介绍。
关键词 β--ACP合成酶 反义RNA 双平板鉴定 耐药菌 PLATENSIMYCIN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鱼腥藻PCC 7120乙酰辅酶A合成酶All0769的缺失降低异形胞频率
18
作者 陈柏楠 余胜超 +2 位作者 袁丽 杨明坤 葛峰 《水生生物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7期1025-1035,共11页
研究鉴定了All0769为鱼腥藻PCC 7120中乙酰辅酶A合成酶,通过CRISPR/Cpf1系统敲除鱼腥藻PCC 7120中的乙酰辅酶A合成酶(由all0769编码),探究了乙酰辅酶A合成酶在异形胞分化中的调控机制。结果所示:All0769能在体外反应中催化乙酰辅酶A的... 研究鉴定了All0769为鱼腥藻PCC 7120中乙酰辅酶A合成酶,通过CRISPR/Cpf1系统敲除鱼腥藻PCC 7120中的乙酰辅酶A合成酶(由all0769编码),探究了乙酰辅酶A合成酶在异形胞分化中的调控机制。结果所示:All0769能在体外反应中催化乙酰辅酶A的生成。在供氮环境下,敲除all0769会影响藻细胞生长速率。而无论环境中是否存在化合氮,Δall0769突变株的乙酰辅酶A和α-酮戊二酸含量均显著减少。在供氮环境下,Δall0769突变株中检测到(26.17±1.55)nmol/mg protein的乙酰辅酶A,而在野生型中检测出(43.04±1.09)nmol/mg的乙酰辅酶A。Δall0769突变株的α-酮戊二酸[(1.41±0.24)nmol/mg protein]低于野生型的α-酮戊二酸[(2.13±0.05)nmol/mg protein]。在缺氮环境下,Δall0769突变株中检测到(10.00±2.81)nmol/mg protein的乙酰辅酶A,而在野生型中检测出(29.82±4.04)nmol/mg protein的乙酰辅酶A。Δall0769突变株的α-酮戊二酸含量[(1.48±0.35)nmol/mg protein]低于野生型的α-酮戊二酸[(2.74±0.33)nmol/mg protein]。此外,Δall0769突变株异形胞分化频率(7.12%)显著低于野生型异形胞分化频率(9.22%)。综上所述:文章鉴定了All0769是鱼腥藻PCC 7120中的乙酰辅酶A合成酶。在鱼腥藻PCC 7120中,缺失乙酰辅酶A合成酶(All0769)会减少乙酰辅酶A的含量,进而下调α-酮戊二酸含量使异形胞频率降低。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鱼腥藻PCC 7120 辅酶A合成酶 辅酶A Α-戊二酸 异形胞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细菌3-羟基丁酮及氧化还原产物代谢的研究进展 被引量:3
19
作者 包永明 王天琪 姬芳玲 《微生物学杂志》 CAS CSCD 2014年第4期1-6,共6页
3-羟基丁酮及氧化还原产物是重要的4碳平台化合物,以糖质原料为底物的生物法制备是当今研究与生产的主流。介绍了3-羟基丁酮及氧化还原产物2,3-丁二醇、丁二酮产生的主要细菌,这些细菌积累3-羟基丁酮及氧化还原产物的代谢途径,主要的代... 3-羟基丁酮及氧化还原产物是重要的4碳平台化合物,以糖质原料为底物的生物法制备是当今研究与生产的主流。介绍了3-羟基丁酮及氧化还原产物2,3-丁二醇、丁二酮产生的主要细菌,这些细菌积累3-羟基丁酮及氧化还原产物的代谢途径,主要的代谢及调控方式,代谢关键酶:乙酰乳酸合成酶、α-乙酰乳酸脱羧酶、2,3-丁二醇脱氢酶的结构与功能等国内外研究进展;并对3-羟基丁酮及氧化还原产物细菌代谢、发酵制备的未来研究提出了展望。 展开更多
关键词 3-羟基丁 2 3-丁二醇 丁二 α-乳酸合成酶 Α-乳酸脱羧酶 2 3-丁二醇脱氢酶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罗格列酮对脂多糖诱导小鼠急性肾损伤肾小管上皮细胞铁死亡的抑制作用及其机制 被引量:2
20
作者 杨巧玲 符璐 +4 位作者 石雨 叶严珏 卢日峰 刘永 尹俐 《吉林大学学报(医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2期351-359,共9页
目的:探讨罗格列酮对脂多糖(LPS)诱导的急性肾损伤(AKI)小鼠肾小管上皮细胞铁死亡的抑制作用,并阐明其作用机制。方法:18只C57BL/6雄性小鼠随机分为对照组、LPS组和LPS+罗格列酮组,每组6只。LPS组和LPS+罗格列酮组小鼠均腹腔注射LPS(10 ... 目的:探讨罗格列酮对脂多糖(LPS)诱导的急性肾损伤(AKI)小鼠肾小管上皮细胞铁死亡的抑制作用,并阐明其作用机制。方法:18只C57BL/6雄性小鼠随机分为对照组、LPS组和LPS+罗格列酮组,每组6只。LPS组和LPS+罗格列酮组小鼠均腹腔注射LPS(10 mg·kg^(-1));LPS+罗格列酮组小鼠在LPS注射前30 min尾静脉注射罗格列酮(0.5 mg·kg^(-1));对照组小鼠注射与LPS组小鼠同体积的生理盐水。LPS注射24 h后处死小鼠,收集肾组织和血清。HE染色观察各组小鼠肾组织病理形态表现,分光光度法检测各组小鼠血清中肌酐(CRE)和血尿素氮(BUN)水平,实时荧光定量PCR(RT-qPCR)法检测各组小鼠肾组织中长链脂酰CoA合成酶4(ACSL4)、谷胱甘肽过氧化物酶4(GPX4)、溶质载体家族7成员11(SLC7A11)、白细胞介素6(IL-6)、白细胞介素1β(IL-1β)和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mRNA表达水平,Western blotting法检测各组小鼠肾组织中GPX4、SLC7A11和ACSL4蛋白表达水平。结果:HE染色,与对照组比较,LPS组小鼠肾小管管腔内出现空泡结构,肾小管损伤评分明显升高(P<0.01);与LPS组比较,LPS+罗格列酮组小鼠肾组织中细胞排列紧密,管腔内基本无空泡,肾小管损伤评分明显降低(P<0.01)。与对照组比较,LPS组小鼠血清中CRE和BUN水平明显升高(P<0.01);与LPS组比较,LPS+罗格列酮组小鼠CRE和BUN水平明显降低(P<0.01)。RT-qPCR法和Western blotting法,与对照组比较,LPS组小鼠肾组织中ACSL4 mRNA和蛋白表达水平升高(P<0.01),GPX4和SLC7A11 mRNA和蛋白表达水平降低(P<0.01),IL-6、IL-1β和TNF-αmRNA表达水平升高(P<0.01);与LPS组比较,LPS+罗格列酮组小鼠肾组织中ACSL4 mRNA和蛋白表达水平明显降低(P<0.01),GPX4和SLC7A11 mRNA及蛋白水平明显升高(P<0.01),IL-6、IL-1β和TNF-αmRNA表达水平降低(P<0.01)。结论:罗格列酮可通过调控ACSL4改善LPS诱导的AKI小鼠肾小管上皮细胞铁死亡。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急性肾损伤 长链coa合成酶4 铁死亡 罗格列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