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26篇文章
< 1 2 7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矢车菊素-3-O-葡萄糖苷和矢车菊素对酪氨酸酶的抑制作用及其机理研究
1
作者 张春子 马小燕 +2 位作者 阿布里孜·阿不都热合曼 庞土霞 马晓丽 《食品与发酵工业》 北大核心 2025年第10期224-232,共9页
酪氨酸酶是黑色素生成的主限速酶,抑制酪氨酸酶活力是减少黑色素生成,从而达到美白作用的有效途径之一。该研究以蘑菇酪氨酸酶为靶点,采用酶抑制动力学分析、紫外光谱分析、红外光谱分析、荧光光谱分析、圆二色光谱分析、结合分子对接... 酪氨酸酶是黑色素生成的主限速酶,抑制酪氨酸酶活力是减少黑色素生成,从而达到美白作用的有效途径之一。该研究以蘑菇酪氨酸酶为靶点,采用酶抑制动力学分析、紫外光谱分析、红外光谱分析、荧光光谱分析、圆二色光谱分析、结合分子对接模拟分析,全面研究了矢车菊素-3-O-葡萄糖苷(cyanidin-3-O-glucoside,C3G)和矢车菊素(cyanidin,Cy)对酪氨酸酶的抑制作用及机理。结果表明,C3G(IC 50=124.8μmol/L)和Cy(IC 50=278.1μmol/L)对酪氨酸酶的抑制活性强于阳性对照曲酸(IC 50=536.4μmol/L)。C3G和Cy对酪氨酸酶的抑制作用都是可逆的,C3G对酪氨酸酶的抑制作用为竞争性抑制,Cy对酪氨酸酶的抑制作用为混合性抑制。紫外、红外和圆二色光谱结果均显示,C3G和Cy与酪氨酸酶结合导致酪氨酸酶的构象发生改变,进而抑制酶的活力。荧光猝灭结果显示,C3G和Cy与酪氨酸酶结合改变Tyr和Trp残基的微环境,从而产生静态猝灭。同步荧光结果显示,C3G和Cy与酪氨酸酶结合使Tyr和Trp残基的微环境极性增强,疏水能力降低。三维荧光光谱结果显示,C3G和Cy都可以使得酪氨酸酶的光谱特征峰强度减弱。多光谱分析结果表明,C3G对酪氨酸酶的抑制作用强于Cy。分子对接模拟结果显示,C3G与酪氨酸酶的氨基酸残基HIS178、ASN174、GLN41、GLN44之间形成6个氢键,与氨基酸残基GLU173、LYS180产生π-π相互作用,Cy与酪氨酸酶结合时与氨基酸残基ASN174、GLU173、GLN41、GLN44之间形成了4个氢键,与氨基酸残基GLU173之间产生π-π相互作用。分子对接结果进一步表明,与Cy相比,C3G与酪氨酸酶活力腔中的残基紧密结合,对酪氨酸酶具有更高的亲和力。进一步补充了酶促动力学和光谱学实验的结论。该研究为C3G和Cy这类多酚类化合物在酪氨酸酶抑制剂领域的进一步研发提供了参考,为开发天然高效酪氨酸抑制剂用于化妆品美白添加剂提供了科学支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酪氨 矢车菊素-3-O-葡萄糖 矢车菊素 光谱 分子对接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茶黄素-3,3’-双没食子酸酯对α-葡萄糖苷酶的抑制机制 被引量:2
2
作者 曹宇凡 黄伟 +1 位作者 陈取明 蔡为荣 《食品科学》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21期104-111,共8页
利用酶抑制动力学、多光谱、分子对接分析了茶黄素-3,3’-双没食子酸酯(theaflavin-3,3’-digallate,TFDG)对α-葡萄糖苷酶的抑制机制,结果表明抑制是可逆的,并呈现竞争型和非竞争型混合抑制;TFDG与α-葡萄糖苷酶形成复合物猝灭其固有荧... 利用酶抑制动力学、多光谱、分子对接分析了茶黄素-3,3’-双没食子酸酯(theaflavin-3,3’-digallate,TFDG)对α-葡萄糖苷酶的抑制机制,结果表明抑制是可逆的,并呈现竞争型和非竞争型混合抑制;TFDG与α-葡萄糖苷酶形成复合物猝灭其固有荧光;热力学参数表明结合是自发吸热、熵增的,且疏水相互作用是主要驱动力;结合增强了酪氨酸残基附近的疏水性和色氨酸残基周围的极性,降低了α-螺旋、β-折叠和β-转折的含量。分子对接显示TFDG结合在酶活性位点附近,并与附近氨基酸残基Phe450、Trp406之间存在两种疏水相互作用,且与Asp203、Phe450、Gln603形成3个氢键。本研究揭示了TFDG抑制α-葡萄糖苷酶的分子机理,为治疗糖尿病提供一种可行的候选功能因子。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茶黄素-3 3′-双没食子 Α-葡萄糖 抑制机制 多光谱 分子对接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华泽兰根化学成分及其抑制α-葡萄糖苷酶和蛋白酪氨酸磷酸酶1B的活性研究
3
作者 赵金诺 覃怡发 +3 位作者 张轩 张梦娇 晏晶晶 梁皓皓 《天然产物研究与开发》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0期1698-1706,共9页
为研究华泽兰Eupatorium chinense根部的化学成分及其抗糖尿病活性,采用正相硅胶柱色谱、薄层色谱、凝胶柱色谱及半制备高效液相色谱等色谱方法,从华泽兰根部分离得到15个单体化合物,并通过现代波谱技术鉴定其结构分别为:8 S-9-hydroxyt... 为研究华泽兰Eupatorium chinense根部的化学成分及其抗糖尿病活性,采用正相硅胶柱色谱、薄层色谱、凝胶柱色谱及半制备高效液相色谱等色谱方法,从华泽兰根部分离得到15个单体化合物,并通过现代波谱技术鉴定其结构分别为:8 S-9-hydroxythymol(1)、8,10-dehydro-9-hydroxythymol(2)、1-[4-hydroxy-3-methoxy-5-(3-methylbut-3-en-1-ynyl)phenyl]wethanone(3)、speciosin L(4)、(R)-8-hydroxy-9-isobutyryloxythymol(5)、1,4-[13C]-1,2,3,4-tetrahydro-5-naphthyl-amin(6)、eupatriol(7)、3β,6-hydroxytremetone(8)、泽兰酮(9)、(2 R,3 S)-5-acetyl-6-hydroxyl-2-isopropenyl-3-ethoxy-dihydrofuran(10)、(2 R,3 S)-5-乙酰基-6-羟基-2-异丙烯基-3-乙氧基-苯并二氢呋喃(11)、6-羟基-2 H-苯并呋喃-3-酮(12)、3,5-dimethyl-2,3-dihydrobenzofuran(13)、2,4-bis-(5-acetyl-6-hydroxy-benzofuran-2-yl)-4-methyl-pent-1-ene(14)、1,1′-[[(2 E)-4-methylpent-2-ene-2,4-diyl]bis(6-hydroxy-1-benzofuran-2,5-diyl)]diethanone(15)。其中化合物3为首次从泽兰属植物中分离获得,化合物14为首次从华泽兰中分离获得。采用对硝基苯基-β-吡喃半乳糖苷法与对硝基苯磷酸盐法分别测定所有化合物对诱导糖尿病发生的α-葡萄糖苷酶和蛋白酪氨酸磷酸酶1B(PTP1B)的抑制活性进行评价,化合物3、4、5和12具有良好的α-葡萄糖苷酶抑制活性,其IC 50值分别为3.7、10.1、21.3、22.5μg/mL,其中化合物3的抑制活性优于良性药阿卡波糖(4.6μg/mL);化合物1、3、4和12具有良好的PTP1B抑制活性,其IC 50值分别为15.2、8.6、2.2和21.2μg/mL,其中化合物3的抑制活性优于良性药齐墩果酸(12.5μg/mL),化合物4的抑制活性优于阳性药正钒酸钠(7.5μg/mL)和齐墩果酸(12.5μg/mL)。研究表明,炔类化合物3和4均具有较明显的α-葡萄糖苷酶和PTP1B抑制活性。利用分子对接技术计算化合物3和4分别与α-葡萄糖苷酶和PTP1B的相互作用,结果表明化合物3和4与α-葡萄糖苷酶和PTP1B均具有较强的结合力。本论文首次采用双靶点对华泽兰根部的化学成分进行了抗糖尿病活性及构效研究,发现化合物3和4可作为抗糖尿病的先导化合物。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华泽兰 化学成分 抗糖尿病活性 Α-葡萄糖 蛋白酪氨1B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葡糖酸苷酶生产菌株的筛选及其酶学特性的研究 被引量:23
4
作者 冯世江 李春 +1 位作者 李晖 王小艳 《高校化学工程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7年第6期977-982,共6页
以生物合成单葡糖苷酸基甘草次酸为目的,建立了一种合成单葡糖苷酸基甘草次酸生物催化剂的筛选方法,并筛选到一株青霉菌属真菌,表达的葡糖酸苷酶具有高度底物特异性,能定向水解甘草酸生成单葡糖苷酸基甘草次酸,且研究了其酶学特质。结... 以生物合成单葡糖苷酸基甘草次酸为目的,建立了一种合成单葡糖苷酸基甘草次酸生物催化剂的筛选方法,并筛选到一株青霉菌属真菌,表达的葡糖酸苷酶具有高度底物特异性,能定向水解甘草酸生成单葡糖苷酸基甘草次酸,且研究了其酶学特质。结果表明:该催化反应的活化能Ea为116.072kJ·mol-1,反应动力学常数Km为0.328mmol·L-1,最大反应速度Vmax为3.53×10-3 mmol·L-1·min-1。催化体系的最适反应温度为50℃,最适反应pH为4.2。该催化剂在45℃以下较稳定,pH稳定性维持在4.6~5.8,Mg2+对催化活力有一定促进作用,而Cu2+、Fe2+、Fe3+、Ag+有较大抑制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葡糖 葡糖基甘草次 生物合成 学性质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高产β-葡萄糖苷酶的乳酸菌在葡萄汁酸面团面包中的应用 被引量:13
5
作者 钱超 杨文丹 +5 位作者 张宾乐 庄靓 徐岩 黄卫宁 李宁 Filip Arnaut 《食品与机械》 CSCD 北大核心 2017年第5期14-20,共7页
从4种酒曲中分离筛选乳酸菌,并通过七叶苷平板显色法结合酶活测定筛选出3株高产β-葡萄糖苷酶的菌株。通过16SrDNA基因鉴定其种属,研究了3株菌粗酶液的最适温度、pH,并对酶进行定位。应用高产β-葡萄糖苷酶的乳酸菌发酵葡萄汁酸面团制... 从4种酒曲中分离筛选乳酸菌,并通过七叶苷平板显色法结合酶活测定筛选出3株高产β-葡萄糖苷酶的菌株。通过16SrDNA基因鉴定其种属,研究了3株菌粗酶液的最适温度、pH,并对酶进行定位。应用高产β-葡萄糖苷酶的乳酸菌发酵葡萄汁酸面团制作面包,通过固相微萃取气相色谱质谱联用技术(GC—MS)分析了面包香气成分,并进行了感官评定。结果表明:酒曲中一共筛得124株乳酸菌,其中产β-葡萄糖苷酶的乳酸菌有28株,产酶能力最高的3株乳酸菌经鉴定为哈尔滨乳杆菌(Lactobacillus harbinensis,M12和M24)和戊糖片球菌(Pediococcus pentosaceus,J28)。用M12发酵葡萄汁酸面团制作面包(RSB),RSB中一共检测出52种风味物质,较普通酵母面包(CYB)的风味物质种类增加了52.9%,而风味物质总峰面积也提高了65.5%。经过感官评定,RSB的整体接受度优于普通酵母面包(CYB)及含未发酵葡萄汁的酵母面包(RYB)。 展开更多
关键词 β-葡萄糖 面团 面包 风味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尼泊尔酸模α-葡萄糖苷酶抑制活性及抗菌活性研究 被引量:11
6
作者 康文艺 刘瑜新 +1 位作者 宋艳丽 张丽 《中成药》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0年第7期1249-1251,共3页
目的:对尼泊尔酸模根和地上部分的不同溶剂提取物的α-葡萄糖苷酶抑制作用及抗菌活性进行研究。方法:采用索氏提取法提取尼泊尔酸模不同部位,以96微孔板法测定α-葡萄糖苷酶抑制作用,采用纸片扩散法测定其抑菌圈及MIC值。结果:尼泊尔酸... 目的:对尼泊尔酸模根和地上部分的不同溶剂提取物的α-葡萄糖苷酶抑制作用及抗菌活性进行研究。方法:采用索氏提取法提取尼泊尔酸模不同部位,以96微孔板法测定α-葡萄糖苷酶抑制作用,采用纸片扩散法测定其抑菌圈及MIC值。结果:尼泊尔酸模根和地上部分各提取物均有较好的α-葡萄糖苷酶抑制作用,各提取物的IC50值大小为:RNAE(2.13μg/mL)、RNAM(2.13μg/mL)、RNRE(3.83μg/mL)、RNRM(22.5μg/mL)、RNRP(36.01μg/mL)和RNAP(56.59μg/mL),远低于阳性对照Acarbose(1081.27μg/mL)。抑制动力学实验表明,尼泊尔酸模地上部分乙酸乙酯提取物的抑制类型为非竞争性抑制,其甲醇提取物为混合型抑制。尼泊尔酸模根石油醚和乙酸乙酯部分有抑菌活性,尼泊尔酸模根石油醚部分对SA、MRSA、ESBLs的MIC分别为0.25、0.25、0.125mg/disc;尼泊尔酸模根乙酸乙酯部分对SA、MRSA的MIC分别为0.25、0.25mg/disc。结论:尼泊尔酸模各提取物对α-葡萄糖苷酶活性的抑制效果均很好,尼泊尔酸模根的抑菌活性较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尼泊尔 地上部分 Α-葡萄糖 抗菌活性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亲水性离子液体[EMIM]BF_4对固定化β-葡萄糖醛酸苷酶催化活性的影响 被引量:8
7
作者 曹红 孙倩 +2 位作者 李春 李开雄 李军 《高等学校化学学报》 SCIE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3年第8期1873-1879,共7页
以壳聚糖为固定化载体,采用吸附交联法制备固定化β-葡萄糖醛酸苷酶;以1-乙基-3-甲基咪唑四氟硼酸盐([EMIM]BF4)/缓冲溶液均相体系为介质,研究了亲水性离子液体[EMIM]BF4对固定化酶生物催化甘草酸(GL)合成单葡萄糖醛酸基甘草次酸(GAMG)... 以壳聚糖为固定化载体,采用吸附交联法制备固定化β-葡萄糖醛酸苷酶;以1-乙基-3-甲基咪唑四氟硼酸盐([EMIM]BF4)/缓冲溶液均相体系为介质,研究了亲水性离子液体[EMIM]BF4对固定化酶生物催化甘草酸(GL)合成单葡萄糖醛酸基甘草次酸(GAMG)的影响.实验结果表明,当均相体系中[EMIM]BF4的体积分数为16%,pH为5.4,反应温度为50℃及摇床转速为200 r/min时,酶活力达到最高,并且明显优于纯缓冲溶液体系中的最高酶活.重复利用性实验结果表明,与纯缓冲液介质体系相比,固定化酶在含亲水性离子液体[EMIM]BF4的均相介质中表现出较好的操作稳定性.表观动力学参数和活化能数据表明,亲水性离子液体[EMIM]BF4在催化体系中能够增强酶和底物GL的亲和力,有效稳定酶-底物的过渡态,并降低反应活化能,而使固定化β-葡萄糖醛酸苷酶表现出较高的催化活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亲水性离子液体 1-乙基-3-甲基咪唑四氟硼 固定化β-葡萄糖醛 催化活性 甘草 单葡萄糖醛基甘草次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酒酒球菌β-葡萄糖苷酶活性与耐酸胁迫能力的相关性分析 被引量:9
8
作者 陈其玲 任晓宁 +4 位作者 王玲 田雨 赵美静 宋巧智 刘树文 《食品科学》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7年第2期115-120,共6页
目的:β-葡萄糖苷酶是葡萄酒中结合态香气物质释放的关键酶,但其活性受诸多因素的影响。本研究旨在从酒酒球菌自身耐酸能力的视角去分析评估菌株糖苷酶活性,探索酸胁迫下不同耐酸表型酒酒球菌与其β-葡萄糖苷酶活性之间存在的相关性关... 目的:β-葡萄糖苷酶是葡萄酒中结合态香气物质释放的关键酶,但其活性受诸多因素的影响。本研究旨在从酒酒球菌自身耐酸能力的视角去分析评估菌株糖苷酶活性,探索酸胁迫下不同耐酸表型酒酒球菌与其β-葡萄糖苷酶活性之间存在的相关性关系。方法:结合利用离子注入诱变与胁迫环境筛选的方式,获得耐酸(p H 3.0)、酸敏(p H 9.0)突变酒酒球菌菌株,对其β-葡萄糖苷酶的活力进行测定,并筛选3组酸胁迫下表型差异大的β-葡萄糖苷酶基因送样测序。结果:耐酸突变酒酒球菌的β-葡萄糖苷酶酶活力是出发菌株的2~4倍,是相应酸敏突变株的2~7倍。测序结果显示,除菌株a3的β-葡萄糖苷酶基因在108位(G置换成C)和1 232(A置换成T)位处发生了突变外,其余菌株β-葡萄糖苷酶的基因均未发生改变。结论:酒酒球菌β-葡萄糖苷酶活性与菌株酸胁迫能力显著相关(P<0.05)。耐酸胁迫能力越强的菌株,β-葡萄糖苷酶活性越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酒酒球菌 离子注入诱变 胁迫 β-葡萄糖 相关性分析
在线阅读 下载PDF
[BMIM]PF_6/缓冲液两相体系中固定化β-葡萄糖醛酸苷酶催化特性研究 被引量:9
9
作者 曹红 孙倩 +3 位作者 段海燕 叶海 陈思羽 刘桂艳 《北京理工大学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1年第6期732-736,共5页
利用1-丁基-3-甲基咪唑六氟磷酸盐([BMIM]PF6)/缓冲液两相体系为介质,固定化β-葡萄糖醛酸苷酶催化甘草酸(GL)合成单葡萄糖醛酸甘草次酸(GAMG),以期改善酶催化效能.实验表明,当反应条件固定化酶为0.25g,两相体系中[BMIM]PF6的体积分数为... 利用1-丁基-3-甲基咪唑六氟磷酸盐([BMIM]PF6)/缓冲液两相体系为介质,固定化β-葡萄糖醛酸苷酶催化甘草酸(GL)合成单葡萄糖醛酸甘草次酸(GAMG),以期改善酶催化效能.实验表明,当反应条件固定化酶为0.25g,两相体系中[BMIM]PF6的体积分数为35%,pH为5.0,反应温度为40℃时,酶活力最高达1 000U,远大于纯缓冲液单相体系中的最高酶活力450U.离子液体重复利用实验表明,[BMIM]PF6回收率高于85%,在含有重复回收的[BMIM]PF6介质中,固定化酶相对活力大于93%.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离子液体 [BMIM]PF6 固定化β-葡萄糖醛 催化特性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产紫青霉β-葡萄糖醛酸苷酶基因的克隆与原核表达 被引量:12
10
作者 宋占科 王小艳 +1 位作者 陈国强 李春 《化工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8年第12期3101-3106,共6页
产紫青霉(Penicillium purpurogenum Li-3)β-葡萄糖醛酸苷酶可定向转化甘草酸生成单葡萄糖醛酸基甘草次酸。根据β-葡萄糖醛酸苷酶氨基酸序列的同源保守区设计简并引物,PCR扩增克隆得到β-葡萄糖醛酸苷酶编码基因pgus(GenBank登录号:EU... 产紫青霉(Penicillium purpurogenum Li-3)β-葡萄糖醛酸苷酶可定向转化甘草酸生成单葡萄糖醛酸基甘草次酸。根据β-葡萄糖醛酸苷酶氨基酸序列的同源保守区设计简并引物,PCR扩增克隆得到β-葡萄糖醛酸苷酶编码基因pgus(GenBank登录号:EU095019),该基因全长1815bp,编码604个氨基酸,理论单亚基分子量为67.77×103,含有4个潜在的N-糖基化位点。构建原核表达载体pET-28a(+)-pgus,转化大肠杆菌BL21(DE3),获得高效表达pgus基因的重组菌。经IPTG诱导表达、Ni2+-NTA亲和层析柱纯化的重组酶PGUS-E,纯度达到95%以上,得率为25.6mg·L-1,SDS-PAGE分析检测分子量约为70×103,比酶活达到6368U·mg-1。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甘草 β-葡萄糖醛 克隆 产紫青霉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通过DNA改组技术获得高活性β-葡萄糖苷酸酶 被引量:5
11
作者 熊爱生 姚泉洪 +3 位作者 彭日荷 陈建民 李贤 范惠琴 《中国生物化学与分子生物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3年第2期162-167,共6页
β 葡萄糖苷酸酶是在植物转基因中广泛应用的报告基因 .以质粒pBI12 1中的GUS基因为基础 ,利用DNA改组方法 ,经DNaseⅠ降解 ,PrimerlessPCR ,PrimerPCR对GUS基因进行了突变和改组 ,然后将改组的GUS基因连接到原核表达载体pG2 5 1中 ,构... β 葡萄糖苷酸酶是在植物转基因中广泛应用的报告基因 .以质粒pBI12 1中的GUS基因为基础 ,利用DNA改组方法 ,经DNaseⅠ降解 ,PrimerlessPCR ,PrimerPCR对GUS基因进行了突变和改组 ,然后将改组的GUS基因连接到原核表达载体pG2 5 1中 ,构建了库容为 10 8的突变体库 .经过活性的筛选 ,得到活性提高的克隆 ,再以此为基础 ,经过新的改组、筛选得到活性大幅度提高的克隆GUS2 4 .基因测序显示 ,GUS2 4与GUS基因之间的同源性为 99 7% ,共有 6个核苷酸位点发生了改变 ,分别是 :379位的A突变为G ,396位的T突变为C ,711位的G突变为A ,95 8位T突变为C ,990位的T突变为C ,1649位的A突变为G .核苷酸序列推导的氨基酸序列显示 ,3个氨基酸发生了突变 ,12 7位的Ser突变为Gly ,32 0位的Trp突变为Arg ,5 5 0位的Asn突变为Ser.X gluc染色检测和荧光测活结果显示GUS2 4基因表达的 β 葡萄糖苷酸酶基较GUS基因表达产物活性提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β-葡萄糖 植物 转基因 报告基因 DNA改组技术 活性 体外分子进化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糖基化改造β-葡萄糖醛酸苷酶的热稳定性 被引量:7
12
作者 王小艳 樊艳爽 +2 位作者 韩蓓佳 冯旭东 李春 《化工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5年第9期3669-3677,共9页
以N-糖基化提高毕赤酵母重组表达β-葡萄糖醛酸苷酶(PGUS-P)的热稳定性为目的,在PGUS-P模拟结构分析的基础上,半理性方法设计并通过定点突变引入具有EAS(enhanced aromatic sequence)序列特征的新N-糖基化位点,经毕赤酵母重组表达后,获... 以N-糖基化提高毕赤酵母重组表达β-葡萄糖醛酸苷酶(PGUS-P)的热稳定性为目的,在PGUS-P模拟结构分析的基础上,半理性方法设计并通过定点突变引入具有EAS(enhanced aromatic sequence)序列特征的新N-糖基化位点,经毕赤酵母重组表达后,获得了3个新糖基化的突变酶PGUS-P-26、PGUS-P-35和PGUS-P-259。反应动力学分析表明,与原始PGUS-P相比,突变酶PGUS-P-26、PGUS-P-35和PGUS-P-259催化甘草酸水解的Km变小,Kcat/Km增加,表明其对底物甘草酸的亲和力和催化效率均得到提高。热稳定性分析表明,PGUS-P-35和PGUS-P-259的热稳定性得到改善,在65℃下保温90 min,其热稳定性相对PGUS-P分别提高了13%和11%。研究表明在蛋白质的合适位点引入糖基修饰对提高蛋白的热稳定性具有促进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N-糖基化 β-葡萄糖醛 热稳定性 分子模拟 动力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改良红细胞葡糖-6-磷酸脱氢酶活性直接测定法 被引量:2
13
作者 关广雄 曹予明 沈雁 《生物化学与生物物理进展》 SCIE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1年第5期764-766,共3页
建立一个在全自动生化分析仪上 ,去除 6 磷酸葡糖酸脱氢酶 (6PGD)对结果的影响且能准确、快速检测葡糖 6 磷酸脱氢酶 (G6PD)活性的定量方法 .采用自动扣减样本空白的速率法对 10 7例正常人 ,31例G6PD明显缺陷病人 (经高铁血红蛋白还... 建立一个在全自动生化分析仪上 ,去除 6 磷酸葡糖酸脱氢酶 (6PGD)对结果的影响且能准确、快速检测葡糖 6 磷酸脱氢酶 (G6PD)活性的定量方法 .采用自动扣减样本空白的速率法对 10 7例正常人 ,31例G6PD明显缺陷病人 (经高铁血红蛋白还原率法筛选 )血样本进行测定 .表明灵敏度达 0 2 7U/ gHb .批内CV =5 6 % ;批间CV =9 4% .线性范围在 0~ 15U/ gHb .与常规的高铁血红蛋白还原率法结果比较 ,两法相关系数 (r) =0 86 3.速率法特异性较好 ,有结果稳定、准确、操作简便、检测快速等优点 。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葡糖-6-脱氢 6-葡糖脱氢 速率法 高铁血红蛋白还原率法 红细胞 活性 直接测定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海藻酸钙固定化α-转移葡萄糖苷酶研究 被引量:4
14
作者 毕金峰 李春红 陈天金 《食品科学》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4年第z1期4-6,10,共4页
本文采用海藻酸钙包埋法,进行固定化α-转移葡萄糖苷酶最佳条件研究,并探讨了固定化α-转移葡萄糖苷酶的酶学性质。固定化酶的最适pH值为4.0,最适作用温度为60℃,固定化酶的酶活较高。
关键词 海藻 固定化 Α-转移葡萄糖
在线阅读 下载PDF
β-葡萄糖醛酸苷酶荧光底物试卤灵葡萄糖醛酸苷的高效制备 被引量:2
15
作者 王欣欣 吕侠 +6 位作者 葛广波 冯磊 辛红 李耀光 曹云峰 韩冠英 郭斌 《高等学校化学学报》 SCIE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5年第7期1321-1327,共7页
以猴肝微粒体(Cy LM)为酶源,采用生物制备法实现了荧光底物试卤灵(Resorufin)向试卤灵葡萄糖醛酸苷(Resorufinβ-D-glucuronide)的高效转化,同时借助新型色谱分离材料C18WAX及固相萃取技术实现了Resorufinβ-D-glucuronide的高效富集及... 以猴肝微粒体(Cy LM)为酶源,采用生物制备法实现了荧光底物试卤灵(Resorufin)向试卤灵葡萄糖醛酸苷(Resorufinβ-D-glucuronide)的高效转化,同时借助新型色谱分离材料C18WAX及固相萃取技术实现了Resorufinβ-D-glucuronide的高效富集及选择性洗脱,最终获得纯度大于98%的目标产物.所得产物结构经LC-MS,1H NMR和13C NMR等手段进行了表征.在此基础上,以该葡萄糖醛酸产物为探针底物建立了β-葡萄糖醛酸苷酶活性检测及抑制剂高通量筛选的方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试卤灵 试卤灵葡萄糖醛 固相萃取 β-葡萄糖醛 抑制剂筛选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甲壳素固定化β-葡萄糖醛酸苷酶的研究 被引量:2
16
作者 孙倩 李开雄 +3 位作者 李春 段海燕 叶海 曹红 《食品工业科技》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1年第9期267-269,共3页
以甲壳素为载体、戊二醛为交联剂,固定β-葡萄糖醛酸苷酶,对β-葡萄糖醛酸苷酶的固定化条件进行了研究,并通过正交实验确定了酶固定的最佳条件:戊二醛浓度0.7%,交联时间4h,吸附时间为9h,反应温度40℃,此时酶活力回收率可达67.32%。
关键词 β-葡萄糖醛 甲壳素 固定化
在线阅读 下载PDF
β-葡萄糖醛酸苷酶键选择性高效筛选体系的构建与应用 被引量:4
17
作者 吕波 冯旭东 李春 《化工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5年第8期3189-3194,共6页
分子改造是提高β-葡萄糖醛酸苷酶(PGUS-E)在生产单葡萄糖醛酸基甘草次酸(GAMG)过程中的键选择性的有效方法,但高通量筛选方法的缺失是限制其发展的重要瓶颈。为解决该问题,在大肠杆菌中构建了组成型表达β-葡萄糖醛酸苷酶(PGUS-E),利... 分子改造是提高β-葡萄糖醛酸苷酶(PGUS-E)在生产单葡萄糖醛酸基甘草次酸(GAMG)过程中的键选择性的有效方法,但高通量筛选方法的缺失是限制其发展的重要瓶颈。为解决该问题,在大肠杆菌中构建了组成型表达β-葡萄糖醛酸苷酶(PGUS-E),利用温度诱导表达噬菌体裂解酶SRRz实现原位裂解的一锅法(one-pot)甘草酸键选择性筛选体系(CELS);同时考察了启动子强度对PGUS-E外源表达的效果,优化了不同温度下裂解酶SRRz的表达对酶释放效率的影响。结果表明,CELS筛选体系成功实现了集培养、产酶、裂解和反应于一体化工艺,并将其应用于PGUS-E的非理性改造,获得了一系列键选择性显著提高的突变酶。研究证明,TIM桶状结构域中α螺旋结构的变化对甘草酸键选择性的改善有很大的影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β-葡萄糖醛 生物催化 分子生物学 优化设计 键选择性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乳腺导管上皮细胞内β-葡糖醛酸酶定位研究 被引量:1
18
作者 张弘 张文竹 +1 位作者 杨波 宦大为 《中国医科大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7年第5期562-563,共2页
目的:研究人体乳腺导管上皮细胞内β-葡糖醛酸酶(β-Glu)超微结构水平的定位。方法:采用抗β-Glu抗体,胶体金探针及免疫电镜技术与方法。结果:标记β-Glu的金颗粒定位于内质网和溶酶体内。结论:为今后研究乳腺各种疾病和肿瘤β-Glu活性... 目的:研究人体乳腺导管上皮细胞内β-葡糖醛酸酶(β-Glu)超微结构水平的定位。方法:采用抗β-Glu抗体,胶体金探针及免疫电镜技术与方法。结果:标记β-Glu的金颗粒定位于内质网和溶酶体内。结论:为今后研究乳腺各种疾病和肿瘤β-Glu活性的变化,建立了一个正常的形态学研究模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β-葡糖 胶体金 免疫电镜 内质网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离子液体对重组β-葡萄糖醛酸苷酶催化特性的影响 被引量:4
19
作者 陈金燕 刘桂艳 李春 《石河子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AS 2011年第5期603-607,共5页
研究了重组β-葡萄糖醛酸苷酶分别在含疏水性离子液体1-丁基-3-甲基咪唑六氟磷酸盐([Bmim]PF6)和亲水性离子液体1-丁基-3-甲基咪唑四氟硼酸盐([Bmim]BF4)的体系中催化4-硝基苯基-β-D-吡喃半乳糖苷(pNPG)生成对硝基苯酚(pNP)的反应,并... 研究了重组β-葡萄糖醛酸苷酶分别在含疏水性离子液体1-丁基-3-甲基咪唑六氟磷酸盐([Bmim]PF6)和亲水性离子液体1-丁基-3-甲基咪唑四氟硼酸盐([Bmim]BF4)的体系中催化4-硝基苯基-β-D-吡喃半乳糖苷(pNPG)生成对硝基苯酚(pNP)的反应,并以缓冲液单相反应体系作为对照,考察离子液体对酶催化反应特性的影响。结果显示:[Bmim]PF6/缓冲液两相体系中最适底物浓度为10.0mmol/L,较缓冲液单相体系提高了1倍,确定了该体系动力学与热力学参数Vmax为0.153mmol/(L·min),Km为0.773mmol/L,表观活化能Ea为35.386kJ/mol;而缓冲液单相反应体系中Vmax为0.094mmol/(L·min),Km为0.620mmol/L,Ea为48.199kJ/moL,说表明离子液体[Bmim]PF6降低了反应活化能并提高了反应速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离子液体 β-葡萄糖醛 催化特性 两相体系
在线阅读 下载PDF
β-葡萄糖醛酸苷酶基因转染的人肾癌细胞的生物学特性观察 被引量:1
20
作者 邵晨 秦卫军 +5 位作者 温伟红 张磊 王禾 秦荣良 袁建林 邵国兴 《细胞与分子免疫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3年第2期145-147,共3页
目的 :建立高表达 β 葡萄糖醛酸苷酶 (以下简称 βG)基因的肾癌细胞模型 ,并观察转染细胞的生物学特性。方法 :构建真核表达载体 pcDNA3.1 βG ,并利用阳离子脂质体介导将其转入人肾癌细胞株GRC 1中。用mRNA打点杂交和Westernblot,鉴... 目的 :建立高表达 β 葡萄糖醛酸苷酶 (以下简称 βG)基因的肾癌细胞模型 ,并观察转染细胞的生物学特性。方法 :构建真核表达载体 pcDNA3.1 βG ,并利用阳离子脂质体介导将其转入人肾癌细胞株GRC 1中。用mRNA打点杂交和Westernblot,鉴定其转录与表达水平 ,并通过光镜、电镜及细胞增殖周期检测等方法 ,观察转染细胞的生物学特性。结果 :在mRNA与蛋白水平证实 ,转染细胞内有 βG基因的高表达。透射电镜观察 ,转染细胞中的溶酶体、内质网丰富 ,细胞微绒毛及突起增多 ,但转染前后肾癌细胞GRC 1的周期及生长情况无显著性差别。结论 :应用脂质体介导法 ,将βG基因导入人肾癌GRC 1细胞后 ,获得生物学特性稳定 βG基因高表达的肾癌细胞模型 。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肾癌 β-葡萄糖醛 基因转染 超微结构 生物学特性 脂质体介导法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7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