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262篇文章
< 1 2 14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固相还原法合成Mg(Ⅱ)-α-Fe_(2)O_(3)纳米颗粒及其光催化性能
1
作者 张敏 韦菲菲 +2 位作者 邓殷文 董怡 任根宽 《现代化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5期158-162,共5页
在利用FeS还原硫酸亚铁制备α-Fe_(2)O_(3)纳米材料过程中加入少量的MgSO_(4),合成纳米Mg(Ⅱ)-α-Fe_(2)O_(3)材料,然后用于光催化降解废水中甲基橙。用X射线衍射(XRD)、傅里叶红外光谱(FT-IR)、扫描电子显微镜(SEM)测试技术分析合成纳... 在利用FeS还原硫酸亚铁制备α-Fe_(2)O_(3)纳米材料过程中加入少量的MgSO_(4),合成纳米Mg(Ⅱ)-α-Fe_(2)O_(3)材料,然后用于光催化降解废水中甲基橙。用X射线衍射(XRD)、傅里叶红外光谱(FT-IR)、扫描电子显微镜(SEM)测试技术分析合成纳米材料结构性能。分析表明,固相还原法成功合成具有类球形结构纯相纳米Mg(Ⅱ)-α-Fe_(2)O_(3)材料,平均纳米粒径为56 nm。光催化降解实验表明,初始质量浓度为15 mg/L、固液比为2 g/L、光照射45 min甲基橙降解率接近于100%。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硫酸亚铁 黄铁矿 纳米Mg(Ⅱ)-α-fe_(2)o_(3) 固相还原法
在线阅读 下载PDF
Au@α-Fe_(2)O_(3)纳米棒的制备及光催化性能 被引量:2
2
作者 林青 黎水平 +4 位作者 缪志鹏 丁忆 梁栋 王昭 张小娟 《材料导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3期66-71,共6页
本工作通过水热法与磁控溅射法结合成功构建了表面均匀沉积纳米Au粒子的α-Fe_(2)O_(3)(Au@α-Fe_(2)O_(3))纳米棒,纳米Au粒子的负载量和形态分别由磁控溅射时间和热处理温度调控。在沉积5.1%的纳米Au粒子后,因纳米Au的表面等离子体共振... 本工作通过水热法与磁控溅射法结合成功构建了表面均匀沉积纳米Au粒子的α-Fe_(2)O_(3)(Au@α-Fe_(2)O_(3))纳米棒,纳米Au粒子的负载量和形态分别由磁控溅射时间和热处理温度调控。在沉积5.1%的纳米Au粒子后,因纳米Au的表面等离子体共振(SPR)效应,Au@α-Fe_(2)O_(3)纳米棒在550 nm处出现了一个新的吸收峰,其带隙由2.20 eV变窄至1.95 eV。Au@α-Fe_(2)O_(3)纳米棒的荧光强度和电化学阻抗显著降低,光电流从0.27μA·cm^(-2)增大至0.45μA·cm^(-2)。纳米Au粒子既拓宽了Au@α-Fe_(2)O_(3)纳米棒的可见光吸收性能,又抑制了电子-空穴对的复合。与α-Fe_(2)O_(3)纳米棒相比,Au@α-Fe_(2)O_(3)纳米棒的光催化性能变得更加稳定,Au@α-Fe_(2)O_(3)纳米棒的光催化效率提高约一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纳米 α-fe_(2)o_(3) 纳米 光催化性能
在线阅读 下载PDF
N掺杂TiO_(2)-Fe_(2)O_(3)/C光催化剂的制备及其光催化降解性研究 被引量:1
3
作者 李洁 张佳 +1 位作者 陈连喜 吕博 《化工新型材料》 北大核心 2025年第2期210-214,共5页
为寻找一种简便且具有良好孔结构的光催化剂合成路径,提升并拓宽其光催化应用范围,通过将N掺杂的双金属Ti-Fe MOFs在500℃的空气气氛中直接热解制备N掺杂TiO_(2)-Fe_(2)O_(3)/C纳米结构。获得的产物显示出独特的树枝状结构,且具有较大... 为寻找一种简便且具有良好孔结构的光催化剂合成路径,提升并拓宽其光催化应用范围,通过将N掺杂的双金属Ti-Fe MOFs在500℃的空气气氛中直接热解制备N掺杂TiO_(2)-Fe_(2)O_(3)/C纳米结构。获得的产物显示出独特的树枝状结构,且具有较大比表面积和良好的介孔结构。同时,红外光谱(FT-IR)和X射线光电子能谱(XPS)结果证实,在空气条件下煅烧后,衍生物仍保留了N和C成分。此外,将制备的N掺杂树枝状双金属结构多孔材料作为光催化剂用于降解亚甲基蓝(MB)染料。结果表明:N掺杂TiO_(2)-Fe_(2)O_(3)/C比N掺杂非Fe参与的TiO_(2)/C和非N非Fe掺杂TiO_(2)/C具有更好的光催化性能,且N掺杂TiO_(2)-Fe_(2)O_(3)/C对MB染料的有效降解率达到81%。 展开更多
关键词 Ti基-MoFs Fe基-MoFs Tio_(2)-fe_(2)o_(3)/C N掺杂 光催化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磷酸改性纳米Fe_(2)O_(3)在多孔介质中的运移
4
作者 李晶晶 杨福祥 +1 位作者 唐晓东 卿大咏 《石油化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6期771-778,共8页
采用水热接枝表面官能团法制备了磷酸改性纳米Fe_(2)O_(3)(PIONPs)催化剂,采用SEM,FTIR,XRD,Zeta电位分析等方法研究了磷酸改性前后纳米Fe_(2)O_(3)的性能,利用XDLVO理论分析了PIONPs的相互作用能,采用柱实验研究了含水地层化学条件(离... 采用水热接枝表面官能团法制备了磷酸改性纳米Fe_(2)O_(3)(PIONPs)催化剂,采用SEM,FTIR,XRD,Zeta电位分析等方法研究了磷酸改性前后纳米Fe_(2)O_(3)的性能,利用XDLVO理论分析了PIONPs的相互作用能,采用柱实验研究了含水地层化学条件(离子强度和类型)对PIONPs运移能力的影响。实验结果表明,PIONPs的运移能力强于纳米Fe_(2)O_(3)。高离子强度及高价阳离子会使PIONPs更容易吸附在石英砂表面,对PIONPs的运移起到抑制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纳米Fe_(2)o_(3) 运移 多孔介质 稠油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Al_(2)O_(3)纳米流体冷却液的质子交换膜燃料电池传热及输出性能评估
5
作者 雷基林 李杰 +4 位作者 刘懿 戈志晖 杞卓玲 邓晰文 王东方 《内燃机工程》 北大核心 2025年第4期149-158,共10页
构建了一个耦合冷却通道的三维多相非等温质子交换膜燃料电池(proton exchange membrane fuel cell,PEMFC)电化学模型,探讨Al_(2)O_(3)纳米流体对PEMFC传热及输出性能的影响。通过膜平均温度、膜平均水含量、膜均匀温度指数(index of un... 构建了一个耦合冷却通道的三维多相非等温质子交换膜燃料电池(proton exchange membrane fuel cell,PEMFC)电化学模型,探讨Al_(2)O_(3)纳米流体对PEMFC传热及输出性能的影响。通过膜平均温度、膜平均水含量、膜均匀温度指数(index of uniform temperature,IUT)来评估传热性能,并通过净功率密度及功耗比评估在PEMFC冷却系统中使用Al_(2)O_(3)纳米流体的可行性。结果表明,Al_(2)O_(3)纳米流体表现出比乙二醇冷却液更优异的冷却性能,其在冷却液低流速范围内的冷却性能更加突出,使膜平均温度显著降低,从而提高膜平均水含量。然而,该纳米流体冷却液在提升冷却效果的同时可能会引起膜温度分布均匀性的下降。具体而言,当冷却液流速为0.1 m/s,输出电压为0.6 V时,膜平均温度由359.66 K降至353.10 K,膜平均水含量从9.91增至11.53,而IUT由1.71上升至1.96。Al_(2)O_(3)纳米流体能够在冷却液低流速范围内显著提高PEMFC的输出性能,使净功率密度上升约3.3%。此外,在相同冷却条件下,Al_(2)O_(3)纳米流体能够在改善PEMFC冷却性能的同时降低由冷却液引起的寄生功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质子交换膜燃料电池 Al_(2)o_(3)纳米流体 传热 功耗比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纳米Fe_(2)O_(3)催化剂的制备及在稠油降黏中的应用
6
作者 李晶晶 杨福祥 +2 位作者 唐晓东 赵付英 王顺国 《应用化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3期581-585,共5页
以水热法合成纳米催化剂,探讨其合成条件对纳米催化剂尺寸的影响并研究其对稠油的降黏效果。先通过水热法合成5种纳米催化剂,比较其水热稳定性。以水热稳定性最好的纳米Fe_(2)O_(3)为核心,通过激光散射实验,筛选出制备纳米Fe_(2)O_(3)... 以水热法合成纳米催化剂,探讨其合成条件对纳米催化剂尺寸的影响并研究其对稠油的降黏效果。先通过水热法合成5种纳米催化剂,比较其水热稳定性。以水热稳定性最好的纳米Fe_(2)O_(3)为核心,通过激光散射实验,筛选出制备纳米Fe_(2)O_(3)的最佳反应条件,即用0.05 mol/L 1-丁基-3-甲基咪唑氯化物([Bmim]Cl)活性剂辅助三氯化铁和乙酸钾(摩尔比为1∶3)在110℃下反应8 h制备纳米Fe_(2)O_(3)。最后,使用纳米Fe_(2)O_(3)对稠油进行降黏,稠油的降黏率为45.83%。实验结果有利于纳米催化剂的改造以及提高稠油采收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水热合成 纳米Fe_(2)o_(3) 催化 稠油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纳米α-Fe_(2)O_(3)/壳聚糖修饰玻碳电极的电化学行为研究 被引量:1
7
作者 陈丽娟 黄惠 沈培辉 《化工新型材料》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9期149-153,162,共6页
通过不同温度煅烧获得不同比表面积的α-Fe_(2)O_(3)纳米颗粒,将纳米α-Fe_(2)O_(3)与壳聚糖制成复合材料。利用滴涂法,将纳米α-Fe_(2)O_(3)/壳聚糖复合材料修饰在玻碳电极上,并通过循环伏安法研究纳米α-Fe_(2)O_(3)/壳聚糖/玻碳电极... 通过不同温度煅烧获得不同比表面积的α-Fe_(2)O_(3)纳米颗粒,将纳米α-Fe_(2)O_(3)与壳聚糖制成复合材料。利用滴涂法,将纳米α-Fe_(2)O_(3)/壳聚糖复合材料修饰在玻碳电极上,并通过循环伏安法研究纳米α-Fe_(2)O_(3)/壳聚糖/玻碳电极对铁氰化钾电化学性能的影响。结果表明:随着烧结温度从280℃提高到700℃时,α-Fe_(2)O_(3)纳米颗粒的比表面积由136.5m^(2)/g变为2.1m^(2)/g。纳米α-Fe_(2)O_(3)/壳聚糖/玻碳电极能显著提高铁氰化钾的电化学性能,与裸电极相比,氧化和还原电流均显著提高,其电化学催化性能与其纳米α-Fe_(2)O_(3)比表面积密切相关,比表面积越大峰电流就越强。在最佳实验条件下,浓度在510^(-4)~510^(-3)mol/L范围内,铁氰化钾的还原电流与浓度呈良好的线性关系,检出限为1.25×10^(-5)mol/L,该修饰电极重复性和稳定性较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纳米 α-fe_(2)o_(3) 循环伏安法 电化学检测 铁氰化钾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纳米Al_(2)O_(3)和钢纤维复合增强煤矸石-矿渣基地聚合物灌浆材料的性能研究
8
作者 杨正辉 朱涛 +2 位作者 张东生 杨秋宁 毛明杰 《材料导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15期132-142,共11页
煤矸石是煤矿开采过程中产生的工业固废,将其作为胶凝材料用于制备地聚合物灌浆材料,是充分利用煤矸石,实现绿色低碳发展的有效途径。本工作将球磨后的煤矸石粉和矿渣作为胶凝材料,并利用不同体积掺量的钢纤维(SF)(0%、0.5%、1.0%、1.5%... 煤矸石是煤矿开采过程中产生的工业固废,将其作为胶凝材料用于制备地聚合物灌浆材料,是充分利用煤矸石,实现绿色低碳发展的有效途径。本工作将球磨后的煤矸石粉和矿渣作为胶凝材料,并利用不同体积掺量的钢纤维(SF)(0%、0.5%、1.0%、1.5%、2.0%)和纳米Al_(2)O_(3)(1.0%、2.0%、3.0%)对其改性,通过宏观力学与微观测试相结合的方法,研究了钢纤维单独作用和钢纤维在最优掺量下复合纳米Al_(2)O_(3)时地聚合物灌浆材料的力学性能、流变性能及微观分析。结果表明,单掺SF时最优掺量为1.5%,SF和纳米Al_(2)O_(3)复掺,掺量分别为1.5%、2.0%时,砂浆性能最优。28 d时,复掺试样抗压强度、抗折强度、断裂能分别增加了23.08%、34.55%、12.10%。塑性黏度和屈服应力均随着SF和纳米Al_(2)O_(3)掺量增加而增加。微观结构分析表明,相较于基准组,复掺后地聚合物产生了更多的C-(A)-S-H凝胶,孔隙率降低,基体变得更加致密。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煤矸石粉 钢纤维 纳米Al_(2)o_(3) 断裂性能 流变性能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混合稀土对α-Fe_(2)O_(3)晶体结构、形貌和耐蚀性能的影响研究 被引量:1
9
作者 李威 史培阳 +1 位作者 宁俊翔 郑力志 《有色金属(中英文)》 北大核心 2025年第2期231-238,共8页
研究采用水热法合成了混合稀土掺杂的α-Fe_(2)O_(3)纳米颗粒(La/Ce-dopedα-Fe_(2)O_(3)),并研究了La和Ce对α-Fe_(2)O_(3)的晶体结构、形貌和耐蚀性能的影响。结果表明,制备的La/Ce-dopedα-Fe_(2)O_(3)具有多晶结构,La和Ce的掺杂引起... 研究采用水热法合成了混合稀土掺杂的α-Fe_(2)O_(3)纳米颗粒(La/Ce-dopedα-Fe_(2)O_(3)),并研究了La和Ce对α-Fe_(2)O_(3)的晶体结构、形貌和耐蚀性能的影响。结果表明,制备的La/Ce-dopedα-Fe_(2)O_(3)具有多晶结构,La和Ce的掺杂引起α-Fe_(2)O_(3)晶体的晶格畸变,增强了晶体的稳定性。在3.5%NaCl溶液中,La/Ce-dopedα-Fe_(2)O_(3)的腐蚀电流密度为0.0005μA·cm^(-2),与α-Fe_(2)O_(3)(u)相比降低了10倍,腐蚀电位为-1.226 mV,且有钝化膜的生成,表现出更高的电化学稳定性。La/Ce-dopedα-Fe_(2)O_(3)在0.1 mol·L^(-1)NaNO_(3)溶液中表现出更好的酸碱缓冲能力,消耗氢离子总量[H^(+)]t=5.84 mmol·L^(-1)。这些结果表明,La和Ce共掺杂可以增强α-Fe_(2)O_(3)纳米颗粒的耐腐蚀性能。本研究结果对于稀土和氧化铁的高值化利用具有重要的参考价值和理论指导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α-fe_(2)o_(3)纳米颗粒 稀土改性 电化学稳定性 酸碱缓冲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磁靶向相变微胶囊/纳米Al_(2)O_(3)/环氧树脂复合绝缘材料的自修复特性
10
作者 孙魄韬 王河飞 +2 位作者 司马文霞 牛朝露 唐文旭 《电工技术学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13期4032-4044,共13页
环氧树脂等聚合物绝缘材料在长期电热老化以及机械应力作用下会产生微尺度损伤,诱发绝缘失效,严重威胁装备运行安全。针对此问题,该文设计了一种由固体二十八烷作为修复剂的磁靶向相变微胶囊,通过将微胶囊与常温固化型环氧树脂基体复合... 环氧树脂等聚合物绝缘材料在长期电热老化以及机械应力作用下会产生微尺度损伤,诱发绝缘失效,严重威胁装备运行安全。针对此问题,该文设计了一种由固体二十八烷作为修复剂的磁靶向相变微胶囊,通过将微胶囊与常温固化型环氧树脂基体复合,实现材料对微尺度损伤的靶向自主修复。首先在定向磁场作用下将微胶囊吸引至复合材料易损伤部位,当微损伤发展到微胶囊时,可在带电条件下人工施加红外辐射靶向加热损伤部位的微胶囊,使其迅速熔化并修复损伤通道;同时,引入Al_(2)O_(3)纳米粒子作为基体填充介质,可增强复合材料的绝缘性能与导热性能。研究结果表明:微胶囊粒径分布均匀,具有良好的热稳定性能;磁靶向诱导技术可在保持基材良好本征性能的同时提升材料的自修复效率;纳米Al_(2)O_(3)粒子的掺杂使得复合材料对红外辐射靶向加热具有良好的热响应特性;复合材料能够对机械划痕损伤自主修复,绝缘强度可恢复至未损伤时的90.78%。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常温固化型环氧树脂 微损伤 自修复 磁靶向 相变微胶囊 纳米Al_(2)o_(3)
在线阅读 下载PDF
Ti_(3)C_(2)MXene纳米片上原位生长的Cd_(0.5)Zn_(0.5)S纳米棒实现高效可见光催化析氢
11
作者 李钦 张慧慧 +3 位作者 顾华军 崔园园 高瑞华 戴维林 《物理化学学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4期70-80,共11页
在能源短缺和环保优先的背景下,光催化制氢是将太阳能转化为化学能的重要途径之一。有效提高光生载流子的分离效率对于设计具有优异析氢活性的光催化剂至关重要。本研究采用一步原位水热法构建了由Cd_(0.5)Zn_(0.5)S纳米棒和Ti_(3)C_(2)... 在能源短缺和环保优先的背景下,光催化制氢是将太阳能转化为化学能的重要途径之一。有效提高光生载流子的分离效率对于设计具有优异析氢活性的光催化剂至关重要。本研究采用一步原位水热法构建了由Cd_(0.5)Zn_(0.5)S纳米棒和Ti_(3)C_(2)MXene纳米片组成的二元异质结光催化剂。当Ti_(3)C_(2)MXene的含量为0.5 wt%(质量分数)时,光催化产氢的最大速率为15.56 mmol·g^(-1)·h^(-1),是纯Cd_(0.5)Zn_(0.5)S的2.56倍。经过5次催化循环后,光催化活性没有显著下降。该材料在350 nm紫外光下展现出最高的AQE为18.4%。此外,基于X射线光电子能谱(XPS)、原位光照XPS、飞秒瞬态吸收光谱、密度泛函理论(DFT)计算和光催化活性实验,我们提出了MXene/Cd_(0.5)Zn_(0.5)S复合材料的电荷转移和光催化制氢机理。我们的研究表明,引入不含贵金属的MXene材料可以有效地帮助光生电子的转移。这项工作展示了MXene材料在构建高效低成本的制氢光催化剂方面的潜力。 展开更多
关键词 Cd_(1-x)ZnxS纳米 光催化 析氢 Ti_(3)C_(2)-MXene纳米 异质结
在线阅读 下载PDF
β-Ga_(2)O_(3)纳米带场效应晶体管及日盲紫外光电探测器研究进展
12
作者 李晓旭 石蔡语 +4 位作者 沈磊 曾光 李晓茜 陈宇畅 卢红亮 《人工晶体学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8期1352-1368,共17页
β相氧化镓(β-Ga_(2)O_(3))由于具有直接和超宽带隙(~4.9 eV)、高击穿电场(~9 MV/cm),以及优异的热稳定性和化学稳定性等优点,广泛应用于高温、高压、高频及日盲紫外光电探测器等领域。从β-Ga_(2)O_(3)单晶块体上机械剥离出β-Ga_(2)O... β相氧化镓(β-Ga_(2)O_(3))由于具有直接和超宽带隙(~4.9 eV)、高击穿电场(~9 MV/cm),以及优异的热稳定性和化学稳定性等优点,广泛应用于高温、高压、高频及日盲紫外光电探测器等领域。从β-Ga_(2)O_(3)单晶块体上机械剥离出β-Ga_(2)O_(3)纳米带作为沟道来探究新型β-Ga_(2)O_(3)器件结构不仅具有很大的灵活性,也将极大地降低成本。近年来,虽然β-Ga_(2)O_(3)纳米带场效应晶体管及日盲紫外光电探测器的研究已取得了很大进展,但器件的综合性能依然受限而不能满足商业化的需求,尤其是迁移率较低且响应度低。本文首先介绍了β-Ga_(2)O_(3)材料的基本性质;接着对β-Ga_(2)O_(3)纳米带场效应晶体管及日盲紫外光电探测器的研究现状进行总结与分析;最后指出β-Ga_(2)O_(3)基器件面对的困难与挑战,例如界面优化问题、器件可靠性系统研究缺乏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β-Ga_(2)o_(3) 纳米 场效应晶体管 日盲紫外光电探测器 光电性能
在线阅读 下载PDF
Mo-Mn双掺杂与碳纳米管复合协同提升Na_(4)Fe_(3)(PO_(4))_(2)P_(2)O_(7)/C材料性能研究
13
作者 陈彤彤 韩现英 +1 位作者 杰梦玲 李建刚 《无机盐工业》 北大核心 2025年第5期79-86,共8页
为提升钠离子电池正极材料Na_(4)Fe_(3)(PO_(4))_(2)P_(2)O_(7)/C(NFPP)的导电性及高倍率充放电性能,采用喷雾干燥法制备了Mo-Mn双掺杂及复合碳纳米管(CNTs)改性的NFPP材料。通过X射线衍射仪(XRD)、扫描电子显微镜(SEM)、透射电子显微镜... 为提升钠离子电池正极材料Na_(4)Fe_(3)(PO_(4))_(2)P_(2)O_(7)/C(NFPP)的导电性及高倍率充放电性能,采用喷雾干燥法制备了Mo-Mn双掺杂及复合碳纳米管(CNTs)改性的NFPP材料。通过X射线衍射仪(XRD)、扫描电子显微镜(SEM)、透射电子显微镜(TEM)、恒电流间歇滴定技术(GITT)及其他物理和电化学测试技术,系统分析了改性NFPP材料的结构与性能。研究结果表明,与单一Mo^(6+)掺杂样品相比,Mo^(6+)、Mn^(2+)协同双掺杂能够进一步降低电荷传递阻抗,提高钠离子扩散系数,从而显著提升材料的电化学性能。所制备的Na_(4)Fe_(2.87)Mo_(0.1)Mn_(0.03)(PO_(4))_(2)P_(2)O_(7)/C材料在0.1C、5.0C和10.0C倍率下的可逆容量分别达到122.6、100.3、95.6 mA·h/g。进一步复合质量分数为5%的碳纳米管后,材料的电荷传递阻抗降低至313Ω,钠离子扩散系数提高至4.23×10^(-10)cm^(2)/s,从而显著改善了材料的倍率性能和循环性能。改性后的材料在0.1C、5.0C和10.0C倍率下的可逆容量分别提升至123.0、109.5、104.4 mA·h/g,且在10.0C倍率下循环350次后容量保持率高达92.52%。该研究表明,Mo-Mn双掺杂结合碳纳米管复合改性是提升NFPP材料电化学性能的有效策略,为高性能钠离子电池正极材料的开发提供了重要的理论和实验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钠离子电池 Na_(4)Fe_(3)(Po_(4))_(2)P_(2)o_(7)/C Mo-Mn双掺杂 纳米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掺杂纳米Al_(2)O_(3)与改性植酸的复合环氧涂层的制备及其性能研究
14
作者 于郭 张鹏龙 +3 位作者 钱海博 谭娟 殷允杰 王立明 《涂料工业》 北大核心 2025年第2期1-6,13,共7页
为了提高环氧树脂涂层的防腐性能并赋予其自修复性,在四丁基溴化铵的催化下,将植酸接枝到乙二醇二缩水甘油醚上,并与纳米Al_(2)O_(3)混合掺入到环氧树脂中,制备了一种新型复合环氧树脂涂层。探究了纳米Al_(2)O_(3)质量分数对涂层防腐性... 为了提高环氧树脂涂层的防腐性能并赋予其自修复性,在四丁基溴化铵的催化下,将植酸接枝到乙二醇二缩水甘油醚上,并与纳米Al_(2)O_(3)混合掺入到环氧树脂中,制备了一种新型复合环氧树脂涂层。探究了纳米Al_(2)O_(3)质量分数对涂层防腐性的影响,并且对其表面形貌、光泽、力学性能、自修复性和防腐性进行了测试。结果表明:改性植酸和纳米Al_(2)O_(3)的加入显著提高了环氧涂层的表面平整度、光泽和硬度。当改性植酸的含量控制在5%,纳米Al_(2)O_(3)的含量达到5%时,复合涂层的硬度达到H,腐蚀电流密度达到7.85×10^(-8)A/cm^(2),腐蚀电位为−0.805 V。除此之外,复合涂层还具有良好的自修复性。改性植酸和纳米Al_(2)O_(3)的引入显著提高了环氧树脂涂层的防腐性能、自修复性能和耐久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环氧树脂 改性植酸 纳米Al_(2)o_(3) 防腐性能 功能材料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纳米Al_(2)O_(3)掺杂对中间相聚丙烯的性能影响
15
作者 刘煊赫 李媛媛 +2 位作者 严宇翔 薛子文 雷志鹏 《绝缘材料》 北大核心 2025年第8期140-148,共9页
为了研究纳米Al_(2)O_(3)掺杂对聚丙烯中间相的影响,利用快速冷却法制备不同Al_(2)O_(3)含量的中间相聚丙烯基纳米复合电介质试样,对试样的XRD图谱、红外光谱、DSC曲线、力学性能和介电性能进行测试。结果表明:虽然掺杂纳米Al_(2)O_(3)... 为了研究纳米Al_(2)O_(3)掺杂对聚丙烯中间相的影响,利用快速冷却法制备不同Al_(2)O_(3)含量的中间相聚丙烯基纳米复合电介质试样,对试样的XRD图谱、红外光谱、DSC曲线、力学性能和介电性能进行测试。结果表明:虽然掺杂纳米Al_(2)O_(3)会抑制聚丙烯分子链中长螺旋段结构的形成过程,但在异相成核的作用下,一定量的纳米Al_(2)O_(3)可以有效提高试样的结晶度,形成数量很多的小球晶,使球晶间有较长的分子链连接。该结构使得试样的弹性模量和断裂伸长率提高。同时,掺杂纳米Al_(2)O_(3)也使得试样的屈服强度和拉伸强度提高。纳米Al_(2)O_(3)还能约束试样中的大量无序分子链,减小聚丙烯分子链的极化强度,降低复合试样的相对介电常数。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聚丙烯 纳米Al_(2)o_(3) 中间相 力学性能 介电性能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纳米Al_(2)O_(3)改性光固化树脂结合剂砂轮的磨削性能实验研究
16
作者 王宗伟 易军 +1 位作者 周蔚柱 陈扬建 《工具技术》 北大核心 2025年第1期34-40,共7页
为提高光固化树脂结合剂砂轮的磨削性能,采用纳米Al_(2)O_(3)作为增强相对光固化树脂进行改性,研究纳米Al_(2)O_(3)含量对改性光固化树脂力学性能和改性光固化树脂结合剂砂轮磨削性能的影响规律。研究表明,在光固化树脂中添加适当的纳米... 为提高光固化树脂结合剂砂轮的磨削性能,采用纳米Al_(2)O_(3)作为增强相对光固化树脂进行改性,研究纳米Al_(2)O_(3)含量对改性光固化树脂力学性能和改性光固化树脂结合剂砂轮磨削性能的影响规律。研究表明,在光固化树脂中添加适当的纳米Al_(2)O_(3)可以提高树脂的抗弯强度,当纳米Al_(2)O_(3)质量分数为3%时强化效果最佳,相比于纯光固化树脂提升了35.1%;树脂的硬度随着纳米Al_(2)O_(3)含量的增加而增大;在树脂中添加质量分数为3%的纳米Al_(2)O_(3),改性光固化树脂结合剂砂轮能获得最佳的磨削性能,其磨削表现相比于纯光固化树脂结合剂砂轮和常规市售砂轮具有明显的优势。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光固化树脂 纳米Al_(2)o_(3) 光固化树脂结合剂砂轮 磨削性能
在线阅读 下载PDF
α-Fe_(2)O_(3)@TiO_(2)纳米核壳球的制备及光催化清除乙烯性能研究 被引量:1
17
作者 刘卫玲 梁嘉伟 +5 位作者 罗文翰 陈国健 陈克之 潘宣洲 肖乃玉 仲芸芸 《包装工程》 CAS 北大核心 2024年第5期28-37,共10页
提高纳米TiO_(2)在可见光下光催化及乙烯清除效果。方法本文以FeCl_(3)·6H_(2)O和TiF4为原材料,采用水热合成法制备出以α-Fe_(2)O_(3)为核、以TiO_(2)为壳的纳米复合型材料α-Fe_(2)O_(3)@TiO_(2),通过X射线衍射、紫外可见漫反射... 提高纳米TiO_(2)在可见光下光催化及乙烯清除效果。方法本文以FeCl_(3)·6H_(2)O和TiF4为原材料,采用水热合成法制备出以α-Fe_(2)O_(3)为核、以TiO_(2)为壳的纳米复合型材料α-Fe_(2)O_(3)@TiO_(2),通过X射线衍射、紫外可见漫反射吸收光谱及电子顺磁共振等光化学表征及乙烯清除实验,研究其光催化和乙烯清除能力。结果制备得到的α-Fe_(2)O_(3)粒子具有稳定的棒状结构,粒径长度为100~200 nm,宽度为50~100 nm;TiO_(2)粒子为分散均匀的锐钛型空心球,直径为100~200 nm;合成的α-Fe_(2)O_(3)@TiO_(2)纳米核壳球的禁带宽度降低到1.91 eV;DMPO-·O_(2)^(-)和DMPO-·OH的电子信号强度增大;具有优异的乙烯清除能力。结论本实验制备得到的α-Fe_(2)O_(3)@TiO_(2)纳米核壳球具有良好的光催化效果和乙烯清除能力,有望将其应用在果蔬保鲜中,实现杀菌、氧化分解有机物以及去除异味等功效,以达到延长货架期的目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α-fe_(2)o_(3)@Tio_(2) 形貌特征 光催化 乙烯清除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无水草酸辅助硝酸铁热分解制备高饱和磁化强度γ-Fe_(2)O_(3)纳米粒子
18
作者 高波 赵斯琴 长山 《应用化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7期1578-1582,共5页
采用硝酸铁和无水草酸为原料,通过简便的一步固相法焙烧制备γ-Fe_(2)O_(3)纳米粒子。采用XRD、SEM-EDS、N_(2)-吸附/脱附和VSM等表征手段分析了样品的结构、形态和磁性能。研究表明,在Fe(NO_(3))_(3)·9H_(2)O中添加C_(2)H_(2)O_(... 采用硝酸铁和无水草酸为原料,通过简便的一步固相法焙烧制备γ-Fe_(2)O_(3)纳米粒子。采用XRD、SEM-EDS、N_(2)-吸附/脱附和VSM等表征手段分析了样品的结构、形态和磁性能。研究表明,在Fe(NO_(3))_(3)·9H_(2)O中添加C_(2)H_(2)O_(4),可以制备出饱和磁化强度为76.3 emu/g的棒状γ-Fe_(2)O_(3)。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九水硝酸铁 高饱和磁化强度 状γ-fe_(2)o_(3) 一步固相法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原位生长的α-Fe_(2)O_(3)/ZnO异质纳米棒阵列对乙醇气体的高选择性检测 被引量:2
19
作者 隋丽丽 黄微微 +8 位作者 王平 徐英明 程晓丽 霍丽华 姜惠烨 赵冰 张文治 王政军 刘亚红 《应用化学》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1年第7期857-865,共9页
采用两步溶液法在陶瓷管上原位生长了ZnO纳米棒阵列,然后以ZnO纳米棒为载体,通过水热法在其表面负载α-Fe_(2)O_(3)纳米粒子,生成异质α-Fe_(2)O_(3)/ZnO复合纳米材料。α-Fe_(2)O_(3)/ZnO纳米棒直径30~80 nm,长1μm左右,交叉排列形成... 采用两步溶液法在陶瓷管上原位生长了ZnO纳米棒阵列,然后以ZnO纳米棒为载体,通过水热法在其表面负载α-Fe_(2)O_(3)纳米粒子,生成异质α-Fe_(2)O_(3)/ZnO复合纳米材料。α-Fe_(2)O_(3)/ZnO纳米棒直径30~80 nm,长1μm左右,交叉排列形成纳米棒阵列,α-Fe_(2)O_(3)纳米粒子粒径约10 nm,均匀分布在ZnO纳米棒表面。将纯ZnO和α-Fe_(2)O_(3)/ZnO纳米棒阵列制成气敏元件,测试并对比了2种气敏元件的气敏性能,揭示其气敏机理。结果表明:α-Fe_(2)O_(3)纳米粒子的复合显著提高了ZnO纳米棒阵列对乙醇气体的灵敏度和选择性,在工作温度370℃时,对100μL/L乙醇气体的响应值为85.4,是同条件下ZnO器件对乙醇响应值(9.4)的9.1倍,响应时间7 s,最低检出限为0.01μL/L。相关研究可以应用于痕量乙醇的快速、高灵敏度和高选择性检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原位生长法 α-fe_(2)o_(3) ZNo 纳米阵列 异质结构
在线阅读 下载PDF
α-Fe_2O_3纳米棒的制备及其丙酮气敏性能 被引量:7
20
作者 顾怡红 张元祥 《传感技术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9年第2期177-182,共6页
在合成原料浓度较高的情况下,利用水热合成的方式制备得到了α-Fe_2O_3纳米棒,有效提高了水热合成纳米粉末的产量,利用超声处理的方式将团聚的α-Fe_2O_3纳米棒进行了有效分离。利用X射线衍射(XRD)、傅里叶红外光谱(FTIR)和场发射扫描电... 在合成原料浓度较高的情况下,利用水热合成的方式制备得到了α-Fe_2O_3纳米棒,有效提高了水热合成纳米粉末的产量,利用超声处理的方式将团聚的α-Fe_2O_3纳米棒进行了有效分离。利用X射线衍射(XRD)、傅里叶红外光谱(FTIR)和场发射扫描电镜(SEM)对样品进行了物相分析和形貌观察。测试这种纳米材料在不同温度下对丙酮的气敏性能,通过这种方法制备得到的气敏材料对丙酮具有良好的响应特性,具有工作温度低、检测极限低、选择性和稳定性良好等优势。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气体传感器 α-fe2o3纳米 水热合成 丙酮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14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