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22篇文章
< 1 2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基于^(31)P核磁共振探究退化高寒湿地土壤磷素演变特征及影响因素
1
作者 罗原骏 蒲玉琳 +2 位作者 袁大刚 李亚丽 钱虹宇 《草业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2期1-12,共12页
探明高寒湿地不同退化程度土壤磷素组成特征及其形态演变的驱动机制对于湿地生态恢复过程中养分和碳汇的科学管理具有重要意义。以若尔盖自然保护区内相对原生沼泽(RPM)、轻度退化沼泽(LDM)、中度退化沼泽(MDM)、重度退化沼泽(HDM)为对... 探明高寒湿地不同退化程度土壤磷素组成特征及其形态演变的驱动机制对于湿地生态恢复过程中养分和碳汇的科学管理具有重要意义。以若尔盖自然保护区内相对原生沼泽(RPM)、轻度退化沼泽(LDM)、中度退化沼泽(MDM)、重度退化沼泽(HDM)为对象,采用液相31P核磁共振波谱技术、分段式结构方程模型研究了高寒湿地退化过程中土壤磷素演变特征及主要影响因素。结果表明,高寒湿地退化导致植物群落组成由湿生向中生演替,土壤有机质与氮含量降低。正磷酸盐和磷酸单酯含量随湿地退化呈先增加后降低的趋势,其中正磷酸盐在HDM中相较于RPM降低46.45%,磷酸单酯在LDM、MDM和HDM中相较于RPM分别增加27.02%、54.96%和41.74%;焦磷酸盐和磷酸二酯含量随湿地退化逐渐降低。分段式结构方程模型的拟合结果显示,植被生物量、土壤养分和微生物活性是影响湿地土壤磷素演变的主要因素,其中微生物活性是正磷酸盐、焦磷酸盐和磷酸二酯的正向影响因子,是磷酸单酯的负向影响因子,植物生物量是正磷酸盐和磷酸二酯的正向影响因子,土壤养分虽对各形态磷没有直接影响,但可通过调控微生物活性间接影响焦磷酸盐和磷酸二酯含量。综上所述,湿地退化通过改变植物群落组成、降低土壤养分含量和微生物活性,促进了土壤磷酸二酯分解;重度退化湿地土壤磷有效性因磷酸单酯矿化能力减弱、正磷酸盐含量降低而减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若尔盖高原 高寒湿地退化 ^液相^(31)p核磁共振 磷形态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土壤磷形态组分分级及^(31)P-NMR技术应用研究进展 被引量:23
2
作者 汪洪 宋书会 +1 位作者 张金尧 刘云霞 《植物营养与肥料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7年第2期512-523,共12页
农田生态系统中土壤磷形态转化,影响土壤磷对作物的有效供应。土壤磷分为无机磷和有机磷两大部分。化学连续提取法(chemical sequential fractionation,CSF)研究土壤磷形态分级,采用不同的化学提取剂,分级提取土壤中组成或分解能力接近... 农田生态系统中土壤磷形态转化,影响土壤磷对作物的有效供应。土壤磷分为无机磷和有机磷两大部分。化学连续提取法(chemical sequential fractionation,CSF)研究土壤磷形态分级,采用不同的化学提取剂,分级提取土壤中组成或分解能力接近的有机无机含磷化合物,是目前表征土壤磷素形态的重要方法。但该方法虽历经改进,仍难以确切反映土壤磷的实际组成,提取的不同磷形态间存在重叠,有机磷和无机磷组分分级存在一定的误差;不同分级磷组分对作物的有效性,需谨慎评估。核磁共振波谱技术(nuclear magnetic resonance,NMR)根据核磁共振波谱图上共振峰的位置、强度和精细结构来研究土壤中含磷化合物的分子结构。液相31PNMR可以同吋检测出土壤中多种磷组分,如正磷酸盐、磷酸单酯、磷酸二酯、膦酸脂、焦磷酸盐和多聚磷酸盐,识别土壤提取物磷形态,可将有机磷与无机磷分开。本文综述了应用31P-NMR技术研究土壤磷形态组分的一些进展,总结了样品制备过程、NMR测试参数及在土壤磷形态转化研究中的应用。二维31P-NMR技术发展为鉴定分析土壤中更多种类的含磷化合物提供了契机。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土壤磷形态 化学连续提取法 土壤磷组分 ^^31p-核磁共振波谱技术
在线阅读 下载PDF
L_(7811)鼠腹水肿瘤细胞^(31)P核磁共振的研究 被引量:1
3
作者 张乃忠 王凤茹 +5 位作者 马丽英 韩庆宏 王均衡 刘秀萍 吴家振 周淑华 《生物化学与生物物理进展》 SCIE CAS CSCD 北大核心 1990年第3期210-213,共4页
用^(31)P核磁共振技术(^(31)P-NMR)研究了L_(7811)鼠腹水肿瘤细胞和615系鼠胸腺细胞(正常对照细胞)。结果发现在肿瘤晚期阶段,L_(7811)腹水肿瘤细胞的含磷化合物未进入完全不活跃状态。此外,腹水肿瘤细胞的磷脂组成与含量亦有明显改变... 用^(31)P核磁共振技术(^(31)P-NMR)研究了L_(7811)鼠腹水肿瘤细胞和615系鼠胸腺细胞(正常对照细胞)。结果发现在肿瘤晚期阶段,L_(7811)腹水肿瘤细胞的含磷化合物未进入完全不活跃状态。此外,腹水肿瘤细胞的磷脂组成与含量亦有明显改变。因此,^(31)P-NMR谱可做为观察肿瘤细胞内能量生成和某些磷脂合成宏观动态过程的一项参考指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腹水肿瘤细胞 核磁共振 能量物质
在线阅读 下载PDF
^(31)P-NMR谱在人急性早幼粒白血病HL-60细胞分化代谢研究中的应用 被引量:2
4
作者 司伊康 沈宏略 +2 位作者 孔漫 贺文义 韩锐 《生物化学杂志》 CSCD 1996年第4期491-495,共5页
HL-60细胞是目前研究诱导分化药物的常用细胞株,应用核磁共振^(31)P谱,观察HL-60细胞经分化诱导剂全反式维甲酸和新维甲类化合物SLM9123作用前后的代谢改变,发现分化后的细胞对ATP能量的需求明显增高,膜... HL-60细胞是目前研究诱导分化药物的常用细胞株,应用核磁共振^(31)P谱,观察HL-60细胞经分化诱导剂全反式维甲酸和新维甲类化合物SLM9123作用前后的代谢改变,发现分化后的细胞对ATP能量的需求明显增高,膜磷脂的合成前体──磷酸单酯也有明显增加,另外还发现分化后的细胞内pH值有从偏碱性转为偏酸性的趋势,文中对这些改变的可能机制作了探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白血病 粒细胞 NMR 31 细胞代谢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核磁共振^(31)P谱研究川芎嗪对细胞高能磷酸盐代谢的影响
5
作者 张学贤 屠萍官 《中国药科大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1994年第2期117-119,共3页
利用核磁共振 ̄(31)P普测定鼠肌细胞内α-ATP、β-ATP、γ-ATP、肌酸磷酸盐以及无机磷酸盐的相对含量随时间的变化时,发现注射川芎嗪的小鼠,其肌细胞前四种高能磷酸盐的代谢速率明显高于对照组。此法具有快速和非破... 利用核磁共振 ̄(31)P普测定鼠肌细胞内α-ATP、β-ATP、γ-ATP、肌酸磷酸盐以及无机磷酸盐的相对含量随时间的变化时,发现注射川芎嗪的小鼠,其肌细胞前四种高能磷酸盐的代谢速率明显高于对照组。此法具有快速和非破坏性的优点,可进行细胞内高能磷酸盐代谢的动态观察。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川芎嗪 细胞 高能磷酸盐 NMR 磷谱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低场核磁共振技术建立大豆油和葵花籽油p-茴香胺值检测模型
6
作者 彭丹 苏敏 +3 位作者 徐一川 周琪 郑少帅 李军 《中国油脂》 北大核心 2025年第8期140-147,共8页
为实现植物油氧化品质的快速检测,以大豆油和葵花籽油为研究对象,系统分析油脂氧化过程中低场核磁共振(LF-NMR)弛豫信号的变化规律,研究植物油p-茴香胺值(p-AV)与弛豫特性指标间的相关性,基于LF-NMR建立大豆油、葵花籽油及两种油脂总样... 为实现植物油氧化品质的快速检测,以大豆油和葵花籽油为研究对象,系统分析油脂氧化过程中低场核磁共振(LF-NMR)弛豫信号的变化规律,研究植物油p-茴香胺值(p-AV)与弛豫特性指标间的相关性,基于LF-NMR建立大豆油、葵花籽油及两种油脂总样本的p-AV模型,分别考察建模数据、预处理方法及建模方法对p-AV模型性能的影响,优化建模参数。结果表明:随着加热时间的延长,大豆油和葵花籽油的p-AV逐渐增加,弛豫时间则呈下降趋势,其峰面积变化幅度大小顺序均为S23>S22>S21,油脂p-AV与弛豫特性指标之间具有较好的相关性;大豆油、葵花籽油以及总样本p-AV模型的最佳建模数据均为1~1 000,预处理方法分别为正交信号校正(OSC)、无、OSC,建模方法均为偏最小二乘法(PLS);最佳建模条件下大豆油和葵花籽油p-AV模型预测均方根误差(RMSEP)分别为3.448和2.572,总样本p-AV模型预测大豆油和葵花籽油p-AV的RMSEP分别为4.523和4.437。综上,基于LF-NMR检测植物油p-AV是可行的,单一油脂模型的预测准确性较高,而两种油脂总样本所建模型的通用性较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低场核磁共振 植物油 p-茴香胺值 模型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31)P NMR的自然成土过程中有机磷组分演变特征及影响因素研究进展 被引量:3
7
作者 罗原骏 黄来明 袁大刚 《土壤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1期23-38,共16页
土壤有机磷(P_(o))是土壤中重要的磷库,其形态、含量与生物有效性随成土过程而发生变化,进而影响土壤磷素供应、养分平衡及生态系统生产力。然而,与土壤无机磷(P_(i))相比,以往的研究对P_(o)的重视不够,这主要是由于土壤中P_(o)的提取... 土壤有机磷(P_(o))是土壤中重要的磷库,其形态、含量与生物有效性随成土过程而发生变化,进而影响土壤磷素供应、养分平衡及生态系统生产力。然而,与土壤无机磷(P_(i))相比,以往的研究对P_(o)的重视不够,这主要是由于土壤中P_(o)的提取、分析和鉴定方法难于P_(i)。近年来,随着液相^(31)P核磁共振(^(31) P NMR)波谱技术在土壤学领域的应用,为定量分析土壤P_(o)组分及含量提供了新的技术手段,同时为更好地理解生态系统演化过程中不同形态P_(o)的转化特征奠定了基础。本文主要总结了土壤P_(o)的种类和性质,介绍了液相^(31)P NMR分析土壤P_(o)的原理和方法,在此基础上综述了自然成土过程中不同形态P_(o)的转化特征及其影响因素,并指出了需进一步研究的方向和关键科学问题:包括量化成土过程中不同形态P_(o)转化速率、途径与环境阈值,阐明不同发育阶段土壤P_(o)与C、N等养分之间的耦合关系及其固释机理,构建不同类型土壤P_(o)演化模型。回答上述问题有助于更好地理解地球关键带磷素生物地球化学循环,为不同发育阶段土壤养分管理与调控及土壤资源可持续利用提供理论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液相^(31)p核磁共振 土壤演化 有机磷组分 动态变化 养分管理
在线阅读 下载PDF
31P核磁共振波谱表征高聚合度聚磷酸铵及其链结构 被引量:4
8
作者 刘宜娜 杨荣杰 +2 位作者 李定华 梁嘉香 HU Weiguo 《高等学校化学学报》 SCIE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8年第9期2080-2088,共9页
以液体定量^(31)P核磁共振波谱(^(31)P NMR)为主要表征手段,通过建立水中加盐促溶的高聚合度聚磷酸铵(APP)水溶液的制备方法,研究不同溶解温度、测试温度及NMR参数等对APP聚合度的影响,建立了^(31)P NMR准确表征APP的聚合度及其链结构... 以液体定量^(31)P核磁共振波谱(^(31)P NMR)为主要表征手段,通过建立水中加盐促溶的高聚合度聚磷酸铵(APP)水溶液的制备方法,研究不同溶解温度、测试温度及NMR参数等对APP聚合度的影响,建立了^(31)P NMR准确表征APP的聚合度及其链结构的方法.研究结果表明,于36℃在水中加盐溶解APP,26℃下进行^(31)P NMR测试,既保证了APP溶液良好的溶解性,又在水溶液制备和^(31)P NMR测试过程中不引起APP降解,测得的APP聚合度稳定、准确.利用液体^(31)P NMR确定了不同温度下APP盐水溶液中端基磷和中间磷弛豫时间(T_1),发现T_1与温度呈线性关系,弛豫时间参数(D_1)的设置影响APP聚合度结果,D_1设置不满足磷所需的T_1时,APP的聚合度结果偏大.^(31)P NMR表征APP链结构结果显示,APP的端基磷存在3种化学环境,而溶液离子强度和温度会影响3种端基磷的化学位移;APP的中间磷中含有H^+.此外,提出了中国化工行业标准HG/T 2770-2008中APP高聚合度测定存在的问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聚磷酸铵 聚合度 链结构 磷核磁共振 弛豫时间
在线阅读 下载PDF
Simulation of ^(13)C NMR chemical shifts of carbinol carbon atoms using quantitative structure-spectrum relationships 被引量:2
9
作者 戴益民 黄可龙 +3 位作者 李浔 曹忠 朱志平 杨道武 《Journal of Central South University》 SCIE EI CAS 2011年第2期323-330,共8页
A quantitative structure-spectrum relationship (QSSR) model was developed to simulate 13C nuclear magnetic resonance (NMR) spectra of carbinol carbon atoms for 55 alcohols. The proposed model,using multiple linear reg... A quantitative structure-spectrum relationship (QSSR) model was developed to simulate 13C nuclear magnetic resonance (NMR) spectra of carbinol carbon atoms for 55 alcohols. The proposed model,using multiple linear regression,contained four descriptors solely extracted from the molecular structure of compounds. The statistical results of the final model show that R2= 0.982 4 and S=0.869 8 (where R is the correlation coefficient and S is the standard deviation). To test its predictive ability,the model was further used to predict the 13C NMR spectra of the carbinol carbon atoms of other nine compounds which were not included in the developed model. The average relative errors are 0.94% and 1.70%,respectively,for the training set and the predictive set. The model is statistically significant and shows good stability for data variation as tested by the leave-one-out (LOO) cross-validation. The comparison with other approaches also reveals good performance of this method. 展开更多
关键词 carbinol carbon atom ^^13C nuclear magnetic resonance chemical shift topological indices quantitative structure-spectroscopy relationship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核磁共振T_2谱M-P广义逆反演研究 被引量:4
10
作者 李鹏举 姜大鹏 +1 位作者 李鹏飞 宋延杰 《吉林大学学报(地球科学版)》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1年第2期579-585,共7页
基于广义逆和奇异值分解理论,研究核磁共振T2谱反演的截断法和阻尼法。首先给出反演问题的M-P广义逆解;然后对系数矩阵进行奇异值分解求其M-P广义逆,对奇异值进行截断或者加阻尼,保证解的稳定性兼顾其分辨率;最后利用迭代技术实现解的... 基于广义逆和奇异值分解理论,研究核磁共振T2谱反演的截断法和阻尼法。首先给出反演问题的M-P广义逆解;然后对系数矩阵进行奇异值分解求其M-P广义逆,对奇异值进行截断或者加阻尼,保证解的稳定性兼顾其分辨率;最后利用迭代技术实现解的非负约束。数值仿真实验和岩心T2谱反演表明:对于双峰谱,在信噪比SNR≥10时,截断法和阻尼法反演T2谱的分辨率和稳定性都很高;截断法截断因子选择范围小,在SNR<10时解的分辨率和稳定性差;阻尼法阻尼因子选择范围大,在SNR<10时解的稳定性好,但短组分分辨率低,长组分分辨率高。对于三峰谱,当SNR≥20时,截断法和阻尼法反演的T2谱光滑连续,具有三峰结构;当SNR<20时两者均不能反演出与构造谱接近的三峰谱。因此,2种方法可应用于SNR≥10的双峰谱和SNR≥20的三峰谱反演;从分辨率和稳定性、平滑噪声及截断和阻尼因子的选取上,阻尼法略优于截断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则井 核磁共振 M—p广义逆 奇异值分解 疋谱 反演
在线阅读 下载PDF
PET/PHB共聚酯序列结构研究
11
作者 关桂荷 王华平 +2 位作者 章悦庭 周涵新 孙桐 《中国纺织大学学报》 CSCD 1991年第3期1-8,共8页
本文在290℃用熔融共缩聚制备了系列PET/PHB共聚酯,用高分辨核磁共振(400MHz ~1H-NMR)研究了PET/PHB共聚酯的序列分布规律。结果表明,PHB组分增加,其选择因子m线性降低。在此基础上,得到了PET、PHB链段平均长度,无规度等一系列序列结构... 本文在290℃用熔融共缩聚制备了系列PET/PHB共聚酯,用高分辨核磁共振(400MHz ~1H-NMR)研究了PET/PHB共聚酯的序列分布规律。结果表明,PHB组分增加,其选择因子m线性降低。在此基础上,得到了PET、PHB链段平均长度,无规度等一系列序列结构参数,其分布规律与一般共缩聚相似。其无规度比270℃共缩聚样品高。并根据PHB链节数≥4才形成PHB相这一前提,估算了共聚酯PHB相(即液晶相主要成分)理论含量与PHB组分的关系:W_(PHB)%(?)104.0x_(PHB)^(4.40)。最后推测了对PET/PHB共聚酯形成液晶相最低PHB理论含量为1.1%wt。 展开更多
关键词 pET pHB 共聚物 液晶 序列 分布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利用NMR技术测定小麦胚芽中的脂质成分
12
作者 陈德慰 莫雪莹 +4 位作者 张皓然 胡小双 肖金珊 周夏陶 赵子建 《农业工程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8期254-263,共10页
为深入探究小麦胚芽中的脂质成分,该研究采用不同溶剂分别提取小麦胚芽中的磷脂和中性脂质,利用核磁共振技术(nuclear magnetic resonance,NMR)对小麦胚芽中的脂质成分进行分析,结果表明:^(31)P NMR在小麦胚芽中检测到6种磷脂和相对应的... 为深入探究小麦胚芽中的脂质成分,该研究采用不同溶剂分别提取小麦胚芽中的磷脂和中性脂质,利用核磁共振技术(nuclear magnetic resonance,NMR)对小麦胚芽中的脂质成分进行分析,结果表明:^(31)P NMR在小麦胚芽中检测到6种磷脂和相对应的5种溶血性磷脂,以及非脂质含磷化合物甘油磷脂酰胆碱(GPC);磷脂中含量最高的是磷脂酰胆碱(PC),其摩尔浓度为0.42μmol/g,摩尔分数为28.50%,质量浓度为0.31 mg/g,质量分数为30.20%;^(1)H NMR测定小麦胚芽中的多种中性脂质组成及含量,包括甘油三酯(TG)、甘油二酯(DG)、甘油单酯(MG)和游离脂肪酸(FA),其中含量最高的甘油酯是TG,占比为77.25%,含量最低的是2-甘油单酯(2-MG),占比为0.03%;小麦胚芽的甘油三酯和磷脂中检测出亚油酸(L)、油酸(O)和亚麻酸(Ln)等6种不饱和脂肪酸,其中亚油酸的含量最高,在甘油三酯中占比56.26%,在磷脂中占比45.37%。溶血性磷脂和GPC是磷脂的水解产物,DG、MG和FA是甘油三酯的水解产物,这些物质可以反映样品中脂质的水解程度。研究结果表明,利用NMR不仅能够对小麦胚芽脂质的组分进行定性定量分析,而且可以监测小麦胚芽脂质水解程度的变化。NMR技术在小麦胚芽相关产品的脂质分析研究具有重要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脂质 磷脂 小麦胚芽 ^^(31)p核磁共振 ^^(1)H核磁共振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梅山猪与三元杂交猪肉宰后成熟过程品质变化比较 被引量:8
13
作者 王娟 张万刚 +2 位作者 刘念 周光宏 徐幸莲 《食品科学》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5年第8期254-259,共6页
目的:比较梅山猪与三元杂交猪的肉品质以及影响两个猪种持水力的因素,为梅山猪肉质性状的选择提供一定的参考。方法:选取6头梅山猪和6头三元杂交猪,在宰后45 min取胴体左侧背最长肌,采用低场核磁共振技术测定肌肉中水分分布情况以及酪... 目的:比较梅山猪与三元杂交猪的肉品质以及影响两个猪种持水力的因素,为梅山猪肉质性状的选择提供一定的参考。方法:选取6头梅山猪和6头三元杂交猪,在宰后45 min取胴体左侧背最长肌,采用低场核磁共振技术测定肌肉中水分分布情况以及酪蛋白酶原分析法测定钙蛋白酶的活性,在成熟过程中的1、3、7 d测定肌肉的持水力。结果:梅山猪肉色的L*值和a*值与三元杂交猪差异显著(P<0.05)。梅山猪宰后成熟1、3 d的贮藏损失率和宰后1 d的蒸煮损失率显著低于三元杂交猪(P<0.05),说明梅山猪肉具有较高的保水性。梅山猪宰后45 min的pH值显著高于三元杂交猪(P<0.05)。低场核磁共振T2弛豫测定结果表明,梅山猪肉中结合水含量显著高于三元杂交猪,自由水含量显著低于三元杂交猪(P<0.05)。肌肉水分分布的差异在一定程度上解释了两种猪肉的持水力的变化。梅山猪与三元杂交猪肉中的钙蛋白酶活性在成熟第1天差异显著(P<0.05),成熟第3天和第7天差异不显著。结论:钙蛋白酶活性对这两个猪种的保水性影响不大,肌肉的水分分布及宰后45 min、pH值的差异解释了梅山猪具有较高的保水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梅山猪 肉色 持水力 p H值 低场核磁 钙蛋白酶活性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核磁共振法测定酚酞聚芳醚腈的分子量
14
作者 曾小君 徐刚 +1 位作者 廖维林 王甡 《高分子材料科学与工程》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1年第4期160-162,共3页
功地合成了带烷端基的酚酞聚芳醚腈 ,测定其 1H- NMR谱 ,根据链中芳环质子共振峰与链端基质子共振峰积分强度比求解分子量 ,与聚合物特性粘度关联 ,确定了酚酞聚芳醚腈在四氢呋喃溶剂中 ,6 0℃的 Mark- Houwink常数 K=1.6 4× 10 -6... 功地合成了带烷端基的酚酞聚芳醚腈 ,测定其 1H- NMR谱 ,根据链中芳环质子共振峰与链端基质子共振峰积分强度比求解分子量 ,与聚合物特性粘度关联 ,确定了酚酞聚芳醚腈在四氢呋喃溶剂中 ,6 0℃的 Mark- Houwink常数 K=1.6 4× 10 -6,α=0 .918,建立了其在四氢呋喃溶剂中的特性粘度与数均分子量的关系 :[η]=1.6 4× 10 -6M0 .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核磁共振法 酚酞聚芳醚腈 分子量 测定
在线阅读 下载PDF
2,2'-二羟基-5,5'-甲叉二-(对甲苯磺酸)及其同分异构物的合成研究
15
作者 谢荣春 叶孟兆 +1 位作者 蔡荣湘 黄利权 《浙江农业大学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1998年第3期259-262,共4页
研究了2,2′-二羟基-5,5′-甲叉二-(对甲苯磺酸)及其同分异构物的合成方法.对药物进行了红外光谱法、核磁共振法等鉴定.经10年的临床试验表明,它确为治疗动物子宫内膜炎及乳房炎的理想药物.
关键词 2 2’-二羟基-5.5’-甲叉二-(对甲苯磺酸) 合成 同分异构物 红外光谱法 核磁共振法 鉴定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二维NMR谱解析对碘苯甲酸乙酯结构的实验教学设计
16
作者 刘雅琴 余明新 何玲 《实验室研究与探索》 CAS 北大核心 2023年第6期198-201,271,共5页
由于二维核磁共振波谱(NMR)技术对于确定化合物的结构非常有效,为了培养学生的独立解谱能力,开设了二维NMR谱的实验课程。以对碘苯甲酸乙酯为分析对象,对其一维和二维NMR谱信号进行完全归属,特别是在二维谱中,确认各组碳与氢的连接关系... 由于二维核磁共振波谱(NMR)技术对于确定化合物的结构非常有效,为了培养学生的独立解谱能力,开设了二维NMR谱的实验课程。以对碘苯甲酸乙酯为分析对象,对其一维和二维NMR谱信号进行完全归属,特别是在二维谱中,确认各组碳与氢的连接关系;化学键上相邻氢原子的耦合、远程相关和空间相关信息。该解析对象的结构相对较典型有效地让学生了解核磁共振波谱仪的性能和二维谱的应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二维核磁共振波谱 对碘苯甲酸乙酯 实验教学 大型仪器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微波辐射辅助机械冲击破碎岩石动力学试验研究 被引量:12
17
作者 胡毕伟 尹土兵 李夕兵 《黄金科学技术》 CSCD 2020年第4期521-530,共10页
微波辅助冲击式破岩是实现快速破碎硬岩的重要手段,开展微波辐射对岩石抗冲击性能的研究具有重要的理论和实际意义。采用工业微波炉对砂岩进行不同功率和不同时间的辐射试验,测试了砂岩在辐射前后的波速、孔隙率和动态力学强度。结果发... 微波辅助冲击式破岩是实现快速破碎硬岩的重要手段,开展微波辐射对岩石抗冲击性能的研究具有重要的理论和实际意义。采用工业微波炉对砂岩进行不同功率和不同时间的辐射试验,测试了砂岩在辐射前后的波速、孔隙率和动态力学强度。结果发现:在5 kW的辐射功率下砂岩升温速率达到1.29℃/s,3 kW的辐射功率下达到1.04℃/s;微波辐射后砂岩波速不断降低,孔隙率不断增大,5 kW辐射4 min后波速降低了34%,孔隙率增加了近70%;在5 kW和3 kW辐射4 min后,砂岩动态压缩强度分别降低了60.4 MPa和44 MPa。研究结果说明微波辐射能够使砂岩快速升温,在热应力的作用下试样内部产生裂纹并扩展,使得波速下降而孔隙度增大。辐射加热大幅地降低了砂岩动态压缩强度。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微波辐射 动态压缩强度 纵波波速 孔隙率 核磁共振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近三十年农田土壤磷分子形态的研究进展 被引量:36
18
作者 刘瑾 杨建军 《土壤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1年第3期558-567,共10页
农田土壤磷的赋存形态决定迁移、转化及归趋过程,单单通过全磷或有效磷含量并不能全面、准确、长效地评估土壤磷的养分供应能力和生态环境风险,探索可持续的农田磷素管理措施迫切需要能够科学表征、准确认识土壤磷形态。随着分析测试技... 农田土壤磷的赋存形态决定迁移、转化及归趋过程,单单通过全磷或有效磷含量并不能全面、准确、长效地评估土壤磷的养分供应能力和生态环境风险,探索可持续的农田磷素管理措施迫切需要能够科学表征、准确认识土壤磷形态。随着分析测试技术发展,农田土壤磷形态领域经历了以传统连续提取法为主的分级组分研究,到目前基于先进光谱技术的分子形态研究的发展历程。液相磷-31核磁共振技术(P-NMR)、基于同步辐射的X射线吸收近边结构谱技术(P-XANES)是当今土壤磷分子形态表征的主流技术,分别促进土壤多种有机磷和无机磷(铁磷/钙磷/铝磷)分子形态的有效识别。借助Histcite软件进行引文网络分析,梳理了近三十年(1990—2019年)土壤磷分子形态研究发展历程中具有重大借鉴意义的关键性成果,基于此综述了该领域的发展脉络,归纳发现农田土壤磷分子形态研究最初主要借助P-NMR技术侧重有机磷分子形态表征,而后过渡至与同步辐射XANES以及X射线微探针技术相结合,实现了土壤磷分子形态的全面认识。最后,对多谱学技术联用推动土壤磷分子形态研究的发展趋势进行了展望。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分子形态 液相磷-31核磁共振(p-NMR) 同步辐射 X射线吸收近边结构谱(XANES) X射线微探针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利用核磁共振研究脂肪氧合酶酶促氧化蛋黄磷脂 被引量:4
19
作者 俞舜杰 赵子建 +2 位作者 万鹏 杨晓莹 陈德慰 《食品科学》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2年第22期121-128,共8页
利用^(31)P核磁共振比较酶促氧化前后蛋黄磷脂的组成,通过^(1)H核磁共振监测并比较空白组(未氧化)与脂肪氧合酶酶促氧化及95℃水浴加热氧化过程中脂肪酰基的相对物质的量、一级和二级氧化化合物含量的变化。结果表明:磷脂酰胆碱和磷脂... 利用^(31)P核磁共振比较酶促氧化前后蛋黄磷脂的组成,通过^(1)H核磁共振监测并比较空白组(未氧化)与脂肪氧合酶酶促氧化及95℃水浴加热氧化过程中脂肪酰基的相对物质的量、一级和二级氧化化合物含量的变化。结果表明:磷脂酰胆碱和磷脂酰乙醇胺是蛋黄磷脂的主要成分;蛋黄磷脂氧化后,磷脂酰胆碱和磷脂酰乙醇胺含量均下降,而溶血性磷脂含量增加;所有被氧化的蛋黄磷脂样品中总不饱和脂肪酸相对物质的量均下降,而饱和脂肪酸相对物质的量均上升;其中在pH 6酶促条件下,亚油酸降解速率最快。脂肪氧合酶在pH 6条件下催化氧化蛋黄磷脂生成更多的氢过氧化物,加热后主要生成(Z,E)-2,4-二烯醛;而在pH 9条件下蛋黄磷脂生成氢过氧化物后快速降解,在加热后生成较多正构烷醛。因此,可以利用脂肪氧合酶在pH 6条件下催化氧化蛋黄磷脂生成更多的2,4-二烯醛类风味化合物。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蛋黄磷脂 脂肪氧合酶 酶促氧化 ^^(31)p核磁共振 ^^(1)H核磁共振 氢过氧化物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对苯二胺和对硝基苯胺的分子结构与光谱对比研究 被引量:1
20
作者 李茜 高爱华 +4 位作者 陆镝莱 赵普举 郑继明 姜振益 钱程 《西北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0年第6期960-970,共11页
为了解对苯二胺和对硝基苯胺的光谱与结构间的关系,利用DFT/B3LYP/6-311G(d,p)方法对其光谱信息进行了计算。考虑到模拟计算和实验测量间的差异,对计算的振动频率进行了合理的标度修正,发现修正后的计算值和实验值符合得很好。由于硝基... 为了解对苯二胺和对硝基苯胺的光谱与结构间的关系,利用DFT/B3LYP/6-311G(d,p)方法对其光谱信息进行了计算。考虑到模拟计算和实验测量间的差异,对计算的振动频率进行了合理的标度修正,发现修正后的计算值和实验值符合得很好。由于硝基和氨基结构不同,使得对硝基苯胺中对应基团(NH2、C—H、C—C)的振动频率略高于对苯二胺。对苯二胺与对硝基苯的13C和1H的核磁共振化学位移,选用等电聚焦连续极化模型(IEF-PCM)以二甲基亚砜为溶剂,采用规范不变的原子轨道法(GIAO)进行了计算,与对苯二胺相比,对硝基苯胺的对位(δC3)以及邻位(δC1、δC5、δH7、δH10)上化学位移增大,而间位(δC2、δC4)上化学位移减小。采用自然键轨道理论,对分子的前线轨道进行了分析;同时采用含时密度泛函理论,以水和气相为环境对两分子的电子光谱进行了计算,结合实验对对苯二胺和对硝基苯胺在紫外可见区的特征吸收峰对应的电子跃迁类型进行了指认。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对苯二胺 对硝基苯胺 密度泛函理论(DFT) 振动光谱(FTIR FT-Raman) 核磁共振(NMR) 紫外可见(UV-Vis)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