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326篇文章
< 1 2 17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身心性命:宋明理学的历史阐释与现代建构
1
作者 邓国坤 《河南社会科学》 北大核心 2025年第1期102-110,共9页
身心性命之学乃是宋明理学的一种历史阐释范式,也是现代学者对于宋明理学的新建构。身心性命阐释为宋代至今的学者一直使用,它不仅是宋明理学的概称,而且指向宋明理学的主要内涵或旨向,包括身心之学、性理之学、天命之学。它既包含内圣... 身心性命之学乃是宋明理学的一种历史阐释范式,也是现代学者对于宋明理学的新建构。身心性命阐释为宋代至今的学者一直使用,它不仅是宋明理学的概称,而且指向宋明理学的主要内涵或旨向,包括身心之学、性理之学、天命之学。它既包含内圣的维度,也包含外王的维度。身心性命阐释涵具身心—性理—天命的思想结构:由身心而通达性理,由性理而通达天命。在此基础上构建起来的新理论可称为身心性命之学。它的特征包括以身、心、性、命的统一体为研究领域;以身心、性理、天命的次第研究为进路;具有体用合一,由实践而超越的途径,以天人合一为终极理想的基本特征。它指明了宋明理学的研究领域、思想结构、主要特征等,为今人阐释与重构宋明理学提供了一个新的思路与经验。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宋明理学 身心 性理 天命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论清初考据学对宋明理学的哲学解构——以阎若璩、毛奇龄对《古文尚书》“真伪”的论争为中心
2
作者 康宇 《学术界》 北大核心 2025年第7期176-183,共8页
清朝初期,考据学兴起。其以回归经典、实证研究为宗旨,“无征不信”为原则,对理学本体论、认识论及伦理学进行质疑,并在实质上解构了宋明理学的哲学基础。阎若璩在《尚书古文疏证》中,以缜密的考据方法系统论证出《古文尚书》系后人伪作... 清朝初期,考据学兴起。其以回归经典、实证研究为宗旨,“无征不信”为原则,对理学本体论、认识论及伦理学进行质疑,并在实质上解构了宋明理学的哲学基础。阎若璩在《尚书古文疏证》中,以缜密的考据方法系统论证出《古文尚书》系后人伪作,直言“十六字心传”乃为后世伪造。毛奇龄在《古文尚书冤词》中竭尽全力否定《古文尚书》是伪作,却因论证缺乏坚实的文献依据而显得力不从心。阎氏的胜出意味着理学的全面式微,中国传统哲学中形而上学“独大”局面得以改变。然而,“解构”后没有必要的“建构”配合,致使完美的学术“闭环”没有出现。进而,直接凸显出文献实证与理论创新间的张力问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清初考据学 宋明理学 《古文尚书》 哲学 解构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宋明理学家“辟佛”失败及现代省思——以祸福观为中心
3
作者 刘靖靖 《湖北社会科学》 CSSCI 北大核心 2024年第9期154-161,共8页
韩愈“辟佛”一个重要的面向即是对佛教因果报应祸福观进行批评,但在理学家看来(尤其是程颐),佛教威胁主要在于性命道德之学而非崇像设教以求福报的行为,因此致力于宇宙论、本体论及心性论等形上学领域建构。其间,程朱陆王等人或以命论... 韩愈“辟佛”一个重要的面向即是对佛教因果报应祸福观进行批评,但在理学家看来(尤其是程颐),佛教威胁主要在于性命道德之学而非崇像设教以求福报的行为,因此致力于宇宙论、本体论及心性论等形上学领域建构。其间,程朱陆王等人或以命论,或以公私义利之辨,或以天人感应论,或以心灵圆善对佛教祸福观作了回应,但清代僧人明玉和部分汉学家却对理学家“辟佛”的整体作用进行否定。究其缘由,理学家“辟佛”走的是士大夫“上行”路线,与平民阶层渴望赏罚分明、公平正义的政治文化诉求截然相悖,因此难以改变佛教因果报应说在民间盛行现状。更为重要的是,理学家以道德解释祸福的理论路径无形中混淆了政治与道德的边界,放弃了建立合理分配和弱势补偿等现代化制度的可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宋明理学 辟佛 祸福观 圆善 正义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宋明理学与自然科学 被引量:5
4
作者 张岂之 董英哲 《人文杂志》 CSSCI 北大核心 1989年第4期66-74,58,共10页
宋明理学是中国封建社会后期的统治思想。它与自然科学的发展有没有关系?这对于搞思想史和科学史的人来说,都是一个饶有兴趣的问题。但在这个问题上,侯外庐、邱汉生、张岂之主编的《宋明理学史》中没有充分的论证。近两年,学术史已注意... 宋明理学是中国封建社会后期的统治思想。它与自然科学的发展有没有关系?这对于搞思想史和科学史的人来说,都是一个饶有兴趣的问题。但在这个问题上,侯外庐、邱汉生、张岂之主编的《宋明理学史》中没有充分的论证。近两年,学术史已注意探讨理学与自然科学的关系,但学者间的看法是不同的。有的认为,理学离不开自然科学的发展,并推动了自然科学的发展。有的看法相反,认为理学与自然科学之间并不存在相互促进的作用,二者没有什么必然的联系。我们觉得,理学与自然科学不是毫无关系的,但二者之间的关系也不完全表现在相互促进方面。因为理学作为哲学化的儒学。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自然科学 朱熹 理学 宋明理学 邵雍 万物 贾宪 辩证思维 内丹 十二平均律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宋明理学的传播观念研究 被引量:3
5
作者 赵云泽 刘珍 《兰州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20年第1期158-165,共8页
中国古代长期的超稳定社会一定离不开富有实效、饱含智慧的传播观念。贯穿于中国古代中后期的宋明理学的传播观念对于考察整个中国古代社会的传播观具有显著的代表性。宋明理学的出现凝聚着儒释道三家融合的基因,肩负着重建纲常的使命,... 中国古代长期的超稳定社会一定离不开富有实效、饱含智慧的传播观念。贯穿于中国古代中后期的宋明理学的传播观念对于考察整个中国古代社会的传播观具有显著的代表性。宋明理学的出现凝聚着儒释道三家融合的基因,肩负着重建纲常的使命,其传播观念是中国封建社会中后期最为重要的精神交往原则。具体来说分为应然层面的传播价值和实然层面的传播观念与模式。其中,"仁"和"理"分别作为最根本的德行价值原则和规律价值原则;在此基础上衍生出了追求"悟"的非语言传播方式和"圆融""收敛""平淡"的传播美学标准。宋明理学的传播观念向内形成以自体传播为特点的传播观念,向外形成了高语境、文以载道的实用主义和圈层化传播三种观念。宋明理学传播观念通过编织士大夫的精神交往网络,以及参与构建封建社会意识形态而对中国古代超稳定社会的延续发生了显著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宋明理学 传播观念 超稳定社会 精神交往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地域空间与社会网络:宋明理学与道教的交融——以陆学士人与龙虎山道士的交游为中心 被引量:3
6
作者 胡荣明 周茶仙 《南昌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11年第3期41-45,共5页
在宋明理学和道教的交流与融合过程中,深深地打上了地域性传统及社会文化交往圈的烙印。如宋元明时期陆学的发展与龙虎山道教的发达有着密切的关系,其地域联系、社会网络亦有着穿越时空的连续性。这种地域联系与社会文化交游圈对于陆学... 在宋明理学和道教的交流与融合过程中,深深地打上了地域性传统及社会文化交往圈的烙印。如宋元明时期陆学的发展与龙虎山道教的发达有着密切的关系,其地域联系、社会网络亦有着穿越时空的连续性。这种地域联系与社会文化交游圈对于陆学与龙虎山道教思想的融合无疑产生了重要的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宋明理学 道教 地域空间 社会网络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宋明理学“万物一体”的生态伦理意蕴——基于境界论视域 被引量:3
7
作者 马兰 薛勇民 《理论探索》 CSSCI 北大核心 2014年第4期44-47,共4页
宋明理学十分重视人与自然的关系,其所倡导的"万物一体"思想不仅从本体论上探析了人与自然的同源同体同本,更从境界论视域揭示了深刻的成就"大人"的生态理念、拯救社会的生态目标以及救赎万物的生态责任等生态伦理... 宋明理学十分重视人与自然的关系,其所倡导的"万物一体"思想不仅从本体论上探析了人与自然的同源同体同本,更从境界论视域揭示了深刻的成就"大人"的生态理念、拯救社会的生态目标以及救赎万物的生态责任等生态伦理意蕴。从一定意义上讲,本源构成上与物同体、万物一体的理想境界及其在逻辑推导、证成方式上与物同体,总是要让位于差等的现实安排。也就是说,要深入把握万物一体之仁和人与物之间轻重厚薄的差别与统一,进而实现宋明理学"万物一体"的理想境界。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宋明理学 万物一体 生态伦理 境界论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中:宋明理学法治核心价值 被引量:2
8
作者 徐公喜 吴京红 《学术界》 CSSCI 北大核心 2015年第8期184-194,共11页
宋明理学的"中"是将本体之天道与兼体用人之天德相契合。"中"不仅是天道,同时也是天德,中道作为宋明理学道统主旨大本,充分体现了其正统意识、弘道意识。中道既是道统核心,也是道统之法统的核心。理学之"中&qu... 宋明理学的"中"是将本体之天道与兼体用人之天德相契合。"中"不仅是天道,同时也是天德,中道作为宋明理学道统主旨大本,充分体现了其正统意识、弘道意识。中道既是道统核心,也是道统之法统的核心。理学之"中"也是和社会法治价值相联系在一起的,具有社会现实意义。天德之中合理体现了法的正义、公平与效率意义。宋明理学以中为圣人之道的终极目标,和谐、秩序、正义、自由和效率等传统价值受制于"中"精神的统领。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宋明理学 法治 核心价值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论宋明理学对传统体育发展的推动 被引量:2
9
作者 任松峰 许红霞 《体育文化导刊》 CSSCI 北大核心 2014年第8期156-159,共4页
宋明理学作为宋元明清时期封建统治阶级的主导思想意识形态,对社会各方面发展都产生了重要影响。传统体育在其发展过程中不可避免地受到了宋明理学思想的浸润。宋明理学对传统体育发展的积极推动主要表现在:理学中蕴涵的养生理论与原则... 宋明理学作为宋元明清时期封建统治阶级的主导思想意识形态,对社会各方面发展都产生了重要影响。传统体育在其发展过程中不可避免地受到了宋明理学思想的浸润。宋明理学对传统体育发展的积极推动主要表现在:理学中蕴涵的养生理论与原则方法,推动了养生体育的发展;理学对以"仁"为核心的武术道德和以"气"为本体的武术理论形成具有重要影响;理学"重文轻武"、主张"清心寡欲",客观上推动着娱乐休闲体育的发展。理学重视伦理道德使传统体育呈现出鲜明的泛道德色彩,推动了传统体育伦理思想的发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体育史 宋明理学 养生 武术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宋明理学孝德教育思想探析 被引量:2
10
作者 卢明霞 杨吉春 《东北师大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16年第5期233-237,共5页
宋明理学孝德教育思想主要体现在三个方面:一是以"天理""良知"为主题,对孝德作了更进一步的哲学论证;二是强化了孝德教育的地位;三是对孝德教育实践做出了一系列理性思考,如由浅入深、从日用处开端、知行合一等。... 宋明理学孝德教育思想主要体现在三个方面:一是以"天理""良知"为主题,对孝德作了更进一步的哲学论证;二是强化了孝德教育的地位;三是对孝德教育实践做出了一系列理性思考,如由浅入深、从日用处开端、知行合一等。其思想对加强当代孝德教育具有重要启示:一是应加强当代孝德的哲学论证;二是应重视孝德教育的阶段性和生活性;三是应注意孝知与孝行的辩证统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宋明理学 孝德 孝德教育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孔颜之乐”——宋明理学中的理想境界 被引量:10
11
作者 李煌明 《中州学刊》 CSSCI 2003年第6期151-155,160,共6页
按照对于“孔颜之乐”的不同理解 ,把宋明理学中的理想境界分成四种 :与天地万物同体的境界、与“理”合一的境界、“与事合一”的境界以及“性”“情”合一的境界。同时粗略地勾画出每一种境界发展的理论线索 ,从而达到对于宋明理学中... 按照对于“孔颜之乐”的不同理解 ,把宋明理学中的理想境界分成四种 :与天地万物同体的境界、与“理”合一的境界、“与事合一”的境界以及“性”“情”合一的境界。同时粗略地勾画出每一种境界发展的理论线索 ,从而达到对于宋明理学中的理想境界进行尝试性的梳理。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孔颜之乐 宋明理学 理想境界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宋明理学若干特性的再认识 被引量:6
12
作者 金春峰 《陕西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08年第4期42-50,共9页
对朱熹和张载哲学有三种代表性的诠释范式:冯友兰式、牟宗三式、张岱年式。他们难免有以西套中、强求逻辑义理的一贯彻底性所带来的简单化和片面化的弊病。宋明哲学除了综合佛、道,还综合汉代、魏晋以及先秦诸子思想。多种思想来源和新... 对朱熹和张载哲学有三种代表性的诠释范式:冯友兰式、牟宗三式、张岱年式。他们难免有以西套中、强求逻辑义理的一贯彻底性所带来的简单化和片面化的弊病。宋明哲学除了综合佛、道,还综合汉代、魏晋以及先秦诸子思想。多种思想来源和新的"综合",使宋明哲学、理学体系往往呈现内在矛盾,天道观与心性论的矛盾更为突出。理学与心学亦往往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由天道观转到以心性论为主轴,经历了很长的过程,至朱熹晚年基本完成,到王阳明才彻底完成。如何如实地揭示宋明哲学的内在复杂性及特质,是中国哲学史研究所应努力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宋明理学 实在论 已知之理 存有 逻辑一贯性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从“学而时习”到“静坐穷理”——儒学的笃行精神及其在宋明理学中的弱化 被引量:5
13
作者 陈徽 《安徽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11年第4期23-30,共8页
"学而时习"展现了先秦儒学的笃行精神,这一精神深刻关联着儒学的实学性,儒学因其"为己性"与"事功性"而彰显实学品格,此品格之落实则在于笃行。然而,在宋明理学那里,由于其论学重点向"静坐"和&q... "学而时习"展现了先秦儒学的笃行精神,这一精神深刻关联着儒学的实学性,儒学因其"为己性"与"事功性"而彰显实学品格,此品格之落实则在于笃行。然而,在宋明理学那里,由于其论学重点向"静坐"和"穷理"的"逻辑性"转移,笃行精神因此而被弱化,宋明理学便也难免背实蹈虚和流荡之弊。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孔子 儒学 笃行 宋明理学 穷理 复性 静坐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宋明理学对自然秩序与道德价值的思考--以张载为中心 被引量:6
14
作者 丁为祥 《文史哲》 CSSCI 北大核心 2009年第2期77-86,共10页
儒学的核心问题是天人关系问题,但在不同的时代,这一问题却可以具有完全不同的表现。在先秦,它主要表现为"性与天道"的关系问题,在汉代则表现为宇宙本源及其生化问题,到了宋代,则又表现为自然秩序与道德价值的关系问题。因此... 儒学的核心问题是天人关系问题,但在不同的时代,这一问题却可以具有完全不同的表现。在先秦,它主要表现为"性与天道"的关系问题,在汉代则表现为宇宙本源及其生化问题,到了宋代,则又表现为自然秩序与道德价值的关系问题。因此,对宋明理学的天道观、宇宙论,切不可仅仅从实在论的角度作认识论的解读,而必须看到其自然秩序背后的道德秩序与道德价值;而所谓的自然秩序,说到底也不过是理学家心中道德秩序和道德价值的投射与映照而已。对理学研究而言,这就是实事求是;而对宋明理学的诠释来说,这既是一种"原汤化原食"的工作,同时也是一条真正能够推陈出新的途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宋明理学 自然秩序 道德理性 张载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宋明理学形上本体意识的形成及其意义 被引量:6
15
作者 丁为祥 《陕西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14年第3期70-79,共10页
在儒学发展史中,宋明理学一直以其形上本体意识而著称。这种形上本体意识的形成有一过程。从先秦到汉唐,儒学并没有形上本体意识的现成资源;由于价值观的对立,儒学也不可能直接从佛老二教中汲取现成资源。这样一来,"出入佛老,返于... 在儒学发展史中,宋明理学一直以其形上本体意识而著称。这种形上本体意识的形成有一过程。从先秦到汉唐,儒学并没有形上本体意识的现成资源;由于价值观的对立,儒学也不可能直接从佛老二教中汲取现成资源。这样一来,"出入佛老,返于六经"也就成为理学形上本体意识的真正产地。在这一过程中,佛教的超越追求精神、道家的反向溯源智慧以及儒家"为万世开太平"的人伦世教关怀,就构成了儒家形上本体意识的具体资源;而从邵雍"元会运势"的数推历史观、周敦颐"无极而太极"的宇宙生化论一直到张载的"太虚即气",则标志着儒家形上本体意识的初步形成。待到二程体贴出"天理"并以"性即理"规定理学的道德本体,也就表明佛教的形上超越意识、道家的宇宙根源意识与儒家的人伦世教关怀已经有机地熔为一炉了,从而既构成理学斥佛排老的理论基础,同时也成为其以后近千年间生生不息的内在动力。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儒学 宋明理学 形上本体 意识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从本体到仁体——熊十力哲学及其与宋明理学的交汇 被引量:6
16
作者 吴震 《甘肃社会科学》 CSSCI 北大核心 2022年第4期33-45,共13页
熊十力在20世纪上半叶建构近代中国哲学的过程中有突出的原创性贡献。20世纪30年代初,熊氏建构了颇具中国哲学特色的本体论,认为与西洋哲学割裂本体和现象的二元致思趋向不同,中国哲学的本体既非超脱于万物之上的“独存”亦非潜藏于现... 熊十力在20世纪上半叶建构近代中国哲学的过程中有突出的原创性贡献。20世纪30年代初,熊氏建构了颇具中国哲学特色的本体论,认为与西洋哲学割裂本体和现象的二元致思趋向不同,中国哲学的本体既非超脱于万物之上的“独存”亦非潜藏于现象背后的“原因”,提出了“由体显用”“即用显体”的体用不二论。熊氏由此反对西洋哲学或佛教有宗的本体论所导致的“二重世界”或“二重本体”的理论弊端,显明中国哲学本体即“全体”、全体即“大用”的理论特色,构成其哲学的主要标识和理论贡献。熊氏在20世纪40年代更提出“仁体”说,揭示了仁体具有“生生之仁”和“一体之仁”这两项宋明理学“仁论”的基本义,使得熊氏哲学既有不同于西哲或佛学的创新性,又与宋明理学尤其是阳明学传统存在思想交汇点。熊氏继而将仁体论拓展至儒家经学乃至外王学领域,提出了“经学即仁学”的儒学观及“以仁为统”的政治观,揭示了仁学在社会政治学领域的应有理论意义。总体看,熊氏哲学作为近代“心学”的典型形态,对于接续儒学在近代中国的“一线之绪”以重建中国哲学作出了重要贡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本体论 即用显体 仁体 以仁为统 宋明理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从认识论角度看宋明理学的哲学突破 被引量:5
17
作者 温海明 《中山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10年第2期145-156,共12页
中国哲学的研究者通常认为中国哲学没有认识论的意识和传统,其实中国古代哲学中并不缺乏关于如何认识世界全体的讨论,这一问题意识在宋明理学中得到较为系统化的体现,而且可以说是宋明理学家最有哲学创见的地方。随着宋明理学的演进和发... 中国哲学的研究者通常认为中国哲学没有认识论的意识和传统,其实中国古代哲学中并不缺乏关于如何认识世界全体的讨论,这一问题意识在宋明理学中得到较为系统化的体现,而且可以说是宋明理学家最有哲学创见的地方。随着宋明理学的演进和发展,古代哲学中主客一体、心物不二的认识论基调得到不断的强调,表现为层层递进的理论发展形态。禅宗的心佛不二观和李翱的"复性"论,为宋明理学的认识论提供了理论准备;周敦颐和邵雍是宋明理学认识论的奠基者,周敦颐由"诚"贯通太极—人极,邵雍因"观物"提出了宋明认识论的基本问题,但没有深入探讨;张载和程颢由"大心"而"定性",其"体物"与"体贴"的认识对象与认识方法奠定了宋明理学认识论之基本问题框架和讨论方法;程颐和朱熹由"理"而"心",通过讨论"格物"达到宋明理学认识论发展的第一个高峰;陆九渊和王阳明的认识论由"心"到"意",突出了对心物不分的讨论和论证,是宋明理学认识论发展的第二个高峰;王畿、刘宗周由"意"到"几",实现了认识论问题中对"心"之困境的最后突破,也达到了中国古代认识论发展的极致形态。通过哲学分析,可以看出宋明认识论史上存在着两大中心议题与理论特色:一是从周敦颐提出"诚"为"太极—人极"认识论的中心,到刘宗周重"意"的"诚—意"认识论圆环;二是朱熹、陆王关于"格—物"的认识论圆环。总而言之,宋明理学认识论的哲学突破,是在这两个理论路径不断深化的过程中实现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宋明理学 认识论 主客一体 心物不二 哲学突破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论宋明理学的经学观 被引量:6
18
作者 蔡方鹿 《四川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09年第1期42-48,共7页
以己意说经,不受旧注疏的约束,这体现了宋明理学各派经学观的共性。在此基础上,程朱重视"由经穷理"、我注"四书",陆王强调以经书为吾心的注脚,但就形式与解经的目的即理学家的思想实质而言,理学各派均是把经学形式... 以己意说经,不受旧注疏的约束,这体现了宋明理学各派经学观的共性。在此基础上,程朱重视"由经穷理"、我注"四书",陆王强调以经书为吾心的注脚,但就形式与解经的目的即理学家的思想实质而言,理学各派均是把经学形式与性理学内涵相结合,说经的目的在于阐发自己的性理、心性之学,而不是为解经而解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宋明理学 经学观 以己意说经 理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关于宋明理学的几点认识 被引量:8
19
作者 陈来 《河北学刊》 CSSCI 北大核心 2021年第5期55-61,共7页
“宋明理学”这个概念,是中国学术史上一个比较有确定性的名称,代表了从11世纪至18世纪中国儒学的主流发展体系。“五四”以来,对理学的批评往往是出于对其核心思想的误解,虽然这种批判从主流上讲并非没有意义,但是批判的科学性应建立... “宋明理学”这个概念,是中国学术史上一个比较有确定性的名称,代表了从11世纪至18世纪中国儒学的主流发展体系。“五四”以来,对理学的批评往往是出于对其核心思想的误解,虽然这种批判从主流上讲并非没有意义,但是批判的科学性应建立在对历史和哲学比较深入的理解上,否则这种批评经不起任何理论和历史的考验,也无法提升到高水平的人文反思。因此,为宋明理学“正名”,从本体论、人性论、认识论三个维度阐释理学之“理”的意涵,并强调理学思想体系历史定位的重要意义就显得尤为迫切。理学不仅是11世纪以后主导中国社会的思想体系,而且是前近代东亚各国(朝鲜、越南、日本)占主导地位或有重要影响的思想体系。要展现理学体系所有逻辑环节的展开、所有实现了的可能性,就需要把整个东亚地区的理学综合地加以考察。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宋明理学 正名 天理 近世化 东亚儒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论宋明理学的形成及其历史必然性 被引量:6
20
作者 许总 《齐鲁学刊》 CSSCI 北大核心 2000年第5期58-64,共7页
宋明理学是我国10~19世纪期间的哲学型态,其形成与发展有其历史的必然性,是中 国哲学史、思想史、文化史上不可或缺的一环。程朱道学与陆王心学是其两大主流体系。宋 明理学在中国近古思想史上具有核心的价值和意义。
关键词 宋明理学 程朱道学 陆王心学 核心思想价值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17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