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821篇文章
< 1 2 42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Simulation of embedded heat exchangers of solar aided ground source heat pump system 被引量:1
1
作者 王芳 郑茂余 +1 位作者 邵俊鹏 李忠建 《Journal of Central South University》 SCIE EI CAS 2008年第S2期261-266,共6页
Aimed at unbalance of soil temperature field of ground source heat pump system, solar aided energy storage system was established. In solar assisted ground-source heat pump (SAGSHP) system with soil storage, solar ene... Aimed at unbalance of soil temperature field of ground source heat pump system, solar aided energy storage system was established. In solar assisted ground-source heat pump (SAGSHP) system with soil storage, solar energy collected in three seasons was stored in the soil by vertical U type soil exchangers. The heat abstracted by the ground-source heat pump and collected by the solar collector was employed to heating. Some of the soil heat exchangers were used to store solar energy in the soil so as to be used in next winter after this heating period; and the others were used to extract cooling energy directly in the soil by circulation pump for air conditioning in summer. After that solar energy began to be stored in the soil and ended before heating period. Three dimensional dynamic numerical simulations were built for soil and soil heat exchanger through finite element method. Simulation was done in different strata month by month. Variation and restoration of soil temperature were studied. Economy and reliability of long term SAGSHP system were revealed. It can be seen that soil temperature is about 3 ℃ higher than the original one after one year's running. It is beneficial for the system to operate for long period. 展开更多
关键词 SOLAR assisted ground source heat pump (ASGSHP) soil storage three DIMENSIONAL simulations heatING and COOLING
在线阅读 下载PDF
Monitoring actual performance of ground source heat pump system using GPRS-based data transmission: A case analysis in Tangshan 被引量:2
2
作者 杜红普 孔祥飞 +1 位作者 李敏 齐承英 《Journal of Central South University》 SCIE EI CAS CSCD 2015年第4期1554-1562,共9页
The energy efficiency monitoring is an essential precondition for ground source heat pump system's controlling and energy saving operation. Based on the data monitoring applied in the school building, this work is... The energy efficiency monitoring is an essential precondition for ground source heat pump system's controlling and energy saving operation. Based on the data monitoring applied in the school building, this work is focused on the parameters acquisition and operation analysis of the GSHP system in Tangshan. Results show the average COPs(coefficient of performance) are2.85 and 2.70 in summer and winter, respectively, and heat(cold) unbalance underground existed after whole year operation. The analysis of data also indicates that the direct borehole air-conditioning saved some power consumption obviously in the early stage of summer and energy saving of the GSHP system depended remarkably on its operation and management level. Besides the observation points of ground temperature are laid for a large-scale GSHP system, and the hydraulic balance of the pipes group needs to be concerned specially in safeguarding better reliability. 展开更多
关键词 ground source heat pump monitoring operation performance
在线阅读 下载PDF
Study on corrosion behavior of heat exchanger in water source heat pump
3
作者 刘作华 龙洋 +2 位作者 李百战 丁勇 周小霞 《化工进展》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0年第S1期695-698,共4页
Water source heat pump is a new kind of energy saving process.One of the most common problems for water source heat pump system is the corrosion of the copper in heat exchanger.The quality of water is the key factor.T... Water source heat pump is a new kind of energy saving process.One of the most common problems for water source heat pump system is the corrosion of the copper in heat exchanger.The quality of water is the key factor.The river water collected in six different places of the Yangtze River and Jialing River in Chongqing were analyzed.Various parameters(pH,coexisted ions,and hardness value)were investigated.It showed that the Yangtze River and Jialing River water was suitable for developing water source heat pump technology.Further more,aimed at the temperature and pH of the raw water's variation range in a year,the corrosion behavior of copper material was studied by controlling the water environmental condition.Corrosion rate of copper is accelerated at high temperature and lower pH value. 展开更多
关键词 water source heat pump water quality RIVER water corrosion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加热电缆的地源热泵岩土导热系数测试与验证研究 被引量:1
4
作者 关鹏 沈振强 +1 位作者 段新胜 焦玉勇 《太阳能学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1期328-334,共7页
岩土导热系数对地源热泵系统的设计和运行有重要影响。获取岩土导热系数的常规热响应试验设备水路电路复杂,存在易受外界干扰、稳定性差、成本高等问题。为解决上述问题,设计一种基于加热电缆的岩土热响应试验仪,以位于武汉市汉阳区的... 岩土导热系数对地源热泵系统的设计和运行有重要影响。获取岩土导热系数的常规热响应试验设备水路电路复杂,存在易受外界干扰、稳定性差、成本高等问题。为解决上述问题,设计一种基于加热电缆的岩土热响应试验仪,以位于武汉市汉阳区的一口地埋管换热孔为研究对象,分别进行常规及加热电缆型热响应和热恢复试验,结合无限长线热源理论和热流叠加原理对各测试阶段的数据进行分析。结果显示加热电缆型热恢复试验精度较高,与常规热响应试验所测岩土导热系数相差仅为0.14 W/(m·K)。研究表明加热电缆型热响应和热恢复试验具有成本低、简单易操作且能获得不同深度地层的岩土导热系数等优势。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地源热泵 导热系数 电加热 热响应试验 热恢复试验 线热源理论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能源地铁车站物化阶段碳排放计算方法
5
作者 赵旭 孟亚娟 +3 位作者 张国柱 陶连金 任泽森 孙凯悦 《北京工业大学学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3期317-326,共10页
能源地铁车站是一种利用地温能对地铁车站进行温度控制的新型能源地下结构。选取能源地铁车站为研究对象,结合建设特点对其施工过程进行分部分项划分,以排放因子法为基础,建立了考虑地源热泵的盐水管系统施工的能源地铁车站物化阶段碳... 能源地铁车站是一种利用地温能对地铁车站进行温度控制的新型能源地下结构。选取能源地铁车站为研究对象,结合建设特点对其施工过程进行分部分项划分,以排放因子法为基础,建立了考虑地源热泵的盐水管系统施工的能源地铁车站物化阶段碳排放计算方法。并以北京市某地铁车站为例,计算了地铁车站加设地源热泵的盐水管系统后物化阶段的碳排放,最后对结果进行分析验证。目前尚缺乏地下结构的碳排放细化计算方法,该方法的建立不仅可以为类似工程碳排放核算工作提供理论和计算参考,还能满足基础设施建设行业发展需求,对推动我国碳排放核算体系的建立与完善有重要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排放因子法 能源地铁车站 盐水管 地源热泵 物化阶段 分部分项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竖直钻孔地埋管换热器有限空心圆柱面源模型及解析解
6
作者 施志钢 张璐瑶 +3 位作者 李志刚 刘婉清 刘德民 蔡超 《太阳能学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4期66-73,共8页
提出一种描述有限长空心圆柱面源(FHCS)的新模型,利用格林函数方法进行求解,得出该模型的解析解。将该模型与已有的有限线源模型(FLS)和有限柱面源模型(FCS)进行对比分析,结果表明:在深度方向上,3个模型的变化趋势一致,差异性较小。当... 提出一种描述有限长空心圆柱面源(FHCS)的新模型,利用格林函数方法进行求解,得出该模型的解析解。将该模型与已有的有限线源模型(FLS)和有限柱面源模型(FCS)进行对比分析,结果表明:在深度方向上,3个模型的变化趋势一致,差异性较小。当开始运行时间较短时,FHCS的温升大于FCS,FLS的温升极小;当运行时间较长时,3个模型的温差减小。在此模型基础上研究钻孔和周围土壤的传热特性,深入分析不同时间、径向距离、钻孔半径和轴向方向上的温度分布。研究表明,有限长空心圆柱面热源模型能揭示竖直钻孔地埋管换热器钻孔的传热特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地热能 地源热泵 换热器 温度分布 解析模型 格林函数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水源热泵回灌中大肠杆菌渗透特性试验研究
7
作者 赵军 徐加禄 彭鹏 《太阳能学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5期73-78,共6页
针对水源热泵回灌中的地面沉降问题,有必要对微生物堵塞现象进行分析研究。采用砂层淤堵装置、玻璃珠和不同孔隙率的砂砾颗粒,分别研究大肠杆菌在多孔介质的浓度沉积特性、突破曲线和渗透系数。试验结果表明:分层位置处大肠杆菌累积显著... 针对水源热泵回灌中的地面沉降问题,有必要对微生物堵塞现象进行分析研究。采用砂层淤堵装置、玻璃珠和不同孔隙率的砂砾颗粒,分别研究大肠杆菌在多孔介质的浓度沉积特性、突破曲线和渗透系数。试验结果表明:分层位置处大肠杆菌累积显著,在回灌过程中,增加流速可使得堆积的大肠杆菌进入剥离状态,其运移路径数量增加,从而提升回灌效果;在不同流速条件下,大肠杆菌在两种不同介质中呈现出不同的“浓度-时间”关系变化曲线,玻璃珠孔隙的均匀性和表面的光滑性不利于大肠杆菌的沉积,相反,砂砾的内部咬合力有利于大肠杆菌的沉积。通过COMSOL对特征单元体进行数值模拟,对比分析试验现象和过程,发现两者的吻合度较好。在实际应用中,可通过增加流速达到回扬的目的;大肠杆菌在多孔介质中的流动主要分为3个过程:堵塞、迁移、沉积稳定。当渗透系数减小时,末端流出液的大肠杆菌浓度较小,反之较大。研究成果对水源热泵长期稳定运行具有一定现实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水源热泵 大肠杆菌 沉积特性 渗透系数 地面沉降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相变蓄热耦合太阳能驱动有机朗肯循环供热系统优化
8
作者 于静梅 王一琦 蔡曜阳 《化学工程》 北大核心 2025年第7期13-18,共6页
针对中国供热系统低碳化转型和促进可再生能源的快速发展,设计一套耦合相变蓄热箱、太阳能有机朗肯循环和水源热泵的低碳供热系统,减少太阳能利用成本。使用TRNSYS软件搭建供热系统模型,以呼和浩特市某员工宿舍为研究对象,费用年值、[火... 针对中国供热系统低碳化转型和促进可再生能源的快速发展,设计一套耦合相变蓄热箱、太阳能有机朗肯循环和水源热泵的低碳供热系统,减少太阳能利用成本。使用TRNSYS软件搭建供热系统模型,以呼和浩特市某员工宿舍为研究对象,费用年值、[火用]效率和电能自给率为目标函数,集热器面积等系统关键参数作为决策变量,采用NSGA-Ⅱ算法对系统进行多目标优化和TOPSIS方法寻找最优解。优化结果表明:在集热器面积为912 m^(2)、热泵额定制热量为109 kW、使用相变材料体积为8.25 m^(3)、地埋管孔数为24、启动集热器时的辐照强度为121 W/m^(2)、集热器配给流量为54 kg/(m^(2)·h)时,系统达到最优,此时系统费用年值为15.06万元,电能自给率为52.8%,[火用]效率为9%。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相变蓄热 太阳能 水源热泵 有机朗肯循环 NSGA-Ⅱ算法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光伏/光热三联供系统运行性能与优化研究 被引量:2
9
作者 岳涵 徐梓彭 +2 位作者 王娜 张衡 陈海平 《华北电力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北大核心 2025年第1期118-125,134,共9页
为消除太阳能随机性与不稳定性对建筑供能的不利影响,降低建筑运行能耗,基于TRNSYS建立PV/T耦合水源热泵与溴化锂吸收式制冷机三联供系统模型。以天津市某学生宿舍的太阳能三联供系统为研究对象,探究系统全年运行特性,以系统[火用]效率... 为消除太阳能随机性与不稳定性对建筑供能的不利影响,降低建筑运行能耗,基于TRNSYS建立PV/T耦合水源热泵与溴化锂吸收式制冷机三联供系统模型。以天津市某学生宿舍的太阳能三联供系统为研究对象,探究系统全年运行特性,以系统[火用]效率与投资回收周期为目标函数,以系统关键设备参数与运行参数作为决策变量,通过Grasshopper调用超体积估计算法(HypE)进行优化。研究结果表明,系统能够满足建筑负荷,采用PV/T与水源热泵耦合能够同时提升两者性能,PV/T产电能覆盖系统大部分能耗。优化结果表明,在最优条件下系统的[火用]效率为20.10%,投资回收周期为8.02年。PV/T耦合水源热泵与溴化锂吸收式制冷机系统能够达到更好的能效与经济性。研究结果可为太阳能三联供系统的设计提供理论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光伏光热一体化组件 水源热泵 溴化锂吸收式制冷机 TRNSYS 性能研究 多目标优化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寒区路基地源热泵系统的热力计算模型及其在冻胀病害防控中的应用 被引量:1
10
作者 胡田飞 刘济华 +1 位作者 岳祖润 张翊敏 《中国电机工程学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3期1022-1033,I0018,共13页
基于地源热泵的人工供热方法是寒区路基冻害防控的一种新措施。该文建立路基专用热泵的稳态热力计算模型,用于热泵选型匹配与优化设计。建立主要部件压缩机、冷凝器、节流器、蒸发器的结构参数与环境参数、制冷剂状态参数之间的函数关系... 基于地源热泵的人工供热方法是寒区路基冻害防控的一种新措施。该文建立路基专用热泵的稳态热力计算模型,用于热泵选型匹配与优化设计。建立主要部件压缩机、冷凝器、节流器、蒸发器的结构参数与环境参数、制冷剂状态参数之间的函数关系,提出子模型间耦合方法,基于Python语言编制程序。首先,选择压缩机和制冷剂类型,拟定供热温度和集热温度;然后,依次调用4个子程序,以部件目标参数的计算值与拟定值是否相等为收敛判据,以制冷剂状态参数的计算值与拟定值是否相等为终止判据。循环计算收敛时对应的部件结构参数即为优化结果。文中选择准池铁路某冻害路基设计供热方案,验证程序可靠性。结果表明,热泵性能达到预设水平,保证了路基供热方案的有效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冻土路基 地源热泵 计算模型 压缩机 冷凝器 蒸发器 供热性能 现场试验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寒区路基分布式供热防冻胀系统的布局优化研究 被引量:1
11
作者 胡田飞 袁一飞 +2 位作者 张翊敏 岳祖润 刘梦圆 《铁道科学与工程学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1期146-160,共15页
基于地源热泵的分布式供热系统是一种寒区铁路路基冻胀病害整治新方法。不同波长与变形量的路基冻胀会引起轨道结构产生不同的变形破坏模式和不平顺类型。为防止主动供热作用下路基不均匀温度场与残余冻胀变形引起轨道次生高低和水平不... 基于地源热泵的分布式供热系统是一种寒区铁路路基冻胀病害整治新方法。不同波长与变形量的路基冻胀会引起轨道结构产生不同的变形破坏模式和不平顺类型。为防止主动供热作用下路基不均匀温度场与残余冻胀变形引起轨道次生高低和水平不平顺,提出路基分布式供热系统的设计要素及建议值。建立单线铁路路基的足尺模型试验平台,制作与安装实体地源热泵系统,测试其在冬季的供热性能与热扩散规律。结合数值模拟手段,以供热管横向倾角(0°~10°)和纵向间距(1.0~4.0m)这2个要素为变量,共计77个工况,分析供热管在路基内部的三维传热特性。基于路基不同部位冻结深度及其差异值等指标的变化规律,对供热管的布置方案进行优化。结果表明:热泵供热管在最冷日的平均温度为28.6℃,起到有效的热源功能。供热管倾斜布置有利于消除横断面上的冻结深度差异。案例路基横向冻结深度差异值随着供热管横向倾角呈先减小、后增大的规律,变化幅度为0.87cm/1°;路基纵向冻结深度差异值随着供热管纵向间距呈逐渐增大的规律,变化幅度为1.2~3.2cm/0.5m。路基残余不均匀冻胀引起高低不平顺的可能性高于水平不平顺,且对供热管纵向间距的敏感性更强。根据铁路线路工务管理相关要求,对于案例单线铁路路基,建议供热管纵向间距取1.5~2.5m,横向倾角取7°~9°。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路基冻胀 分布式供热系统 地源热泵 供热管 冻结深度 横向倾角 纵向间距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加深式浅层土壤垂直埋管换热器换热效能分析
12
作者 郭新锋 王天任 +4 位作者 王延欣 王滋樟 李昊 王令宝 卜宪标 《可再生能源》 北大核心 2025年第7期896-901,共6页
为分析不同埋深下地埋管热短路程度及换热效能,文章建立了加深埋管地源热泵系统三维动态仿真模型,对不同埋深下埋管换热效能进行了模拟和分析。结果表明,地埋管换热效能沿循环介质流动方向不断下降,且进水管降幅大于出水管,降幅随埋深... 为分析不同埋深下地埋管热短路程度及换热效能,文章建立了加深埋管地源热泵系统三维动态仿真模型,对不同埋深下埋管换热效能进行了模拟和分析。结果表明,地埋管换热效能沿循环介质流动方向不断下降,且进水管降幅大于出水管,降幅随埋深增加而减小。当埋深为60~300 m时,地埋管的进、出水管换热量每20 m平均下降0.145~0.046kW和0.035~0.016kW。地埋管总换热量随埋深增加而增加,单位埋深换热量则相反。当埋深以60 m的幅度从60 m增加到300 m时,进口温度为2℃时的地埋管总取热量分别增加62.94%,25.27%,11.24%,8.55%,单位埋深换热量从28.33 W/m降低到了23.08,19.28,16.08,13.97W/m。与埋深60 m相比,埋深为120,180,240,300 m时的热短路不平衡系数分别增加20.39%,43.40%,64.33%,81.15%。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加深式地埋管 地源热泵 埋深 热短路 换热效能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面向厌氧消化的多能耦合供热系统的性能研究
13
作者 周燕南 孙立 +1 位作者 陈振乾 施娟 《太阳能学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5期235-242,共8页
为提高厌氧消化产沼的稳定性和节能性,提出基于太阳能、污水余热和水源热泵的多能耦合供热系统。基于TRNSYS仿真平台,研究光伏光热一体化(PV/T)组件等设备的动态运行特性,从可再生能源、以及节能性的角度评估系统的全年运行特性并研究... 为提高厌氧消化产沼的稳定性和节能性,提出基于太阳能、污水余热和水源热泵的多能耦合供热系统。基于TRNSYS仿真平台,研究光伏光热一体化(PV/T)组件等设备的动态运行特性,从可再生能源、以及节能性的角度评估系统的全年运行特性并研究其经济效益。结果表明:PV/T组件的逐月平均电效率在1月份达到最大值17.9%,热效率在7月份达到最大值10.2%;蓄热水箱全年逐月平均温度均高于10℃;水源热泵逐月平均COP在6月份达到最高值3.8。系统全年平均综合能效比为12.5,全年可再生能源贡献率达81.2%,效率在1月份达到最大值66.7%。系统全生命周期平准化能量成本为0.159元/kWh,其经济效益相对单一污水源热泵系统和太阳能-电加热器系统具有显著优势。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厌氧消化 太阳能 余热回收 水源热泵 供热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浅层地热能高效开发研究——水泥土能源桩传热特性试验与模拟
14
作者 戎慧敏 周训 +2 位作者 王立志 郑佳 李启民 《水文地质工程地质》 北大核心 2025年第2期229-237,共9页
土壤源热泵供热制冷系统是当前浅层地热能最主要的开发利用方式。为了解决土壤源热泵系统中传统地埋管热效率低、占地面积大等瓶颈问题,本研究提出了一种新方案:将地埋管与水泥土桩复合地基相耦合,即一边钻进一边将水泥与原土在桩孔内... 土壤源热泵供热制冷系统是当前浅层地热能最主要的开发利用方式。为了解决土壤源热泵系统中传统地埋管热效率低、占地面积大等瓶颈问题,本研究提出了一种新方案:将地埋管与水泥土桩复合地基相耦合,即一边钻进一边将水泥与原土在桩孔内现场搅拌成桩,利用地基处理材料良好的热力特性提高地埋管热效率。通过COMSOL Multiphysic5.0软件的数值模拟以及相似比为1∶2的相似模型试验,对比研究了地埋管分别在水泥土桩和土壤的热传递机理,探讨了温度场分布的时空变化规律,初步建立了水泥土能源桩的计算方法。研究表明:水泥土能源桩有效减小了能源桩传热系统中的最大热阻部分,极大提高了能源桩的热效率;在制冷或制热工况下,水泥土能源桩单位孔深换热量比常规地埋管分别提升了22.88%~34.20%和21.20%~55.60%;但是,仅靠提高埋管内的流速并不能进一步提高水泥土能源桩的换热能力,需要选择合适的流速与管径。水泥土能源桩系统这种建筑物绿色供热与制冷新模式,充分发挥了土壤源热泵系统适用性广和水泥土桩环保降本等各自的主要优势,为浅层地热能的高效开发提供了新的途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地源热泵 水泥土能源桩 相似模型试验 数值模拟 传热机理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水平等尺度物理模型试验的地埋管换热性能关键影响因素
15
作者 王春磊 张佳乐 +3 位作者 李玉山 何剑波 谭松成 骆进 《安全与环境工程》 北大核心 2025年第2期196-205,共10页
地埋管换热性能受多种因素影响,但由于现场测试难度大、耗时长和费用较高,前人大多仅针对单一因素展开研究,缺乏对其关键因素的系统了解。提出了一种水平等尺度模型平台,该平台可多次重复测试不同影响因素对地埋管换热效果的影响,在验... 地埋管换热性能受多种因素影响,但由于现场测试难度大、耗时长和费用较高,前人大多仅针对单一因素展开研究,缺乏对其关键因素的系统了解。提出了一种水平等尺度模型平台,该平台可多次重复测试不同影响因素对地埋管换热效果的影响,在验证了水平等尺度模型可靠性的基础上,测试了三进一出型和单U型地埋管的换热效率,并进一步测试了管间距对其换热性能的影响,最后通过数值模拟分析了影响地埋管换热效率的机制。结果表明:在1.0和2.0 kW 2种功率下,与单U型地埋管相比,三进一出型地埋管的钻孔热阻分别降低了10.2%和35.9%,平均能效系数分别提高了3.4%和28.8%;当三进一出型埋管间距由60 mm增加至120 mm时,钻孔热阻降低了28.7%;管壁厚度的增大导致地埋管出口水温呈线性升高,管壁热阻也呈线性增大;扩大管间距时,出口流体温度和钻孔中心点处温度降低,这说明扩大管间距可以充分降低管间热干扰,达到提升换热效率的目的。因此,三进一出型地埋管充分利用了减薄进水管壁以减少热阻、增加出水管壁厚度以减少热损失的特点,且通过多管增大换热面积、增加管间距、减少管间热干扰等综合措施,显著提升了地埋管的整体换热效率。研究成果可为地埋管换热性能分析提供重要的实践手段,并为提升地埋管换热效率提供关键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地源热泵系统 地埋管换热器 换热性能 水平等尺度物理模型 机理研究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水平埋管换热器换热性能影响研究进展
16
作者 汤旭阳 吕超 杨家恒 《新能源进展》 北大核心 2025年第3期337-345,共9页
水平埋管地源热泵因其高效节能环保、运行稳定可靠、安装简单且成本较低,成为实现“双碳”目标的重要技术之一。水平埋管换热器作为系统的核心部件,其换热性能直接影响整个系统的能量转换效率和经济成本。综述了水平埋管换热器换热性能... 水平埋管地源热泵因其高效节能环保、运行稳定可靠、安装简单且成本较低,成为实现“双碳”目标的重要技术之一。水平埋管换热器作为系统的核心部件,其换热性能直接影响整个系统的能量转换效率和经济成本。综述了水平埋管换热器换热性能的影响因素,包括水平埋管换热器自身因素、地下因素、气象参数、换热系统形式及运行方式。其中换热器结构形式、土壤的导热系数、空气温度是影响水平埋管换热性能的关键因素。为提高水平埋管的应用价值,未来可考虑研发更具性价比的新型水平埋管形式、人为创造有利的换热环境。研究结果可为优化水平埋管换热器设计、提高系统能效和降低成本提供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地源热泵 水平埋管换热器 换热性能 影响因素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地埋管地源热泵长度设计影响因素及其敏感性分析
17
作者 毕伟蔷 韩宗伟 +2 位作者 张雪平 张宏志 杨灵艳 《制冷学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2期120-128,共9页
针对地埋管地源热泵工程应用中出现的地埋管长度设计不合理问题,搭建了地源热泵三维动态仿真平台,将动态模拟的出口温度与规范要求的设计出口温度进行对比,评估地埋管设计长度的合理性。以北京某建筑为应用对象,研究了地埋管设计长度的... 针对地埋管地源热泵工程应用中出现的地埋管长度设计不合理问题,搭建了地源热泵三维动态仿真平台,将动态模拟的出口温度与规范要求的设计出口温度进行对比,评估地埋管设计长度的合理性。以北京某建筑为应用对象,研究了地埋管设计长度的误差随土壤热物性参数与钻孔相关参数变化的规律,并用敏感性分析法量化了各因素对地埋管长度的影响程度。研究结果表明:随着土壤导热系数、土壤容积热容、钻孔深度、钻孔间距的增加,地埋管设计长度的相对误差逐渐增大。各因素的相对误差变化范围分别为:10.7%~27.3%、8.0%~23.8%、7.3%~12.5%、12.5%~17.4%。土壤导热系数敏感性分析的量化指标的绝对值为0.909,是地埋管长度的显著影响因素,其余因素的影响程度由高到低分别为土壤容积热容、钻孔间距、钻孔排列列数和钻孔深度。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地源热泵 地埋管换热器 地埋管设计长度 敏感性分析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桩基埋管地源热泵与空气源热泵系统对比研究
18
作者 王福慧 孔纲强 《防灾减灾工程学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2期477-484,共8页
能量桩技术作为超低能耗建筑的技术手段之一,逐步获得工程技术人员的关注;面向超低能耗建筑采暖/制冷需求,依托“坝道工程医院”中试场地示范绿色建筑,基于Revit软件构建超低能耗建筑及桩基埋管(能量桩)、钻孔埋管地源热泵系统模型,结合... 能量桩技术作为超低能耗建筑的技术手段之一,逐步获得工程技术人员的关注;面向超低能耗建筑采暖/制冷需求,依托“坝道工程医院”中试场地示范绿色建筑,基于Revit软件构建超低能耗建筑及桩基埋管(能量桩)、钻孔埋管地源热泵系统模型,结合TRNSYS软件分析河南平舆地区超低能耗办公建筑全年负荷需求;对比研究地源热泵系统与空气源热泵系统供给端的性能,研究源侧以及负荷侧供回水温差变化,探讨地源热泵系统运维过程中土层温度变化规律,初步分析通过能量桩替代部分钻孔埋管的可行性。研究结果表明:由桩基埋管与钻孔埋管组成的地源热泵系统相比空气源热泵系统节能率超过30%;经过一个制冷季或采暖季地埋管系统土层温度分别上升1.84℃或降低1.40℃,系统运行10年后,能量桩土层平均温度上升至17.40℃,地埋管土层平均温度上升至18.00℃,导致土层产生“热堆积”;依托工程条件下,通过建筑桩基内埋管替代部分钻孔埋管,可以节省约25%的初始投资费用,系统运行节能率超过30%。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超低能耗建筑 地源热泵系统 空气源热泵系统 能量桩 钻孔埋管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不同类型地埋管换热器换热性能试验研究
19
作者 李鹏 杨超 +3 位作者 段新胜 苏鹏为 李奇 马瑞 《太阳能学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4期74-82,共9页
该文以实际工程为背景,开展埋深为120 m单U型与345 m一进两出型地埋管换热器的现场岩土热响应与热恢复试验研究。分析不同管材及埋管类型地埋管换热器传热效率。结果表明,管材对换热效率影响较大,一进两出型换热器进孔钢管换热量占总换... 该文以实际工程为背景,开展埋深为120 m单U型与345 m一进两出型地埋管换热器的现场岩土热响应与热恢复试验研究。分析不同管材及埋管类型地埋管换热器传热效率。结果表明,管材对换热效率影响较大,一进两出型换热器进孔钢管换热量占总换热量的71.4%。相较于120 m单U型地埋管换热器,345 m一进两出型地埋管换热器在冬季供暖工况下,每延米换热量平均提高24%,在夏季制冷工况下,由于初始平均地温较高,每延米换热量略有下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地热能 地源热泵 换热器 热响应试验 热恢复试验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日光温室中太阳能-地源热泵跨季节分区蓄热特性研究
20
作者 王建强 杨培林 鲍玲玲 《太阳能学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9期254-262,共9页
为有效解决日光温室大棚中地源热泵(GSHP)系统运行导致的土壤温度逐年降低和太阳能辅助地源热泵系统(SAGSHP)导致的夏季土壤温度过高的问题,提出一种SAGSHP跨季节分区蓄热模式,将地埋管分为4个区域,采用TRNSYS-18软件,通过对不同跨季节... 为有效解决日光温室大棚中地源热泵(GSHP)系统运行导致的土壤温度逐年降低和太阳能辅助地源热泵系统(SAGSHP)导致的夏季土壤温度过高的问题,提出一种SAGSHP跨季节分区蓄热模式,将地埋管分为4个区域,采用TRNSYS-18软件,通过对不同跨季节分区蓄热运行模式的仿真模拟,得到最佳分区蓄热策略。结果表明:最佳模式为春季过渡与供冷季1/2区域连接太阳能蓄热,秋季过渡与供暖季全区连接太阳能蓄热,同时秋季过渡季1/2区域供暖或供冷,其余时间段全区供暖或供冷。最佳模式土壤温度在10 a内保持稳定,热泵机组在夏季运行时其性能系数(COP)降低最为缓慢,机组运行稳定性高于传统SAGSHP系统,10 a内系统运行的性能系数(SCOP)平均每年高于GSHP系统57%、高于传统SAGSHP系统5.4%,且最佳模式系统运行SCOP逐年升高,第10年最佳模式系统运行SCOP高于GSHP系统70.6%、高于传统SAGSHP系统10.4%。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太阳能 温室 蓄热 地源热泵 地埋管分区 系统设计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42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