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71篇文章
< 1 2 4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双碳”目标下煤矿瓦斯全浓度区间梯级利用技术研究 被引量:1
1
作者 韩颖 单非凡 +1 位作者 张飞燕 宋金星 《中国煤炭》 北大核心 2025年第5期96-104,共9页
在“双碳”总体目标的要求下,如何切实提高瓦斯利用率并有效降低瓦斯利用过程中的碳排放量,是我国煤炭开采领域亟待解决的关键问题。为此采用文献分析法对我国煤矿瓦斯全浓度区间梯级利用技术进行了系统梳理与总结。目前,我国已经形成... 在“双碳”总体目标的要求下,如何切实提高瓦斯利用率并有效降低瓦斯利用过程中的碳排放量,是我国煤炭开采领域亟待解决的关键问题。为此采用文献分析法对我国煤矿瓦斯全浓度区间梯级利用技术进行了系统梳理与总结。目前,我国已经形成了高浓度瓦斯直接利用、低浓度瓦斯及乏风瓦斯提纯增浓技术为主的阶梯式综合利用体系,其中,高浓度瓦斯主要用于发电、民用燃料、工业燃料、合成化工产品、提纯生产CNG或LNG,低浓度瓦斯主要采用内燃机发电、直燃和提纯增浓等技术加以利用,而乏风瓦斯主要采用蓄热/催化氧化、热逆流氧化、热逆流催化氧化和乏风助燃等技术加以利用。基于此,指明了下一步的重点研究工作,即研究对高浓度瓦斯利用过程中产生的CO_(2)进行有效捕集、利用和封存,攻克低浓度及乏风瓦斯利用过程中存在的发电机组效率低、提纯技术推广难、直燃技术安全性争议大、蓄热氧化装置能耗高等诸多难题,有效提升瓦斯转化与利用装备的智能化、高效性和安全性,进而构建以煤矿瓦斯全浓度区间梯级利用为核心的近零碳排放技术体系。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双碳”目标 煤矿瓦斯 全浓度区间 梯级利用技术 低浓度瓦斯 乏风瓦斯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乏风瓦斯掺混煤粉蓄热氧化规律及灰色关联性分析研究
2
作者 聂百胜 付昊仑 +4 位作者 张豪 黄继江 尹斐斐 张志刚 柳先锋 《矿业安全与环保》 北大核心 2025年第1期30-37,46,共9页
乏风瓦斯(VAM)因其浓度低而难以利用,往往以通风的方式直接排放至大气中,造成了资源浪费。针对该问题,利用自建的乏风瓦斯氧化实验系统,开展了乏风瓦斯在不同浓度、进气流量、初始温度条件下掺混3种煤粉蓄热氧化实验研究,并对影响乏风... 乏风瓦斯(VAM)因其浓度低而难以利用,往往以通风的方式直接排放至大气中,造成了资源浪费。针对该问题,利用自建的乏风瓦斯氧化实验系统,开展了乏风瓦斯在不同浓度、进气流量、初始温度条件下掺混3种煤粉蓄热氧化实验研究,并对影响乏风瓦斯转化率的因素进行了灰色关联度分析。实验结果表明:掺混的煤粉放热量越高,乏风瓦斯转化率越高;不同乏风瓦斯浓度条件下,掺混煤粉可显著提高乏风瓦斯转化率,延长反应稳定时间;当乏风中甲烷体积分数为0.6%时,在煤粉蓄热作用下,转化率可提高50%,反应稳定持续时间提升36%;1.5 m^(3)/h的进气量可实现乏风瓦斯转化率超过50%,但稳定时间不长;初始温度越高,乏风瓦斯最大转化率越高,可达57.14%,稳定持续时间也越长,超过35 min。灰色关联度分析表明,初始温度和乏风瓦斯浓度对转化率的影响程度最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乏风瓦斯 煤粉 蓄热氧化 转化率 灰色关联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燃煤锅炉燃烧利用矿井乏风甲烷改造经济性及运行影响分析
3
作者 郭前鑫 魏琳 +5 位作者 王虎 谢国威 何超 王志超 刘超 赵勇纲 《现代化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0期208-213,共6页
为处理矿井大流量乏风中的超低浓度甲烷,拟采用将乏风作为锅炉二次风进行处理利用。对此类工程改造的锅炉引风、投资运行成本、项目改造收益、锅炉效率影响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矿井乏风甲烷利用工程改造减小了原来锅炉烟气的产生量,... 为处理矿井大流量乏风中的超低浓度甲烷,拟采用将乏风作为锅炉二次风进行处理利用。对此类工程改造的锅炉引风、投资运行成本、项目改造收益、锅炉效率影响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矿井乏风甲烷利用工程改造减小了原来锅炉烟气的产生量,且烟气量改变很小,无需对锅炉侧进行改造。管道及保温材料的采购与安装是此类改造工程的主要投资部分。该类项目的主要收益为乏风处理的碳汇补贴收益。乏风流速越低,工程投资成本变高,但运行成本变低,有助于项目的长周期盈利。绘制了不同输运长度下乏风总量与瓦斯绝对涌出量的20年期盈利平衡曲线。提出了优化矿井侧及二次风侧的乏风输送系统,并对乏风温度、湿度等因素对锅炉效率的影响进行了分析。对矿井乏风利用项目的立项及可行性分析提供了指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乏风甲烷 二次风 工程投资 经济性 锅炉效率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乏风瓦斯蓄热氧化床阻力特性的数值模拟 被引量:36
4
作者 刘永启 张振兴 +2 位作者 高振强 刘瑞祥 郑斌 《煤炭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0年第6期946-950,共5页
基于自行开发的煤矿乏风热逆流氧化试验装置,采用多孔介质均质模型,建立了煤矿乏风蓄热逆流氧化的控制方程组和化学反应方程,模拟研究了氧化床运行参数、蜂窝陶瓷的结构参数和物性参数对氧化床的流动阻力和出口温度的影响规律。计算结... 基于自行开发的煤矿乏风热逆流氧化试验装置,采用多孔介质均质模型,建立了煤矿乏风蓄热逆流氧化的控制方程组和化学反应方程,模拟研究了氧化床运行参数、蜂窝陶瓷的结构参数和物性参数对氧化床的流动阻力和出口温度的影响规律。计算结果表明:在气流方向切换瞬间,氧化床的压强损失瞬时增大,经过1~2s后趋于稳定;随着进入氧化床的乏风气体表观速度的增加,压强损失和出口温度都增加;乏风甲烷浓度对压强损失影响较小;提高蜂窝陶瓷的孔隙率,可以有效降低阻力损失,但是蓄热能力明显下降;提高比热容,有利于氧化装置稳定运行;随着当量直径的增加,压强损失显著降低。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煤矿乏风 热逆流氧化装置 压强损失 计算流体力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煤矿通风瓦斯甲烷热氧化装置实验研究 被引量:26
5
作者 吕元 姜凡 肖云汉 《煤炭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1年第6期973-977,共5页
通过热力计算设计搭建了最大处理量为1 000 m3/h的煤矿通风瓦斯热氧化装置,实现了装置的快速启动及长期自维持稳定运行。研究了处理量400~800 m3/h、甲烷浓度0.4%~0.8%、切换时间10~50 s时装置的运行情况,得到了装置的运行特点以及... 通过热力计算设计搭建了最大处理量为1 000 m3/h的煤矿通风瓦斯热氧化装置,实现了装置的快速启动及长期自维持稳定运行。研究了处理量400~800 m3/h、甲烷浓度0.4%~0.8%、切换时间10~50 s时装置的运行情况,得到了装置的运行特点以及各运行参数对其的影响规律。实验结果表明,较高的风量、较高的甲烷浓度、较长的切换时间都会导致装置高温区变长。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通风瓦斯 热氧化 实验研究 蓄热体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真空变压吸附提浓煤矿乏风瓦斯的抽真空排放过程 被引量:9
6
作者 张传钊 刘应书 +2 位作者 李永玲 杨雄 孟宇 《煤炭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3年第2期251-256,共6页
研究了活性炭的平衡吸附性能,计算出该种活性炭对甲烷和氮气的混合气体的分离因子为5.20,并采用以该种活性炭为吸附剂的三塔真空变压吸附装置,研究了循环流程中的抽排步骤对吸附分离效果的影响,并分析了影响抽排过程的因素。结果表明:... 研究了活性炭的平衡吸附性能,计算出该种活性炭对甲烷和氮气的混合气体的分离因子为5.20,并采用以该种活性炭为吸附剂的三塔真空变压吸附装置,研究了循环流程中的抽排步骤对吸附分离效果的影响,并分析了影响抽排过程的因素。结果表明:引入抽排步骤可以在不改变吸附与解吸压力的情况下有效提高产品气中甲烷浓度。而甲烷浓度会随抽排比的增加而增加,但存在一个极限值,达到极限值之后趋于稳定。与此同时,回收率随抽排比的增加而不断下降。并且均压过程与吸附压力会影响抽排过程。与抽排气排空流程相比,采用抽排气回流流程可以有效地提高产品气甲烷回收率,但并不一定提高产品气甲烷浓度,存在一个临界抽排比,小于此值时,采用抽排气回流流程反而会降低产品气甲烷浓度。在吸附与解吸压力分别为140 kPa与14 kPa时,采用该流程可将0.2%的原料气提升至0.680%。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真空变压吸附(VPSA) 煤矿乏风瓦斯(vam) 活性炭 提浓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煤矿通风瓦斯处理技术的比较和应用前景 被引量:25
7
作者 周娴 姜凡 +2 位作者 吕元 徐祥 肖云汉 《洁净煤技术》 CAS 2009年第4期91-94,共4页
中国每年通过煤矿乏风排放大量的甲烷到大气中。不仅造成了资源的浪费,而且加剧了温室效应。笔者总结并比较了几种煤矿通风瓦斯处理和利用技术,并对其应用前景进行了展望。
关键词 通风瓦斯 TFRR CFRR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煤矿乏风的蓄热逆流氧化 被引量:67
8
作者 郑斌 刘永启 +2 位作者 刘瑞祥 高振强 孟建 《煤炭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9年第11期1475-1478,共4页
用自行研制的蓄热逆流氧化装置对煤矿乏风的氧化反应进行试验,考察了CH4体积分数、乏风流量、换向周期和反应区温度对煤矿乏风氧化的影响.结果表明:当CH4体积分数大于0.2%时,蓄热逆流氧化装置能够维持自热氧化反应,氧化率在99%以上,且... 用自行研制的蓄热逆流氧化装置对煤矿乏风的氧化反应进行试验,考察了CH4体积分数、乏风流量、换向周期和反应区温度对煤矿乏风氧化的影响.结果表明:当CH4体积分数大于0.2%时,蓄热逆流氧化装置能够维持自热氧化反应,氧化率在99%以上,且能够回收一定的热量;随CH4体积分数和乏风流量的增加,氧化装置中心区温度升高,高温区域扩大,有利于氧化反应的进行;最佳换向周期范围为90~150 s;煤矿乏风氧化的最低反应温度为880℃左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煤矿乏风 蓄热逆流氧化装置 氧化反应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通风瓦斯蓄热式热氧化过程数值模拟 被引量:8
9
作者 邓浩鑫 吕元 +1 位作者 萧琦 肖云汉 《煤炭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2年第8期1332-1336,共5页
为模拟通风瓦斯蓄热氧化过程的工作特性,并在此基础上优化关键性参数,建立了包含周期性边界条件和甲烷单步氧化反应机理的单通道均相反应模型,模拟实验室尺度下的以蜂窝蓄热体作为换热介质的蓄热式热氧化过程。用计算流体力学方法计算... 为模拟通风瓦斯蓄热氧化过程的工作特性,并在此基础上优化关键性参数,建立了包含周期性边界条件和甲烷单步氧化反应机理的单通道均相反应模型,模拟实验室尺度下的以蜂窝蓄热体作为换热介质的蓄热式热氧化过程。用计算流体力学方法计算获得通风瓦斯蓄热式热氧化过程中气体流量、甲烷浓度对装置工作特性的影响。计算结果表明,单侧0.3 m长度的蓄热体,30 s的切换周期,可以满足一定范围内的通风瓦斯氧化需求。模拟给出了稳定和非稳定状态下沿流向的温度分布,可以发现温度分布从启动状态的抛物型温度场,经过上百个切换周期过渡到稳定的梯形温度场,实现自维持运行。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蓄热式热氧化 通风瓦斯 计算流体力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煤矿乏风瓦斯热逆流氧化床的阻力特性研究 被引量:8
10
作者 王鹏飞 冯涛 +1 位作者 李石林 马平原 《天然气工业》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2年第6期73-77,112-113,共5页
热逆流氧化是实现煤矿乏风低浓度瓦斯减排和有效利用的主要技术之一。为了掌握热逆流氧化床的阻力特性,更好地为其设计提供理论参考依据,借助Fluent计算流体力学软件,对热逆流氧化床阻力特性开展了相关的数值研究,得出以下主要结论:①... 热逆流氧化是实现煤矿乏风低浓度瓦斯减排和有效利用的主要技术之一。为了掌握热逆流氧化床的阻力特性,更好地为其设计提供理论参考依据,借助Fluent计算流体力学软件,对热逆流氧化床阻力特性开展了相关的数值研究,得出以下主要结论:①伴随气体温度和流速在氧化床内变化,氧化床的压强梯度也发生剧烈变化。在预热段,压强梯度的绝对值沿气体流动方向增加;而在反应段内,压强梯度基本保持不变;反应产生的气体进入蓄热段后,温度不断下降,压强梯度的绝对值也随之下降。②氧化床阻力在前半周期内随时间增加而不断降低;进入后半周期,氧化床阻力开始回升,到后半周期结束时恢复到该周期开始时的阻力值;随着气流方向的周期改变,氧化床阻力以V型波的形式呈现周期性变化。③氧化床的压强损失随着乏风量的增加几乎呈线性增加、随着乏风瓦斯中甲烷浓度的升高而增加、随着蜂窝陶瓷孔隙率的增大而降低,而换向半周期对氧化床的压强损失几乎没影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煤矿 乏风瓦斯 热逆流 氧化床 数值模拟 阻力 压强梯度 影响因素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煤层气治理与利用技术研究开发进展 被引量:13
11
作者 李志凯 秦张峰 +5 位作者 吴志伟 赵建涛 李树娜 董梅 樊卫斌 王建国 《燃料化学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3年第7期787-797,共11页
煤层气作为一种非常规天然气,既是宝贵的清洁能源,其主要成分甲烷同时也是一种主要的温室气体;煤层气的直接排放不仅加剧了大气温室效应和环境污染,同时也是能源资源的极大浪费。近年来,煤层气的治理和利用受到了广泛关注,有关技术研究... 煤层气作为一种非常规天然气,既是宝贵的清洁能源,其主要成分甲烷同时也是一种主要的温室气体;煤层气的直接排放不仅加剧了大气温室效应和环境污染,同时也是能源资源的极大浪费。近年来,煤层气的治理和利用受到了广泛关注,有关技术研究和开发取得了很大进展。本文对近年来煤层气的治理和利用技术研发进展进行了总结和评估,侧重于介绍煤层气分离系统中关键的中、高浓度煤层气催化燃烧脱氧技术以及乏风瓦斯逆向流催化燃烧减排及余热利用技术。最后对煤层气综合利用技术进行了展望。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煤层气 乏风瓦斯 脱氧 催化燃烧 余热利用 逆向流反应器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煤矿乏风甲烷氧化新型Pd/Al_2O_3催化剂的合成 被引量:12
12
作者 刘文革 郭德勇 徐鑫 《煤炭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2年第A02期336-340,共5页
运用溶胶-凝胶法合成了同时具有介孔和三维交联通透型微米级大孔的Al2O3多孔材料,并以其为载体采用浸渍法制备得到一种新型的Pd/Al2O3整体式催化剂,考察了不同助剂Ce,Zr,La及不同的助剂负载量对甲烷催化燃烧活性的影响。实验结果表明,... 运用溶胶-凝胶法合成了同时具有介孔和三维交联通透型微米级大孔的Al2O3多孔材料,并以其为载体采用浸渍法制备得到一种新型的Pd/Al2O3整体式催化剂,考察了不同助剂Ce,Zr,La及不同的助剂负载量对甲烷催化燃烧活性的影响。实验结果表明,所合成的新型Pd/Al2O3催化剂具有良好的低温活性,在CH4体积百分数为1%,反应气体空速为6 000 h-1的实验条件下,Pd/Al2O3的起燃温度只有227℃,认为这主要是采用的Al2O3载体材料中存在的三维交联通透型微米级大孔骨架可以提供快速的传质通道,在骨架中存在的纳米级介孔能提供较大的表面积和单位容量,从而有利于提高活性组分的分散性及有效利用效率,提高催化剂的活性。助剂Zr的加入能够降低催化剂的起燃温度,而助剂Ce对催化剂活性的影响与其添加量有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煤矿乏风 催化活性 甲烷燃烧 PD AL2O3 合成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煤矿乏风瓦斯富集中试试验研究 被引量:7
13
作者 杨雄 张传钊 +4 位作者 孟宇 刘应书 李永玲 李坚 宋燕民 《煤炭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4年第3期486-491,共6页
针对煤矿乏风瓦斯浓度低,无法有效利用,并大量排放这一现状,对乏风瓦斯的富集开展了研究,建立了首套乏风瓦斯富集中试试验装置。试验装置瓦斯处理量为500 m3/h,采用三塔两级分离工艺,并引入了抽排和排放气充压的流程。研究结果表明,利... 针对煤矿乏风瓦斯浓度低,无法有效利用,并大量排放这一现状,对乏风瓦斯的富集开展了研究,建立了首套乏风瓦斯富集中试试验装置。试验装置瓦斯处理量为500 m3/h,采用三塔两级分离工艺,并引入了抽排和排放气充压的流程。研究结果表明,利用自主改性的椰壳活性炭可将甲烷浓度为0.2%的乏风瓦斯气体富集到1.2%以上;抽排流程用于乏风瓦斯富集中试系统可有效提高产品气浓度,如抽排比由0增大到0.224时,产品气中的甲烷浓度增大到了原来的1.89倍;吸附剂热效应对乏风瓦斯富集的影响较小,试验过程中吸附塔内温度波动不超过3℃。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变压吸附 乏风瓦斯 甲烷 活性炭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乏风瓦斯蓄热氧化试验研究 被引量:21
14
作者 康建东 兰波 +3 位作者 严政 高鹏飞 许慧娟 龙伍见 《矿业安全与环保》 北大核心 2013年第1期1-3,7,共4页
自主研制出处理量为1 000 m3/h的逆流式乏风瓦斯蓄热氧化装置,并进行了加热启动、氧化性能及自热平衡等试验研究。结果表明:乏风瓦斯蓄热氧化装置能够有效氧化处理甲烷,在稳定的温度场下,乏风中甲烷体积分数的改变对甲烷氧化率的影响不... 自主研制出处理量为1 000 m3/h的逆流式乏风瓦斯蓄热氧化装置,并进行了加热启动、氧化性能及自热平衡等试验研究。结果表明:乏风瓦斯蓄热氧化装置能够有效氧化处理甲烷,在稳定的温度场下,乏风中甲烷体积分数的改变对甲烷氧化率的影响不明显,在甲烷体积分数为0.148%时,氧化率仍维持在96%以上;当乏风瓦斯处理量为1 000 m3/h、甲烷体积分数大于等于0.30%时,装置自维持运行状态良好;当燃烧室中心温度降低时,装置内高温区域变小,氧化反应区域变窄,甲烷氧化率降低,不利于氧化反应的进行。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乏风瓦斯 蓄热氧化装置 氧化率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超低浓度煤层气能源化利用技术研究进展 被引量:21
15
作者 杨仲卿 张力 唐强 《天然气工业》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0年第2期115-118,共4页
超低浓度煤层气由于甲烷含量低、浓度变化大,常规技术难以实现有效利用,世界上几乎所有超低浓度煤层气都没有经过利用而直接排向大气,不仅造成了能源的浪费,而且污染了大气。为此,综述了国内外超低浓度煤层气作为能源利用的技术、方法... 超低浓度煤层气由于甲烷含量低、浓度变化大,常规技术难以实现有效利用,世界上几乎所有超低浓度煤层气都没有经过利用而直接排向大气,不仅造成了能源的浪费,而且污染了大气。为此,综述了国内外超低浓度煤层气作为能源利用的技术、方法和机理,分析了国内外把超低浓度煤层气作为辅助燃料、主要燃料及其浓缩技术的优点和不足之处,重点介绍了超低浓度煤层气作为主要燃料的研究和应用现状,同时提出除了要加强超低浓度煤层气燃烧机理研究之外,还应对利用技术的适应性和运行的可靠性进一步研究的建议,为减少超低浓度煤层气在世界范围尤其是在我国的排放和能源化利用提供了技术支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超低浓度煤层气 辅助燃料 主要燃料 热氧化 浓缩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可燃废气利用技术研究进展(Ⅱ):填埋气、火炬气、伴生天然气和煤矿瓦斯 被引量:13
16
作者 王一坤 陈国辉 +3 位作者 雷小苗 王长安 邓磊 车得福 《热力发电》 CAS 北大核心 2014年第8期1-13,18,共14页
可燃废气利用是实现我国节能减排的重要途径之一。介绍了目前填埋气、火炬气、伴生天然气和煤矿瓦斯几种可燃废气的利用技术和工业应用现状。其中:填埋气的利用率很低,资源化利用技术不足,需大力推广以渗滤液处理、高效LFG抽排及利用为... 可燃废气利用是实现我国节能减排的重要途径之一。介绍了目前填埋气、火炬气、伴生天然气和煤矿瓦斯几种可燃废气的利用技术和工业应用现状。其中:填埋气的利用率很低,资源化利用技术不足,需大力推广以渗滤液处理、高效LFG抽排及利用为核心的填埋垃圾处理工艺;火炬气通常引入燃油或燃气锅炉加以利用,也可以将火炬气燃烧后利用余热锅炉回收热量,或者作为中等热值的气体,直接引入燃气轮机燃烧发电;伴生天然气的产量不高时,可以将其回注驱油或就地发电,产量高且稳定时,可以采用管道输送、液化天然气(LNG)和压缩天然气(CNG)船舶运输;对于低浓度瓦斯,燃气-蒸汽联合循环发电是其最好的利用方式,其发电效率高达45%以上;通风瓦斯通常作为助燃空气用于坑口电站,该利用方式的技术要求和成本最低。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可燃废气 填埋气 火炬气 伴生天然气 煤矿瓦斯 通风瓦斯 利用技术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真空变压吸附提浓煤矿乏风瓦斯的排放气充压过程 被引量:2
17
作者 刘应书 张传钊 +2 位作者 李永玲 杨雄 孟宇 《煤炭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3年第11期1972-1976,共5页
针对传统的变压吸附循环不能很好地适应乏风瓦斯提浓的问题,建立了以活性炭为吸附剂的三塔真空变压吸附实验装置,提出了一种适合煤矿乏风瓦斯提浓的三塔排放气充压流程,以此提高煤矿乏风瓦斯的提浓效果,并对该流程进行了实验研究。结果... 针对传统的变压吸附循环不能很好地适应乏风瓦斯提浓的问题,建立了以活性炭为吸附剂的三塔真空变压吸附实验装置,提出了一种适合煤矿乏风瓦斯提浓的三塔排放气充压流程,以此提高煤矿乏风瓦斯的提浓效果,并对该流程进行了实验研究。结果表明:在变压吸附回收重组分甲烷的过程中,采用排放气从吸附塔上端充压可以有效降低排放气中甲烷的体积分数。在排放气甲烷体积分数相同的情况下,采用排放气充压可以延长穿透时间,提高产品气中甲烷的体积分数。随着排放气充压比的增大,产品气中甲烷的体积分数先上升,后趋于平稳;排放气中甲烷的体积分数则先下降,后趋于平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真空变压吸附 乏风瓦斯 充压 活性炭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煤矿乏风瓦斯富集分离技术研究进展与应用 被引量:6
18
作者 竹涛 夏妮 +3 位作者 和娴娴 沈嫣然 万星良 孙超 《洁净煤技术》 CAS 2015年第6期95-100,共6页
针对我国每年有180亿m3以上的纯甲烷混入矿井风流中通过乏风排空的现状,为有效回收这些资源,深入研究相关的煤矿乏风瓦斯富集分离技术十分必要。通过介绍吸收法、深冷分离法、膜分离法、变温吸附(TSA)和变压吸附(PSA)等用于煤矿乏风瓦... 针对我国每年有180亿m3以上的纯甲烷混入矿井风流中通过乏风排空的现状,为有效回收这些资源,深入研究相关的煤矿乏风瓦斯富集分离技术十分必要。通过介绍吸收法、深冷分离法、膜分离法、变温吸附(TSA)和变压吸附(PSA)等用于煤矿乏风瓦斯富集分离的技术方法等,综合分析了各项技术的优缺点,并提出变压吸附技术被认为是最具有发展前景的煤矿甲烷富集技术。同时,将煤矿乏风瓦斯富集分离的研究方法应用于环保教育,也取得了良好的教学效果。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煤矿 乏风瓦斯 吸附剂 反应器 示范工程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通风故障条件下水平蜂窝陶瓷床传热规律 被引量:2
19
作者 高振强 刘瑞祥 +2 位作者 和蒙蒙 刘永启 骆祥磊 《陶瓷学报》 CAS 北大核心 2013年第3期294-298,共5页
针对通风瓦斯热逆流氧化装置内的传热过程,全面考虑对流传热、辐射传热与导热的综合作用,建立蜂窝陶瓷床气相、固相能量方程。对通风故障时氧化床的传热规律进行了实验与数值模拟研究,验证了模型的正确性。研究了通风故障条件下各传热... 针对通风瓦斯热逆流氧化装置内的传热过程,全面考虑对流传热、辐射传热与导热的综合作用,建立蜂窝陶瓷床气相、固相能量方程。对通风故障时氧化床的传热规律进行了实验与数值模拟研究,验证了模型的正确性。研究了通风故障条件下各传热方式对氧化床热量传播的影响。结果表明,通风机故障时,在烟囱的自生通风能力作用下陶瓷床内的空气沿一定方向缓慢的流动,高温区向陶瓷床下游移动,严重威胁下游的管路安全;通过保温层的径向散热可抑制出口段陶瓷床的温度升高;在本研究的条件下,通过保温层的散热是陶瓷床热量损失的最主要方式,空气缓慢流动下的对流传热次之,导热和辐射传热的影响最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蜂窝陶瓷 传热 通风故障 通风瓦斯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莫来石蜂窝陶瓷的阻力特性 被引量:6
20
作者 刘永启 牟宝杰 +2 位作者 郑斌 刘瑞祥 高振强 《陶瓷学报》 CAS 北大核心 2012年第2期162-166,共5页
本文以实验为基础,通过搭建的蜂窝陶瓷蓄热体阻力特性实验台,对莫来石蜂窝陶瓷的阻力特性进行了实验研究。研究表明:蜂窝陶瓷的阻力损失随蓄热体长度增加而增大,随孔隙率增加而减小;在蜂窝陶瓷的长度一定时,其阻力损失随雷诺数增加而增... 本文以实验为基础,通过搭建的蜂窝陶瓷蓄热体阻力特性实验台,对莫来石蜂窝陶瓷的阻力特性进行了实验研究。研究表明:蜂窝陶瓷的阻力损失随蓄热体长度增加而增大,随孔隙率增加而减小;在蜂窝陶瓷的长度一定时,其阻力损失随雷诺数增加而增大,随气体流速增加而增大。根据实验数据得到了蜂窝陶瓷蓄热体摩擦阻力系数实验关联式,为煤矿乏风氧化装置的设计提供了数据支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蜂窝陶瓷 莫来石 阻力特性 煤矿乏风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4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