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56篇文章
< 1 2 3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Philosophical Implications of “A Community of Shared Future for Humanity”
1
作者 Ding Donghan 《学术界》 CSSCI 北大核心 2019年第10期185-194,共10页
A new concept contributing to global governance in the era of globalization,“A Community of Shared Future for Humanity(CSFH)”boasts rich philosophical implications and values connotations despite insufficient resear... A new concept contributing to global governance in the era of globalization,“A Community of Shared Future for Humanity(CSFH)”boasts rich philosophical implications and values connotations despite insufficient research toward it in academia.This study seeks to analyze the philosophical significance of CSFH and concludes that it is a new practice of Marxist“Anthropological Philosophy”,a reserved development of“One Unified World under the Heaven”and“Supreme Harmony Consummated by Coordination of Varied Interests”in traditional Chinese philosophy and a dimensional transcendence over the western“self-reliant”national state system. 展开更多
关键词 A COMMunity of SHARED FUTURE for HUMANITY unity of Man and heaven national state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刘歆的宇宙论与经学变古
2
作者 刘禹彤 《中山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北大核心 2025年第2期138-146,共9页
刘歆将宇宙时间(天时)的开端追溯到太极上元,文明时间(人时)的开端追溯到伏羲画卦。三统历测定天时,五德终始规定人时,“三五相包”搭建了刘歆宇宙论的基本结构。《春秋》三统论经刘歆改造为一种范围宇宙的方法论,不仅能据以制作律、历... 刘歆将宇宙时间(天时)的开端追溯到太极上元,文明时间(人时)的开端追溯到伏羲画卦。三统历测定天时,五德终始规定人时,“三五相包”搭建了刘歆宇宙论的基本结构。《春秋》三统论经刘歆改造为一种范围宇宙的方法论,不仅能据以制作律、历、度、量、衡,还可将古今朝代统系到以太极上元为起点和终点的时间循环中。此外,刘歆以五行相生之序梳理伏羲以降的帝王谱系,同时以帝德谱构成王官学的谱系,奠定了古文经学以历代王官学定义经学的思想转向。在刘歆的筹划中,三统与五德相包,天时与人时合一,不仅革新了汉代“天人合一”思想,也实现历史时间的万世一统,塑造了汉代新“大一统”观。在刘歆之后,古文经学拥有了系统的经学观和宇宙论。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刘歆 三统 五德 天人合一 大一统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晚周中国思想中的圣人制作与天人合一
3
作者 刘易晴 张涛 《西北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北大核心 2025年第5期155-168,共14页
晚周之时,早期中国的天人之学发生了重要变革,致使圣人制作成为一个需要讨论的议题。诸子之中,墨家尚未意识到制作可能引起的天人张力,其将制作活动视为天人秩序的共同实现方式而对圣人制作的意义毫不怀疑。老庄道家发现了一种自然秩序... 晚周之时,早期中国的天人之学发生了重要变革,致使圣人制作成为一个需要讨论的议题。诸子之中,墨家尚未意识到制作可能引起的天人张力,其将制作活动视为天人秩序的共同实现方式而对圣人制作的意义毫不怀疑。老庄道家发现了一种自然秩序的可能,在将天确立为无为与自然的代表后,圣人制作被视为造成天人断裂的关键活动。面对制作可能引起的天人张力,儒家与黄老都基于自然观念重构了制作活动中天人连接的方式。儒家认为天道是自然秩序的最高形式,天道既寄寓在人性之中,也体现在天地之间,圣人制礼只要依循天、地、人之自然就能够维持天人的连续,并更好地呈现天道。黄老发现万物自然具有形名所标识的法度特征,其中,天的法度最为稳定,圣人应当通过参验天道将物之形名整合为统一的法度,如此则能在制法的同时保持天人的相合。诸子对制作与自然关系的讨论深刻影响了中国古典的天人合一之学,对当今人类文明具有重要借鉴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天人关系 圣人制作 天人合一 中国思想史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韩江小说中植物意象的文化隐喻
4
作者 于航 《外国语文》 北大核心 2025年第3期84-93,共10页
在诺贝尔文学奖获得者韩江的多部作品中贯穿着相似的意象,这一颇具特色的意象网络又以植物意象为整体创作的核心之一。不同题材作品中的植物意象指代渐趋丰富,在其诗性语言风格中由形象化虚构转为抽象化隐喻。植物意象成为不同边缘群体... 在诺贝尔文学奖获得者韩江的多部作品中贯穿着相似的意象,这一颇具特色的意象网络又以植物意象为整体创作的核心之一。不同题材作品中的植物意象指代渐趋丰富,在其诗性语言风格中由形象化虚构转为抽象化隐喻。植物意象成为不同边缘群体生存困境的独特表达,也成为与暴力、语言乃至理性等逻各斯中心主义相悖的自然符号。韩江植物意象书写与西方变形文学传统形成复杂的对话,她有意夸大植物的局部特征以及渐变细节,其中人向植物的方位转变蕴含着微妙的道德隐喻,折射出不同主体所面临的普遍困境。同时,植物意象的建构与“天人合一”为代表的东方自然伦理产生呼应,通过弥合主客体之间的二元对立,在认知层面形成对人与植物生命界限的超越,以非对抗性、和谐的姿态向自然与世界进一步敞开,在生态话题上提供了一种极具东亚特色的新思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韩江 植物意象 变形 自然伦理 天人合一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北方王门张后觉良知之学的前后转进
5
作者 阮春晖 《齐鲁学刊》 北大核心 2025年第3期29-40,共12页
北方王门张后觉早年受泰州学派影响较明显,“天聪明”之说即其例证。“天聪明”强调良知对人之视听言动等生活行为的道德制约,以此使良知呈现,又使人的行为活动能回溯至道德本体。晚年悟得一良字,认为良即知,知即良,意在将知见、情识排... 北方王门张后觉早年受泰州学派影响较明显,“天聪明”之说即其例证。“天聪明”强调良知对人之视听言动等生活行为的道德制约,以此使良知呈现,又使人的行为活动能回溯至道德本体。晚年悟得一良字,认为良即知,知即良,意在将知见、情识排除在良知之外,突出良知作为本体的崇高和纯一。张后觉之学前后有转进,其核心始终落于对良知之体的察识。但这并不表明张后觉之学只重本体而忽略实践,他的“合一之学”“只在实践”等主张,是良知本体走向生活世界的具体思路。从张后觉之学的前后变化中,也可以看出他的思想并非孤立地产生与发展,而是在阳明学的整体脉络之中。探讨阳明学在北地的实际面貌和传播情形,张后觉之学是重要且有益的视角。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张后觉 “天聪明” 本体之良 合一之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二十四节气视角下的室内陈设审美意识嬗变
6
作者 戴欣雁 范伟 《家具与室内装饰》 北大核心 2025年第8期125-129,共5页
中国人在“观天察地”的生产生活经验基础上形成了特殊时间制度——二十四节气。其取法自然、择取物候的传统时间建构方式,突出反映了中国先民与自然万物的亲密关系,勾画出了浪漫诗意的生态画卷,更见证着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中华文化风... 中国人在“观天察地”的生产生活经验基础上形成了特殊时间制度——二十四节气。其取法自然、择取物候的传统时间建构方式,突出反映了中国先民与自然万物的亲密关系,勾画出了浪漫诗意的生态画卷,更见证着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中华文化风貌。在这些节气的记录中,大地经历四季流转,周而复始,生生不息,农业生产和人们的生活方式也随着天地变化产生季节性的规律。可以说,节气下的大地风貌塑造了人们对于天地的认知,也是日常生活中室内陈设审美意识产生的基础和参照。而天地观念的流转变化,则创造了历朝历代各不相同、丰富多彩的室内陈设审美风尚。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二十四节气 天人观念 陈设艺术 造物设计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论“人与自然是生命共同体”理论创新的三个维度 被引量:6
7
作者 陈艳波 丁龙 《云南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期54-61,共8页
“人与自然是生命共同体”是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的重要理念,它强调整个地球生态系统各要素之间、人与自然之间以及人与人之间是共生共存的关系,为当代建设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现代化提供了重要的观念前提和哲学基础。从人类生态文明思想... “人与自然是生命共同体”是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的重要理念,它强调整个地球生态系统各要素之间、人与自然之间以及人与人之间是共生共存的关系,为当代建设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现代化提供了重要的观念前提和哲学基础。从人类生态文明思想发展的视野来看,“人与自然是生命共同体”在总结历史又立足当下的基础上实现了重大的理论创新,这一理论创新主要包括3个维度:一是继承和发展了马克思主义生态观中人与自然物质变换关系的思想;二是在传承与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天人合一思想的整体性原则基础上,对其进行了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三是在对西方生态理论的反思与批判中,实现了对“人”与“自然”二者非此即彼的对立思维的理论超越。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人与自然是生命共同体 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现代化 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 天人合一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论太极拳的自然和谐理念 被引量:22
8
作者 冉学东 《西安体育学院学报》 北大核心 2003年第3期29-30,47,共3页
笔者从中国太极拳的健身价值和深奥的哲理内涵角度,分析和探讨了太极拳自然和谐理念生成的社会文化根源。指出太极拳自然和谐理念是在"阴阳对立统一"和"天人和一"两个思想相互作用、相互渗透下而不断形成和发展起来... 笔者从中国太极拳的健身价值和深奥的哲理内涵角度,分析和探讨了太极拳自然和谐理念生成的社会文化根源。指出太极拳自然和谐理念是在"阴阳对立统一"和"天人和一"两个思想相互作用、相互渗透下而不断形成和发展起来;它最终成为中国传统拳术中独特的价值理念被确定下来;从本质上看,太极拳自然和谐理念与现代体育所倡导的"和谐发展理念"具有异曲同工的内在一致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太极拳 自然和谐理念 哲理内涵 健身价值 “阴阳对立统一” “天人和一” 传统文化 传统医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中国文化的基本精神 被引量:114
9
作者 张岱年 《齐鲁学刊》 CSSCI 北大核心 2003年第5期5-8,共4页
几千年来,中国文化长期延续发展,虽曾经走过曲折的道路,而仍能自我更新,继续前进。其发展更新的思想基础,就是中国文化的基本精神。中国文化传统的基本精神其主要内涵有四项基本观念,即:(一)天人合一;(二)以人为本;(三)刚健自强;(四)以... 几千年来,中国文化长期延续发展,虽曾经走过曲折的道路,而仍能自我更新,继续前进。其发展更新的思想基础,就是中国文化的基本精神。中国文化传统的基本精神其主要内涵有四项基本观念,即:(一)天人合一;(二)以人为本;(三)刚健自强;(四)以和为贵。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国文化 天人合一 人本 刚健自强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郭店楚简《穷达以时》天人关系新探 被引量:4
10
作者 李加武 欧阳祯人 《南昌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15年第2期23-28,共6页
郭店楚简《穷达以时》以"孔子厄于陈蔡"一事作为发论的前提,是战国时期儒者探讨如何妥善处理政治理想与社会现实间矛盾的一篇专题性论文。在《穷达以时》中,"天"代表着主体的外在时遇,"人"代表着主体的... 郭店楚简《穷达以时》以"孔子厄于陈蔡"一事作为发论的前提,是战国时期儒者探讨如何妥善处理政治理想与社会现实间矛盾的一篇专题性论文。在《穷达以时》中,"天"代表着主体的外在时遇,"人"代表着主体的道德实践和理性认知活动。简文虽然提倡"天人有分",认为天、人各有其领域和职分,天、人在价值上有主次,天人之间没有因果关系,但其理论前提却是"天人合一",即承认外在时遇对主体实践的深刻影响。简文的理论归宿是实现以人合天的天人合一状态,即处于主体理性自觉阶段的天人合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郭店楚简 《穷达以时》 天人有分 天人合一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生态文化论 被引量:41
11
作者 郭家骥 《云南社会科学》 CSSCI 北大核心 2005年第6期80-84,共5页
生态文化是生态人类学的一个重要概念,是各民族为适应特定的生态环境而创造的生态智慧和生态知识。中华民族“天人合一”的文化理念和云南各民族人与自然和谐的地方性生态知识,为中华文明和云南各民族文化的长期延续作出了重要贡献。各... 生态文化是生态人类学的一个重要概念,是各民族为适应特定的生态环境而创造的生态智慧和生态知识。中华民族“天人合一”的文化理念和云南各民族人与自然和谐的地方性生态知识,为中华文明和云南各民族文化的长期延续作出了重要贡献。各民族传统生态文化的保护与复兴,将为中华民族和云南各民族在全球化进程中实现可持续发展发挥重要的推动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生态文化 天人合一 可持续发展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教育工具信息化“合一论” 被引量:8
12
作者 李芒 张华阳 《电化教育研究》 CSSCI 北大核心 2021年第1期16-21,共6页
“教育信息化”作为通用概念已然流行,但人们尚未认真审视其概念内涵与现实意义,进而也就忽视了教育能否、为何、如何信息化等关键问题。因此,通过认真审视“教育”与“信息化”的名词关联,才能发现教育不可信息化,而教育工具信息化还... “教育信息化”作为通用概念已然流行,但人们尚未认真审视其概念内涵与现实意义,进而也就忽视了教育能否、为何、如何信息化等关键问题。因此,通过认真审视“教育”与“信息化”的名词关联,才能发现教育不可信息化,而教育工具信息化还情有可原。教育工具信息化的实施还需从“道”“人”“关系”“发展”等四个合而不同的层面体悟其中的道术合一、知行合一、天人合一、新故合一。唯有如此,才能在信息化不断发展而产生丰富信息技术支撑的教育实践进程中认识教育形态的变化,发现无论信息化多么“强大”,都无法改变教育的本质,信息化永远是人的“在手之物”。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道术合一 知行合一 天人合一 新故合一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中国哲学天人关系论的考察与理解 被引量:7
13
作者 孙兴彻 《湖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06年第5期55-59,共5页
在中国哲学史上,天人关系论是关于人与宇宙自然的概念及其相互关系的哲学思考。天人关系论随着时代的演变有多种形态和基本命题,展现了特殊的哲学问题意识和人与自然的对立调和的文化精神。这样的哲学思维具有现代的价值与意义。
关键词 天人关系 天人合一 气一分殊 理一分殊 哲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和合文化的内涵与时代价值 被引量:35
14
作者 陈立旭 《浙江社会科学》 CSSCI 北大核心 2018年第2期83-92,共10页
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高度重视文化建设,围绕提高国家文化软实力、坚定文化自信这一主题提出了许多新理念新思想新要求,丰富和发展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理论,为继承弘扬发展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指明了方向。不仅如此,在创立新时... 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高度重视文化建设,围绕提高国家文化软实力、坚定文化自信这一主题提出了许多新理念新思想新要求,丰富和发展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理论,为继承弘扬发展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指明了方向。不仅如此,在创立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过程中,习近平还系统地梳理了作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精髓的中华和合文化历史脉络,从天人合一的宇宙观、协和万邦的国际观、和而不同的社会观、人心和善的道德观等四个方面阐发了中华和合文化的丰富内涵和当代价值,将中华和合文化运用于新时代治国理政的实践中,传承、弘扬和发展了中华和合文化。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习近平 和合文化 和而不同 天人合一 协和万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浅析儒家生态伦理思想 被引量:2
15
作者 王健崭 张锐 《东南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北大核心 2001年第S2期37-38,共2页
儒家生态伦理充满着对大自然的伦理关爱和对人与自然关系的智慧之思。本文从“天人合一”的本体论 ,“赞天地之化育”的价值论和“民胞物与”的义务论三方面阐述了儒家生态伦理的思想 。
关键词 儒家 生态伦理 天人合一 赞天地之化育 民胞物与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天人合一”的生态意义究竟何在?——兼向刘兵、曹南燕教授请教 被引量:7
16
作者 蒋劲松 《思想战线》 CSSCI 北大核心 2007年第6期34-38,共5页
虽然"天人合一"本身并不简单地等同于人与自然和谐,但是"天人合一"思想却具体表现了人与自然和谐共存的思想。"天人合一"所蕴涵的等级价值体系和人与自然和谐共处是不矛盾的。"天人合一"思想... 虽然"天人合一"本身并不简单地等同于人与自然和谐,但是"天人合一"思想却具体表现了人与自然和谐共存的思想。"天人合一"所蕴涵的等级价值体系和人与自然和谐共处是不矛盾的。"天人合一"思想的生态意义在于提供我们思考生态问题的新视域,以突破人类中心主义与非人类中心主义的两难困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天人合一 生态意义 人类中心主义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中国文化的精神气质——与天地合德 被引量:5
17
作者 孙利 《河南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北大核心 2002年第1期6-9,共4页
“天人合一”是中国传统文化的基本特征 ,表述的不仅是人与自然的和谐关系 ,而且传递出了一种“天人合德”的精神。天不仅是自然秩序的代表 ,也是人间的秩序与价值的根源 ,人的“仁德”源于天的“生德”,所以天人能够合一 ,合一的基础... “天人合一”是中国传统文化的基本特征 ,表述的不仅是人与自然的和谐关系 ,而且传递出了一种“天人合德”的精神。天不仅是自然秩序的代表 ,也是人间的秩序与价值的根源 ,人的“仁德”源于天的“生德”,所以天人能够合一 ,合一的基础是“德”,“合一”的标志是在对“天”的体认中 ,觉解“人”的精神生命 ,而“仁”就是人的精神生命的最高境界 ,所以通过对人的“仁性”的把握 ,就可以体认这一超越的价值源头 ,臻于天人合一之境。在中国哲学中 ,对“仁”的把握 ,离不开对人的心灵心性的探讨 ,而传统的心性之学所传达的基本精神就是天与人、宇宙与人生、心性与天道的相互贯通。“天人合德”的精神气质决定了中国哲学必然走向一条向内探求心性之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国文化 精神气质 天人合德 天人合一 心性 体认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是“天人相分”,还是“天人合一”——《荀子》天人关系论再考察 被引量:8
18
作者 陈业新 《上海交通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CSSCI 2006年第5期53-59,共7页
荀子的“天人”观是儒家一贯的“天人合一”论,而不是所谓的“天人相分”。其“明于天人之分”强调的是天、人各有其职分,人应遵守其本分;“制天命而用之”的主张亦并非忽视甚至罔顾自然规律,一味片面地强调改造自然,而是在顺应自然的... 荀子的“天人”观是儒家一贯的“天人合一”论,而不是所谓的“天人相分”。其“明于天人之分”强调的是天、人各有其职分,人应遵守其本分;“制天命而用之”的主张亦并非忽视甚至罔顾自然规律,一味片面地强调改造自然,而是在顺应自然的前提下,裁取自然界中可以为人类所利用的物质或规律为人类服务。同时,荀子还继承了儒家之“时禁”等生态保护的思想,提出了诸如“应时”等不“失万物之情”的“天人合一”的原则,极力主张保护和有节制性地利用自然资源,做到人与自然的和谐发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天人合一 人与自然 儒学 荀子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宋代理学天人关系论 被引量:5
19
作者 陈谷嘉 《湖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05年第2期12-18,共7页
宋代理学家将“天”作为宇宙本体,并赋予其伦理含义。同时,又将“人”抽象为一个总体性范畴,概括为一种普遍性的精神存在。在此基础之上,他们从世界本原上说明了天与人的相合,并论证了天人为一的结合点在于“理”、“心”、“性”等,为... 宋代理学家将“天”作为宇宙本体,并赋予其伦理含义。同时,又将“人”抽象为一个总体性范畴,概括为一种普遍性的精神存在。在此基础之上,他们从世界本原上说明了天与人的相合,并论证了天人为一的结合点在于“理”、“心”、“性”等,为天人为一提供了理论上的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理学 天人合一 本体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论先秦天人意识的形成及其演进 被引量:4
20
作者 曹胜高 《上海交通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CSSCI 2007年第3期81-88,共8页
自商周确立天帝观念之后,天人关系一直成为先秦哲学的基础命题,在上古政治和社会的综合作用下,天人学说不断演化,先后形成了天人交通、天人相分和天人合一说。而天人合一又以天人相参、天人相类、天人相感为学说结构和表现形式,从而构... 自商周确立天帝观念之后,天人关系一直成为先秦哲学的基础命题,在上古政治和社会的综合作用下,天人学说不断演化,先后形成了天人交通、天人相分和天人合一说。而天人合一又以天人相参、天人相类、天人相感为学说结构和表现形式,从而构成了中国古典哲学系统的天人结构论。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天人交通 天人相分 天人合一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3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