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508篇文章
< 1 2 76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A dynamic size-based time series feature and application in identification of zinc flotation working conditions 被引量:4
1
作者 FAN Ying GUO Yu-qian +2 位作者 TANG Zhao-hui LUO Jin ZHANG Guo-yong 《Journal of Central South University》 SCIE EI CAS CSCD 2020年第9期2696-2710,共15页
Conventional feature description methods have large errors in froth features due to the fact that the image during the zinc flotation process of froth flotation is dynamic,and the existing image features rarely have t... Conventional feature description methods have large errors in froth features due to the fact that the image during the zinc flotation process of froth flotation is dynamic,and the existing image features rarely have time series information.Based on the conventional froth size distribution characteristics,this paper proposes a size trend core feature(STCF)considering the froth size distribution,i.e.,a feature centered on the time series of the froth size distribution.The core features of the trend are extracted,the inter-frame change factor and the inter-frame stability factor are given and two calculation methods of the feature factors are proposed.Meanwhile,the STCF feature algorithm was established based on the core features by adding the inter-frame change factor and the inter-frame stability factor.Finally,a flotation condition recognition model based on BP neural network was established.The experiments show that the recognition model has achieved excellent results,proving that the method proposed effectively overcomes the limitation of the lack of dynamic information in the existing traditional size distribution features and the introduction of the two factors can improve the classification accuracy to varying degrees. 展开更多
关键词 froth flotation process froth size distribution working condition identification
在线阅读 下载PDF
The European Working Conditions Survey( EWCS) :a growing instrument: a reflection on the methodology,the reasons for and the use of the survey
2
作者 Agnès Parent-Thirion Greet Vermeylen +4 位作者 Gijs Van Houten Jorge Cabrita Sophia Mac Goris Victoria Rahm Milos Kankaras 《中国安全生产科学技术》 CAS CSCD 2014年第S1期315-323,共9页
The European Working Conditions(the EWCS)Series Eurofound,the European Foundation for the improvement of working and living conditions is a European tripartite agency which contributes to the improvement of working an... The European Working Conditions(the EWCS)Series Eurofound,the European Foundation for the improvement of working and living conditions is a European tripartite agency which contributes to the improvement of working and living conditions.A key instrument to do so is the EWCS.The EWCS aims to comparably measure working conditions across European countries and beyond.This allows for the analysis of relationships between different aspects of working conditions,the identification of groups at risk and issues of concern,as well as areas of progress and the monitoring of trends over time.These analyses contribute to European policy development,in particular on issues with regard to the quality of work and employment.Following earlier editions of the EWCS in1991,1995,2000,2005 and 2010,a sixth wave of the survey will be fielded in 2015.Eurofound develops the questionnaire and outlines the design of the survey as well as a strict quality assurance framework.The actual preparation and implementation of fieldwork is contracted out.The development of the questionnaire is user led.Tripartite users of the survey are key in setting priorities for change.The questionnaire of the 6th EWCS maintain many trend questions which allow mapping changes over time.Yet a number of new questions will be included in the 6th editions which cover recent changes in work,sustainability of work,boundaryless work,work life balance,organisational justice,engagement,sleeping problems,chronic diseases,blurring frontiers in employment status.Changes over time On average there are little changes:this is because work situations and working conditions are becoming more diverse and inequalities in working conditions are increasing.On average,workers work less and less workers work long hours.They also work less"atypical"working hours.Work is taking place in more collective environment(clients,devolution of coordination tasks down to employee level etc.).Yet employment relations are more individualised.Technology use is on the increase but level of reported cognitive demands has remained the same.Exposure to physical risks remains high.Exposure to psychosocial risks is probably on the increase as illustrated by work intensification.Employment status in evolution:frontiers between categories less strict:the employment contract plays a key role in framing working conditions.Over time,there has been slow progress in gender segregation.Women still bear much of the burden of care activities.Sustainable work on the increase:good working conditions are key for sustainability as well as the provision of meaningful work.Less people report a good/very good work life balance.Important differences are lost at the aggregate level.Unfavourable working conditions tend to cluster disproportionally in some groups.Policy conclusions The improvement of working conditions is not automatic and need to be supported.Lifecourse perspective is important to understand trade-offs between job quality features.Social and economic policies are linked together:good work and good working conditions are key in facilitating good performance and wellbeing.Actions to support the improvement of working conditions are not necessarily costly.Many actors contribute to the improvement of working conditions and their efforts need to be supported. 展开更多
关键词 EWCS QUESTIONNAIRE working conditions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地下十字立交管廊横向抗震分析(Ⅰ)——方法及验证 被引量:1
3
作者 梁建文 陈慧芳 +1 位作者 李东桥 官其铝 《地震工程与工程振动》 北大核心 2025年第3期140-149,共10页
地下管廊工程建设发展迅速,形成大量立交管廊,且立交管廊的立交节点多整体现浇。因立交管廊在正交2个方向的抗侧移刚度存在巨大差异,同时土体变形与管廊埋深关系密切,立交管廊地震响应机理复杂。该文提出了地下立交管廊横向抗震分析的... 地下管廊工程建设发展迅速,形成大量立交管廊,且立交管廊的立交节点多整体现浇。因立交管廊在正交2个方向的抗侧移刚度存在巨大差异,同时土体变形与管廊埋深关系密切,立交管廊地震响应机理复杂。该文提出了地下立交管廊横向抗震分析的反应位移法。以某地下十字立交现浇管廊为例,采用反应位移法建立立交管廊的荷载-结构模型,研究立交节点各层之间最大相对变形及发生时刻,并通过时程分析法进行了验证。研究结果表明:立交节点各层之间最大相对变形不在同一时刻发生,仅考虑立交节点顶底板之间最大相对变形对结构进行抗震分析,可能并不是最不利工况,有必要计算交叉节点各层之间最大相对变形,以确定整体结构的最不利工况;该文方法能够准确计算地下十字立交管廊在地震作用下的内力和变形响应,对地下立交管廊进行横向抗震设计具有参考价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十字立交管廊 管廊立交节点 现浇管廊 变形缝 最不利工况
在线阅读 下载PDF
Co-MOF-74和Mg-MOF-74的CO工作吸附容量及操作条件
4
作者 唐磊 王振菲 +4 位作者 李聪利 杨佳辉 郑浩 石琪 董晋湘 《化工学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5期2279-2293,共15页
Co-MOF-74和Mg-MOF-74分别代表具有强和弱CO结合位点的材料,其常温常压下的CO吸附容量不能评估其在CO/N_(2)变压吸附过程的适用性。通过不同操作条件下的单组分静态和双组分动态穿透实验,研究CoMOF-74和Mg-MOF-74的CO工作吸附容量、再... Co-MOF-74和Mg-MOF-74分别代表具有强和弱CO结合位点的材料,其常温常压下的CO吸附容量不能评估其在CO/N_(2)变压吸附过程的适用性。通过不同操作条件下的单组分静态和双组分动态穿透实验,研究CoMOF-74和Mg-MOF-74的CO工作吸附容量、再生性和吸附热(Qst)及其对应的操作温度和吸-脱附压力。结果表明,当CO/N_(2)组成为50%/50%时,Co-MOF-74的最佳操作条件为100℃、3.0~0.2 bar(吸附-解吸总压),CO工作吸附容量和再生性分别为2.85 mmol·g^(-1)和83.82%;而Mg-MOF-74为25℃、2.0~0.2 bar,CO工作吸附容量和再生性分别为1.63 mmol·g^(-1)和79.51%。Co-MOF-74在100℃下的Qst(34.57 kJ·mol^(-1))与Mg-MOF-74在25℃下的Qs(35.45 kJ·mol^(-1))相近,表明具有不同结合位点的吸附剂对CO的Qst在35.00 kJ·mol^(-1)左右所对应的温度为最佳操作温度。研究结果可以为具有不同CO结合位点的吸附剂的变压吸附工艺设计提供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MOF-74 一氧化碳 吸附 工作吸附容量 再生 吸附热 操作条件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半监督学习的抽油机井故障诊断方法研究
5
作者 何岩峰 王相 +2 位作者 褚宪翔 邵志伟 李明 《钻采工艺》 北大核心 2025年第1期228-237,共10页
近年来,基于深度学习的油井故障诊断方法取得了显著进展,但这类方法的性能高度依赖标注样本集的数量和质量,且深度学习模型经过训练后可诊断的故障类型被固定,增加新类型需要重新收集样本并进行再训练,灵活性不足。为解决上述问题,文章... 近年来,基于深度学习的油井故障诊断方法取得了显著进展,但这类方法的性能高度依赖标注样本集的数量和质量,且深度学习模型经过训练后可诊断的故障类型被固定,增加新类型需要重新收集样本并进行再训练,灵活性不足。为解决上述问题,文章提出了一种基于半监督学习的抽油机井故障诊断方法。该方法利用VGG19与小批量K均值相结合对大量示功图进行自动聚类分析,通过对聚类结果实施批量标注,能够有效提升样本分类的科学性及标注效率。在此基础上,构建基于欧氏距离的K近邻算法实现故障诊断,避免了深度学习方法中繁琐的模型训练及参数调优过程,同时支持样本集动态更新。基于矿场实际数据的实验结果显示,所提出的半监督学习诊断方法可达到与深度学习方法相当的准确率(均超过90%),但在前期准备阶段所需的时间成本减少了90%以上。更重要的是,当面对新出现的故障类型时,本方法能够快速响应并适应,极大地增强了抽油机井故障诊断系统的灵活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抽油机井 故障诊断 示功图 机器学习 半监督学习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HHO-MLP神经网络的变工况下齿轮箱故障诊断方法研究
6
作者 蒋章雷 郑威 +3 位作者 门大超 刘秀丽 查振栋 李子涵 《制造技术与机床》 北大核心 2025年第5期29-35,共7页
针对变工况下齿轮箱故障信号复杂多变导致故障诊断困难的问题,提出了一种基于哈里斯鹰优化器(Harris hawk optimizer,HHO)优化多层感知机(multi-layer perception,MLP)神经网络的故障诊断方法。首先,采用均方根-均值(root mean square-m... 针对变工况下齿轮箱故障信号复杂多变导致故障诊断困难的问题,提出了一种基于哈里斯鹰优化器(Harris hawk optimizer,HHO)优化多层感知机(multi-layer perception,MLP)神经网络的故障诊断方法。首先,采用均方根-均值(root mean square-mean,RMS-MEAN)方法对齿轮箱故障振动信号进行预处理,以降低随机变工况对不同振动信号的影响;其次,引入变工况修正因子k,利用HHO对MLP的超参数进行自动优化,增强振动信号中的周期性特征,构造变工况下最优的MLP网络结构;最后,将特征增强数据输入HHO-MLP中进行故障诊断。通过MCC5-THU齿轮箱故障数据集验证,该方法在变工况下对齿轮箱故障的诊断性能显著优于其他模型,故障分类的准确率可达97.5%,这说明了其在变工况下的有效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齿轮箱 变工况 哈里斯鹰优化器 多层感知机 故障诊断
在线阅读 下载PDF
PHEV副车架焊缝疲劳试验加速载荷谱研究
7
作者 赵礼辉 魏绪国 +3 位作者 梁山 翁硕 冯金芝 张东东 《机械强度》 北大核心 2025年第8期1-10,共10页
针对新能源汽车副车架的焊缝疲劳试验问题,提出一种基于失效主导载荷的程序载荷谱编制方法。首先,建立后副车架有限元模型,将单位载荷下应力分布与各连接点载荷相耦合,运用结构应力法对副车架焊缝进行疲劳寿命评估,并筛选出容易失效的6... 针对新能源汽车副车架的焊缝疲劳试验问题,提出一种基于失效主导载荷的程序载荷谱编制方法。首先,建立后副车架有限元模型,将单位载荷下应力分布与各连接点载荷相耦合,运用结构应力法对副车架焊缝进行疲劳寿命评估,并筛选出容易失效的6处危险点;其次,通过对比各连接点载荷损伤大小,确定焊缝危险单元对应的失效主导连接点;然后,通过焊缝处主应力分析、时域相关性和单轴损伤贡献量确定失效主导载荷,实现多轴载荷降维,降低台架试验加载难度;最后,基于失效主导载荷输出伪损伤矩阵,挑选特征工况及其比例得到疲劳加速试验程序载荷谱,根据损伤等效原则确定其最小循环次数。数值仿真结果表明,程序载荷谱能够复现危险点损伤,且具有较高的加速系数,验证了加速试验谱的有效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后副车架 焊缝疲劳 主应力分析 失效主导载荷 特征工况 程序载荷谱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改进特征交叉算法的风电机组齿轮箱状态监测
8
作者 刘长良 田雯雯 +2 位作者 张书瑶 尹磊 刘帅 《动力工程学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7期1072-1081,1090,共11页
针对风电机组监控与数据采集(SCADA)数据间存在的非线性关联问题,引入特征交叉机制并进行改进,将其应用于风电机组齿轮箱状态监测领域。首先,提出一种两阶段交叉特征选择方法,该方法综合考虑了变量间的因果性、相关性及数据分布差异,以... 针对风电机组监控与数据采集(SCADA)数据间存在的非线性关联问题,引入特征交叉机制并进行改进,将其应用于风电机组齿轮箱状态监测领域。首先,提出一种两阶段交叉特征选择方法,该方法综合考虑了变量间的因果性、相关性及数据分布差异,以筛选具有强隐藏关联且低冗余度的特征进行交叉;其次,对因子分解机进行改进,仅将交叉特征组内的基准变量与其余变量进行交叉,在生成合理交叉特征的同时显著缩短了生成时间;最后,将改进特征交叉算法用于某风电场齿轮箱状态监测任务中。结果表明:所提方法与五种模型相结合均能取得优异效果,显著提升了模型监测性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非线性 特征交叉 转移熵 因子分解机 状态监测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Matlab仿真的挖掘机节能方案对比分析
9
作者 史青录 程相 +1 位作者 陈殿民 陈一文 《中国工程机械学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4期720-725,共6页
建立了一款21 t级液压挖掘机的仿真模型,并对其工况进行详细模拟。探讨了混合动力系统在中型挖掘机上的应用可行性,旨在提升液压挖掘机的能效。为实现更高的节能效果,采用混合动力系统替代传统内燃机动力系统。通过模型仿真获得动力系... 建立了一款21 t级液压挖掘机的仿真模型,并对其工况进行详细模拟。探讨了混合动力系统在中型挖掘机上的应用可行性,旨在提升液压挖掘机的能效。为实现更高的节能效果,采用混合动力系统替代传统内燃机动力系统。通过模型仿真获得动力系统输出的目标载荷,并对比分析了传统柴油机动力系统与串并联混合动力系统的节能效果。结果表明:采用并联式混合动力系统可以达到更好的节能效果,更适合于该吨位的液压挖掘机。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液压挖掘机 工况模拟 混合动力 方案对比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掩码对比学习的半监督齿轮箱变工况故障诊断
10
作者 张慧云 左芳君 +1 位作者 李航 余熹 《机械强度》 北大核心 2025年第6期72-81,共10页
针对实际工程中变工况齿轮箱故障样本标注困难且数据分布差异显著,导致故障诊断模型精度降低的问题,提出了一种基于掩码对比学习的半监督齿轮箱变工况故障诊断方法。首先,利用随机掩码隐藏无标签数据集中部分信息,为每个无标签样本生成... 针对实际工程中变工况齿轮箱故障样本标注困难且数据分布差异显著,导致故障诊断模型精度降低的问题,提出了一种基于掩码对比学习的半监督齿轮箱变工况故障诊断方法。首先,利用随机掩码隐藏无标签数据集中部分信息,为每个无标签样本生成两个不同掩码实例;其次,采用动态卷积神经网络对掩码实例动态加权聚合,实现对不同掩码实例判别性特征建模;然后,构建对比学习框架,以最大化不同掩码实例特征间的相似性为优化目标,通过增强掩码视角实例对的特征表示一致性,降低模型对标签的依赖;最后,在微调阶段引入域条件特征校正策略生成目标域特征修正量,并根据最小化域间特征分布差异性度量对齐源域特征和目标域修正特征,显式地减少由于工况变化引起的域间分布差异。通过齿轮箱变工况故障数据集进行验证,证明了所提方法的有效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齿轮箱 变工况 故障诊断 对比学习 半监督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电熔镁炉多模态信息工况智能识别方法研究
11
作者 李帷韬 顾嘉钦 +1 位作者 王殿辉 吴高昌 《控制理论与应用》 北大核心 2025年第5期931-946,共16页
针对电熔镁炉识别过程中出现的模态完备性不足问题,本文阐述了一种电熔镁炉多模态信息工况智能识别方法.首先,通过语义神经网络提取工况图像特征和双向编码语言模型提取语言特征,构建多模态工况的完备联合特征向量,并通过Transformer编... 针对电熔镁炉识别过程中出现的模态完备性不足问题,本文阐述了一种电熔镁炉多模态信息工况智能识别方法.首先,通过语义神经网络提取工况图像特征和双向编码语言模型提取语言特征,构建多模态工况的完备联合特征向量,并通过Transformer编码层实现全局交互,捕捉视觉与语言信息的细粒度对齐.引入自适应Transformer解码层的自注意力机制,采用全连接网络获得多模态工况识别结果.基于强化学习定义门控单元评估策略,实时评估不确定工况识别结果,构建解码层的动态调节机制,以获取多模态工况的细粒度特征,并采用模糊积分集成模型库的识别结果.实验证明了本方法的有效性和鲁棒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电熔镁炉 多模态 强化学习 TRANSFORMER 工况识别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艾里涡旋光束阵列的近轴与非近轴传输特性研究
12
作者 靳龙 何西 兰英 《激光杂志》 北大核心 2025年第7期36-44,共9页
为研究艾里涡旋光束阵列(Finite Airy Gaussian vortex beam array,FAGVBA)在各向同性介质中的近轴与非近轴光强演变特征,应用角谱法推导了近轴传输时的横向电场分量及非近轴情况下的纵向电场分量解析表达式。研究了介质折射率和线极化... 为研究艾里涡旋光束阵列(Finite Airy Gaussian vortex beam array,FAGVBA)在各向同性介质中的近轴与非近轴光强演变特征,应用角谱法推导了近轴传输时的横向电场分量及非近轴情况下的纵向电场分量解析表达式。研究了介质折射率和线极化偏向角对FAGVBA光强分布的影响。结果表明,除了光源附近外,主要是FAGVBA的旁瓣受到涡旋空心暗斑的调制。随着折射率增加,FAGVBA的自加速效应减缓,导致子波的弯曲度减小及焦点位置增大。而偏向角的增加使得x-分量光强减小,y-分量光强增大。非近轴情况下,电场的纵向分量将在光束阵列传输过程中产生,但强度较小,通常可忽略不计。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激光光学 有限能量艾里涡旋光束阵列 近轴与非近轴 线偏振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考虑轮胎非线性特性的主动四轮转向控制研究
13
作者 张丽萍 朱永博 孙涛 《机械设计与制造》 北大核心 2025年第6期1-5,共5页
针对传统四轮转向难以同时跟踪质心侧偏角和横摆角速度两个理想值的问题,并同时考虑汽车运动时轮胎侧偏角进入非线性区域操纵稳定性变差的特点,设计了具有轮胎非线性特性的分段式线性二次型最优控制(LQR)的双输入双输出主动四轮转向控... 针对传统四轮转向难以同时跟踪质心侧偏角和横摆角速度两个理想值的问题,并同时考虑汽车运动时轮胎侧偏角进入非线性区域操纵稳定性变差的特点,设计了具有轮胎非线性特性的分段式线性二次型最优控制(LQR)的双输入双输出主动四轮转向控制器。通过MATLAB/Simulink和CarSim中的双移线工况联合仿真,分析四轮转向车辆在车速90km/h,路面附着系数为0.4的极限工况下,分段式LQR转向控制器和传统比例控制以及线性LQR转向控制器的差异。结果显示:分段式LQR转向控制器相比于传统比例控制以及线性LQR转向控制器有附加的前、后轮转角使得车辆的操纵稳定性较好而且在质心侧偏角较小的同时也能够很好的跟踪理想的横摆角速度。为先进的4WS汽车操纵稳定性控制器开发提供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主动四轮转向 轮胎非线性特性 权重系数 LQR控制 极限工况 操纵稳定性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考虑节能的城轨列车协同控制优化模型 被引量:2
14
作者 胥如迅 马军惠 +2 位作者 孟建军 陈晓强 李德仓 《控制理论与应用》 北大核心 2025年第1期13-21,共9页
为了提高城轨列车再生能量利用率,本文提出一种基于节能的协同控制优化方法,建立以停车精度和准时性为约束条件、以协同时间最长和协同次数最多为优化目标的控制决策模型.根据列车速度、位移方程,求出列车运行工况转换点速度和时刻的解... 为了提高城轨列车再生能量利用率,本文提出一种基于节能的协同控制优化方法,建立以停车精度和准时性为约束条件、以协同时间最长和协同次数最多为优化目标的控制决策模型.根据列车速度、位移方程,求出列车运行工况转换点速度和时刻的解析解;结合积分变量对停车精度和运行时间的影响,确定积分变量的取值范围,将积分变量与列车运行工况转换点关联起来,设计列车运行工况转换点的优化调节策略,并计算目标速度曲线;分析城轨列车牵引工况和制动工况重叠时间的影响因素,得到列车一次牵引最大速度对协同时间的影响规律,设计协同控制策略,求解列车二次牵引时刻及对应一次牵引最大速度.最后,以国内某条地铁线路为背景设计算例,验证了该模型的有效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城轨列车 再生能量 协同控制 节能 工况转换点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一种缓速器控制系统P型功率管驱动电路设计
15
作者 丁左武 沈裕 丁鑫跃 《农业装备与车辆工程》 2025年第2期119-123,共5页
电磁液冷缓速器制动过程无磨损、响应时间短,已广泛搭载于重载运输车辆。目前利用IRFB3207和IPP039N04L功率管组成的缓速器控制系统最大工作电流仅有150 A,无法满足极端工况,且时常因没有过温过流保护而炸管。为此,通过并联多个BTS5008... 电磁液冷缓速器制动过程无磨损、响应时间短,已广泛搭载于重载运输车辆。目前利用IRFB3207和IPP039N04L功率管组成的缓速器控制系统最大工作电流仅有150 A,无法满足极端工况,且时常因没有过温过流保护而炸管。为此,通过并联多个BTS50085智能功率管组成缓速器控制系统的驱动电路,解决了传统控制器过流自保护难以实现的问题;借助台架试验,验证了该控制系统具有更高的工作效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电磁液冷缓速器 大电流工况 大功率励磁线圈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自走式植保机动力分配工况系统的设计 被引量:1
16
作者 王君明 张作伟 +3 位作者 龚元峰 吴云志 高伟周 胡新宇 《农机化研究》 北大核心 2025年第7期262-270,共9页
为了自走式植保机动力分配控制系统能够实时监测车轮工况和采集工况参数,设计了基于车轮转速的动力分配控制系统。首先,搭建了硬件系统平台,硬件系统包含信号检测、中央控制、控制执行3个模块;其次,对软件系统进行设计开发,包括对下位机... 为了自走式植保机动力分配控制系统能够实时监测车轮工况和采集工况参数,设计了基于车轮转速的动力分配控制系统。首先,搭建了硬件系统平台,硬件系统包含信号检测、中央控制、控制执行3个模块;其次,对软件系统进行设计开发,包括对下位机PLC程序开发和上位机VC++人机界面开发。研究结果表明:通过串口通讯方式对PC-PLC之间进行数据传输,从而实现车轮转速、刹车状态的工况数据监控和数据采集功能,为自走式植保机的实车试验奠定了基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自走式植保机 动力分配 工况监控 上位机 下位机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多工况的甘蔗收割机输送臂轻量化研究 被引量:1
17
作者 陈智斌 唐永治 +1 位作者 靳龙 陈波铭 《机械设计与制造》 北大核心 2025年第4期6-11,共6页
甘蔗收割机输送臂较重,使甘蔗收割机的经济性、稳定性、工作灵活性及安全性等受到影响,因此有必要对其进行轻量化研究。针对现有甘蔗收割机输送臂轻量化研究采用尺寸优化及单工况拓扑优化,无法获得较优的轻量化效果及满足于多种工况刚... 甘蔗收割机输送臂较重,使甘蔗收割机的经济性、稳定性、工作灵活性及安全性等受到影响,因此有必要对其进行轻量化研究。针对现有甘蔗收割机输送臂轻量化研究采用尺寸优化及单工况拓扑优化,无法获得较优的轻量化效果及满足于多种工况刚度要求的全局最优解问题,采用带权重的线性加权法协调多个目标函数进行多工况结构拓扑优化,获得材料的最优分布,并对主要零件进行尺寸优化,使其在结构优化的基础上较大程度地减轻输送臂重量,以提高材料利用效能。结果表明:采用该方法对输送臂进行轻量化设计可行,并有效解决了结构优化中只考虑单一工况无法获得最优解的问题。优化后输送臂在满足性能的条件下其重量降低明显,同时结构更趋合理,其强度与刚度均有所提升,轻量化效果明显,有助于提高经济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输送臂 多工况 结构拓扑 尺寸优化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CNN-SN和无监督域适应的滚动轴承故障诊断 被引量:1
18
作者 陈攀 袁逸萍 +2 位作者 马军岩 樊盼盼 田芳 《轴承》 北大核心 2025年第2期93-101,共9页
针对滚动轴承在不同工况下振动数据分布差异大且难以获取所有故障标记样本,致使故障诊断模型泛化能力差的问题,提出了一种基于卷积神经网络-收缩网络(CNN-SN)和无监督域适应的变工况故障诊断方法。首先,构建领域共享的一维卷积神经网络... 针对滚动轴承在不同工况下振动数据分布差异大且难以获取所有故障标记样本,致使故障诊断模型泛化能力差的问题,提出了一种基于卷积神经网络-收缩网络(CNN-SN)和无监督域适应的变工况故障诊断方法。首先,构建领域共享的一维卷积神经网络以提取振动信号中的故障特征,同时引入软阈值学习机制构建局部特征收缩网络,缓解噪声对故障特征提取的影响;然后,对不同工况样本提取的故障特征引入最大均值差异的正则化约束,实现源域与目标域特征的全局对齐;最后,对无标签的目标工况样本,采用最大最小化分类器差异的对抗学习策略实现不同域特征更细粒度的子领域对齐。采用江南大学轴承数据集对所提方法进行试验验证,结果表明所提方法表现出良好的领域适配能力,具有较高的跨域故障诊断精度。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滚动轴承 故障诊断 变工况 迁移学习 无监督域适应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噁二唑类含能金属盐对高燃速丁羟推进剂性能的影响 被引量:1
19
作者 李鑫 牟国柱 +3 位作者 周鹏 陈德洋 侯斌 张天福 《固体火箭技术》 北大核心 2025年第1期133-138,共6页
为了改善高燃速丁羟推进剂在低压下的燃烧性能,以4-四唑-5-硝氨基呋咱钾盐为基体,通过置换反应,与Cu^(2+)、Fe^(2+)进行配合,制备了2种分别以铜离子和亚铁离子为金属离子、4-四唑-5-硝氨基呋咱为阴离子的含能金属盐CuC_(3)N8O_(3)(CM-1)... 为了改善高燃速丁羟推进剂在低压下的燃烧性能,以4-四唑-5-硝氨基呋咱钾盐为基体,通过置换反应,与Cu^(2+)、Fe^(2+)进行配合,制备了2种分别以铜离子和亚铁离子为金属离子、4-四唑-5-硝氨基呋咱为阴离子的含能金属盐CuC_(3)N8O_(3)(CM-1)、FeC_(3)N8O_(3)(FM-1),并利用X射线单晶衍射、元素分析、TG-DSC对其性能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化合物CM-1与FM-1的热稳定性良好,分解峰温分别为276.5℃与269.7℃,撞击感度分别为38.4 J和40.8 J,对推进剂的感度不会产生不良影响。CM-1、FM-1用作高燃速丁羟推进剂燃速调节剂时,两者都能够有效提高推进剂在低压下的燃速,并且具有良好的压强指数。相比之下,FM-1的燃速调节作用效果更为明显,在使用FM-1时,推进剂燃速由16.3 mm/s提升至22.1 mm/s(1 MPa),增幅约为35.6%,1~6.86 MPa下的燃速压强指数由0.32降低至0.19。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含能金属盐 燃速调节剂 高燃速 丁羟推进剂 低压工况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塑封SiC功率器件在高温损耗功率下的热应力和断裂分析 被引量:1
20
作者 傅朝 王珺 《半导体技术》 北大核心 2025年第4期393-398,共6页
塑封SiC功率器件是新能源汽车电力电子技术的核心,其在高温环境、高功率下工作的可靠性是关键问题。对具有顶部散热结构的塑封SiC功率器件,考虑高温环境下芯片的损耗功率,利用有限元分析(FEA)研究了热应力分布,并采用虚拟裂纹闭合技术(V... 塑封SiC功率器件是新能源汽车电力电子技术的核心,其在高温环境、高功率下工作的可靠性是关键问题。对具有顶部散热结构的塑封SiC功率器件,考虑高温环境下芯片的损耗功率,利用有限元分析(FEA)研究了热应力分布,并采用虚拟裂纹闭合技术(VCCT)分析了塑封器件的界面断裂问题。结果表明,塑封器件热应力集中在芯片和焊料层界面,较薄的芯片和适当增厚的焊料层可有效降低界面的断裂风险;当预裂纹长度超过100μm时,芯片和焊料层界面裂纹可能扩展;裂纹前缘更易形成弧形;裂纹扩展与张开、剪切和撕裂三种断裂模式相关,对面外相位角分析发现撕裂模式在裂纹边角处占比更高,而裂纹中间区域以剪切模式为主。 展开更多
关键词 SIC 断裂 热应力 极端工况 有限元分析(FEA) 虚拟裂纹闭合技术(VCCT)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76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