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49篇文章
< 1 2 3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基于LCC模型的邯郸市土地人口承载力研究
1
作者 罗健盈 郭爱请 +2 位作者 李烨 王友雷 孙伟 《绿色科技》 2025年第13期157-165,173,共10页
随着城市化进程的加快,人地矛盾日益凸显,研究土地人口承载力(LCC)对于保障区域粮食安全至关重要。本研究基于邯郸市1995-2023年的粮食播种面积、人口总数及粮食总产量数据,结合土地人口承载力指数(LCCI)和灰色预测GM(1,1)模型,对耕地... 随着城市化进程的加快,人地矛盾日益凸显,研究土地人口承载力(LCC)对于保障区域粮食安全至关重要。本研究基于邯郸市1995-2023年的粮食播种面积、人口总数及粮食总产量数据,结合土地人口承载力指数(LCCI)和灰色预测GM(1,1)模型,对耕地承载指数的时空演变特征进行了系统分析,并对2024-2050年的粮食播种面积、粮食单产量、人口总数及粮食总产量进行了预测,进一步评估了未来的土地人口承载力及其指数。结果表明:①1995-2023年,邯郸市整体上处于粮食供需平衡盈余状态,但粮食播种面积波动剧烈且呈下降趋势,给未来LCC构成潜在压力;②1995-2023年,各县区的土地人口承载力空间分布极不均衡,呈现出自西向东逐步改善的态势,主要受地形地貌和经济发展水平的影响;③2024-2050年(预测期内),在富裕型粮食消费标准下,邯郸市的LCC未出现超载现象,整体状况良好,但人口数量的下降可能引发资源配置效率降低的问题。研究结果可以为邯郸市未来国土空间规划、耕地保护及经济、人口和土地利用发展策略提供依据和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土地人口承载力 土地人口承载力指数 灰色预测模型 邯郸市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中国粮食生产发展特征及土地资源承载力空间格局现状 被引量:102
2
作者 刘东 封志明 +1 位作者 杨艳昭 游珍 《农业工程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1年第7期1-6,F0004,共7页
首先分析了1949-2008年中国粮食生产发展过程特点,随后以粮食为判据,基于人口与粮食关系,建立土地资源承载力模型和土地资源承载指数模型,从分县尺度对中国土地资源承载力空间格局现状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1949-2008年中国粮食生产呈... 首先分析了1949-2008年中国粮食生产发展过程特点,随后以粮食为判据,基于人口与粮食关系,建立土地资源承载力模型和土地资源承载指数模型,从分县尺度对中国土地资源承载力空间格局现状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1949-2008年中国粮食生产呈台阶式上升特征,且伴随周期性波动,具有明显的不稳定性;人口增幅小于粮食产量增幅,人均粮食占有量从建国初期的不足209kg,增长至21世纪初期的400kg,呈稳步提升态势;2007年我国分县土地资源承载力主要以人口超载、粮食短缺为主要特征。东北平原、华北平原、长江中下游、河西走廊、河套地区及四川盆地等主要粮食生产区表现为粮食盈余,而人口压力较大的东南沿海以及粮食生产水平较低的西北干旱半干旱地区则表现为人口超载。国家尺度上,中国粮食尚处于盈余状态,因此粮食短缺地区需通过贸易、调配来满足超载人口的粮食需求。东、中部城市密集地区人粮关系尤为紧张,随着城市化进程不断加快,这些地区人粮矛盾会进一步加剧,粮食贸易和调配趋势也会越来越明显。该研究可为国家粮食安全与区域可持续发展提供科学依据和决策支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粮食 生产 中国 土地资源承载力 人口 空间格局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人粮关系的土地资源承载力空间格局研究——以河西走廊绿洲为例 被引量:23
3
作者 赵敏丽 刘普幸 +1 位作者 朱小娟 侯成成 《干旱地区农业研究》 CSCD 北大核心 2013年第2期203-208,共6页
河西走廊绿洲区的粮食生产在干旱区的粮食生产、供求和粮食安全中一直处于重要的位置,本文基于人粮关系,运用土地资源承载力(LCC)模型,从分市和分县两个空间尺度上对河西走廊绿洲1985—2009年的土地资源承载力的时空格局进行了分析。结... 河西走廊绿洲区的粮食生产在干旱区的粮食生产、供求和粮食安全中一直处于重要的位置,本文基于人粮关系,运用土地资源承载力(LCC)模型,从分市和分县两个空间尺度上对河西走廊绿洲1985—2009年的土地资源承载力的时空格局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1985—2009年河西走廊绿洲的土地资源承载力指数(LCCI)介于0.690~0.894之间,其中,只有2000年和2001年处在0.875~1,其他年份的土地资源承载力指数总体上处在富裕和盈余状态;从分市格局来看,1985—2009年河西走廊绿洲的土地资源承载力与总体水平的变化趋势相一致,粮食盈余和人粮平衡的市多于严重超载的市;从分县尺度上来看,河西走廊绿洲土地资源承载力以粮食盈余为主,55%的县域处于不同程度的盈余状态,这些县域主要分布在河西走廊中部和东部;人粮关系处于平衡的县域占全区的5%;40%的县域处于不同程度的粮食亏缺状态,需要大量区外调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人口 粮食 土地资源承载力 河西走廊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甘肃省土地资源承载力格局的时空演变分析 被引量:34
4
作者 朱小娟 刘普幸 +1 位作者 赵敏丽 卓玛兰草 《土壤》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3年第2期346-354,共9页
以人粮关系为基础,构建了土地资源承载指数(LCCI)模型,从时间和空间2个尺度定量评价了1985—2010年甘肃省土地资源承载力的时空格局,并以1985、1990、2000、2010年为代表年份,讨论了全省14地州(市)、86县(区)近26年来土地资源承载力的... 以人粮关系为基础,构建了土地资源承载指数(LCCI)模型,从时间和空间2个尺度定量评价了1985—2010年甘肃省土地资源承载力的时空格局,并以1985、1990、2000、2010年为代表年份,讨论了全省14地州(市)、86县(区)近26年来土地资源承载力的发展趋势。研究结果表明:①1985—2010年全省粮食产量稳中有升,土地资源承载力指数逐年降低,土地资源承载力略有增强,但全省人粮关系总体形势依然严峻。②河西走廊绿洲农业区是全省主要粮食盈余区,土地资源承载力稳居全省之首;陇东高原区以低水平的人粮平衡为主,土地资源承载力年际变化较大;人口压力较大的陇中高原以及粮食生产水平较低的陇南山地、甘南高原区主要表现为粮食短缺,人口超载,土地承载力状况不容乐观。③河西走廊和陇东高原区所辖县域中,粮食盈余县域在增加,人口超载县域在减少,局部区域人粮矛盾得到缓解;陇中高原和陇南山地所辖各县的土地资源承载力指数在逐年降低,土地资源承载力在逐步增强,但绝大部分县域仍然处于不同程度的人口超载状态。④1985—2010年全省土地资源承载力格局在时间和空间上都发生显著变化,但是基于自然、经济层面的区域人粮关系在相当长的时间内无法扭转和改变。随着城市化进程加快,粮食短缺地区的人粮矛盾会进一步加剧,粮食调配和贸易趋势也就会越发明显,此时粮食主产区的空间集聚效应对本区域和全省的人粮平衡作用也就日益突出。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粮食 人口 土地资源承载力 甘肃省 时空格局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产能的耕地资源人口承载力研究 被引量:14
5
作者 张晓燕 陈影 +3 位作者 门明新 李新旺 周亚鹏 许皞 《水土保持研究》 CSCD 北大核心 2010年第3期176-180,共5页
本文旨在探讨测算耕地人口承载力的科学方法,为新一轮土地利用规划修编中的资源区域配置和人口政策提供科学依据。首先,介绍了耕地理论产能和实际产能核算的方法,并在此基础上建立了未来耕地生产能力预测模型,形成了以Logistic生物模型... 本文旨在探讨测算耕地人口承载力的科学方法,为新一轮土地利用规划修编中的资源区域配置和人口政策提供科学依据。首先,介绍了耕地理论产能和实际产能核算的方法,并在此基础上建立了未来耕地生产能力预测模型,形成了以Logistic生物模型和人口发展方程模型为人口预测方法,以宽裕型、小康型、富裕型3种消费水平为标准的耕地资源人口承载力计算方法。然后,以该方法为手段,以河北省卢龙县为例进行了实证研究,研究结果表明卢龙县2010年与2020年耕地生产能力分别为256826.96t和299631.45t,均可满足该县温饱型、小康型粮食消费需求,但未达到富裕型人口粮食消费需求,分别超载22837人和56617人。实证研究表明该方法测算结果符合当地实际发展情况,是一种较科学的人口承载力测算方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产能核算 耕地人口承载力 卢龙县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土地资源人口承载力动力学模拟和应用 被引量:22
6
作者 刘钦普 林振山 冯年华 《南京师大学报(自然科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5年第4期114-118,共5页
人口和土地资源的关系是一种复杂的非线性关系.本文通过建立土地资源人口承载力动力学模型,运用非线性科学理论,讨论了人口—土地资源系统的演化方向和平衡态稳定性问题.稳定的平衡态是系统发展可能达到的最终状态,在人口与土地资源自... 人口和土地资源的关系是一种复杂的非线性关系.本文通过建立土地资源人口承载力动力学模型,运用非线性科学理论,讨论了人口—土地资源系统的演化方向和平衡态稳定性问题.稳定的平衡态是系统发展可能达到的最终状态,在人口与土地资源自治系统中,土地资源的数量和质量、人口数量和生活消费水平之间相互联系、相互制约.研究表明:(1)稳定平衡态时人口数量与土地资源生产潜力总量成正比;(2)人口数量和土地资源生产潜力总量与人类消费水平成反比;(3)人口数量和土地资源生产力与耕地面积和土地单产潜力成正比.文章对我国的土地人口承载力进行了实证分析.结果显示,我国完全有能力养活自己.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土地资源生产潜力 土地资源人口承载力 非线性科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西双版纳民族村寨土地利用的景观影响 被引量:8
7
作者 崔景云 付永能 +1 位作者 郭辉军 陈爱国 《农村生态环境》 CSSCI CSCD 北大核心 2003年第2期11-15,共5页
采用参与性农村评估法 ,并结合地方农业统计年鉴 ,从村级水平对西双版纳巴卡小寨和大卡老寨 2个民族村寨土地利用的景观影响作了初步调查与分析。结果表明 ,人多地少的巴卡小寨因无大面积的公益林等自然景观而使其人为干扰强度指数为 3.... 采用参与性农村评估法 ,并结合地方农业统计年鉴 ,从村级水平对西双版纳巴卡小寨和大卡老寨 2个民族村寨土地利用的景观影响作了初步调查与分析。结果表明 ,人多地少的巴卡小寨因无大面积的公益林等自然景观而使其人为干扰强度指数为 3.196 5 ,较大卡老寨强烈 ;受干扰景观中的粮食作物地和经济作物园斑块较多 ,景观破碎度分别为 0 .0 6 92和 0 .0 980hm-2 ,均大于大卡老寨。大卡老寨因为具有公益林、风景林和水体 ,其景观多样性为 1.4 5 95 ,以公益林、经济作物园和粮食作物地为优势景观 ;大卡老寨景观均匀度和优势度分别为 0 .6 6 4 2和 0 .7377,均大于巴卡小寨。 2个村寨的粮食作物地和经济作物园面积较大 ,表明粮食生产与经济作物种植是山区发展的出路所在 ,而水田面积的扩大和稳定有利于提高人口承载力。各景观类型的规模因受市场、技术等方面的影响而逐年波动 ,但从长时间来看又趋于稳定。民族文化政策和市场对 2个村寨土地利用和景观格局影响较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景观 格局 土地利用 人口承载力 云南省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青海省土地资源人口承载量系统动力学研究 被引量:22
8
作者 杨晓鹏 张志良 《地理科学》 CSSCI CSCD 北大核心 1993年第1期69-77,共9页
以资源—资源生态—资源经济科学的理论为基础,从对青海省土地资源人口承载量系统条件的综合分析入手,主要在三个层次(各类资源之间的平衡关系、农业结构与资源结构的匹配关系、单产潜力的预测与总生产潜力的仿真)上进行人口与资源关系... 以资源—资源生态—资源经济科学的理论为基础,从对青海省土地资源人口承载量系统条件的综合分析入手,主要在三个层次(各类资源之间的平衡关系、农业结构与资源结构的匹配关系、单产潜力的预测与总生产潜力的仿真)上进行人口与资源关系的高层次、多侧面的综合研究,从而建立了该地区土地资源人口承载量的动态模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土地资源 人口 承载量 系统动力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福州市土地资源人口承载力与城市化问题研究 被引量:5
9
作者 雷波 曾从盛 赵庆 《河南科技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AS 2007年第6期57-60,共4页
从土地资源现实生产力和潜力两个方面对福州市可承载人口进行估算,发现福州市目前仍有部分承载空间,但通过回归模型进行人口预测发现其前景并不乐观。就保证粮食安全的耕地面积与城市化问题进行探讨,得出异于传统观点的新看法,即:耕地... 从土地资源现实生产力和潜力两个方面对福州市可承载人口进行估算,发现福州市目前仍有部分承载空间,但通过回归模型进行人口预测发现其前景并不乐观。就保证粮食安全的耕地面积与城市化问题进行探讨,得出异于传统观点的新看法,即:耕地面积与城市化水平正相关。研究发现福州市土地资源承载压力巨大,为提高其承载能力、缓解人地矛盾,提出一些对策。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人口 承载力 城市化 耕地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AEZ法的庆阳土地承载力研究 被引量:8
10
作者 王超 盖艾鸿 赵瑞茂 《广东农业科学》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0年第3期258-261,共4页
基于AEZ法,从温饱、小康、富裕3个层次和热量、蛋白质、脂肪3个方面对庆阳市2001—2005年的土地资源承载力进行计算评价,虽然大部分县区的土地承载力呈上升趋势,人口压力值处于安全区间,但随着社会的发展,土地承载压力较大。
关键词 AEZ法 土地承载力 人口压力指数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人粮关系的重庆市土地资源承载力研究 被引量:8
11
作者 孙永爱 刁承泰 施开放 《江西农业学报》 CAS 2012年第8期141-144,147,共5页
从人粮关系角度出发,利用土地资源承载力模型和土地资源承载指数模型对重庆市三大经济区的土地资源承载力现状进行了分析评价。研究结果表明:2001~2010年间都市发达经济区人口超载,人粮关系紧张;渝西地区人粮平衡,土地资源承载力呈波... 从人粮关系角度出发,利用土地资源承载力模型和土地资源承载指数模型对重庆市三大经济区的土地资源承载力现状进行了分析评价。研究结果表明:2001~2010年间都市发达经济区人口超载,人粮关系紧张;渝西地区人粮平衡,土地资源承载力呈波动上升趋势;三峡库区生态经济区人粮关系总体表现为平衡有余,土地资源承载力呈波动上升趋势;2006年受自然灾害的影响,重庆市土地资源承载力总体表现为人口超载,人粮关系紧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人口 粮食 土地资源承载力 重庆市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土地综合承载力的西安市适度人口测度 被引量:7
12
作者 范晨辉 马蓓蓓 薛东前 《水土保持通报》 CSCD 2015年第1期205-209,219,共6页
[目的]测度和分析西安市2001—2011年的适度人口及其变化情况,探讨人口承载力变化的特征与原因,提出优化对策。[方法]食品承载力模型、生态足迹模型、改进的经济承载力模型和改进的综合承载力模型。[结果]2001—2011年,西安市的适度人... [目的]测度和分析西安市2001—2011年的适度人口及其变化情况,探讨人口承载力变化的特征与原因,提出优化对策。[方法]食品承载力模型、生态足迹模型、改进的经济承载力模型和改进的综合承载力模型。[结果]2001—2011年,西安市的适度人口数量及结构呈现出阶段性变化;2004年开始,西安市人口承载赤字一直存在,并在经历一个快速增长阶段后出现缓和趋势;西安市经济人口承载力较强,而食品和生态人口承载力不足。[结论]提高区域综合承载力,土地承载是基础,经济承载是关键,生态承载是限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土地综合承载力 适度人口 人口承载赤字 西安市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生态敏感性的土地资源承载力研究——以福建省泉州市为例 被引量:8
13
作者 高小羊 葛幼松 《广东农业科学》 CAS CSCD 2007年第8期123-126,共4页
泉州市在社会经济快速发展的同时面临着土地资源严重紧缺的问题,亟需对其市域土地承载力进行研究,并用以指导城市的发展。本研究从生态敏感性的视角,将泉州市域的土地资源进行分类并划分成生态用地和城建用地,在以保护生态用地为前提的... 泉州市在社会经济快速发展的同时面临着土地资源严重紧缺的问题,亟需对其市域土地承载力进行研究,并用以指导城市的发展。本研究从生态敏感性的视角,将泉州市域的土地资源进行分类并划分成生态用地和城建用地,在以保护生态用地为前提的基础上,通过对泉州市域遥感影像的解读,测算该市市域范围内的生态用地规模和城市用地规模,最后按照国际标准和国内标准测算出土地资源承载力。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土地资源承载力 标准 等级 生态敏感性 人口承载力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水库库周区土地极限承载力分析方法及应用 被引量:2
14
作者 陈晓楠 施国庆 +1 位作者 赵言文 余文学 《河海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6年第5期587-591,共5页
提出水库库周区土地极限人口承载力分析方法,即从确保水库库周区恢复自我发展能力的角度出发,结合水库库周区的特点,依据库周区自然资源状况、社会经济发展水平及长期发展战略,以人均纯收入为土地极限承载力预测分析主要定量分析指标,... 提出水库库周区土地极限人口承载力分析方法,即从确保水库库周区恢复自我发展能力的角度出发,结合水库库周区的特点,依据库周区自然资源状况、社会经济发展水平及长期发展战略,以人均纯收入为土地极限承载力预测分析主要定量分析指标,采用一元线性回归法、时间序列趋势外推法、频率曲线、3次样条插值法对投入产出、收入目标和人口增长进行综合预测,建立数学模型,计算土地生产潜力.以沅陵县五强溪库区为例,分析2011水平年各村土地极限人口承载力.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水库移民安置 土地极限人口承载力 数学模型 五强溪库区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华北农牧交错区粮食生产与人口承载力的解析研究 被引量:4
15
作者 杜雄 柴青 +3 位作者 孙小诺 孙建 张永升 张立峰 《河北农业大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9年第6期1-7,共7页
采用数据统计分析和科学估算的方法,研究了华北农牧交错区近27年来的粮食生产及其生产潜力同人口承载力的关系。结果表明:华北农牧交错区27年来的粮食产量年际间的变幅巨大,最高年份和最低年份相差19.0倍,粮食生产的巨大波动性给区域... 采用数据统计分析和科学估算的方法,研究了华北农牧交错区近27年来的粮食生产及其生产潜力同人口承载力的关系。结果表明:华北农牧交错区27年来的粮食产量年际间的变幅巨大,最高年份和最低年份相差19.0倍,粮食生产的巨大波动性给区域居民粮食稳定自足带来很大压力。比较近20年来的粮食产量同居民不同生活标准下需求量的关系发现,区域仅在温饱的生活标准下,就有1517个年份的粮食生产不能满足居民所需,而在富裕的生活标准下,连续20年的均不能满足需求。华北农牧交错区人口大量超载,温饱生活标准下超载39.3%、小康型标准下超载69.4%。通过估算区域作物的最大生产潜力,表明粮食生产能够满足当前人口在生活富裕标准下的需求,但频发的自然灾害使作物的生产潜力很难实现。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华北农牧交错区 土地生产潜力 粮食生产 人口承载力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农牧交错带人口承载能力胁迫理论与对策研究 被引量:3
16
作者 毛留喜 程序 +1 位作者 王利文 刘国彬 《生态经济》 CSSCI 北大核心 2001年第6期6-9,共4页
本文根据 2 0 0 0—2 0 3 0年不同人口控制方案的预测结果和有关参数 ,利用构建的一个适合于区域范围人—地关系简单平衡模型 ,以 5年为时间步长 ,5%为粮食自给率步长 ,计算分析了安塞县 2 1世纪头 3 0年人口承载能力胁迫力。结果表明 ... 本文根据 2 0 0 0—2 0 3 0年不同人口控制方案的预测结果和有关参数 ,利用构建的一个适合于区域范围人—地关系简单平衡模型 ,以 5年为时间步长 ,5%为粮食自给率步长 ,计算分析了安塞县 2 1世纪头 3 0年人口承载能力胁迫力。结果表明 ,只有严格控制人口增长 ,并在此基础上确定合理的粮食自给率 ,以保持人口承载能力胁迫力为负值或较小、较短时间内的正值 ,才能真正实现退耕还林 (草 ) ,促进生态—经济同步增长。而强调 1 0 0 %的粮食自给之基础上的“综合治理”则很难实现生态环境的改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农牧交错带 人地关系平衡模型 人口承载能力胁迫力 粮食自给率 对策 生态环境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背景值修正的灰色模型在土地人口承载潜力中的应用——以河西走廊地区为例 被引量:3
17
作者 付春燕 董晓峰 《兰州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0年第4期477-485,共9页
分析了河西走廊各区县粮食产量和人口数量的变化情况以及土地人口现实承载力.利用背景值修正的灰色预测模型预测了各区县2015-2024年粮食产量和人口数量的变化情况以及土地人口预期承载力.利用土地承载潜力模型分析了河西走廊各区县的... 分析了河西走廊各区县粮食产量和人口数量的变化情况以及土地人口现实承载力.利用背景值修正的灰色预测模型预测了各区县2015-2024年粮食产量和人口数量的变化情况以及土地人口预期承载力.利用土地承载潜力模型分析了河西走廊各区县的土地人口承载潜力.结果表明:河西走廊地区土地生产潜力较大,人口承载力水平普遍较高,生态环境压力和科学技术是制约城市发展的主要因素;根据预测结果,到2024年除嘉峪关市和敦煌市还处于人口超载状态外,其他地区土地人口承载力大幅增加,土地人口承载力盈余地区不断扩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土地人口承载力 土地人口承载潜力 灰色预测模型 河西走廊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内蒙古自治区耕地人口承载能力现状与发展趋势分析 被引量:2
18
作者 周伟 杨改河 陈勇 《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SCD 北大核心 2007年第4期199-202,共4页
对内蒙古自治区1949~2005年和未来25年(2005~2030年)的人口、耕地面积和耕地生产率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未来25年,在现有耕地面积(549万hm2)和生产率(2 287.4 kg/hm2)不变的情况下,全区可养活比预测还多26.0~39.7万人;当粮食需... 对内蒙古自治区1949~2005年和未来25年(2005~2030年)的人口、耕地面积和耕地生产率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未来25年,在现有耕地面积(549万hm2)和生产率(2 287.4 kg/hm2)不变的情况下,全区可养活比预测还多26.0~39.7万人;当粮食需求量为400~500 kg/(人·a)时,可退耕57.0~182.0 hm2的耕地。由此可知,内蒙古自治区耕地人口承载能力还有一定的发展空间,“退耕还林(草)”生态环境建设对策切实可行。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耕地 人口承载能力 人口-土地关系平衡模型 内蒙古自治区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塔里木河干流区人工绿洲系统发展水平研究 被引量:3
19
作者 韩春鲜 罗辉 李霞 《中国生态农业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0年第6期1351-1356,共6页
人口、耕地系统是干旱地区人工绿洲系统的两个关键子系统,其发展水平反映了人工绿洲的发展水平。塔里木河干流区人工绿洲系统的发展水平决定着塔里木河地区的可持续发展状态。以地均产值(由地均粮食产值、地均棉花产值及地均其他经济作... 人口、耕地系统是干旱地区人工绿洲系统的两个关键子系统,其发展水平反映了人工绿洲的发展水平。塔里木河干流区人工绿洲系统的发展水平决定着塔里木河地区的可持续发展状态。以地均产值(由地均粮食产值、地均棉花产值及地均其他经济作物产值组成)为反映耕地生产力的指标,测度影响塔里木河干流上游、中游和下游地区耕地生产力的因素;以粮食人口承载力和耕地压力指数为指标,分析该地区人工绿洲系统发展水平。研究认为:1988~2007年,塔里木河下游地区的人类不合理活动,对干流区绿洲系统的可持续发展影响较大,表现在人口和耕地增加过快、种植结构不合理、粮食安全问题、耕地压力不断增加等方面。因此,塔里木河干流区的可持续发展不仅要关注上游和中游地区耕地开发利用的问题,更要关注与调控下游地区人口、耕地系统的合理发展。严格控制下游的人口和耕地面积扩张是塔里木河干流区可持续发展的根本;以粮食生产满足自给需求为前提,建立以棉花生产为主,兼顾粮食安全的种植业结构,是塔里木河干流区耕地系统持续产出的优良模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人工绿洲 耕地生产力 地均产值 粮食人口承载力 耕地压力 种植结构 塔里木河干流区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青海湖地区耕地利用变化的动力机制和趋势模型 被引量:1
20
作者 俞文政 曲福田 +2 位作者 祁英香 刘鹏刚 史军 《水土保持通报》 CSCD 北大核心 2009年第5期169-173,共5页
根据青海湖地区土地资源和人口现状与特点,估算了该区及各县现实条件下土地资源极限人口承载量和最大适宜人口承载量、草地和耕地所能承担的人口承载量及其比重,结果表明青海湖地区土地极限人口承载总量为6.96×105人,其中耕地为4.8... 根据青海湖地区土地资源和人口现状与特点,估算了该区及各县现实条件下土地资源极限人口承载量和最大适宜人口承载量、草地和耕地所能承担的人口承载量及其比重,结果表明青海湖地区土地极限人口承载总量为6.96×105人,其中耕地为4.84×105人,草地为2.13×105人,承载比率分别为69.44%和30.56%;区域土地最大适宜人口承载总量为3.25×105人,其中耕地为1.81×105人,草地为1.43×105人,承载比率分别为55.82%和44.18%。另外,区域各县土地最大适宜人口承载总量和承载量也存在较大差别,且各县的耕地和草地的承载量也存在差异,适宜人口承载量从大到小依次为:共和>海晏>刚察>天峻。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青海湖地区 土地资源 人口承载量关键词 人口承载量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3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