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95篇文章
< 1 2 5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Simulation of two-dimensional interior ballistics model of solid propellant electrothermal-chem ical launch with discharge rod plasma generator 被引量:6
1
作者 Yan-jie Ni Yong Jin +3 位作者 Niankai Cheng Chun-xia Yang Hai-yuan Li Bao-ming Li 《Defence Technology(防务技术)》 SCIE EI CAS CSCD 2017年第4期249-256,共8页
Instead of the capillary plasma generator(CPG),a discharge rod plasma generator(DRPG)is used in the30 mm electrothermal-chemical(ETC)gun to improve the ignition uniformity of the solid propellant.An axisymmetric two-d... Instead of the capillary plasma generator(CPG),a discharge rod plasma generator(DRPG)is used in the30 mm electrothermal-chemical(ETC)gun to improve the ignition uniformity of the solid propellant.An axisymmetric two-dimensional interior ballistics model of the solid propellant ETC gun(2D-IB-SPETCG)is presented to describe the process of the ETC launch.Both calculated pressure and projectile muzzle velocity accord well with the experimental results.The feasibility of the 2D-IB-SPETCG model is proved.Depending on the experimental data and initial parameters,detailed distribution of the ballistics parameters can be simulated.With the distribution of pressure and temperature of the gas phase and the propellant,the influence of plasma during the ignition process can be analyzed.Because of the radial flowing plasma,the propellant in the area of the DRPG is ignited within 0.01 ms,while all propellant in the chamber is ignited within 0.09 ms.The radial ignition delay time is much less than the axial delay time.During the ignition process,the radial pressure difference is less than 5 MPa at the place 0.025 m away from the breech.The radial ignition uniformity is proved.The temperature of the gas increases from several thousand K(conventional ignition)to several ten thousand K(plasma ignition).Compare the distribution of the density and temperature of the gas,we know that low density and high temperature gas appears near the exits of the DRPG,while high density and low temperature gas appears at the wall near the breech.The simulation of the 2D-IB-SPETCG model is an effective way to investigate the interior ballistics process of the ETC launch.The 2D-IB-SPETC model can be used for prediction and improvement of experiments. 展开更多
关键词 Electrothermal-chemical LAUNCH Interior BALLISTICS simulation Two-phase flow two-dimensional model
在线阅读 下载PDF
Mechanisms of fine-grained sedimentation and reservoir characteristics of shale oil in continental freshwater lacustrine basin:A case study from Chang 7_(3) sub-member of Triassic Yanchang Formation in southwestern Ordos Basin,NW China
2
作者 LIU Xianyang LIU Jiangyan +6 位作者 WANG Xiujuan GUO Qiheng Lv Qiqi YANG Zhi ZHANG Yan ZHANG Zhongyi ZHANG Wenxuan 《Petroleum Exploration and Development》 2025年第1期95-111,共17页
Based on recent advancements in shale oil exploration within the Ordos Basin,this study presents a comprehensive investigation of the paleoenvironment,lithofacies assemblages and distribution,depositional mechanisms,a... Based on recent advancements in shale oil exploration within the Ordos Basin,this study presents a comprehensive investigation of the paleoenvironment,lithofacies assemblages and distribution,depositional mechanisms,and reservoir characteristics of shale oil of fine-grained sediment deposition in continental freshwater lacustrine basins,with a focus on the Chang 7_(3) sub-member of Triassic Yanchang Formation.The research integrates a variety of exploration data,including field outcrops,drilling,logging,core samples,geochemical analyses,and flume simulation.The study indicates that:(1)The paleoenvironment of the Chang 7_(3) deposition is characterized by a warm and humid climate,frequent monsoon events,and a large water depth of freshwater lacustrine basin.The paleogeomorphology exhibits an asymmetrical pattern,with steep slopes in the southwest and gentle slopes in the northeast,which can be subdivided into microgeomorphological units,including depressions and ridges in lakebed,as well as ancient channels.(2)The Chang 7_(3) sub-member is characterized by a diverse array of fine-grained sediments,including very fine sandstone,siltstone,mudstone and tuff.These sediments are primarily distributed in thin interbedded and laminated arrangements vertically.The overall grain size of the sandstone predominantly falls below 62.5μm,with individual layer thicknesses of 0.05–0.64 m.The deposits contain intact plant fragments and display various sedimentary structure,such as wavy bedding,inverse-to-normal grading sequence,and climbing ripple bedding,which indicating a depositional origin associated with density flows.(3)Flume simulation experiments have successfully replicated the transport processes and sedimentary characteristics associated with density flows.The initial phase is characterized by a density-velocity differential,resulting in a thicker,coarser sediment layer at the flow front,while the upper layers are thinner and finer in grain size.During the mid-phase,sliding water effects cause the fluid front to rise and facilitate rapid forward transport.This process generates multiple“new fronts”,enabling the long-distance transport of fine-grained sandstones,such as siltstone and argillaceous siltstone,into the center of the lake basin.(4)A sedimentary model primarily controlled by hyperpynal flows was established for the southwestern part of the basin,highlighting that the frequent occurrence of flood events and the steep slope topography in this area are primary controlling factors for the development of hyperpynal flows.(5)Sandstone and mudstone in the Chang 7_(3) sub-member exhibit micro-and nano-scale pore-throat systems,shale oil is present in various lithologies,while the content of movable oil varies considerably,with sandstone exhibiting the highest content of movable oil.(6)The fine-grained sediment complexes formed by multiple episodes of sandstones and mudstones associated with density flow in the Chang 7_(3) formation exhibit characteristics of“overall oil-bearing with differential storage capacity”.The combination of mudstone with low total organic carbon content(TOC)and siltstone is identified as the most favorable exploration target at present. 展开更多
关键词 fine-grained sedimentation density flow mode flume simulation experiments reservoir characteristics Chang 7_(3)sub-member Triassic Yanchang Formation shale oil Ordos Basin
在线阅读 下载PDF
Lattice Bhatnagar-Gross-Krook Simulations of Hydromagnetic Double-Diffusive Convection in a Rectangular Enclosure with Opposing Temperature and Concentration Gradients 被引量:3
3
作者 马昌凤 施保昌 《Chinese Physics Letters》 SCIE CAS CSCD 2006年第7期1842-1845,共4页
The temperature-concentration lattice Bhatnagar-Gross-Krook (TCLBGK) model with a robust boundary scheme is developed for two-dimensional hydromagnetic double-diffusive convective flow of a binary gas mixture in a r... The temperature-concentration lattice Bhatnagar-Gross-Krook (TCLBGK) model with a robust boundary scheme is developed for two-dimensional hydromagnetic double-diffusive convective flow of a binary gas mixture in a rectangular enclosure, in which the upper and lower walls are insulated, while the left and right walls are constant temperature and constant concentration, and a uniform magnetic field is applied in the x-direction. In the model the velocity, temperature and concentration fields are solved by three independent LBGK equations, which are combined into a coupled equation for the whole system. In our simulations, we take the Prandtl number Pr = 1.0, the Lewis number Le = 2.0, the thermal Rayleigh number RaT = 10^5, and the aspect ratio A = 2 for the enclosure. The numerical results are found to be in good agreement with those of previous studies. 展开更多
关键词 BOLTZMANN simulation flow sedimentATION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陆相淡水湖盆细粒沉积成因机制及页岩油储集特征——以鄂尔多斯盆地西南部三叠系延长组长7_3亚段为例
4
作者 刘显阳 刘江艳 +6 位作者 王秀娟 郭芪恒 吕奇奇 杨智 张岩 张忠义 张文选 《石油勘探与开发》 北大核心 2025年第1期84-98,共15页
基于鄂尔多斯盆地西南部三叠系延长组长73亚段页岩油勘探实践进展,综合野外露头、钻井、测井、岩心、地球化学等资料,以及水槽实验模拟等技术手段,开展陆相湖盆细粒沉积古环境、岩相组合和分布、沉积成因及页岩油储集特征的系统研究。... 基于鄂尔多斯盆地西南部三叠系延长组长73亚段页岩油勘探实践进展,综合野外露头、钻井、测井、岩心、地球化学等资料,以及水槽实验模拟等技术手段,开展陆相湖盆细粒沉积古环境、岩相组合和分布、沉积成因及页岩油储集特征的系统研究。结果表明:①长73亚段沉积期研究区古环境整体表现为温暖湿润、梅雨事件频发、水体深度较大的淡水湖盆特征,古地貌呈现西南陡、东北缓的不对称型,可进一步细分为湖底深洼、古沟道、湖底古脊等微古地貌单元。②长73亚段发育一套极细砂岩、粉砂岩、泥页岩、凝灰岩等细粒沉积,垂向多呈薄互层—纹层组合分布,砂岩粒径大多小于62.5μm,单层厚度为0.05~0.64 m,含完整植物碎片,发育波状层理、逆粒序-正粒序组合、爬升沙纹层理等沉积构造,揭示异重流沉积成因。③环形水槽模拟实验再现了异重流搬运过程及沉积特征,主要表现为初期的密度流速差造成头部较厚且粒径较大,上部较薄且粒径偏小的特征;中期滑水作用促使流体头部抬升并向前快速搬运,由此产生的多个“新前端”促使粉砂岩、泥质粉砂岩等细粒砂岩向湖盆中部长距离搬运。④明确了盆地西南部细粒砂质岩以异重流成因为主,指出频繁发育的洪水事件、西南部陡坡地形是异重流发育的主控因素。⑤长73亚段砂岩、泥页岩发育微纳米孔喉系统,不同岩性均含油,但可动油含量差异大,砂岩中可动油含量最大。⑥明确了长73亚段多期异重流砂岩与泥页岩形成的细粒沉积复合体具有“整体含油、差异储集”特征,低TOC泥岩与粉砂岩组合为目前最有利的勘探目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细粒沉积 异重流 水槽模拟实验 储集特征 长7_(3)亚段 三叠系延长组 页岩油 鄂尔多斯盆地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旋流排沙装置排沙效率的数值模拟与试验研究
5
作者 王昱 王哲辉 +4 位作者 张宝泉 雒天峰 张晓龙 任伟龙 王玉昆 《中国农村水利水电》 北大核心 2025年第1期32-38,46,共8页
为提高水库中排沙洞的排沙效率,研发了一种新型旋流排沙装置。利用数值模拟试验和水工模型试验两种方法,研究了旋流排沙装置中叶轮组合、旋流场的流速分布特征、旋流排沙装置对排沙洞口泥沙的冲淤特性和排沙效率的影响。数值模拟结果表... 为提高水库中排沙洞的排沙效率,研发了一种新型旋流排沙装置。利用数值模拟试验和水工模型试验两种方法,研究了旋流排沙装置中叶轮组合、旋流场的流速分布特征、旋流排沙装置对排沙洞口泥沙的冲淤特性和排沙效率的影响。数值模拟结果表明,旋流排沙装置中单叶轮的流场范围随转速的增大而扩大,但当叶轮转速增加至20r/s时流场范围不再增加;旋流排沙装置中组合旋流场范围取决于叶轮的转速及其布置方式,当以三角形方式布置时,组合流场范围也随叶轮转速的增加而扩大,但叶轮间距布置过小会导致能量耗散过高,叶轮间距布置过大则不能形成有效的组合流场,旋流排沙装置的最优运行状态为叶轮距离为70mm、转速为20r/s。数值模拟和模型试验结果表明,旋流排沙装置可有效增大排沙洞的排沙效率和冲淤范围,当库区水位较深形成冲沙漏斗时,旋流排沙装置可使排沙洞的排沙效率提高71.5%;当库区水位较浅形成冲沙廊道时,旋流排沙装置能使排沙洞的排沙量增加4.02kg,说明该装置对库区水深较浅的淤积泥沙具有较好的排出效果,对解决甘肃河西水少沙多型水库内的泥沙淤积问题具有重要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数值模拟 水工模型试验 库区排沙 旋流场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拟树桩群防护下并线桥墩的局部冲刷研究
6
作者 张以升 唐伟 +3 位作者 曹飞 姚广 齐万帅 蔡迎春 《水利水运工程学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1期145-156,共12页
为降低水流对并线桥墩周围河床的局部冲刷掏蚀,提出了一种放置于桥墩上游的拟树桩群防护结构,并分别通过模型试验和数值仿真的方法研究了拟树桩群布设距离、叶面积比和宽度对桥墩周围河床冲淤特性的影响。研究结果显示,数值计算结果与... 为降低水流对并线桥墩周围河床的局部冲刷掏蚀,提出了一种放置于桥墩上游的拟树桩群防护结构,并分别通过模型试验和数值仿真的方法研究了拟树桩群布设距离、叶面积比和宽度对桥墩周围河床冲淤特性的影响。研究结果显示,数值计算结果与试验结果具有良好的吻合度。拟树桩群能够有效降低桥墩周围的流速,削弱水流的冲刷作用,并促进悬浮泥沙的沉积,有利于并线桥墩的稳定。有防护时的悬浮泥沙沉积量和河床泥沙冲刷量分别是无防护时的3.11倍和22%。拟树桩群的布设距离、叶面积比和宽度的增加会使悬浮泥沙的沉积量明显增加,但对河床泥沙冲刷量的影响较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桥墩局部冲刷 含沙水流 拟树桩群 泥沙冲淤 数值仿真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Flow-3D的汴西湖水沙数值模拟
7
作者 王宇 秦净净 职保平 《黄河水利职业技术学院学报》 2018年第3期19-22,共4页
采用开封市汴西湖引水源——黑岗口水库的引流量数据,结合汴西湖地形条件,依据插值和拟合数学理论,利用Flow-3D软件进行建模并计算,综合分析引沙量与时间、流量的关系,得到总的引沙量及空间分布,最终预测汴西湖未来的水沙分布及趋势分析。
关键词 汴西湖 引沙量 水沙分布 数值模拟 F1ow-3D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旋流排沙渠道中旋转水流的排沙效果研究 被引量:1
8
作者 南军虎 马康宁 +3 位作者 汪超群 李伟 陶然 代江龙 《工程科学与技术》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3期170-178,共9页
旋流排沙渠道是基于旋转水流强挟带能力的特点提出的一种渠道水沙分离新技术,为了明晰其水沙特性,在试验研究的基础上,采用Realizable k-ε模型、VOF法及离散相模型,对旋流排沙渠道内的水沙两相流特性进行了数值模拟,通过与模型试验成... 旋流排沙渠道是基于旋转水流强挟带能力的特点提出的一种渠道水沙分离新技术,为了明晰其水沙特性,在试验研究的基础上,采用Realizable k-ε模型、VOF法及离散相模型,对旋流排沙渠道内的水沙两相流特性进行了数值模拟,通过与模型试验成果的对比确定了不同粒径泥沙的球度,研究了持续来沙条件下旋流排沙渠道的排沙效果,分析了渠道和排沙洞内泥沙的分布规律。结果表明:不同粒径泥沙的球度介于0.2~1.0之间时,在渠道顶部局部来沙条件下旋流排沙渠道对粒径为(0.075,3.000]mm泥沙的计算截沙率与试验值吻合良好,二者的相对误差仅为3.5%,误差主要来源于(0.075,0.160]mm的极细颗粒泥沙;当上游渠道水流进口来沙质量流量为60 g/s时,渠底高含沙水流由起旋室的分流,渠道含沙量迅速降低,起旋室前部和后部渠底水流含沙量分别为44.00 kg/m^(3)和0.07 kg/m^(3);排沙洞内的旋转水流对泥沙的挟带作用明显,在强离心作用下泥沙主要分布在排沙洞近壁面,最大泥沙含量约为200.00 kg/m^(3);在持续来沙条件下旋流排沙渠道对粒径为(0.075,3.000]mm泥沙的截沙率为95.98%,仅少量极细泥沙以悬移质形式进入下游渠道,渠道和排沙洞内无大量的泥沙淤积,表明旋流排沙渠道是一种可实现高效且连续排沙的水沙分离技术。本成果可为旋流排沙渠道在工程中的应用和水沙特性的研究提供有益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旋流排沙渠道 水沙特性 数值模拟 离散相模型 截沙率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体型参数对旋流排沙渠道水沙特性的影响 被引量:1
9
作者 南军虎 代江龙 +2 位作者 李伟 汪超群 马康宁 《水利水电科技进展》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3期64-72,共9页
为明确关键体型参数对渠道和排沙洞内水沙特性的影响,在模型试验研究的基础上开展了旋流排沙渠道的水沙两相流数值模拟。结果表明:起旋室高度对截沙率影响较为显著,最大相差5.41%;排沙洞直径、倾角和起旋室出口宽度对分流比影响显著,最... 为明确关键体型参数对渠道和排沙洞内水沙特性的影响,在模型试验研究的基础上开展了旋流排沙渠道的水沙两相流数值模拟。结果表明:起旋室高度对截沙率影响较为显著,最大相差5.41%;排沙洞直径、倾角和起旋室出口宽度对分流比影响显著,最大相差8.13%,增大倾角后改善了原排沙洞封闭端因壁面条件影响而产生的泥沙淤积;起旋室出口宽度对渠道内水沙特性基本无影响;不同体型下旋流排沙渠道均可高效、持续排沙,截沙率均大于90%,经过起旋室后,高含沙水流从排沙洞流出,下游渠道含沙量急剧减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旋流排沙渠道 体型参数 水沙特性 截沙率 数值模拟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两坝间河道高含沙水流驱动的下游船闸阀门井水位异常特征分析
10
作者 杨忠勇 李林 +5 位作者 孙诗为 张勇 唐艳平 王紫阳 刘新健 徐杨 《长江科学院院报》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9期79-85,92,共8页
葛洲坝船闸充水阀门井与输水廊道进水口水体相连,1993年洪季期间曾发生过阀门井水位异常升高,影响船闸设备设施安全等问题。为分析葛洲坝一号船闸充水阀门井水位异常升高的根本原因,基于Mike三维水沙数值模型,模拟分析了不同流量和含沙... 葛洲坝船闸充水阀门井与输水廊道进水口水体相连,1993年洪季期间曾发生过阀门井水位异常升高,影响船闸设备设施安全等问题。为分析葛洲坝一号船闸充水阀门井水位异常升高的根本原因,基于Mike三维水沙数值模型,模拟分析了不同流量和含沙量级别下的河道水流和含沙量垂向分布结构特征,进而计算阀门井水位异常升高值与河道水流和含沙量的关系,反演1993年洪季葛洲坝一号船闸两个阀门井出现的水位异常现象。研究结果表明,葛洲坝一号船闸阀门井水位异常超过阈值0.5 m的流量和含沙量条件分别约为(30 000 m^(3)/s, 2.85 kg/m^(3)),(40 000 m^(3)/s, 1.42 kg/m^(3)),(50 000 m^(3)/s, 1.23 kg/m^(3))。受三峡水库及上游梯级水库蓄水拦沙、退耕还林政策等因素的影响,未来葛洲坝船闸出现高含沙水流导致阀门井水位异常升高>0.5 m的可能性极小,但在三峡水库排沙泄洪期间仍应引起重视。研究成果可为葛洲坝一号船闸安全营运和科学管理提供参考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葛洲坝船闸 阀门井 水沙数值模拟 高含沙水流 水位异常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正态漏斗附近水沙数值模拟
11
作者 孙志林 朱贺贺 +1 位作者 连辉乾 丁凯旋 《中国农村水利水电》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期165-170,共6页
针对水库淤积问题,设计了一种正态漏斗排沙装置,在水槽中开展水流试验。对正态漏斗附近水流-泥沙进行欧拉两相流模拟,用水流试验数据对数值模型进行验证,进而分析了不同边界条件下流速、涡量和相浓度场。结果表明,漏斗内部流速梯度较大... 针对水库淤积问题,设计了一种正态漏斗排沙装置,在水槽中开展水流试验。对正态漏斗附近水流-泥沙进行欧拉两相流模拟,用水流试验数据对数值模型进行验证,进而分析了不同边界条件下流速、涡量和相浓度场。结果表明,漏斗内部流速梯度较大,泥沙相浓度等值线呈V型不对称分布,漏斗前缘、左后侧和右后侧出现大涡量区。与锥形漏斗对比,正态漏斗近壁面流速大,水流阻力小,3种边界条件下平均涡量减小25.8%~27.2%,出口泥沙相浓度增大15.2%~16.5%,具有降低能量耗散、显著提高排沙效率的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两相流 水沙 正态漏斗 数值模拟 水库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履齿结构对深海沉积物扰动分析
12
作者 胡琼 王洋洋 +1 位作者 欧雨佳 朱静妍 《哈尔滨工程大学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6期1127-1134,共8页
为探究集矿车在行进过程中履带运动对深海沉积物的扰动机理,并建立适用于机械结构与沉积物作用的仿真模型,结合水槽实验和模拟分析,设定对照试验,研究机械结构运动对沉积物的扰动作用和羽状流扩散现象。实验与仿真结果表明:偏置一字形... 为探究集矿车在行进过程中履带运动对深海沉积物的扰动机理,并建立适用于机械结构与沉积物作用的仿真模型,结合水槽实验和模拟分析,设定对照试验,研究机械结构运动对沉积物的扰动作用和羽状流扩散现象。实验与仿真结果表明:偏置一字形履齿低扰动性能较好,扰动最大速度在1.5 m/s以下;扰动源的下陷深度和转速对水槽中的浊度变化有显著影响,浊度计最大和最小测量值为4 381.3 mg/L和3 073.3 mg/L,相差29.9%,峰值时间相差超过50%。搭建欧拉多相流模型,设定参数和边界条件,仿真与试验结果接近,可用于后续开展小范围内的机械扰动研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深海采矿 履齿 沉积物 扰动 水槽实验 欧拉多相流模型 浊度 数值仿真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泵站圆弧扩散型正向进水前池泥沙体积浓度分布特征
13
作者 樊新建 李龙基 +3 位作者 陆亚楠 王辉 贾广钰 孙江河 《排灌机械工程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1期1135-1141,共7页
以多泥沙河流为取水水源的泵站正向进水前池存在泥沙沉积、泵站性能降低等问题.选取甘肃省景泰川电力提灌工程某泵站正向进水前池作为研究对象,设计圆弧扩散型正向进水前池体型结构,采用Fluent软件基于Realizable k-ε模型和Mixture多... 以多泥沙河流为取水水源的泵站正向进水前池存在泥沙沉积、泵站性能降低等问题.选取甘肃省景泰川电力提灌工程某泵站正向进水前池作为研究对象,设计圆弧扩散型正向进水前池体型结构,采用Fluent软件基于Realizable k-ε模型和Mixture多相流模型开展数值模拟计算,获得圆弧扩散型正向进水前池的泥沙体积浓度分布特征,揭示圆弧扩散型边墙收缩程度对前池内水沙运动特性的影响.结果表明:沿垂直水流方向,圆弧扩散型正向进水前池内泥沙体积浓度分布中间低、两侧高;沿水深方向,前池内泥沙体积浓度分布由表层至底层逐渐升高.相较直线扩散型正向进水前池,圆心角为44°的圆弧扩散型正向进水前池内高含沙区面积降低41.77%,泥沙淤积减少43.60%.研究成果可为同类型泵站前池优化设计提供指导与参考,有效促进泵站工程提质增效.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泵站 扩散角 正向进水前池 流场结构 泥沙体积浓度 数值模拟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VOF-DPM模型的明渠含沙数值模拟及量水方案比选 被引量:1
14
作者 唐渊 马文波 +5 位作者 温红艳 王国强 申丽霞 吴建华 张玉胜 成一雄 《人民黄河》 CAS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1期126-132,148,共8页
为探究含沙水流对明渠流量测量精度的影响,基于Fluent软件采用VOF-DPM模型对明渠进行数值模拟,分别模拟不同进口流速和含沙量组合条件下渠道内流量、液位及泥沙颗粒分布,并将数值模拟结果与试验结果进行对比分析,计算出各量水设施的流... 为探究含沙水流对明渠流量测量精度的影响,基于Fluent软件采用VOF-DPM模型对明渠进行数值模拟,分别模拟不同进口流速和含沙量组合条件下渠道内流量、液位及泥沙颗粒分布,并将数值模拟结果与试验结果进行对比分析,计算出各量水设施的流量误差与液位误差。结果表明:采用VOF-DPM模型可以较好地模拟含沙水流在明渠的流态,通过开展不同流量级的流量测试可知,在不同含沙量条件下,巴歇尔槽流量计误差最小(-3%~1%),超声流量计(-4%~3%)和电磁流量计(-9%~2%)量测效果均较好,雷达流量计误差较大(-20%~4%),说明非接触式流量计在高含沙量、大流量的情况下需进一步提高测量精度;超声液位、电磁液位与雷达液位误差均较大,试验中尾部巴歇尔槽壅水以及泥沙在渠道底部淤积是造成较大液位误差的原因之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数值模拟 VOF-DPM模型 含沙量 测流精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煤矿地下水库岩石堆积效应对矿井水悬浮物去除规律研究
15
作者 蒋斌斌 李井峰 +3 位作者 马力强 吴敏 苏琛 李吉辉 《煤炭科学技术》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2期352-361,共10页
煤矿地下水库为煤炭开采过程中保障水资源的合理利用开辟了一条有效的技术途径。笔者以神东矿区大柳塔煤矿地下水库岩石和矿井水为研究对象,结合矿井水悬浮物去除模拟试验、计算流体力学–有限元分析耦合仿真模拟等研究手段,量化了岩石... 煤矿地下水库为煤炭开采过程中保障水资源的合理利用开辟了一条有效的技术途径。笔者以神东矿区大柳塔煤矿地下水库岩石和矿井水为研究对象,结合矿井水悬浮物去除模拟试验、计算流体力学–有限元分析耦合仿真模拟等研究手段,量化了岩石堆积效应对水体悬浮物去除的影响规律。结果表明:岩石堆积环境能改变矿井水流态特征,产生明显的回流区和低速区,从而延长悬浮物沉降距离,减弱水流的扰动,创造类自由沉降环境;在一定范围内,悬浮物浓度随沉降时间和距离的增加而逐渐减小,第6 m出水口的悬浮物质量浓度为20 mg/L,比初始浓度降低95.7%,且悬浮物稳态沉降时间为5 h,浊度为60 NTU,远小于空白模拟试验的9 h和350 NTU;沉降后悬浮物颗粒的平均径由14.99μm减小到2.02μm,比表面积由12.30 m^(2)/g增加到15.75 m^(2)/g;地下水库对悬浮物的去除作用主要包括过滤作用、沉降作用和吸附作用,使悬浮物沉降时间更短、效果更佳。该研究为煤矿地下水库出水水质特征预测和淤积防控提供理论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煤矿地下水库 悬浮物沉降 岩石堆积效应 仿真模拟 流态分布特征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入池流量与倾角对鱼鳃式沉沙池内水沙二相流的影响分析
16
作者 艾玉林 戚印鑫 +1 位作者 李琳 李江峰 《水电能源科学》 北大核心 2024年第3期142-146,91,共6页
为提高沉沙池的除沙效果,提出了一种新型除沙措施即鱼鳃式沉沙池。鱼鳃式沉沙池在池室内部布设多组倾斜的过滤网片,利用滤网拦截泥沙,提高泥沙沉降效率。采用物理模型试验和数值计算方法,分析不同流量和滤网角度下的流场分布和除沙效果... 为提高沉沙池的除沙效果,提出了一种新型除沙措施即鱼鳃式沉沙池。鱼鳃式沉沙池在池室内部布设多组倾斜的过滤网片,利用滤网拦截泥沙,提高泥沙沉降效率。采用物理模型试验和数值计算方法,分析不同流量和滤网角度下的流场分布和除沙效果,以此得到较优的结构型式,为该类沉沙池的工程设计和技术推广提供理论参考。结果表明,植入鱼鳃装置后沉沙池的泥沙截除率提高了12.5%~22.0%。数模计算进一步揭示,鱼鳃式沉沙池内流速变化分为五个区域,含沙量变化沿程呈现四个不同阶段。在泥沙沉积量计算中,最大泥沙沉积区出现在第一、二片滤网底部,建议增大鱼鳃装置前部的滤网孔径,使鱼鳃装置设置更加合理。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鱼鳃式沉沙池 试验与模拟 流量 滤网倾角 流场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低压浑水管道输沙规律研究及水流挟沙力计算
17
作者 杨少林 金瑾 +1 位作者 马勇勇 兰文宇 《灌溉排水学报》 CAS CSCD 2024年第3期103-112,共10页
【目的】确定输水工程适宜运行的水力条件。【方法】以巴音沟河流域输水工程为研究对象,通过数值模拟的方法研究不同泥沙质量浓度、压力条件下浑水管道输沙规律及水流挟沙力特性。【结果】(1)管道断面垂向泥沙质量浓度分布受压力、体积... 【目的】确定输水工程适宜运行的水力条件。【方法】以巴音沟河流域输水工程为研究对象,通过数值模拟的方法研究不同泥沙质量浓度、压力条件下浑水管道输沙规律及水流挟沙力特性。【结果】(1)管道断面垂向泥沙质量浓度分布受压力、体积含沙量及管径等因素的影响;当压力及管径较小时,泥沙淤积厚度为6.3~8.0 mm,压力及管径较大时,在Y=-0.07区域以下淤积较多,淤积厚度达到8.6~9.4 mm;(2)同一管径及流速下,随着体积含沙量的增大,该区域流速梯度增大,最大增幅为14%;(3)随着水流速度增大,水流挟沙力增大,悬移质质量浓度也越大,但是悬浮指标逐渐变小。【结论】在低压浑水管道中,管径越大、泥沙质量浓度越大、压力越小,水流挟沙力越小,泥沙越容易淤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管道输沙 数值模拟 垂向泥沙质量浓度分布 水流挟沙力 悬浮指标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黄河下游典型概化心滩绕流近壁面流场水力特性
18
作者 张春晋 任小凤 +2 位作者 张敏 丰青 赵崇旭 《排灌机械工程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1期1120-1127,共8页
为了揭示黄河下游典型概化心滩绕流近壁面流场的水力特性,以下游马峪沟断面附近典型心滩作为研究对象,利用模型试验与数值模拟探究不同流量与水深条件下概化心滩绕流近壁面流场的水流流态、河床高程、水流挟沙力及床面阻力等特性,并验... 为了揭示黄河下游典型概化心滩绕流近壁面流场的水力特性,以下游马峪沟断面附近典型心滩作为研究对象,利用模型试验与数值模拟探究不同流量与水深条件下概化心滩绕流近壁面流场的水流流态、河床高程、水流挟沙力及床面阻力等特性,并验证平面二维水沙模型计算得到的流速分布与河床高程的正确性.结果表明:分流区断面受到滩头影响,流速变小,并且流速最大值出现在汊道.汇流区断面在滩尾影响下发生边界层分离,水槽中央流速达到最小,此后流速达到最大并趋于平均化;采用平面二维水沙模型计算得到的流速分布与河床高程的模拟值与试验值基本吻合,表明采用数值模拟探究心滩绕流近壁面流场水力特性是可行的.本研究将为揭示黄河下游典型冲积河段心滩形态特征调整过程的动力学机理提供理论基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心滩绕流 水力特性 数值模拟 黄河下游 水沙模型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泵站直边正向前池流态模拟与泥沙淤积预防措施 被引量:16
19
作者 徐存东 刘璐瑶 +3 位作者 王国霞 田子荀 刘丽霞 程慧 《河海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7年第5期398-405,共8页
针对从高含沙河道取水的大型泵站直边正向前池泥沙淤积导致前池调节能力下降、泵站运行效率低下等问题,利用ICEM-CFD软件构建原型前池结构三维模型,采用FLUENT软件基于Standard k-ε湍流模型对前池流态进行模拟分析,并针对不良水流流态... 针对从高含沙河道取水的大型泵站直边正向前池泥沙淤积导致前池调节能力下降、泵站运行效率低下等问题,利用ICEM-CFD软件构建原型前池结构三维模型,采用FLUENT软件基于Standard k-ε湍流模型对前池流态进行模拟分析,并针对不良水流流态提出增设导流墩与压水板2种优化措施。结果表明,数值模拟结果与实际调查情况相一致,前池水流流态紊乱,泥沙淤积较严重,八字形导流墩可在一定程度上削减主回流区范围,但对前池水流仅起到分配作用,流场分布无明显改善;45°压水板能有效改善前池主流效应,两侧回流区明显减弱,在改善前池泥沙淤积问题的同时保证了水泵有利的进水条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泵站前池 泥沙淤积 流态模拟 流态改善 八字形导流墩 45°压水板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太湖风生环流及黏性泥沙输运的三维数值模拟 被引量:10
20
作者 周杰 周锋 +2 位作者 江兴南 吴时强 吴修锋 《河海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0年第5期489-494,共6页
太湖水体浊度是浮游植物接受光照强度的重要影响因子,而浊度主要受到悬浮泥沙浓度的影响.综合风生流及波浪两方面的因素,采用三维风生流泥沙输运模型对太湖泥沙输运进行了数值模拟研究.将模型模拟结果与实测太湖风生环流及太湖含沙量资... 太湖水体浊度是浮游植物接受光照强度的重要影响因子,而浊度主要受到悬浮泥沙浓度的影响.综合风生流及波浪两方面的因素,采用三维风生流泥沙输运模型对太湖泥沙输运进行了数值模拟研究.将模型模拟结果与实测太湖风生环流及太湖含沙量资料进行了对比分析.验证结果表明,三维风生流泥沙模型基本反映了太湖风生环流及泥沙输运的特点,能为太湖水生态系统模拟提供技术基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太湖 风生环流 泥沙 浊度 数值模拟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5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