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46篇文章
< 1 2 8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一种基于语义信息的XML Twig查询处理方法 被引量:2
1
作者 何志学 廖湖声 《微电子学与计算机》 CSCD 北大核心 2015年第5期95-98,103,共5页
为了提高XML数据库查询引擎中核心的Twig查询处理效率,提出基于语义信息的Twig查询处理TwigRT算法.该算法根据XML模式定义中的对象语义信息识别XML数据中的对象,将其属性和值存储在关系数据库表中;Twig查询分解为内容查询和结构查询两部... 为了提高XML数据库查询引擎中核心的Twig查询处理效率,提出基于语义信息的Twig查询处理TwigRT算法.该算法根据XML模式定义中的对象语义信息识别XML数据中的对象,将其属性和值存储在关系数据库表中;Twig查询分解为内容查询和结构查询两部分,其中内容查询部分通过SQL在数据库表中的查询实现,起到缩减结构查询范围的作用;结构查询部分通过整体结构匹配算法实现.最后通过实验验证了算法的有效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XML查询 twig算法 语义信息
在线阅读 下载PDF
N concentration of old leaves and twigs is more sensitive to stand density than that of young ones in Chinese fir plantations: a case study in subtropical China 被引量:6
2
作者 Yuebao Di Xiaoli Fu +2 位作者 Huimin Wang Wenhua Li Silong Wang 《Journal of Forestry Research》 SCIE CAS CSCD 2018年第1期163-169,共7页
Young leaves are conventionally used in the analysis to study the nutrient status of evergreen plants and their responses to environmental changes, but the role of old leaves remains poorly understood. We selected two... Young leaves are conventionally used in the analysis to study the nutrient status of evergreen plants and their responses to environmental changes, but the role of old leaves remains poorly understood. We selected two stand types in 31-year-old Chinese fir(Cunninghamia lanceolata) plantations with similar soil conditions but different stand densities, to test the hypothesis that nitrogen(N) concentration of old leaves and twigs is more sensitive to stand density than that of young ones. Leaves and twigs were sampled and sorted into young(one-year-old) and old(two-and three-year-old) groups. Significant differences in N concentration and carbon: nitrogen ratio between the low-density stand and high-density stand were only found in the old leaves and twigs but not in the young ones.Although the N resorption efficiency did not vary significantly with stand density, the annual N resorption rates were increased in old leaves and relatively young twigs at high stand density. These results show the potential use of old tissues in the nutrient analysis in Chinese fir plantations. Testing the generality of these results could improve the use of foliar analysis as an indicator of nutrient status and environmental changes in evergreen tree species. 展开更多
关键词 Foliar analysis twig Nitrogen Nutrient resorption Stand density
在线阅读 下载PDF
Deposition of litter and nutrients in leaves and twigs in different plant communities of northeastern Mexico 被引量:2
3
作者 Humberto González-Rodríguez Roque Gonzalo Ramírez-Lozano +3 位作者 Israel Cantú-Silva Marco Vinicio Gómez-Meza Eduardo Estrada-Castillón José Ramón Arévalo 《Journal of Forestry Research》 SCIE CAS CSCD 2018年第5期1307-1314,共8页
Studies on litterfall and decomposition provide estimations of decomposition rates of different ecosystems.This is key information to understanding ecosystem dynamics and changes in a scenario of global warming.The ob... Studies on litterfall and decomposition provide estimations of decomposition rates of different ecosystems.This is key information to understanding ecosystem dynamics and changes in a scenario of global warming.The objective of this research was to assess litterfall production,the potential deposition of macro and micronutrients through leaf and twig fall as well as macronutrient—use efficiency in three forest ecosystems at different altitudes: a pine forest mixed with deciduous species(S1); a Quercus spp.forest(S2); and,a Tamaulipan thornscrub forest(S3).Total annual litterfall deposition was 594,742 and 533 g m^(-2) for S1,S2 and S3.Leaf litter was higher (68%) than twigs(18%),reproductive structures(8%) or miscellaneous material(6%).Micronutrient leaf deposition was higher for Fe followed by Mn,Zn and Cu.Macronutrient leaf deposition was higher for Ca followed by K,Mg and P.Even though P deposition in leaves and twigs was lower than other macronutrients,its nutrient use efficiency was higher than Ca,Mg or K.Altitude and species composition determine litter and nutrient deposition,with higher values at mid-altitudes(550 m).Altitude is an important factor to consider when analyzing litter production as well as nutrient deposition as shown in this study.Litter production and nutrient deposition are expected to change in a scenario of global warming. 展开更多
关键词 Deciduous species Litter deposition Leaf/twig litter nutrients Pine forest Tamaulipan thornscrub
在线阅读 下载PDF
The 2/3 scaling of twig nitrogen to phosphorus in woody plants
4
作者 Zhiqiang Wang Karl JNiklas +2 位作者 Zeqing Ma Dechun Jiang Jianming Deng 《Forest Ecosystems》 SCIE CSCD 2022年第4期521-528,共8页
Background:Nitrogen(N)and phosphorus(P)are important elements for plant metabolism and growth.Therefore,the quantification of the scaling relationship of N to P in plant organs can help us understand many fundamental ... Background:Nitrogen(N)and phosphorus(P)are important elements for plant metabolism and growth.Therefore,the quantification of the scaling relationship of N to P in plant organs can help us understand many fundamental ecological processes.The general scaling relationships between N and P in leaves and in fine roots have been reported.As compared to leaves and fine roots,however,little information is available on the N versus P scaling relationship in the stems of woody plants,especially for twigs.In this study,a comprehensive dataset comprising 2,038 N=P paired observations for a total of 536 woody species was compiled and analyzed to determine whether a general scaling relationship exists.Results:The global mean values of twig N and P concentrations and N:P ratios were 9.33 mg⋅g^(-1),1.12 mg⋅g^(-1) and 10.16,respectively.Twig N and P concentrations and N:P ratios differed significantly within and across functional groups and biomes.Across all of the species,a uniform 0.67 scaling exponent of twig N to P was observed across different functional groups and biomes,i.e.,a 2/3-power scaling relationship was observed.However,this numerical value differed across different sites,albeit converging onto 0.67 with increasing sample sizes.Soil total phosphorus was the largest contributor to the variation in the numerical value of the scaling exponent.Conclusion:These results provide useful parameters for stoichiometric growth models,and advance our understanding of the mechanisms underlying plant nutrient dynamics.This study has potential implications in predicting responses of nutrient cycling in terrestrial ecosystem responses to changes in the environment. 展开更多
关键词 NITROGEN PHOSPHORUS Scaling exponents twigS Woody plants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钝翅细小蠹对樟子松的危害及其传播松枯梢病的潜在作用
5
作者 刘彩霞 王慧敏 +5 位作者 张美丽 梁玲瑜 蔡泱莲 汪杨 王正 吕全 《林业科学》 北大核心 2025年第1期17-25,共9页
【目的】对危害樟子松的一种小蠹进行形态特征学描述和系统发育分析,并对其坑道真菌进行分离培养、纯化和鉴定,以明确该小蠹的分类地位及其与樟子松枯梢病的相互关系,为“三北”樟子松防护林病虫害防控提供基础。【方法】基于形态学特... 【目的】对危害樟子松的一种小蠹进行形态特征学描述和系统发育分析,并对其坑道真菌进行分离培养、纯化和鉴定,以明确该小蠹的分类地位及其与樟子松枯梢病的相互关系,为“三北”樟子松防护林病虫害防控提供基础。【方法】基于形态学特征和线粒体细胞色素氧化酶亚基Ⅰ(COⅠ)基因片段的系统发育分析方法对小蠹进行物种鉴定,并运用传统的分离培养法获得该小蠹坑道真菌,通过ITS序列构建系统发育树进行真菌鉴定。【结果】结合形态观察、DNA序列比对和基于系统发育分析,确认该小蠹为钝翅细小蠹。该小蠹呈圆柱形,体长1.46~2.00 mm,前胸背板基部有鳞状瘤,密被刚毛,端部和鞘翅有明显刻点,且翅端部圆钝。同时,获得坑道真菌42株,隶属于4属4种,樟子松枯梢病病原菌松色二孢为优势真菌,占比超过60%。【结论】本研究首次明确钝翅细小蠹新的寄主树种为樟子松,系统发育分析揭示该小蠹与其他种类的亲缘关系,为小蠹生物多样性提供遗传基础数据。樟子松枯梢病病原菌是该小蠹优势伴生菌,推测钝翅细小蠹可能是枯梢病的媒介昆虫。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枝梢甲虫 形态鉴定 松色二孢 系统发育分析 松枯梢病
在线阅读 下载PDF
10种药剂处理对杨梅凋萎病的防控效果评价
6
作者 龚碧涯 李先信 +4 位作者 刘慧 肖伏莲 刘娟 黄远龙 刘晗 《中国南方果树》 北大核心 2024年第5期101-105,共5页
为有效控制杨梅凋萎病发生,减少农残,保证果品安全,在湖南省通道县杨梅基地设置4月25日和5月10日(采果前)喷施0.5%小檗碱水剂500倍液等5种药剂各1次+7月5日(采果后)30%苯甲·咪鲜胺悬浮剂3000倍液等2种药剂1次,共10个药剂组合处理,... 为有效控制杨梅凋萎病发生,减少农残,保证果品安全,在湖南省通道县杨梅基地设置4月25日和5月10日(采果前)喷施0.5%小檗碱水剂500倍液等5种药剂各1次+7月5日(采果后)30%苯甲·咪鲜胺悬浮剂3000倍液等2种药剂1次,共10个药剂组合处理,比较不同药剂处理的病枝减退率、病情指数减退率和相对防效。结果表明,不同药剂处理的杨梅凋萎病的病枝减退率为15.29%~74.07%,相对防效为22.23%~80.00%。其中,杨梅成熟前喷施0.5%小檗碱水剂500倍液2次+采果后喷施30%苯甲·咪鲜胺悬浮剂3000倍液1次处理的防控效果最佳,其病枝减退率达到74.07%,相对防效达到80.00%;杨梅成熟前喷施0.5%小檗碱水剂500倍液2次+采果后喷施40%吡醚·戊唑醇悬浮剂3000倍液,防控效果次之,其病枝减退率为65.35%、相对防效为75.56%;其他处理的相对防效均低于55%。因此,杨梅生产上推荐在杨梅成熟前喷施0.5%小檗碱水剂500倍液,采果后喷施30%苯甲·咪鲜胺3000倍液防控杨梅凋萎病,以避免杨梅果实农残超标且达到较好防控效果。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杨梅凋萎病 生物菌剂 植物源农药 小檗碱 相对防效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茶树一种新枝条枯萎病病原菌鉴定及防治药剂筛选
7
作者 王娟 涂一怡 +4 位作者 吕务云 陈易佳 李士朴 王玉春 陈雅楠 《茶叶科学》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5期807-815,共9页
在浙江省瑞安市茶园种植的嘉茗1号茶树上,夏秋季大面积发生一种未见报道的枝条枯萎病,发病枝条出现褐色不规则病斑,病斑可扩大蔓延至芽叶,造成茶芽枯萎,叶片卷曲皱缩,进而整个枝条枯萎死亡。利用组织分离法从发病枝条上分离得到1株真菌... 在浙江省瑞安市茶园种植的嘉茗1号茶树上,夏秋季大面积发生一种未见报道的枝条枯萎病,发病枝条出现褐色不规则病斑,病斑可扩大蔓延至芽叶,造成茶芽枯萎,叶片卷曲皱缩,进而整个枝条枯萎死亡。利用组织分离法从发病枝条上分离得到1株真菌,结合菌株的形态特征以及ITS、TUB2和TEF1-α序列构建的多基因系统发育树分析,鉴定该菌株为梭孢葡萄座腔菌(Botryosphaeria fusispora)。室内致病力测试表明,B.fusispora通过伤口侵染茶树枝条造成枯萎病的发生。以上结果表明,作为新纪录种,B.fusispora是引起茶树该新病害发生的病原菌。采用室内菌丝生长速率抑制法测定了3种杀菌剂(百菌清、甲基硫菌灵和吡唑醚菌酯)对病原菌的抑制效果。结果表明,甲基硫菌灵和吡唑醚菌酯对B.fusispora均有较强的毒力,EC50值分别为1.91μg·mL^(-1)和2.25μg·mL^(-1)。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茶树 枝条枯萎病 葡萄座腔菌属 室内毒力测定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水培环境下茶树嫩枝扦插的叶绿素荧光特性
8
作者 李解 肖富良 +2 位作者 唐敏 翟秀明 张维 《云南农业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5期117-124,共8页
【目的】研究水培环境下茶树嫩枝扦插的叶绿素荧光特性。【方法】以福鼎大白茶树嫩枝插穗为材料,先用4种质量浓度(0、50、100、200 mg/L)的萘乙酸(naphthalene acetic acid,NAA)浸泡12 h,再分别对插穗进行水培和土培扦插;采用PAM-2500... 【目的】研究水培环境下茶树嫩枝扦插的叶绿素荧光特性。【方法】以福鼎大白茶树嫩枝插穗为材料,先用4种质量浓度(0、50、100、200 mg/L)的萘乙酸(naphthalene acetic acid,NAA)浸泡12 h,再分别对插穗进行水培和土培扦插;采用PAM-2500便携式调制叶绿素荧光仪及生物学统计方法,测定不同质量浓度NAA处理下不同基质培养茶树嫩枝插穗的叶绿素荧光参数和生长发育指标。【结果】茶树嫩枝插穗培养中,89.4%~96.1%的光能被耗散,仅有3.9%~10.6%的光能用于光系统Ⅱ光化学反应。与土培扦插相比,水培嫩枝插穗的可变荧光(F_(v))、潜在光化学活性(F_(v)/F_(o))、光化学猝灭系数(qP)、电子传递速率(electron transport rate,ETR)和愈伤率显著提升,而初始荧光(F_(o))和死亡率显著降低。与水培对照相比,经100 mg/L NAA浸泡的水培插穗,其F_(v)/F_(o)、最大电子传递效率(maximum electron transfer efficiency,ETRmax)、光化学反应[Y(II)]、光响应曲线斜率和愈伤率显著增加,而F_(o)和死亡率显著降低。与土培对照相比,经50 mg/L NAA浸泡的土培插穗,其最大荧光(F_(m))、F_(v)、原初光能转化效率(F_(v)/F_(m))和F_(v)/F_(o)显著降低,生根率显著升高;土培环境下的生根率显著高于水培,其中100和200 mg/L NAA浸泡处理组的插穗生根率均达到30%以上。【结论】茶树嫩枝扦插的光能利用率较低,应避免强光胁迫损伤。水培能显著提升插穗的自我保护能力,增强光合作用能力,加快愈伤组织形成,且不同质量浓度的NAA浸泡处理对水培嫩枝插穗的潜在光化学活性、光启动速率和愈伤率有提升作用,其中插穗前期100 mg/L NAA浸泡12 h处理的效果最佳。研究结果可为茶树嫩枝的规模化水培扦插技术优化提供理论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水培 茶树嫩枝 扦插 叶绿素荧光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重构本草——桂枝 被引量:2
9
作者 刘珂 孟祥琨 +2 位作者 谢伟楠 沈梦菲 鲍婷婷 《长春中医药大学学报》 2024年第1期23-25,共3页
在广泛调研古籍文献、全面梳理中医药现代研究成果的基础上,结合中药学、中医临床医学等相关学科领域内多位知名专家学者的经验,归纳总结出:桂枝的功效主要为发汗解肌,温通经脉,助阳化气,平冲降气。桂枝的症靶为气逆、疼痛、肢体麻木、... 在广泛调研古籍文献、全面梳理中医药现代研究成果的基础上,结合中药学、中医临床医学等相关学科领域内多位知名专家学者的经验,归纳总结出:桂枝的功效主要为发汗解肌,温通经脉,助阳化气,平冲降气。桂枝的症靶为气逆、疼痛、肢体麻木、心悸、水肿等。桂枝的标靶为血压升高。桂枝及其有效成分具有抗病原微生物、扩张血管、促进发汗、解热、抗炎、镇痛、利尿、降压等作用。桂枝皮中的挥发油及油中的桂皮醛有一定的毒性,使用炒制桂枝可降低毒性并保证用药安全。桂枝的使用剂量为3~30 g,在临床应用中应根据不同的疾病或同一疾病的不同阶段来辨证使用,积极探索桂枝的用量与症靶、标靶的量效关系。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桂枝 症靶 标靶 重构本草 临床回归
在线阅读 下载PDF
3种诱导剂对杨梅凋萎病抗性及果实品质的影响
10
作者 俞浙萍 张淑文 +4 位作者 梁森苗 孙鹂 任海英 郑锡良 戚行江 《浙江农业科学》 2024年第12期2921-2924,共4页
研究了壳聚糖、茉莉酸甲酯、乙酰水杨酸等3种诱导剂对杨梅凋萎病抗性、枝叶生长和果实品质的影响,以15年生深红种杨梅为试验材料,通过叶面喷施诱导剂,测定凋萎病病情指数、新梢和叶片生长、果实品质指标。结果表明,壳聚糖、茉莉酸甲酯... 研究了壳聚糖、茉莉酸甲酯、乙酰水杨酸等3种诱导剂对杨梅凋萎病抗性、枝叶生长和果实品质的影响,以15年生深红种杨梅为试验材料,通过叶面喷施诱导剂,测定凋萎病病情指数、新梢和叶片生长、果实品质指标。结果表明,壳聚糖、茉莉酸甲酯能显著降低杨梅凋萎病病情指数,相对诱导效果达46.41%、33.91%。3种诱导剂对杨梅新梢和叶片生长、相对叶绿素含量的增加均有一定促进作用,其中壳聚糖、茉莉酸甲酯的作用较为显著,梢长分别比对照增加23.8%、22.1%,叶面积较对照提高19.2%、11.2%。壳聚糖、茉莉酸甲酯对果实品质的提升作用较为显著。综上,本研究筛选到2种能诱导杨梅凋萎病抗性的诱导剂,壳聚糖和茉莉酸甲酯对杨梅的生长发育和果实品质提升均有显著作用,上述2种诱导剂的应用将对今后杨梅凋萎病的绿色防控具有重要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杨梅 诱导剂 凋萎病 果实品质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不同免疫诱导剂对杨梅凋萎病抗性的影响
11
作者 丁娟 孙学鹏 +4 位作者 俞浙萍 张淑文 孙鹂 梁森苗 戚行江 《浙江农业科学》 2024年第6期1424-1428,共5页
以东魁幼苗为试材,研究3种诱导剂(枯草芽孢杆菌、水杨酸、芸苔赤霉酸)对杨梅凋萎病抗性及生长发育的影响。结果表明,在枯草芽孢杆菌和芸苔赤霉酸处理下,杨梅凋萎病病情指数显著低于对照组,相对诱导效果分别为35.44%、27.16%;在枯草芽孢... 以东魁幼苗为试材,研究3种诱导剂(枯草芽孢杆菌、水杨酸、芸苔赤霉酸)对杨梅凋萎病抗性及生长发育的影响。结果表明,在枯草芽孢杆菌和芸苔赤霉酸处理下,杨梅凋萎病病情指数显著低于对照组,相对诱导效果分别为35.44%、27.16%;在枯草芽孢杆菌、芸苔赤霉酸诱导处理下,叶长、叶面积均高于对照,叶面积较对照分别提高8.82%、8.42%;3种诱导剂处理下,叶绿素含量均有不同程度增加,在枯草芽孢杆菌处理下叶绿素a、叶绿素b含量均显著高于对照;超氧化物歧化酶、过氧化物酶、过氧化氢酶等抗氧化酶活性在3种诱导剂处理下,均有显著提高,其中枯草芽孢杆菌、芸苔赤霉酸的作用较为显著,且其对应丙二醛含量显著低于对照。综上,研究筛选到能诱导杨梅凋萎病抗性的2种诱导剂,即枯草芽孢杆菌和芸苔赤霉酸,可为今后杨梅凋萎病的防控及相关研究提供重要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杨梅 凋萎病 诱导剂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桑枝生物碱研究进展
12
作者 赵辉 钟石 +2 位作者 孙雨晴 霍进喜 李有贵 《浙江农业科学》 2024年第11期2723-2732,共10页
桑枝是桑科植物桑(Mrous alba L.)的干燥嫩枝,具有祛风湿、利关节等功效,在传统中医中常用于治疗风湿痹病、关节酸痛麻木等病症。现代研究发现桑枝具有多种药理作用,包括调节糖脂代谢异常、抗氧化、抗菌、抗病毒等。生物碱是桑枝中重要... 桑枝是桑科植物桑(Mrous alba L.)的干燥嫩枝,具有祛风湿、利关节等功效,在传统中医中常用于治疗风湿痹病、关节酸痛麻木等病症。现代研究发现桑枝具有多种药理作用,包括调节糖脂代谢异常、抗氧化、抗菌、抗病毒等。生物碱是桑枝中重要的活性成分,具有良好的降血糖作用,还具有调节糖脂代谢和肠道菌群、保护胰岛β细胞、改善葡萄糖刺激的胰岛素分泌功能、刺激GLP-1分泌等作用。文章通过对桑枝生物碱种类、体内合成通路、提取检测方法以及药理作用进行综述,为桑枝生物碱的深入研究及高效利用提供参考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桑枝 生物碱 生物合成 药理作用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肉桂枝枯病病原的分离、鉴定以及室内药剂筛选
13
作者 杨玉婷 郑滢淋 +4 位作者 梁赛玉 熊家辉 盘海媛 吴淑绵 单体江 《林业与环境科学》 2024年第5期46-54,共9页
为明确广东罗定地区肉桂枝枯病的病原,筛选出防治肉桂枝枯病的最佳化学药剂,研究采用组织分离法分离病原菌,同时借助形态学、分子生物学和致病性测定相结合的方法鉴定其病原,进一步采用菌丝生长速率法测定8种供试杀菌剂对肉桂枝枯病菌... 为明确广东罗定地区肉桂枝枯病的病原,筛选出防治肉桂枝枯病的最佳化学药剂,研究采用组织分离法分离病原菌,同时借助形态学、分子生物学和致病性测定相结合的方法鉴定其病原,进一步采用菌丝生长速率法测定8种供试杀菌剂对肉桂枝枯病菌的室内毒力。研究结果表明,广东罗定地区肉桂枝枯病的病原为假可可毛色二孢Lasiodiplodia pseudotheobromae;室内药剂毒力测定结果表明,98.4%多菌灵对肉桂枝枯病菌的抑制效果最好,在终浓度12.5μg·mL^(-1)时抑制率可达96.4%,其次是98%溴菌腈、97%吡唑醚菌酯和98%福美双,EC_(50)值分别为17.7、17.9和37.6μg·mL^(-1),其他药剂的EC_(50)值均大于40μg·mL^(-1)。综上所述,肉桂枝枯病的病原为假可可毛色二孢,98.4%多菌灵、98%溴菌腈、97%吡唑醚菌酯和98%福美双可作为防治肉桂枝枯病菌的杀菌剂进行林间防效试验。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肉桂枝枯病 病原 假可可毛色二孢 杀菌剂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多效唑对杨梅枯枝病的影响及防治 被引量:12
14
作者 陈方永 倪海枝 +3 位作者 王引 任正初 刘继红 王一光 《浙江大学学报(农业与生命科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4年第6期653-660,共8页
检测分析不同剂量多效唑施用后在杨梅叶片、根部、果实的残留情况,以及对叶片色泽、根系、果实品质的影响;综合分析多效唑与杨梅枯枝病发生的因果关系.并针对枯枝病发生特点,利用自主研发的混配药物进行综合防治试验,并对治愈植株果实... 检测分析不同剂量多效唑施用后在杨梅叶片、根部、果实的残留情况,以及对叶片色泽、根系、果实品质的影响;综合分析多效唑与杨梅枯枝病发生的因果关系.并针对枯枝病发生特点,利用自主研发的混配药物进行综合防治试验,并对治愈植株果实的农药残留进行随机检测.结果表明,重度、中度、轻度发病树叶片、根部多效唑含量差异显著,分别为叶片439.00,25.60,13.20μg/kg ,根部266.00,3.38,1.20μg/kg ,发病程度越高残留量越大;果实中均未检测到多效唑残留;500 mg/kg 高质量分数的多效唑处理使杨梅叶片气孔密度增大,气孔面积减小;T1(200 mg/kg),T2(300 mg/kg),T3(500 mg/kg)3个质量分数的多效唑连续施用与植株枯枝病轻度、中度、重度发生相对应,呈正相关;利用自主研发的混配药物对枯枝病发病植株进行防治效果显著.轻度发病树经3年连续治理后基本恢复正常生长,死树率为0,而作为对照的发病率为74.7%、死树率为21.6%;中度发病树治愈率均分别达90%以上,对照发病率为100%;严重发病树治愈率均在50%以上,对照在4年后全部死亡.经综合防治后恢复正常生长的植株果实的农药残留显著降低,克百威、甲胺磷、氧乐果和溴氰菊酯4个农药残留指标低于国家无公害标准的1~5倍,重金属铅的含量低于国家无公害标准的8倍.总之,多效唑施用后对杨梅可产生不可逆的影响,即多效唑(中高浓度多次施用)—树势早衰—拟盘多毛孢菌寄生侵染—枯枝病出现—枯枝死树—病菌扩大繁殖并加速传播,形成恶性循环,导致枯枝死树连续发生.而利用笔者的专利技术尽早采取综合防治效果明显.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东魁杨梅 多效唑 过量施用 枯枝病 防治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生物有机肥对杨梅凋萎病防控及其树势恢复的影响 被引量:21
15
作者 林瑞 任海英 +4 位作者 安笑笑 郑锡良 梁森苗 张淑文 戚行江 《浙江农业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19年第7期1096-1104,共9页
凋萎病是目前杨梅产业的最主要病害。本试验研究鸡粪复合菌肥、羊粪复合菌肥和蚯蚓粪复合菌肥3种生物有机肥对该病害的防控效果及其树势恢复的影响。结果表明,施用3种生物有机肥对凋萎病的防效达35.2%~49.6%。三种生物有机肥处理的树体... 凋萎病是目前杨梅产业的最主要病害。本试验研究鸡粪复合菌肥、羊粪复合菌肥和蚯蚓粪复合菌肥3种生物有机肥对该病害的防控效果及其树势恢复的影响。结果表明,施用3种生物有机肥对凋萎病的防效达35.2%~49.6%。三种生物有机肥处理的树体叶片氮、钾、铁、铜、锌、钙、锰的含量均比对照高;土壤pH值降低,有机质和氮、磷、钾、硫、硼、锌、铜等土壤元素含量均高于对照;植株梢粗、叶长、叶绿素含量及光合速率分别比对照高15.0%~24.5%、4.3%~12.7%、1.4%~6.5%、40.2%~81.3%;可溶性固形物、维生素C和总糖含量分别比对照提高10.2%~19.0%、0.3%~23.9%、3.3%~11.2%,可滴定酸比对照降低2.2%~22.0%。综上所述,生物有机肥可减轻杨梅凋萎病的发生,促进杨梅植株生长树势恢复,提升果实品质,建议适量施用生物有机肥作为基肥。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杨梅凋萎病 生物有机肥 防治效果 树势恢复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条形装药硐室爆破研究 被引量:17
16
作者 陈士海 李玉民 +1 位作者 林从谋 赵锦桥 《爆炸与冲击》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1995年第4期363-373,共11页
从理论上分析计算了条形装药硐室爆破急待解决的最佳空腔比、装药端部效应,给出了条形装药爆破设计的有关参数,并通过具体实例验证了理论结果的准确住,同时通过地震测量,讨论了条形装药爆破的地震效应。
关键词 条形装药 爆破 地震效应 硐室爆破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不同产地桑枝茎叶营养成分分析及四川白鹅对其养分利用率的测定 被引量:21
17
作者 王永昌 翟双双 +3 位作者 李孟孟 王参参 杨琳 王文策 《中国饲料》 北大核心 2016年第16期18-22,27,共6页
试验采集了14个桑枝茎叶样品,测定其营养成分并通过代谢试验方法评定四川白鹅对其养分利用率。结果表明:(1)不同产地桑枝茎叶的营养成分有差异,粗蛋白质含量较高,其变化范围为18.59%~26.81%;钙含量较高,为1.49%~4.15%;含磷量低,平均... 试验采集了14个桑枝茎叶样品,测定其营养成分并通过代谢试验方法评定四川白鹅对其养分利用率。结果表明:(1)不同产地桑枝茎叶的营养成分有差异,粗蛋白质含量较高,其变化范围为18.59%~26.81%;钙含量较高,为1.49%~4.15%;含磷量低,平均含量为0.32%;粗脂肪含量为1.46%~3.79%;粗纤维含量为15.26%~29.28%,平均值为20.72%;中性洗涤纤维(NDF)含量为37.41%~57.34%,平均值为45.37%;酸性洗涤纤维(ADF)含量的变化范围为16.85%~26.32%,平均值为20.91%。(2)不同产地单宁含量差异大,变化范围为0.13%~0.47%。(3)不同产地桑枝茎叶的表观代谢能(AME)和真代谢能(TME)均值变化范围分别为3.00~4.92 MJ/kg和3.74~5.66 MJ/kg。(4)不同产地桑枝茎叶的NDF利用率、酸性洗涤纤维利用率、蛋白质真利用率存在差异(P〈0.05),并且利用率均较低。综上,桑枝茎叶粗蛋白质、粗灰分含量高,钙多磷少,但由于其含有抗营养物质单宁和活性物质等因素,导致蛋白质利用率低,AME和TME也较低。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桑枝茎叶 代谢能 养分利用率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杨梅凋萎病菌侵染、传播及树体内分布规律 被引量:13
18
作者 任海英 梁森苗 +3 位作者 郑锡良 戚行江 朱潇婷 颜丽菊 《浙江农业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16年第4期630-639,共10页
为了制定有效的杨梅凋萎病防控措施,对凋萎病菌分生孢子侵染、传播、病害周年发生动态及病菌在树体内分布规律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2×10^1~2×10^6m L^-1浓度范围内的分生孢子溶液都能侵染杨梅致病,主要通过嫩枝的皮口及伤... 为了制定有效的杨梅凋萎病防控措施,对凋萎病菌分生孢子侵染、传播、病害周年发生动态及病菌在树体内分布规律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2×10^1~2×10^6m L^-1浓度范围内的分生孢子溶液都能侵染杨梅致病,主要通过嫩枝的皮口及伤口侵入,有2个侵染高峰期分别是5月和6月中旬至7月中旬。凋萎病菌分生孢子周年均可捕捉到,5月中旬至6月中旬和8月底至10月中旬为两个分生孢子捕捉高峰期。凋萎病周年都有新病枝出现,发病高峰期集中在9月中旬至11月初,在果园内海拔低、流水冲刷严重的位置先发病。周年内发病杨梅树内拟盘多毛孢的分离菌株数及DNA拷贝数都是健康树的2~6倍。凋萎病菌可以周年寄生在杨梅的整个树体内,没有明显的菌量高峰期,嫩枝位置菌量最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杨梅凋萎病 异色拟盘多毛孢 小孢拟盘多毛孢 分生孢子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苹果树腐烂病拮抗细菌鉴定及其抑菌作用效果测定 被引量:34
19
作者 王卫雄 徐秉良 +2 位作者 薛应钰 陈臻 梁旭东 《中国生态农业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4年第10期1214-1221,共8页
为了开发一种高效低毒的苹果树腐烂病生防制剂,通过对峙培养法、形态学及分子生物学的方法进行了苹果树腐烂病菌拮抗菌的分离筛选及鉴定,采用离体枝条法测定了拮抗菌对苹果树腐烂病的防效,并采用显微观察和液体培养法分别研究了拮抗菌... 为了开发一种高效低毒的苹果树腐烂病生防制剂,通过对峙培养法、形态学及分子生物学的方法进行了苹果树腐烂病菌拮抗菌的分离筛选及鉴定,采用离体枝条法测定了拮抗菌对苹果树腐烂病的防效,并采用显微观察和液体培养法分别研究了拮抗菌对苹果树腐烂病菌的抑菌机理和无菌滤液对苹果树腐烂病菌生长的影响。分离筛选结果表明,从甘肃省各苹果产区果园土壤和苹果树枝条上分离得到23株细菌,2株对苹果树腐烂病菌具有较好拮抗作用,分别为LZ-1201和TS-1203,其对苹果树腐烂病菌菌丝生长抑制率分别为79.00%和85.00%。鉴定结果表明,菌株LZ-1201和TS-1203分别为枯草芽孢杆菌(Bacillus subtilis)和解淀粉芽孢杆菌(Bacillus amyloliquefaciens)。离体枝条防效测定表明,拮抗菌无菌滤液对苹果树腐烂病的防效随着稀释倍数增大而降低,原液防效最高,分别为74.43%和77.07%。抑菌作用机理结果表明,两株拮抗菌均可导致苹果树腐烂病菌丝膨大畸形、原生质浓缩、释放及溶解。拮抗菌无菌滤液对腐烂病菌生长的影响测定结果表明,无菌滤液对腐烂病菌分生孢子萌发和菌丝生长量均有显著抑制作用(P<0.05),其无菌滤液稀释40倍时对腐烂病菌分生孢子萌发和菌丝生长量的抑制率均高于60%,表明该拮抗菌具有很好的生防潜力。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苹果树 腐烂病 拮抗细菌 离体枝条防效 孢子 菌丝 抑菌作用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桑枝内生菌代谢产物抑制α-葡萄糖苷酶和抗氧化活性研究 被引量:6
20
作者 贾亚楠 逯海朋 +5 位作者 喻艳 刘欣瑾 陈伟 曾令树 潘敏慧 徐立 《食品与发酵工业》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7年第11期132-139,共8页
从严格表面消毒的桑枝中分离、纯化内生菌,根据菌株的形态与培养特征、生理生化特性、16S rDNA序列分析对其进行菌种鉴定,并检测其发酵液不同萃取相抑制α-葡萄糖苷酶活性和抗氧化活性。通过初步活性筛选发现,有3株内生假单胞菌发酵液... 从严格表面消毒的桑枝中分离、纯化内生菌,根据菌株的形态与培养特征、生理生化特性、16S rDNA序列分析对其进行菌种鉴定,并检测其发酵液不同萃取相抑制α-葡萄糖苷酶活性和抗氧化活性。通过初步活性筛选发现,有3株内生假单胞菌发酵液抑制α-葡萄糖苷酶活性和抗氧化活性较好,进一步对其发酵液的乙酸乙酯、正丁醇萃取部分及其剩余水相进行活性检测。结果显示,菌株4c发酵液乙酸乙酯相(ethyl acetate extract,EAE)抑制α-葡萄糖苷酶活性和清除ABTS+·最好,IC_(50)分别为1.749 mg/mL和1.376 mg/mL;菌株2s发酵液EAE清除DPPH·活性最好,IC50为0.048 mg/m L,总还原力最强,抗坏血酸当量(ascorbic acid equivalent,AEE)为191.627 mg AAE/g dw。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桑枝 内生菌 假单胞菌 Α-葡萄糖苷酶 抗氧化 菌种鉴定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8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