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26篇文章
< 1 2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进气道对缸内直喷增压汽油机性能的影响 被引量:24
1
作者 张小矛 高卫民 +5 位作者 辛军 钱承炬 平银生 陈明 倪计民 张万平 《内燃机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1年第4期300-306,共7页
应用稳态CFD方法对高、低滚流比进气道进行了分析,高滚流比气道较低滚流比气道流量系数降低16%,滚流比提高22%.基于这两种气道对缸内直喷增压汽油机进气和压缩冲程油气混合的影响进行了瞬态CFD分析.结果表明,高滚流比气道在缸内能形成... 应用稳态CFD方法对高、低滚流比进气道进行了分析,高滚流比气道较低滚流比气道流量系数降低16%,滚流比提高22%.基于这两种气道对缸内直喷增压汽油机进气和压缩冲程油气混合的影响进行了瞬态CFD分析.结果表明,高滚流比气道在缸内能形成更规则的大尺度漩涡,且缸内瞬态滚流比更高,两种对称气道瞬态涡流比基本为零,进气道流量系数对增压发动机进气充量影响较小;高滚流比气道的缸内油气分布比低滚流比气道更均匀,湍动能也高.因此,缸内直喷增压汽油机宜采用高滚流比气道.最后,通过试验验证表明,高滚流比气道燃烧在低速1,500,r/min满负荷时提前5°CA左右,中速3,000,r/min满负荷时提前3°CA左右,高速时两者差别不大;高滚流比气道燃烧持续期较低滚流比气道缩短2°CA左右,缸内平均指示压力循环波动系数较低滚流比气道有明显的降低,燃烧稳定性改善20%~30%,油耗率降低5%~10%,HC和CO排放降低明显,NOx排放有所升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缸内直喷汽油机 进气道 涡轮增压 滚流比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增压缸内直喷汽油机早燃及超级爆震试验研究 被引量:34
2
作者 李元平 平银生 尹琪 《内燃机工程》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2年第5期63-66,共4页
在一台增压缸内直喷汽油机上,对影响早燃及超级爆震发生频率与强度的各种因素进行了台架试验研究。研究结果表明:提高燃油挥发性,升高机油和冷却液温度,推迟进、排气门正时,增大点火提前角,提前或推迟喷油定时及使用高的喷油压力能够有... 在一台增压缸内直喷汽油机上,对影响早燃及超级爆震发生频率与强度的各种因素进行了台架试验研究。研究结果表明:提高燃油挥发性,升高机油和冷却液温度,推迟进、排气门正时,增大点火提前角,提前或推迟喷油定时及使用高的喷油压力能够有效减少早燃及超级爆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内燃机 增压直喷汽油机 早燃 超级爆震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发动机机油对增压直喷汽油机低速随机早燃的影响 被引量:8
3
作者 杨友文 周舟 +2 位作者 刘红美 程传辉 胡云昊 《内燃机工程》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5年第4期58-61,共4页
选用不同类型的发动机油在一台增压直喷汽油机上进行台架试验,分别从基础油、抗氧剂及硫酸盐灰分三方面研究发动机机油对早燃的影响。研究结果表明:发动机油的基础油类型、抗氧剂及硫酸盐灰分含量对增压直喷发动机低速随机早燃的形成具... 选用不同类型的发动机油在一台增压直喷汽油机上进行台架试验,分别从基础油、抗氧剂及硫酸盐灰分三方面研究发动机机油对早燃的影响。研究结果表明:发动机油的基础油类型、抗氧剂及硫酸盐灰分含量对增压直喷发动机低速随机早燃的形成具有显著影响,采用合适的基础油、添加抗氧剂或降低硫酸盐灰分含量均有助于减少低速早燃的发生。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内燃机 发动机机油 增压直喷汽油机 低速早燃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喷油定时对汽油机燃烧和微粒排放的影响及优化 被引量:2
4
作者 裴毅强 张淼 +2 位作者 秦静 李翔 刘懿 《哈尔滨工程大学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5年第7期927-931,共5页
利用燃烧分析仪和快速微粒光谱仪开展了喷油定时对增压直喷汽油机燃烧和微粒排放特性影响的实验研究。结果表明:随着喷油定时的不断推迟,缸内压力、瞬时放热率和缸内平均温度峰值均先增大后减小,峰值位置先提前后推迟;火焰发展期和快... 利用燃烧分析仪和快速微粒光谱仪开展了喷油定时对增压直喷汽油机燃烧和微粒排放特性影响的实验研究。结果表明:随着喷油定时的不断推迟,缸内压力、瞬时放热率和缸内平均温度峰值均先增大后减小,峰值位置先提前后推迟;火焰发展期和快速燃烧期先缩短后增大,存在最佳喷油定时使得循环波动最小。缸内直喷汽油机微粒排放呈现核态和积聚态的双峰值。随着喷油定时的延后,积聚态的微粒峰值数量浓度先降低后增加,核态微粒则呈现相反的变化趋势;积聚态微粒峰值粒径逐渐减小,而喷油定时对核态微粒峰值粒径影响很小;微粒总数量浓度和积聚态微粒数量浓度均呈现先降低后增加的趋势,且不同工况点的喷油定时均存在最佳值,在280~310℃A BTDC。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汽油机 涡轮增压 缸内直喷 喷油定时 燃烧过程 微粒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汽/柴油双燃料发动机燃烧过程的影响因素 被引量:5
5
作者 李旭聪 康志强 高定伟 《内燃机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5年第3期217-223,共7页
以一台柴油机为原型机,增加进气道喷射汽油系统,实现进气道预混喷射汽油缸内直接喷射柴油引燃的燃烧模式,对汽/柴油双燃料发动机进行深入的性能研究.结果表明:汽/柴油比例在66%,左右能够取得较好的经济和排放性能,燃油消耗率降低到250,g... 以一台柴油机为原型机,增加进气道喷射汽油系统,实现进气道预混喷射汽油缸内直接喷射柴油引燃的燃烧模式,对汽/柴油双燃料发动机进行深入的性能研究.结果表明:汽/柴油比例在66%,左右能够取得较好的经济和排放性能,燃油消耗率降低到250,g/(k W·h)以下,碳烟排放约为0.11,FSN,NOx排放约为53×10-6;柴油喷油在低负荷(1,400,r/min,50,N·m)时适于采用单次喷射,喷射正时为-30°,CA ATDC时燃油消耗率取得最低值,而在中、高负荷时宜采用两次喷射;采用热EGR后,避免传统柴油机NOx与碳烟的trade-off关系,燃油消耗率也得到改善,数值约为258,g/(k W·h).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双燃料发动机 汽/柴油比例 喷油正时 增压压力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米勒循环和废气再循环对涡轮增压汽油机燃烧性能的影响和优化 被引量:7
6
作者 张振东 屈卓燊 +2 位作者 王博 陈泓 尹丛勃 《内燃机工程》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0年第5期48-53,61,共7页
为了研究米勒循环和废气再循环对高负荷和最佳油耗点燃烧性能的影响,通过修改进气凸轮型线,将一台1.5 L采用废气再循环的涡轮增压直喷汽油机由奥托循环改为米勒循环运行。试验结果显示,在对米勒循环和奥托循环两种不同运行方式进行的对... 为了研究米勒循环和废气再循环对高负荷和最佳油耗点燃烧性能的影响,通过修改进气凸轮型线,将一台1.5 L采用废气再循环的涡轮增压直喷汽油机由奥托循环改为米勒循环运行。试验结果显示,在对米勒循环和奥托循环两种不同运行方式进行的对比试验中,在低负荷下,米勒循环的泵气损失比奥托循环小。随着负荷的增加,米勒循环的影响开始减小,与奥托循环泵气损失的差异逐渐变小,阻碍米勒循环热效率的改进。此外,米勒循环还降低了压缩终了温度,从而增加了燃烧持续期和排气温度,使其难以提高最佳油耗点的燃油经济性。就废气再循环对米勒循环和奥托循环的影响也进行了对比试验。随着废气再循环率的增加,两种循环的热效率均呈现先升后降的趋势。但采用米勒循环减少了进气时间和气门升程,大大降低了缸内滚流比和湍动能,从而延迟了已燃50%质量分数对应的曲轴转角(MBF50)并延长了燃烧持续期,这使其在高负荷下的热效率和燃油经济性均低于奥托循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米勒循环 外部废气再循环 涡轮增压直喷汽油机 燃烧 湍动能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喷射控制策略对增压直喷汽油机燃烧和性能的影响 被引量:3
7
作者 李洋洋 段雄波 +3 位作者 刘敬平 谭永浩 解云坤 罗宝军 《中南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0年第3期805-815,共11页
对1台车用增压直喷乙醇汽油机进行试验,研究不同喷射策略包括喷射次数、喷射时刻、喷射压力及分配系数对发动机性能的影响。研究结果表明:对于单次喷射模式,喷油时刻为上止点前300°时性能最佳,此时,有效热效率最高达35.17%,指示热... 对1台车用增压直喷乙醇汽油机进行试验,研究不同喷射策略包括喷射次数、喷射时刻、喷射压力及分配系数对发动机性能的影响。研究结果表明:对于单次喷射模式,喷油时刻为上止点前300°时性能最佳,此时,有效热效率最高达35.17%,指示热效率最高达37.51%;随着喷射时刻推迟,50%燃烧位置(曲轴转角α50)往上止点推移,燃烧持续期缩短;喷油压力扫描试验结果表明该工况的最佳喷射压力为12 MPa,此时,有效热效率最高达34.35%,指示热效率最高达37.01%;在二次喷射模式下,随着第一次分配系数下降,α50逐渐远离上止点且燃烧持续期逐渐延长,有效热效率随着分配系数减小而降低,而指示有效压力的循环变动率和有效燃油消耗率随之升高;燃油消耗率最大偏差达62.48 g/(kW·h),燃油消耗率最高降低20.19%,因此,合理控制和优化喷油控制策略能提高增压直喷汽油机的燃烧质量并提高其性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喷射时刻 喷射压力 二次喷射 分配系数 增压直喷汽油机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增压直喷乙醇-汽油发动机超级爆震模拟 被引量:4
8
作者 许伯彦 李瑞晨 +1 位作者 齐运亮 亓爱林 《内燃机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0年第4期312-319,共8页
采用在压缩行程上止点前向燃烧室内直接喷入一定量机油液滴,模拟了悬浮在燃烧室内的机油液滴引燃可燃混合气诱发低速早燃(LSPI)现象的过程.试验验证了选用的计算模型及计算方法的可行性后,数值模拟了不同低速运转条件下、不同乙醇掺混比... 采用在压缩行程上止点前向燃烧室内直接喷入一定量机油液滴,模拟了悬浮在燃烧室内的机油液滴引燃可燃混合气诱发低速早燃(LSPI)现象的过程.试验验证了选用的计算模型及计算方法的可行性后,数值模拟了不同低速运转条件下、不同乙醇掺混比(体积分数)的乙醇-汽油混合燃料时,小缸径增压直喷发动机燃烧室内由机油液滴引发的低速早燃现象以及后续的超级爆震过程.结果表明:乙醇掺混比分别为10%和20%(E10、E20)时,发动机缸内依次发生了超级爆震燃烧;当乙醇掺混比为30%(E30)时,即使发生了早燃现象(1200 r/min)并导致随后的爆震燃烧,但压力升高幅度明显降低,此时没有发生超级爆震燃烧;随着发动机转速提高(1600 r/min),使用E30燃料时发动机缸内也仅发生了早燃现象,而没有发生爆震燃烧;当乙醇掺混比高于50%(E50)后,不同工况条件下发动机缸内已经没有低速早燃现象.使用乙醇-汽油混合燃料的小缸径增压直喷发动机在超级爆震发生前一定有低速早燃现象发生,但低速早燃现象不一定导致超级爆震过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增压直喷发动机 乙醇-汽油混合燃料 低速早燃 超级爆震 机油液滴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汽油直喷增压发动机的润滑技术分析与对策 被引量:1
9
作者 金志良 郭伟 +6 位作者 汪利平 李小刚 李旭 范闯 汤仲平 谢惊春 杨俊杰 《汽车安全与节能学报》 CAS CSCD 2018年第3期352-358,共7页
分析了汽油涡轮增压缸内直喷(TGDI)发动机的润滑技术要求,通过发动机油的抗氧化、抗磨损、低速早燃、涡轮增压器沉积物和减摩节能等试验研究了直喷增压汽油机油的使用性能。结果表明:缸内直喷、涡轮增压等技术的使用对汽油发动机提出了... 分析了汽油涡轮增压缸内直喷(TGDI)发动机的润滑技术要求,通过发动机油的抗氧化、抗磨损、低速早燃、涡轮增压器沉积物和减摩节能等试验研究了直喷增压汽油机油的使用性能。结果表明:缸内直喷、涡轮增压等技术的使用对汽油发动机提出了全新的润滑要求,与传统发动机油相比,汽油直喷增压发动机润滑油需要更强的抗氧化和抗磨损性能,并能抑制涡轮增压器的沉积物,同时兼具减摩节能和抗低速早燃性能;针对全新的润滑要求,从润滑油配方设计角度提出了技术解决方案。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涡轮增压缸内直喷(TGDI) 发动机润滑油 抗氧化性能 抗磨损性能 减摩 低速早燃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稀释燃烧对高压缩比直喷汽油机性能的影响 被引量:1
10
作者 楼狄明 赵彬皓 +2 位作者 范本正 房亮 张允华 《内燃机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5期427-434,共8页
为探究稀释燃烧改善发动机性能的潜力,通过一台1.5 L高压缩比增压直喷汽油机开展台架试验,对比研究了空气稀释、废气再循环(EGR)稀释及复合稀释燃烧在不同稀释程度下对中速、中负荷工况下发动机性能的影响规律.结果表明:稀释燃烧延长了... 为探究稀释燃烧改善发动机性能的潜力,通过一台1.5 L高压缩比增压直喷汽油机开展台架试验,对比研究了空气稀释、废气再循环(EGR)稀释及复合稀释燃烧在不同稀释程度下对中速、中负荷工况下发动机性能的影响规律.结果表明:稀释燃烧延长了燃烧持续期,降低了有效燃油消耗率(BSFC),减少了发动机传热损失,并降低了CO排放,稀释方式不同会导致HC和NO_(x)排放随稀释率的变化规律不同,但在高稀释率下,相比无稀释燃烧,HC排放升高,NO_(x)排放降低;相较于EGR,空气稀释对燃烧的抑制更弱,稀释边界更宽,BSFC降低效果更好,CO与HC排放显著更低,未燃损失更低,NO_(x)排放更高,且这些规律在相同稀释率、不同EGR占比的复合稀释燃烧的性能参数变化中同样存在,但有效热效率在过量空气系数φa=1.34、EGR率约为5%(稀释率为1.4)时达到最高,这与排气损失更低有关,此时相较原机,BSFC降低了5.7%,NO_(x)降低了33%,均比φ_(a)为1.40时的降幅更大,证明了复合稀释燃烧具备更强的节能减排潜力.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增压直喷汽油机 稀释燃烧 有效燃油消耗率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活塞冷却喷射对高压缩比汽油机性能影响的试验研究
11
作者 楼狄明 赵彬皓 +3 位作者 范本正 李相超 房亮 张允华 《车用发动机》 北大核心 2022年第6期28-34,40,共8页
利用活塞冷却喷嘴(Piston Cooling Jets,PCJ)提升活塞寿命和整机性能已成为高热效率发动机的关键技术之一。利用1台1.5 L增压直喷汽油机,试验研究了不同压缩比的振荡冷却活塞的PCJ开闭对发动机燃烧和排放性能的影响。结果表明:不同工况... 利用活塞冷却喷嘴(Piston Cooling Jets,PCJ)提升活塞寿命和整机性能已成为高热效率发动机的关键技术之一。利用1台1.5 L增压直喷汽油机,试验研究了不同压缩比的振荡冷却活塞的PCJ开闭对发动机燃烧和排放性能的影响。结果表明:不同工况下,压缩比为12.5∶1时,开启PCJ使得发动机摩擦损失FMEP(Friction Mean Effective Pressure)平均升高8%,燃烧重心提前,缸内最大燃烧压力升高,中大负荷下发动机燃油消耗率受燃烧性能与摩擦损失变化共同影响而有所改善;排放方面,PCJ开启使得HC和NOx排放有所升高,对CO排放的影响与工况有关,但变化幅度极小。中速中负荷工况下,相比压缩比为15∶1,压缩比为12.5∶1时PCJ开启对燃烧性能的改善效果更好,油耗降幅更大,HC排放增幅更大,NOx排放增幅更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活塞冷却喷嘴 增压直喷汽油机 燃烧 排放 高压缩比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先进增压汽油机动力性能的控制参数以及增压器预匹配研究 被引量:5
12
作者 邵发科 廖诚 +3 位作者 付建勤 朱国辉 刘敬平 夏言 《中南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3年第9期3670-3677,共8页
对3台先进车用增压直喷汽油机性能进行对标试验,通过对运行与性能实测数据的二次开发总结其共性规律,得到能用于在不同发动机之间进行交叉对比和设置仿真计算边界条件的机械效率散带图,提炼出影响增压汽油机动力性能的关键参数J和K,其... 对3台先进车用增压直喷汽油机性能进行对标试验,通过对运行与性能实测数据的二次开发总结其共性规律,得到能用于在不同发动机之间进行交叉对比和设置仿真计算边界条件的机械效率散带图,提炼出影响增压汽油机动力性能的关键参数J和K,其中代表指示热效率水平的参数J范围为0.35~0.40,参数K与发动机的动力性能参数呈较好的线性关系。借助所得到的共性规律,针对某1.5 L增压直喷汽油机的动力性能开发目标进行增压压力和空气流量的预估,以此为基础预选、优化增压器,并为该发动机的详细性能仿真数模提供边界条件,验证结果的有效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直喷 汽油机 对标试验 共性规律 增压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某直列三缸1.0升涡轮增压直喷汽油发动机的开发 被引量:4
13
作者 张社民 邓丽梅 +7 位作者 姜楠 陈涛 黎华平 谈鑫镇 夏青松 叶伊苏 张志明 严君 《汽车安全与节能学报》 CAS CSCD 2017年第3期279-286,共8页
介绍东风汽车公司所研发的某新型1.0 L三缸直列涡轮增压直喷(TGDI)汽油发动机。研发中,经过计算流体动力学(CFD)模拟、气道试验和透明发动机试验,优化了燃烧系统,提高其综合性能;采用高效率和低惯量涡轮增压器,保证了良好的全转速性能... 介绍东风汽车公司所研发的某新型1.0 L三缸直列涡轮增压直喷(TGDI)汽油发动机。研发中,经过计算流体动力学(CFD)模拟、气道试验和透明发动机试验,优化了燃烧系统,提高其综合性能;采用高效率和低惯量涡轮增压器,保证了良好的全转速性能输出和瞬态响应速度;采用低摩擦、热管理、变排量机油泵和进排气气门可变正时技术(DVVT)等措施,实现了低油耗;优化发动机本体结构设计,研究平衡策略,并设计悬置系统匹配,获得了良好噪声/振动/不平顺性(NVH)性能。进行了台架试验和整车搭载试验。结果表明:该发动机各项性能指标达到设计目标,体积小、结构紧凑,适于不同传统车型和混合动力车型搭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增压汽油发动机(TGDI) 直喷(DI) 三缸 仿真 开发 试验
在线阅读 下载PDF
M15对增压直喷汽油机小负荷工况下燃烧和性能的影响 被引量:3
14
作者 代志尧 洪伟 +2 位作者 韩林沛 解方喜 代春雨 《科学技术与工程》 北大核心 2016年第13期201-207,共7页
在一台缸内直喷汽油机上,针对M15(汽油中甲醇添加体积比例为15%)和M0(汽油中甲醇添加体积比例为0,即纯汽油)两种燃料,试验研究了点火提前角、喷油提前角和喷射压力等控制参数的调整对样机在小负荷、低转速下,燃烧、性能及排放的影响规... 在一台缸内直喷汽油机上,针对M15(汽油中甲醇添加体积比例为15%)和M0(汽油中甲醇添加体积比例为0,即纯汽油)两种燃料,试验研究了点火提前角、喷油提前角和喷射压力等控制参数的调整对样机在小负荷、低转速下,燃烧、性能及排放的影响规律和影响差异。研究结果表明:相同喷射脉宽及控制参数条件下,M15汽油的最高燃烧压力比M0的低4%,但最高压力点对应的曲轴转角与M0基本相同。相同喷射脉宽下,燃用M15比燃用M0的发动机输出扭矩下降约10%左右,但燃油经济性有所提高,并分别存在一个点火提前角和喷油提前角,使得转矩最大、燃油消耗率最小,此点火提前角为20°CA(BTDC)、喷油提前角为300°CA(BTDC);而喷射压力对转矩和燃油消耗率影响较小。当使用M15燃料后,HC、CO和NO_x排放均比M0有所降低;M15和M0的HC、CO和NO_x排放均随点火提前角减小而减小;随喷油提前角的变化呈现不规律的变化;喷射压力对HC和NO_x排放的影响不很明显,而对CO呈波动状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缸内直喷汽油机 增压 甲醇汽油 点火提前角 喷油提前角 喷油压力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利用扫气抑制增压直喷汽油机爆震的试验研究 被引量:3
15
作者 李正伟 张志福 +3 位作者 王孟轲 周重光 王志 王建昕 《车用发动机》 北大核心 2011年第4期31-36,共6页
通过台架试验研究了扫气对增压汽油机爆震的抑制效果。在转速为1 800 r/min,扭矩分别为150,200,250 N.m工况下,分析了扫气对点火提前角、进气流量和涡轮前端温度的影响。研究了相同节气门开度不同配气相位情况下,利用扫气改善大负荷下... 通过台架试验研究了扫气对增压汽油机爆震的抑制效果。在转速为1 800 r/min,扭矩分别为150,200,250 N.m工况下,分析了扫气对点火提前角、进气流量和涡轮前端温度的影响。研究了相同节气门开度不同配气相位情况下,利用扫气改善大负荷下扭矩的潜力。结果表明:随着负荷的增加,扫气效果逐渐增强,发动机的点火提前角并不随着负荷的增加而推后,只是在一定区域内波动,进气流量增加,涡轮前端温度先降低后增加;大负荷下利用可变气门技术形成的扫气可以有效提高充气效率和动力性;在1 800 r/min下,发动机扭矩可以提高50 N.m。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缸内直喷 涡轮增压 汽油机 扫气 爆震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增压直喷汽油机的低速早燃特性研究 被引量:2
16
作者 陈志豪 范亚东 +2 位作者 吴晓东 许敏 李雪松 《内燃机工程》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9年第6期50-55,63,共7页
对一台增压直喷汽油机进行低速早燃(low-speed pre-ignition,LSPI)试验研究,在转速为1750 r/min和转矩为320 N·m这一典型的低速早燃工况下,早燃的着火时刻越早,爆震发生倾向越高,并且强度也越大。试验同时研究了发动机运行参数和... 对一台增压直喷汽油机进行低速早燃(low-speed pre-ignition,LSPI)试验研究,在转速为1750 r/min和转矩为320 N·m这一典型的低速早燃工况下,早燃的着火时刻越早,爆震发生倾向越高,并且强度也越大。试验同时研究了发动机运行参数和机油物理化学性质对早燃的影响,研究结果表明随着中冷温度和冷却液温度的提高,早燃频次增加;高黏度的机油可以抑制超级爆震频次和发生倾向;机油添加剂中钙元素对超级爆震的发生起极大促进作用,磷元素起较大抑制作用,镁元素的抑制作用最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增压直喷汽油机 低速早燃 超级爆震 爆震强度 机油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外部EGR对增压直喷汽油机HCCI工况范围的影响 被引量:2
17
作者 陈歆叶 林富鹏 +2 位作者 刘寅童 邓俊 李理光 《汽车技术》 北大核心 2016年第9期27-30,62,共5页
以某增压直喷汽油机为研究对象,对外部EGR率对该汽油机HCCI工况范围的影响及其拓展能力进行研究,同时结合GT-Power软件研究并预测EGR率对HCCI工况范围的拓展程度。结果表明,随着外部EGR率的增加,着火时刻推迟、峰值压力降低、峰值相位推... 以某增压直喷汽油机为研究对象,对外部EGR率对该汽油机HCCI工况范围的影响及其拓展能力进行研究,同时结合GT-Power软件研究并预测EGR率对HCCI工况范围的拓展程度。结果表明,随着外部EGR率的增加,着火时刻推迟、峰值压力降低、峰值相位推迟,燃烧持续期增加,因此可降低爆震倾向,对HCCI发动机高负荷工况有拓展作用。当EGR率增加至13.3%时,可使HCCI燃烧模式的上边界拓展13.87%。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增压直喷汽油机 HCCI 外部EGR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直喷汽油机涡轮增压性能匹配的三线工况数值模拟法 被引量:1
18
作者 李祖成 张青 +3 位作者 钟德妹 瞿尚胜 张力 张韬 《重庆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8年第10期1-8,共8页
涡轮增压器与汽油机数值匹配的传统研究主要侧重于外特性工况,但单一的外特性工况匹配合理不能保证涡轮增压器与汽油机在整个工作范围都匹配合理。针对涡轮增压器数值匹配过程中仅研究外特性工况的局限,阐述了三线工况法的基本原理,通过... 涡轮增压器与汽油机数值匹配的传统研究主要侧重于外特性工况,但单一的外特性工况匹配合理不能保证涡轮增压器与汽油机在整个工作范围都匹配合理。针对涡轮增压器数值匹配过程中仅研究外特性工况的局限,阐述了三线工况法的基本原理,通过GT-Power软件建立一款直喷涡轮增压汽油机的全负荷热力学模型,并将该模型向部分负荷工况扩展为适用于三线工况法的热力学模型,最后将热力学模型应用于3款增压器的匹配研究。结果表明:三线工况法可直观地反映出原增压器与发动机在整个工作范围的匹配问题,利用此评价方法重新选配增压器后,可提升增压器与发动机在整个工作范围的匹配性能。三线工况法克服了仅研究外特性工况的局限,为预选及优化增压器提供了一种数值评价方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直喷 汽油机 涡轮增压器 三线工况 数值匹配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增压直喷汽油机燃油喷射特性对排放影响的试验研究 被引量:3
19
作者 凌青海 杨新桦 +3 位作者 陈红玲 陶文祝 罗贤芳 栗波 《内燃机工程》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0年第4期9-16,共8页
基于某1.5 L涡轮增压直喷汽油机,搭建试验测试系统,采用试验匹配测试方法研究了喷油模式、喷油时刻、喷油比例、喷油压力等决定燃油喷射特性的关键参数对碳烟排放的影响。试验结果表明:单次喷油模式下在部分负荷时,喷油越提前,碳烟排放... 基于某1.5 L涡轮增压直喷汽油机,搭建试验测试系统,采用试验匹配测试方法研究了喷油模式、喷油时刻、喷油比例、喷油压力等决定燃油喷射特性的关键参数对碳烟排放的影响。试验结果表明:单次喷油模式下在部分负荷时,喷油越提前,碳烟排放越多;在全负荷时,喷油越推迟,碳烟排放越多。在多次喷油模式下,随第一次喷油的推迟碳烟排放降低,随第二、三次喷油的推迟碳烟排放增加。提高喷油压力对部分负荷工况燃烧及排放改善不明显,但外特性工况碳烟排放显著下降,碳氢化合物排放总量也大幅度降低,缸内燃烧速度加快,燃烧稳定性提高,有效燃油消耗率降低约2%。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增压直喷汽油机 碳烟排放 喷油时刻 喷油模式 喷油比例 喷油压力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进气道对某增压非直喷汽油机性能影响的试验研究
20
作者 刘利平 肖红军 +3 位作者 汪侃 刘小舫 李仕成 李佰奇 《内燃机工程》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6年第5期160-164,共5页
优化了某增压非直喷四缸汽油机进气道结构,并在气道稳流试验台和发动机性能试验台架上进行了相关试验研究。试验结果表明:通过减小进气道的倾斜角(特别是α角)可提高缸内空气运动的滚流强度,但同时也会降低其流量系数;增强缸内滚... 优化了某增压非直喷四缸汽油机进气道结构,并在气道稳流试验台和发动机性能试验台架上进行了相关试验研究。试验结果表明:通过减小进气道的倾斜角(特别是α角)可提高缸内空气运动的滚流强度,但同时也会降低其流量系数;增强缸内滚流运动可以加快火焰传播速度和燃烧速率,从而改善燃烧过程,提高发动机的动力性,降低不同转速下中高负荷时的燃油消耗率,其中在转速2 000 r/min下燃油消耗率降低最大值约为16 g/(kW·h),并且能降低各转速全负荷下的排气温度,降幅约为30~50 ℃,这有助于提高增压器的可靠性及使用寿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内燃机 增压非直喷汽油机 进气道优化改进 试验研究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